充气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593359.8

文献号 : CN1080685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藤冈刚史

申请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能够提高牵引性能,并且防止安装链条时在胎侧部发生损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1)和与胎面部(1)在轮胎宽度方向侧相连的胎侧部(2)。在胎侧部(2)形成有:突条(9),该突条(9)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和多个突起(10),该多个突起(10)沿着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且宽度尺寸从轮胎外径侧朝向突条(9)而逐渐变窄。突起(10)具有配置在突条(9)所处的区域内的前端部(10e)。

权利要求 :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部和与胎面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侧相连的胎侧部,在所述胎侧部形成有:

突条,该突条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和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沿着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且宽度尺寸从轮胎外径侧朝向所述突条而逐渐变窄,所述突起具有配置在所述突条所处的区域内的前端部,所述突起设置成:相对于轮胎径向进行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向相同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突起相对于形成在所述胎面部的横花纹槽而言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突起之间具有加强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各突起的前端部的位置在轮胎径向上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自前端部开始变宽的2个侧边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向相同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自前端部开始变宽的2个侧边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中心,形成在轮胎最大高度的±40%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构成为在轮胎周向上分离成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在轮胎径向上被分割,由位于轮胎外径侧的第一突条和位于轮胎内径侧的第二突条构成,所述突起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突条重合。

说明书 :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众所周知以下的充气轮胎。
[0003]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构成:沿着轮胎周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延伸至胎侧部的延伸花纹块。
[0004]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构成:在胎侧部的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条保护条纹,该多条保护条纹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并且相对于轮胎径向进行倾斜。
[0005] 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构成:在胎侧部具有环状区域,该环状区域在比轮胎最大截面宽度位置更靠径向外侧的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的整周延伸,在该环状区域沿着周向并排地设置有多个突起。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91692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066240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8933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但是,上述任何一个专利文献中,都没有提及防止安装链条时在胎侧部发生损伤这一点。
[0011]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牵引性能、并且即便在安装链条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抑制胎侧部的损伤的充气轮胎。
[0012]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0013] 包括胎面部和与胎面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侧相连的胎侧部,
[0014] 在所述胎侧部形成有:
[0015] 突条,该突条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和
[0016] 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沿着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且宽度尺寸从轮胎外径侧朝向所述突条而逐渐变窄,
[0017] 所述突起具有配置在所述突条所处的区域内的前端部。
[0018] 根据该构成,即便安装有链条,该链条也会在胎侧部与突条抵接,不会使胎侧部的表面发生损伤。另外,能够通过宽度尺寸朝向突条而逐渐变窄的突起来提高牵引性能。
[0019] 优选为,所述突起设置成:相对于轮胎径向进行倾斜。
[0020] 根据该构成,能够增加轮胎转动时的牵引部而进一步提高牵引性能。
[0021] 优选为,所述突起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向相同方向倾斜。
[0022]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轮胎转动时的牵引性能得到稳定。
[0023] 优选为,使所述突起相对于形成在所述胎面部的横花纹槽而言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
[0024] 根据该构成,不仅可以通过突条来保护胎侧部的表面,还可以通过突起来保护胎侧部的表面。由此,即使在轮胎上安装链条,链条也不会接触到胎侧部的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胎侧部的表面损伤。
[0025] 优选为,在所述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突起之间具有加强突部。
[0026]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胎侧部在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均匀化,从而抑制接地时的异变形,能够防止由该异变形引起的开裂。
[0027] 优选为,使所述各突起的前端部的位置在轮胎径向上错开。
[0028]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与邻接的突起形成台阶,所以容易使由突起带来的牵引性能发挥出来。
[0029] 所述突起的自前端部开始延伸的2个侧边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可以向相同方向倾斜。
[0030] 根据该构成,在泥泞的地面上行驶时,泥容易沿着侧边排出。
[0031] 不过,所述突起的自前端部开始延伸的2个侧边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0032] 优选为,所述突条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中心,形成在轮胎最大高度的±40%的范围内。
[0033]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突条可靠地保护安装于轮胎的链条最强抵接的部分。
[0034] 所述突条可以构成为在轮胎周向上分离成多个。
[0035] 所述突条在轮胎径向上被分割,由位于轮胎外径侧的第一突条和位于轮胎内径侧的第二突条构成,
[0036] 所述突起的前端部可以与所述第一突条重合。
[0037] 根据本发明,在胎侧部形成有突条,因此,即便在轮胎上安装链条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链条直接接触到胎侧部,抑制胎侧部的损伤。另外,在胎侧部形成有突起,因此,能够增加牵引部而提高牵引性能。

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半剖视简图。
[0039]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轮胎中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0]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1]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2]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3] 图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4] 图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部及胎侧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展开图。
[0045] 符号说明:
[0046] 1…胎面部;2…胎侧部;3…主沟槽;4…横沟槽;5…花纹块;6…中间花纹块;7…胎肩花纹块;8…横花纹槽;9…突条;10…突起;11…加强突部;12…沟槽部;13…突起;14…加强突部;15…突起;16…第一突起;17…第二突起;18…第三突起;19…细沟槽;20…突出部;21…第一突条;22…第二突条;23…细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侧”、“端”的术语),但是,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参照附图而容易地理解发明,并不是通过这些术语的含义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此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各尺寸比率不同。
[0048] (第一实施方式)
[0049]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与该胎面部1相连的胎侧部2。
[0050] 胎面部1相当于在安装于标准轮辋并填充有标准内压的状态下的接地区域。图1是无负荷状态下的剖视简图,胎面部1的两侧部分(图1中仅示出单侧)在图中位于下方侧。如图2所示的一部分,在胎面部1通过沿着轮胎周向(图2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主沟槽3和与该主沟槽3交叉的横沟槽4而形成有多个花纹块5。图2中,在上方侧左右并排的花纹块为中间花纹块6,在下方侧左右并排的花纹块为胎肩花纹块7。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胎肩花纹块7之间形成有横花纹(lug)槽8。并且,在轮胎上安装链条的情况下,该链条的一部分定位于横花纹槽8。
[0051] 在胎侧部2包含成为轮胎最大宽度的最大宽度位置P1。并且,在胎侧部2形成有后述的突条9和突起10。突条9为沿着轮胎周向连接成环状的部分,其以最大宽度位置P1为中心,上下形成在基准高度尺寸H的40%的范围内。此处,基准高度尺寸H是指标准内压下的最大宽度位置P1至胎面部1的中心位置P2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
[0052] 突条9为以一定高度从胎侧部2的表面突出出来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环状区域。以最大宽度位置P1为中心而在基准高度尺寸H的40%的范围内上下形成突条9,由此,防止在轮胎上安装有链条时该链条的一部分直接接触到胎侧部2的表面。
[0053] 突起10被形成为朝向轮胎周向的一方倾斜的箭头根状(不是箭头的根形状,而是使宽度尺寸随着朝向下端而逐渐减小的四边形)。详细而言,两侧边(左边10b及右边10c)以从在轮胎外径侧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上边10a的两端朝向轮胎内径(下方)侧逐渐接近的方式延伸。此处,左边10b及右边10c的倾斜方向为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从右上方朝向左下方的相同方向。并且,两侧边10b、10c的下端彼此通过朝向右斜下方延伸的下边10d而连接。突起10被形成为:从胎侧部2的、比形成有突条9的区域更靠胎面部侧的区域(也有时称为支持部)朝向突条9。并且,左边10b的下端与突条9的上缘合并。由下边10d、右边10c的下端部分、以及与突条9的上缘相对应的部分构成三角形的前端部10e。突起10距离胎侧部2的表面的突出尺寸比突条9距离胎侧部2的表面的突出尺寸大。因此,突起10的前端部10e从突条9的表面突出出来,增加了牵引部而使牵引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突起10与横花纹槽8配置在同一轮胎径向。因此,在轮胎上安装有链条(未图示)的状态下,链条与突起10接触,但不会接触到胎侧部2的表面。
[0054] 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各突起10之间形成有加强突部11。加强突部11为梯形,上边11a及下边11b被形成为与突条9的上缘平行。另外,加强突部11的左边11c被形成为与左邻的突起10的右边10c平行,右边11d被形成为与右邻的突起10的左边10b平行。由此,在突起
10与加强突部11之间形成有一定间隔的沟槽部12。另外,加强突部11距离胎侧部2的表面的高度与突条9距离胎侧部2的表面的高度大致相同。通过在突起10之间设置加强突部11,能够抑制胎侧部2的刚性因设置突起10而在轮胎周向上变得不均匀。即,能够通过加强突部11矫正轮胎周向上因形成有突起10而变得不均匀的刚性,从而防止接地时的异变形所引起的开裂。
[0055] 根据所述构成的充气轮胎,发挥如下效果。
[0056] (1)由于在胎侧部2的规定范围内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突条9,因此,在轮胎上安装有链条时,能够通过突条9防止链条直接接触到胎侧部2。由此,胎侧部2不易因链条而损伤。
[0057] (2)由于在胎侧部2沿着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10,因此,能够对胎侧部2、特别是支持部进行保护。另外,通过突起10能够增加牵引部,因此,能够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此处,牵引部是指轮胎径向的边缘部分。此外,通过突起10的倾斜能够提高在泥泞的地面上行驶时的泥的排出性能。
[0058] (3)由于在突起10之间形成有加强突部11,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突起10而使刚性在轮胎周向产生偏差,无论是否形成有突起10,都能够延长轮胎寿命。
[0059] (第二实施方式)
[0060]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突起13及加强突部14的形态,其它部分为相同构成,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1] 突起13距离胎侧部2的表面的高度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左边13b的倾斜方向相对于轮胎径向而言与右边13c相反。即,左边13b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由此,胎侧部2上的突起13的占有面积增大。结果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将链条安装于轮胎的状态下链条接触到胎侧部2的表面。
[0062] 加强突部14为梯形,左边14c被形成为与左邻的突起13的右边13c平行,右边14d被形成为与右邻的突起13的左边13b平行。上边14a和下边14b沿着轮胎周向平行。虽然加强突部14的占有面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突部11相比有所减小,但是,能够使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平衡均匀化,能够防止接地时的异变形所引起的开裂。
[0063] (第三实施方式)
[0064]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突起15的形态,其它部分为相同构成,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5] 突起15由第一突起16、第二突起17及第三突起18构成。第一突起16、第二突起17及第三突起18中,上边16a、17a、18a在轮胎径向上的位置和下边16d、17d、18d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不同。
[0066] 第一突起16的上边16a的位置距离突条9的上缘9a最远。另外,第一突起16的下边16d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最大。因此,第一突起16的下端位置最接近于突条9的上缘
9a,陷入突条9的前端部16e的面积最小。
[0067] 第三突起18的上边18a的位置最接近于突条9的上缘9a,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与加强突部11的上边11a一致。另外,第三突起18的下边18d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最小。因此,第三突起18的下端位置距离突条9的上缘9a最远,陷入突条9的前端部18e的面积最大。
[0068] 第二突起17的上边17a相对于突条9的上缘9a的位置在第一突起16的上边16a与第三突起18的上边18a之间。另外,第二突起17的下边17d的倾斜角度也在第一突起16的下边16d与第三突起18的下边18d之间。此外,陷入突条9的前端部17e的面积也在第一突起16的前端部16e的面积与第三突起18的前端部18e的面积之间。
[0069] 第一突起16的左边16b、第二突起17的左边17b及第三突起18的左边18b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10的左边10b相同的角度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另外,第一突起16的右边16c、第二突起17的右边17c及第三突起18的右边18c也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10的右边10c相同的角度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0070] 相对于第一突起16而言,在轮胎周向上的右邻配置有第二突起17,在该第二突起17的右邻配置有第三突起18,从而依次配置有第一突起16、第二突起17及第三突起18。
[0071] 由此,由使位置在轮胎径向上错开的3种突起构成突起15,因此,得到能够使牵引性能进一步发挥出来的效果。
[0072] 应予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使位置在轮胎径向上错开的3种突起构成突起15,不过,也可以由2种或者4种以上突起构成。另外,虽然变更了下边16d、17d、18d的倾斜角度,不过,也可以仅使形状相同的突起15的位置在轮胎径向上错开。
[0073] (第四实施方式)
[0074]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突条9沿着轮胎周向被以规定间隔切割为V字状,由此,在突条9与突起10的边界部分形成有细沟槽19。通过形成该细沟槽19,防止应力集中在突条9上的与突起10的边界部分而发生开裂等。另外,细沟槽19将突条9和突起10分开,在能够增加牵引部而使牵引性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能够提高在泥泞的地面上行驶时附着的泥的排出性。
[0075] (第五实施方式)
[0076] 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由沿着轮胎周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突出部20构成突条9,而不是由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1条突出部分构成突条9。突出部20彼此的间隔被形成得较窄,防止链条直接接触到胎侧部的表面。另外,设置成1个突出部20与1个突起10相对应。并且,通过由多个突出部20构成突条9,可以得到能够提高径向的牵引性能和泥的排出性能的效果。应予说明,虽然设置成使1个突出部20与1个突起10相对应,不过,也可以设置成使1个突出部20与2个以上突起10相对应。
[0077] (第六实施方式)
[0078] 如图7所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突条21和第二突条22这2条构成突条9,而不是由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1条构成。
[0079] 第一突条21设置于第二突条22的轮胎径向上的内径侧,在第一突条21与第二突条22之间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沟槽23。突起10的前端部10e与第二突条22重合。
[0080] 由此,由与突起10的前端部重合的第二突条22和与其完全分离的第一突条21构成突条9,因此,能够抑制与突起10重合的第二突条22的刚性,从而使胎面部1接地时的胎侧部2变形变得容易。由此,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驱动(transaction)性能。另外,利用第一突条21对胎侧部2进行加强,能够与第二突条22一同防止链条直接接触到胎侧部2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