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及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272684.0

文献号 : CN1081553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苏志江刘文刚吴亦斌孟洋高润明贾学恒

申请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及其应用,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部分脱出,用部分脱出锂离子的方式来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充电克容量,并且不降低正极材料的首次可逆放电克容量,以此来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设计全电池时,使锂离子全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以此减少负极材料过量幅度,提升全电池能量密度。有益效果:本方法通过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脱出部分,以此来提高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可根据需要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使其在与负极材料匹配设计全电池时的首次效率匹配达到最优。

权利要求 :

1.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部分脱出,用部分脱出锂离子的方式来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充电克容量,并且不降低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可逆放电克容量,以此来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并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使锂离子电池中的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

具体步骤如下:

(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 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所述外接电源充电活化过程中以含镍正极材料的一充容量计为100%,正极材料中脱出锂离子的量在大于0并且小于100%的范围内进行调节,放电过程中以充电活化过程中正极材料中脱出锂离子的量计为100%,锂离子回到正极材料中的量在大于0并且小于

100%的范围内进行调节;所述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0.01C-2C之间,放电电流在0.01C-2C之间;所述正极片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首次库仑效率计算方法:

1)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小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为100%;

2)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大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的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处理前正极材料的可逆克容量/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其中,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处理前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步骤(三)充电过程中脱出的克容量+步骤(三)放电过程中嵌入的克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含镍正极材料是镍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是锂箔、石墨碳负极、硅负极或氧化硅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采用金属锂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正极片与对电极之间设置有隔离膜,隔离膜采用PP或PE材质薄膜,PP或PE材质薄膜的孔隙率在20%-6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外接电源控制施加在正极片和对电极之间的电流和电压,所述外接电源是具有恒流、恒压及容量计算功能的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在0.05C-0.15C之间;放电电流在0.05C-0.15C之间。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设计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其特征是:设计锂离子电池时,使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以此减少负极材料过量幅度,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具体步骤如下:(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 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

(四)将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取出后与负极片相对设计制作锂离子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设计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负极片是锂箔或采用预嵌锂处理技术得到的负极片。

说明书 :

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锂离子电池采用的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据核心地位。目前已产业化应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及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具有电化学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合成容易、原材料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替代了部分钴酸锂,已经进入小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此外,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重量比容量高、重量能量密度大,有利于提升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在中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也得到应用。
[0003] 在制备含Ni的正极材料时,由于Ni2+很难完全被氧化为Ni3+,所以制备的含Ni3+的正极材料中,通常会含有一定量的Ni2+。由于Ni2+径与Li+半径非常接近,所以材料中Ni2+有+ + 2+可能占据Li位置,而Li也有可能占据Ni 的位置,这就是Li、Ni间的阳离子混排现象。过渡金属离子和锂离子之间发生混排后,由于过渡金属离子会阻碍锂离子的运动,所以阳离子混排会引起材料在可逆容量、首次效率等方面电化学性能的下降。含镍的正极材料制作的电池在首次充电化成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层状结构中脱出嵌入负极中,此时Ni2+会占据锂层中Li+的位置子的传输造成阻碍,使放电过程中一部分锂离子无法顺利嵌入到正极材料晶格中。由于材料的可逆容量是通过锂离子在正极晶格中可逆的嵌入和脱出实现的,而Li/Ni混排会造成锂离子可逆嵌脱的数量减少,所以Li/Ni混排会降低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同时,在首次充电过程中,锂层和过渡金属层中的Li+都是可以脱出的。但在首次放电时,一部分锂无法回到过渡金属层晶格中,故也进一步减小了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
[0004]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含镍正极材料如镍钴铝酸锂(NCA)、镍钴锰酸锂(包括NCM111,NCM523,NCM622,NCM811等),在对锂片的扣式半电池中的首次充放电的库伦效率在82%-90%之间,而主流的负极材料如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的对锂半电池首次库仑效率在
91.5%-94%之间,这样在用含镍正极材料与目前主流的石墨碳材料负极相配设计全电池时,正负极材料克容量按照含镍正极材料的对锂扣式半电池首次充电克容量和负极材料的对锂扣式半电池首次放电克容量计算匹配容量平衡,这样设计出来的全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受正负极两种材料中首次库仑效率较低的含镍正极材料控制,因此,提升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即可提升全电池的首次效率。
[0005] 目前提升含镍三元材料的首次效率主要在材料合成过程中优化。例如,随着合成过程中反应物中Ni含量的增加,阳离子混排度增大,材料阻抗变大,相反,随着反应物中Li含量的增加,Li、Ni的有序度增加,阻抗减小,所以在合成过程中加入过量的锂可以减少阳离子混排的发生,但是过量锂的引入会引起合成正极材料的碱性增加,影响材料匀浆涂敷过程中的加工性能和稳定性,也会对使化成过程中的产气量增加;另外,通过降低材料合成过程中的焙烧温度可以减少Li+空位,抑制Ni2+的迁移,但降低温度使晶粒很难长大,形成较多的闭合孔,对提升材料的压实密度不利;还可以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掺杂Mg、Al等元素来抑制Ni2+的迁移,但金属元素的掺杂会牺牲材料的克容量,造成不利的影响。锂电池制造行业亟待解决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及其应用,根据需要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使锂离子全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
[0007]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部分脱出,用部分脱出锂离子的方式来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充电克容量,并且不降低正极材料的首次可逆放电克容量,以此来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
[0008] 具体步骤如下:
[0009] (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0010]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0011]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
[0012] 所述含镍正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镍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包括但不限于锂箔、石墨碳负极、硅负极或氧化硅负极。
[0013] 所述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采用金属锂片或锂箔。
[0014] 所述正极片与对电极之间设置有隔离膜,阻隔层采用PP或PE材质薄膜,优选地,PP或PE材质薄膜的孔隙率在20%-60%之间。
[0015] 所述外接电源为控制施加在正极片和对电极之间的电流和电压,优选地,使用具有恒流、恒压及容量计算功能的电源。
[0016] 所述外接电源充电活化过程中正极材料中脱出锂离子的量在0-100%之间进行调节,以含镍正极材料的一充容量计为100%;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回到正极材料中的量在0-100%之间进行调节,以充电活化过程中正极材料中脱出锂离子的量计为100%,所述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0.01C-2C之间,优选地,在0.05C-0.15C之间;放电电流在0.01C-2C之间,优选地,在0.05C-0.15C之间。
[0017] 所述正极片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理论首效计算方法:
[0018] 1)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小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为100%;
[0019] 2)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大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的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处理前正极材料的可逆克容量/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其中,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处理前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步骤(三)充电过程中脱出的克容量+步骤(三)放电过程中嵌入的克容量。
[0020] 应用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设计全电池,设计全电池时,使锂离子全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以此减少负极材料过量幅度,提升全电池能量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0021] (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0022]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0023]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
[0024] (四)将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取出后与负极片相对设计制作锂离子全电池。
[0025] 所述负极片包括但不限于锂箔、石墨碳负极、硅负极或氧化硅负极以及采用预嵌锂处理技术的负极片。
[0026] 有益效果:本方法通过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脱出部分,以此来提高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并且不降低正极材料的首次可逆克容量。根据此方法的理念,可根据需要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从而降低设计全电池时负极材料的过量幅度,使其在与负极材料匹配设计全电池时的首次效率匹配达到最优,此方法可有效提升全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并且对电池的循环性能无劣化影响。

附图说明

[0027] 图1正极片预处理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9] 详见附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其特征是:将含镍正极片中的锂离子预先通过充放电的方式部分脱出,用部分脱出锂离子的方式来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充电克容量,并且不降低正极材料的首次可逆放电克容量,以此来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
[0030] 具体步骤如下:
[0031] (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0032]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0033]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
[0034] 所述含镍正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镍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包括但不限于锂箔、石墨碳负极、硅负极或氧化硅负极。
[0035] 步骤(一)中的起锂载体作用的对电极在电解液中应当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优选地,采用金属锂片或锂箔。
[0036] 所述正极片与对电极之间设置有隔离膜,正极片与对电极不能直接导通,阻隔层应当具有锂离子可穿过、电子不可导通的性质。阻隔层可通过PP或PE材质薄膜增加微孔实现,优选地,PP或PE材质薄膜的孔隙率在20%-60%之间。
[0037] 所述外接电源为控制施加在正极片和对电极之间的电流和电压,优选地,使用具有恒流、恒压及容量计算功能的电源。
[0038] 步骤(三)所述外接电源充电活化过程的充电量在0-100%之间,所述放电过程放电量在0-100%之间,所述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0.01C-2C之间,优选地,在0.05C-0.15C之间;放电电流在0.01C-2C之间,优选地,在0.05C-0.15C之间。选取小电流充放电可使锂离子脱出嵌入均匀,有利于提升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的均一性。
[0039] 步骤(三)中锂离子电池充电的过程使含镍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以离子或锂金属的形式进入对电极中,正极材料中脱出锂离子的量可根据实际需求在0-100%之间进行调节。例如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制作的正极片一充容量为1000mAh,如果通过步骤三脱出10%容量的锂,即100mAh,且不经过步骤三中的放电过程,以此正极片作为正极,锂箔作为负极制作锂离子电池,由此电池测出的所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为1000mAh*85%/(1000mAh-100mAh)=94.4%,即所述镍钴锰酸锂材料的首次效率由85%提升至94.4%。
[0040] 根据需要用步骤(三)调节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再如,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通过步骤(三)脱出15%容量的锂,用此极片与锂箔负极制作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为85%/(100%-15%)=100%;同样,首效为85%的镍钴锰酸锂也可以通过步骤(三)脱出100%容量的锂,再通过步骤(三)的放电过程使85%的锂回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中,同样可得到首次效率为100%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
[0041] 所述正极片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理论首效计算方法:
[0042] 1)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小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为100%;
[0043] 2)处理后的含镍正极片上正极材料一充克容量大于处理前的首次可逆克容量,则处理后的正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处理前正极材料的可逆克容量/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其中,处理后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处理前正极材料的一充克容量-步骤(三)充电过程中脱出的克容量+步骤(三)放电过程中嵌入的克容量。
[0044] 采用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设计全电池的应用,设计全电池时,使锂离子全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对应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以此减少负极材料过量幅度,提升全电池能量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0045] (一)将集流体上涂敷含镍正极材料的正极片与作为锂载体的对电极共同置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组成锂离子电池;
[0046] (二)将外接电源正极端子与步骤(一)中含镍正极材料的集流体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端子与步骤(一)中锂载体连接;
[0047] (三)将步骤(一)中锂离子电池通过步骤(二)中外接电源充电活化,锂离子进入步骤(一)中对电极中;将充电后锂离子电池放电,使锂离子回到步骤(一)中正极片上的含镍正极材料中;
[0048] (四)将经过步骤(一)至(三)处理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取出后与负极片相对设计制作锂离子全电池。
[0049] 步骤(四)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上含镍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优选地,调整为与所用的负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相同。通过这种设计可使负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首效一定的情况下电池的整体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达到最优。
[0050] 所述负极片包括但不限于锂箔、石墨碳负极、硅负极或氧化硅负极以及采用预嵌锂处理技术的负极片。
[0051] 实施例1
[0052] 如附图1所示,将一充克容量为206mAh/g,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NCM523正极材料与粘结剂PVDF2%及导电剂SP2%以正极材料活性物质为96%的配比按照16.86mg/2
cm的负载量单面均匀涂敷在有效涂敷面积为20cm×15cm的12μ铝箔上,此极片的一充容量为1000mAh,将此极片按照附图1的方式置于电解液中,采用1mm厚锂片为对电极,分别将铝箔与锂片连接到外接电源的正负极上,以0.05C的电流即50mAh充电2h,将正极片取出,取部分极片制作以锂片为负极的2320扣式半电池测试正极材料的可逆容量。
[0053] 实施例2
[0054] 如附图1所示,将一充克容量为206mAh/g,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NCM523正极材料与粘结剂PVDF2%及导电剂SP2%以正极材料活性物质为96%的配比按照16.86mg/cm2的负载量单面均匀涂敷在有效涂敷面积为20cm×15cm的12μ铝箔上,此极片的一充容量为1000mAh,将此极片按照附图1的方式置于电解液中,采用1mm厚锂片为对电极,分别将铝箔与锂片连接到外接电源的正负极上,以0.05C的电流即50mAh充电3h,将正极片取出,取部分极片制作以锂片为负极的2320扣式半电池测试正极材料的可逆容量。
[0055] 实施例3
[0056] 如附图1所示,将一充克容量为206mAh/g,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NCM523正极材料与粘结剂PVDF2%及导电剂SP2%以正极材料活性物质为96%的配比按照16.86mg/cm2的负载量单面均匀涂敷在有效涂敷面积为20cm×15cm的12μ铝箔上,此极片的一充容量为1000mAh,将此极片按照附图1的方式置于电解液中,采用1mm厚锂片为对电极,分别将铝箔与锂片连接到外接电源的正负极上,以0.05C的电流即50mAh恒流恒压充电至4.4V,0.02C截止,再以0.05C的电流放电至2.75V,将正极片取出,取部分极片制作以锂片为负极的2320扣式半电池测试正极材料的可逆容量。
[0057] 实施例4
[0058] 取一充容量为206mAh/g,一放容量为175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通过本发明步骤一至三将极片上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由85%提升至92%,一充容量降为190mAh/g,一放容量仍为175mAh/g,以此极片设计制作体积固定为4.0mm×55mm×82mm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隔膜采用12μ陶瓷隔膜,负极采用首次库仑效率为92%的天然石墨,正极活性物质比例为96%,粘结剂为2%,导电剂为2%,负极集流体采用6μ电解铜箔,正极集流体采用12μ铝箔,负极活性物质比例为97%,负极比正极过量比(N/P比)为1.06。
[0059] 对比例1
[0060] 将一充克容量为206mAh/g,首次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NCM523正极材料与粘结剂PVDF2%及导电剂SP2%以正极材料活性物质为96%的配比按照16.86mg/cm2的负载量单面涂敷在有效涂敷面积为20cm*15cm的12μ铝箔上,将此正极片取部分极片制作以锂片为负极的2320扣式半电池测试正极材料的可逆容量。
[0061] 对比例2
[0062] 取一充容量为206mAh/g,一放容量为175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5%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设计制作体积固定为4.0mm*55mm*82mm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隔膜采用12μ陶瓷隔膜,负极采用首次库仑效率为92%的天然石墨,正极活性物质比例为96%,粘结剂为2%,导电剂为2%,负极集流体采用6μ电解铜箔,正极集流体采用12μ铝箔,负极活性物质比例为97%,负极比正极过量比(N/P比)为1.06。
[0063] 首次库仑效率测试: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1、2、3和对比例1的首次库仑效率的测试条件为:25℃下,采用2320扣式半电池以0.1C,4.4V,0.02C恒流恒压充电截止,0.1C放电至2.75V截止的方式测试。
[0064] 循环性能测试: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1、2、3和对比例1的循环性能的测试条件为:25℃下,采用2320扣式半电池以0.1C,4.4V,0.02C恒流恒压充电截止,0.1C放电至2.75V截止的方式测试,充放一次计一次循环,100次循环截止,计算循环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
[0065] 电池设计: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4和对比例2中,方案的优劣以相同电池尺寸和其他相关条件下采用本发明中首效提升后的极片和未经过提升首效的极片进行容量设计对比。
[0066] 表1:实施例1,2,3及对比例1所制作扣式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0067]
[0068]
[0069] 表2:实施例4和对比例2所设计制作电池的性能测试结果
[0070]
[0071] 对比例1是目前使用的镍钴锰酸锂正极,与实施例1、2、3相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措施可有效提升镍钴锰酸锂正极的首次效率。并且实施例中镍钴锰酸锂材料的首次可逆克容量与对比例相同,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也相同,并未出现劣化。
[0072] 实施例1与实施例2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措施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控制充电比例来调整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
[0073] 实施例2与实施例3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措施可以通过调整充电比例和放电比例来达到同样的调整首次库仑效率的效果,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充电和放电参数。
[0074] 实施例4和对比例2对比可以看出将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调整为与负极相同时,全电池的首次效率亦与正负极首次效率相同,相同体积下电池的容量可由2873mAh提升至3006mAh,重量能量密度由243Wh/Kg提升至252Wh/Kg。
[0075] 上述参照实施例对该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含镍正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方法进行的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