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035683.2

文献号 : CN1082188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应磊胡黎文黄飞曹镛

申请人 : 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或者其环上的H被Ar取代。通过C‑C偶联或C‑N偶联反应得到。制备得到的化合物含有杂原子,可以提高发光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载流子传输能力;固态条件下不易结晶;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和较强的抗热能力等优点,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激光二极管。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式中,R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烷基或烷

氧基、具有2~20个碳原子的直链烯基或者炔基或者烷基羰基,具有3~20个碳原子的支化或者环状的烷基或烷氧基或者烯基或者炔基或者烷基羰基,具有4~20个碳原子的芳基、杂芳基、芳烷基、杂芳基烷基、芳氧基、杂芳氧基、芳基烷氧基或者杂芳基烷氧基,二苯胺基苯基;

所述Ar1~Ar7选自H或如下结构:

其中,R1、R2互相独立地选自以下基团:H、D、F、烯基、炔基、腈基、胺基、硝基、酰基、烷氧基、羰基、砜基、芳基、二苯胺基苯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碳原子数3~3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60芳香族烃基或碳原子数为3~60的芳香族杂环基。

2.权利要求1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通过C-C偶联或C-N偶联反应得到,步骤如下:(1)C-C偶联反应

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将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溶于四氢呋喃中,加入芳基硼酸酯或芳基硼酸、碳酸钾水溶液以及四(三苯基膦)钯,进行Suzuki偶联反应,纯化后得到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

(2)C-N偶联反应

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将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溶于甲苯溶液中,加入芳胺类单体、叔丁基醇钠、醋酸钯以及三叔丁基膦,进行C-N偶联反应;纯化后得到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C-C偶联反应中,所述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芳基硼酸酯或芳基硼酸、碳酸钾以及四(三苯基膦)钯的摩尔比为1:2~6:5~10:0.02~0.1;反应温度50~120℃,反应时间8~48小时,所述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惰性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C-N偶联反应中,所述溴化苯并[4,

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芳胺类单体、叔丁基醇钠以及醋酸钯的摩尔比为1:1~

12:4.1~10:0.02~0.1,醋酸钯与三叔丁基膦的摩尔比为1:2;所述C-N偶联反应是在50~

120℃,反应8~48小时,所述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惰性气体。

5.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或有机激光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分为正装器件和倒装器件,具体结构为层叠的衬底、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层,或为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阴极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阳极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为发光层电致发光化合物用有机溶剂溶解,再通过旋涂、喷墨打印或印刷成膜;所述有机溶剂为氯苯、二氯苯、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氯仿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液,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10~1000nm。

说明书 :

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有机光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中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材料,材料结构容易修饰及改进,选择范围广;驱动电压低,只需3~12V的直流电压;可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广视角,可接近180°;响应速度快,可达1μs量级;此外,还有质量轻、超薄、可制作大尺寸、挠性面板、成型加工简便等优点。由于OLED显示器众多的优势,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自从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开发出OLED器件,至今,已有多家机构投入资源到OLED技术的开发。例如,公布号为CN104638146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吩嗪类衍生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发光器件;公开号为CN10124315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色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发光器件。
[0003]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OLED平板显示技术正在趋向成熟,并已在平板显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目前的OLED器件由于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因素制约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大屏幕显示器领域。另外,器件在施加电压运行的时候会产生焦耳热,使得有机材料容易发生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寿命和效率。鉴于以上所述,开发高效,稳定的有机电致发光新材料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O/PLED),提供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0006] 一类电致发光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0007] 或者其环上的H被Ar取代;
[0008] 式中,R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烷基或烷氧基、具有2~20个碳原子的直链烯基或者炔基或者烷基羰基,具有3~20个碳原子的支化或者环状的烷基或烷氧基或者烯基或者炔基或者烷基羰基,具有4~20个碳原子的芳基或者杂芳基或者芳烷基或者杂芳基烷基或者芳氧基或者杂芳氧基或者芳基烷氧基,或者杂芳基烷氧基;三苯胺及其衍生物、咔唑及其衍生物、吩噁嗪及其衍生物、吩噻嗪及其衍生物;吡啶及其衍生物、噁二唑及其衍生物、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单元环中的Z1相同或不同地选自CH或N。
[0009] 优选的,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0010]
[0011] 优选的,所述Ar1~Ar11为如下结构:
[0012]
[0013]
[0014]
[0015]
[0016] 其中,
[0017] X=O,S,Se,Te,N-R;
[0018] Y=C,Si,Ge;
[0019] n=2~10,
[0020] R1、R2、R3、R4可互相独立地代表以下:H、D(氘)、F、烯基、炔基、腈基、胺基、硝基、酰基、烷氧基、羰基、砜基、芳基、三苯胺、咔唑、碳原子数1~30的烷基、碳原子数3~3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60芳香族烃基或碳原子数为3~60的芳香族杂环基。
[0021] 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通过C-C偶联或C-N偶联反应得到,步骤如下:
[0022] (1)C-C偶联反应
[0023] 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将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溶于四氢呋喃中,加入芳基硼酸酯或芳基硼酸、碳酸钾水溶液以及四(三苯基膦)钯,进行Suzuki偶联反应,纯化后得到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反应化学式如下:
[0024]
[0025] (2)C-N偶联反应
[0026] 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将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溶于甲苯溶液中,加入芳胺类单体、叔丁基醇钠、醋酸钯以及三叔丁基膦,进行C-N偶联反应;纯化后得到所述电致发光化合物,反应化学式如下:
[0027]
[0028] 优选的,C-C偶联反应中,所述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芳基硼酸酯或芳基硼酸、碳酸钾以及四(三苯基膦)钯的摩尔比为1:2~6:5~10:0.02~0.1;反应温度50~120℃,反应时间8~48小时,所述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惰性气体。
[0029] 优选的,C-N偶联反应中,所述溴化苯并[4,5]噻吩[2,3-b]吡啶并七元环单元、芳胺类单体、叔丁基醇钠以及醋酸钯的摩尔比为1:1~12:4.1~10:0.02~0.1,醋酸钯与三叔丁基膦的摩尔比为1:2;所述C-N偶联反应是在50~120℃,反应8~48小时,所述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惰性气体。
[0030] 所述化合物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或有机激光二极管。
[0031] 优选的,所述化合物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
[0032] 优选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分为正装器件和倒装器件,具体结构为层叠的衬底、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层,或为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阴极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阳极层。
[0033] 优选的,所述的作为发光层电致发光化合物用有机溶剂溶解,再通过旋涂、喷墨打印或印刷成膜;所述有机溶剂为氯苯、二氯苯、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氯仿中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液,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10~1000nm。
[0034]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0035] (1)本发明制备的化合物属于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此以前没有类似研究报道。其含有硫和氮杂原子,可以提高发光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提高材料的空穴传输能力,有利于发光器件获得高效稳定的发光器件性能;七元环单元平面性好,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
[0036] (2)七元环单元化合物在固态条件下能形成无定型态,在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时不易结晶,有利于器件的正常使用;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和较强的抗热能力,能满足电致发光材料实用化需求且延长了使用寿命。
[0037] (3)本发明制备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适用于溶液加工,可降低器件制备成本,以及可制备大面积柔性OLED器件。
[0038] (4)本发明制备的电致发光材料的原料价格低廉,合成路线简便,提纯方便。

附图说明

[0039] 图1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1的差式扫描量热(DSC)曲线。
[0040] 图2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2的热失重(TG)曲线。
[0041] 图3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在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0042] 图4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5在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光谱。
[0043] 图5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的电致发光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限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
[0045] 单体的制备
[0046] 乙基3-溴吡嗪-2-甲酸的制备
[0047] 在500mL三口瓶中,3-溴吡嗪-2-甲酸(20.3g,0.1mol)溶于200ml甲醇中,并向反应液中滴加入20ml的浓度为98wt%的浓硫酸,常温下搅拌12小时后,停止反应,用水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并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溶液浓缩后得黄色液体,通过硅胶柱层析提纯,石油醚/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1)为淋洗剂,产率83%。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48]
[0049] 2,7-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苯并[4,5]噻吩[2,3-b]吡啶的制备
[0050] 在氩气气氛下,将2,7-二溴苯并[4,5]噻吩[2,3-b]吡啶(10.2g,29.7mmol)、双联频哪醇硼酸酯(22.7g,89.2mmol)、醋酸钾(14.7g,0.15mol)溶于250ml二氧六环中,加热至90℃反应6小时。停止反应,浓缩溶剂,混合物通过硅胶柱层析提纯,石油醚/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8/1,)为淋洗剂,得到白色固体,产率47%。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51]
[0052] 乙基2,2’-(苯并[4,5]噻吩[2,3-b]吡啶-2,7-基)二(噻吩-3-甲酸酯)的制备[0053] 在氩气气氛下,向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乙基3-溴吡嗪-2-甲酸(7.02g,30.4mmol),2,7-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苯并[4,5]噻吩[2,3-b]吡啶(6.0g,13.8mmol),四丁基溴化胺(0.22g,0.69mmol),四三苯基膦钯(0.80g,0.69mmol)及
180mL甲苯,搅拌加热,待温度稳定在110℃时,加入K2CO3(15.2g,0.11mol)和16mL蒸馏水,反应12h。将反应液浓缩后,通过硅胶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1)
1 13
为淋洗剂,得到淡黄色固体,产率73%。H NMR、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54]
[0055] 2,2’-(苯并[4,5]噻吩[2,3-b]吡啶-2,7-二基(吡嗪-3,2-二基)双丙烷-2-醇的制备
[0056] 在氩气气氛下,将乙基3,3’-(苯并[4,5]噻吩[2,3-b]吡啶-2,7-二基)二(吡嗪-2-甲酸酯)(6.3g,13mmol)溶解于80ml精制的无水四氢呋喃中,逐滴滴加2.0mol L-1甲基溴化镁32.5ml,升温至80℃加热回流,反应16h。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倒入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食盐水完全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溶液浓缩后,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0057]
[0058] 4,4,7,7-四辛基-4,7-二氢噻吩基[2’,3’:3,4]环戊二烯并[2,1-b]噻吩基[3”2”:2’,3’]吲哚[6’,5’:4,5]噻吩基[3,2-e]吡啶的制备
[0059] 将2,2’-(苯并[4,5]噻吩[2,3-b]吡啶-2,7-二基(吡嗪-3,2-二基)双丙烷-2-醇(3.6g,7.8mmol)溶于30ml无水二氯甲烷溶液中,滴加2ml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反应1h。溶液浓缩后,用硅胶柱层析方法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为6/1)为淋洗剂。粗品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晶体,产率80%。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60]
[0061] 2,9-二溴-4,4,7,7-四辛基-4,7-二氢噻吩基[2’,3’:3,4]环戊二烯并[2,1-b]噻吩基[3”2”:2’,3’]吲哚[6’,5’:4,5]噻吩基[3,2-e]吡啶的制备
[0062] 将4,4,7,7-四辛基-4,7-二氢噻吩基[2’,3’:3,4]环戊二烯并[2,1-b]噻吩基[3”2”:2’,3’]吲哚[6’,5’:4,5]噻吩基[3,2-e]吡啶(7.6g,9.2mmol)溶解于10ml四氯化碳中,在0℃温度条件下,加入液溴(3.24g,20.24mmol),反应24小时后用饱和亚硫酸氢钠淬灭反应,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用硅胶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
1 13
剂(体积比为8/1)为淋洗剂,得到白色固体。产率:86%。H NMR、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63]
[0064] 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
[0065] 实施例1电致发光材料PM1的合成
[0066]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二苯胺(0.85g,5.0mmol)、叔丁基醇钠(1.84g,19.2mmol)、醋酸钯(27mg,0.12mmol)及50ml甲苯。加热搅拌,当温度稳定到85℃时,加入0.24ml的浓度为1mol/L的三叔丁基膦甲苯溶液,反应12h。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3/1,体积比)为淋洗剂,终得黄色固体。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67]
[0068] 化合物PM1的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化合物PM1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没有出现熔融峰和结晶峰,只出现微弱的玻璃化转变峰,这说明化合物PM1在固态条件下是能形成无定型态,在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时不易结晶,有利于器件的正常使用。从DSC曲线中可知,化合物PM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3℃。
[0069] 实施例2电致发光材料PM2的合成
[0070]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9,9-二苯基-9,10-二氢吖啶(1.67g,5.0mmol)、叔丁基醇钠(1.84g,19.2mmol)、醋酸钯(27mg,0.12mmol)及50ml甲苯。加热搅拌,当温度稳定到85℃时,加入0.24ml的浓度为1mol/L的三叔丁基膦甲苯溶液,反应12h。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3/1,体积比)为淋洗剂,终得黄色固体。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71]
[0072] 化合物PM2的热失重(TG)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化合物PM2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只出现一个热分解过程,为共轭主链的热分解过程。当化合物PM2的质量减少5%时,所对应的温度为505℃,即化合物PM2的热分解温度为505℃。这较高的热分解温度说明化合物PM2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能满足电致发光材料实用化需求。
[0073] 实施例3电致发光材料PM3的合成
[0074]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9,9-二甲基-2芴基硼酸(1.19g,5.0mmol)、浓度为2mol/L的碳酸钾的水溶液9.6ml、四三苯基膦钯(139mg,0.12mmol)及50ml四氢呋喃。加热搅拌至85℃,反应12h。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为4/1)为淋洗剂,终得淡黄色固体。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75]
[0076] 化合物PM3在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PM3在薄膜状态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380nm,归属于化合物PM3共轭主链的吸收。化合物PM3在薄膜状态最大的吸收边(λmax)为460nm,根据经验公式有,化合物的光学带隙Eg=1240/λmax=1240/460eV=2.70eV。
[0077] 实施例4电致发光材料PM4的合成
[0078]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2-(9,9’-螺芴2-基)-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21g,5.0mmol)、浓度为2mol/L的碳酸钾的水溶液9.6ml、四三苯基膦钯(139mg,0.12mmol)及50ml四氢呋喃。加热搅拌至85℃,反应12h。
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4/1,体积比)为淋洗剂,终得淡黄色固体。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79]
[0080] 实施例5电致发光材料PM5的合成
[0081]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4,4,5,5-四甲基-2-(芘-1-基)-1,3,2-二氧杂硼烷(1.64g,5.0mmol)、浓度为2mol/L的碳酸钾的水溶液9.6ml、四三苯基膦钯(139mg,0.12mmol)及50ml四氢呋喃。加热搅拌至85℃,反应12h。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4/1,体积比)为淋洗剂,终得黄色固体。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82]
[0083] 化合物PM5在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光谱如图4所示,化合物PM5的平面性好,共轭程度大,由图4可知,化合物PM5在薄膜状态下的最大发射峰位于498nm,荧光发射区域位于天蓝光区域。
[0084] 实施例6电致发光材料PM6的合成
[0085] 在氩气氛围下,在100mL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P1(1.39g,2.4mmol)、四苯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苯基)硅烷(1.19g,5.0mmol)、浓度为2mol/L的碳酸钾的水溶液9.6ml、四三苯基膦钯(139mg,0.12mmol)及50ml四氢呋喃。加热搅拌至85℃,反应12h。停止反应后,浓缩溶剂,粗产物通过柱层析提纯,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4/
1,体积比)为淋洗剂,终得翠绿色固体。1H 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0086]
[0087] PM1~PM6的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如表1。
[0088] 表1 化合物PM1~PM6的热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数据
[0089]项目 PM1 PM2 PM3 PM4 PM5 PM6
Tg(℃) 133 135 122 130 128 119
Td(℃) 498 505 483 501 499 486
EHOMO/eV -5.36 -5.22 -5.72 -5.69 -5.98 -5.82
ELUMO/eV -2.41 -2.33 -2.86 -2.82 -2.94 -2.67
Egcv/eV 2.95 2.89 2.86 2.87 3.04 3.15
[0090] Tg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d为热分解温度;EHOMO为化合物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ELUMO为化合物的最低占有轨道能级,Egcv为化合物的带隙,Egcv=ELUMO-EHOMO。
[0091] 实施例7
[009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0093] 将ITO玻璃基片置于洗片架上,用300ml低浓度(10-4mol/L)的洗洁精在频率为40KHz的超声波下清洗十分钟,除去基片表面可能吸附的金属离子;再用300ml去离子水在频率为40KHz的超声波下清洗两次,各十分钟,除去残留的洗涤液;最后用300ml异丙醇在频率为40KHz的超声波下清洗十分钟,除去水分以容易烘干;放入烘箱中烘干12h,烘干温度设为80℃;在制作器件之前,对干燥之后的ITO玻璃基片进行处理,在氧等离子体刻蚀仪中用氧等离子体(O2Plasma)轰击二十分钟。
[0094] 经过以上清洗步骤,ITO玻璃基片表面的杂质被充分去除,并能提高成膜时的接触角,O2Plasma处理进一步去除基片表面残留的有机杂质,并进一步改善接触角和形貌。
[0095] 有机活性层均是通过在高真空(<5×10-4Pa)条件下的热蒸发而沉积在ITO玻璃基片上:首先,为了提高空穴从阳极的注入能力,5nm厚的空穴注入材料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HATCN)被沉积在ITO玻璃基片上;然后,沉积30nm厚的空穴传输材料N,N'-二苯基-N,N'-(1-萘基)-1,1'-联苯-4,4'-二胺(NPB);接着,发光材料被沉积形成20nm厚的发光层;最后,电子传输材料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TPBI)被沉积成30nm厚的电子传输层;阴极是由1nm厚的LiF和90nm厚的Al组成,并由具有3mm×3mm筛孔阵列的掩膜板绘制而成;材料的沉积速率分别为,有机层 LiF
Al 得到ITO/HATCN/NPB/EML/TPBI/LiF/Al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
[0096] 电致发光(EL)光谱图通过Photo ResearchPR705型光学分析仪测得。电流密度和亮度与驱动电压的特性分别通过Keithley 2400源测量单元和Konica Minolta色度仪CS-200测得。外量子效率是假定Lambertian分布,由亮度,电流密度和EL光谱计算得到。
[0097] 分别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作为发光层,制备结构为ITO/HATCN/NPB/EML/TPBI/LiF/Al的器件。
[0098] 基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的发光层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基于电致发光材料PM3的器件的最大发射峰位于467nm,呈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8,0.19);基于材料PM4的器件的最大发射峰位于472nm,呈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9,0.20)。
[0099] 基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的发光层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相关数据如表2(a:在发光强度为100坎德拉每平方米时的数值)所示。
[0100] 表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指标
[0101]
[0102] 由表2可知,基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的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指标,可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的最大流明效率为3.27cd/A,最大亮度为9591cd/m2,启亮电压为3.5V;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的最大流明效率为2.25cd/A,最大亮度为8223cd/m2,启亮电压为
3.4V。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M3和PM4表现出较佳的光电性能。
[0103]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