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307239.3

文献号 : CN10823778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林和典

申请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进一步确保墨罐的容量,并且设计性和强度优异。液体喷射装置包括:液体喷射部,对介质喷射液体;液体容纳部,具备至少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操作面板,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介质接收托盘,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收排出的介质,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均比所述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所述液体容纳部具备:盖,开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转动;上锁部,通过在闭合所述盖的状态下上锁的上锁单元进行上锁;以及上锁单元承载部,承载所述上锁单元。

权利要求 :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喷射部,对介质喷射液体;

装置主体,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

液体容纳部,具备至少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

注入口,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液体;

操作面板,配置在装置前端面,接受各种操作,能够开闭;以及介质接收托盘,配置在装置前端面,接收被排出的介质,能够伸缩,在所述操作面板闭合的状态以及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容纳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均比所述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和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顶端的位置对齐。

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喷射部,对介质喷射液体;

装置主体,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

液体容纳部,具备至少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

注入口,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液体;

操作面板,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能够开闭;以及介质容纳部,能够从装置前端面侧容纳介质,在所述操作面板闭合的状态下,

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介质容纳部均比所述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和所述介质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对齐,在所述操作面板闭合的状态下,所述注入口位于装置纵深方向上所述介质容纳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

盖,开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转动;

上锁部,通过在闭合所述盖的状态下上锁的上锁单元进行上锁;以及上锁单元承载部,承载所述上锁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所述图像读取部设置为能够开关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并且在闭合状态下覆盖所述上锁单元承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

多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

上部箱体,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以及盖,开闭所述上部箱体的上部,能够转动,所述上部箱体包括:

误安装防止部,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位置,并防止相对于多个所述注入口的各个对应的所述液体补充容器的误安装;以及所述盖的转动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形成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的一部分的下部框,所述下部框在所述液体容纳部构成容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容纳分区的底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有构成所述容纳分区的顶面和内壁的加强框,将所述顶面和所述上部箱体固定,将所述加强框和所述下部框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面板闭合的状态下,所述注入口位于装置纵深方向上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具备:

连接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缓冲部所具备的大气开放口;

盖,开关所述注入口以及所述大气开放口的上部,能够转动;以及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盖的开关,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注入口以及所述大气开放口的形成区域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在所述图像读取部闭合的状态下,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侧面和装置侧面对齐。

说明书 :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存在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具备构成液体喷射部的记录头,液体喷射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
[0003] 另外进一步地,喷墨打印机也有的在从液体喷射部分开的位置具备容纳油墨的墨容纳容器。在这种构成中,墨容纳容器和液体喷射部通过墨供给用的导管连接。
[0004]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装置前端面侧设置墨罐(墨容纳容器),并通过盖覆盖墨罐的构成。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成中,墨罐被容纳在构成装置整体的外观的箱体内,设置成墨罐在外观的设计上不向装置侧面突出。
[0005] 专利文献1记载的喷墨打印机构成为能够从瓶中对墨罐补充油墨。然而,也有进一步确保墨罐的容量、通过一次墨补充而期待确保更多印刷页数的要求,所以必须使墨罐大型化,其结果存在不得不使墨罐至少比构成装置前端面的操作面板还要向前端面侧突出的情况。此时,在装置前端面侧形成凹凸,在设计上并不优选,并且若仅墨罐向装置前端面侧突出,则在装置的移动时墨罐可能会撞上墙壁等而破损。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9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在此,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确保墨罐的容量,并且设计性和强度优异的液体喷射装置。
[0010]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喷射部,对介质喷射液体;液体容纳部,具备至少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操作面板,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介质接收托盘,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收排出的介质,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均比所述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
[0011] 根据本方式,在液体喷射装置中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的液体容纳部和介质接收托盘比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因此相比于液体容纳部以及介质接收托盘的任一方相对于操作面板突出的构成,能够成为设计性和强度双方优异的构成。
[0012]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喷射部,对介质喷射液体;液体容纳部,具备至少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操作面板,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介质容纳部,能够从装置前端面侧容纳介质,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介质容纳部均比所述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
[0013] 根据本方式,在液体喷射装置中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的液体容纳部和介质容纳部比操作面板向前方侧突出,因此相比于液体容纳部以及介质容纳部的任一方相对于操作面板突出的构成,能够成为设计性和强度双方优异的构成。
[0014]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部具备:盖,开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转动;上锁部,通过在闭合所述盖的状态下上锁的上锁单元进行上锁;以及上锁单元承载部,承载所述上锁单元。
[0015] 根据本方式,所述液体容纳部具备:盖,开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转动;上锁部,通过在闭合所述盖的状态下上锁的上锁单元进行上锁;以及上锁单元承载部,承载所述上锁单元,因而能够在闭合所述盖的状态下上锁,能够抑制对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无准备的存取。
[0016]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所述图像读取部设置为能够开关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并且在闭合状态下覆盖所述上锁单元承载部。
[0017]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所述图像读取部设置为能够开关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在闭合状态下覆盖所述上锁单元承载部,能够在闭合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状态下隐藏所述上锁单元,能够得到设计性更优异的液体喷射装置。
[0018]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多个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上部箱体,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以及盖,开闭所述上部箱体的上部,能够转动,所述上部箱体包括:误安装防止部,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位置,并防止对于多个所述注入口的各个误安装对应的所述液体补充容器;以及所述盖的转动轴。
[0019] 根据本方式,构成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部的上部箱体能够承担如下功能: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位置的限制、与多个所述注入口的各个对应的所述液体补充容器的误安装防止以及所述盖的转动轴,即以一部件承担这些功能,通过部件个数的控制能够抑制成本上升。
[0020]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形成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的一部分的下部框,所述下部框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构成容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容纳分区的底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有构成所述容纳分区的顶面和内壁的加强框,将所述顶面与所述上部箱体固定,将所述加强框与所述下部框固定。
[0021]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加强框提高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刚性,并能够更坚固地固定所述上部箱体。
[0022]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在闭合所述操作面板的状态下,所述注入口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之间。
[0023] 根据本方式,在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位于装置纵深方向上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之间的构成中,得到上述第一或第二方式的作用效果。
[0024]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能够从液体补充容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缓冲部具备的大气开放口、开关所述注入口以及所述大气开放口的上部的能够转动的盖、以及检测所述盖的开关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注入口以及所述大气开放口的形成区域外。
[0025]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注入口以及所述大气开放口的形成区域外的构成中,得到上述的第一或第二方式的作用效果。
[0026]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在所述图像读取部闭合的状态下,该图像读取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对齐。
[0027]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所述液体喷射部的装置主体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的构成中,在所述图像读取部闭合的状态下,该图像读取部的前端面和所述操作面板的前端面对齐,因而能够得到设计性更加优异的液体喷射装置。
[0028]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侧面和装置侧面对齐。
[0029]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容纳在所述箱体的状态下,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和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顶端的位置对齐。
[0030]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和所述介质容纳部的前端面的位置对齐。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ADF(自动进纸器)的非进给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32]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ADF的进给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33]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截面图。
[0034] 图4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侧面图。
[0035]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以及上锁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0036]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的外观立体图。
[0037]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上锁单元闭合的状态下被扫描主体覆盖的状态的侧截面图。
[0038] 图8是示出墨容纳部盖对于墨容纳部闭合的状态的截面图。
[0039] 图9是示出墨容纳部盖的转动轴部的截面图。
[0040] 图10是从下方观察墨容纳部盖的立体图。
[0041] 图11是卸下墨容纳部盖的状态下墨容纳部的立体图。
[0042] 图12是示出在墨容纳部打开锁定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3] 图13是示出墨容纳部的墨注入口以及缓冲部的大气开放口的立体图。
[0044] 图14是示出设置在墨容纳部下部的墨罐的墨余量确认部的侧视图。
[0045] 图15是墨罐的侧面图。
[0046] 图16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加强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7] 图17是加强框的外观立体图。
[0048] 图18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上部箱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9] 图19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外装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0] 图20是示出墨余量确认部中墨罐和外装部件的关系的截面图。
[0051] 图21是设置在打印机主体的侧面的连接器连接部的外观立体图。
[0052] 图2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其他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0053]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4] 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2a···装置主体的侧面;14···扫描单元;14a、20a、24a、28a、32a···前端面;16···扫描主体;18···ADF部;18a···原稿承载托盘;18b···原稿排出托盘;20···操作面板;20b···上端部;22···排出口;24···介质接收托盘;26···记录头;28···介质容纳部;30、30A、30B、30C、
30D···墨罐;30a···墨容纳部;30b···墨注入部;30c、84f···连结部;30d、
72d、72e···刻度;32···墨容纳部;32b···墨容纳部的侧面;34···滑架;
36···驱动电机;38···滑架驱动单元;40···介质支承部件;41···控制部;
42···墨容纳部盖;42a···架部;42b···上锁单元承载部;42c···开口;
42d···轴承部;42e···第一防脱落部;42f···第二防脱落部;42g···传感器检测部;42h···锁定杆限制部;44···上锁单元钩挂部;44a···贯通孔;46···上锁部;48···上锁单元;48a···挂环;50···上部箱体;50a、72a、72b、84e、
84g···开口部;52、58···转动轴;52a···平面;54···框部件;54a···第一
限制部;54b···第二限制部;56···检测传感器;60···墨注入口;62···墨注入口盖;64···锁定杆;66、66A、66B、66C、66D···误安装防止部;68···缓冲部;70、
70A、70B、70C、70D···大气开放口;72···外装部件;72c···槽;74、86、88···连结部件;76···膜部件;78···下部框;78a、84b···内壁;80···容纳分区;
84···加强框;84a···顶面;84c、84d···钩;90···凹部;90a、90b···壁部;
90c···上表面;90d、90f···连接部;90e···下表面;92A···第一连接器连接部;92B···第二连接器连接部;92C···第三连接器连接部;94···插入口;
96···送给部;98···送给口盖;100···扫描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关于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0056]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ADF的非进给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ADF的进给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截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侧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以及上锁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上锁单元承载部、上锁单元闭合的状态下被扫描主体覆盖的状态的侧截面图。
[0057] 图8是示出墨容纳部盖对于墨容纳部闭合的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墨容纳部盖的转动轴部的截面图,图10是从下方观察墨容纳部盖的立体图,图11是卸下墨容纳部盖的状态下墨容纳部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在墨容纳部打开锁定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墨容纳部的墨注入口以及缓冲部的大气开放口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设置在墨容纳部下部的墨罐的墨余量确认部的侧视图。
[0058] 图15是墨罐的侧面图,图16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加强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加强框的外观立体图,图18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上部箱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在墨容纳部卸下外装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墨余量确认部中墨罐和外装部件的关系的截面图,图21是设置在打印机主体的侧面的连接器连接部的外观立体图,图2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其他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0059] 另外,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示出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即装置宽度方向,Y方向示出记录装置内的输送路径中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即装置纵深方向,Z方向示出装置高度方向。
[0060] 第一实施例
[0061] <发明概要>
[0062] 在本实施例中,基本构想为:将具备墨罐的墨容纳部设置在装置前端面侧,并通过使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的墨容纳部和介质接收托盘或介质容纳部的位置对齐,成为设计性以及强度二者优异的构成。
[0063] <液体喷射装置的概要>
[0064] 参照图1以及图2概要说明本发明的打印机10的整体构成。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打印机10构成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构成为具备装置主体12和“图像读取部”的扫描单元14的复合机。
[0065]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扫描单元14能够转动地连接于装置主体12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端部,虽未图示,但通过使扫描单元14向装置背面侧转动,露出装置主体12的上部。另外,扫描单元14具备扫描主体16和ADF部18。另外,作为一例,ADF部18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扫描主体16的装置高度方向上部。而且,通过使ADF部18向扫描主体16转动,能够露出设置在扫描主体16的原稿承载面(未图示),能够在原稿承载面上设置原稿。
[0066] 另外,ADF部18具备原稿承载托盘18a、原稿排出托盘18b。原稿承载托盘18a以及原稿排出托盘18b能够切换图1示出的存储状态和图2示出的展开状态。而且,当原稿承载托盘18a以及原稿排出托盘18b为展开状态时,通过未图示的进给单元将承载于原稿承载托盘
18a的原稿输送到原稿承载面(未图示),通过图像读取单元(未图示)读取原稿的图像后,能够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8b。
[0067] 如以上在图1示出的存储状态的情况下,成为设计性优异、顶面是平面的构成。
[0068] 接着,说明装置主体12的构成。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设置有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转动的操作面板20。在操作面板20设置有显示面板等的显示部以及多个操作按钮。另外,操作面板20能够切换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的状态(参照图1及图2)和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参照图4)。
[0069] 并且,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在操作面板20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设置排出口22。而且,在排出口22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设置介质接收托盘24。然后,在后述的作为“液体喷射部”的记录头26中进行记录的介质穿过排出口22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24。
[0070] 在介质接收托盘24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设置介质容纳部28。介质容纳部28安装成相对于装置主体12从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能够插拔,构成为在内部能够容纳介质。
[0071] 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装置宽度方向右侧端部,设置有容纳作为“液体”的墨的、具备至少一个以上后述的墨罐30的墨容纳部32。在此,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前端面侧,墨容纳部32比如图1以及图2所示闭合状态的操作面板20向装置前方侧突出。
[0072] 另外,参照图4,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介质接收托盘24以及介质容纳部28比闭合状态的操作面板20向装置前方侧突出。而且,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介质接收托盘24的前端面24a的位置以及介质容纳部28的前端面28a的位置与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的位置对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位置对齐”不仅是指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介质接收托盘24的前端面24a的位置和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的位置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的情况,还包括它们的位置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稍微错开而看成大致相同的情况。另外,同样地还包括介质容纳部28的前端面28a的位置和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的位置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稍微错开而看作大致相同的情况。并且,其他构成,例如操作面板20的前端面20a和扫描单元14的前端面14a的位置同样地也包含看作大致相同的情况。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墨容纳部
32的侧面32b和装置侧面,即装置主体12的侧面12a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对齐。
[0073] 如图4所示,通过构成为使介质接收托盘24、介质容纳部28以及墨容纳部32比闭合状态的操作面板20向装置前方侧突出,能够使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打开状态的操作面板20比介质接收托盘24的前端面24a、介质容纳部28的前端面28a以及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突出的突出量小。
[0074]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闭合状态的扫描单元14的前端面14a和闭合状态的操作面板20的前端面20a构成为在装置主体12的前端面形成同一平面。即,在装置纵深方向上,闭合状态的扫描单元14的前端面14a的位置与闭合状态的操作面板20的前端面20a的位置对齐。
[0075] 接着,参照图3,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在操作面板20以及墨容纳部32的背面侧设置有能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滑架34。通过受到驱动电机36的驱动力而驱动的滑架驱动单元38,滑架3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
[0076] 另外,在滑架34的下部设置有记录头26。而且,在滑架34向装置宽度方向的移动区域内、记录头26的下方,与记录头26相对设置有介质支承部件40。
[0077] 在此,容纳在介质容纳部28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进给单元从介质容纳部28进给到与记录头26相对的区域。然后,输送到与记录头26相对的区域的介质在与记录头26相对的面接受从记录头26喷出的墨,执行记录。此外,输送到与记录头26相对的区域的介质被介质支承部件40支承与记录面相反侧的面,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然后,通过记录头26进行记录的介质穿过排出口22,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24。
[0078] 另外,在滑架34的移动区域的背面侧作为一例设置有控制部41。控制部41构成为由多个电子部件构成的电路。控制部41构成为对扫描单元14、驱动电机36、滑架驱动单元38、滑架34、记录头26、此外未图示的进给单元或输送单元等进行控制。即,控制部41在介质的进给、输送、排出、记录动作、原稿读取动作等的打印机10的记录以及图像读取的执行中控制必要的动作。
[0079] 另外,控制部41与操作面板20电连接,根据用户在操作面板20的操作输入进行打印机10的控制。另外,控制部41也可以按照来自外部(PC等)的指示,在打印机10的记录以及图像读取的执行中控制必要的动作。另外,控制部41控制记录头26的在头面的喷嘴喷出油墨。另外,控制部41在设置在操作面板20的显示部显示信息。
[0080] <关于墨容纳部盖>
[0081] 参照图5至图10,说明墨容纳部盖42。如图5以及图12所示,墨容纳部盖4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墨容纳部32的上部。而且,墨容纳部盖42通过如图12所示向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转动,露出墨容纳部32的上部。
[0082] 另外,墨容纳部盖42的上部切出与扫描主体16的装置前端面侧并且装置右侧的端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在架部42a,如图6所示设置有上锁单元承载部42b。另外,在架部42a与上锁单元承载部42b对应的位置设置开口42c。开口42c中穿过从墨容纳部32的上部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突出的上锁单元钩挂部44。而且,上锁单元钩挂部44的顶端部分从开口42c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突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开口42c以及上锁单元钩挂部44构成上锁部46。
[0083] 另外,在上锁单元钩挂部44的顶端部分形成贯通孔44a。而且,如图5所示,通过对承载于上锁单元承载部42b的上锁单元48的挂环48a在穿过贯通孔44a的状态下上锁,限制墨容纳部盖42相对于墨容纳部32的转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上锁单元48设为挂锁(Padlock),但也可以是其他锁。
[0084] 另外,参照图7可知,在对墨容纳部盖42上锁的状态(参照图5)下,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扫描主体16,则扫描主体16的装置前端面侧端部的一部分位于上锁单元承载部42b、上锁部46以及上锁单元48的上方。因此,上锁单元承载部42b、上锁部46以及上锁单元
48被扫描主体16覆盖。
[0085]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可知,在墨容纳部盖42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端部形成有轴承部42d。而且,如图7至图9所示,在轴承部42d卡合后述的设置在上部箱体50的转动轴52。在此,转动轴5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为了易于插入轴承部42d而切除一部分形成平面52a。
[0086]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墨容纳部盖42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端部设置有向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突出的第一防脱落部42e。另外,在墨容纳部盖42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端部设置有从该左侧端部向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突出的销状的第二防脱落部42f。
[0087] 另外,在装置主体12中操作面板20以及墨容纳部32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设置有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一部分的框部件54。在框部件54形成有第一限制部54a和第二限制部54b。第一限制部54a以及第二限制部54b形成为在框部件54从下方侧向上方侧凹陷的凹部。
[0088] 而且,在墨容纳部盖42安装在墨容纳部32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第一防脱落部42e伸入第一限制部54a,第二防脱落部42f伸入第二限制部54b。而且,若要使墨容纳部盖42从闭合状态转动到打开状态,则第一防脱落部42e从第一限制部54a向拔出的方向移动,销状的第二防脱落部42f在第二限制部54b内转动,因此,墨容纳部盖42的转动不受限制。
[0089] 在此,如图9所示,由于转动轴52在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以及背面侧形成有平面52a,易于插入墨容纳部盖42的轴承部42d,并易于脱落。在此,如图10所示,在墨容纳部盖42安装在墨容纳部32的状态下,若将墨容纳部盖42抬起至相对于墨容纳部32的装置高度方向上方,则第一防脱落部42e与第一限制部54a卡合,通过第一限制部54a限制向装置高度方向的移位。同样地,第二防脱落部42f也与第二限制部54b卡合,通过第二限制部54b限制向装置高度方向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墨容纳部盖42在上部箱体50进而在墨容纳部32容易地脱落。
[0090] 另外,在墨容纳部盖42的下部形成有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突出的传感器检测部42g和在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螺纹状的锁定杆限制部42h。
[0091] 首先,说明传感器检测部42g。传感器检测部42g构成为在墨容纳部盖42相对于墨容纳部32为闭合状态下通过检测传感器56检测。更具体地说明,在设置在墨容纳部32的上部的上部箱体50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50a(参照图11至图13)。
[0092] 而且,在与开口部50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检测传感器56(参照图18)。作为一例,检测传感器56构成为光学式传感器。而且,墨容纳部盖42对于墨容纳部32在闭合方向转动,传感器检测部42g伸入开口部50a内时,检测传感器56检测传感器检测部42g。由此,检测出墨容纳部盖42相对于墨容纳部32闭合。
[0093] 此外,若检测传感器56检测到传感器检测部42g,则控制部41使设置在墨容纳部32的墨罐30的墨余量的值返回到初始值。在此,控制部41根据来自记录头26的墨喷出量等,计算墨罐30内的墨余量。而且,控制部41通过墨容纳部盖42相对于墨容纳部32闭合来向墨罐30补充墨,重新开始墨余量的计算,进行墨余量的监视。而且,作为一例,控制部41在墨罐30的墨余量为规定值以下时,在操作面板20的显示部进行显示,向用户通知墨的补充。
[0094] 接着,说明锁定杆限制部42h。参照图13可知,在上部箱体50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端部,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转动轴52,转动轴52是作为使上述墨容纳部盖42转动的转动支点。而且,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转动轴52的前端面侧,多个转动轴58对应于后述的墨注入口60(参照图19)的个数,沿装置宽度方向设置。此外,在图13中,图示出在墨注入口60安装墨注入口盖62的状态。
[0095] 而且,参照图11以及图12可知,在转动轴58安装锁定杆64。锁定杆64以转动轴58为转动支点能够转动,能够切换闭合的状态(参照图11)和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2)。另外,在锁定杆64安装墨注入口盖62。而且,锁定杆64成为相对于上部箱体50为闭合状态时,墨注入口盖62覆盖墨注入口60,防止或减少从墨注入口60漏出墨。
[0096] 并且,若使墨容纳部盖42相对于墨容纳部32闭合,则如图7所示,锁定杆限制部42h与闭合状态的锁定杆64卡合。在此,若锁定杆64相对于上部箱体50为完全闭合的状态,则墨容纳部盖42能够相对于墨容纳部32完全闭合。
[0097] 另一方面,若锁定杆64相对于上部箱体50为悬浮的状态(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则墨容纳部盖42不能对墨容纳部32完全闭合,外观上在墨容纳部盖42和墨容纳部32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用户能够判断锁定杆64没有完全关闭。然后,用户通过向闭合方向按压墨容纳部盖42,锁定杆限制部42h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即锁定杆64关闭的方向按压锁定杆64,能够使锁定杆64完全关闭。其结果,能够完全地关闭墨容纳部盖42。
[0098] 另外,如图12所示,设定成当墨容纳部盖42为相对于墨容纳部32打开的状态时,若锁定杆64相对于上部箱体50旋转打开,则锁定杆64与锁定杆限制部42h卡合,而不能打开预定角度以上。换言之,能够抑制锁定杆64的如下操作性的恶化:锁定杆64向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转动过度,锁定杆64伸入墨容纳部盖42内,用户难以抓住锁定杆64等。
[0099] <关于墨注入口以及大气开放口>
[0100] 另外,参照图13以及图19可知,在上部箱体50中,与墨罐30的墨注入口60的个数对应设置误安装防止部66A、66B、66C、66D(以下在没有区别说明的情况下,设为误安装防止部66)。误安装防止部66在上部箱体50的上部形成为围住墨注入口60的周围的狭槽状的凹部。
而且,在误安装防止部66A、66B、66C、66D内适当形成凸部或凹部,各误安装防止部66A、66B、
66C、66D的凸部或者凹部的配置图案分别不同。
[0101] 而且,虽未图示,在误安装防止部66安装有向墨罐30补充油墨的作为“液体补充容器”的墨补充容器,经由墨注入口60向墨罐30内补充油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墨容纳部32对应于容纳的墨的色具备四个墨罐30A、30B、30C、30D。作为一例,墨罐30A容纳黑墨,墨罐30B、30C、30D中容纳有青、品红、黄的各色的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墨罐30A构成为比其他的墨罐30B、30C、30D大容量的墨罐。
[0102] 另外,作为一例,误安装防止部66A与墨罐30A对应,误安装防止部66B与墨罐30B对应,误安装防止部66C与墨罐30C对应,误安装防止部66D与墨罐30D对应。
[0103] 而且,与各墨罐30A、30B、30C、30D对应,准备补充各个颜色的墨的墨补充容器。各墨补充容器具备与各墨罐30A、30B、30C、30D对应的、与误安装防止部66A、66B、66C、66D的各个的形状匹配的安装部。例如,即便将与墨罐30A对应的墨补充容器的安装部安装到误安装防止部66B、66C、66C、66D的任一个,安装部的形状和误安装防止部66B、66C、66D的形状不一致,不能安装。
[0104] 即,与各墨罐30A、30B、30C、30D对应的墨补充容器只能安装在分别对应的墨罐30的误安装防止部66,能够防止墨补充容器的误安装,能够防止向墨罐30内误补充不同颜色的墨。
[0105] 另外,在上部箱体50中,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误安装防止部66和转动轴58之间设置有后述的缓冲部68的大气开放口70A、70B、70C、70D。
[0106] 另外,如图13所示,墨注入口盖62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位于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和操作面板20的上端部20b之间。另外,开口部50a以及检测传感器56(参照图1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墨注入口盖62以及大气开放口70的形成区域的外侧。
[0107] <关于墨容纳部的构成>
[0108] 接着,参照图11至图20,进一步说明墨容纳部32。如图11所示,墨容纳部32通过外装部件72至少覆盖装置宽度方向右方、左方以及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外装部件72经由连结部件74连结在如图13以及图19所示设置在上部箱体50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的两处的连结部。连结部件74作为一例由螺丝构成。
[0109] 另外,参照图11以及图14,在外装部件7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形成有多个开口部72a。各开口部72a在装置宽度方向与设置墨罐30A、30B、30C、30D的位置对应开口。而且,开口部72a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延伸。因此,用户能够从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通过各开口部72a识别墨罐30A、30B、30C、30D。
[0110] 在此,参照图15可知,墨罐30具备在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向装置纵深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墨容纳部30a和从墨容纳部30a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突出的墨注入部30b。而且,在墨注入部30b的上部设置有墨注入口60。另外,在墨容纳部30a的下部设置连结部30c。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墨容纳部30a的左侧面开口。而且,以塞住其开口的方式向墨容纳部30a的左侧面按压膜部件76,密封墨容纳部30a。另外,膜部件76被按压成比墨容纳部30a向外部溢出。
[011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墨罐30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构成为能够识别其内部的墨余量。更具体而言,墨罐30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而且,在墨罐30的前端面侧,以能够确认墨余量的方式安装有凹形状或凸形状的刻度30d。
[0112] 而且,如图14所示,在外装部件72的设置有开口部72a的部位,以在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与墨罐30的刻度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附有凹形状或凸形状的刻度72d。另外,在开口部72a的侧部,也同样地与墨罐30的刻度在装置高度方向一致地附有凹形状或凸形状的刻度72e。
[0113] 这样,通过不仅在外装部件72的前端面侧,还在开口部72a的侧部,以与墨罐30的刻度30d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一致的方式设置凹形状或凸形状的刻度72e,用户不仅能够从墨容纳部32的正面侧的位置观察墨罐30,在从装置宽度方向偏离的位置观察墨罐30的情况下,一体地观察墨罐30的刻度30d和开口部72a的侧部的刻度72e,能够更正确地把握墨罐30的墨余量。
[0114] 另外,在外装部件72的装置宽度方向右侧面形成有开口部72b。开口部72b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而且,用户经由开口部72b能够识别墨罐30D的侧面。由此,用户不仅能够在墨罐30的前端面侧,还能在侧面观察,因此不仅能够确认墨罐30内的墨余量,向墨罐30补充墨时,能够更实际地感测补充到墨罐30的墨量。
[0115] 接着,参照图16,成为装置主体12的底部的一部分的下部框78构成容纳墨罐30的容纳分区80的底部。另外,下部框78的一部分在容纳分区80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端部立于装置高度方向上方,形成容纳分区80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的内壁78a。而且,下部框78通过对墨罐30的连结部30c紧固连结部件,安装墨罐30A、30B、30C、30D。作为一例,墨罐30A、30B、30C、30D从装置宽度方向左侧向右侧排列,安装在下部框78。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结部件构成为螺丝部件。
[0116] 另外,墨罐30的墨容纳部30a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且墨注入部30b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设置有多个缓冲部68(参照图3)。此外,缓冲部68设置成与墨罐30A、30B、30C、30D分别对应。而且,多个缓冲部68与墨罐30A、30B、30C、30D分别连接。而且,例如打印机10的周围的气温上升时,若墨注入口盖62为闭合墨注入口60的状态,则墨罐30内的气压升高,容纳在墨罐30的墨被缓冲部68内挤出。
[0117] 作为一例,各缓冲部68的能够容纳墨量设定成与墨罐30的墨容纳量大致相同的量或者其以上。因此,即便容纳在墨罐30的墨流入缓冲部68内,也能够防止或抑制从缓冲部68漏出墨。而且,若打印机10的周围的气温下降,墨罐30内的气压下降时,被缓冲部68内挤出的墨流回墨罐30内。
[0118] 图17图示出加强框84。加强框84作为一例由金属材料形成。而且,加强框84包括顶面84a和内壁84b。顶面84a构成墨容纳部32的容纳分区80的顶面,内壁84b构成墨容纳部32的容纳分区80的装置宽度方向右侧的内壁。另外,在顶面84a设置钩84c,在内壁84b设置钩84d。当在下部框78安装加强框84时,钩84c以及钩84d钩挂下部框78。
[0119] 另外,在顶面84a设置有开口部84e。并且,在顶面84a设置有连结部84f。作为一例,连结部84f设置四处。另外,在内壁84b设置有开口部84g。开口部84g形成在与外装部件72的开口部72b对应的位置,且与开口部72b对应的大小。
[0120] 而且,如图18所示,将钩84c钩挂于容纳分区80的内壁78a,将钩84d钩挂于构成容纳分区80的底部的下部框78,在下部框78安装加强框84。而且,加强框84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端部通过连结部件86缔结于下部框78。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结部件86构成为螺丝部件。
[0121] 在该状态下,墨罐30A、30B、30C、30D的墨注入部30b构成为从加强框84的开口部84e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突出。而且,在下部框78安装加强框84的状态下,在构成容纳分区80的内壁78a和内壁84b之间成为夹住墨罐30A、30B、30C、30D的形态,安装在下部框78,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将墨罐30固定在容纳分区80。
[0122] 接着,参照图19可知,以上部箱体50覆盖墨罐30的墨注入部30b的方式,在加强框84的顶面84a安装上部箱体50。具体而言,上部箱体50通过连结部件88缔结于顶面84a的连结部84f。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结部件88构成为螺丝部件。
[0123] 另外,在上部箱体50安装于顶面84a的状态下,墨注入口60向以与各墨罐30对应的方式设置的狭槽状的误安装防止部66内突出、露出。而且,安装在顶面84a的状态的上部箱体50规定墨罐30的墨注入部30b的位置,墨罐30经由上部箱体50以及加强框84更牢固地固定在容纳分区80。
[0124] 在此,如图19所示,在固定在容纳分区80的墨罐30A、30B、30C、30D中,向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挤出膜部件76的一部分。在此,如图20所示,在外装部件7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端部的里面设置有接收膜部件76的挤出部分的多个槽72c。槽72c延伸设置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与墨罐30A、30B、30C、30D的膜部件76的位置对应设置。
[0125] <关于连接器连接部>
[0126] 参照图21可知,在打印机10中,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的侧部形成有凹部90。在凹部90设置多个连接器连接部92A、92B、92C。具体而言,在凹部90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面侧的壁部90a设置有第一连接器连接部92A以及第二连接器连接部92B。作为一例,第一连接器连接部92A构成为LAN电缆的连接器连接部,第二连接器连接部92B构成为USB电缆的连接器连接部。
[0127] 另外,在凹部90中,在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的壁部90b设置有第三连接器连接部92C。作为一例,第三连接器连接部92C构成为FAX电缆的连接器连接部。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端部的凹部90的下方,更具体而言,在第三连接器连接部92C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源电缆的插入口94。
[0128] 并且,参照图4可知,凹部90的上表面90c和壁部90a的连接部90d形成R状。另外,凹部90的下表面90e和壁部90a的连接部90f也形成R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部90d、90f形成R状,因此相比于作为角部形成的情况,尘土或垃圾不容易进入,易于清洁并能够抑制损害打印机10的美感。
[0129] <实施例的变更例>
[0130] (1)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墨容纳部盖42设置轴承部42d,在上部箱体50设置墨容纳部盖42的转动轴52,但代替该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在墨容纳部盖42设置转动轴,在上部箱体50设置轴承部。
[0131] (2)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将锁定杆64的转动轴58设置在上部箱体50,但代替该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在锁定杆64侧设置转动轴,在上部箱体50侧设置轴承部。
[0132] (3)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装置主体12的下部设置介质容纳部28,通过未图示的送给单元从该介质容纳部28向记录头26送给介质,但代替该构成,如图2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不在装置主体12的下部设置介质容纳部28,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设置送给部96。具体而言,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设置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旋转的送给口盖98,将送给口盖98设为打开的状态,从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未图示的送给口向记录头26送给介质的构成。此外,在图22的变更例中,作为一例构成为代替ADF部18,设置有开关扫描主体16的原稿承载面的扫描盖100。
[0133] 总结上述说明,打印机10具备:记录头26,对介质喷射墨;墨容纳部32,具备至少一个容纳墨的墨罐30,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操作面板20,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以及介质接收托盘24,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收排出的介质,墨容纳部32以及介质接收托盘24都向操作面板20的前方侧突出,并且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的位置和介质接收托盘24的前端面24a的位置对齐。根据该构成,相比于墨容纳部32以及介质接收托盘24的任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突出的构成,能够成为设计性和强度双方优异的构成。
[0134] 打印机10具备:记录头26,对介质喷射墨;墨容纳部32,具备至少一个容纳墨的墨罐30,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操作面板20,配置在装置前端面侧,接受各种操作;以及介质容纳部28,能够从装置前端面侧容纳介质,墨容纳部32以及介质容纳部28均比操作面板20向前方侧突出,并且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的位置和介质容纳部28的前端面28a的位置对齐。根据该构成,相比于墨容纳部32以及介质容纳部28的任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突出的构成,能够成为设计性和强度双方优异的构成。
[0135] 墨容纳部32包括:墨容纳部盖42,开关墨罐3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转动;上锁部46,在闭合墨容纳部盖42的状态下通过上锁的上锁单元48上锁;以及上锁单元承载部42b,承载上锁单元48。根据该构成,能够在闭合状态下对墨容纳部盖42上锁,能够抑制对墨罐30的无准备的存取。
[0136] 在具备记录头26的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扫描单元14,扫描单元14设置为能够开关装置主体12的上部,并在闭合的状态下覆盖上锁单元承载部42b。根据该构成,能够在闭合扫描单元14的状态下隐藏上锁单元48,能够得到设计性更优异的打印机10。
[0137] 墨罐30具备能够从墨补充容器注入墨的墨注入口60,墨容纳部32具备:多个墨罐30;上部箱体50,设置在墨罐30的上部,露出墨注入口60;以及墨容纳部盖42,开关上部箱体
50的上部,能够转动,上部箱体50限制墨罐30的上部位置,并且具备:误安装防止部66,防止对于多个墨注入口60的各个对应的墨补充容器的误安装;以及墨容纳部盖42的转动轴52。
[0138] 根据上述构成,构成墨容纳部32的上部的上部箱体50承担如下功能:墨罐30的上部位置的限制、与多个注入口60的各个对应的墨补充容器的误安装防止、墨容纳部盖42的转动轴52,即以一部件承担这些功能,能够通过控制部件个数抑制成本升高。
[0139] 在墨容纳部32中,容纳墨罐30的容纳分区80的底部由固定墨罐30的下部的下部框78构成,容纳分区80的至少一个内壁84b和顶面84a由下部固定在下部框78的加强框84构成,上部箱体50在底部固定在加强框84。根据该构成,通过加强框84提高墨容纳部32的刚性,并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上部箱体50。
[0140] 墨罐30具备能够从墨补充容器注入墨的墨注入口60,墨注入口60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位于墨容纳部32的前端面32a和操作面板20的至少上端部20b之间。
[0141] 墨罐30具备从墨补充容器能够注入墨的墨注入口60,墨容纳部32具备:连接于墨罐30的缓冲部68所具备的大气开放口70;墨容纳部盖42,开关墨注入口60以及大气开放口70的上部,能够转动;以及检测传感器56,检测墨容纳部盖42的开闭,检测传感器56设置在墨注入口60以及大气开放口70的形成区域外。
[0142] 在具备记录头26的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备读取图像的扫描单元14,在扫描单元14闭合的状态下,该扫描单元14的前端面14a和操作面板20的前端面20a对齐。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设计性更优异的打印机10。
[0143] 另外,如图1所示,扫描单元14的上表面为平面的构成,因而能够得到设计性更优异的具备打印机10以及扫描单元14的复合机。
[0144] 墨容纳部32的侧面32b和装置主体12的侧面12a对齐。
[01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墨容纳部32以及墨容纳部盖42适用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但通常也能够适用于其他液体喷射装置。
[0146] 在此,液体喷射装置不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从该记录头喷出墨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的记录装置,还包含将代替油墨的与该用途对应的液体从相当于所述喷墨式记录头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到相当于被记录介质的被喷射介质,使所述液体附着于所述被喷射介质的装置。
[0147] 作为液体喷射头,除所述记录头之外,可举出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制造的色材料喷射头、用于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的电极材质(导电糊)喷射头、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液头的试料喷射头等。
[0148]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也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0149] 于2016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54016号的全部公开通过引用特别包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