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檩条加固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045977.3

文献号 : CN10825245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胜平施建兵王水飞范红美江洋

申请人 : 启东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包括平行阵列设置的多根屋面钢梁及架设于屋面钢梁上方并与屋面钢梁垂直的檩条组件,檩条组件沿屋面钢梁长度方向平行阵列设置;其中,每根檩条组件均通过多根檩条首尾抵接而成,且抵接处位于屋面钢梁的上方;垂直于屋面钢梁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之间固定连接有内衬檩条,且内衬檩条叠合固定于相邻两根檩条的接缝处。本发明公开了屋面檩条加固结构通过在相邻两根檩条之间固定一内衬檩条,从而提高檩条组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权利要求 :

1.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包括平行阵列设置的多根屋面钢梁(1)及架设于所述屋面钢梁(1)上方并与所述屋面钢梁(1)垂直的檩条组件(2),所述檩条组件(2)沿所述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平行阵列设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檩条组件(2)均通过多根檩条(21)首尾抵接而成,且抵接处位于所述屋面钢梁(1)的上方;垂直于所述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21)之间固定连接有内衬檩条(22),且所述内衬檩条(22)叠合固定于相邻两根檩条(21)的接缝处,檩条(21)底部内壁与所述内衬檩条(22)底部外壁的缝隙间抵设有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弹性伸缩杆(4),所述弹性伸缩杆(4)一端与檩条(21)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一抵接板(41),所述抵接板(41)与所述内衬檩条(22)抵接,所述抵接板(41)与檩条(21)底部内壁相对的一面至少固定有一个顶柱(411),檩条(21)底部对应于所述顶柱(411)滑移设有与所述顶柱(411)抵接的楔形顶块(412),所述楔形顶块(412)的斜面与所述顶柱(411)抵接,所述楔形顶块(412)的滑移方向为垂直于檩条(21)的长度方向,且所述楔形顶块(412)斜面的倾斜方向为所述楔形顶块(412)的滑移方向,所述顶柱(411)设有与所述楔形顶块(412)斜面配合的第一倾斜端面(4111)及与第一倾斜端面(4111)衔接的第二倾斜端面(4112),第二倾斜端面(4112)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端面(4111),且第二倾斜端面(4112)朝向檩条(21)的腹板(212)内壁;所述楔形顶块(412)的斜面上沿其滑移方向阵列开设若干与所述顶柱(411)配合的卡槽(4121),且卡槽(4121)的深度小于顶柱(411)第二倾斜端面(4112)上边沿距离顶柱(411)底部边沿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屋面钢梁(1)两侧分别连接有多个隅撑(3),所述隅撑(3)一端与所述屋面钢梁(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檩条组件(2)固定连接,所述隅撑(3)与所述屋面钢梁(1)及所述檩条组件(2)形成三角结构,每根所述屋面钢梁(1)上的隅撑(3)与所述檩条组件(2)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钢梁(1)上焊接有檩托板(102),垂直于所述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21)的端部分别固定于檩托板(102)上,所述内衬檩条(22)的中间位置与檩托板(102)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檩条(22)的两端端部分别与其两侧的檩条(21)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檩条(22)的长度为1m-1.8m或为檩条(21)最大跨度值得0.1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隅撑(3)与所述檩条组件(2)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内衬檩条(22)与檩条(21)的叠合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檩条(21)及所述内衬檩条(22)的横截面成“C”形,且所述内衬檩条(22)位于檩条(21)的“C”形腔内,檩条(21)及所述内衬檩条(22)的开口朝向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檩条(22)的上侧外壁与檩条(21)的上侧内壁贴合,所述内衬檩条(22)内衬腹板(222)的外壁与檩条(21)的腹板(212)内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檩条(22)内衬翼缘(221)的外侧宽度与檩条(21)的翼缘(211)的内侧宽度一致;所述内衬檩条(22)内衬腹板(222)的外侧宽度不大于檩条(21)的开口宽度。

说明书 :

屋面檩条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屋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面檩条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檩条是沿屋顶长度方向分布的水平部件,其位于屋面钢梁上,起支撑次要屋椽的作用,是屋盖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承重构件。
[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2039391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面Z型檩条,包括两檩条,两檩条之间连接有屋面梁,屋面梁的左、右两侧壁上设有隅撑,隅撑的上端面连接檩条,两檩条之间连接有斜拉条。虽然该技术方案披露的屋面Z型檩条,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但是,该技术方案中,两檩条的端部固定于屋面梁上方,其仅仅通过固定螺栓与焊接于屋面梁上方的檩托板固定连接,其连接部强度较低,容易发现变形下塌,因此,影响其整体承载力。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其具有提高屋面承载力,防止檩条下塌的优点。
[0005] 本发明提供的檩条加固结构,包括平行阵列设置的多根屋面钢梁及架设于所述屋面钢梁上方并与所述屋面钢梁垂直的檩条组件,所述檩条组件沿所述屋面钢梁长度方向平行阵列设置;其中,每根所述檩条组件均通过多根檩条首尾抵接而成,且抵接处位于所述屋面钢梁的上方;垂直于所述屋面钢梁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之间固定连接有内衬檩条,且所述内衬檩条叠合固定于相邻两根檩条的接缝处。
[0006]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相邻两根檩条之间固定一内衬檩条,从而提高檩条组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根所述屋面钢梁两侧分别连接有多个隅撑,所述隅撑一端与所述屋面钢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檩条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隅撑与所述屋面钢梁及所述檩条组件形成三角结构,每根所述屋面钢梁上的隅撑与所述檩条组件对应设置。
[0008] 上述技术方案中,隅撑与屋面钢梁及檩条组件之间形成三角结构,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提高了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屋面钢梁上焊接有檩托板,垂直于所述屋面钢梁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的端部分别固定于檩托板上,所述内衬檩条的中间位置与檩托板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檩条的两端端部分别与其两侧的所述檩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檩条的长度为1m-1.8m或为所述檩条最大跨度值得0.1倍。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檩条与屋面钢梁的连接强度,同时增大了内衬檩条与相邻两根檩条的叠合长度,以提高檩条组件的强度。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隅撑与所述檩条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内衬檩条与所述檩条的叠合位置处。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隅撑与檩条组件连接点至屋面钢梁之间位置处的承载力均衡,防止檩条组件受压向下弯曲,提高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檩条及所述内衬檩条的横截面成“C”形,且所述内衬檩条位于所述檩条的“C”形腔内,所述檩条及所述内衬檩条的开口朝向一侧。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檩条及内衬檩条叠合为一体,以提高檩条组件的整体厚度及钢性。
[00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衬檩条的上侧外壁与所述檩条的上侧内壁贴合,所述内衬檩条内衬腹板的外壁与所述檩条的腹板内壁贴合。
[0016] 檩条组件的上方承载有钢瓦或光伏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檩条组件顶部的强度,从而防止檩条变形,提高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001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衬檩条内衬翼缘的外侧宽度与所述檩条的翼缘的内侧宽度一致;所述内衬檩条内衬腹板的外侧宽度不大于所述檩条的开口宽度。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檩条组件顶面翼缘及侧面腹板的厚度,以达到增加其整体强度的目的,改变了檩条组件的支座约束方式,继而提高檩条组件的承载力,另外内衬檩条内衬腹板的外侧宽度不大于檩条的开口宽度,因此,只需从檩条的开口侧将放入内衬檩条即可,方便施工。
[00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檩条底部内壁与所述内衬檩条底部外壁的缝隙间抵设有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的其中一端与所述内衬檩条或所述檩条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一抵接板。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内衬檩条时,先向下按压抵接板,将内衬檩条从抵接板上方置入檩条内腔,抵接板在弹性伸缩杆的挤压作用下将内衬檩条顶至其上顶面与檩条内侧顶面贴合,从而方便内衬檩条与檩条固定连接时的定位。
[00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伸缩杆一端与檩条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抵接板;抵接板与檩条底部内壁相对的一面至少固定有一个顶柱,檩条底部对应于顶柱滑移设有与顶柱抵接的楔形顶块,楔形顶块的斜面与顶柱抵接,楔形顶块的滑移方向为垂直于檩条的长度方向,且楔形顶块斜面的倾斜方向为楔形顶块的滑移方向。
[0022]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楔形顶块及顶柱从内衬檩条下方支撑住内衬檩条,避免内衬檩条悬空,使檩条与内衬檩条形成一整体,以提高檩条组件的承载强度。
[002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柱设有与楔形顶块斜面配合的第一倾斜端面及与第一倾斜端面衔接的第二倾斜端面,第二倾斜端面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倾斜端面,且第二倾斜端面朝向檩条的腹板内壁;楔形顶块的斜面上沿其滑移方向阵列开设若干与顶柱配合的卡槽,且卡槽的深度小于顶柱第二倾斜端面上边沿距离顶柱底部边沿的距离。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内衬檩条顶起后的定位,同时便于调节楔形顶块对内衬檩条支撑力。
[0025]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 一、通过在相邻两根檩条之间的接缝处固定一内衬檩条,从而使檩条组件形成一整体,提高了檩条组件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屋面的整体承载力。
[0027] 二、通过在檩条底部内壁与内衬檩条底部外壁的缝隙间抵设有弹性伸缩杆,将内衬檩条顶至其上顶面与檩条内侧顶面贴合,从而方便内衬檩条与檩条固定连接时的定位。
[0028] 三、通过采用楔形顶块及顶柱从内衬檩条下方支撑住内衬檩条,使檩条与内衬檩条形成一整体,以提高檩条组件的承载强度。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为檩条与内衬檩条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0031] 图3为图1的部分剖视图。
[0032] 附图标记:
[0033] 1、屋面钢梁;101、连接板;102、檩托板;1021、加强肋板;2、檩条组件;21、檩条;22、内衬檩条;211、翼缘;212、腹板;3、隅撑;221、内衬翼缘;222、内衬腹板;4、弹性伸缩杆;41、抵接板;411、顶柱;4111、第一倾斜端面;4112、第二倾斜端面;412、楔形顶块;4121、卡槽;413、推杆;4131、抵推部;51、斜拉条;52、直拉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35] 如图1所示,本发明披露的屋面檩条加固结构包括平行阵列设置的多根“工”字形屋面钢梁1及架设于屋面钢梁1上方并与屋面钢梁1垂直的檩条组件2,檩条组件2沿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平行阵列设置,即檩条组件2与屋面钢梁1成“井”字形设置。如图1所示,相邻两根檩条组件2之间固定有斜拉条51及直拉条52,斜拉条51及直拉条52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斜拉条51及直拉条52两端端部穿过对应的檩条组件2,并通过螺母固定。如图1所示,直拉条52位于相邻两屋面钢梁1之间,且平行于屋面钢梁1,斜拉条51位于屋面钢梁1与直拉条52之间,斜拉条51与直拉条52及檩条组件2之间形成三角结构,且相邻两斜拉条51反向相反。上述结构中,斜拉条51、直拉条52、相邻檩条组件2及屋面钢梁1之间形成三角结构,继而保证了屋面结构的稳定性。
[0036] 每根檩条组件2均通过多根檩条21首尾抵接而成,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此实施方式中,檩条21的横截面成“C”形,屋面钢梁1上方焊接有檩托板102,檩托板102垂直于屋面钢梁1上表面,且平行于檩条组件2设置,同一檩条组件2上的相邻两根檩条21的端部分别焊接于檩托板102上,继而使相邻两根檩条21的抵接处位于屋面钢梁1的上方。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檩托板102的强度,在檩托板102的中心位置设有三角形加强肋板1021,且加强肋板1021垂直于檩托板102及屋面钢梁1。如图1所示,同一檩条组件2上的相邻两根檩条21之间固定连接有内衬檩条22,内衬檩条22的横截面成“C”形,且内衬檩条22位于檩条21的“C”形腔内,且檩条21及内衬檩条22的开口朝向一侧,使内衬檩条22叠合固定于相邻两根檩条21的接缝处,从而提高檩条21接缝处的强度,防止檩条组件2下塌。
[0037] 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檩条组件2的强度,内衬檩条22的长度为1m-1.8m或为檩条21最大跨度值得0.1倍,且垂直于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根檩条21分别固定于内衬檩条22的中间位置,从而增大了内衬檩条22与相邻两根檩条21的叠合长度,以提高檩条组件2的强度,在本发明此实施方式中,内衬檩条22的长度以为檩条21最大跨度值得0.1倍为例加以举例说明。
[0038] 檩条组件2的上方一般需要承载彩钢瓦或光伏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檩条组件2顶面的强度,如图2所示,内衬檩条22的上侧外壁与檩条21的上侧内壁贴合,内衬檩条22内衬腹板222的外壁与檩条21的腹板212内壁贴合,且内衬檩条22内衬翼缘221的外侧宽度与檩条21的翼缘211的内侧宽度一致,从而增大檩条组件2顶面的厚度,以达到增加其顶面强度的目的,继而提高檩条组件2的承载力。
[0039] 为了便于将内衬檩条22安置于檩条21的“C”形腔内,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此实施方式中,内衬檩条22内衬腹板222的外侧宽度不大于檩条21的开口宽度,因此,只需从檩条21的开口侧将放入内衬檩条22即可。另外,由于内衬檩条22内衬腹板222的外侧宽度不大于檩条21的开口宽度,同时又要保证在安装后内衬檩条22的上侧外壁与檩条21的上侧内壁贴合,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从内衬檩条22底部托住内衬檩条22。为了实现从内衬檩条22底部托住内衬檩条22的目的,如图3所示,檩条21底部内壁与内衬檩条22底部外壁的缝隙间抵设有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弹性伸缩杆4,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此实施方式中,通过设有两个弹性伸缩杆4为例加以说明,且两个弹性伸缩杆4分别位于内衬檩条22两端底部,另外,如图3所示,弹性伸缩杆4一端与檩条21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有抵接板41,抵接板41的长度与内衬檩条22的长度一直,抵接板41抵接于内衬檩条22底部。基于此结构,安装内衬檩条
22时,先向下按压抵接板41,将内衬檩条22从抵接板41上方置入檩条21内腔,抵接板41在弹性伸缩杆4的挤压作用下将内衬檩条22顶至其上顶面与檩条21内侧顶面贴合,从而方便内衬檩条22与檩条21固定连接时的定位。
[0040] 为了提高檩条21底部内壁与内衬檩条22底部外壁的缝隙间的支撑强度,如图2所示,抵接板41与檩条21底部内壁相对的一面至少固定有一个顶柱411,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此实施方式中,顶柱411设置有4个,其两个分别位于抵接板41两端端部,另外两个位于抵接板41中间位置,顶柱411与抵接板41间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另外,如图2所示,檩条21底部对应于顶柱411水平滑移设有与顶柱411抵接的楔形顶块412,楔形顶块412的斜面与顶柱411抵接,顶柱411设有与楔形顶块412斜面配合的第一倾斜端面4111;楔形顶块412的滑移方向为垂直于檩条21的长度方向,楔形顶块412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其滑移方向一致,且其较高的一侧临近檩条21的腹板212。滑动楔形顶块412使顶柱411在竖直方向上与檩条21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方便将内衬檩条22顶起。
[0041] 为实现内衬檩条22顶起后的定位,如图2所示,顶柱411上还设有第二倾斜端面4112,第二倾斜端面4112与第一倾斜端面4111衔接,且位于第一倾斜端面4111的上方与檩条21的腹板212相对,如图2所示,第二倾斜端面4112与竖直平面的夹角小于第一倾斜端面
4111与竖直平面的夹角;另外,如图2所示,楔形顶块412的斜面上沿其滑移方向阵列开设若干与顶柱411配合的卡槽4121,同样,卡槽4121内配合顶柱411的第一倾斜端面4111及第二倾斜端面4112设有两个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内壁,且卡槽4121的深度小于顶柱411第二倾斜端面4112上边沿距离顶柱411底部边沿的距离。因此,向远离檩条21腹板212的方向滑动楔形顶块412使顶柱411在竖直方向上与檩条21发生相对位移后,当楔形顶块412上的卡槽
4121位移至顶柱411对应位置处,顶柱411卡入对应的卡槽4121,继续滑动楔形顶块412,由于卡槽4121的深度小于顶柱411第二倾斜端面4112上边沿距离顶柱411底部边沿的距离,顶柱411继续上升,与楔形顶块412发生相对位移,直至顶柱411卡入合适位置的卡槽4121,实现对内衬檩条22的支撑作用,提高檩条组件2的强度。为了方便推动楔形顶块412滑动,在楔形顶块412面对檩条21腹板212的一侧固定有推杆413,且推杆413穿过檩条21腹板212,推杆
413伸出檩条21外侧的端部设有抵推部4131。
[0042] 为了进一步提高屋面结构的整体稳定度,如图1所示,每根屋面钢梁1两侧分别通过连接板101连接有多个隅撑3,如图1所示,连接板101焊接于屋面钢梁1两侧,隅撑3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01固定连接,每根屋面钢梁1两侧的隅撑3分别沿屋面钢梁1长度方向分布,其一端与屋面钢梁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檩条组件2固定连接,从而使隅撑3与屋面钢梁1及檩条组件2形成三角结构,保证了屋面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如图1所示,隅撑3与檩条组件2的连接端连接于内衬檩条22与檩条21的叠合位置处。
[0043] 工作过程:采用传统的方式将檩条21架设于屋面钢梁1上方,然后安装内衬檩条22,安装内衬檩条22时,先向下按压抵接板41,将内衬檩条22从抵接板41上方置入檩条21内腔,抵接板41在弹性伸缩杆4的挤压作用下将内衬檩条22顶至其上顶面与檩条21内侧顶面贴合,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内衬檩条22及檩条21;推动楔形顶块412,以将檩条21与内衬檩条22在竖直方向上压紧;最后固定斜拉条51、直拉条52及隅撑3。
[0044]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