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门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84840.3

文献号 : CN10829140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一濑干雄

申请人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包括:与锁扣啮合的啮合机构;外部操作开关SW1、SW3、SW10;内部把手IH;锁定解锁机构,其能够被选择性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解锁状态下,能释放啮合机构,在锁定状态下,基于内部把手IH的开门操作,不能释放啮合机构;控制单元ECU,其配置成基于发射器发射的信号来验证发射器SW6,其中,在发射器处于车辆外时,在发射器被验证有效时使外部操作开关的操作有效,在发射器未被验证有效时使外部操作开关的操作无效;及电子释放机构,其配置成在控制单元验证车辆外的发射器有效时,基于外部操作开关的操作,通过控制单元驱动释放电机22来启动释放操作,由此释放啮合机构,而不论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包括:

啮合机构,其配置成与锁扣啮合以使门保持在关闭状态;

外部把手,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外侧,且不与所述啮合机构机械连接;

外部电操作元件,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外侧;

内部机械操作元件,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内侧;

锁定解锁机构,其配置成被选择性切换至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其中,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基于所述内部机械操作元件的开门操作,能够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并且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不能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

控制单元,其配置成基于由发射器发射的信号来验证所述发射器,其中,在所述发射器处于车辆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所述发射器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有效,并且,在所述发射器未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以及电子释放机构,其配置成在所述控制单元验证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有效时,基于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通过所述控制单元驱动释放电机来启动释放操作,由此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而与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或所述锁定状态无关,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执行切换操作,以使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有效或无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处于所述门的外侧的预定区域中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验证与所述门相关的所述发射器,并基于所述门的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释放电机来启动与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有关的释放操作,并且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与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当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释放电机来启动与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有关的释放操作,并且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与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时,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驱动与验证有效相关的所述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解锁电机以及其他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解锁电机,以启动解锁操作,由此使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除与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的所述门之外的其他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其他门的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来驱动所述释放电机,以启动与所述其他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相关的释放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还包括:内部电操作元件,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内侧,

其中,在所述发射器处于车辆内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所述发射器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有效,并且,在所述发射器未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且其中,所述电子释放机构配置成:在所述控制单元验证车辆内的所述发射器有效时,基于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通过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释放电机来启动释放操作,由此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而与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或所述锁定状态无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车辆内的所述发射器处于所述门的内侧的预定区域中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验证与所述门相关的发射器,并且基于所述门的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释放电机来启动与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有关的释放操作,所述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与车辆内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除与车辆内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的所述门之外的其他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其他门的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来驱动所述释放电机,以启动与所述其他门的所述电子释放机构相关的释放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除与车辆内的所述发射器的验证有效相关的所述门之外的所述其他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使所述其他门的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还包括:

儿童安全机构,其配置成能切换至儿童安全锁定状态,在所述儿童安全锁定状态下,一个或多个所述门的所述内部机械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其中,在所述儿童安全机构处于所述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在通过所述儿童安全机构使所述内部机械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的门中,使所述门的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车辆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在行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使所有所述门的所述内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在车辆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从停止状态开始行驶时,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驱动所有所述门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解锁电机启动锁定操作,以将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锁定状态。

说明书 :

机动车辆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PTL 1中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通过与便携装置之间进行发射接收信号来验证使用者所持的便携装置,当使用者的手靠近机动车辆的门时,在便携装置被验证为使用者想要开门的情况下,该机动车辆门锁装置执行门解锁操作。
[0003] 引文列表
[0004] 专利文献
[0005] PTL 1:JP-A-2015-63876

发明内容

[0006] 技术问题
[0007] 尽管专利文献PTL 1未对解锁操作执行后的开门操作进行说明,但是,通常,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包括由闩锁和棘齿构成的啮合机构,该闩锁布置成与锁扣啮合,该棘齿能与该闩锁配合。接着,在未锁定状态下,操作设于门外侧的外部把手或者设于门内侧的内部把手可释放棘齿与闩锁之间的接合,这样能释放闩锁与锁扣之间的啮合,从而打开门。之后,通过锁定解锁机构将门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锁定解锁机构能选择性地延迟外部把手或内部把手的操作并能消除门把手操作的延迟。
[0008] 在专利文献PTL 1所述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中,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当锁定解锁机构正切换至执行解锁操作时,把手的操作以重叠的方式输入给锁定解锁机构。这时,给切换锁定解锁机构带来问题,引起所谓的恐慌情形,即,即使操作门把手,棘齿与闩锁的接合仍未释放,因此,不能打开门。
[0009] 鉴于上述情形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防止发生这种恐慌情形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
[0010] 解决方案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其包括:啮合机构,其配置成与锁扣啮合以使门保持在关闭状态;外部电操作元件,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外侧;内部机械操作元件,其设置于所述门的内侧;锁定解锁机构,其配置成被选择性切换至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基于所述内部机械操作元件的开门操作,能够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在所述锁定状态下,不能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控制单元,其配置成基于由发射器发射的信号来验证所述发射器,其中,在所述发射器处于车辆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所述发射器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有效,并且,在所述发射器未被验证有效时使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无效;以及电子释放机构,其配置成在所述控制单元验证车辆外的所述发射器有效时,基于所述外部电操作元件的操作,通过所述控制单元驱动释放电机来启动释放操作,由此释放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而与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或所述锁定状态无关。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3]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防止发生上述恐慌情形的机动车辆门锁装置。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0015] 图2是门的外侧的立体图;
[0016] 图3是门的内侧的立体图;
[0017] 图4是用于前侧门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0018] 图5是前侧门门锁装置的部分爆炸立体图;
[0019] 图6是前侧门门锁装置的爆炸立体图;
[0020] 图7是前侧门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0021] 图8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2] 图9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3] 图10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进行电子释放操作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4] 图11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进行电子释放操作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5] 图12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进行手动释放操作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6] 图13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进行手动释放操作时前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7] 图14是用于后侧门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爆炸立体图;
[0028] 图15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安全(child proof)机构处于儿童解锁状态时,后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9] 图16是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安全机构处于儿童锁定状态时,后侧门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0] 图17是控制电路的框图;
[0031] 图18示出了处于机动车辆外部的发射器的验证有效区域的平面图;
[0032] 图19示出了处于机动车辆内部的发射器的验证有效区域的平面图;
[0033] 图20是表示前侧门的电操作元件和开关之间关系的说明图表;
[0034] 图21是表示后侧门的电操作元件和开关之间关系的说明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如图1所示,四门轿车型机动车辆V的前侧门FD上布置有:前侧门门锁装置1F,其用于使前侧门FD保持在关闭位置;外部操作开关SW1,其是设置于车辆外部的外部电操作元件;内部把手IH,其是内部机械操作元件;内部操作开关SW2,其是内部电操作元件,内部把手IH和内部操作开关SW2均设置于车辆内部;锁芯KC,其用于从车辆外部将门锁装置1F的锁定解锁机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间进行选择性切换,该锁定解锁机构将在后文说明;以及锁定旋钮(图中未示出),其用于从车辆内部将锁定解锁机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间进行选择性切换。
[0036] 后侧门RD上布置有:后侧门门锁装置1R,其用于使后侧门RD保持在关闭位置;外部操作开关SW3,其是设置于车辆外部的外部电操作元件;内部把手IH,其是内部机械操作元件;内部操作开关SW4,其是内部电操作元件,内部把手IH和内部操作开关SW4均设置于车辆内部;以及锁定旋钮(图中未示出),其用于从车辆内部将后侧门门锁装置1R的锁定解锁机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间进行选择性切换。应当指出,可以有如下情况:取决于机动车辆的规格,也可省去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的锁定旋钮。
[0037] 取消开关SW5和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设置在驾驶座中的驾驶员能够操作开关的位置(例如位于乘客区域内靠近驾驶座的地方,或者位于前侧门FD的内表面)。取消开关SW5设置成使在除驾驶座的前侧门之外的其他剩余的侧门处的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有效或无效,即,取消开关SW5设置成使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有效或无效。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设置成从车辆内部将所有侧门的锁定解锁机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间进行一同切换。
[0038] 外部把手OH设于前侧门FD上和后侧门RD上,在从车辆外部开门时抓握外部把手。如图2所示,外部操作开关SW1、SW3例如分别布置在外部把手OH的前表面,或者布置在外部把手OH的后表面或其附近区域。如图3所示,内部操作开关SW2、SW4例如分别布置在内部把手IH的前表面,或者布置在内部把手IH的后表面或其附近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操作开关SW1~SW4均由静电电容型触摸开关构成,用于检测使用者手指的触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操作开关SW1~SW4也可各自配置成接近开关(proximity switch),用于检测身体部分的靠近。内部把手IH设置成不但作为从车辆内部开门时抓握的把手,而且作为能够释放门锁装置1F或门锁装置1R的啮合机构(该啮合机构将在后文说明)的机械操作元件,而外部把手OH不作为用于啮合机构的机械操作元件。作为机动车辆V的外观的一部分,将外部把手OH仅作为把手,能够提高在设计机动车辆V的外观时的自由度。
[0039] 外部操作开关SW1、SW3由安装在机动车辆V上的控制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电控。控制单元ECU使持有机动车辆专属配置的发射器(或电子钥匙)SW6的正规使用者(驾驶员)所进行的如下操作有效:当靠近的正规使用者进入相对机动车辆V的预定区域时,发射器SW6与置于车身外侧上的外部接收器R1中一个之间进行无线电通信,若核对出所发送接收的ID信号与正常的ID信号一致,则控制单元ECU判断出正规使用者已靠近机动车辆V。
[0040] 除了外部接收器R1,机动车辆V还设有内部接收器R2,内部接收器布置在乘客区域内。外部接收器R1能够从处于车辆外预定区域中的发射器SW6接收信号,内部接收器R2能够从处于车辆内的发射器SW6接收信号。
[0041] 发射器SW6与用于无线电通信的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合为一体,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是使用者持有的外部电操作元件,或者,发射器SW6也可配置成独立于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的器件。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具有用于打开相应门的打开切换模块,以及用于切换锁定解锁机构的模式时的锁定解锁切换模块。所述打开切换模块被分配给每个门,所述锁定解锁切换模块由所有的门共用。当发射器SW6的ID信号被验证有效时,打开切换模块和锁定解锁切换模块的操作有效,当发射器SW6的ID信号未被验证有效时,该操作无效。
[0042] 图4是门锁装置1F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门锁装置1F的部分爆炸立体图,图6是门锁装置1F的爆炸立体图,图7是门锁装置1F的后视图,图8~图13是图示门锁装置1F主要部分的操作的说明图。
[0043] 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指的是门锁装置1F、1R安装在门中时的方向。
[0044] 门锁装置1F包括啮合单元2和操作单元3,啮合单元2安装在前侧门FD中且具有啮合机构,该啮合机构用于通过与设于车身上的锁扣S进行啮合而使前侧门FD保持在关闭位置,操作单元3具有由机械元件(例如杆、连杆等)构成的锁定解锁机构,使得前侧门FD能够被选择地切换到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0045] 例如,如图7所示,啮合单元2具有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的以下元件:主体4,主体4通过多个螺栓(未示出)固定至同一门中前侧门FD的后端部;啮合机构(无附图标记),其容纳在主体4中,该啮合机构包括闩锁5、棘齿6和开启杆7(例如参考图6),闩锁5能够与固定至车身侧的锁扣S啮合,棘齿6能够与闩锁5接合,开启杆7能够在释放棘齿6与闩锁5的接合关系的方向进行释放操作。
[0046] 闩锁5由闩锁轴8旋转地支撑,闩锁轴8指向为在主体4中前后方向上延伸,闩锁5具有全闩锁接合部51和半闩锁接合部52,棘齿6能够与全闩锁接合部51和半闩锁接合部52接合,闩锁5还具有啮合凹槽53,啮合凹槽53能够与进入了锁扣进入槽41的锁扣S啮合,锁扣进入槽41设于主体4中。
[0047] 如图7所示,主体4中的锁扣进入槽41在上下或垂直方向上布置在主体4的大致中心部稍微偏上,锁扣进入槽41成形为使凹槽向车辆外部延伸同时在内侧端对车辆内部开放。图7中所示的参考标记或符号“X”表示作为锁扣进入路径的锁扣进入线,在关闭前侧门FD时锁扣S沿该进入路径进入锁扣进入槽41以与啮合凹槽53进行啮合接合。
[0048] 另外,随着前侧门FD关闭,闩锁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抵抗来自开放位置(该位置与图7所示的位置在顺时针方向成大致90度)的弹簧(未图示)的偏置力,该开放位置对应于前侧门FD的打开状态,在该打开状态下,前侧门FD不与锁扣S啮合以进入全闩锁位置(图7中所示的位置),该全闩锁位置对应于前侧门FD的完全关闭状态,在该完全关闭状态下,啮合凹槽53与沿锁扣进入线X从图7的左侧经过半闩锁位置进入锁扣进入槽41的锁扣S啮合,该半闩锁位置对应于前侧门FD的半关闭状态,在该半关闭状态下,啮合凹槽53与锁扣S轻微啮合。相反,若前侧门FD被打开,则随着锁扣S从锁扣进入槽41退出,闩锁5反向转动。
[0049] 棘齿6位于锁扣进入槽41之下,由棘齿轴9旋转支撑,棘齿轴9在主体4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棘齿6通过弹簧在接合方向上(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在该方向上,棘齿6与闩锁5的全闩锁接合部51或半闩锁接合部52接合)偏置,以与全闩锁接合部51接合由此使前侧门FD保持在完全关闭状态,与半闩锁接合部52接合由此使前侧门FD保持在半关闭状态。
[0050] 如图6所示,开启杆7可转动地支撑于主体4的前表面侧且与棘齿6同轴,以与棘齿6一起转动,并且开启杆7进行释放操作(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释放棘齿6和闩锁5之间的接合关系。释放部71设置在延伸入车辆内部的开启杆7的端部。
[0051] 下面对操作单元3进行说明。
[0052] 如图6所示,操作单元3具有:第一合成树脂封盖10,从上侧看时基本呈L形,第一合成树脂封盖10固定至主体4以覆盖主体4的前表面;第二合成树脂封盖11,其配置成闭合第一封盖10的面向车辆内部的侧表面;合成树脂防水侧封盖12,其配置成从车辆内部闭合第二封盖11的大致上半部分;防水顶部封盖13,其覆盖第一封盖10与第二封盖11间的上配合表面;以及操作机构(无附图标记),其容纳于壳体内部。
[0053] 参考本发明时,“壳体内部”指限定在第一封盖10的侧表面与第二封盖11的侧表面之间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封盖10的侧表面与主体4的前表面基本成直角,所述第二封盖11的侧表面面向第一封盖10的侧面。
[0054]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锁定解锁电机14,其作为锁定解锁机构的驱动源;锁定解锁蜗轮15,其通过锁定解锁电机14驱动能前后转动;锁定杆16,其能移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所述解锁位置为内部把手IH的开门操作有效的位置,所述锁定位置为内部把手IH的开门操作无效的位置;打开连杆(opening link)18,其能够与锁定杆16一起移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或者随着锁定杆16移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内部杆19,其与内部把手IH联接;钥匙杆20,其与锁芯KC配合;臂21,其支撑打开连杆18;释放电机22,作为电子释放机构的驱动源;释放蜗轮23,其能够通过释放电机22驱动而转动;电子释放杆24,其随释放蜗轮23的转动、进行释放操作(例如,图8中的逆时针转动操作);布线板25,用于布线,其与锁定解锁电机14、释放电机22和各类型开关电连接。另外,在第二封盖11与防水侧封盖12间限定的容纳空间中,设有旋钮杆17,旋钮杆17与用于手动操作的、设于前侧门FD内侧的锁定旋钮联接。应当指出,在省去锁定旋钮的情况下,旋钮杆17也省去。
[0055] 在该实施例中,锁定解锁机构包括作为驱动源的锁定解锁电机14、作为机械元件的锁定解锁蜗轮15、锁定杆16和打开连杆18。
[0056] 另外,在参照下文的说明中,“解锁状态”指锁定杆16、旋钮杆17和打开连杆18处于它们解锁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指锁定杆16、旋钮杆17和打开连杆18处于它们锁定位置的状态。应当指出,锁定解锁机构的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因此,可有各种变型。
[0057] 电子释放机构包括作为驱动源的释放电机22、释放蜗轮23和电子释放杆24。
[0058] 锁定解锁电机14容纳在壳体中,锁定解锁电机14的壳(支架)14a位于图7所示的锁扣进入线X上方。锁定解锁电机14布置成使得可转动地支撑于壳14a上的输出轴14b指向下。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从锁扣进入槽41进入的雨水进入到锁定解锁电机14的壳14a内部。
[0059] 布线板25具有与该布线板一体形成的耦合器251,该耦合器与连接至车载电池(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和控制单元ECU相连。另外,布线板25在面向车辆外部的侧表面具有布线。该布线用于向壳体的内部提供电源及输出壳体的内部的各种信号。布线板25固定在壳体内部位置处,以从车辆的内部覆盖锁定解锁电机14的壳14a。布线板25的布线电连接至锁定解锁电机14、释放电机22及外部连接器的端子,该外部连接器连接至耦合器251,使得通过控制单元ECU控制锁定解锁电机14和释放电机22。应当指出,为了操作单元3的内部结构清楚,图5省略了布线板25。
[0060] 如图8所示,锁定解锁蜗轮15通过轴26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内部,轴26位于锁定解锁电机14的壳14a之下并指向车辆的内部和外部。接着,随着锁定解锁电机14被驱动,锁定解锁蜗轮15与蜗杆141啮合,以从中立位置(例如,图8所示的位置)抵着弹簧27(参照图6)的偏置力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蜗杆141紧固于锁定解锁电机14的输出轴14b,弹簧27缠绕轴26。之后,当锁定解锁电机14停止转动时,锁定解锁蜗轮15从借助弹簧27的偏置力被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位置返回至中立位置。
[0061] 旋钮杆17通过设于第二封盖11上的轴111可转动地支撑于第二封盖11的侧表面,向下延伸的耦合臂部171通过由波顿拉线(Bowden cable)构成的联接件28联接至手动操作锁定旋钮,由此随着锁定旋钮的操作,旋钮杆17例如转动至图8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以开关门,该锁定位置在逆时针方向上以预定角度与解锁位置偏离。锁定旋钮的操作通过旋钮杆17被传递至锁定杆16和打开连杆18,后文将进行说明。当省去锁定旋钮时,联接件28也可省去。
[0062] 在旋钮杆17组装至第二封盖11之后,防水侧封盖12固定至第二封盖11的外表面,由此防水侧封盖12闭合第二封盖1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该闭合部分包括旋钮杆17所处的区域,从而防止雨水进入到壳体内部。
[0063] 锁定杆16通过轴101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内,轴101设于第一封盖10的内表面上并朝向车辆内部。在锁定杆16中,形成于斜前下部的齿状部161与设于锁定解锁蜗轮15上的齿状部151啮合,上部联接至钥匙杆20,形成于斜前上部的联接指向部162穿过设于第二封盖11中的圆弧孔112而被联接至旋钮杆17的联接孔172中。而且,臂部164设于锁定杆16上,该臂部164具有从旋转中心附近向下延伸的导引壁165。轴101为锁定杆16的旋转中心,轴101布置成在壳体内处于锁扣进入线X上方。
[0064]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钥匙杆20基于锁芯KC的操作转动、旋钮杆17基于锁定旋钮的操作转动并且锁定解锁蜗轮15基于锁定解锁电机14的驱动转动时,锁定杆16能够转动至图8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9所示的在顺时针方向上以预定角度与解锁位置偏离的锁定位置,并且,锁定杆16借助保持件29的弹性保持力弹性地保持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在锁定解锁蜗轮15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6的齿状部161配置成相对于锁定解锁蜗轮15的齿状部151处于非啮合状态。由此,可防止锁定杆16基于锁定旋钮和锁芯KC的操作的转动被传递到锁定解锁蜗轮15。
[0065] 保持件29由扭力弹簧构成。在保持件29中,线圈部支撑于柱形支撑部102(参照图6)上,柱形支撑部102一体形成于第一封盖10的内表面上,两个臂部布置成将锁定杆的联接指向部162保持在者两个臂部之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当锁定杆16从解锁位置转动至锁定位置时,锁定杆16的偏置方向从解锁方向变化到锁定方向,或者,当锁定杆16从锁定位置转动至解锁位置时,锁定杆16的偏置方向从锁定方向变化到解锁方向,基本上以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为界。
[0066] 由于部分的锁定杆16与固定至第一封盖10的内表面的橡胶塞(未图示)抵接,因此锁定杆16会停止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0067] 凸轮面163设于锁定杆16的上部的外圆周面上,组装到布线板25的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的检测部与凸轮面163相接触。随着锁定杆16转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在检测部处于凸轮面163上相对滑动接触,并输出对应于锁定解锁机构的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的信号。如此方式输出的信号通过布线板25被发送至控制单元ECU。
[0068] 打开连杆18具有沙漏形联接孔182,联接孔182在旋转部181的下部中。设于臂21的内端部的片状联接部211被插入到联接孔182中,由此打开连杆18被联接至臂21的联接部211以在前后方向上转动预定角度。之后,设于上部的联接部183联接至锁定杆16的臂部
164,后文将进行说明,由此随着锁定杆16转动地移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打开连杆18围绕臂21的联接部211转动至解锁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和在逆时针方向上以预定角度偏离解锁位置的锁定位置(图9所示的位置)。
[0069] 而且,释放部184设于打开连杆18的在上下或垂直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当打开连杆18处于图8所示的解锁位置时,释放部184能够从开启杆7的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相抵接。此外,扭力弹簧36布置在打开连杆18的旋转部181上。
[0070] 扭力弹簧36一端钩挂在打开连杆18上,另一端钩挂在臂的联接部211,由此围绕臂21的联接部211在解锁方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一直向打开连杆18施加偏置力。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设置成比将锁定杆16弹性地保持在锁定位置的保持件29的保持力小。
[0071] 打开连杆18的联结突出部183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相对锁定杆16的臂部164滑动,并且以如下形式联接至锁定杆16的臂部164:只是当锁定杆16在锁定方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联结突出部183才能够与导引壁165抵接。
[0072]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图8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锁定杆16转动至锁定位置,锁定杆16的导引壁165与打开连杆18的联结突出部183相抵接,由此锁定杆16从解锁位置转动至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另外,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锁定杆16转动至解锁位置,借助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而不依靠导引壁165与联结突出部183之间的抵接关系,打开连杆18就可随锁定杆16的转动从锁定位置转动至图8所示的解锁位置。
[0073] 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下,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沿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作用于锁定杆16。然而,由于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比使锁定杆16保持在锁定位置的保持件29的弹性折叠力小,所以借助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能够防止锁定杆16和打开连杆18被转动至解锁位置。
[0074] 臂21被可转动地支撑,以通过轴31在主体4的前表面的下部沿垂直方向转动,轴31被指向为面对前后方向。之后,如上文所述,车辆内部的联接部211联接至打开连杆18。臂21抵着弹簧(未图示)的偏置力在释放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预定角度,打开连杆18被驱动而向上移动以进行释放操作。
[0075] 释放电机22按如下方式布置:它的壳(支架)22a位于壳体内部锁扣进入线X之下,可转动地支撑于壳22a上的输出轴22b斜向下地指向后方。
[0076] 将释放电机22布置在锁扣进入线X之下会带来隐患,即从锁扣进入槽41进入的雨水可能会附着于释放电机22上。但是,由于释放电机22是按如下方式布置的,即输出轴22b斜向下地指向后方,所以能够将进入壳22a的雨水抑制为最低水平。
[0077] 释放蜗轮23为圆盘形,并可转动地支撑于轴39上,轴39被指向为在壳体内面对车辆的内部和外部。随着释放电机22被驱动,释放蜗轮23与紧固至输出轴22b的蜗杆221啮合,输出轴22b可转动地支撑于释放电机22的壳22a上并且抵着缠绕轴39的弹簧35(参照图6)的偏置力从设定部(例如,图8中所示的位置)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之后,在释放蜗轮23转动至图10所示的位置后,在释放电机22停止转动时,使释放蜗轮23从借助弹簧35的偏置力转动到的位置返回到设定位置。另外,凸轮面231设于释放蜗轮23上,该凸轮面231呈如下的渐开曲线形,即沿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凸轮的转动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0078] 电子释放杆24在壳体内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被轴103可转动地支撑。电子释放杆24具有第一臂部241和第二臂部242,第一臂部241延伸到前方,能够在释放蜗轮23的凸轮面
231上滑动并在末端处与凸轮面接触,第二臂部242延伸到后方,能够在末端处从开启杆的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相抵接。
[0079] 例如,如图8所示,当释放蜗轮23处于设定位置时,电子释放杆24的第一臂部241的末端部与释放蜗轮23的凸轮面231的小直径部分抵接,从而使电子释放杆24保持在图8所示的设定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当释放蜗轮23基于释放电机22的驱动而从图8所示的设定位置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到达图10所示的释放位置时,电子释放杆24的第一臂部241的末端部在凸轮面231上相对滑动而移动至凸轮面231的大直径部分,而第二臂部242的末端部从开启杆的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相抵接,使得开启杆7进行释放操作以释放闩锁5和棘齿6之间的接合关系,从而能够打开前侧门FD。
[0080] 内部杆19由轴103可转动地支撑,轴103在壳体内垂直方向上在电子释放杆24的中部稍向下的部分与电子释放杆24同轴,内部杆19具有第一臂部191、第二臂部192和解锁操作部193。第一臂部191向上延伸以从设于第二封盖11中的弧形开口113(参照图5)突出到外部。第二臂部192斜向下延伸至后方。解锁操作部193形成于第一臂部191的上端部,且能够与旋钮杆17的耦合臂部171的下部的一部分173抵接。第一臂部191的上部通过例如由波顿拉线等构成的联接件33联接至前侧门FD的内部把手IH,从而随着内部把手IH被操作为开门,内部杆19抵着围绕轴103的弹簧34的偏置力而从图8所示的设定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于是进行释放操作。
[0081] 抵接部192a形成于第二臂部192的末端部,当内部杆19进行释放操作时,该抵接部192a能够从打开连杆的下方与打开连杆18的旋转部181抵接。
[0082] 联接件33按如下方式联接至内部杆19的第一臂部191的上部,即在壳体内上部的锁定解锁电机14的壳14a与壳体内下部的释放电机22的壳22a之间穿过。这种方式能避免联接件33与在车辆的内外方向上厚的壳14a、壳22a在车辆的内外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减小壳体在车辆内部方向上的厚度。
[0083] 下面参照图14~图16说明后侧门RD的门锁装置1R。
[0084] 门锁装置1R包括未图示的啮合单元2,该啮合单元与门锁装置1F的啮合单元2结构相同,门锁装置1R还包括操作单元3,该操作单元的结构与门锁装置1F的操作单元3有部分区别。因此,只对门锁装置1R与门锁装置1F不同的特征进行说明。
[0085] 门锁装置1R具有第一内部杆19A和第二内部杆19B,代替了门锁装置1F的内部杆19,门锁装置1R还具有构成儿童安全机构的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和连接连杆19D。
[0086] 第一内部杆19A和第二内部杆19B均可转动地支撑于与电子释放杆24同轴的轴103上。
[0087] 第一内部杆19A在向上延伸的第一臂部191A的上端部通过联接件33联接至后侧门RD的内部把手IH,并且随着内部把手IH被操作为开门,第一内部杆19A从图15所示的设定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进行释放操作。此外,从侧面看呈大体L形的控制孔195设于第一内部杆19A中。
[0088] 第二内部杆19B具有竖直延长孔196和抵接部192aB,竖直延长孔196与第一内部杆19A中的控制孔195部分重叠。
[0089] 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在壳体内部由轴104可转动地支撑,能够转动至图15所示的儿童安全解锁位置和图16所示的儿童安全锁定位置,该儿童安全锁定位置从儿童安全解锁位置沿逆时针方向偏离预定角度。指向为面对前后方向的圆弧孔197设于儿童安全操作杆19C的前部,从后侧门RD的后端面伸至外部的操作部198设于儿童安全操作杆19C的后部。
[0090] 在连接连杆19D中,设于垂直中心部中的延长孔19Da与轴103接合以垂直滑动,设于下部的下突出部19Db与儿童安全操作杆19C中的圆弧孔197接合以在其中滑动,设于上部的上突出部19Dc与控制孔195、延长孔196接合以在其中滑动。在该结构中,当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处于图14所示的儿童安全解锁位置时,上突出部19Dc与控制孔195的窄上部相接合,由此使得连接连杆19D将第一内部杆19A的释放操作传递至第二内部杆19B。相反地,当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处于图15所示的儿童安全锁定位置时,上突出部19Dc处于控制孔195的宽下部,由此能防止连接连杆19D将第一内部杆19A的释放操作传递至第二内部杆19B。
[0091]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包括控制单元ECU的电路。
[0092] 如图17所示,控制单元ECU配置成连同ROM和RAM一体的单片CPU,ROM存储控制程序,RAM用作CPU的工作区域,并且控制单元利用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执行一系列控制处理。另外,控制单元ECU包括验证模块,该验证模块核对在发射器SW6和接收器R1、R2间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D信号。该验证模块也可与控制单元ECU分离。
[0093] 各门的接收器R1、R2、外部操作开关SW1、SW3、内部操作开关SW2、SW4、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取消开关SW5、用于检测儿童安全机构状态的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用于检测车辆速度的车辆速度传感器SW9以及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分别电连接至控制单元ECU的输入端口。另外,各门的锁定解锁电机14和释放电机22电连接至控制单元ECU的输出端口。
[0094] 使用取消开关SW5在未设定状态和取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在所述未设定状态下,设于除驾驶座的前侧门FD外的其他侧门中的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为有效,在所述取消状态下,相同的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为无效。在从取消开关SW5接收到未设定信号时,控制单元ECU使取消开关SW5保持在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为有效的未设定状态,反之,在从取消开关SW5接收到取消信号时,控制单元ECU使取消开关SW5保持在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为无效的取消状态。
[0095] 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之后,当检测到解锁状态时,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将解锁信号输出至控制单元ECU,反之,当检测到锁定状态时,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将锁定信号输出至控制单元ECU。
[0096] 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检测儿童安全机构的状态。当检测到儿童安全解锁信号时,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将儿童安全解锁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反之,当检测到儿童安全锁定信号时,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将儿童安全锁定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
[0097] 车辆速度传感器SW9用于检测机动车辆是停止还是在行驶。当检测到停止或是速度等于或低于事先设定的预定速度时,车辆速度传感器SW9将停止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当检测到速度大于预定速度时,车辆速度传感器SW9将行驶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
[0098] 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设于车辆内部,在进行解锁操作时,将解锁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当进行锁定操作时,将锁定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ECU。当接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锁定解锁电机14进行解锁操作以将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反之,当接收到锁定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锁定解锁电机14进行锁定操作以将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锁定状态。
[0099] 图18是表示车辆外部所持的发射器SW6的验证有效区域的平面图,
[0100] 图19是表示在车辆内部所持的发射器SW6的验证有效区域的平面图。
[0101] 外部接收器R1布置成,当发射器SW6处于车辆外的预定区域中时从发射器SW6接收信号。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外部接收器R1分别布置在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上和前乘客座侧的前侧门FD上。那么,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OA1和与前乘客位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OA2设置为:能够通过外部接收器R1接收到来自车辆外部所持的发射器SW6的信号的区域。在如下情况下,即,发射器SW6处于区域OA1或区域OA2内,通过在对应于相关区域的外部接收器R1与发射器SW6之间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所发送接收的ID信号被核对为与事先设定的正常ID信号相符,这时,控制单元ECU会验证发射器SW6有效并确定正规使用者靠近机动车辆V。
[0102] 而且,在核对ID信号的外部接收器R1是与驾驶座侧的区域OA1对应的外部接收器R1的情况下,控制单元ECU验证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关的发射器SW6有效,反之,在核对ID信号的外部接收器R1是与前乘客座侧的区域OA2对应的外部接收器R1的情况下,控制单元ECU验证与前乘客座侧的前侧门FD相关的发射器SW6有效。
[0103] 通过外部接收器R1而接收来自车辆外部所持的发射器SW6的信号的区域设定并不局限于图18所示的示例。例如,可以只是将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OA1设为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所持发射器SW6的信号的区域。
[0104] 类似地,内部接收器R2也布置为分散在车辆内部,以接收来自处于车辆内预定区域发射器SW6的信号。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内部接收器R2布置为分散在乘客区域和行李区域,从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直到乘客区域和行李区域,在该宽范围延展的区域IA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来自发射器SW6的信号的区域。在如下情况下,即,发射器SW6布置在区域IA内,通过在内部接收器R2和发射器SW6之间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来自发射器SW6的信号被核对为与事先设定的正常ID信号相符,这时,控制单元ECU会验证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关的发射器SW6有效。
[0105] 通过内部接收器而接收来自处于车辆内的发射器SW6的信号的区域设定也并不局限于图19所示的示例。例如,也可采用如下设置方式,将乘客区域和行李区域分成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和与前乘客座侧的前侧门FD相邻的区域,并且与驾驶位侧的前侧门FD和前乘客位侧的前侧门FD中的一者相关的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
[0106] 控制单元ECU接收来自发射器SW6、取消开关SW5、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及车辆速度传感器SW9的各个信号,然后根据接收情况进行切换控制,以使操作开关SW1~SW4和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的开门操作有效或无效。当从操作开关SW1~SW4和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接收到有效的开门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ECU进行控制,使得试图要打开的侧门中的释放电机22被驱动,以从锁定状态释放相关的侧门。
[0107] 如图20和图21所示,控制单元ECU分别对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进行切换控制。
[0108] 在图20和图21所示的“发射器SW6”的行中,“验证有效(车辆外)”表示如下情形:持有发射器SW6的使用者位于车辆外的预定区域中,并且核对外部接收器R1与发射器SW6间的ID信号,若得出该ID信号与事先设定的正常ID信号相符,则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另一方面,“未验证有效”表示如下情形:若发射器SW6处于在车辆外和车辆内所设定的预定区域之外,则发射器SW6未验证有效。此外,“验证有效(车辆内)”表示如下情形:发射器SW6处于车辆内部,即,使用者坐在车辆内,并且核对内部接收器R2与发射器SW6间的ID信号,若得出该ID信号与事先设定的正常ID信号相符,则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
[0109] 接着,参照图20和图21,对切换控制进行说明。控制单元ECU将进行例如如下的切换控制。这里,设定在“验证有效(车辆外)”和“验证有效(车辆内)”中,发射器SW6与驾驶座侧的前侧门FD相关联地被验证有效。
[0110] <前侧门FD>
[0111] 从图20可得出,在发射器SW6为“验证有效(车辆外)”的状态下,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则驾驶座侧前侧门的外部操作开关SW1、内部操作开关SW2和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的操作有效,而与取消开关SW5的操作和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的检测结果无关。另一方面,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且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时,则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的外部操作开关SW1的操作生效,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外部操作开关SW1的操作无效,而与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无关。另外,在取消开关SW5进行取消操作而保持取消状态的情况下,或者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即使车辆速度传感器SW9输出停止信号,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也无效。
[0112] 在发射器SW6为“未验证有效”的状态下,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输出停止信号,则在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的情况下,驾驶座侧和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的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有效。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操作均无效。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即使在正规使用者未坐在机动车辆V内的情况下,前座位的乘客也能通过操作内部操作开关SW2而快速打开相应的前侧门FD,由此能够防止前座位的乘客被困在车辆内。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假设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则包括驾驶座和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的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的所有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无效。
[0113] 在发射器SW6为“验证有效(车辆内)”的情况下,假设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则驾驶座侧和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外部操作开关SW1的操作有效,反之,假设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则驾驶位侧和前乘客位侧前侧门中外部操作开关SW1的操作无效。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当使用者留在车辆内时,不必担心前侧门被陌生人从车辆外部突然打开。另外,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则驾驶座侧前侧门中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有效,而与取消开关SW5的操作和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的检测结果无关。然而,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且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则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有效,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或者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取消状态的情况下,前乘客座侧前侧门中内部操作开关SW2的操作无效,而与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无关。
[0114] <后侧门RD>
[0115] 从图21可得出,在发射器SW6为“验证有效(车辆外)”的状态下,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则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的操作有效,而与取消开关SW5的操作、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的检测结果和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的检测结果无关。另一方面,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且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则外部操作开关SW3的操作有效,而与取消开关SW5的操作和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的检测结果无关,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时,外部操作开关SW3的操作无效,而与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无关。另外,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且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且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并且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检测到儿童安全解锁状态,则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有效,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或者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取消状态时,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无效。此外,在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检测到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时,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也无效,而与车辆速度传感器SW9的检测结果无关。这种配置能够防止例如儿童等对内部操作开关SW4的误操作。
[0116] 在发射器SW6为“未验证有效”的状态下,在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的情况,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仅在车辆速度传感器SW9输出停止信号时才有效。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操作均无效。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即使在正规使用者未坐在机动车辆V内的情况下,后座乘客也能通过操作内部操作开关SW4而快速打开相应的后侧门RD,由此能够防止后座乘客被困在车辆内。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在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的情况下,包括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在内的所有内部操作开关的操作均无效。
[0117] 在发射器SW6为“验证有效(车辆内)”的状态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外部操作开关SW3的操作有效,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的氢看下,外部操作开关SW3的操作无效。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当使用者留在车辆内时,不必担心后侧门被陌生人从车辆外部突然打开。另外,假设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且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解锁状态,且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并且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检测到儿童安全解锁状态,则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有效,反之,在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SW7检测到锁定状态,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取消状态,或者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SW8检测到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时,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无效,而与车辆速度传感器SW9检测到机动车辆V停止无关。
[0118] 下面对门锁装置1F、1R的主要操作进行说明。
[0119] 以下说明示例的前提是:车门关闭,控制单元ECU验证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相关的发射器SW6有效,车辆速度传感器SW9输出停止信号,并且取消开关SW5被操作而保持未设定状态。
[0120] 在共同操作前侧门FD的操作与后侧门RD的情况下,对前侧门FD的操作进行的说明可以代表对后侧门RD操作的说明。
[0121]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内部把手IH的示例(用于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
[0122] 在图8所示的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当操作内部把手IH开门时,开门操作通过联接件33传递至内部杆19。内部杆19进行释放操作以绕与电子释放杆24同轴的轴10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由此如图12所示,第二臂部192的抵接部192a从打开连杆下方与打开连杆18的旋转部181抵接以使打开连杆18向上位移而进行释放操作。打开连杆18进行释放操作的结果是释放部184从开启杆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抵接,由此沿释放方向转动开启杆7,从而释放啮合机构的啮合配合,于是打开前侧门FD。
[0123]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内部把手IH时的示例(针对前侧门)>[0124] 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中,当操作内部把手IH开门时,内部杆19抵着弹簧34的偏置力从图9所示的设定位置进行释放操作(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13所示,内部杆19的解锁操作部193与旋钮杆17的一部分173抵接,于是锁定杆16和打开连杆18从锁定位置位移至解锁位置。
[0125] 这时,随着内部杆19进行释放操作,打开连杆18连同锁定杆16沿解锁方向转动,同时在开启杆7的释放部71的前面空移过去。于是,如图13所示,由于部分打开连杆18从打开连杆18不能转动开启杆7的方向与部分开启杆7抵接,所以打开连杆18在解锁位置前就会停止。之后,一旦内部把手IH回到非操作位置,打开连杆18就向下移动,部分打开连杆18脱离部分开启杆7,由此使得打开连杆18借助扭力弹簧36的偏置力而移向解锁位置,并最后到达解锁位置。这种方式使锁定解锁机构完全转换到解锁状态。此后,当再次操作内部把手IH开门时,啮合机构的啮合将被释放,于是能够打开前侧门FD。
[0126]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安全机构处于儿童安全解锁状态时的示例(针对后侧门RD)>
[0127] 参照此处说明时,“儿童安全解锁状态”指如下状态,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处于儿童安全解锁位置,由此第一内部杆19A的操作能够被传递给第二内部杆19B。“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指如下状态,儿童安全操作杆19C处于儿童安全锁定位置,由此第一内部杆19A的操作不能被传递给第二内部杆19B。
[0128] 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当操作内部把手IH开门时,第一内部杆19A从设定部绕轴103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第一内部杆19A的转动通过连接连杆19D传递给第二内部杆
19B,于是第二内部杆19B与第一内部杆19A一起逆时针方向转动以进行释放操作。这使得第二内部杆19B的抵接部192aB从打开连杆18的下方与打开连杆18的旋转部181的下部对接,由此使打开连杆18向上移动以进行释放操作。随着打开连杆18进行释放操作,释放部184从开启杆的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抵接,由此使开启杆7沿释放方向转动以释放啮合机构的啮合,于是能够打开后侧门RD。
[0129]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且儿童安全机构处于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时的示例(针对后侧门RD)
[0130] 在图16所示的情况下,即使第一内部杆19A基于内部把手IH的开门操作而进行释放操作,但释放操作未被传递给第二内部杆19B,因而不能打开后侧门RD。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使从车辆内部如此操作内部把手IH,也不能打开后侧门RD。
[0131]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操作外部操作开关SW1、SW3或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的打开切换模块的示例(针对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
[0132] 当从外部操作开关SW1、SW3和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中的任一者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驱动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外部操作开关SW1或SW3被操作的门或者被便携式操作开关SW10选定的门)的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而使相关门的释放蜗轮23从设定位置沿释放方向(例如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在电子释放杆24中,与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随着释放蜗轮23沿释放方向转动,第一臂部241的末端部在释放蜗轮23的凸轮面231上滑动,并从设定位置转动到释放操作位置(解锁状态下图10所示的位置,锁定状态下图11所示的位置)。之后,第二臂部242的末端部从开启杆的下方与开启杆7的释放部71抵接以使开启杆7进行释放操作。这样能够释放啮合机构的啮合状态,于是打开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
[0133] 在该操作中,电子释放杆24直接启动开启杆7进行释放操作,而与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因此,即使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通过将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的外部操作开关SW1操作成打开一次,从而打开相关的门,就能够通过驱动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来迅速地打开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
[0134]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操作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外部操作开关SW1的示例>
[0135] 在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相关的持于车辆外部的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当从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的外部操作开关SW1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驱动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的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这种启动释放操作的方式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由此通过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外部操作开关SW1的单个开门操作能够迅速打开驾驶座侧前侧门FD。而且,即使基本同时操作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导致使锁定解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到解锁状态的切换操作和电子释放杆24的释放操作彼此重叠或同时发生,也能防止出现所谓的恐慌现象,由此能够以确定方式将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
[0136]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操作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中的外部操作开关SW1或者后侧门RD中的外部操作开关SW3的示例>
[0137] 在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相关的持于车辆外部的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当从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中外部操作开关SW1或者后侧门RD中外部操作开关SW3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在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中的锁定解锁机构被锁定的状态下,控制单元ECU使这些外部操作开关SW1、SW3的操作无效,并且控制单元ECU不控制驱动释放电机22启动释放操作。
[0138] 然而,当基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外部操作开关SW1来控制驱动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的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时,控制单元ECU也控制驱动驾驶座侧前侧门FD、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的各锁定解锁电机14以启动解锁操作,由此将这些门中的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这样能使得锁定解锁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的前乘客座侧前门FD的外部操作开关SW1的操作有效,并使得锁定解锁机构也被切换至解锁状态的后侧门RD的外部操作开关SW3的操作有效,于是当外部操作开关SW1、SW3被操作为打开对应门时,能打开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
[0139] 这样,与发射器SW6的验证有效相关的门(驾驶座侧前侧门FD),即,发射器SW6的持有者试图打开的门在其外部操作开关被操作时被操作为释放,而与该门的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而当仅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操作其他门(前乘客座侧前门FD和后侧门RD)的外部操作开关时,其他门才被操作为释放,由此随着与发射器SW6的验证有效相关的门被操作为释放,其他门的锁定解锁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当乘客开门上车时,这种方式能警告乘客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
[0140]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操作内部操作开关SW2或者SW4的示例(针对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
[0141] 当从内部操作开关SW2或SW4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驱动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中的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这使得电子释放杆24进行释放操作,而与锁定解锁机构(包括后侧门中的儿童安全机构)的状态无关,由此仅通过操作一次内部操作开关SW2或SW4来开门就能迅速打开要被操作成打开的门。
[0142] 关于后侧门RD中的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在儿童安全机构处于儿童安全锁定状态下,即使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也能使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无效,以致未控制驱动后侧门RD中的释放电机22来启动释放操作。
[0143]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操作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开关SW2的示例>[0144] 在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相关的处于车辆内的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当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ECU控制驱动驾驶座侧前侧门FD中的释放电机22以启动释放操作。这使得释放操作有效,而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通过操作一次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来开门,就能迅速打开驾驶座侧前门FD。而且,即使基本同时操作内部把手IH,导致使锁定解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到解锁状态的切换操作和电子释放杆24的释放操作彼此重叠或同时发生,也能防止出现所谓的恐慌现象。
[0145] <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操作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或者后侧门RD内部操作开关SW4的示例>
[0146] 在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相关的处于车辆内的发射器SW6被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当从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或者后侧门RD的内部操作开关SW4接收到开门操作信号时,在前乘客座侧前门FD和后侧门RD中的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控制单元ECU使这些内部操作开关SW2、SW4的操作无效,以致未控制驱动这些门中的释放电机22来启动释放操作。
[0147] 例如,由于控制单元ECU从能够被坐在驾驶座的驾驶员操作的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SW11接收到解锁操作信号,所以控制单元ECU控制驱动用于解锁操作的锁定解锁电机14,由此将包括前乘客座侧前门FD和后侧门RD的所有门的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解锁状态。
这使得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和后侧门RD的内部操作开关SW4的操作有效,从而当这些内部操作开关SW2、SW4被操作为打开相应的门时,能够打开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可选择地,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当驾驶座侧前侧门FD的释放电机22基于驾驶位侧前侧门FD的内部操作开关SW2而被驱动启动释放操作时,驾驶座侧前侧门FD、前乘客座侧前侧门FD和后侧门RD的各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解锁电机14也被控制驱动以启动解锁操作,从而这些门的锁定解锁机构被切换至解锁状态。
[0148] 这样,与发射器SW6的验证有效相关的门(驾驶座侧前侧门FD),即,发射器SW6的持有者试图打开的门在其内部操作开关被操作时被操作为释放,而与锁定解锁机构的状态无关,而当仅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操作其他门(前乘客座侧前门FD和后侧门RD)的内部操作开关时,其他门才被操作为释放,由此能警告乘客在后一种情况中打开相应门时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
[0149] 这样,至此已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所说明的实施例进行以下的各种变型、改变或者组合。
[0150] (1)作为本发明适用的门锁装置的门,可以采用滑动门,所述滑动门支撑于车身侧面以沿前后方向开关。
[0151] (2)利用例如电机等作为驱动源,通过开关门装置电子地开关门。这时,基于电操作元件的开门操作,在啮合机构的啮合被释放后,开关门装置被控制驱动以使门在打开方向上移动。
[0152] (3)当车辆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从停止状态开始行驶时,所有门的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解锁电机14被控制驱动以将锁定解锁机构切换至锁定状态。
[0153] (4)即使在验证模块未验证ID信号有效的状态下,被解锁的门的外部操作开关SW1、SW3的开门操作有效,于是能基于开门操作来开门。
[0154] 附图标记列表
[0155] 1F、1R门锁装置
[0156] 2啮合单元
[0157] 3操作单元
[0158] 4主体
[0159] 5闩锁(啮合机构)
[0160] 6棘齿(啮合机构)
[0161] 7开启杆
[0162] 8闩锁轴
[0163] 9棘齿轴
[0164] 10第一封盖
[0165] 11第二封盖
[0166] 12防水侧封盖
[0167] 13防水顶部封盖
[0168] 14锁定解锁电机
[0169] 14a壳
[0170] 14b输出轴
[0171] 15锁定解锁蜗轮(锁定解锁机构)
[0172] 16锁定杆(锁定解锁机构)
[0173] 17旋钮杆
[0174] 18打开连杆(锁定解锁机构)
[0175] 19内部杆
[0176] 19A第一内部杆
[0177] 19B第二内部杆
[0178] 19C儿童安全操作杆
[0179] 19D连接连杆
[0180] 19Da延长孔
[0181] 19Db下突出部
[0182] 19Dc上突出部
[0183] 20钥匙杆
[0184] 21臂
[0185] 22释放电机
[0186] 22a壳
[0187] 22b输出轴
[0188] 23释放蜗轮(电子释放机构)
[0189] 24电子释放杆(电子释放机构)
[0190] 25布线板
[0191] 26轴
[0192] 27弹簧
[0193] 28联结件
[0194] 29保持件
[0195] 31轴
[0196] 33联结件
[0197] 34弹簧
[0198] 35弹簧
[0199] 36扭力弹簧
[0200] 39轴
[0201] 41锁扣进入槽
[0202] 51全闩锁接合部
[0203] 52半闩锁接合部
[0204] 53啮合凹槽
[0205] 71释放部
[0206] 101轴
[0207] 102支撑部
[0208] 103、104、111轴
[0209] 112圆弧孔
[0210] 113开口
[0211] 141蜗杆
[0212] 151齿状部
[0213] 161齿状部
[0214] 162联结突出部
[0215] 163凸轮面
[0216] 164臂部
[0217] 165导引壁
[0218] 171耦合臂部
[0219] 172联接孔
[0220] 173一部分
[0221] 181旋转部
[0222] 182联接孔
[0223] 183联结突出部
[0224] 184释放部
[0225] 191、191A第一臂部
[0226] 192第二臂部
[0227] 192a、192aB抵接部
[0228] 193解锁操作部
[0229] 195控制孔
[0230] 196延长孔
[0231] 197圆弧孔
[0232] 198操作部
[0233] 211、212联结部
[0234] 221蜗杆
[0235] 231凸轮面
[0236] 241第一臂部
[0237] 242第二臂部
[0238] 251耦合器
[0239] ECU控制单元
[0240] FD前侧门
[0241] IH内部把手(内部机械操作元件)
[0242] KC锁芯
[0243] OH外部把手
[0244] RD后侧门
[0245] R1外部接收器
[0246] R2内部接收器
[0247] S锁扣
[0248] SW1、SW3外部操作开关(外部电操作元件)
[0249] SW2、SW4内部操作开关(内部电操作元件)
[0250] SW5取消开关
[0251] SW6发射器
[0252] SW7锁定解锁状态检测开关
[0253] SW8儿童安全锁定状态检测开关
[0254] SW9车辆速度传感器
[0255] SW10便携式操作开关(外部电操作元件)
[0256] SW11内部锁定解锁操作开关
[0257] X锁扣进入线
[0258] V机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