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143798.3

文献号 : CN1083160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陶伟明王磊余大龙宋洋

申请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其中控制装置包括在道床板施工完成后,从道床板竖直打入隧底围岩处的若干根竖直钻孔,竖直钻孔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且在竖直钻孔内壁设有支护管;其中施工方法包括在轨道道床板施工完成后,将竖直钻孔从道床板竖直打入隧底围岩,且竖直钻孔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在竖直钻孔内壁铺设支护管;支护管上设置应变片,并定期检测;当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对竖直钻孔进行灌浆封闭。本发明利用隧道结构支护体系与竖直钻孔刚度的差异,通过竖直钻孔的内缩变形,来给隧底围岩提供变形空间,从而可达到消除隧底上拱、控制隧底变形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所述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包括在道床板(5)施工完成后,从所述道床板(5)竖直打入隧底围岩(1)处的若干根竖直钻孔(8),所述竖直钻孔(8)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7)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且在所述竖直钻孔(8)内壁设有支护管,其施工方法为:步骤一:在轨道道床板(5)施工完成后,将竖直钻孔(8)从道床板(5)竖直打入隧底围岩(1),且所述竖直钻孔(8)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7)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

步骤二:在所述竖直钻孔(8)内壁铺设支护管;

步骤三:在所述支护管上设置应变片,并定期检测;

步骤四:当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对所述竖直钻孔(8)进行灌浆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施工所述竖直钻孔(8)时,所述竖直钻孔(8)的中心线与无砟轨道(7)的中心线至少间隔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钻孔(8)的直径为10cm-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管为PVC管或钢管。

说明书 :

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铁路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高速铁路对线路平顺性要求极高,如轨道平顺性不良,将引起机车车辆剧烈振动,轮轨动作用力成倍增大,严重危害轨道和机车车辆部件,影响列车速度的提高,甚至容易引起列车脱轨倾覆,危及行车安全。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都采用无砟轨道型式,无砟轨道铺设在隧道时,隧道的开挖破坏了隧底围岩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隧底围岩需要经过一轮新的应力调整期后,才能重新进入应力平衡状态。在隧底围岩进行应力调整的过程中,围岩应力调整会引起膨胀岩膨胀,从而围岩体积产生部分增量,引起无砟轨道隧底产生向上变形(上拱),严重影响了高速铁路轨道的平顺性。
[0003] 现有的轨道线路的平顺性主要通过扣件进行调整,但扣件的最大调整量有限。当轨道隧底的上拱变形量大于扣件最大调整量时,线路的平顺性无法得以保障,将影响铁路运输秩序,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采用什么技术措施来避免或消除隧底上拱,实现隧底变形控制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通过扣件进行调整时,当轨道隧底的上拱变形量大于扣件最大调整量时,线路的平顺性无法得以保障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
[0005]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包括在道床板施工完成后,从所述道床板竖直打入隧底围岩处的若干根竖直钻孔,所述竖直钻孔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且在所述竖直钻孔内壁设有支护管。
[0007] 本装置利用隧道结构支护体系与竖直钻孔刚度的差异,通过竖直钻孔的内缩变形,来给隧底围岩提供变形空间,从而可减少因围岩应力调整引起的围岩体积增量,同时起到了应力释放,减小作用于衬砌结构体系荷载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隧底上拱、控制隧底变形的目的,保证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使隧道工程安全、可靠。本装置主要针对现有隧道已经出现部分上鼓地段后,对隧道进行修复,也可以用在已经修建好的但尚未出现上拱的隧道中,通过施工该控制装置,从而可预防和控制隧底上拱,因此,本装置适用范围广,推广价值高。
[0008] 优选的,所述竖直钻孔的直径为10cm-30cm。
[0009] 优选的,所述竖直钻孔的中心线与所述无砟轨道的中心线至少间隔30cm,以保证设置的竖直钻孔不影响无砟轨道的正常使用。
[0010] 优选的,所述支护管内设有若干应变片,用以对支护管的应力情况进行检测,当支护管应力片的应力趋于稳定时,说明隧底的变形较小,隧底围岩完成了新一轮的应力调整,重新进入了应力平衡状态,可考虑对竖直钻孔进行封闭。
[0011] 优选的,所述支护管为PVC管或钢管。
[0012]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任一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其施工方法为:
[0013] 步骤一:在轨道道床板施工完成后,将竖直钻孔从道床板竖直打入隧底围岩,且所述竖直钻孔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
[0014] 步骤二:在所述竖直钻孔内壁铺设支护管;
[0015] 步骤三:在所述支护管上设置应变片,并定期检测;
[0016] 步骤四:当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对竖直钻孔进行灌浆封闭。
[0017] 本施工方法通过设置的竖直钻孔,可大幅减小隧底的上拱变形并释放部分隧底应力;通过应变片的定期应力检测,可实时掌握隧底变形的情况,为隧道的施工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待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也就是围岩完成了新一轮的应力调整,重新进入应力平衡状态后,再对竖直钻孔进行灌浆封闭,可避免设置的竖直钻孔处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形成疲劳应力热点,减少隧道的结构损坏和疲劳损坏,保证隧道运营安全。
[0018]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施工所述竖直钻孔时,所述竖直钻孔的中心线与无砟轨道的中心线至少间隔30cm,以保证设置的竖直钻孔不影响无砟轨道的正常使用。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控制装置的有益效果:
[0020] 本装置利用隧道结构支护体系与竖直钻孔刚度的差异,通过竖直钻孔的内缩变形,来给隧底围岩提供变形空间,从而可减少因围岩应力调整引起的围岩体积增量,同时起到了应力释放,减小作用于衬砌结构体系荷载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隧底上拱、控制隧底变形的目的,保证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使隧道工程安全、可靠。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
[0022] 本施工方法通过设置的竖直钻孔,可大幅减小隧底的上拱变形并释放部分隧底应力;通过应变片的定期应力检测,可实时掌握隧底变形的情况,为隧道的施工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待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也就是围岩完成了新一轮的应力调整,重新进入应力平衡状态后,再对竖直钻孔进行灌浆封闭,可避免设置的竖直钻孔处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形成疲劳应力热点,减少隧道的结构损坏和疲劳损坏,保证隧道运营安全。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 图中标记:1-隧底围岩,2-初期支护,3-二次衬砌,4-仰拱填充层,5-道床板,6-轨枕,7-无砟轨道,8-竖直钻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027] 实施例1
[0028] 如图1-图2所示,无砟轨道隧底部分主要包括隧底围岩1,在所述隧底围岩1上方依次设有初期支护2、二次衬砌3、仰拱填充层4,再在所述仰拱填充层4上铺设道床板5,在所述道床板5上设有轨枕6,在所述轨枕6上安装有无砟轨道7。
[0029] 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包括在道床板5施工完成后,从所述道床板5竖直打入隧底围岩1处的若干根直径为10cm-30cm的竖直钻孔8,所述竖直钻孔8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7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所述竖直钻孔8的中心线与无砟轨道7的中心线至少间隔D=30cm。
[0030] 且在所述竖直钻孔8内壁设有支护管,所述支护管为PVC管或钢管,所述支护管内设有若干应变片,通过设有的应变片对支护管的应力情况进行检测,可实时掌握隧底变形的情况,当支护管应力片的应力趋于稳定时,说明隧底的变形较小,隧底围岩完成了新一轮的应力调整,重新进入了应力平衡状态,此时可考虑对竖直钻孔进行封闭。
[0031] 本装置利用隧道结构支护体系与竖直钻孔刚度的差异,通过竖直钻孔的内缩变形,来给隧底围岩提供变形空间,从而可减少因围岩应力调整引起的围岩体积增量,同时起到了应力释放,减小作用于衬砌结构体系荷载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隧底上拱、控制隧底变形的目的,保证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使隧道工程安全、可靠。
[0032] 实施例2
[0033] 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任一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隧底上拱的控制装置,其施工方法为:
[0034] 步骤一:在轨道道床板5施工完成后,将竖直钻孔8从道床板5竖直打入隧底围岩1,且所述竖直钻孔8的设置位置与无砟轨道7的铺设位置相对错开,所述竖直钻孔8的中心线与无砟轨道7的中心线至少间隔D=30cm;
[0035] 步骤二:在所述竖直钻孔8内壁铺设支护管;
[0036] 步骤三:在所述支护管上设置应变片,并定期检测;
[0037] 步骤四:当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对所述竖直钻孔8进行灌浆封闭。
[0038] 本施工方法通过设置的竖直钻孔,可大幅减小隧底的上拱变形并释放部分隧底应力;通过应变片的定期应力检测,可实时掌握隧底变形的情况,为隧道的施工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待应变片的应力结果趋于稳定时,也就是围岩完成了新一轮的应力调整,重新进入应力平衡状态后,再对竖直钻孔进行灌浆封闭,可避免设置的竖直钻孔处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形成疲劳应力热点,减少隧道的结构损坏和疲劳损坏,保证隧道运营安全。
[003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