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057376.4

文献号 : CN1083244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华红徐自强

申请人 : 李华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医疗附属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包括支撑装置、位于支撑装置的上方的诊疗床、位于诊疗床的两侧的限位装置以及位于诊疗床的一端的头诊装置;诊疗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诊疗床板、第二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第一诊疗床板的一端与第二诊疗床板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诊疗床板的另一端与第三诊疗床板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均能与第二诊疗床板发生由水平方向至竖直方向的相对转动;支撑装置与诊疗床转动连接。本发明可以根据诊断需要,让病人保持舒适的姿势,方便医生诊断;方便医生对病人做膝跳测试和对病人的颈椎和头部进行诊断,便于医生观察病人面部表情;降低医生的工作压力,实用性强。

权利要求 :

1.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10)、位于支撑装置(10)的上方的诊疗床(20)、位于诊疗床(20)的两侧的限位装置(30)以及位于诊疗床(20)的一端的头诊装置(40);

诊疗床(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诊疗床板(21)、第二诊疗床板(22)和第三诊疗床板(23),第二诊疗床板(22)位于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三诊疗床板(23)之间;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端与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诊疗床板(22)的另一端与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三诊疗床板(23)均能与第二诊疗床板(22)发生由水平方向至竖直方向的相对转动;

限位装置(30)包括设置在诊疗床(20)的两侧的第一限位装置(31)和第二限位装置(32);第一限位装置(31)位于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第二限位装置(32)位于第二诊疗床板(22)和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两侧;

第一限位装置(31)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两侧的第一限位滑道(311)、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的第一限位卡块(312)和设置在第一限位滑道(311)内的第一限位支撑杆(313);

第一限位支撑杆(313)与第一限位滑道(311)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道(311)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设有第一槽口(3111),第一限位支撑杆(313)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块(3131),第一滑块(3131)穿过第一槽口(3111)并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延伸;

第一限位滑道(311)与第一限位卡块(312)正对设置,第一限位卡块(312)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限位卡槽(3121),使得第一限位支撑杆(313)能够插入第一限位卡槽(3121)内并对第一诊疗床板(21)进行限位;

第二限位装置(32)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两侧的第二限位滑道(321)、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的第二限位卡块(322)和设置在第二限位滑道(321)内的第二限位支撑杆(323);

第二限位支撑杆(323)与第二限位滑道(321)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道(321)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设有第二槽口(3211),第二限位支撑杆(323)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块(3231),第二滑块(3231)穿过第二槽口(3211)并向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延伸;

第二限位滑道(321)与第二限位卡块(322)正对设置,第二限位卡块(322)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限位卡槽(3221),使得第二限位支撑杆(323)能够插入第二限位卡槽(3221)内并对第三诊疗床板(23)进行限位;

第一限位卡块(312)上还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限位卡槽(3122),第一诊疗床板(21)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限位支撑杆(313)能够穿过第三限位卡槽(3122)并对第一诊疗床板(21)进行限位;

头诊装置(40)包括支撑架(41)、头诊件(42)、操作手轮(43)和锥形齿轮(44);

支撑架(41)的一端与第一诊疗床板(21)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架(4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端延伸;头诊件(42)与第一诊疗床板(21)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转动连接;头诊件(42)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上表面的高度,头诊件(42)的上表面设有头枕部(421),头枕部(421)为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操作手轮(43)的轴心设有转动轴杆(431),转动轴杆(431)穿过支撑架(41)并与支撑架(41)转动连接;转动轴杆(431)的另一端延伸至锥形齿轮(44)的下方;

锥形齿轮(44)与头诊件(42)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轴杆(431)的延伸至锥形齿轮(44)的下方的一端设有螺纹杆(432),螺纹杆(432)与锥形齿轮(44)啮合;

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表面靠近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端设有第一倒角区(225),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下表面靠近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设有第二倒角区(234);第一倒角区(225)设有安装槽(2251),安装槽(2251)沿第二诊疗床板(22)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槽(2251)内嵌设有永磁铁,第二倒角区(234)设有铁块(2341);铁块(2341)能够嵌入安装槽(2251)内并被永磁铁吸住;通过设置第一倒角区(225)和第二倒角区(234),使得第三诊疗床板(23)在向下转动后,不仅仅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其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还能够向靠近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侧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其特征在于,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与第二诊疗床板(22)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部(211),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与第二诊疗床板(22)连接的一端为第二连接部(231),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与第一诊疗床板(21)连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部(221),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与第三诊疗床板(23)连接的一端为第四连接部(222);

第一连接部(211)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耳扣(212),第三连接部(221)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轴(223),第一转动耳扣(212)与第一转动轴(223)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21)与第二诊疗床板(2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231)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耳扣(232),第四连接部(222)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轴(224),第二转动耳扣(232)与第二转动轴(224)转动连接,使得第三诊疗床板(23)与第二诊疗床板(22)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31)均采用柔性可伸缩材料制成,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凹槽(233),弧形凹槽(233)由柔性材料制成,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上表面设有若干防滑凸条(227)。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其特征在于,支撑装置(10)位于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方;支撑装置(10)包括底板(11)、位于底板(11)的下方的万向轮(12)以及位于底板(11)的上方的升降桩(13);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表面设有转动轴承(226),转动轴承(226)的下端与升降桩(13)的上端连接,使得诊疗床(20)能够在升降桩(13)上转动。

说明书 :

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附属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

背景技术

[0002] 诊疗台是一种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病人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的平台。
[0003] 现有技术中的诊疗台多种多样,具备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诊疗台往往存在移动不方便和功能单一等技术问题,不能满足医生在对病人诊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0004] 例如在诊疗台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滚轮,以方便接送急诊病人。当病人所患之病使其不能起卧时,医务工作人员的一般作法是用可移动式诊疗台将卧在其上的病人推送至病床旁,再将病人搬运至病床上。上述搬运过程易使病人痛上加痛,搬运过程对病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有可能给病人造成二次受伤,对医务工作人员而言是一个操作须谨慎且比较麻烦的过程。或者大部分诊疗台为固定高度的单板床式,对于身高较矮的患者而言,显得过高。
[0005]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201610265600.X公开了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包括底座、承重架、升降支架、卧板;升降支架连接底座和承重架且位于底座与承重架之间,所述卧板铺设在承重架上。升降支架包括交叉设置且铰接的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第一对支撑杆的顶端铰接在承重架的底平面上,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可在底座平面上移动,第二对支撑杆的底端铰接在底座上,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移动;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上铰接有气缸。气缸伸展和收缩可驱使承重架箕降,进而卧板升降。该专利申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患者身高差异存在的诊疗困难问题。
[0006] 然而,在通常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通过按压患者身体部位观察患者表情判断病情情况,或者对患者进行膝跳测试判断患者的神经方面问题,该专利申请均难以达到要求。而且该专利申请也难以让医生有效观察患者的表情。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各种诊断,并且方便医务人员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和对头部诊断的一种诊疗台。
[000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包括支撑装置、位于支撑装置的上方的诊疗床、位于诊疗床的两侧的限位装置以及位于诊疗床的一端的头诊装置。
[0009] 诊疗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诊疗床板、第二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第二诊疗床板位于第一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之间;第一诊疗床板的一端与第二诊疗床板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诊疗床板的另一端与第三诊疗床板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均能与第二诊疗床板发生由水平方向至竖直方向的相对转动。
[0010]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诊疗床板与第二诊疗床板相互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部,第三诊疗床板与第二诊疗床板相互连接的一端为第二连接部,第二诊疗床板与第一诊疗床板连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部,第二诊疗床板与第三诊疗床板连接的一端为第四连接部。
[0011] 第一连接部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耳扣,第三连接部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耳扣与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与第二诊疗床板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耳扣,第四连接部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耳扣与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使得第三诊疗床板与第二诊疗床板转动连接。
[0012] 在本发明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诊疗床的两侧的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装置;第一限位装置位于第一诊疗床板和第二诊疗床板的两侧,第二限位装置位于第二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的两侧。
[0013] 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一诊疗床板的两侧的第一限位滑道、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的两侧的第一限位卡块和设置在第一限位滑道内的第一限位支撑杆。
[0014] 第一限位支撑杆与第一限位滑道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道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槽口,第一限位支撑杆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穿过第一槽口并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的一侧延伸。
[0015] 第一限位滑道与第一限位卡块正对设置,第一限位卡块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限位卡槽,使得第一限位支撑杆能够插入第一限位卡槽内并对第一诊疗床板进行限位。
[0016] 第二限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三诊疗床板的两侧的第二限位滑道、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的两侧的第二限位卡块和设置在第二限位滑道内的第二限位支撑杆。
[0017] 第二限位支撑杆与第二限位滑道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道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槽口,第二限位支撑杆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穿过第二槽口并向远离第三诊疗床板的一侧延伸。
[0018] 第二限位滑道与第二限位卡块正对设置,第二限位卡块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限位卡槽,使得第二限位支撑杆能够插入第二限位卡槽内并对第三诊疗床板进行限位。
[0019]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卡块上还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限位卡槽,第一诊疗床板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限位支撑杆能够穿过第三限位卡槽并对第一诊疗床板进行限位。
[0020]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采用柔性可伸缩材料制成,第三诊疗床板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由柔性材料制成,第二诊疗床板的上表面设有若干防滑凸条。
[0021]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诊疗床板的下表面靠近第三诊疗床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倒角区,第三诊疗床板的下表面靠近第二诊疗床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倒角区;第一倒角区设有安装槽,安装槽沿第二诊疗床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槽内嵌设有永磁铁,第二倒角区设有铁块;铁块能够嵌入安装槽内并被永磁铁吸住。
[0022] 进一步的,头诊装置包括支撑架、头诊件、操作手轮和锥形齿轮。
[0023] 支撑架的一端与第一诊疗床板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的一端延伸;头诊件与第一诊疗床板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头诊件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第一诊疗床板的上表面的高度,头诊件的上表面设有头枕部,头枕部为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操作手轮的轴心设有转动轴杆,转动轴杆穿过支撑架并与支撑架转动连接;转动轴杆的另一端延伸至锥形齿轮的下方。
[0024] 锥形齿轮与头诊件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轴杆的延伸至锥形齿轮的下方的一端设有螺纹杆,螺纹杆与锥形齿轮啮合。
[0025] 更进一步的,支撑装置位于第二诊疗床板的下方;支撑装置包括底板、位于底板的下方的万向轮以及位于底板的上方的升降桩;第二诊疗床板的下表面设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的下端与升降桩的上端连接,使得诊疗床能够在升降桩上转动。
[0026]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取得了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7] 在本发明中,将诊疗床设置成第一诊疗床板、第二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并且将第一诊疗床板、第二诊疗床板和第三诊疗床板设置成可转动的连接方式,使得医生在对病人诊断时,可以根据诊断需要,让病人保持舒适的姿势,能够方便医生诊断;将第三诊疗床板设置成向下转动的方式,并且用永磁铁固定,能够避免在医生对病人做膝跳测试时,第三诊疗床板对医生的判断造成影响;设置头诊装置,能够方便医生对病人的颈椎和头部进行诊断,便于医生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将诊疗床设置成可转动的方式,能够减轻医生来回走动的工作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压力。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发明诊疗台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发明诊疗台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是本发明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31] 图4是本发明诊疗台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中:10-支撑装置、11-底板、12-万向轮、13-升降桩、20-诊疗床、21-第一诊疗床板、211-第一连接部、212-第一转动耳扣、22-第二诊疗床板、221-第三连接部、222-第四连接部、223-第一转动轴、224-第二转动轴、225-第一倒角区、2251-安装槽、226-转动轴承、227-防滑凸条、23-第三诊疗床板、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二转动耳扣、233-弧形凹槽、
234-第二倒角区、2341-铁块、30-限位装置、31-第一限位装置、311-第一限位滑道、3111-第一槽口、312-第一限位卡块、3121-第一限位卡槽、3122-第三限位卡槽、313-第一限位支撑杆、3131-第一滑块、32-第二限位装置、321-第二限位滑道、3211-第二槽口、322-第二限位卡块、3221-第二限位卡槽、323-第二限位支撑杆、3231-第二滑块、40-头诊装置、41-支撑架、42-头诊件、421-头枕部、43-操作手轮、431-转动轴杆、432-螺纹杆、44-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034] 实施例
[0035] 参照本发明说明书附图1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便诊疗的医用诊疗台,包括支撑装置10、位于支撑装置10的上方的诊疗床20、位于诊疗床20的两侧的限位装置30以及位于诊疗床20的一端的头诊装置40。
[0036]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诊疗床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诊疗床板21、第二诊疗床板22和第三诊疗床板23,第二诊疗床板22位于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三诊疗床板23之间;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端与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诊疗床板22的另一端与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三诊疗床板23均能与第二诊疗床板22由水平方向到竖直方向发生相对转动。
[0037]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较优的方式是,第一诊疗床板21是相对于第二诊疗床板22向上旋转的,使得病人在诊疗时,病人的背抵靠在第一诊疗床板21上,具有更加舒适的诊疗姿势;第三诊疗床板23是相对于第二诊疗床板22向下转动的,在第三诊疗床板23向下转动的过程中,医生一方面能够观察病人的下肢转动情况,观察病人的下肢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在病人的下肢呈自由下垂的情况下,医生能够方便地对病人做膝跳测试,通过膝跳测试判断病人的神经方面是否存在病变。
[0038]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与第二诊疗床板22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部211,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与第二诊疗床板22连接的一端为第二连接部231,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与第一诊疗床板21连接的一端为第三连接部221,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与第三诊疗床板23连接的一端为第四连接部222。
[0039] 第一连接部211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耳扣212,第三连接部221的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轴223,第一转动耳扣212与第一转动轴223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诊疗床板21与第二诊疗床板2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231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耳扣232,第四连接部222的两侧设有第二转动轴224,第二转动耳扣232与第二转动轴224转动连接,使得第三诊疗床板23与第二诊疗床板22转动连接。
[0040] 请参照图1、图2,在本发明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限位装置30包括设置在诊疗床20两侧的第一限位装置31和第二限位装置32;第一限位装置31位于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第二限位装置32位于第二诊疗床板22和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两侧。
[0041] 第一限位装置31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两侧的第一限位滑道311、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的第一限位卡块312和设置在第一限位滑道
311内的第一限位支撑杆313。
[0042] 第一限位支撑杆313与第一限位滑道311滑动连接,第一限位滑道311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设有第一槽口3111,第一限位支撑杆313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块3131,第一滑块3131穿过第一槽口3111并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延伸。
[0043] 第一限位滑道311与第一限位卡块312正对设置,第一限位卡块312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限位卡槽3121,使得第一限位支撑杆313能够插入第一限位卡槽3121内并对第一诊疗床板21进行限位。
[0044] 第二限位装置32包括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两侧的第二限位滑道321、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两侧的第二限位卡块322和设置在第二限位滑道
321内的第二限位支撑杆323。
[0045] 第二限位支撑杆323与第二限位滑道321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道321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设有第二槽口3211,第二限位支撑杆323的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块3231,第二滑块3231穿过第二槽口3211并向远离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侧延伸。
[0046] 第二限位滑道321与第二限位卡块322正对设置,第二限位卡块322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限位卡槽3221,使得第二限位支撑杆323能够插入第二限位卡槽3221内并对第三诊疗床板23进行限位。
[0047]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卡块312上还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限位卡槽3122,第一诊疗床板21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限位支撑杆313能够穿过第三限位卡槽3122并对第一诊疗床板21进行限位。
[0048] 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31均采用柔性可伸缩材料制成,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凹槽233,弧形凹槽233由柔性材料制成,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上表面设有若干防滑凸条227。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31均采用柔性材料,一方面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加舒适的触感,另一方面柔性的可伸缩材料的延展性使得第一诊疗床板21和第三诊疗床板23能够与第二诊疗床板22正常转动的同时能够保护床板不受到损伤。
[0050] 请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表面靠近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一端设有第一倒角区225,第三诊疗床板23的下表面靠近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设有第二倒角区234;第一倒角区225设有安装槽2251,安装槽2251沿第二诊疗床板22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槽2251内嵌设有永磁铁,第二倒角区234设有铁块2341;铁块2341能够嵌入安装槽2251内并被永磁铁吸住。
[005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倒角区225和第二倒角区234,使得第三诊疗床板23在向下转动后,不仅仅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其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还能够向靠近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侧偏移,使得病人的下肢能够完全呈现自由下垂的状态而不会被第三诊疗床板23支撑,并且永磁铁将第三诊疗床板23吸住,能够避免医生在进行膝跳测试的时候受到第三诊疗床板23的影响,使得膝跳测试能够更加准确。
[0052] 请参照图2、图3,在本发明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头诊装置40包括支撑架41、头诊件42、操作手轮43和锥形齿轮44。
[0053] 支撑架41的一端与第一诊疗床板21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架4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端延伸;头诊件42与第一诊疗床板21的远离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一端转动连接;头诊件42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上表面的高度,头诊件42的上表面设有头枕部421,头枕部421为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使得头枕部421对病人的头部具有一定挤压夹持力;操作手轮43的轴心设有转动轴杆431,转动轴杆431穿过支撑架41并与支撑架41转动连接;转动轴杆431的另一端延伸至锥形齿轮44的下方。
[0054] 锥形齿轮44与头诊件42的远离第一诊疗床板21的一侧固定连接;转动轴杆431的延伸至锥形齿轮44的下方的一端设有螺纹杆432,螺纹杆432与锥形齿轮44啮合。
[0055]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手轮43带动设置在转动轴杆431上的螺纹杆432,螺纹杆432与锥形齿轮44啮合,在螺纹杆432转动的过程中,锥形齿轮44发生转动,带动头诊件42转动,使得医生能够方便的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并且医生还能够通过转动头诊件42来判断病人的颈椎转动情况,判断病人颈椎是否出现问题。
[0056] 请参照图4,支撑装置10位于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方;支撑装置10包括底板11、位于底板11的下方的万向轮12以及位于底板11的上方的升降桩13;第二诊疗床板22的下表面设有转动轴承226,转动轴承226的下端与升降桩13的上端连接,使得诊疗床20能够在升降桩13上转动。
[0057] 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升降桩13,一方面方便病人的诊疗,另一方面使得医生不用长时间站立对病人进行确诊,减轻了医生工作的压力;并且通过转动轴承226使得诊疗床20能够整个相对于支撑装置10转动,使得医生能够方便的从各个角度对病人的身体部位进行观察诊断,而不需要四处走动,进一步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