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016740.2

文献号 : CN1083327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程爱佳李国海李德福

申请人 : 贵州鼎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装卸的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包括有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方形管、第一滑板、第一通孔、第一连接杆、第一弧形支撑板、平台、第一固定杆、第二弧形支撑板、第二连接杆、第二滑板和第二方形管;第一弧形支撑板固接于平台底部,第一车轮固接于第一弧形支撑板底部,第二弧形支撑板固接于平台底部,第四车轮固接于第二弧形支撑板底部;第一方形管固接于平台底部。本发明达到了便于装卸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一方形管(3)、第一滑板(4)、第一通孔(5)、第一连接杆(6)、第一弧形支撑板(7)、平台(8)、第一固定杆(9)、第二弧形支撑板(10)、第二连接杆(11)、第二滑板(13)、第二方形管(14)、第三车轮(15)、第四车轮(16)、第一弧形固定板(17)、第二弧形固定板(18)、第二固定杆(19)、第三弧形固定板(20)、第四弧形固定板(21)、第一连接板(27)、第一弹性件(28)、第二连接板(29)、第一螺钉(30)、第一挡板(33)、第一滑轨(34)、第二弹性件(35)、第三连接杆(36)、第一插杆(37)、第一U形杆(38)、第一滑块(40)、第三连接板(41)、第三弹性件(42)、第四连接板(43)、第二螺钉(47)、第二U形杆(48)、第二插杆(49)、第四连接杆(50)、第四弹性件(51)、第二滑轨(52)、第二挡板(53)、第二滑块(54)、第三插杆(56)、第三滑轨(57)、第三滑块(58)、第五弹性件(59)、第四滑块(60)、第四插杆(61)、第五插杆(62)、第四滑轨(63)、第五滑块(64)、第六弹性件(65)、第六滑块(66)和第六插杆(67);第一弧形支撑板(7)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一车轮(1)固接于第一弧形支撑板(7)底部,第二弧形支撑板(10)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四车轮(16)固接于第二弧形支撑板(10)底部;第一方形管(3)固接于平台(8)底部,且第一方形管(3)靠近第一弧形支撑板(7);第一方形管(3)远离第一弧形支撑板(7)的侧部开设有第一通孔(5),第一滑板(4)与第一弧形支撑板(7)滑动连接;第二车轮(2)固接于第一滑板(4)底部;第一连接杆(6)一端固接于第一滑板(4),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5);第一连接杆(6)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22),另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23);第三滑轨(57)固接于第一方形管(3)靠近第一通孔(5)的侧部下方,第三滑块(58)、第四滑块(60)与第三滑轨(57)滑动连接;第五弹性件(59)一端固接于第三滑块(58)靠近第四滑块(60)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四滑块(60)靠近第三滑块(58)的侧部;第三插杆(56)固接于第三滑块(58)顶部,第四插杆(61)固接于第四滑块(60)顶部,第二方形管(14)固接于平台(8)底部,且第二方形管(14)靠近第二弧形支撑板(10);第二方形管(14)远离第二弧形支撑板(10)的侧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2),第二滑板(13)与第二弧形支撑板(10)滑动连接;第三车轮(15)固接于第二滑板(13)底部;第二连接杆(11)一端固接于第二滑板(13),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12);第二连接杆(11)一端开设有第三插槽(24),另一端开设有第四插槽(25);第四滑轨(63)固接于第二方形管(14)靠近第二通孔(12)的侧部下方,第五滑块(64)、第六滑块(66)与第四滑轨(63)滑动连接;第六弹性件(65)一端固接于第五滑块(64)靠近第六滑块(66)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六滑块(66)靠近第五滑块(64)的侧部;第五插杆(62)固接于第五滑块(64)顶部,第六插杆(67)固接于第六滑块(66)顶部,第一U形杆(38)与平台(8)前部铰接,第一固定杆(9)与第一U形杆(38)铰接,第一固定杆(9)一端部开设有第五插槽(39),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槽(26);第一滑轨(34)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8)前部,第一挡板(33)固接于第一滑轨(34)远离第一U形杆(38)侧部,第一滑块(40)与第一滑轨(34)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35)一端固接于第一挡板(33),另一端固接于第一滑块(40);第一插杆(37)固接于第一滑块(40)前部,且第一插杆(37)插入第五插槽(39);第三连接杆(36)固接于第一插杆(37)前部;第一连接板(27)固接于第一固定杆(9)端部,且第一连接板(27)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第二连接板(29)通过两第一弹性件(28)与第一连接板(27)固接,且第二连接板(29)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1);第一弧形固定板(17)固接于第二连接板(29)底部,第二弧形固定板(18)固接于第一连接板(27)底部,第一螺钉(30)与第一螺纹孔(31)、第二螺纹孔(32)、第一螺纹槽(26)螺接,第二U形杆(48)与平台(8)后部铰接,第二固定杆(19)与第二U形杆(48)铰接,第二固定杆(19)一端部开设有第六插槽(55),另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槽(44);第二滑轨(52)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8)后部,第二挡板(53)固接于第二滑轨(52)远离第二U形杆(48)侧部,第二滑块(54)与第二滑轨(52)滑动连接;第四弹性件(51)一端固接于第二挡板(53),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滑块(54);第二插杆(49)固接于第二滑块(54)后部,且第二插杆(49)插入第六插槽(55);第四连接杆(50)固接于第二插杆(49)后部;第四连接板(43)固接于第二固定杆(19)端部,且第四连接板(43)开设有第三螺纹孔(45);第三连接板(41)通过两第三弹性件(42)与第四连接板(43)固接,且第三连接板(41)开设有第四螺纹孔(46);第三弧形固定板(20)固接于第三连接板(41)底部,第四弧形固定板(21)固接于第四连接板(43)底部,第二螺钉(47)与第三螺纹孔(45)、第四螺纹孔(46)、第二螺纹槽(44)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8)支撑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68)、第三U形杆(69)、第一轴承座(70)、丝杆(71)、第五连接杆(72)、固定块(73)、第六连接杆(74)、第五滑轨(75)、螺母(76)、第七滑块(77)、第二锥齿轮(78)、第二轴承座(79)、转轴(80)、第三轴承座(81)、第七连接杆(82)和转盘(83);第三U形杆(69)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一轴承座(70)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丝杆(71)与第一轴承座(70)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70)与第二锥齿轮(78)固接,第五滑轨(75)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第七滑块(77)与第五滑轨(75)滑动连接;螺母(76)与丝杆(71)螺接,且螺母(76)与第七滑块(77)固接;第五连接杆(72)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76)底部,第六连接杆(74)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76)底部,固定块(73)固接于第五连接杆(72)、第六连接杆(74)底部,第二轴承座(79)、第三轴承座(81)固接于平台(8)底部;转轴(80)一端与第二轴承座(79)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79)与第一锥齿轮(68)固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81)枢接并贯穿第三轴承座(81)与转盘(83)固接;第七连接杆(82)固接于转盘(83)远离转轴(80)的侧部,第一锥齿轮(68)与第二锥齿轮(78)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三车轮(15)、第四车轮(16)均为万向轮。

说明书 :

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支撑平台,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用汽车底盘改装而成,这样的车辆需要持殊车辆牌照,需要发改委批准造价比较大;另一种情况为货车运输到指定工作地点,然后用人工把静力触探车搬到地上工作,不安全而且费时费人力,如果直接放置普通货车上工作时,不能调整平台平整度还会压爆轮胎;因此亟需研发一种便于装卸的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

发明内容

[0003]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为了克服用人工把静力触探车搬到地上工作,不安全而且费时费人力,如果直接放置普通货车上工作时,不能调整平台平整度还会压爆轮胎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装卸的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
[0005] (2)技术方案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包括有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方形管、第一滑板、第一通孔、第一连接杆、第一弧形支撑板、平台、第一固定杆、第二弧形支撑板、第二连接杆、第二滑板、第二方形管、第三车轮、第四车轮、第一弧形固定板、第二弧形固定板、第二固定杆、第三弧形固定板、第四弧形固定板、第一连接板、第一弹性件、第二连接板、第一螺钉、第一挡板、第一滑轨、第二弹性件、第三连接杆、第一插杆、第一U形杆、第一滑块、第三连接板、第三弹性件、第四连接板、第二螺钉、第二U形杆、第二插杆、第四连接杆、第四弹性件、第二滑轨、第二挡板、第二滑块、第三插杆、第三滑轨、第三滑块、第五弹性件、第四滑块、第四插杆、第五插杆、第四滑轨、第五滑块、第六弹性件、第六滑块和第六插杆;第一弧形支撑板固接于平台底部,第一车轮固接于第一弧形支撑板底部,第二弧形支撑板固接于平台底部,第四车轮固接于第二弧形支撑板底部;第一方形管固接于平台底部,且第一方形管靠近第一弧形支撑板;第一方形管远离第一弧形支撑板的侧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滑板与第一弧形支撑板滑动连接;第二车轮固接于第一滑板底部;第一连接杆一端固接于第一滑板,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连接杆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另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第三滑轨固接于第一方形管靠近第一通孔的侧部下方,第三滑块、第四滑块与第三滑轨滑动连接;第五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三滑块靠近第四滑块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四滑块靠近第三滑块的侧部;第三插杆固接于第三滑块顶部,第四插杆固接于第四滑块顶部,第二方形管固接于平台底部,且第二方形管靠近第二弧形支撑板;第二方形管远离第二弧形支撑板的侧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滑板与第二弧形支撑板滑动连接;第三车轮固接于第二滑板底部;第二连接杆一端固接于第二滑板,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第二连接杆一端开设有第三插槽,另一端开设有第四插槽;第四滑轨固接于第二方形管靠近第二通孔的侧部下方,第五滑块、第六滑块与第四滑轨滑动连接;第六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五滑块靠近第六滑块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六滑块靠近第五滑块的侧部;
第五插杆固接于第五滑块顶部,第六插杆固接于第六滑块顶部,第一U形杆与平台前部铰接,第一固定杆与第一U形杆铰接,第一固定杆一端部开设有第五插槽,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槽;第一滑轨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前部,第一挡板固接于第一滑轨远离第一U形杆侧部,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一挡板,另一端固接于第一滑块;第一插杆固接于第一滑块前部,且第一插杆插入第五插槽;第三连接杆固接于第一插杆前部;第一连接板固接于第一固定杆端部,且第一连接板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连接板通过两第一弹性件与第一连接板固接,且第二连接板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弧形固定板固接于第二连接板底部,第二弧形固定板固接于第一连接板底部,第一螺钉与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槽螺接,第二U形杆与平台后部铰接,第二固定杆与第二U形杆铰接,第二固定杆一端部开设有第六插槽,另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槽;第二滑轨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后部,第二挡板固接于第二滑轨远离第二U形杆侧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第四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二挡板,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滑块;第二插杆固接于第二滑块后部,且第二插杆插入第六插槽;第四连接杆固接于第二插杆后部;第四连接板固接于第二固定杆端部,且第四连接板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连接板通过两第三弹性件与第四连接板固接,且第三连接板开设有第四螺纹孔;第三弧形固定板固接于第三连接板底部,第四弧形固定板固接于第四连接板底部,第二螺钉与第三螺纹孔、第四螺纹孔、第二螺纹槽螺接。
[0007] 优选地,该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第三U形杆、第一轴承座、丝杆、第五连接杆、固定块、第六连接杆、第五滑轨、螺母、第七滑块、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座、转轴、第三轴承座、第七连接杆和转盘;第三U形杆固接于平台底部,第一轴承座固接于第三U形杆底部,丝杆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与第二锥齿轮固接,第五滑轨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三U形杆底部,第七滑块与第五滑轨滑动连接;螺母与丝杆螺接,且螺母与第七滑块固接;第五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底部,第六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底部,固定块固接于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底部,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固接于平台底部;转轴一端与第二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与第一锥齿轮固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三轴承座与转盘固接;第七连接杆固接于转盘远离转轴的侧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
[0008] 优选地,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三车轮、第四车轮均为万向轮。
[0009] 工作原理:当需要移动本平台支撑装置时,控制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带动第一滑板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三插杆、第四插杆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再松开第三插杆、第四插杆,在第五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第四插杆相向移动,从而第三插杆插入第一插槽,第四插杆插入第二插槽,进而固定住第一连接杆,控制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带动第二滑板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五插杆、第六插杆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再松开第三插杆、第四插杆,在第六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五插杆、第六插杆相向移动,从而第五插杆插入第三插槽,第六插杆插入第四插槽,进而固定住第二连接杆,推动平台,推动到第一车轮接触运输车的后车板,控制第三插杆、第四插杆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被拉伸,控制第一连接杆往上移动,第一连接杆往上移动带动第一滑板往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往上移动,接着继续推动平台,推动到第四车轮接触运输车的后车板,控制第二连接杆往上移动,第二连接杆往上移动带动第二滑板往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往上移动,接着继续推动整个平台放置在运输车的后车板,然后控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往左移动,进而第一插杆远离第五插槽,第二插杆远离第六插槽,再转动第一U形杆、第二U形杆,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杆绕着第一U形杆转动,第二固定杆绕着第二U形杆转动,接着控制第一弧形固定板、第二弧形固定板卡进车板侧部,第三弧形固定板、第四弧形固定板卡进车板侧部,再转动第一螺钉、第二螺钉,进而第一螺钉拧进第一螺纹槽,第二螺钉拧进第二螺纹槽,第一螺钉拧进第一螺纹槽带动第二连接板靠近第一连接板,进而第一弧形固定板、第二弧形固定板相互靠拢夹紧车板,第二螺钉拧进第二螺纹槽带动第三连接板靠近第四连接板,进而第三弧形固定板、第四弧形固定板相互靠拢夹紧车板,运输车开到指定位置后,反向转动第一螺钉、第二螺钉,进而第一螺钉拧出第一螺纹槽,第二螺钉拧出第二螺纹槽,在第一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连接板往远离第一连接板移动,进而第一弧形固定板与第二弧形固定板相互远离,第三连接板往远离第四连接板移动,进而第三弧形固定板与第四弧形固定板相互远离,接着控制第一U形杆、第二U形杆转动回初始位置,在第二弹性件、第四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插杆插入第五插槽,第二插杆插入第六插槽,移动平台到第四车轮靠近车板边缘后,控制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带动第二滑板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五插杆、第六插杆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再松开第三插杆、第四插杆,在第六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五插杆、第六插杆相向移动,从而第五插杆插入第三插槽,第六插杆插入第四插槽,进而固定住第二连接杆,接着移动平台,移动到第一车轮靠近车板边缘后,控制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带动第一滑板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三插杆、第四插杆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再松开第三插杆、第四插杆,在第五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第四插杆相向移动,从而第三插杆插入第一插槽,第四插杆插入第二插槽,进而固定住第一连接杆,最后移动平台到指定位置进行勘察。
[0010] 因为该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第三U形杆、第一轴承座、丝杆、第五连接杆、固定块、第六连接杆、第五滑轨、螺母、第七滑块、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座、转轴、第三轴承座、第七连接杆和转盘;第三U形杆固接于平台底部,第一轴承座固接于第三U形杆底部,丝杆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与第二锥齿轮固接,第五滑轨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三U形杆底部,第七滑块与第五滑轨滑动连接;螺母与丝杆螺接,且螺母与第七滑块固接;第五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底部,第六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底部,固定块固接于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底部,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固接于平台底部;转轴一端与第二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与第一锥齿轮固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三轴承座与转盘固接;第七连接杆固接于转盘远离转轴的侧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以当需要固定平台时,控制第七连接杆驱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往下移动,通过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的传动作用下,螺母往下移动带动固定块往下移动固定住平台,当不需要固定平台时,控制第七连接杆驱动转盘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转轴反向转动,转轴反向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反向转动,第一锥齿轮反向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丝杆反向转动,丝杆反向转动带动螺母往上移动,通过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的传动作用下,螺母往上移动带动固定块往上移动不再固定住平台,如此能够便捷地固定或松开平台。
[0011] (3)有益效果
[0012] 本发明通过第一方形管、第二方形管、第一滑板、第二滑板相互配合能够便捷地装卸平台;通过第一弧形固定板、第二弧形固定板、第三弧形固定板、第四弧形固定板的相互配合能够便捷地把平台固定在车板上,便于运输;通过丝杆、螺母、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固定块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便捷地固定或松开平台,本发明能够便捷地装卸平台,从而达到了便于运输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发明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发明图1的右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发明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发明图1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 图7为本发明图2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 图8为本发明图2中D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 图9为本发明图3中E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 图10为本发明图4中F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2为本发明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3为本发明图1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6] 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车轮,2-第二车轮,3-第一方形管,4-第一滑板,5-第一通孔,6-第一连接杆,7-第一弧形支撑板,8-平台,9-第一固定杆,10-第二弧形支撑板,11-第二连接杆,12-第二通孔,13-第二滑板,14-第二方形管,15-第三车轮,16-第四车轮,17-第一弧形固定板,18-第二弧形固定板,19-第二固定杆,20-第三弧形固定板,21-第四弧形固定板,22-第一插槽,23-第二插槽,24-第三插槽,25-第四插槽,26-第一螺纹槽,27-第一连接板,28-第一弹性件,29-第二连接板,30-第一螺钉,31-第一螺纹孔,32-第二螺纹孔,33-第一挡板,34-第一滑轨,35-第二弹性件,36-第三连接杆,37-第一插杆,38-第一U形杆,39-第五插槽,40-第一滑块,41-第三连接板,42-第三弹性件,43-第四连接板,44-第二螺纹槽,45-第三螺纹孔,46-第四螺纹孔,47-第二螺钉,48-第二U形杆,49-第二插杆,50-第四连接杆,51-第四弹性件,52-第二滑轨,53-第二挡板,54-第二滑块,55-第六插槽,56-第三插杆,
57-第三滑轨,58-第三滑块,59-第五弹性件,60-第四滑块,61-第四插杆,62-第五插杆,63-第四滑轨,64-第五滑块,65-第六弹性件,66-第六滑块,67-第六插杆,68-第一锥齿轮,69-第三U形杆,70-第一轴承座,71-丝杆,72-第五连接杆,73-固定块,74-第六连接杆,75-第五滑轨,76-螺母,77-第七滑块,78-第二锥齿轮,79-第二轴承座,80-转轴,81-第三轴承座,
82-第七连接杆,83-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8] 实施例1
[0029] 一种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支撑装置,如图1-13所示,包括有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一方形管3、第一滑板4、第一通孔5、第一连接杆6、第一弧形支撑板7、平台8、第一固定杆9、第二弧形支撑板10、第二连接杆11、第二滑板13、第二方形管14、第三车轮15、第四车轮16、第一弧形固定板17、第二弧形固定板18、第二固定杆19、第三弧形固定板20、第四弧形固定板21、第一连接板27、第一弹性件28、第二连接板29、第一螺钉30、第一挡板33、第一滑轨34、第二弹性件35、第三连接杆36、第一插杆37、第一U形杆38、第一滑块40、第三连接板41、第三弹性件42、第四连接板43、第二螺钉47、第二U形杆48、第二插杆49、第四连接杆50、第四弹性件51、第二滑轨52、第二挡板53、第二滑块54、第三插杆56、第三滑轨57、第三滑块
58、第五弹性件59、第四滑块60、第四插杆61、第五插杆62、第四滑轨63、第五滑块64、第六弹性件65、第六滑块66和第六插杆67;第一弧形支撑板7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一车轮1固接于第一弧形支撑板7底部,第二弧形支撑板10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四车轮16固接于第二弧形支撑板10底部;第一方形管3固接于平台8底部,且第一方形管3靠近第一弧形支撑板7;第一方形管3远离第一弧形支撑板7的侧部开设有第一通孔5,第一滑板4与第一弧形支撑板7滑动连接;第二车轮2固接于第一滑板4底部;第一连接杆6一端固接于第一滑板4,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5;第一连接杆6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22,另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23;第三滑轨57固接于第一方形管3靠近第一通孔5的侧部下方,第三滑块58、第四滑块60与第三滑轨57滑动连接;第五弹性件59一端固接于第三滑块58靠近第四滑块60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四滑块60靠近第三滑块58的侧部;第三插杆56固接于第三滑块58顶部,第四插杆61固接于第四滑块60顶部,第三插杆56插入第一插槽22,第四插杆61插入第二插槽23,第二方形管14固接于平台8底部,且第二方形管14靠近第二弧形支撑板10;第二方形管14远离第二弧形支撑板
10的侧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2,第二滑板13与第二弧形支撑板10滑动连接;第三车轮15固接于第二滑板13底部;第二连接杆11一端固接于第二滑板13,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12;第二连接杆11一端开设有第三插槽24,另一端开设有第四插槽25;第四滑轨63固接于第二方形管
14靠近第二通孔12的侧部下方,第五滑块64、第六滑块66与第四滑轨63滑动连接;第六弹性件65一端固接于第五滑块64靠近第六滑块66的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六滑块66靠近第五滑块64的侧部;第五插杆62固接于第五滑块64顶部,第六插杆67固接于第六滑块66顶部,第一U形杆38与平台8前部铰接,第一固定杆9与第一U形杆38铰接,第一固定杆9一端部开设有第五插槽39,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槽26;第一滑轨34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8前部,第一挡板33固接于第一滑轨34远离第一U形杆38侧部,第一滑块40与第一滑轨34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35一端固接于第一挡板33,另一端固接于第一滑块40;第一插杆37固接于第一滑块40前部,且第一插杆37插入第五插槽39;第三连接杆36固接于第一插杆37前部;第一连接板27固接于第一固定杆9端部,且第一连接板27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第二连接板29通过两第一弹性件28与第一连接板27固接,且第二连接板29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1;第一弧形固定板17固接于第二连接板29底部,第二弧形固定板18固接于第一连接板27底部,第一螺钉30与第一螺纹孔31、第二螺纹孔32、第一螺纹槽26螺接,第二U形杆48与平台8后部铰接,第二固定杆19与第二U形杆48铰接,第二固定杆19一端部开设有第六插槽55,另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槽44;第二滑轨52沿水平方向固接于平台8后部,第二挡板53固接于第二滑轨52远离第二U形杆48侧部,第二滑块54与第二滑轨52滑动连接;第四弹性件51一端固接于第二挡板53,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滑块54;第二插杆49固接于第二滑块54后部,且第二插杆49插入第六插槽
55;第四连接杆50固接于第二插杆49后部;第四连接板43固接于第二固定杆19端部,且第四连接板43开设有第三螺纹孔45;第三连接板41通过两第三弹性件42与第四连接板43固接,且第三连接板41开设有第四螺纹孔46;第三弧形固定板20固接于第三连接板41底部,第四弧形固定板21固接于第四连接板43底部,第二螺钉47与第三螺纹孔45、第四螺纹孔46、第二螺纹槽44螺接。
[0030] 该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8支撑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68、第三U形杆69、第一轴承座70、丝杆71、第五连接杆72、固定块73、第六连接杆74、第五滑轨75、螺母76、第七滑块77、第二锥齿轮78、第二轴承座79、转轴80、第三轴承座81、第七连接杆82和转盘83;第三U形杆69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一轴承座70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丝杆71与第一轴承座70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70与第二锥齿轮78固接,第五滑轨75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第七滑块77与第五滑轨75滑动连接;螺母76与丝杆71螺接,且螺母76与第七滑块77固接;第五连接杆72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76底部,第六连接杆74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
76底部,固定块73固接于第五连接杆72、第六连接杆74底部,第二轴承座79、第三轴承座81固接于平台8底部;转轴80一端与第二轴承座79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79与第一锥齿轮68固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81枢接并贯穿第三轴承座81与转盘83固接;第七连接杆82固接于转盘83远离转轴80的侧部,第一锥齿轮68与第二锥齿轮78啮合。
[0031] 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三车轮15、第四车轮16均为万向轮。
[0032] 工作原理:当需要移动本平台8支撑装置时,控制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带动第一滑板4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2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59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再松开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在第五弹性件59的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相向移动,从而第三插杆56插入第一插槽22,第四插杆61插入第二插槽23,进而固定住第一连接杆6,控制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带动第二滑板13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15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五插杆62、第六插杆67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59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再松开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在第六弹性件65的弹力作用下,第五插杆62、第六插杆67相向移动,从而第五插杆62插入第三插槽24,第六插杆67插入第四插槽25,进而固定住第二连接杆11,推动平台8,推动到第一车轮1接触运输车的后车板,控制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59被拉伸,控制第一连接杆6往上移动,第一连接杆6往上移动带动第一滑板4往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2往上移动,接着继续推动平台8,推动到第四车轮16接触运输车的后车板,控制第二连接杆11往上移动,第二连接杆
11往上移动带动第二滑板13往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15往上移动,接着继续推动整个平台8放置在运输车的后车板,然后控制第三连接杆36、第四连接杆50往左移动,进而第一插杆37远离第五插槽39,第二插杆49远离第六插槽55,再转动第一U形杆38、第二U形杆48,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杆9绕着第一U形杆38转动,第二固定杆19绕着第二U形杆48转动,接着控制第一弧形固定板17、第二弧形固定板18卡进车板侧部,第三弧形固定板20、第四弧形固定板21卡进车板侧部,再转动第一螺钉30、第二螺钉47,进而第一螺钉30拧进第一螺纹槽26,第二螺钉47拧进第二螺纹槽44,第一螺钉30拧进第一螺纹槽26带动第二连接板29靠近第一连接板27,进而第一弧形固定板17、第二弧形固定板18相互靠拢夹紧车板,第二螺钉47拧进第二螺纹槽44带动第三连接板41靠近第四连接板43,进而第三弧形固定板20、第四弧形固定板21相互靠拢夹紧车板,运输车开到指定位置后,反向转动第一螺钉30、第二螺钉47,进而第一螺钉30拧出第一螺纹槽26,第二螺钉47拧出第二螺纹槽44,在第一弹性件28、第三弹性件4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连接板29往远离第一连接板27移动,进而第一弧形固定板17与第二弧形固定板18相互远离,第三连接板41往远离第四连接板43移动,进而第三弧形固定板20与第四弧形固定板21相互远离,接着控制第一U形杆38、第二U形杆48转动回初始位置,在第二弹性件35、第四弹性件51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插杆37插入第五插槽39,第二插杆49插入第六插槽55,移动平台8到第四车轮16靠近车板边缘后,控制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带动第二滑板13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三车轮15往下移动,第二连接杆11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五插杆62、第六插杆67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59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再松开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在第六弹性件65的弹力作用下,第五插杆62、第六插杆67相向移动,从而第五插杆62插入第三插槽24,第六插杆67插入第四插槽25,进而固定住第二连接杆11,接着移动平台8,移动到第一车轮1靠近车板边缘后,控制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带动第一滑板4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车轮2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往下移动到指定位置后,控制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相背移动,进而第五弹性件59被拉伸,接着继续往下移动第一连接杆6,再松开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在第五弹性件59的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56、第四插杆61相向移动,从而第三插杆56插入第一插槽22,第四插杆61插入第二插槽23,进而固定住第一连接杆6,最后移动平台8到指定位置进行勘察。
[0033] 因为该工程勘察用静力触探平台8支撑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68、第三U形杆69、第一轴承座70、丝杆71、第五连接杆72、固定块73、第六连接杆74、第五滑轨75、螺母76、第七滑块77、第二锥齿轮78、第二轴承座79、转轴80、第三轴承座81、第七连接杆82和转盘
83;第三U形杆69固接于平台8底部,第一轴承座70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丝杆71与第一轴承座70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70与第二锥齿轮78固接,第五滑轨75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三U形杆69底部,第七滑块77与第五滑轨75滑动连接;螺母76与丝杆71螺接,且螺母76与第七滑块77固接;第五连接杆72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76底部,第六连接杆74沿竖直方向固接于螺母76底部,固定块73固接于第五连接杆72、第六连接杆74底部,第二轴承座79、第三轴承座81固接于平台8底部;转轴80一端与第二轴承座79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79与第一锥齿轮68固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81枢接并贯穿第三轴承座81与转盘83固接;第七连接杆82固接于转盘83远离转轴80的侧部,第一锥齿轮68与第二锥齿轮78啮合;所以当需要固定平台8时,控制第七连接杆82驱动转盘83转动,进而带动转轴80转动,转轴80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68转动,第一锥齿轮68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78转动,进而带动丝杆71转动,丝杆71转动带动螺母76往下移动,通过第六连接杆74、第七连接杆82的传动作用下,螺母76往下移动带动固定块73往下移动固定住平台8,当不需要固定平台8时,控制第七连接杆82驱动转盘83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转轴80反向转动,转轴80反向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68反向转动,第一锥齿轮68反向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78反向转动,进而带动丝杆71反向转动,丝杆71反向转动带动螺母76往上移动,通过第六连接杆74、第七连接杆82的传动作用下,螺母76往上移动带动固定块73往上移动不再固定住平台8,如此能够便捷地固定或松开平台8。
[003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