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84415.4

文献号 : CN1083535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出藏和也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富士

摘要 :

切断及弯折单元(100)具备一对滑动体(105),各滑动体由可动部(121)及对可动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的固定部(120)构成。另外,在可动部上形成有插入孔。并且,向一对滑动体的插入孔插入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并使各可动部滑动,由此将一对引脚弯曲成N字型。该切断及弯折单元能够通过移动装置的工作而沿着XY方向移动。另外,能够任意变更一对滑动体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将引脚以弯曲成N字型的状态装配于基板上的任意位置,并且将引脚间距离不同的各种引脚元件以弯曲成N字型的状态装配于基板。

权利要求 :

1.一种弯曲装置,使插入到基板的一对贯通孔中的引脚元件的从主体部伸出的一对引脚弯曲,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弯曲体,分别与插入到所述基板的一对贯通孔中的所述一对引脚的各个引脚接触而将所述一对引脚折弯;

变更机构,使所述一对弯曲体之间的距离直线地接近或分离;

驱动机构,在与通过所述变更机构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为相同水平面内的不同的方向上、且在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使所述一对弯曲体直线地移动;及水平方向移动装置,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所述变更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在作为与向所述基板的一对贯通孔中插入的所述引脚元件的引脚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所述水平面内同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装置具有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所述变更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同时以铅锤轴心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自转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装置具有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所述变更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同时沿着垂直方向移动的垂直方向移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通过工作缸使所述一对弯曲体在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直线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第一驱动工作缸,使所述一对弯曲体中的一个弯曲体滑动;及第二驱动工作缸,使所述一对弯曲体中的另一个弯曲体滑动。

6.一种弯曲方法,使用引脚的弯曲装置,使插入到固定地保持于基板搬运装置的基板上所设置的一对贯通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弯曲,所述弯曲装置具备:

一对弯曲体,分别与所述引脚元件所具备的一对引脚的各个引脚接触而使所述一对引脚弯曲;

变更机构,使所述一对弯曲体之间的距离直线地接近或分离;

驱动机构,在与通过所述变更机构而使所述一对弯曲体移动的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且在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使所述一对弯曲体直线地移动;及垂直方向移动装置,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所述变更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同时沿垂直方向进行移动,所述弯曲方法通过进行以下工序而将所述一对引脚弯曲:弯曲体间距设定工序,驱动所述变更机构而根据所述基板的一对贯通孔之间的距离将所述一对弯曲体之间的距离设为预定的距离;

弯曲体上升工序,在所述弯曲体间距设定工序中决定所述一对弯曲体之间的距离之后,驱动所述垂直方向移动装置,以使所述一对弯曲体接近所述基板的背面;及弯曲体移动工序,在所述弯曲体上升工序中使所述一对弯曲体上升后,为了在与所述一对贯通孔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将所述一对引脚折弯,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一对弯曲体移动。

说明书 :

弯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向基板装配引脚元件时使引脚弯曲的弯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向基板装配引脚元件时,如下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向形成于基板的贯通孔中插入引脚,并通过弯曲装置使该引脚弯曲。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621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 在上述专利文献的弯曲装置中,通过使一对引脚以在与上述一对引脚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弯曲,由此以一对引脚大致弯曲成N字型的状态(以下,记载为“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中,虽然有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的预定位置的内容的记载,但没有关于欲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的各种位置的便利性的记载,期望便利性高的弯曲装置。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弯曲装置的便利性。
[0007]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上述的弯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弯曲单元,具有一对弯曲体,上述一对弯曲体分别具有形成有供引脚元件的引脚插入的插入孔的滑动部及对该滑动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上述弯曲单元通过上述滑动部的滑动而使插入到该一对弯曲体的插入孔中的一对引脚向与上述一对引脚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及移动装置,使上述弯曲单元沿着与引脚向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0009] 发明效果
[0010] 在本发明记载的弯曲装置中,能够通过移动装置而使弯曲单元沿着与引脚向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弯曲单元使一对引脚以N弯曲状态弯曲。由此,能够将引脚以N弯曲状态装配于基板上的任意位置,弯曲装置的便利性变高。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0012] 图2是表示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0013] 图3是表示切断及弯折装置的立体图。
[0014] 图4是从正面侧表示切断及弯折单元的立体图。
[0015] 图5是从背面侧表示切断及弯折单元的立体图。
[0016] 图6是表示滑动体的剖视图。
[0017] 图7是可动部的工作图。
[0018] 图8是可动部的工作图。
[0019] 图9是表示滑动体的放大图。
[0020] 图10是来自一对滑动体的上表面的视角下的俯视图。
[0021] 图11是表示控制装置的框图。
[0022] 图12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前的切断及弯折单元的剖视图。
[0023] 图13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后的切断及弯折单元的剖视图。
[0024] 图14是表示以N弯曲状态弯曲的引脚的概略图。
[0025] 图15是表示变形例的滑动体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7]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0028] 在图1中示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元件相对于电路基材12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标记照相机26、零件照相机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切断及弯折装置(参照图3)34及控制装置(参照图11)36。另外,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刷布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0029]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配置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具有输送装置50与夹持装置52。输送装置50是输送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持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输送电路基材12,并且在预定位置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输送方向称作X方向,将与该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作Y方向,将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Z方向。也就是说,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前后方向为Y方向,上下方向为Z方向。
[0030] 元件装配装置24配置于梁部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在各作业头60、62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6,通过该吸嘴66吸附保持元件。另外,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及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而使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向框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移动。另外,各作业头60、6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独立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独立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0031] 标记照相机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并与作业头60一起沿着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标记照相机26拍摄框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如图1所示,零件照相机28以朝上的状态配置于框架部40上的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零件照相机28拍摄把持于作业头60、62的吸嘴66的元件。
[0032] 元件供给装置30配置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参照图11)80。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下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是通过带式供料器、杆式供料器(省略图示)供给元件的装置。
[0033]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置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零散地分散的状态下的多个元件排列并在排列后的状态下供给元件的装置。也就是说,是使任意姿势的多个元件排列为预定姿势并供给预定姿势的元件的装置。
[0034] 另外,作为由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列举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电源模块的构成元件等。另外,在电子电路元件中存在具有引脚的元件及不具有引脚的元件等。
[0035] 切断及弯折装置34配置于输送装置50的下方,如图3所示,具有切断及弯折单元100和单元移动装置102。如图4及图5所示,切断及弯折单元100包含:间距变更机构103、单元主体104及一对滑动体105。另外,图4是切断及弯折单元100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图5是切断及弯折单元100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
[0036] 间距变更机构103具有:滑动导轨106、一对工作台107、滚珠丝杠机构108、一对滑动块109、一对连接块110及电磁马达111。滑动导轨106配置为在单元主体104的上端沿着X方向延伸。并且,通过滑动导轨106而一对工作台10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支撑。另外,滚珠丝杠机构108包含螺纹杆112与一对螺母113。螺纹杆112配置为在滑动导轨106的下方沿着X方向延伸。
[0037] 在螺纹杆112的外周面从中央朝着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外螺纹(省略图示),从中央朝着另一端部侧形成有与该第一外螺纹反向环绕的第二外螺纹(省略图示)。并且,一对螺母113中的一个螺母113与第一外螺纹螺合,一对螺母113中的另一个螺母113与第二外螺纹螺合。另外,在一对滑动块109各自上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嵌合有螺母113。并且,通过电磁马达111的驱动而螺纹杆112绕轴心自转。由此,通过电磁马达111的驱动,与螺纹杆112螺合的一对螺母113与一对滑动块109一起相互接近或者分离,并进行滑动。
[0038] 另外,一对滑动块109中的一个滑动块109经由一对连接块110中的一个连接块110而与一对工作台107中的一个工作台107连接,一对滑动块109中的另一个滑动块109经由一对连接块110中的另一个连接块110而与一对工作台107中的另一个工作台107连接。通过这样的构造,一对工作台107通过电磁马达111的驱动而相互接近或者分离,并进行滑动,以可控的方式变更一对工作台107之间的距离。
[0039] 另外,一对滑动体105分别包括:固定部120、可动部121及滑动装置122,一对滑动体105中的一个滑动体105配置于一对工作台107中的一个工作台107的上表面,一对滑动体105的另一个滑动体105配置于一对工作台107中的另一个工作台107的上表面。详细来说,各滑动体105的固定部120以相对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在XY平面上旋转了大致45度的状态固定于工作台107的上表面。另外,在固定部120的背面侧固定有两个滑动导轨123。另外,滑动导轨123的延伸方向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在XY平面上成为大致45度。并且,通过两个滑动导轨123对可动部12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保持。由此,可动部121相对于固定部120沿着在XY平面内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以大致45度交叉的方向滑动。
[0040] 另外,如图6所示,滑动装置122包括:滑动块124、工作缸125及辊126。滑动块124通过在可动部121的背面侧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滑动导轨(参照图5)127而被保持为能够进行滑动。工作缸125在滑动块124的下方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工作缸125的汽缸杆128与滑动块124连接。由此,滑动块124通过工作缸125的驱动而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
[0041] 另外,辊126以与滑动块124相向的方式配置于可动部121的背面侧。并且,在与辊126相向的滑动块124上,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凸轮槽129,在该凸轮槽129中嵌合有辊126。另外,如图7所示,凸轮槽129从上方朝着下方而平滑地向左方向弯曲。因此,伴随着工作缸125的驱动而滑动块124上升,由此嵌合于凸轮槽129的辊126如图8所示地由于凸轮槽129向左方向弯曲而向左方向移动。也就是说,辊126作为凸轮从动件发挥作用,伴随着辊126的移动,而可动部121相对于固定部120进行滑动。通过这样的构造,滑动装置122使可动部121相对于固定部120进行滑动。
[0042] 另外,如图6所示,固定部120的上端部形成为锥形形状,以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其上端部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30。第一插入孔130在上端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形成开口,在该上端面的开口缘设为固定刀(参照图12)131。另外,第一插入孔130在下端在固定部120的侧面形成开口,在该侧面的开口的下方配置有废弃箱132。
[0043] 另外,如图9所示,可动部121的上端部也设为锥形形状,在其上端部形成有呈L字型弯曲的弯曲部133。弯曲部133向固定部120的上端面的上方延伸出,弯曲部133与固定部120的上端经由微小的间隙而相向。另外,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形成开口的第一插入孔130被弯曲部133覆盖,但在弯曲部133上以与第一插入孔130相向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插入孔
136。
[0044] 弯曲部133的第二插入孔136是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弯曲部133的贯通孔,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设为越朝向下方则内径越变小的锥形面。另一方面,第一插入孔130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的开口附近的内周面不是锥形面,第一插入孔130的开口附近的内径大体均匀。另外,第二插入孔136在弯曲部133的下端面的开口缘设为可动刀(参照图12)138。
[0045] 另外,在弯曲部133的上端面以沿着可动部121的滑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导槽140。引导槽140以横跨第二插入孔136的开口的方式形成,引导槽140与第二插入孔136相连。另外,引导槽140在弯曲部133的两侧面形成开口。
[0046] 另外,如图10所示,以使一对滑动体105的可动部121的第二插入孔136沿着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箭头146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将一对滑动体105配置在一对工作台107之上。并且,上述一对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03的工作而变更为任意距离。详细来说,一对工作台107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03而在沿着滑动导轨106接近、分离的方向上滑动。因此,配置在一对工作台107上的一对滑动体105也伴随着一对工作台107的滑动,而沿着滑动导轨106接近、分离。由此,变更一对滑动体105之间的距离,即变更一对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例如在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03的工作而使一对工作台107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如图中的虚线所示,一对滑动体105也向分离的方向滑动,一对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变长。另外,各滑动体105如上述那样以相对于滑动导轨
106的延伸方向在XY平面上旋转了大致45度的状态配置在工作台107的上表面。因此,各滑动体105的可动部121向相对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在XY平面上旋转了大致45度的方向进行滑动。也就是说,可动部121的滑动方向(箭头148的延伸方向)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箭头146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成为大致45度。
[0047] 另外,如图3所示,单元移动装置102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Z方向移动装置154及自转装置156。X方向移动装置150包括滑动导轨160与X滑动件162。滑动导轨160以沿着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X滑动件16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动导轨160。并且,X滑动件162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11)164的驱动而沿着X方向移动。Y方向移动装置152包含滑动导轨166与Y滑动件168。滑动导轨166以沿着Y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X滑动件162,Y滑动件16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动导轨166。并且,Y滑动件168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11)170的驱动而沿着Y方向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154包括滑动导轨172与Z滑动件
174。滑动导轨172以沿着Z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Y滑动件168,Z滑动件17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动导轨172。并且,Z滑动件174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11)176的驱动而沿着Z方向移动。
[0048] 另外,自转装置156大致具有圆盘状的旋转台178。旋转台178以能够以其自身轴心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于Z滑动件174,且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11)180的驱动而进行旋转。并且,在旋转台178上配置有切断及弯折单元100。通过这样的构造,切断及弯折单元100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及Z方向移动装置154而向任意位置移动,并且通过自转装置156而自转成任意角度。由此,能够将切断及弯折单元100的第二插入孔136在被夹持装置52保持的电路基材12的下方定位于任意位置。
[0049] 如图11所示,控制装置36具备:控制器190、多个驱动电路192及图像处理装置196。多个驱动电路192与上述输送装置50、夹持装置52、作业头60、62、作业头移动装置64、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电磁马达111、164、
170、176、180及工作缸125连接。控制器190具备CPU、ROM、RAM等,以计算机为主体,并与多个驱动电路192连接。由此,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等的工作被控制器190控制。另外,控制器190也与图像处理装置196连接。图像处理装置196对由标记照相机26及零件照相机28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190从图像数据中取得各种信息。
[0050] <元件安装机的工作>
[0051] 在元件安装机10中,通过上述结构,对保持于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在元件安装机10中,能够向电路基材12装配各种元件,以下说明向电路基材12装配具有引脚的元件(以下,有时简略记载为“引脚元件”)的情况。
[0052] 具体来说,电路基材12被输送至作业位置,并在该位置被夹持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标记照相机26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并拍摄电路基材12。由此,得到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另外,元件供给装置30或者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预定的供给位置供给引脚元件。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个向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移动,通过吸嘴66保持元件。另外,如图12所示,引脚元件200由元件主体部202和从元件主体部202的底面延伸出的两个引脚204构成。并且,引脚元件200在元件主体部202被吸嘴66吸附保持。
[0053] 接着,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向零件照相机28的上方移动,通过零件照相机28拍摄保持于吸嘴66的引脚元件200。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接着,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并修正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并且,由吸嘴66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两个引脚204被插入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两个贯通孔208。此时,切断及弯折单元100移动至电路基材12的下方。
[0054] 具体来说,在切断及弯折单元100中,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03调整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使得一对滑动体105的可动部121的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以下,记载为“插入孔间距离”)与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两个贯通孔208之间的距离相同。另外,通过自转装置156的工作而使切断及弯折单元100自转,使得两个贯通孔208的排列方向与一对第二插入孔136的排列方向一致。此外,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150及Y方向移动装置152的工作而切断及弯折单元100进行移动,使得滑动体105的第二插入孔136在XY方向上的坐标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在XY方向上的坐标一致。并且,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154的工作而使切断及弯折单元100上升,使得可动部121的上表面与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接触,或者位于比电路基材
12的下表面稍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以滑动体105的第二插入孔136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
208重叠的状态,将切断及弯折单元100配置在电路基材12的下方。
[0055] 然后,如图12所示,当由吸嘴66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插入到了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中时,该引脚204的前端部经由切断及弯折单元100的可动部121的第二插入孔136而插入到固定部120的第一插入孔130中。另外,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的插入方向是贯通孔208的形成方向,在贯通孔208形成为与电路基材12正交的情况下,是与电路基材12正交的方向、即Z方向。另外,在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时,位于贯通孔208的下方的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设为锥形面,因此能够适当地保证引脚204的前端部向第一插入孔130内的导入。
[0056] 接下来,当引脚204的前端部经由第二插入孔136而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30中时,各可动部121通过与各可动部121对应的滑动装置122的工作而进行滑动。由此,如图13所示,引脚204被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通过引脚204的切断而分离的前端部在第一插入孔130的内部落下而被废弃至废弃箱132。
[0057] 另外,一对可动部121在切断引脚204之后还进一步滑动。因此,基于切断的引脚204的新的前端部伴随着可动部121的滑动而沿着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形面弯曲,进一步使可动部121滑动,由此引脚204的前端部沿着引导槽140弯曲。此时,一对引脚204在与上述一对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
[0058] 详细来说,如图10所示,一对滑动体105的第二插入孔136沿着箭头146的延伸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可动部121的滑动方向(箭头148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插入孔136的排列方向在XY平面上偏移了45度。也就是说,可动部121向相对于插入于一对第二插入孔136中的一对引脚204的排列方向而在XY平面上偏移了45度的方向滑动。因此,如图14所示,一对引脚204向相对于一对贯通孔208的排列方向(箭头146的延伸方向)在XY平面上偏移了45度的方向弯曲。由此,以一对引脚204大致弯曲成N字型的状态(以下,记载为“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防止引脚204从贯通孔208脱离。另外,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由此在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产生张力,防止引脚元件200松动。
[0059] 这样,在元件安装机10中,能够使一对引脚204以N弯曲状态弯曲的切断及弯折单元100在电路基材12的下方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150及Y方向移动装置152的工作而向XY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切断及弯折单元100沿着与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通过切断及弯折单元100切断、弯曲插入到电路基材12的任意贯通孔208中的引脚204。也就是说,能够将引脚204以N弯曲状态向电路基材12的任意位置装配。
[0060] 另外,在切断及弯折单元100中,能够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03的工作变更插入孔间距离。因此,即便是一对引脚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引脚元件,也能够通过变更插入孔间距离使一对引脚204以N弯曲状态弯曲。由此,能够通过切断及弯折单元100使多种引脚元件以N弯曲状态弯曲。
[0061] 另外,在变更插入孔间距离时移动的一对滑动体105中,在各个滑动体105上设有用于使可动部121滑动的滑动装置122。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滑动体105设有使可动部121滑动的滑动装置122。另一方面,例如,在对于一对滑动体105仅设有一个滑动装置的情况下,需要从一个滑动装置向一对可动部121的传递机构。另外,在变更插入孔间距离的情况下,即一对滑动体105接近、分离的情况下,该传递机构需要从一个滑动装置向一对可动部121传递力,传递机构的构造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在切断及弯折单元100中,对于每一个滑动体105设置滑动装置122,滑动装置122被设为比较简单的构造。
[0062] 进而言之,如图10所示,一对第二插入孔136的排列方向与滑动导轨106的延伸方向(箭头146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就是说,一对第二插入孔136的排列方向与滑动体105的滑动方向一致。因此,即便在变更插入孔间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引脚204的弯曲方向一定。具体来说,例如,在一对引脚之间的距离(以下,记载为“引脚间距离”)为A的情况下,一对滑动体105移动至图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引脚间距离为B(>A)的情况下,一对滑动体105移动至图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并且,如图14所示,引脚间距离为A的一对引脚
204如图中的实线所示那样弯曲,引脚间距离为B的一对引脚204如图中的虚线所示那样弯曲。根据该图可知,引脚间距离为A的引脚204的弯曲方向与引脚间距离为B的引脚204的弯曲方向相同。这是因为,即便变更插入孔间距离,一对第二插入孔136的排列方向与可动部
121的滑动方向之间的相对角度也不发生变化。由此,即便在变更了插入孔间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引脚204的弯曲方向一定,能够使引脚204的装配品质一定。
[0063] 另外,切断及弯折装置34是弯曲装置的一个例子。切断及弯折单元100是弯曲单元的一个例子。单元移动装置102是移动装置的一个例子。间距变更机构103是变更机构的一个例子。滑动体105是弯曲体的一个例子。固定部120是保持部的一个例子。可动部121是滑动部的一个例子。一对滑动装置122的工作缸125中的一个工作缸125是第一驱动源的一个例子,另一个工作缸125是第二驱动源的一个例子。第二插入孔136是插入孔的一个例子。
[0064]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进而成的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来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切断及弯折单元100能够沿着与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的插入方向(Z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及Y方向)移动,但也可以沿着与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的插入方向(Z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切断及弯折单元100沿着从与引脚204向贯通孔208插入的插入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面(XY平面)偏移了预定角度的方向移动。
[0065]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与一对引脚204对应的切断及弯折装置34,但也能够采用与三个以上的引脚对应的装置。具体来说,例如,能够替代上述实施例的一对滑动体105,采用图15所示的一对滑动体210、212。各滑动体210、212与上述实施例的滑动体105相同地包括固定部214与可动部216。另外,在滑动体210的固定部214上形成有一个插入孔
218,在滑动体212的固定部214上形成有两个插入孔220、222。另外,三个插入孔218、220、
222配置在一条直线上。通过采用这样构造的一对滑动体210、212,能够将具有三根引脚的引脚元件以N弯曲状态装配于电路基材12。即,本发明的“弯曲单元”只要是能够将至少一对引脚弯曲成N弯曲状态的单元即可,包括能够将三个、四个、五个以上的引脚弯曲成N弯曲状态的单元。
[0066]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引脚204向相对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为45度的方向弯曲,但只要是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可,也可以向相对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为各种角度的方向弯曲引脚204。
[0067]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切断并弯曲引脚204的切断及弯折装置34中应用本发明,但也能够在不切断引脚204而是弯曲引脚204的引脚弯曲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0068]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使可动部121滑动的滑动装置122而采用了凸轮机构,但也能够采用连杆机构、齿轮机构等各种传递机构。
[0069] 附图标记说明
[0070] 34:切断及弯折装置(弯曲装置)100:切断及弯折单元(弯曲单元)102:单元移动装置(移动装置)103:间距变更机构(变更机构)105:滑动体(弯曲体)120:固定部(保持部)121:可动部(滑动部)125:工作缸(第一驱动源)(第二驱动源)136:第二插入孔(插入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