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及建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218119.4

文献号 : CN1083860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梅张燕马现勇董雪莲逯茜夏天俞剑卿于立民

申请人 :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及建造方法,该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包括单跑楼梯、原结构楼板、电梯前室楼板和电梯井道;其中,单跑楼梯倾斜设置,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连接;电梯前室楼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电梯井道与第二端连接;其中,n≥1;处于同一楼层高度的原结构楼板和电梯前室楼板通过水平通行平台连通。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单跑楼梯、原结构楼板、电梯前室楼板和电梯井道;其中,所述单跑楼梯倾斜设置,所述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所述原结构楼板连接;所述电梯前室楼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所述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梯井道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其中,n≥1;

处于同一楼层高度的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电梯前室楼板通过水平通行平台连通;

还包括原结构圈梁和两个原结构构造柱,以及H型钢件;

所述原结构圈梁支撑在所述单跑楼梯与所述电梯前室楼板之间;

两个所述原结构构造柱沿所述原结构圈梁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原结构圈梁构成门式结构;

所述H型钢件与所述门式结构匹配连接,用于加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件与所述门式结构通过化学锚栓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原结构圈梁和U型箍;

所述原结构圈梁位于所述U型箍的U型口内,所述原结构圈梁的两侧与所述U型箍的两个内侧之间形成有灌浆间隙,所述原结构圈梁的顶端低于所述U型箍的顶端,形成灌浆区域;

所述灌浆间隙和所述灌浆区域内均设置有灌浆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穿螺栓;

所述对穿螺栓依次贯穿所述U型箍的一侧、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和所述U型箍的另一侧;

所述对穿螺栓的两端分别植入位于所述原结构圈梁两侧的两个原结构构造柱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跑楼梯为钢结构楼梯,其底端具有楼梯钢梁;

还包括工字型钢和螺栓组件;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螺栓组件贯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以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跑楼梯为钢结构楼梯,其高端具有楼梯钢梁;

还包括螺栓组件,所述螺栓组件贯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U型箍的一侧后植入所述原结构圈梁或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中,以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U型箍和所述原结构圈梁或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箍为钢制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道为钢结构框架式井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已拆除的原建筑的墙体进行加固;

拆除原建筑内的双跑楼梯;

安装单跑楼梯,使所述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连接,使所述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

说明书 :

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及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及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住宅加电梯的方案,住宅的楼梯为双跑楼梯,相邻楼层之间的双跑楼梯呈角度设置,相邻楼层之间的双跑楼梯的连接末端设置有休息平台,利用该原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作为电梯层。
[0003] 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下技术问题:住户需要上行或下行半层才能住所,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行或下行半层楼梯很不方便,建筑的体验性、便捷性和实用性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采用双跑楼梯导致其体验性、便捷性和实用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该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包括单跑楼梯、原结构楼板、电梯前室楼板和电梯井道;其中,
[0006] 所述单跑楼梯倾斜设置,所述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所述原结构楼板连接;所述电梯前室楼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所述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梯井道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其中,n≥1;
[0007] 处于同一楼层高度的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电梯前室楼板通过水平通行平台连通。
[0008] 进一步地,还包括原结构圈梁和两个原结构构造柱,以及H型钢件;
[0009] 所述原结构圈梁支撑在所述单跑楼梯与所述电梯前室楼板之间;
[0010] 两个所述原结构构造柱沿所述原结构圈梁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原结构圈梁构成门式结构;
[0011] 所述H型钢件与所述门式结构匹配连接,用于加固。
[0012] 进一步地,所述H型钢件与所述门式结构通过化学锚栓组件连接。
[0013] 进一步地,包括原结构圈梁和U型箍;
[0014] 所述原结构圈梁位于所述U型箍的U型口内,所述原结构圈梁的两侧与所述U型箍的两个内侧之间形成有灌浆间隙,所述原结构圈梁的顶端低于所述U型箍的顶端,形成灌浆区域;
[0015] 所述灌浆间隙和所述灌浆区域内均设置有灌浆料。
[0016] 进一步地,还包括对穿螺栓;
[0017] 所述对穿螺栓依次贯穿所述U型箍的一侧、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和所述U型箍的另一侧;
[0018] 所述对穿螺栓的两端分别植入位于所述原结构圈梁两侧的两个原结构构造柱中。
[0019] 进一步地,所述单跑楼梯为钢结构楼梯,其底端具有楼梯钢梁;
[0020] 还包括工字型钢和螺栓组件;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螺栓组件贯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以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原结构楼板和所述工字型钢固定连接。
[0021] 进一步地,所述单跑楼梯为钢结构楼梯,其高端具有楼梯钢梁;
[0022] 还包括螺栓组件,所述螺栓组件贯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U型箍的一侧后植入所述原结构圈梁或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中,以使所述楼梯钢梁、所述U型箍和所述原结构圈梁或所述灌浆区域的灌浆料固定连接。
[0023] 进一步地,所述U型箍为钢制件。
[0024]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道为钢结构框架式井道。
[0025] 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包括单跑楼梯、原结构楼板、电梯前室楼板和电梯井道;其中,单跑楼梯倾斜设置,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连接,电梯前室楼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电梯井道与第二端连接;其中,n≥1;并且,处于同一楼层高度的原结构楼板和电梯前室楼板通过水平通行平台连通。
[0026] 投入使用后,住户可以由电梯井道内的电梯直接到达第n+1层的电梯前室楼板上,亦即电梯前室空间内,由电梯前室水平直行至住户门口;若由楼梯上楼,住户可以由第n层原结构楼板行至单跑楼梯的低端,由单跑楼梯的低端沿楼梯上行至高端,由单跑楼梯的高端行至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上,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与第n+1层原结构楼板之间设置有水平通行平台,通过该水平通行平台,住户到达第n+1层原结构楼板处,以此类推。
[0027] 与传统的利用原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作为电梯层不同,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拆除原建筑楼梯间外墙、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将原有的双跑楼梯替换为单跑楼梯,在保证居民正常出行和保障居民安全的前提下,电梯平层入户,无需再走半层,方便居民出行。
[002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对应于上述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建造方法,该建造方法包括:
[0029] 对已拆除的原建筑的墙体进行加固;
[0030] 拆除原建筑内的双跑楼梯;
[0031] 安装单跑楼梯,使所述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连接,使所述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
[0032] 本发明提供的建造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剖面图;
[003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0036]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墙体加固立面图;
[0037] 图4为图3中1-1剖视图;
[0038] 图5为图3中2-2剖视图;
[0039]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外墙圈梁加固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楼板的第一连接示意图;
[0041]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楼板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0042]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圈梁的第一连接示意图;
[0043]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圈梁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
[0045] 1-单跑楼梯;2-原结构楼板;3-电梯前室楼板;4-电梯井道;5-原结构圈梁;6-原结构构造柱;7-H型钢件;8-化学锚栓组件;9-U型箍;10-灌浆料;11-对穿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剖面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005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该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包括单跑楼梯1、原结构楼板2、电梯前室楼板3和电梯井道4;其中,单跑楼梯1倾斜设置,单跑楼梯1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2连接;电梯前室楼板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单跑楼梯1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3的第一端连接,电梯井道4与第二端连接;其中,n≥1;处于同一楼层高度的原结构楼板2和电梯前室楼板3通过水平通行平台连通。优选地,单跑楼梯1为钢结构楼梯,电梯井道4为钢结构框架式井道。
[0051] 经过现场勘测,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拆除原建筑楼梯间外墙、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将原有双跑楼梯替换为单跑楼梯,并采用组合楼板连接新建钢结构框架电梯前室楼板及楼梯。
[0052] 设计单跑钢结构楼梯时,由于现状建筑物情况较为复杂,圈梁高度不一致,故在设置钢结构楼梯高度时,需考虑现状圈梁位置,保证平台高度需避开现有圈梁位置,并为结构加固预留空间。
[005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墙体加固立面图;图4为图3中1-1剖视图;图5为图3中2-2剖视图。
[0054] 参照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解决该问题,设置该建筑物还包括原结构圈梁5和两个原结构构造柱6,以及H型钢件7;原结构圈梁5支撑在单跑楼梯1与电梯前室楼板3之间;两个原结构构造柱6沿原结构圈梁5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且与原结构圈梁5构成门式结构;H型钢件7与门式结构匹配连接,用于加固。如此,因拆除原建筑楼梯间的外墙,所以需要对拆除后的墙体进行加固,加固方案可采用H型钢件做钢结构抱框。
[0055] 优选地,H型钢件7与门式结构通过化学锚栓组件8连接,化学锚栓组件8包括多个化学锚栓,多个化学锚栓沿水平方向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使得H型钢件7与门式结构固定连接。
[0056] 在原楼梯外墙处,需要利用原结构圈梁作为新建钢梯的支座,由于原结构圈梁为原构造的要求而设置,截面和配筋一般都比较小,因此需要按如下方式对圈梁进行加固。
[0057]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间外墙圈梁加固结构示意图。
[0058] 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该建筑物包括U型箍9,原结构圈梁5位于U型箍9的U型口内,原结构圈梁5的两侧与U型箍9的两个内侧之间形成有灌浆间隙,原结构圈梁5的顶端低于U型箍9的顶端,形成灌浆区域;灌浆间隙和灌浆区域内均设置有灌浆料10。优选地,U型箍9为钢制件。
[0059] 该建筑物还包括对穿螺栓11;对穿螺栓11依次贯穿U型箍9的一侧、灌浆区域的灌浆料11和U型箍9的另一侧;对穿螺栓11的两端分别植入位于原结构圈梁5两侧的两个原结构构造柱6中,如此,原结构圈梁5加固后,原结构圈梁5上的荷载将通过H型钢件7传到原结构上。
[0060]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楼板的第一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楼板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0061] 参照图7和图8所示,单跑楼梯1为钢结构楼梯,其底端具有楼梯钢梁,上述建筑物还包括工字型钢和螺栓组件,楼梯钢梁、原结构楼板2和工字型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螺栓组件贯穿楼梯钢梁、原结构楼板2和工字型钢,以使楼梯钢梁、原结构楼板和工字型钢固定连接。
[0062]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圈梁的第一连接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楼梯与原结构圈梁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0063]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单跑楼梯1为钢结构楼梯,其高端具有楼梯钢梁,上述建筑物还包括螺栓组件,螺栓组件贯穿楼梯钢梁、U型箍9的一侧后植入原结构圈梁5或灌浆区域的灌浆料10中,以使楼梯钢梁、U型箍9和原结构圈梁5或灌浆区域的灌浆料10固定连接。
[0064] 投入使用后,住户可以由电梯井道内的电梯直接到达第n+1层的电梯前室楼板上,亦即电梯前室空间内,由电梯前室水平直行至住户门口;若由楼梯上楼,住户可以由第n层原结构楼板行至单跑楼梯的低端,由单跑楼梯的低端沿楼梯上行至高端,由单跑楼梯的高端行至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上,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与第n+1层原结构楼板之间设置有水平通行平台,通过该水平通行平台,住户到达第n+1层原结构楼板处,以此类推。
[0065] 与传统的利用原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作为电梯层不同,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拆除原建筑楼梯间外墙、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将原有的双跑楼梯替换为单跑楼梯,在保证居民正常出行和保障居民安全的前提下,电梯平层入户,无需再走半层,方便居民出行。
[0066]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对应于上述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的建造方法,该建造方法包括:
[0067] 对已拆除的原建筑的墙体进行加固;
[0068] 拆除原建筑内的双跑楼梯;
[0069] 安装单跑楼梯,使所述单跑楼梯的低端与第n层原结构楼板连接,使所述单跑楼梯的高端与第n+1层电梯前室楼板的第一端连接。
[0070] 与传统的利用原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作为电梯层不同,本专利方案要拆除原建筑楼梯间外墙、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将原有的双跑楼梯改为单跑钢结构楼梯。因此,在保证居民正常出行和保障居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拆除原建筑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是施工的重难点。
[0071] 具体地,上述建造方法的施工顺序为:施工测量、土方开挖、基础施工、钢框架及钢柱安装、外脚手架搭设、拆除并加固外墙、、内防护架搭设、楼梯拆除、钢楼梯安装、钢结构安装、室内外装修、电梯安装、竣工验收。
[0072] 其中,拆除施工包括:
[0073] 一、对拆除的外墙进行加固
[0074] 对拟拆除的外墙周围采用门式架进行加固,门式架安装到位后,即可进行外墙拆除,按层进行,每拆一层后及时进行墙体的加固,加固方式和材料使用按结构设计图纸,并根据现场情况细微调整。
[0075] 二、外墙拆除施工要点
[0076] (1)拆除过程严格遵循从上到下,从外至内的原则,做到各项拆除通过现场论证后,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切实可行的措施。
[0077] (2)为了减少楼层震动,防止影响原结构质量,并控制噪音传播,所有拆除工作严禁使用4磅以上大锤击打,全部采用4磅以下铁锤,用凿子剔凿。
[0078] (3)隔墙拆除严禁进行“一排倒”拆法,必须采取从上到下按顺序拆除。
[0079] (4)楼板拆除应在拆除与保留部位分界线用切割机进行切割后再进行拆除。
[0080] (5)拆除垃圾必须边拆边用编织袋进行包装,及时运下楼层,严禁集中堆放。
[0081] 三、内防护架搭设
[0082] 本发明方案在拆除原建筑内部的楼梯及部分楼层楼板前,需要搭设内防护架,可采用以下措施:
[0083] 楼梯拆除前采用钢管搭设拆除平台,楼梯宽度为1100mm,中间留800mm宽通道,两侧设双立杆间距500mm,下铺50mm脚手板。休息平台及楼层平台处设置同楼梯。脚手架设纵向扫地杆距地200mm,大横杆间距600mm,小横杆设于距地1600mm(尽量设高一些)处,通道上部设人字撑,设于小横杆1/3处,沿每道立杆设置,通道两侧设剪刀撑,架体顶部设置水平剪刀撑。拆除平台距顶板400mm,立杆顶部采用油托支顶,油托上部采用100*100mm木方作为龙骨,龙骨上满铺两层脚手板,两层脚手板中布置一层塑料布。
[0084] 拆除施工楼梯梯段的部位应将脚手架接高900mm,在拆除平台的侧面立防护挡板,挡板高度为500mm,材料为多层板。如该梯段未完成施工,在900mm高的脚手架上搭设临时扶手,并在未完成部位放置临时木制楼梯,以保证居民的正常出入。
[0085] 该防护架一次搭设两层,每层作业完成后,拆除倒至下层使用,以保护施工人员安全,作业层以下保护住户的出行。
[008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造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平层入户建筑物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8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