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438108.7

文献号 : CN1084229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桂祥

申请人 : 嵊州市恒中机器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旨在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且能够可靠的支撑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它包括内饰支撑架,内饰支撑架包括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表面上的支撑立柱及若干自下而上依次套设在支撑立柱上的连接套;以及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与连接套一一对应。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连接套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内饰板支撑架,内饰板支撑架包括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表面上的支撑立柱及若干自下而上依次套设在支撑立柱上的连接套;以及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与连接套一一对应,

所述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连接套上,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设有开关阀;

所述伸缩支撑组件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所述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所述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所述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所述弹性充气压袋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

所述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所述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

当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上的橡胶缓冲压块顶压在内饰侧板上后,滑动顶杆停止移动,此时滑动顶杆将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一道支撑;

当活塞杆顶住顶杆限位板上时,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并与支撑缸体的内腔相连通,以使支撑缸体内的压力气体进入弹性充气压袋内,使弹性充气压袋充气膨胀并抵压在内饰侧板表面上,从而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二道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立柱呈圆柱状,且连接套能够绕支撑立柱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铰接轴与支撑立柱的轴线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位于最下方的一个连接套靠近安装底板或抵在安装底板的上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立柱与安装底板相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所述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装底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安装底板上下表面的螺栓连接孔,安装底板下表面上还设有若干与螺栓连接孔一一对应的支撑套,支撑套与安装底板相垂直。

说明书 :

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顶安装工装,具体涉及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汽车的内饰板(内饰板包括内饰侧板与内饰顶板)多采用黏贴的方式固定在车身的内侧面上。这种通过黏贴方式固定在车身上的内饰侧板,在黏胶固化之前,需要在车身内安装内饰板支撑架,通过内饰板支撑架上的伸缩顶杆顶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0003] 目前的内饰板支撑架的伸缩顶杆通常采用紧定螺钉固定伸缩顶杆的长度,每次伸长或缩短伸缩顶杆时都需要松开并拧紧紧定螺钉,而内饰板支撑架的伸缩顶杆数量往往又比较多,操作者在通过伸缩顶杆支撑内饰侧板时不仅操作不便,而且操作效率不高,从而降低内饰侧板安装效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且能够可靠的支撑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包括:内饰板支撑架,内饰板支撑架包括安装底板、设置在安装底板上表面上的支撑立柱及若干自下而上依次套设在支撑立柱上的连接套;以及若干伸缩支撑组件,伸缩支撑组件与连接套一一对应,所述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连接套上,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设有开关阀。
[0007] 本方案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且能够可靠的支撑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0008] 作为优选,支撑立柱呈圆柱状,且连接套能够绕支撑立柱转动。
[0009] 由于连接套能够绕支撑立柱转动,这样可以在支撑立柱的周向上调节伸缩支撑组件的位置,以便于实际顶紧操作。
[0010] 作为优选,铰接轴与支撑立柱的轴线相垂直。由于铰接轴与支撑立柱的轴线相垂直,这样伸缩支撑组件能够上下调节角度,以便于实际顶紧操作。
[0011] 作为优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连接套靠近安装底板或与抵在安装底板的上表面上。
[0012] 由于位于最下方的一个连接套靠近安装底板或与抵在安装底板的上表面上,这样当内饰板支撑架安装在车身内后,可以尽量使伸缩支撑组件靠近车厢的下部,有效减小对车身内的中上空间的占用,如此,在内饰侧板的黏胶固化之前,操作者可以方便的对车身内的上部的零部件进行安装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身整体的安装效率。
[0013] 作为优选,支撑立柱与安装底板相垂直。
[0014] 作为优选,伸缩支撑组件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所述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所述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所述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所述弹性充气压袋用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
[0015] 作为优选,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0016] 作为优选,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
[0017] 作为优选,还包括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所述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相连接。
[0018] 作为优选,安装底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安装底板上下表面的螺栓连接孔,安装底板下表面上还设有若干与螺栓连接孔一一对应的支撑套,支撑套与安装底板相垂直。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且能够可靠的支撑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伸缩支撑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伸缩支撑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6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 图中:
[0027] 内饰板支撑架1:
[0028] 支撑立柱1.2,连接套1.3,支撑套1.4;
[0029] 伸缩支撑组件2:
[0030] 撑缸体2.1,活塞体2.2,限位块2.3,第一接口2.4a,第二接口2.4b,活塞杆2.5,滑动顶杆2.6,轴向导气孔2.61,充气支撑装置2.7,支撑板2.71,弹性充气压袋2.72,充排气管2.73,连接管2.74,开关阀2.8,活塞复位弹簧2.9,活塞杆过孔2.10,活塞杆限位板2.11,顶杆复位弹簧2.12,顶杆限位板2.13,橡胶缓冲压块2.14,顶杆限位挡块2.15,第一密封圈
2.16,第一通气孔2.17,第二密封圈2.18,第二通气孔2.19;
[0031] 铰接轴3;
[0032] 进气软管4。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4]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包括内饰板支撑架1、若干伸缩支撑组件2及接头组件。
[0035] 内饰板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底板1.1、设置在安装底板上的支撑立柱1.2及若干自下而上依次套设在支撑立柱上的连接套1.3。
[0036] 安装底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安装底板上下表面的螺栓连接孔。安装底板下表面上还设有若干与螺栓连接孔一一对应的支撑套1.4,支撑套与安装底板相垂直。螺栓连接孔的轴线与对应的支撑套的轴线重合。
[0037] 支撑立柱与安装底板相垂直。支撑立柱呈圆柱状,且连接套能够绕支撑立柱转动。位于最下方的一个连接套靠近安装底板或与抵在安装底板的上表面上。
[0038] 如图1、图2、图3所示,伸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缸体2.1、滑动设置在支撑缸体内的活塞体2.2、设置在支撑缸体内侧面上的限位块2.3、设置在支撑缸体外侧面上的第一接口2.4a与第二接口2.4b及与活塞体相连接的活塞杆2.5。
[0039] 支撑缸体的第一端通过铰接轴3转动设置在对应的连接套上。铰接轴与支撑立柱的轴线相垂直。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有活塞杆过孔2.10。活塞杆的端部穿过活塞杆过孔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
[0040] 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支撑缸体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块的同一侧。活塞体与第一接口位于限位块的相对两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均与支撑缸体的内腔相连通。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上均设有开关阀2.8。
[0041] 活塞杆上并位于支撑缸体内设有活塞复位弹簧2.9。活塞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体上,活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支撑缸体的第二端的内端面上。
[0042] 接头组件包括两端封闭的转接管、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进气接口及若干设置在转接管外侧面上并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排气接口。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排气接口一一对应,支撑缸体上的第一接口与对应的排气接口通过进气软管4相连接。
[0043] 本实施例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的具体使用如下:
[0044] 底板将内饰板支撑架安装在车身内,安装底板通过支撑套支撑在车身内的安装板上,安装底板通过螺栓穿过螺栓连接孔与对应的支撑套固定在车身内的安装板上。
[0045] 外界气压通过压力管道与接头组件的进气接口连接。
[0046] 在支撑内饰侧板时:
[0047] 第一,将某一伸缩支撑组件的支撑缸体绕铰接轴旋转,使滑动顶杆朝向内饰侧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
[0048] 第二,开启第一接口上的开关阀(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气体通过压力管道及第一接口进入支撑缸体,使活塞体带动活塞杆伸出,直至活塞杆的端部抵在内饰侧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上为止;
[0049] 第三,返回第一步,如此执行将下一个伸缩支撑组件对内饰侧板的顶紧操作,直至所有的伸缩支撑组件都完成对内饰侧板的顶紧操作。
[0050] 第四,在内饰侧板的黏胶固化后,操作者只需要开启伸缩支撑组件的第二接口上开关阀即可。
[0051] 第二接口上开关阀打开后,活塞体与活塞杆在活塞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支撑缸体内移动,直至活塞体抵在限位块上为止。
[0052] 本实施例的气压顶紧式内饰侧板支撑装置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提高操作效率,并有效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0053]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0054] 如图4所示,伸缩支撑组件2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活塞体上并贯穿活塞体的活塞体导向孔、同轴设置在活塞杆内并贯穿活塞杆的活塞杆导向孔、滑动设置在活塞体导向孔内的滑动顶杆2.6、设置在滑动顶杆内的轴向导气孔2.61及设置在滑动顶杆上的充气支撑装置2.7。
[0055] 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同轴,且活塞杆导向孔的内径与活塞体导向孔的内径相同。活塞杆导向孔与活塞体导向孔相连通。
[0056] 如图4、图5、图6所示,滑动顶杆的第一端设有顶杆限位挡块2.15。顶杆限位挡块与活塞杆位于活塞体的相对两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并位于活塞杆的外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滑动顶杆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橡胶缓冲压块2.14。
[0057] 滑动顶杆上设有与活塞体导向孔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2.16与第二密封圈2.18。轴向导气孔沿滑动顶杆的轴向延伸,轴向导气孔的两端封闭。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与轴向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2.17与第二通气孔2.19。第一通气孔沿滑动顶杆的径向延伸。第二通气孔沿滑动顶杆的径向延伸。第一通气孔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一通气孔靠近滑动顶杆的第一端。在滑动顶杆的轴向上,第二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之间的间距大于2.5厘米,本实施例中,在滑动顶杆的轴向上,第二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第二通气孔与活塞体位于活塞杆的相对两侧。
[0058] 充气支撑装置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活塞杆的同一侧。充气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的支撑板2.71、固定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充气压袋2.72、与弹性充气压袋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排气管2.73及连接充排气管与第二通气孔的连接管2.74。弹性充气压袋为橡胶气囊袋。弹性充气压袋用与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弹性充气压袋呈环形。滑动顶杆位于呈环形的弹性充气压袋的内侧。
[0059] 滑动顶杆的外侧面上设有顶杆限位板2.13,顶杆限位板位于支撑板与活塞杆之间。活塞杆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支撑缸体的外侧设有活塞杆限位板2.11。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杆限位板与顶杆限位板之间设有顶杆复位弹簧2.12。顶杆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活塞杆限位板上,顶杆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顶杆限位板上。第二通气孔位于顶杆限位板与支撑板之间。
[0060] 当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时: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
[0061] 当顶杆限位板抵在活塞杆端面上时:第二密封圈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
[0062] 本实施例的伸缩支撑组件的具体使用如下(以其中一伸缩支撑组件为例):
[0063] 在支撑内饰侧板时:
[0064] 第一,将某一伸缩支撑组件的支撑缸体绕铰接轴旋转,使滑动顶杆朝向内饰侧板上需顶紧的某一位置;
[0065] 第二,开启第一接口上的开关阀(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气体通过压力管道及第一接口进入支撑缸体,使活塞体带动活塞杆与滑动顶杆一同往需顶紧的内饰侧板方向伸出;当滑动顶杆的第二端上的橡胶缓冲压块顶压在内饰侧板上后,滑动顶杆停止移动,此时滑动顶杆将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一道支撑,滑动顶杆将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一道支撑是一个刚性的支撑。
[0066] 在滑动顶杆顶压在内饰侧板上,停止移动后,活塞体将带动活塞杆继续伸出,直至活塞杆顶住顶杆限位板上为止;当活塞杆顶住顶杆限位板上时,第一通气孔位于活塞体导向孔的外侧并与支撑缸体的内腔相连通,使支撑缸体内的压力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轴向导气孔、第二通气孔、连接管与充排气管进入弹性充气压袋内,使弹性充气压袋充气膨胀并抵压在内饰侧板表面上。弹性充气压袋膨胀并抵压在内饰侧板表面上后,从而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二道支撑,并且弹性充气压袋膨胀可以大面积的与内饰侧板表面接触,有效的支撑住内饰侧板;弹性充气压袋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二道支撑是一个大面积的柔性辅助支撑,其与滑动顶杆将对内饰侧板形成第一道支撑相配合,从而有效的支撑住内饰侧板,避免在黏胶固化之前发生内饰侧板脱落的问题。
[0067] 第三,在内饰侧板的黏胶固化后,操作者只需要开启第二接口上的开关阀即可。
[0068] 第二接口上开关阀打开后,活塞体与活塞杆在活塞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支撑缸体内移动,直至活塞体抵在限位块上为止;
[0069] 滑动顶杆在顶杆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外移出直至顶杆限位挡块抵靠在活塞体的端面上为止;
[0070] 同时,弹性充气压袋内的气体通过充排气管、连接管、第二通气孔、轴向导气孔与第一通气孔排出,使弹性充气压袋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