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265201.2

文献号 : CN1084299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连红涛

申请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拾音控制组件包括壳体、麦克风模组以及线路板;在壳体上设置有拾音孔,且壳体包括一装配腔,装配腔的表面设置有围绕拾音孔的拾音环;麦克风模组与线路板均设置在装配腔内,且麦克风模组设置在线路板的一侧表面,麦克风模组伸入拾音环内,麦克风模组朝向拾音孔的端面与拾音环之间形成拾音空间;拾音环包括拾音段以及支撑段,支撑段与线路板的表面贴合,且支撑段上开设有若干连通部,连通部将拾音环的内外连通。线控耳机包括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控耳机的拾音控制组件能够减低因连续封堵拾音孔而造成的拾音空间内部压力的变化幅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麦克风模组以及线路板;

在壳体上设置有拾音孔,且所述壳体包括一装配腔,所述装配腔的表面设置有围绕所述拾音孔的拾音环;

所述麦克风模组与所述线路板均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且麦克风模组设置在所述线路板的一侧表面,所述麦克风模组伸入所述拾音环内,所述麦克风模组朝向所述拾音孔的端面与所述拾音环之间形成拾音空间;

所述拾音环包括拾音段以及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与所述线路板的表面贴合,且所述支撑段上开设有若干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将所述拾音环的内外连通,其中,所述拾音段为所述拾音环上参与围成所述拾音空间的部分,所述支撑段为所述拾音环上位于所述拾音段远离所述拾音孔的一侧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为缺口,所述缺口由所述支撑段远离所述拾音段的一端向所述拾音段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沿所述支撑段的周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段的轴心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以及下壳,所述上壳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拾音孔以及所述拾音环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被所述拾音环包围的表面具有朝远离所述拾音空间凹陷的下沉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结构围绕所述拾音孔设置。

9.一种线控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

说明书 :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背景技术

[0002] 线控耳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及娱乐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良好的体验。
[0003] 相关技术中的线控耳机普遍采用将麦克风(麦克)模组与控制模组相集成的拾音控制组件进行语音采集以及音频控制。如图1至图4所示,拾音控制组件通常包括壳体10、麦克风模组12以及线路板14几部分。其中,壳体10围成一个装配腔10a,麦克风模组12与线路板14均设置在装配腔10a内。并且,在壳体10上设置有控制开关100以及拾音孔102,同时装配腔10a的表面还围绕拾音孔102形成拾音环104。麦克风模组12设置在线路板14的一侧表面,并伸入拾音环104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拾音空间10b。外界的声音由拾音孔102进入到拾音空间10b后能够促使麦克风模组12的振膜发生振颤,并转换为电信号传入手机端。
[0004] 然而,相关技术中在将麦克风模组12装配入拾音环104后,拾音环104的表面会与线路板14的表面贴合,这样会导致包括拾音空间10b在内的拾音环104的内部空间与装配腔10a的其它区域完全隔绝。而用户在使用线控耳机时可能会偶然地连续封堵拾音孔102,此时拾音空间10b内部的压力会快速变化,引起麦克风模组12的振膜发生误振动并产生电信号传入手机端,从而导致误操作或异常状态。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以解决连续封堵拾音孔时,拾音空间内部的压力快速变化,引起麦克风模组的振膜发生误振动并产生电信号传入手机端,从而导致误操作或异常状态的问题。
[0006]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7]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拾音控制组件,包括壳体、麦克风模组以及线路板;
[0008] 在壳体上设置有拾音孔,且所述壳体包括一装配腔,所述装配腔的表面设置有围绕所述拾音孔的拾音环;
[0009] 所述麦克风模组与所述线路板均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且麦克风模组设置在所述线路板的一侧表面,所述麦克风模组伸入所述拾音环内,所述麦克风模组朝向所述拾音孔的端面与所述拾音环之间形成拾音空间;
[0010] 所述拾音环包括拾音段以及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与所述线路板的表面贴合,且所述支撑段上开设有若干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将所述拾音环的内外连通。
[0011]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拾音段为所述拾音环上参与围成所述拾音空间的部分,所述支撑段为所述拾音环上位于所述拾音段远离所述拾音孔的一侧的部分。
[0012]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连通部为缺口,所述缺口由所述支撑段远离所述拾音段的一端向所述拾音段延伸。
[0013]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连通部沿所述支撑段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4]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连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段的轴心对称设置。
[0015]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连通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6]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以及下壳,所述上壳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拾音孔以及所述拾音环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上。
[0017]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壳体被所述拾音环包围的表面具有朝远离所述拾音空间凹陷的下沉结构。
[0018] 优选地,前述的拾音控制组件中,所述下沉结构围绕所述拾音孔设置。
[0019]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控耳机,包括所述的拾音控制组件。
[0020]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21]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拾音控制组件能够通过设置在支撑段上的连通部在形成拾音空间的同时保持被拾音环包围的内部空间与装配腔的其它区域的连通状态,减低因连续封堵拾音孔而造成的拾音空间内部压力的变化幅度,从而有效避免振膜发生误振动而导致误操作或异常状态。

附图说明

[0022]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以及实施例公开的拾音控制组件的正面外观视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以及实施例公开的拾音控制组件的背面外观视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背景技术公开的壳体的下壳内部结构视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背景技术公开的拾音控制组件的侧剖视图;
[0027]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的下壳内部结构视图;
[0028]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拾音控制组件的侧剖视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0-壳体、10a-装配腔、10b-拾音空间、100-控制开关、102-拾音孔、104-拾音环、104a-拾音段、104b-支撑段、104c-连通部、106-上壳、108-下壳、108a-表面、108b-下沉结构、12-麦克风模组、14-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33]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控耳机,该线控耳机通过拾音控制组件进行语音采集以及音频控制。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拾音控制组件包括壳体10、麦克风模组12以及线路板14。壳体10包括一个装配腔10a,用于放置麦克风模组12以及线路板14。其中,为了便于麦克风模组12以及线路板14的放置,壳体10可以由几个独立的部分组装形成,较为简便的方式是将壳体10分为上壳106以及下壳108两部分,上壳106以及下壳108扣合在一起围成一个装配腔10a,麦克风模组12与线路板14均设置在装配腔10a内。
[0034] 上壳106上设置有控制开关100,而在下壳108上则设置拾音孔102,为了美观以及节约制造工艺,控制开关100可以与上壳106一体设置。并且,在装配腔10a的表面围绕拾音孔102还会形成拾音环104。拾音环104与下壳108一体设置,并由下壳108朝向装配腔10a的表面108a向装配腔10a的内部延伸。麦克风模组12设置在线路板14的一侧表面,并伸入拾音环104内,麦克风模组12朝向拾音孔102的端面12a、拾音环104位于该端面12a与拾音孔102之间的部分以及表面108a三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拾音空间10b。外界的声音由拾音孔102进入到拾音空间10b后能够促使麦克风模组12的振膜发生振颤,并转换为电信号由线控耳机的控制线传入手机端。
[0035] 上述结构中,拾音环104参与围成拾音空间10b的部分被称之为拾音段104a,而拾音环104上位于拾音段104a远离拾音孔102一侧的部分称之为支撑段104b。为了便于麦克风模组12伸入,支撑段104b的内径尺寸会略大于麦克风模组的外周尺寸,二者呈间隙配合,这样,麦克风模组12与支撑段104b之间会存在0.05-0.1mm的间隙。
[0036] 支撑段104b远离拾音段104a的一端与线路板14的表面贴合,以稳定麦克风模组12的位置。同时,在支撑段104b上开设有若干连通部104c,这些连通部104c将拾音环104的内外连通。这样,拾音空间10b能够通过麦克风模组12与支撑段104b之间的间隙以及连通部104c始终保持与装配腔10a的其他区域的连通状态,从而减低因连续封堵拾音孔102而造成的拾音空间10b内部压力的变化幅度,有效避免麦克风模块12的振膜发生误振动而导致误操作或异常状态。
[0037]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104c可以是穿过支撑部104b的通孔结构,但由于拾音控制组件自身厚度较薄,拾音环104以及支撑段104b的尺寸更小,因此开设通孔的难度较大。因此,优选将连通部104c设置为由支撑段104b远离拾音段104a的一端向拾音段104a延伸的缺口。缺口由于一侧敞开,因此加工简便,并且由于其距离拾音段104a较远,对拾音空间10b的影响也较小。
[0038] 连通部104c最好沿支撑段104b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能够使气压更为分散,快速平衡拾音空间10b的压力。其中,连通部104c相对于支撑段104b的轴心对称的方式是较为优选的方案。并且,由于通常情况下拾音控制组件均呈长条形,因此壳体10也呈长条形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拾音环104在壳体10长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空间,而在宽度方向上则会只具有较小的空间。因此,此时最好将连通部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保证气体能够更为畅通的流通。
[0039]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减低拾音空间10b内部的气压变化幅度,本实施例还对壳体10被拾音环104包围的表面,也就是表面108a进行加工,在表面108a上设置了朝远离拾音空间10b凹陷的下沉结构108b。这种下沉结构108b的存在削减了壳体10的局部厚度,而被削减的部分所留出的空间则成为拾音空间10b的一部分,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拾音空间10b的内部体积,从而分摊气压变化,减低气压变化幅度。下沉结构108b最好围绕拾音孔102设置,也就是形成沉孔结构,这样便于制造。沉孔结构与拾音孔102的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相对偏移,以适应不同的结构需求。
[0040]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控耳机的拾音控制组件能够减低因连续封堵拾音孔102而造成的拾音空间10b内部压力的变化幅度,从而有效避免振膜发生误振动而导致误操作或异常状态。
[0041]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