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75126.2

文献号 : CN1084304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神山泉福田优子梶原顺奥田泰之

申请人 : 花王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1)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并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背侧腰部翼片(FB)具有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和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肌肤侧片(4)包括向非肌肤侧片(5)侧凹陷的凹陷部(41)和位于凹陷部(41)内的顶部的熔接部(42)。熔接部(42)包括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熔融而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而成的部分。肌肤侧片(4)的克重为30g/m2以下。熔接部(42)的厚度是肌肤侧片(4)中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

权利要求 :

1.一种一次性尿布,在纵向具有腹侧区域及背侧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区域,跨所述腹侧区域和所述背侧区域具有吸收体,且具有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的前后端部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和背侧腰部翼片,所述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背侧腰部翼片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和位于该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所述肌肤侧片包括向所述非肌肤侧片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和位于各该凹陷部内的顶部的熔接部,所述熔接部包括所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所述肌肤侧片的克重为30g/m2以下,

所述凹陷部内的所述熔接部的厚度是所述肌肤侧片中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中,所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膜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中,一个该熔接部的周围的长度为2mm以上20m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的厚度为60μ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肤侧片中除所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为600μ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随着向该熔接部去而厚度逐渐变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相比于所述外周部分中的所述凹陷部的外缘侧,构成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的所述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在所述外周部分中的熔接部侧较小。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尿布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且具有利用多个弹性部件的收缩使该肌肤侧片在该一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和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而成的褶皱部,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对所述褶皱部进行剖面观察时,从所述肌肤侧片的向所述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向所述肌肤侧鼓出的凸部侧,配置有所述熔接部的整体的60%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亲水性的所述非肌肤侧片中,亲水性纤维相对于所述非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整体的掺2

合率为80质量%以上,所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为10g/m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肤侧片与所述非肌肤侧片经由粘接剂粘接,配置有所述粘接剂的位置与所述肌肤侧片的所述熔接部的一部分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尿布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和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肌肤侧片的所述熔接部的一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肌肤侧片的克重为30g/m以下,下限为9g/m。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肌肤侧片的所述凹陷部内的所述熔接部的厚度d1为所述肌肤侧片中除所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1/3以下,下限为1/30。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的厚度d1为60μm以下,下限为10μm。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肤侧片中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为600μm以下,下限为100μm。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在各所述凹陷部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形成为圆环状,圆环状的该外周部分的所述熔接部侧的内侧部分的厚度比外侧部分的厚度薄,随着从该外侧部分向熔接部侧的内侧部分去而厚度逐渐变薄。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熔接部中的所述凹陷部的深度设为d3时,在从该熔接部的端部向外侧隔开所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是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20%以上75%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熔接部中的所述凹陷部的深度设为d3时,在从所述熔接部的中心向外侧隔开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是除所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55%以上95%以下。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中的所述熔接部侧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20°以下,下限为90°。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中的所述凹陷部的外缘侧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20°以上,上限为180°。

2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中的所述熔接部侧的肌肤侧片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与构成所述外周部分中的所述凹陷部的外缘侧的肌肤侧片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差为15°以上。

2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在所述肌肤侧片至少配置成比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的后端部的端缘靠纵向的外侧,在所述肌肤侧片的整个区域间隔性地配置。

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多个所述熔接部构成的熔接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

2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熔接部列与接合部列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所述熔接部列由多个所述熔接部构成,所述接合部列由将非肌肤侧片和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接合的多个接合部构成。

2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熔接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熔接部彼此的间隔为1mm以上

20mm以下。

2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在横向上相邻的熔接部列彼此的间隔为4mm以上20mm以下。

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熔接部的面积为0.5mm2以上5mm2以下。

2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的各个的周围的长度为2mm以上20mm以下。

2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侧腰部翼片在俯视展开且伸长的状态时,所述熔接部整体的面积相对于所述肌肤侧片的整个面积的比率为1%以上15%以下。

3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

3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的厚度在除将所述非肌肤侧片和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接合的接合部以外的部分,为100μm以上800μm以下。

3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中,亲水性纤维相对于所述非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为80质量%以上。

3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根据JIS P 8141测定的30mm宽度的克列姆吸水高度在60秒为20mm以上。

3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的离子交换水的饱和吸水量为75g/m2以上。

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肌肤侧片和所述非肌肤侧片,在该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还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

3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尿布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所述肌肤侧片由所述外层片的折回部分形成。

3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腹侧区域和所述背侧区域各自的腰部伸缩部至腰身下部伸缩部的区域,所述非肌肤侧片与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接合部构成的接合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

3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与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所述接合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接合部彼此的间隔为1mm以上20mm以下。

3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肌肤侧片与在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接合部列彼此的间隔为4mm以上20mm以下。

4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在亲水性的所述非肌肤侧片为多片的情况下,越远离穿着者的肌肤,亲水度越强。

4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相比于与所述肌肤侧片相邻的所述非肌肤侧片,越远离该肌肤侧片,亲水性纤维相对于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所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克列姆吸水高度和饱和吸水量的至少任意一者相比于与所述肌肤侧片相邻的所述非肌肤侧片的值越大。

说明书 :

一次性尿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0002] 在一次性尿布中有在具有吸收体的纵长的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配置有外装体的所谓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人早先提案有在此种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的外装体与肌肤接触的面另行设置亲水性的无纺布以吸收汗,能够有效防止湿疹、皮疹、斑疹等发生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一次性尿布:为了吸收汗而在端部翼片和侧部翼片设置将在肌肤抵接侧的疏水性的第一纤维无纺布与在肌肤非抵接侧的亲水性的第二纤维无纺布重合的复合片。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记载有在上述复合片形成朝向从肌肤抵接侧向肌肤非抵接侧的方向凹陷的多个热熔接部。
[0004]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是为了吸收汗而使用了将向纵向延伸的山部和谷部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而形成的透液性的正面片的一次性尿布等,且该吸收性物品在透液性的正面片的山部形成有构成纤维被压制而成的压制部。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8099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8467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628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在纵向上具有腹侧区域和背侧区域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区域,跨上述腹侧区域和上述背侧区域具有吸收体,且具有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的前后端部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和背侧腰部翼片。至少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和位于该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向上述非肌肤侧片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和位于各该凹陷部内的顶部的熔接部。上述熔接部包括上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而成的部分。上述肌肤侧片的克重为30g/m2以下,上述凹陷部内的上述熔接部的厚度为上述肌肤侧片中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0012] 图2是从肌肤抵接面侧观察将图1所示的尿布展开并拉伸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
[0013] 图3是图2所示的Ⅲ-Ⅲ线剖面图。
[0014]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中的腰部伸缩部沿横向(Y方向)的剖面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汗的无纺布为亲水性的,因此,有时在该无纺布中会保持有汗,尚有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湿疹、皮疹、斑疹等的发生而进行改良的余地。
[0016] 此外,专利文献2~3中记载的热熔接部和压制部为了利用毛细管现象使汗从该部分也可移动,以维持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的状态形成。在这样的以维持了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的状态形成的热熔接部和压制部中,无法使它们的周缘部分的厚度充分薄,因而毛细管现象不稳定,无法充分地吸收汗。
[0017]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一次性尿布。
[0018]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19]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在纵向X上包括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和位于上述A、B之间的裆部区域C,且具有跨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的吸收体23,还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此处,腹侧区域A是一次性尿布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区域B是一次性尿布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区域。并且,腹侧腰部翼片FA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的端缘起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并后的区域。另外,背侧腰部翼片FB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的端缘起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并后的区域。
[0020] 在图1和图2中表示有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称为“尿布1”)。如图1和图2所示,尿布1包括吸收性主体2和配置于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的外装体3,外装体3具有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尿布1是将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左右两侧缘部3a1、3a1与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左右两侧缘部3b1、3b1接合而形成为一对侧封部S、S、腰部开口部WO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O、LO的一次性尿布。优选如图2所示,尿布1的外装体3在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划分为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区域A、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区域B、和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裆部区域C。
[0021] 使上述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是指如图2所示,撕开侧封部S使尿布1呈展开状态,使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扩展至成为设计尺寸(与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0022]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抵接面”是指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外装体3)中的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面。另外,“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穿衣侧)的面。在尿布1中,纵向(X方向)是以平面展开并伸长状态下从腹侧区域A至背侧区域B的方向。另外,横向(Y方向)是与纵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以平面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
[0023] 另外,尿布1成为关于如图2所示的在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纵向中心线CL1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图2中的CL2是将尿布1平分的在横向(Y方向)上延伸的横向中心线,与纵向中心线CL1正交。
[0024] 在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2如图2所示,在使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纵向(X方向)具有相对较长的纵长的形状。吸收性主体2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难透液性(也包括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配置于这两个片21、22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方向)的两侧部如图2所示设置有防漏翻边24、24,其具有以在纵向(X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具体而言,防漏翻边24由不透液性或拨水性且透气性的原料构成,在各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附近以在纵向(X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在尿布被穿着时,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的收缩,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侧立起,阻止体液向横向(Y方向)的流出。
[0025]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吸收性主体2如图2所示,使其纵向(X方向)与展开并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X方向)一致,经由主体固定用粘接剂接合于外装体3的中央部。由此,外装体3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的厚度方向的、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被粘接固定。因而,在尿布1中,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配置。
[0026] 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和位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分别具有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进一步在非肌肤侧片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6。
[0027] 优选在尿布1中,外装体3如图2所示,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并且,如图2、图3所示,外装体3具有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外层片6、最靠近肌肤相对面侧的肌肤侧片4、配置于外层片6与肌肤侧片4之间的内层片。在尿布1中,该内层片相当于非肌肤侧片5。
[0028] 进一步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中的构成外层片6的片材沿腰部开口部WO的周缘部向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侧折回,该折回部分6R覆盖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前后端部23A、23B。肌肤侧片4、非肌肤侧片(内层片)5和外层片6可分别为分体的片,但在尿布1中,肌肤侧片4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由此,在尿布1中,在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各自的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肌肤侧片4。在尿布1中,除折回部分6R以外的外层片6和非肌肤侧片5如图2所示,在纵向(X方向)中央部朝纵向中心线CL1向内变窄,形成为彼此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的肌肤侧片4形成为在横向(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
[0029] 肌肤侧片4如图3所示,具有向非肌肤侧片5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41和位于各凹陷部41内的顶部的熔接部42。并且,熔接部42包括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此处,该熔接的部分的意思是指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融,熔融到即使欲将构成纤维从该熔接部分剥离也无法再次恢复原有的纤维状。并且,该熔接部分成为液体无法透过的不透液性的部分。并且,该熔接的部分成为液体无法透过的不透液性的部分。在尿布1的熔接部42,该熔接的部分膜化,成为膜状。膜化的状态是指,熔融至原有的纤维的形状不明显的状态。
[0030] 熔接部42从提高吸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肌肤侧片4至少配置于比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后端部23B的端缘更靠纵向X的外侧(与横向中心线CL2侧相反的一侧),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间隔性地配置于肌肤侧片4的整个区域。优选熔接部42以沿纵向(X方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在横向(Y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多列由该多个熔接部42组成的熔接部列42L。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熔接部42优选如图2所示,配置于不与后述的接合部8重叠的位置,在尿布1中,熔接部列42L与由后述的多个接合部8组成的接合部列8L在横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0031] 熔接部42如图3所示,通过仅在肌肤侧片4实施热压纹加工而熔融固化得以形成。作为热压纹装置,能够使用包括压纹辊和支承辊、且在该压纹辊的外周面具有与熔接部42对应的形状的凸部的辊。作为形成熔接部42的加工,也能够采用超声波封合、激光等代替热压纹加工。在实施热压纹加工而形成熔接部42时,优选形成熔接部42时的压纹强度比形成后述的接合部8时的压纹强度强而形成。
[0032] 从提高吸汗性和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返回至肌肤的观点出发,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构成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熔接部列42L的在纵向(X方向)相邻的熔接部42、42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18mm以下。
[0033] 另外,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在横向(Y方向)相邻的熔接部列42L、42L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4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上16mm以下。
[0034] 关于肌肤侧片4,其克重为30g/m2以下,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g/m2以下,另外,从更好地发挥肌肤侧片4成为吸水后的非肌肤侧片5与肌肤之间的隔挡,从而使移动至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不易发生向肌肤的汗液返回,并且吸收汗后的片不附着于肌肤的效果的观点出发,肌肤侧片4的克重优选为9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g/m2以上,优选为3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9g/m2以上3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20g/m2以下。肌肤侧片4的克重能够从可测定的片的面积和其重量进行测定。在此时的测定中,在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进行,并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然后进行测定。
[0035] 此外,关于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内的熔接部42,其厚度d1(参照图3)为肌肤侧片4中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的1/3以下,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4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下限为1/30。
[0036] 具体而言,熔接部42的厚度d1(参照图3)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45μm以下,下限为10μm。
[0037] 熔接部42的厚度d1的测定如下:以包括熔接部42的方式,使用刀、切割机、剃刀等以不使熔接部42的切断面被压扁的方式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切割,并用显微镜观察切割断面,测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厚度测定在不同的10处熔接部42进行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熔接部42的厚度。
[0038] 此外,肌肤侧片4中的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下限为100μm。
[0039] 构成肌肤侧片4的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测定在对肌肤侧片4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进行测定。厚度测定器使用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在10处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
[0040] 此外,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外周部分43如图3所示,随着向熔接部42去而厚度逐渐变薄。优选外周部分43在各凹陷部41的熔接部42的外周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关于圆环状的外周部分43,熔接部42侧的内侧部分的厚度比外侧部分的厚度薄,随着从该外侧部分向熔接部42侧的内侧部分去而厚度逐渐变薄。此处,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在将熔接部42的凹陷部41的深度设为d3(参照图3)时,从该熔接部42的端部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20%以上75%以下,进而优选为30%以上65%以下,从该熔接部42的端部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55%以上95%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上90%以下。凹陷部41的深度(d3)在上述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厚度的测定以与上述熔接部42的厚度d1的测定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0041] 从上述熔接部42的端部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比从上述熔接部42的端部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小,由此可知,关于圆环状的外周部分43,熔接部42侧的内侧部分的厚度比外侧部分的厚度薄,随着从该外周部分43向熔接部42侧的内侧部分去而厚度逐渐变薄。
[0042] 另外,在外装体3,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例如可在通过后述的热压纹加工而成的接合部8固定,但在尿布1中,如图3所示,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经由粘接剂9粘接。粘接剂9在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以例如螺旋状涂敷。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如图3所示那样进行剖面观察时,配置有粘接剂9的位置与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一部分重叠。
[0043] 另外,在尿布1中,外装体3如图2所示,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具有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且在纵向(X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在尿布1中,通过具有多个弹性部件71而形成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另外,在尿布1中,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如图2所示,具有伸长状态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在尿布1中,通过具有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而形成腿部伸缩部G3。
[0044] 在尿布1中,腰部伸缩部G1如图2所示,形成为在纵向(X方向)上位于比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前后端部23A、23B的端缘更靠纵向X的外侧(横向中心线CL2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翼片。另外,在尿布1中,腰身下部伸缩部G2形成为在纵向(X方向)上位于腰部伸缩部G1的横向中心线CL2侧的下端与侧封部S的下端之间的侧部翼片。上述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是将上述端部翼片(腰部伸缩部G1)和上述侧部翼片(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一部分合并后的区域。另外,在尿布1中,腿部伸缩部G3如图2所示,形成为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
[0045] 外装体3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具有接合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的多个接合部8。如上所述,在尿布1中,接合部8形成在肌肤侧片4没有。在尿布1中,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形成为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在以散布状配置的多个由热熔接而成的接合部8接合固定。
[0046] 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从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的接合部8以沿纵向(X方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接合部8组成的接合部列8L在横向(Y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
[0047] 接合部8通过使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重合,并在重合的部分实施热压纹加工而熔融固化得以形成并热熔接。作为热压纹装置,能够使用包括压纹辊和支承辊,并在该压纹辊的外周面具有与接合部8对应的形状的凸部的装置。作为形成接合部8的加工,也能够采用超声波封合、激光等代替热压纹加工。
[0048] 在尿布1中,构成在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列8L的在纵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8、8彼此的间隔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18mm以下。
[0049] 另外,在横向(Y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的间隔就提高所吸收的汗的蒸发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4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上16mm以下。
[0050] 尿布1在被接合部8固定的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具有多个弹性部件71,该多个弹性部件71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从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多个弹性部件71分别通过多个接合部列8L各自的接合部8彼此之间的间隙,在横向(Y方向)上以伸长状态配置。弹性部件71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在如图4所示那样进行剖面观察时,优选配置有弹性部件71的位置与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一部分重叠。
[0051]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两侧缘部3a1、3a1和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两侧缘部3b1、3b1,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具有经由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接合的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方向)的两侧部的附近,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具有经由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接合的一对主体侧固定区域3T2、3T2。
[0052] 在尿布1的腰部伸缩部G1,多个弹性部件71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之间配置,这些弹性部件71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各自中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但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之间,没有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的任一者。
[0053] 另外,在尿布1的腰身下部伸缩部G2,多个弹性部件71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之间配置,这些弹性部件71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各自中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但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之间,没有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的任一者。在尿布1的腰身下部伸缩部G2,在一对主体侧固定区域3T2、3T2之间没有配置弹性部件71,或弹性部件71为了不体现弹性伸缩性而以实施了细碎分割等处理的状态配置。
[0054] 此外,在尿布1的腿部伸缩部G3,在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经由以面状配置于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的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
[0055] 尿布1如图1和图4所示具有褶皱部G,该褶皱部G通过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以在横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的收缩,使肌肤侧片4在该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向肌肤侧鼓起的凸部和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而成。优选在尿布1的外装体3,在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通过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以在横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的收缩,在横向(Y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的外层片6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且经由粘接剂9固定的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而形成褶皱部G。并且,在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产生由外层片6或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构成的褶3F,并且,在外层片6与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之间形成有由褶3F与褶3F将四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3H。
[0056] 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对弹性部件71收缩而形成的褶皱部G如图4所示进行剖面观察时,从肌肤侧片4的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d4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凸部侧(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熔接部42的整体的60%以上,优选为配置有75%以上,优选为上限为100%。
[0057] 对上述尿布1的各部分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
[0058] 肌肤侧片4是包括以疏水性的纤维构成的疏水性的无纺布等的片,非肌肤侧片5是包括以亲水性的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无纺布等的片。
[0059] 在尿布1中,构成外装体3的肌肤侧片4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因此,包括折回部分6R(肌肤侧片4)的外层片6的整体以由疏水性的纤维构成的疏水性的片形成,与外层片6分体的非肌肤侧片5以亲水性的片构成。
[0060] 作为构成外层片6(包括肌肤侧片4)所使用的疏水性片的疏水性纤维,可列举合成纤维,具体而言,能够使用通常用作各种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纤维,例如可列举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胺等的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芯鞘型或并列型(side by side)等结构的复合纤维。
[0061] 作为构成非肌肤侧片5所使用的亲水性片的亲水性纤维,可列举对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的纤维,具体而言,可列举以亲水化剂对疏水性合成纤维进行了处理的纤维、在制造疏水性合成纤维时在该纤维混入了亲水化剂的纤维。另外,也能够使用将本来具有亲水性的纤维例如天然类、半天然类的纤维与合成纤维混合得到的复合无纺布。对合成纤维没有特别地限定,可列举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胺等的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芯鞘型、并列型等结构的复合纤维。合成纤维的亲水化所使用的亲水化剂只要是用于卫生用品用途的一般的亲水化剂则无特别地限定。具有亲水性的纤维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木浆或棉浆、草浆等的非木材纸浆等的天然纤维素纤维;人造丝、铜铵纤维等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另外,亲水性的片除亲水性的无纺布以外,还包括亲水性的布。作为亲水性的无纺布的种类,可列举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纺布或熔喷无纺布。
[0062] 构成片的纤维是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的判断基于以如下所述的<纤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进行判断。具体而言,接触角若为90°以上,则判断为亲水度较低的疏水性,接触角若比90°小,则判断为亲水度较高的亲水性。
[0063] <纤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0064] 接触角的测定使用例如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接触角计MCA-J。具体而言,将离子交换水在构成外周部分43的纤维的表面滴加(约20微微升)后,立即使用上述接触角计对接触角度进行测定。在构成熔接部42附近的纤维或构成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纤维的5处以上的位置进行测定,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接触角。此外,将测定环境温度设为20℃。
[0065] 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正面片21、背面片22、吸收体23和防漏翻边24等,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等。作为吸收体23能够使用利用棉纸包覆由吸收性聚合物的颗粒和纤维材料构成的吸收芯而而成的材料。另外,作为防漏翻边24能够使用拨水性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等。
[0066] 作为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例如能够列举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的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作为弹性部件的形态能够优选使用剖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状等的丝状(丝橡胶等)或带状(橡胶条等)的形态等。
[0067] 作为粘接剂9、固定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的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和固定外装体3和吸收性主体2等的主体固定用粘接剂,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热熔粘接剂等。
[0068] 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尿布1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69] 在尿布1中,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具有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和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具有向非肌肤侧片5侧凹陷的凹陷部41和位于各凹陷部41内的顶部的将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42。并且,熔接部42包括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而成的部分。此外,关于具有无该间隙地熔接的部分的熔接部42,其厚度d1(参照图3)是肌肤侧片4中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的1/3以下。因此,形成为熔接部42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外周部分43的纤维密度高,外周部分43的纤维密度比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纤维密度高。并且,肌肤侧片4的克重为30g/m2以下。上述无间隙地熔接而成的部分为液体无法透过的不透液性的部分,但是成为与水的亲和性相对较强的部分,因此,在尿布1被穿着中,穿着者的汗易于从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被引导至凹陷部41,并且,汗易于从纤维密度高、厚度薄的外周部分43迅速向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移动。如此移动的非肌肤侧片5内的穿着者的汗变得难以再次返回至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或肌肤。如此,移动至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不易接触肌肤,因此能够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此外,在尿布1中,上述无间隙地熔接而成的部分膜化,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
[0070] 此外,在尿布1中,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外周部分43如图3所示,随着向熔接部42去而厚度逐渐变薄。即,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形成为向熔接部42逐渐变窄,因此能够更好发挥上述效果。
[0071]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非肌肤侧片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6,在从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多个弹性部件71分别通过多个接合部列8L各自的接合部8彼此之间的间隙,在横向(Y方向)上以伸长状态配置。并且,如图4所示,通过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71收缩,在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产生由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构成的褶3F,并且,在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形成有由褶3F与褶3F将四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3H。因此,移动至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的蒸发性提高,能够进一步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
[0072] 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关于熔接部42,其每个的面积优选为0.5mm2以上,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并且,优选为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mm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2以上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4mm2以下。
[0073] 此外,从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出发,熔接部42的每个的周围的长度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5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mm以上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3mm以上15mm以下。
[0074] 此外,从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出发,尿布1的背侧腰部翼片FB在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且伸长状态时,熔接部42整体的面积相对于肌肤侧片4的整个面积的比率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以上1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10%以下。
[0075] 此外,从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出发,构成凹陷部41中的熔接部42的外周部分43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外周部分43的熔接部42侧的接触角比外周部分43的凹陷部41的外缘侧小。若详细叙述,外周部分43中的熔接部42附近的肌肤侧片优选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20°以下,进而优选为110°以下。下限为90°。
[0076] 另外,构成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肌肤侧片优选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20°以上,进而优选为130°以上。该构成的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上限为180°。
[0077] 进一步,外周部分43中的熔接部42附近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与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差优选为较大。若详细叙述,该接触角的差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25°以上。
[0078] 外周部分43中的熔接部42侧的肌肤侧片、或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侧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就通过下述方法测定的接触角而言,其值越小,意味着与水的亲和性越高。
[0079] <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0080] 在KEYENCE株式会社制造的显微镜VHX-1000将中倍率变焦镜头放倒成90°的状态使用进行测量。测定用样品使用切割为MD方向150mm×CD方向70mm的大小的肌肤侧片。测定环境为20℃/50%RH,测定用样品设为测定面向上的状态,以能够从肌肤侧片的CD方向进行观察的方式设置于测定台。接着,使3μL离子交换水附着在设置于测定台的测定用样品测定部位(外周部分43中的熔接部42侧和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侧),采集图像。分别在10处对肌肤侧片上的水滴的两端或一端的焦点清晰的观察结果的接触角进行测量,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接触角”。
[0081] 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关于非2 2 2
肌肤侧片5,其克重优选为10g/m以上,进而优选为20g/m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以下,进而优选为30g/m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20g/m2以上
30g/m2以下。
[0082]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关于非肌肤侧片5,其厚度在除接合部8以外的部分,优选为10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5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100μm以上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500μm以下。就非肌肤侧片5的厚度的测定而言,在对非肌肤侧片5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测定。厚度测定器使用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在10处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厚度。
[0083] 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优选亲水性纤维相对于其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为90质量%,下限为70质量%。
[0084] 另外,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根据JIS P 8141测定的30mm宽度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优选在60秒为20mm以上,进而优选在60秒为25mm以上。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如果在60秒为30mm则能够得到足够满意的效果。
[0085] 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0086] <克列姆吸水高度的测定方法>
[0087] 从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装体取出非肌肤侧片5时,在肌肤侧片4、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被热熔接或粘接剂固定的情况下,将该固定的部分利用溶剂或通过干燥器等产生的热风进行熔融等而将其去除,取出非肌肤侧片5。将取出的非肌肤侧片5作为样品,根据JIS P 8141的试验方法测定克列姆吸水高度。具体而言,将取出的非肌肤侧片5切割为宽度(尿布1的纵向(X方向)的长度)30mm、长度(尿布1的横向(Y方向)的长度)150mm。在切割时,剪断机等有可能将样品压扁的切断方法很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而不优选。因此,切割时,使用刀、切割机、剃刀等以不使样品的切断面被压扁的方式进行切割。接着,用JIS P 8141中规定的夹具将切割后的样品固定,试验液使用水,测定60秒后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为了使抽吸高度易于判别,也可以蓝色1号或亚甲蓝基等染料对试验液进行适当着色。将以上的测定进行5次,将其平均值设为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其中,测定环境温度设为
22℃。
[0088] 另外,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的离子交换水的饱和吸水量优选为75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0g/m2以上。非肌肤侧片5的饱和吸水量的上限无特别限制,若为300g/m2则能够得到足够满意的效果。
[0089] 非肌肤侧片5的饱和吸水量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0090] <饱和吸水量的测定方法>
[0091] 将非肌肤侧片切断为宽度50mm、长度50mm,制作测定试样。将测定试样浸渍于温度调整至25℃的离子交换水中。在从浸渍开始5分钟后,将试样从离子交换水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30秒钟以沥干水分。测定吸水后的试样的质量,按照下式计算作为目标的饱和吸水量。以饱和吸水量(g/m2)=(吸水后的试样的质量(G)-吸水前的试样的质量(G))/(测定试样面积0.05m×0.05m)进行计算。将以上的测定进行5次,将其平均值作为非肌肤侧片的饱和吸水量。
[0092]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地变更。
[0093] 例如,关于上述尿布1,构成外装体3的肌肤侧片4如图2所示,由一片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但也可以是与外层片6分体的疏水性的片(无纺布)。在配置此种分体的肌肤侧片4的情况下,仅在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配置分体的肌肤侧片4即可。
[0094]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3所示,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设置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是一片,但也可以是多片。这样在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为多片的情况下,优选越远离穿着者的肌肤,亲水度越强。即,优选与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相比,随着远离肌肤侧片4,亲水性纤维相对于上述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上述克列姆吸水高度和上述饱和吸水量的至少任意一者比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的值大。
[0095] 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如图2所示,外层片6与非肌肤侧片5利用多个通过热熔接而成的接合部8接合固定,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经由粘接剂9固定,但也可以不配置粘接剂9。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如图2所示,在外层片6与非肌肤侧片5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1,但也可以不配置弹性部件71。
[0096] 另外,在上述一次性尿布1中,如图2所示,是外装体3遍及腹侧区域A、裆部区域C和背侧区域B呈沙漏状等的连续的形状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但也可以是将外装体3划分为腹侧外装体、背侧外装体和裆部外装体作为分别的部件的分割型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0097] 另外,在上述一次性尿布1中,如图1所示,是具有外装体3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但也可以是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难透液性的背面片和在这些片之间的吸收体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的情况下,该正面片相当于非肌肤侧片5。并且,在与该吸收体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可以配置形成肌肤抵接面的分体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
[0098]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一次性尿布。
[0099] <1>
[0100] 一次性尿布,在纵向上包括腹侧区域及背侧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区域,跨上述腹侧区域和上述背侧区域具有吸收体,且具有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的前后端部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和背侧腰部翼片,该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至少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和位于该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向上述非肌肤侧片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和位于各该凹陷部内的顶部的熔接部,上述熔接部包括上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上述肌肤侧片的克重为30g/m2以下,上述凹陷部内的上述熔接部的厚度是上述肌肤侧片中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
[0101] <2>
[0102] 根据上述<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中,上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膜化。
[0103] <3>
[0104] 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关于上述熔接部,该熔接部的一个的周围的长度为2mm以上20mm以下。
[0105] <4>
[0106] 根据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的厚度为60μm以下。
[0107] <5>
[0108] 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中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为600μm以下。
[0109] <6>
[0110] 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中的上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随着向该熔接部去而厚度逐渐变薄。
[0111] <7>
[0112] 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相比于上述外周部分中的上述凹陷部的外缘侧,构成上述凹陷部中的上述熔接部的外周部分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在上述外周部分中的熔接部侧较小。
[0113] <8>
[0114] 根据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且具有利用多个弹性部件的收缩使肌肤侧片在该一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和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而成的褶皱部,上述多个弹性部件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
[0115] 对上述褶皱部进行剖面观察时,从上述肌肤侧片的向上述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向上述肌肤侧鼓出的凸部侧,配置有上述熔接部的整体的60%以上。
[0116] <9>
[0117] 根据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亲水性的上述非肌肤侧片中,亲水性纤维相对于上述非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为80质量%以上,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为10g/m2以上。
[0118] <10>
[0119] 根据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与上述非肌肤侧片经由粘接剂粘接,
[0120] 配置有上述粘接剂的位置与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熔接部的一部分重叠。
[0121] <11>
[0122] 根据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和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与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熔接部的一部分重叠。
[0123] <12>
[0124] 根据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肌肤侧片4的克重为3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下,下限优选为9g/m2,进而优选为10g/m2以上。
[0125] <13>
[0126] 根据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凹陷部内的上述熔接部的厚度d1为上述肌肤侧片中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1/3以下,优选为1/4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下限为1/30。
[0127] <14>
[0128] 根据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的厚度d1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45μm以下,下限为10μm。
[0129] <15>
[0130] 根据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肌肤侧片中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优选为6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下限为100μm。
[0131] <16>
[0132] 根据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外周部分在各上述凹陷部的上述熔接部的外周形成为圆环状,圆环状的该外周部分的上述熔接部侧的内侧部分的厚度比外侧部分的厚度薄,随着从该外侧部分向熔接部42侧的内侧部分而厚度逐渐变薄。
[0133] <17>
[0134] 根据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将上述熔接部中的上述凹陷部的深度设为d3时,在从该熔接部的端部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是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20%以上75%以下,进而优选为30%以上65%以下。
[0135] <18>
[0136] 根据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将上述熔接部中的上述凹陷部的深度设为d3时,在从上述熔接部的中心向外侧隔开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是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55%以上95%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上90%以下。
[0137] <19>
[0138] 根据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具有利用多个弹性部件的收缩使肌肤侧片在该一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和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而成的褶皱部,上述多个弹性部件在上述非肌肤侧片与配置于该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疏水性的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
[0139] 对上述弹性部件收缩而形成的上述褶皱部进行剖面观察时,优选为从上述肌肤侧片的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凸部侧(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上述熔接部的整体的60%以上,优选为配置有75%以上,上限优选为100%。
[0140] <20>
[0141] 根据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外周部分中的上述熔接部侧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下,进而优选为110°以下,下限为90°。
[0142] <21>
[0143] 根据上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上述外周部分中的上述凹陷部的外缘侧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上,进而优选为130°以上,该所构成的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上限为180°。
[0144] <22>
[0145] 根据上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上述外周部分中的上述熔接部侧的肌肤侧片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与构成上述外周部分中的上述凹陷部的外缘侧的肌肤侧片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差优选为较大,该接触角的差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25°以上。
[0146] <23>
[0147] 根据上述<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优选在上述肌肤侧片至少配置成比构成吸收性主体的吸收体的纵向的后端部的端缘靠纵向的外侧(与横向中心线CL2侧的相反侧),在该一次性尿布中,在上述肌肤侧片的整个区域间隔性地配置。
[0148] <24>
[0149] 根据上述<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上述熔接部构成的熔接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
[0150] <25>
[0151] 根据上述<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上述熔接部构成的熔接部列与由将非肌肤侧片和外层片接合的多个接合部构成的该接合部列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
[0152] <26>
[0153] 根据上述<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熔接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
[0154] <27>
[0155] 根据上述<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横向上相邻的熔接部列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
[0156] <28>
[0157] 根据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的一个的面积优选为0.5mm2以上,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并且,优选为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mm2以下。
[0158] <29>
[0159] 根据上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熔接部的各自的周围的长度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5mm以下。
[0160] <30>
[0161] 根据上述<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在展开且伸长状态进行俯视时,上述熔接部整体的面积相对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整个面积的比率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0162] <31>
[0163] 根据上述<1>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优2 2 2 2
选为10g/m以上,进而优选为20g/m 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 以下,进而优选为30g/m以下。
[0164] <32>
[0165] 根据上述<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厚度在除将上述非肌肤侧片和上述外层片接合的接合部以外的部分,优选为10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500μm以下。
[0166] <33>
[0167] 根据上述<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关于上述非肌肤侧片,亲水性纤维相对于该非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为90质量%以上。
[0168] <34>
[0169] 根据上述<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根据JIS P 8141测定的30mm宽度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优选为在60秒为20mm以上,进而优选在60秒为25mm以上,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列姆吸水高度的上限无特别限制,优选在60秒为30mm。
[0170] <35>
[0171] 根据上述<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离子交换水的饱和吸水量优选为75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0g/m2以上,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饱和吸水量的上限无特别限制,优选为300g/m2。
[0172] <36>
[0173] 根据上述<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具有上述肌肤侧片和上述非肌肤侧片,在该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还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
[0174] <37>
[0175] 根据上述<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上述肌肤侧片由上述外层片的折回部分形成。
[0176] <38>
[0177] 根据上述<1>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从上述腹侧区域和上述背侧区域各自的腰部伸缩部至腰身下部伸缩部的区域,上述非肌肤侧片与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接合部构成的接合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
[0178] <39>
[0179] 根据上述<1>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与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
[0180] 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上述接合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
[0181] <40>
[0182] 根据上述<1>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与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设置的疏水性的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
[0183] 在横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列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
[0184] <41>
[0185] 根据上述<1>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亲水性的上述非肌肤侧片为多片的情况下,优选为越远离穿着者的肌肤,亲水度越强。
[0186] <42>
[0187] 根据上述<1>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相比于与上述肌肤侧片相邻的上述非肌肤侧片,越远离该肌肤侧片,亲水性纤维相对于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克列姆吸水高度和饱和吸水量的至少任意一者优选相比于与上述肌肤侧片相邻的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值越大。
[0188] 实施例
[0189]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任何限制。
[0190] <实施例1>
[0191]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192]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MD方向的长度50mm、CD方向的长度50mm的矩形形状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由熔点为160℃的疏水性的聚丙烯(PP)2
纤维构成。此外,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的克重为17g/m。此外,使用加热至200℃的压纹装置对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实施热压纹加工,制作具有熔接部的肌肤侧片,一个该熔接部的面积为1.3mm2,一个的周围的长度为4mm,在M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3mm,在C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4mm。如此形成的熔接部包括纤维彼此熔融且无间隙地熔接并膜化的部分。此外,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得的熔接部的厚度d1(参照图3)为50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为220μm,熔接部的厚度d1相对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之比为5/22。此外,基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外周部分中熔接部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08°,外周部分中的凹陷部的外缘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35°,其接触角的差为27°。
[0193]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194] 作为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该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在由疏水性的聚丙烯(PP)纤维构成的纺粘无纺布上涂敷了亲水性的油剂。
[0195] (3)实施例1的层叠片的制作
[0196] 在上述肌肤侧片中与形成熔接部的面相反侧的面上以克重为6g/m2的方式以螺旋状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实施例1的层叠片。
[0197] <实施例2>
[0198]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199]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克重10g/m2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对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热压纹加工。如此形成的熔接部的纤维彼此熔融且无间隙地熔接但没有膜化。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得的熔接部的厚度d1(参照图3)为65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为200μm,熔接部的厚度d1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之比为13/40。此外,基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外周部分中的熔接部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14°,外周部分中的凹陷部的外缘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30°,其接触角的差为16°。
[0200]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01]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的非肌肤侧片相同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02] (3)实施例2的层叠片的制作
[0203]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实施例2的层叠片。
[0204] <实施例3>
[0205]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06]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疏水性的热风无纺布。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由熔点为125℃的聚乙烯(PE)纤维和熔点为25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复合纤维构成。此外,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的克重为20g/m2。此外,使用加热至200℃的压纹装置对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实施热压纹加工,制成具有熔接部的肌肤侧片,一个该熔接部的面积为375mm2,一个该熔接部的周围的长度为115mm,在M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10mm,在C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10mm。如此形成的熔接部包括纤维彼此熔融、无间隙地熔接并膜化的部分。此外,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熔接部的厚度d1(参照图3)为60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为450μm,熔接部的厚度d1相对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之比为2/15。此外,基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外周部分中的熔接部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98°,外周部分中的凹陷部的外缘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20°,其接触角的差为22°。
[0207]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08]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的非肌肤侧片相同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09] (3)实施例3的层叠片的制作
[0210]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实施例3的层叠片。
[0211] <实施例4>
[0212]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13]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克重13g/m2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对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热压纹加工。如此形成的熔接部其纤维彼此熔融且无间隙地熔接,但没有膜化。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熔接部的厚度d1(参照图3)为70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为220μm,熔接部的厚度d1相对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之比为7/22。此外,基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外周部分中的熔接部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17°,外周部分中的凹陷部的外缘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138°,其接触角的差为21°。
[0214]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15]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的非肌肤侧片相同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16] (3)实施例4的层叠片的制作
[0217]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实施例4的层叠片。
[0218] <比较例1>
[0219]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20]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相同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在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没有实施热压纹加工。
[0221]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22] 作为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相同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23] (3)比较例1的层叠片的制作
[0224]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比较例1的层叠片。
[0225] <比较例2>
[0226]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27]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相同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对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使用加热至比构成纤维的熔点低的30℃的压纹装置实施热压纹加工,制成具有熔接部的肌肤侧片,一个该熔接部的面积为1.3mm2,一个该熔接部的周围的长度为4mm,在M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3mm,在CD方向上相邻的间隔为4mm。在如此形成的熔接部中,构成纤维没有失去作为纤维的形态。此外,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熔接部的厚度为150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为250μm,熔接部的厚度相对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3/5。
[0228]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29] 作为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与实施例1相同,准备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30] (3)比较例2的层叠片的制作
[0231]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比较例2的层叠片。
[0232] <比较例3>
[0233]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34]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克重8g/m2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对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热压纹加工。关于该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基于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熔接部的厚度d1(参照图3)为55μm,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3)为140μm,熔接部的厚度d1相对于除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之比为11/28。
[0235]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36]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的非肌肤侧片相同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37] (3)比较例3的层叠片的制作
[0238]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比较例3的层叠片。
[0239] <比较例4>
[0240] (1)肌肤侧片的准备
[0241] 作为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实施例1的非肌肤侧片相同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42] (2)非肌肤侧片的准备
[0243] 作为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准备与比较例1的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相同的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0244] (3)比较例4的层叠片的制作
[0245] 在上述肌肤侧片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敷热熔粘接剂,之后,配置上述非肌肤侧片,制成固定有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的比较例4的层叠片。
[0246] <性能评价>
[0247] 关于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层叠片,通过下述方法,测定肌肤液体残余量并实施肌肤的干爽感的官能评价。它们的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
[0248] <肌肤液体残余量的测定方法>
[0249] 在水平放置的玻璃制的表面平滑的板(plate)上,滴加50mg离子交换水。使层叠片的肌肤侧片侧朝向板而载置在其上。在保持该状态1分钟后,去除层叠片,测定板上残存的离子交换水的量。进行3次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肌肤液体残余量。测定在室温23℃、相对湿度50%条件下进行。
[0250] <评价基准>
[0251] A:肌肤液体残余量低于1mg
[0252] B:肌肤液体残余量1mg以上且低于10mg
[0253] C:肌肤液体残余量10mg以上且低于20mg
[0254] D:肌肤液体残余量20mg以上且低于45mg
[0255] E:肌肤液体残余量45mg以上
[0256] <肌肤的干爽感的官能评价方法>
[0257] 在5位健康的成人的前臂于5处滴加20μL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使层叠片的肌肤侧片侧朝向前臂载置在其上。保持该状态10分钟后,去除层叠片,以如下的基准对刚去除时的肌肤的干爽感进行官能评价。
[0258] <评价基准>
[0259] 5分:干爽
[0260] 4分:略干爽
[0261] 3分:湿润
[0262] 2分:潮湿
[0263] 1分:在肌肤上残留有液体
[0264] 并且,将5人的平均打分以如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其结果如表1所示。评价在室温23℃、相对湿度50%条件下进行。
[0265] <评价基准>
[0266] A:4.5以上
[0267] B:3.5以上且低于4.5
[0268] C:2.5以上且低于3.5
[0269] D:1.5以上且低于2.5
[0270] E:低于1.5
[0271] [表1]
[0272]
[0273] 根据表1的结果,若比较使用疏水性的肌肤侧片的实施例1~4、比较例1~3,则可知实施例1~4的层叠片相比于比较例1~3的层叠片,肌肤液体残余量少,肌肤的干爽感高。此外,在使用亲水性的肌肤侧片的比较例4中,虽然肌肤液体残余量少,但因为肌肤侧片为亲水性,所以由于吸水后的片与肌肤直接接触而造成了肌肤的干爽感较低的结果。因而,如果将实施例1~4的层叠片中所使用的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和非肌肤侧片用的无纺布分别用于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而制造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则能够期待穿着者的汗快速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移动,进而能够期待肌肤的干爽感提高,并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
[0274]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275]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吸收的汗快速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移动,因此,能够期待肌肤的干爽感提高,且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