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368589.9

文献号 : CN1084420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智明段耀帅卢宾宾姬巧玲徐巧梅顺齐肖人彬

申请人 :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

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内的整理装置包括沿主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三个刺辊都位于主输送带的正上方,刺辊包括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刺针,三个刺辊上刺针的长度依次缩短、分布的密度依次增大,三个刺辊与主输送带的间距依次减小,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本设计不仅能够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利于纺织体内纤维的编织、交叉,而且刺入、拔出效率较高,可调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

权利要求 :

1.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包括主输送装置(3)与整理装置(4),所述主输送装置(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31)与主输送辊(32),且在主输送带(31)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整理装置(4)包括沿主输送带(31)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且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位于主输送带(31)的正上方;所述一号刺辊(5)包括一号辊体(5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52),所述二号刺辊(6)包括二号辊体(6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62),所述三号刺辊(7)包括三号辊体(7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72),一号刺针(5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6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大于零;

所述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8)与针头(9),所述针杆(8)的内端与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或三号辊体(71)的侧围相连接,针杆(8)的外端与针头(9)的内端相连接,针头(9)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9)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9)的侧围为内凹弧面(91);所述针杆(8)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81),该滑动槽(8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82),该空心滑块(82)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83),空心滑块(82)上位于活动球(83)、滑动槽(81)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84),所述活动球(83)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85)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85)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84)、滑动槽(81)后延伸至针杆(8)的外部,且活动刺(85)、活动口(84)、活动球(83)的直径依次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大于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刺针(52)在一号辊体(5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三号刺针(72)在三号辊体(7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刺针(52)的长度大于二号刺针(62)的长度,二号刺针(62)的长度大于三号刺针(7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10),该转动驱动轴(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11)与转动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13)与提升电机(14)的输出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输送带(31)的进料方向设置有进棉输送带(1),主输送带(31)的出料方向设置有出棉输送带(2),主输送带(31)呈水平方向设置,主输送带(31)与进棉输送带(1)、出棉输送带(2)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进棉输送带(1)低于主输送带(31)设置,出棉输送带(2)高于主输送带(31)设置。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先将初始纺织体(15)放置在主输送带(31)的进料口上,该初始纺织体(15)为多层结构,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再由主输送带(31)将初始纺织体(15)自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的下方依次输送而过,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为转动状态,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都与初始纺织体(15)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直至初始纺织体(15)与三号刺辊(7)相互脱离即可,此时便可获得压实刺织纺织体(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10),该转动驱动轴(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11)与转动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13)与提升电机(14)的输出端相连接;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进行下述操作中的任意一种或全部:第一种:通过转动传输带(11)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转动方向或转动速度或同时改变;

第二种:通过提升绳索(13)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高度。

说明书 :

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体的整理装置,属于纺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具体适用于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成套纺织产品的生产设备主要包括开松机、梳理机、铺网机与针刺机,由开松机将纺织纤维开松并输送给梳理机,再由梳理机对纺织纤维进行梳理,并将梳理后的纺织纤维输送给铺网机铺网,铺网机铺网后送给针刺机或其余后续加工设备,但在进行多层结构的纺织体制作时,铺网之后所得的初始纺织体的厚度较大,蓬松度也相对较高,如果此时直接送至后续设备进行加工,较大的厚度、蓬松度势必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如厚度过大会阻碍机器运转,如蓬松起的纤维会对设备进行缠绕等等,甚至会损坏初始纺织体,故急需一种对较厚、较蓬松的初始纺织体进行压实与整理的设备。
[0003]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的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0005]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包括主输送装置与整理装置,所述主输送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与主输送辊,且在主输送带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
[0006] 所述整理装置包括沿主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且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都位于主输送带的正上方;
[0007] 所述一号刺辊包括一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所述二号刺辊包括二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所述三号刺辊包括三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一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大于零。
[0008] 所述一号辊体、二号辊体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大于二号辊体、三号辊体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
[0009] 所述一号刺针在一号辊体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二号刺针在二号辊体侧围上的分布密度,二号刺针在二号辊体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三号刺针在三号辊体侧围上的分布密度。
[0010] 所述一号刺针的长度大于二号刺针的长度,二号刺针的长度大于三号刺针的长度。
[0011] 所述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该转动驱动轴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0012] 所述主输送带的进料方向设置有进棉输送带,主输送带的出料方向设置有出棉输送带,主输送带呈水平方向设置,主输送带与进棉输送带、出棉输送带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进棉输送带低于主输送带设置,出棉输送带高于主输送带设置。
[0013] 所述一号刺针、二号刺针、三号刺针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与针头,所述针杆的内端与一号辊体、二号辊体或三号辊体的侧围相连接,针杆的外端与针头的内端相连接,针头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的侧围为内凹弧面。
[0014] 所述针杆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该滑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该空心滑块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空心滑块上位于活动球、滑动槽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所述活动球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滑动槽后延伸至针杆的外部,且活动刺、活动口、活动球的直径依次增大。
[0015] 一种上述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 先将初始纺织体放置在主输送带的进料口上,该初始纺织体为多层结构,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再由主输送带将初始纺织体自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的下方依次输送而过,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都为转动状态,一号刺针、二号刺针、三号刺针都与初始纺织体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直至初始纺织体与三号刺辊相互脱离即可,此时便可获得压实刺织纺织体。
[0017] 所述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该转动驱动轴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进行下述操作中的任意一种或全部:
[0018] 第一种:通过转动传输带改变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转动方向或转动速度或同时改变;
[0019] 第二种:通过提升绳索改变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高度。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1] 1、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中,整理装置包括沿主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每种刺辊都包括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刺针,三个刺辊与主输送带的间距依次减小,其优点包括:首先,刺辊能对初始纺织体进行旋转式碾压,实现压实,尤其是高度逐渐缩小的设计,更能提高压实效果,最终获取厚度较薄的压实刺织纺织体,利于后续操作,如再次往返铺叠,竖立铺叠、水平铺叠均可;其次,转动的辊体驱使多根刺针对初始纺织体不断的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利于改变初始纺织体内纤维的形态,如相邻子层之间设置的长丝,实现长丝与其余纤维或长丝之间的编织、交叉,以便于形成蜂巢状的多孔结构,尤其当三个刺辊上刺针的分布密度、刺针的长度存在相互差异时,效果更佳。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而且利于纺织体内纤维的编织、交叉。
[0022] 2、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中,在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使用时,通过转动驱动电机改变三个刺辊的转动方向与转动速度,通过提升电机改变三个刺辊的高度,从而提供更多的压实、整理操作,进而使纺织体内的纤维形成更多形态的编织、交叉,还能适应更多不同厚度、蓬松度的纺织体,扩大应用范围。因此,本发明不仅可调性较强,能丰富纺织纤维的编织、交叉形态,而且应用范围较广,易于推广应用。
[0023] 3、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中,刺针包括针杆与针头,针头的内端经针杆与辊体相连接,针头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的外端窄于其内端,针头的侧围为内凹弧面,使用时,前窄后宽的锐形结构设计使得针头更利于进行刺入、拔出操作,此外,内凹弧面还能减弱空气阻力,提高刺入、拔出效率,利于形成更多的编织、交叉形态。因此,本发明的刺入、拔出效率较高,能实现更多的编织、交叉形态。
[0024] 4、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中,针杆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空心滑块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活动球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滑动槽后延伸至针杆的外部,活动刺、活动口、活动球的直径依次增大,使用时,当针杆刺入时,活动刺随针杆一并刺入,且由于纺织体内部纤维的阻挡,活动刺呈现为外端高于内端的形态,不仅利于针杆的进入,而且利于扩大编织、交叉的范围,当针杆拔出时,活动刺随针杆一并拔出,且由于纺织体内部纤维的阻挡,活动刺呈现为外端低于内端的形态,不会对拔出造成阻碍。因此,本发明不仅编织、交叉的范围较广,而且效率较高、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图1中一号刺辊的左视图。
[0027] 图3是本发明中三个刺辊与转动驱动电机、提升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0028] 图4是本发明中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是图4中滑动槽、空心滑块的配合示意图。
[0030] 图6是图4中空心滑块的放大示意图。
[0031]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0032] 图中:进棉输送带1、出棉输送带2、主输送装置3、主输送带31、主输送辊32、整理装置4、一号刺辊5、一号辊体51、一号刺针52、二号刺辊6、二号辊体61、二号刺针62、三号刺辊7、三号辊体71、三号刺针72、针杆8、滑动槽81、空心滑块82、活动球83、活动口84、活动刺85、进气腔86、针头9、内凹弧面91、透气孔92、转动驱动轴10、转动传输带11、转动驱动电机12、提升绳索13、提升电机14、初始纺织体15、压实刺织纺织体16。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4] 参见图1至图7,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包括主输送装置3与整理装置4,所述主输送装置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31与主输送辊32,且在主输送带31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4;
[0035] 所述整理装置4包括沿主输送带31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且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位于主输送带31的正上方;
[0036] 所述一号刺辊5包括一号辊体5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52,所述二号刺辊6包括二号辊体6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62,所述三号刺辊7包括三号辊体7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72,一号刺针5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6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大于零。
[0037] 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大于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
[0038] 所述一号刺针52在一号辊体5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三号刺针72在三号辊体7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
[0039] 所述一号刺针52的长度大于二号刺针62的长度,二号刺针62的长度大于三号刺针72的长度。
[0040] 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10,该转动驱动轴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11与转动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13与提升电机14的输出端相连接。
[0041] 所述主输送带31的进料方向设置有进棉输送带1,主输送带31的出料方向设置有出棉输送带2,主输送带31呈水平方向设置,主输送带31与进棉输送带1、出棉输送带2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进棉输送带1低于主输送带31设置,出棉输送带2高于主输送带31设置。
[0042] 所述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8与针头9,所述针杆8的内端与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或三号辊体71的侧围相连接,针杆8的外端与针头9的内端相连接,针头9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9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9的侧围为内凹弧面91。
[0043] 所述针杆8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81,该滑动槽8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82,该空心滑块82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83,空心滑块82上位于活动球83、滑动槽81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84,所述活动球83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85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85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84、滑动槽81后延伸至针杆8的外部,且活动刺85、活动口84、活动球83的直径依次增大。
[0044] 一种上述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 先将初始纺织体15放置在主输送带31的进料口上,该初始纺织体15为多层结构,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再由主输送带31将初始纺织体15自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的下方依次输送而过,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为转动状态,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都与初始纺织体15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直至初始纺织体15与三号刺辊7相互脱离即可,此时便可获得压实刺织纺织体16。
[0046] 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10,该转动驱动轴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11与转动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13与提升电机14的输出端相连接;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进行下述操作中的任意一种或全部:
[0047] 第一种:通过转动传输带11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转动方向或转动速度或同时改变;
[0048] 第二种:通过提升绳索13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高度。
[0049]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0050] 本发明要压实与整理的对象为初始纺织体,其具备较高的厚度与蓬松度。初始纺织体为多层结构,其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子层的内部构造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每层长丝的布置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经过本发明压实、整理之后,不仅整体上被压薄、整体厚度被降低,而且在压实的同时,刺针对初始纺织体内的纤维进行形态的改变与调整,以实现各种纤维的编织、交叉,其中,尤以对长丝进行编织、交叉最为常见与主要。
[0051] 实施例1:
[0052] 参见图1至图7,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包括主输送装置3与整理装置4,所述主输送装置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31与主输送辊32,且在主输送带31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4;所述整理装置4包括沿主输送带31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且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位于主输送带31的正上方;所述一号刺辊5包括一号辊体5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52,所述二号刺辊6包括二号辊体6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62,所述三号刺辊7包括三号辊体7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72,一号刺针5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6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72与主输送带31的最短间距大于零。优选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大于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在水平方向的最短间距。
[0053] 一种上述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压实刺织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初始纺织体15放置在主输送带31的进料口上,该初始纺织体15为多层结构,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再由主输送带31将初始纺织体15自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的下方依次输送而过,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一号刺辊5、二号刺辊6、三号刺辊7都为转动状态,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都与初始纺织体15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直至初始纺织体15与三号刺辊7相互脱离即可,此时便可获得压实刺织纺织体16。
[0054] 实施例2:
[005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0056] 所述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10,该转动驱动轴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11与转动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13与提升电机14的输出端相连接。
[0057] 在输送而过的过程中,进行下述操作中的任意一种或全部:第一种:通过转动传输带11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转动方向或转动速度或同时改变;第二种:通过提升绳索13改变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高度。
[0058] 实施例3:
[0059]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0060] 所述一号刺针52在一号辊体5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二号刺针62在二号辊体6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小于三号刺针72在三号辊体71侧围上的分布密度。所述一号刺针52的长度大于二号刺针62的长度,二号刺针62的长度大于三号刺针72的长度。
[0061] 实施例4:
[006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0063] 所述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8与针头9,所述针杆8的内端与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或三号辊体71的侧围相连接,针杆8的外端与针头9的内端相连接,针头9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9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9的侧围为内凹弧面91。所述针杆8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81,该滑动槽8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82,该空心滑块82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83,空心滑块82上位于活动球83、滑动槽81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84,所述活动球83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85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85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84、滑动槽81后延伸至针杆8的外部,且活动刺85、活动口84、活动球83的直径依次增大。
[0064] 实施例5:
[006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0066] 针杆8中夹于两侧滑动槽81之间的部位内开设有一根进气腔86,该进气腔86的一端经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侧围后与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内腔相连接,一号辊体51、二号辊体61、三号辊体71的内腔与外部气源相通,进气腔86的另一端与针头9侧围上开设的透气孔92相通。在一号刺针52、二号刺针62、三号刺针72与初始纺织体15进行刺入、拔出操作的过程中,透气孔92朝外喷气以改变初始纺织体15内长丝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