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74943.6

文献号 : CN1084729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佐佐木恒之

申请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印刷装置(10)(液体喷出装置)具备:保持部(21),其对将介质(M)卷叠而成的卷筒体(R1)进行保持;输送部(40),其沿着输送路径(FP)而对从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进行输送;喷出部(61),其向通过输送部(40)而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振动部(34),其对从保持部(21)朝向输送部(40)而被输送的介质(M)施加振动。在输送路径(FP)中,当将被振动部(34)施加振动的介质(M)被输送的路径设为振动输送路径(FP1)时,振动输送路径(FP1)被构成为,随着从保持部(21)趋向于输送部(40)而向铅直上方行进。

权利要求 :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其对将介质卷叠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

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而将从所述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卷筒体被放出的所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

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喷出液体;

振动部,其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当将被所述振动部施加振动的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路径设为振动输送路径时,所述振动输送路径被形成为,随着从所述保持部趋向于所述输送部而向铅直上方行进,所述液体喷出装置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构成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的引导面,所述振动部通过使所述引导面振动,从而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与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且与所述输送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上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铅直上方。

4.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其对将介质卷叠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

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而在输送方向上对从由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卷筒体被放出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表面喷出液体;

振动部,其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

气流产生部,其产生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气流,在将所述输送路径中的被所述振动部施加振动的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路径设为振动输送路径时,所述介质在所述振动输送路径、以及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与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且与所述输送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路径上被输送,所述液体喷出装置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构成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的引导面,所述振动部通过使所述引导面振动,从而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

说明书 :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喷墨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一种通过从喷出部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之中,存在一种通过从喷出部朝向从将介质卷叠而成的卷筒体被放出的介质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45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印刷装置中,根据装置的使用环境或使用状况,有时会在从卷筒体被放出的介质的表面上附着有灰尘或细毛等异物。在该情况下,由于附着在介质上的异物与喷出部接触,或者对从喷出部被喷出的油墨的喷落精度造成影响,因此可能会使印刷质量下降。
[0008] 而且,这样的情况并不限于印刷装置,在从喷出部朝向从卷筒体被放出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是大致共通的。
[0009]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情况而被完成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1]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題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0012] 解决上述课題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保持部,其保持卷叠有介质的辊体;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而对从所述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卷筒体被放出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喷出液体;振动部,其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当将被所述振动部施加振动的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路径设为振动输送路径时,所述振动输送路径被形成为,随着从所述保持部趋向于所述输送部而向铅直上方行进。
[0013] 根据上述结构,从保持部所保持的卷体体被放出的介质在到达输送部之前通过振动部而进行振动。此外,通过振动部而对介质施加振动是在介质于随着从保持部趋向于输送部而向铅直上方行进的振动输送路径上被输送之时。因此,当通过振动而使附着于在振动输送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上的异物从介质分离时,异物将会以在倾斜的介质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而向铅直下方落下。这样,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附着有异物的介质被输送至与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朝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喷出液体。
[0014] 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与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上且与所述输送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上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0015] 在朝向预先加热了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情况下,如果在介质的加热后对该介质施加振动,则可能会使介质的温度下降。此外,如果在对介质进行加热的同时对该介质施加振动,则可能会使介质的加热效率下降。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结构中,在与振动输送路径相比而靠输送方向的下游处对介质进行加热。因此,在朝向加热了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能够抑制介质的加热效率下降。
[0016] 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构成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的引导面,所述振动部通过使所述引导面振动,从而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
[0017]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构成振动输送路径的引导面振动,从而能够对在振动输送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施加振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在振动输送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振动的结构。
[0018] 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部的铅直上方。
[0019] 即使在液体喷出装置的使用之后将介质收卷至保持部所保持的卷筒体中,但如果就此将卷筒体保持在保持部上,则在再次开始使用液体喷出装置的状况下,在卷筒体(介质)的上表面(表面)上也有可能堆积有异物。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引导部被设置在保持部的铅直上方,因此引导部作为覆盖保持部所保持的卷筒体的檐而发挥功能。因此,在上述的状况下,能够对异物堆积在卷筒体(介质)的上表面(表面)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0020] 解决上述课題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保持部,其对将介质卷叠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而对从所述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卷筒体被放出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表面喷出液体;振动部,其对从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振动;气流产生部,其产生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气流,所述介质在将所述输送路径中的被所述振动部施加振动的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路径设为振动输送路径时,在所述振动输送路径、以及所述输送路径中的与所述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且与所述输送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路径上被输送。
[0021] 根据上述结构,从保持部所保持的卷筒体被放出的介质在到达输送部之前通过振动部而进行振动。此外,在通过振动部而被施加振动的振动输送路径、以及与该振动输送路径相比靠下游且与输送部相比靠上游的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的表面上,通过气流产生部而产生气流。因此,因振动而从介质的表面分离的异物,通过气流而从该介质的表面上被去除。这样,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附着有异物的介质被输送至与振动输送路径相比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从而能够抑制朝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喷出液体。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0023] 图2为卷筒体的拆装时的上述印刷装置的侧视图。
[0024] 图3为印刷时的上述印刷装置的侧视图。
[0025] 图4为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参照图面,对将液体喷出装置具体化为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为,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喷墨打印机。
[0027]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而对卷叠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放卷部20;对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0;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0;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部60;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70。此外,印刷装置10具备对装置的一部分的结构部件进行收纳的框体11、以及对框体11等进行支承的脚部12。
[0028] 而且,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F”,并将从放卷部20起至收卷部70为止的输送介质M的路径(介质M的移动路径)称为“输送路径FP”。此外,将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印刷装置10的前后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并将印刷装置的上下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前后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为相互交叉(正交)的方向,输送方向F为与宽度方向X交叉(正交)的方向。
[0029] 放卷部20具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而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R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21。并且,放卷部20通过使卷筒体R1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从卷筒体R1放出的介质M的放卷,并通过使卷筒体R1向另一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从卷筒体R1放卷了的介质M的收卷。
[0030] 引导部30具备:具有形成输送路径FP的一部分的引导面31的引导部件32、以可滑动的方式对引导部件32进行支承的轨道部件33、使引导部件32(引导面31)振动的振动部34。在宽度方向X上,引导部30的长度与印刷装置10作为印刷对象的介质M中的最大的介质M的长度相比而较长。此外,引导面31成为以随着从放卷部20趋向于输送部40而向铅直上方行进的方式被形成的斜面。并且,引导部30的引导面31通过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从而对该介质M的输送进行引导。
[0031] 轨道部件33对引导部件以能够在与宽度方向X以及铅直方向Z的两个方向均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Y)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此外,优选为,在轨道部件33与引导部件32之间设置弹簧成分或阻尼器成分,从而在振动部34使引导部件32振动时,该振动不会被传递。
[0032]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也将引导部件32相对于轨道部件33而向后方突出的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称为“突出位置”,并且也将引导部件32被收纳在框体11中的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称为“收纳位置”。即,在引导部件32位于收纳位置时,引导部件32从框体11的突出量成为最小,并且在引导部件32位于突出位置时,引导部件32从框体11的突出量成为最大。
[0033] 此外,如图1所示,在轨道部件33位于突出位置时,在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的铅直上方配置有引导部件32。此处,在引导部件32被配置在突出位置处的情况下,优选为在印刷装置10的俯视观察时,通过引导部件32而至少使卷筒体R1的旋转轴被隐藏,并且更优选为通过引导部件32而使卷筒体R1全部被隐藏。而且,此处所说的卷筒体R1是指,介质M以最大限度而被卷绕的物质。
[0034] 振动部34以在引导部件32的与引导面31相反的一侧上与该引导部件32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振动部34既可以在引导部件32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处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跨及引导部件32的宽度方向X而设置有多个。并且,振动部34通过使引导部件32振动,从而对被引导至引导部件32的引导面31上的介质M施加振动。
[0035] 此外,振动部34只要是使引导部件32振动的部件即可,例如,只要采用如下那样的结构即可。首先,振动部34的振动产生方式只要设为通过对将偏心锤安装在输出轴上的电机进行驱动而使振动产生的方式(ERM:Eccentric Rotating Mass质量块偏心旋转方式)即可。此外,振动部34的振动产生方式也可以为,利用通过使对应于线圈中所流动的电流值的电磁力与线圈以及磁铁的推斥力之差随时间变化而在线圈中产生的振动的方式(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线性谐振器方式)。此外,振动部34的振动产生方式也可以为,利用通过根据所施加的电压值而进行伸缩的压电元件而产生的振动的方式。另外,振动部
34的振动产生方式也可以为,通过将高压的气体作为动力源而进行周期性的运动的振子而使振动产生的方式。
[0036] 此外,优选为,振动部34使引导部件32例如以数十Hz至数百Hz的频率而进行振动。另外,优选为,振动部34使引导部件32在与引导面31交叉的方向(优选为正交的方向)上振动。而且,虽然引导部件32的振幅可以根据输送的介质M的厚度而改变,但是例如只要为
0.1mm至5mm左右即可。
[0037]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也将输送路径FP中的输送有被振动部34施加振动的介质M的路径称为“振动输送路径FP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振动输送路径FP1由引导部件32的引导面31而形成。
[0038] 输送部40具备在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的同时进行驱动旋转的驱动辊41、以及在与介质M的表面接触的同时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42。并且,输送部40通过在使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夹持介质M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1正旋转,从而将从放卷部20被放出的介质M沿着输送路径FP而朝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此外,输送部40通过使驱动辊41逆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进行输送。
[0039] 支承部50具备被设置在与输送部4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第一支承部51、以及被设置在与输送部40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的第二支承部52。
[0040] 第一支承部51以随着趋向于印刷装置10的前方而向铅直上方行进的方式被形成。此外,与引导部30同样地,第一支承部51以跨及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X的方式被设置。另外,在第一支承部51上,在与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3相反的一侧上,设置有对该第一支承部51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部54。
[0041] 第二支承部52在行进至印刷装置10的前方之后,以随着趋向于印刷装置10的前方而向铅直下方行进的方式被形成。此外,与引导部30同样地,第二支承部52以跨及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X的方式被设置。另外,在第二支承部52上,在与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3相反的一侧上,设置有对该第二支承部52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部55。
[0042] 此外,第一支承部51以及第二支承部52的支承面53形成输送路径FP的一部分。并且,支承部50对通过引导部30而被引导的介质M进行支承,或者对通过印刷部60而被实施印刷的介质M进行支承,或者对通过印刷部60而被实施执行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支承。
[0043] 另外,第一支承部51以及第二支承部52通过第一加热部54以及第二加热部55的驱动而被加热,并通过传热而对与支承面53接触的介质M进行加热。关于这一点,优选为,支承部50由铝或不锈钢等热传导率较高的金属材料而形成。
[0044] 而且,第一加热部54为,对在与振动输送路径FP1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且与输送部4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M、即被第一支承部51的支承面53支承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部件。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部54相当于“加热部”的一个示例。
[0045] 印刷部60具备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喷出部61(例如,喷出头)、对喷出部61进行支承的滑架62、以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而对滑架62进行支承的导向轴63。而且,滑架62的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只要是通过例如利用滑轮机构等而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向宽度方向X的直进运动的机构来实现即可。
[0046] 并且,印刷部60基于被输入至印刷装置10的印刷任务而对介质M实施印刷。详细而言,通过使滑架62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出部61向介质M的表面喷出油墨,从而实施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
[0047] 收卷部70具备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对将介质M卷叠而成的卷筒体R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71、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向介质M施加张紧力(张力)的张紧杆72。并且,收卷部70通过使卷筒体R2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印刷完成的介质M的收卷。
[004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随着放卷部20以及收卷部70的驱动而实现的介质M的放卷量与介质M的收卷量进行制御,从而对作用于介质M的张紧力(张力)进行调节。这样,抑制了在输送路径FP上被输送的介质M产生褶皱或松弛的情况,以使介质M顺利地被输送。
[00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印刷装置10中,为了对介质M实施印刷,通过在从卷筒体R1放出介质M时使介质M从卷筒体R1剥离,从而使该介质M易于带电。另外,由于保持部21被设置在框体11外,因此在印刷装置10的设置环境中漂浮有灰尘、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该异物可能会吸附在带电了的介质M上。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对吸附有异物的介质M喷出油墨,因此可能会使印刷质量下降。
[005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方式,即,在从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到达输送部40之前,使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的引导面31(引导部件32)振动,从而使附着于介质M上的异物从该介质M分离。换言之,对在振动输送路径FP1上被输送的介质M施加振动,从而使附着于介质M上的异物与该介质M分离。
[0051]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2] 首先,参照图2,对印刷装置10的非印刷时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00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在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不存在剩余量,或者开始对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不同的介质M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对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进行更换。而且,当在对放卷部20的卷筒体R1进行更换时存在从该卷筒体R1放出的介质M的情况下,在将介质M收卷于放卷部20的卷筒体R1之后,对该卷筒体R1进行更换。
[0054] 如图2所示,在对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进行更换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使引导部件32位于收纳位置。因此,由于引导部件32持续位于突出位置而难以进行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上的卷筒体R1的拆装动作的情况得到抑制。
[0055] 另一方面,在将卷筒体R1就此保持在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上而中断印刷装置10的使用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使引导部件32位于突出位置。因此,即使在将印刷装置10的使用长期(例如,数日)中断的情况下,也会使异物堆积在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的上部的情况得到抑制。其结果是,在再次开始使用印刷装置10的情况下,降低了附着在从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上的异物的量。
[0056] 接下来,参照图3,对印刷装置10的印刷时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0057]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从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被引导至利用振动部34而进行振动的引导部件32(引导面31)。因此,使从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如图3中的两个方向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振动,并且在异物附着于介质M的表面上的情况下,该异物从介质M的表面分离,并且顺着介质M的斜面而落下。因此,抑制了在表面上附着有异物的介质M被输送至与输送部40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从而抑制了朝向这样的介质M喷出油墨的情况。
[005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方向F上,在与引导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上设置有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第一支承部51。因此,沿输送方向F被输送的介质M在于引导部30处与异物分离之后,沿着第一支承部51而被输送的同时,通过该第一支承部51而被预先加热(预加热)。
[0059] 之后,被预先加热的介质M在被第二支承部52支承的状态下,通过从喷出部61被喷出油墨从而被实施印刷。接着,印刷完成的介质M沿着第二支承部52而被输送,并且通过该第二支承部52而被正式加热,从而促进了油墨的定影。并且,介质M在通过张紧杆72而被施加了张紧力之后,被收卷于收卷部70的卷筒体R2上。
[0060]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061] (1)从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在到达输送部40之前通过振动部34而进行振动。此外,通过振动部34而对介质M施加振动是在介质M被随着从保持部21朝向输送部40行进而趋向于铅直上方的引导面31引导之时。因此,当通过振动而使附着于介质M的表面上的异物从介质M分离时,使异物以在介质M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而向铅直下方落下。这样,能够抑制附着有异物的介质M被输送至与振动输送路径FP1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朝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M喷出油墨的情况。
[0062] (2)如果在对介质M进行加热之后对该介质M施加振动,则可能会使介质M的温度下降。此外,如果在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同时对该介质M施加振动,则可能会使介质M的加热效率下降。关于这一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振动输送路径FP1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对介质M进行加热。因此,在对介质M进行预先加热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M的温度下降,或者能够抑制介质M的加热效率下降。
[0063] (3)通过使具有引导介质M的引导面31的引导部件32振动,从而能够使在振动输送路径FP1上被输送的介质M振动。这样,能够容易地实现使在振动输送路径FP1上被输送的介质M振动的结构。
[0064] (4)由于位于突出位置处的引导部件32位于保持部21的铅直上方,因此在不使用印刷装置时,能够使引导部件32作为覆盖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的檐而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在将卷筒体R1就此保持在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上而中断了印刷装置10的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异物堆积在卷筒体R1的上部的情况进行抑制。
[0065] (5)由于设为使引导部件32能够在突出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因此在相对于放卷部20的保持部21而拆装卷筒体R1的情况下,通过将引导部件32配置在收纳位置处,从而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
[0066]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
[0067] ·印刷装置10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印刷装置10A。而且,在图4所示的印刷装置10A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8] 如图4所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A具备: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F而从卷体R1对介质M进行放卷的放卷部20;对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部80;朝向介质M送出气体的送风部90;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0A;对介质M实施印刷的印刷部60。此外,印刷装置10A具备框体11、脚部12、用于将印刷完成的介质M排出至框体11外的排出口13。
[0069] 放卷部20被设置在印刷装置10A的框体11的铅直上方且后方的位置处。即,放卷部20被配置在与印刷部60的喷出部61相比靠铅直上方且靠后方的位置处。因此,从放卷部20被放出的介质M以随着向印刷装置10A的前方行进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输送。
[0070] 引导部80具备沿着输送方向F而与介质M的表面接触的第一引导辊81、具有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的引导面82的引导板83、与介质M的表面接触的第二引导辊84。此外,引导部80具备使引导板83振动的振动部34。第一引导辊81、引导板83以及第二引导辊84跨及印刷装置10A的宽度方向X而被设置。第一引导辊81以及第二引导辊84以宽度方向X作为旋转轴方向,并且以能够随着介质M的输送而从动旋转的方式被设置。
[007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引导辊81、引导板83(引导面82)以及第二引导辊84而形成了介质M的输送路径FP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引导板83(引导面82)而形成了振动输送路径FP1。
[0072] 送风部90相当于“气流产生部”的一个示例,如图4的空白箭头标记所示,将框体11外的气体朝向引导板83的引导面82而送出气体。因此,印刷装置10A在为了对介质M实施印刷而输送介质M时,在通过引导板83而被施加振动的介质M的表面、即在振动输送路径FP1上被输送的介质M的表面上产生气流。
[0073] 根据图4所示的印刷装置10A,从保持部21所保持的卷筒体R1被放出的介质M在到达输送部40之前通过进行振动的引导板83而振动。此外,被引导至引导板83的介质M通过送风部90而被喷射气体,所述引导板83通过振动部34而被施加振动。因此,通过被施加振动而从介质M的表面分离的异物通过被喷向介质M而产生的气流(冲击流),从而从介质M的表面被去除。这样,使附着有异物的介质M被输送至与振动输送路径FP1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能够对朝向附着有异物的介质M喷出油墨的情况进行抑制。
[0074]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送风部90通过朝向在输送路径FP中的与振动输送路径FP1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的路径且与输送部4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路径上被输送的介质M送出气体,从而产生沿着该介质M的表面的气流。根据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另一个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0075]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送风部90。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设置作为气流产生部的一个示例的排气风扇。据此,通过随着排气部将框体11内的气体排出至框体11外而产生的气流,从而能够从介质M的表面将异物去除。
[0076] ·此外,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当通过使滑架62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在被引导至引导板83的介质M的表面上产生气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送风部90。在该情况下,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滑架62相当于“气流产生部”的一个示例。
[0077]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引导辊81以及第二引导辊8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振动部34,以使该引导辊81、84振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板83。
[0078]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介质M中与被喷出油墨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施加振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对介质M的表面施加振动的结构。
[0079] ·振动部34既可以使引导部件32在宽度方向X上振动,也可以使其在铅直方向Z上振动,还可以使其在输送方向F上振动。
[0080] ·振动部34可以通过与介质M直接地接触而使该介质M振动。即,在该情况下,不需要设置引导面31、82。
[0081] ·也可以以引导面82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而设置引导板83。在该情况下,与另一个实施方式同样地优选为,采用在被施加了振动的介质M的表面上产生气流的结构。
[0082] ·也可以设置送风式的离子发生器,以便通过利用振动部34而使对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32振动,从而附着在该介质M的表面上的异物更容易分离。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该送风式的离子发生器朝向被引导部件32所引导的介质M的表面送风。
[008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加热部54以及第二加热部55。
[00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引导部件32在突出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即,也可以将引导部件32固定地配置在突出位置处。
[0085] ·印刷装置10也可以不具备滑架62,而变更为具备与介质M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长条状的被固定的喷出部61的、所谓的行式头的印刷装置。该情况下的喷出部61既可以通过将形成有作为液滴而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多个单位头部并列地配置从而使记录范围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也可以通过在单一的长条头上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而配置多个喷嘴从而使记录范围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
[0086] ·喷出部61所喷出或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者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采用喷出如下的液状体而实施记录的结构,所述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含有被用于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
[0087] 符号说明
[0088] 10、10A…印刷装置;11…框体;12…脚部;13…排出口;20…放卷部;21…保持部;30…引导部;31…引导面;32…引导部件;33…轨道部件;34…振动部;40…输送部;41…驱动辊;42…从动辊;50、50A…支承部;51…第一支承部;52…第二支承部;53…支承面;54…第一加热部;55…第二加热部;60…印刷部;61…喷出部;62…滑架;63…导向轴;70…收卷部;71…保持部;72…张紧杆;80…引导部;81…第一引导辊;82…引导面;83…引导板;84…第二引导辊;90…送风部;F…输送方向;FP…输送路径;FP1…振动输送路径;M…介质;R1…卷筒体;R2…卷筒体;X…宽度方向;Y…前后方向;Z…铅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