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676309.6

文献号 : CN1085072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季士才

申请人 :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流装置。节流装置用于控制空调系统中供液管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差,供液管中设有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第二节流控制装置和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的旁路通道。第一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供液管的上游,第二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下游,旁路通道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上游,旁路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通道上。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具有通道,以允许流体留过通道,从而改变流经通道的流体的压差并控制供液管两端的压差。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连通或断开旁路通道,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应用性能,并保护空调系统安全运行。

权利要求 :

1.一种节流装置(440),用于控制空调系统(400)中供液管(220)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中设有所述节流装置(440),所述节流装置(440)包括: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设置在所述供液管的上游;

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下游;

旁路通道(203),所述旁路通道(203)的一端(210)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上游,所述旁路通道(203)的另一端(212)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之间的连接通道(207)上,所述旁路通道(203)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

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具有通道,以允许所述制冷剂流过所述通道,从而改变流经所述通道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差并控制所述供液管(220)两端的压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状态下,所述旁路通道(203)被连通;在制热状态下,所述旁路通道(203)被断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旁路通道(203)被断开时,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所产生的压降可以被叠加;当所述旁路通道(203)被连通时,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不起作用,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节流装置(440)的压降为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所产生的压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包括至少一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为节流孔板和/或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为节流孔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为节流孔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440),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通道(203)上设有电磁阀(205),以控制所述旁路通道(203)的连通或断开。

8.一种空调系统(400),包括:

蒸发器(110),所述蒸发器(110)包括蒸发器入口(110a)和蒸发器出口(110b);

压缩机(120),所述压缩机包括压缩机入口(120a)和压缩机出口(120b),所述压缩机入口(120a)与所述蒸发器出口(110b)相连通;

冷凝器(130),所述冷凝器(130)包括冷凝器入口(130a)和冷凝器出口(130b),所述冷凝器入口(130a)与所述压缩机出口(120b)相连通;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装置(440),所述节流装置(440)包括节流装置入口(440a)和节流装置出口(440b),所述节流装置入口(440a)与所述冷凝器出口(130b)相连通,所述节流装置出口(440b)与所述蒸发器入口(110a)相连通。

9.一种用于控制节流装置的方法,所述节流装置用于控制空调系统(400)中供液管(220)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中设有所述节流装置(440),所述节流装置(440)包括: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设置在所述供液管的上游;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下游;旁路通道(203),所述旁路通道(203)的一端(210)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上游,所述旁路通道(203)的另一端(212)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之间的连接通道(207)上,所述旁路通道(203)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具有通道,以允许所述制冷剂流过所述通道,从而改变流经所述通道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差并控制所述供液管(220)两端的压差;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400)的压缩机(120)运行时,将所述空调系统(400)的系统压差分别与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系统压差为系统冷凝侧与系统蒸发侧的压差,所述第二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当所述系统压差≤所述第一设定值时,判断所述系统处于制冷状态,从而连通所述旁路通道(203),以使制冷剂从所述旁路通道(203)流经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

当所述系统压差≥所述第二设定值时,判断所述系统处于制热状态,从而断开所述旁路通道(203),以使制冷剂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控制节流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系统从制冷状态到制热状态的转变过程中或者从制热状态到制冷状态的转变过程中,所述旁路通道(203)连通或断开的状态不改变。

说明书 :

一种节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流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空调系统中的节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空调系统包含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大部件,用于使制冷剂在其中进行循环流动,从而通过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完成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
[0003] 具体地,图1示出了传统空调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空调系统100主要包括蒸发器110、压缩机120、冷凝器130和节流装置140,它们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并在系统中充注有制冷剂。如图1所示,蒸发器110包括入口110a和出口110b,压缩机120包括入口
120a和出口120b,冷凝器130包括入口130a和出口130b,节流装置140包括入口140a和出口
140b。这些部件以如下方式由管路连接:压缩机120的出口120b连接至冷凝器130的入口
130a,冷凝器130的出口130b连接至节流装置140的入口140a,而节流装置140的出口140b连接至蒸发器110的入口110a,蒸发器110的出口110b连接至压缩机120的入口120a。
[0004] 由于空调系统制冷时制冷剂的状态变化情况与制热时制冷剂的状态变化情况相似,下面以空调系统制冷时制冷剂的状态变化情况为例,简单介绍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状态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在制冷过程中,节流装置140将由冷凝器130来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节流,使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40而产生压降;低压制冷剂在蒸发器110内与被冷却对象(图1中进入蒸发器110的箭头和从蒸发器110的出来的箭头表示被冷却对象如冷冻水的走向)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被汽化而蒸发;汽化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被压缩机120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压缩机12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130内与环境介质(图1中进入冷凝器130和从冷凝器130出来的箭头表示环境介质如冷却水的走向)进行热交换,释放出热量被液化而凝结;高温制冷剂液体再次流经节流装置140而产生压降。
如此周而复始,产生连续制冷效应。
[0005] 在上述传统的空调系统中,通常使用电子膨胀阀(EXV)或节流孔板作为节流装置。然而,对于大冷量空调(热泵)系统,采用电子膨胀阀等阀件用作节流装置会使成本很高,为降低成本,现有的大冷量低成本水冷空调(热泵)系统通常使用节流孔板作为节流装置。
[0006] 现有节流装置为设置在制冷剂供液管中的一块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上设有孔口,节流孔板横向设置在制冷剂供液管的流动通道中,使得制冷剂流经节流孔板上的孔口,从而改变制冷剂的压差。对于空调系统而言,制冷状态与制热状态所要求的系统压差(即,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的差值)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制热状态的系统压差大于制冷状态的系统压差。对于现有技术的节流装置而言,其只按空调系统的制冷状态进行匹配,即当空调系统运行制冷状态时,节流装置出入两端的压差可以满足制冷状态所要求的系统压差。而当空调系统运行制热状态时,因制热状态的系统压差比制冷状态的系统压差大,所以节流孔板的孔口流通能力变大,供液量变大,导致制冷剂滞留在蒸发器110中,从而造成冷凝器130缺液,最终因使冷凝器130的过冷度很小,使系统制热性能很差。此外,由于制冷剂滞留在蒸发器110中,还有可能导致压缩机120吸气带液等安全问题。换句话说,现有技术的节流装置只能保证制冷状态下的应用性能,却无法保证其在制热状态下的应用性能。
[0007] 因此,对于大冷量低成本水冷空调(热泵)系统而言,需要一种节流装置,可以适应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两种状态下正常供液时不同的系统压差,从而使空调系统无论在制冷状态还是在制热状态下都能保证其应用性能充分发挥,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节流装置,其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流装置,用于确保正常供液,并且控制空调系统中供液管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差,所述供液管中设有所述节流装置,包括:
[0010] 第一节流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供液管的上游;
[0011] 第二节流控制装置,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下游;
[0012] 旁路通道,所述旁路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上游,所述旁路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通道上,所述旁路通道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
[0013] 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具有通道,以允许所述制冷剂流过所述通道,从而改变流经所述通道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差并控制所述供液管两端的压差。
[0014]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在制冷状态下,所述旁路通道被连通;在制热状态下,所述旁路通道被断开。
[0015]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当所述旁路通道被断开时,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所产生的压降可以被叠加;当所述旁路通道被连通时,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不起作用,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节流装置的压降为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所产生的压降。
[0016]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节流控制装置。
[0017]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为节流孔板和/或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为节流孔板。
[0018]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所述至少一个节流控制装置为节流孔板。
[0019] 根据上述节流装置,所述旁路通道上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所述旁路通道的连通或断开。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0021]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
[0022]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压缩机入口和压缩机出口,所述压缩机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出口相连通;
[0023]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入口与所述压缩机出口相连通;
[0024] 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节流装置入口和节流装置出口,所述节流装置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通,所述节流装置出口与所述蒸发器入口相连通。
[0025]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节流装置的方法,所述节流装置用于确保正常供液,并且控制空调系统中供液管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差,所述供液管中设有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供液管的上游;第二节流控制装置,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下游;旁路通道,所述旁路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的上游,所述旁路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通道上,所述旁路通道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具有通道,以允许所述制冷剂流过所述通道,从而改变流经所述通道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差并控制所述供液管两端的压差;所述方法包括:
[0026] 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运行时,将所述空调系统的系统压差与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系统压差为系统冷凝侧与系统蒸发侧的压差,所述第二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0027] 当所述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时,判断所述系统处于制冷状态,从而连通所述旁路通道,以使制冷剂从所述旁路通道流经所述第二节流控制装置;
[0028] 当所述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判断所述系统处于制热状态,从而断开所述旁路通道,以使制冷剂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节流控制装置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
[0029] 根据上述控制方法,在所述系统从制冷状态到制热状态的转变过程中或者从制热状态到制冷状态的转变过程中,所述旁路通道连通或断开的状态不改变。
[0030] 根据本发明的节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实现节流装置适应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两种不同的系统压差,从而使空调系统无论在制冷状态还是在制热状态下都能达到机组稳定供液,提高机组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机组成本。
[0031] 通过考虑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优点和实施例可以被阐述或变得显而易见。此外,应当理解,上述发明内容和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为示例性的,并且旨在提供进一步的解释,而不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然而,具体实施方式和具体实例仅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通过该具体实施方式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32] 本发明这些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0033] 图1示出了传统空调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A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节流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5] 图2B示出了在空调系统的制冷状态时,图2A中的节流装置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0036] 图2C示出了在空调系统的制热状态时,图2A中的节流装置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0037] 图3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节流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8] 图4示出了使用本发明的节流装置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示出了图4中控制器示意性的内部结构图;
[0040] 图6示出了图4中控制器控制旁路通路连通或断开的控制流程图。
[0041] 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发明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或方位性的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以下的附图中,同样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相似的零部件使用相似的附图号,以避免重复描述。
[0043]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节流装置。如图2A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节流装置设置在用于制冷剂的供液管220中,其包括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和旁路通道203。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设置在供液管220的上游,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设置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下游。旁路通道203的一端210连接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
201的上游,旁路通道203的另一端212连接在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
202之间的连接通道207上,其中,旁路通道203可控制地被连通或断开。第一节流控制装置
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中分别具有通道208和通道209。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在供液管220中设置为制冷剂只能从通道208和209流过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从而改变流经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
202的制冷剂的压降。旁路通道203的连通或断开由电磁阀205控制。
[004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分别为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上设有供液体流过的孔口,作为供制冷剂流过的通道。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横向设置在制冷剂供液管中,使得制冷剂只能通过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上的孔口流过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当然,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也可以不是孔板,而是可以实现压力控制功能的其它结构,例如开口渐缩的喇叭口等。
[0045] 图2B示出了在空调系统的制冷状态时,图2A中的节流装置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其中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如图2B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状态,电磁阀205被打开,旁路通道203被连通。由于连通后的旁路通道203阻力小,因此制冷剂全部流经旁路通道203而不通过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通道208。这使得在制冷状态下,制冷剂只通过旁路通道203流经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由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对制冷剂产生节流降压。其中,旁路通道的流通面积不得低于供液管220的50%。
[0046] 图2C示出了在空调系统的制热状态时,图2A中的节流装置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其中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如图2C所示,当空调系统运行制热状态时,电磁阀205被关闭,旁路通道203被断开,因此制冷剂全部流经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而不通过旁路通道203。这使得在制热状态下,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两者,由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共同对制冷剂产生节流降压。
[004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中的通道208和通道209设计为圆形通道,圆形通道直径的大小设计应使得确保正常供液时节流控制装置的节流降压满足制冷系统的要求。
[0048] 根据本发明,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在确保制冷剂正常供液时的节流降压能力设计为当制冷剂仅流过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时,制冷系统产生的压降满足空调系统的制冷状态所需要的标准系统压降。而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在确保制冷剂正常供液时的节流降压能力设计为当制冷剂流过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两者时,制冷系统产生的压降满足空调系统制热状态需要的标准系统压降。具体而言,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中的通道209的大小按空调系统的标准制冷状态所需要的制冷剂流量及压降进行匹配。
因此,在空调系统的制冷状态下,制冷剂仅流过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来实现系统要求的压降。而在空调系统的制热状态下,由于系统压降增大,需要通过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相配合来实现空调系统制热状态需要的制冷剂流量及压降。因此,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通道208的大小应当设计为当制冷剂流过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两者后,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及压降能够满足空调系统的制热状态的要求。
[0049] 由此,本发明的节流装置可以满足大冷量低成本水冷空调系统中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的不同系统压差,从而使空调系统不论在制冷状态下还是在制热状态下都能保证发挥最佳性能。
[0050]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节流装置。除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设置与图2A不同以外其他部件设置均与图2A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被设置为多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多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流体串联连接在一起,通过多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两端的压降与通过图2A中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的压降相同。
[0051] 将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设置为多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还具有在部分负荷时能够精确调节供液量的有益效果。这是因为当制冷剂在流经各个节流控制装置时,由于流经各个节流控制装置的制冷剂的压力逐渐降低,因此制冷剂会从液态逐渐转变为气液混合态,气液混合态的制冷剂流速快且通过多个节流控制装置时产生的压降比通过一个节流控制装置大,因此,特别在部分负荷时,本实施例的多个节流控制装置(201.1,201.2,……201.n)的供液控制能力优于单个节流控制装置201,从而达到更精确地调节供液量的有益效果。
[0052] 由此可见,虽然本发明没有示出,但可以预见,例如使用多个节流控制装置代替第一节流控制装置201和/或使用多个节流控制装置代替第二节流控制装置202以实现相同的目的都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其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53] 图4示出了使用本发明的节流装置的空调系统4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蒸发器110、压缩机120、冷凝器130和节流装置440与图1中空调系统100的蒸发器110、压缩机120、冷凝器130和节流装置140连接关系及作用均相同,因此不再赘述。与图1中空调系统100不同的是,图4示出的空调系统400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节流装置440,并且在空调系统中设置有控制器406、第一传感器408和第二传感器410,用于控制节流装置的运行。其中,第一传感器408被设置于冷凝器130中,用于探测冷凝器130的冷凝压力。第二传感器410被设置于蒸发器110中,用于探测蒸发器110的蒸发压力。控制器406、第一传感器408、第二传感器410和节流装置440通讯相连,以便控制器406接收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并根据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之差向节流装置440发送控制信号。
[0054] 图5示出了图4中控制器406示意性的内部结构图。如图5所示,控制器406包括总线502、处理器504、输入装置(有线)508、输出装置(有线)512、无线通讯装置514以及具有控制程序502的存储器518。控制器406中各个部件,包括处理器504、输入装置(有线)508、输出装置(有线)512、无线通讯装置514以及存储器518与总线502通讯相连,使得处理器504能够控制输入装置(有线)508、输出装置(有线)512、无线通讯装置514以及存储器518的运行。具体地说,存储器518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而处理器504从存储器518读取程序、指令和数据,并且能向存储器518写入数据。通过执行存储器518读取程序和指令,处理器504控制输入装置(有线)508、输出装置(有线)512、无线通讯装置514的运行。
[0055] 通过连线509,输入装置(有线)508接收从空调系统发出的信号和数据,包括从第一传感器408和第二传感器410发来的信号和数据。通过连线511,输出装置(有线)512向外部发出控制信号,包括向电磁阀205发出关闭或打开的控制信号。通过无线通道513,无线通讯装置514向外部发出控制信号,包括向电磁阀205发出关闭或打开的控制信号;并且接收从空调系统发出的信号和数据,包括从第一传感器408和第二传感器410发来的信号和数据。
[0056] 应该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现图6中所示流程图的程序存储在控制器406的存储器518中。通过处理器504执行存储在控制器406的程序,控制器406对电磁阀205进行控制。
[0057] 图6示出了控制器406控制旁路通路203连通或断开的控制流程图600。如图6所示,控制器406控制旁路通路203连通或断开的步骤如下:
[0058] 在步骤602中,处理器504判断空调系统400的压缩机120是否运行。如果压缩机120没有运行,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02,直到处理器504判断压缩机120开始运行,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04。
[0059] 在步骤604中,处理器504根据输入装置(有线)508和/或无线通讯装置514接收冷凝器130的冷凝压力和蒸发器110的蒸发压力,并计算系统压差,其中,系统压差为冷凝压力减去蒸发压力。随后处理器504根据计算得出的系统压差将操作转到步骤606。
[0060] 在步骤606中,处理器504判断系统压差是否≤第一设定值。当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时,判断空调系统400处于制冷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10;当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时,判断空调系统400不处于制冷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08。
[0061] 在步骤608中,处理器504判断系统压差是否≥第二设定值。其中第二设定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根据一个示例,第二设定值=第一设定值+a。其中,a为1-5bar。当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02;当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判断空调系统处于制热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20。
[0062] 值得注意的是,在步骤608中,当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表示空调系统300处于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两种工况的转换过渡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阀205将不进行动作,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02,重新判断空调系统300的压缩机120是否运行。
[0063] 在步骤620中,处理器504通过输出装置(有线)412和/或无线通讯装置414向电磁阀205发出关闭的控制信号。随后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24。
[0064] 在步骤624中,处理器504判断系统压差是否≤第一设定值。当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时,表示空调系统依然处于制热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步骤608返回步骤624;当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时,表示空调系统已处于制冷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26。
[0065] 在步骤626中,处理器504判断空调系统300的压缩机120是否运行。如果压缩机120已停止,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02;如果处理器504判断压缩机120依然运行,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10。
[0066] 应该说明的是,在空调系统运行时,可能会有制热状态向制冷状态变化的情况。步骤624和步骤626的操作保证了在压缩机120不停止运行的情况下,当系统要从制热状态向制冷状态变化时,在从制热状态向制冷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电磁阀205关闭,直到系统压差≤第一设定值。即,当空调系统400完全转变为制冷状态后,才将操作转到步骤610。这是为了防止因为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的频繁变化导致电磁阀205频繁开关,从而影响空调系统400的使用寿命。
[0067] 步骤606和步骤626的操作都有可能转到步骤610。也就是说,步骤610有两个入口。从步骤606转到步骤610表示空调系统300刚启动后直接被设置为制冷状态。从步骤626转到步骤610表示空调系统300在持续运行的过程中从制热状态转变为制冷状态。
[0068] 在步骤610中,处理器504通过输出装置(有线)412和/或无线通讯装置414向电磁阀205发出开启的控制信号。随后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14。
[0069] 在步骤614中,处理器504判断系统压差是否≥第二设定值。当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表示空调系统300处于制冷状态,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20;当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时,处理器504将操作转到步骤616。
[0070] 在步骤616中,处理器504判断空调系统300的压缩机120是否运行。如果压缩机120已停止运行,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02;如果处理器504判断压缩机120依然运行,处理器504将操作返回步骤614。
[0071] 应该说明的是,在空调系统300运行时,可能会有制冷状态向制热状态变化的情况。步骤614和步骤616的操作保证了在压缩机120不停止运行的情况下,当系统要从制冷状态向制热状态变化时,在制冷状态向制热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电磁阀打开,直到系统压差≥第二设定值。即,当系统完全转变为制热状态后,才将操作转到步骤620。这是为了防止因为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的频繁变化导致电磁阀频繁开关,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
[0072] 从图6中还可以看出,步骤608和步骤614的操作都有可能转到步骤620。也就是说,步骤620有两个入口。从步骤608转到步骤620表示空调系统300刚启动后直接被设置为制热状态。从步骤614转到步骤620表示空调系统300在持续运行的过程中从制冷状态转变为制热状态。
[0073]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发明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