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372993.5

文献号 : CN10853987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毓斌须成忠刘竞升

申请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该系统包括两个发射端、一个接收端及一个MCU;上述两个发射端均包括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网络、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检测模块;上述接收端模块包括接收端LC谐振线圈、全桥整流电路及DC‑DC稳压模块。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利用上述检测模块检测出发射端的输入阻抗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互感系数,然后根据发射端的输入阻抗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互感系数确定阻抗匹配网络类型及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然后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从而可以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够正常输出功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发射端、第二发射端、接收端及MCU;

所述第一发射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信号转换端与所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二发射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第二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信号转换端分别与所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LC谐振线圈、全桥整流电路、DC-DC稳压电路,所述接收端LC谐振线圈、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及所述DC-DC稳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接收端LC谐振线圈用于感应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生成的交变电磁场;

所述方法包括:

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

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

确定计算出的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之间的误差;

基于所述误差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实际值;

根据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个元器件的实际值,分别驱动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电容控制电路及电感控制电路,使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等于所述各元器件对应的实际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的步骤包括:控制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断电,控制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通电;

检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

根据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计算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其中,ZA=RA+jXA,RA表示输入阻抗ZA的实部,XA表示输入阻抗ZA的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的步骤包括:控制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断电,控制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通电;

检测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

根据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计算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其中,ZB=RB+jXB,RB表示输入阻抗ZB的实部,XB表示输入阻抗ZB的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的实部均大于预设的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时,选择拓扑A型阻抗匹配网络作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的实部均小于预设的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时,选择拓扑B型阻抗匹配网络作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输入阻抗ZA的实部大于预设的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且所述输入阻抗ZB的实部小于所述等效内阻时,选择拓扑C型阻抗匹配网络作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输入阻抗ZA的实部小于预设的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且所述输入阻抗ZB的实部大于所述等效内阻时,选择拓扑D型阻抗匹配网络作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说明书 :

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增多,市场上对无线充电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无线充电能够使用户摆脱对充电线的依赖,实现随时随地自由地充电,大大增加了用户体验以及产品应用便捷性。目前,社会上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微波辐射式。
[0003] 现有的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大多数为单发单收式磁共振无线充电系统,即应用一个发射端LC谐振线圈对一个接收端LC谐振线圈通过磁共振的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但是有时候由于特殊需要,需要用多个发射端LC谐振线圈,即多发单收式的无线充电系统。无论是单发单收式磁共振无线充电系统,还是多发单收式无线充电系统,若在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过程中,接收端处于一个移动的状态,则均会导致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很大,使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不匹配,导致功率放大器无法正常输出功率,使得整个无线充电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接收端处于移动状态时,则会导致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很大,使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不匹配,进而导致功率放大器无法正常输出功率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发射端、第二发射端、接收端及微控制单元MCU;
[0006] 所述第一发射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的信号转换端与所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的控制端连接;
[0007] 所述第二发射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第二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的信号转换端分别与所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控制端连接;
[0008] 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LC谐振线圈、全桥整流电路、DC-DC稳压电路,所述接收端LC谐振线圈、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及所述DC-DC稳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接收端LC谐振线圈用于感应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生成的交变电磁场。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该方法包括:
[0010] 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0011] 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0012] 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
[0013] 根据所述各元器件的值分别搭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
[001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发射端、一个接收端及一个微控制单元MCU;其中,发射端包括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网络、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检测模块;所述接收端模块包括接收端LC谐振线圈、全桥整流电路、DC-DC稳压模块及负载。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的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中利用上述检测模块检测出发射端的输入阻抗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互感系数,然后根据发射端的输入阻抗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互感系数确定阻抗匹配网络类型及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然后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从而可以在接收端处于移动状态时,防止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过大,避免了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不匹配的问题,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够正常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阻抗匹配网络或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步骤301的细化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步骤302的细化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1] 图6为本发明中拓扑A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7为本发明中拓扑B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8为本发明中拓扑C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9为本发明中拓扑D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包括第一发射端10、第二发射端20、接收端30及MCU;
[0028] 第一发射端10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11、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及第一检测模块14;第一功率放大器11的输出端与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的输出端与第一检测模块14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检测模块14的输出端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检测模块14的信号转换端分别与上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第一功率放大器11的输入端连接;上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的控制端连接;
[0029] 第二发射端20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21、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及第二检测模块24;第二功率放大器21的输出端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的输出端与第二检测模块24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检测模块24的输出端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检测模块24的信号转换端分别与上述MCU的信号输入端及第二功率放大器21的输入端连接;上述MCU的数字信号端口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的控制端连接;
[0030] 接收端30包括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全桥整流电路32、DC-DC稳压电路33;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全桥整流电路32及DC-DC稳压电路33依次连接,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用于感应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生成的交变电磁场。
[0031] 其中,上述MCU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本实施例中,上述MCU用于控制上述第一发射端10与第二发射端20。
[0032] 其中,在整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保持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的相对位置不变,所处的周围环境不变。系统其余各个模块连接好并通电后,第一功率放大器11会输出一个一定频率的正弦信号波。该正弦信号波经过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后作用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并在空间中形成具有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与此同时,第二功率放大器21会输出一个一定频率的正弦信号波,该正弦信号波经过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后作用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并在空间中形成具有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因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和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它们所产生的磁场会在空间中相互叠加并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产生磁共振;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会将感应到的磁场转换成交流信号,并通过接收端30的全桥整流电路32及DC-DC稳压电路33输送到负载上,从而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0033] 具体的,在进行无线充电时,第一检测模块14用于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13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之间的互感系数M1;第二检测模块24用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23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31之间的互感系数M2;
然后上述MCU根据上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上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计算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中各元器件的值,最后根据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中各元器件的值搭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22。
[0034] 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发射端10、第二发射端20、接收端30及MCU;其中,第一发射端10与第二发射端20均包括有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网络、发射端LC谐振线圈及检测模块,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中利用上述检测模块检测出第一发射端10与第二发射端20的输入阻抗及第一发射端10、第二发射端20分别与接收端30之间的互感系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定阻抗匹配网络的类型及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然后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从而可以在接收端处于移动状态时,防止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过大,避免了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不匹配的问题,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够正常输出功率。
[0035] 进一步地,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阻抗匹配网络或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阻抗匹配网络12与第二阻抗网络2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匹配电路100、第二匹配电路200、电感电路300、单刀双掷开关K1;
[0036] 第一匹配电路100与电感电路300串联,单刀双掷开关K1的第一不动端与第一匹配电路100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1的第二不动端与电感电路300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1的动端与第二匹配电路200连接。
[0037] 进一步地,第一匹配电路100与第二匹配电路200均包括若干组并联的电容控制电路,该电容控制电路包括电容与电容控制开关,且该电容与电容控制开关串联;
[0038] 电感电路300包括若干并联的电感控制电路,该电感电路包括电感与电感控制开关,且该电感与电感控制开关串联。
[0039]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电容控制开关与电感控制开关均为电磁继电器。
[0040] 具体的,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采用相同的阻抗匹配网络,参照图2,第一匹配电路100与第二匹配电路200均包括若干组并联的电容控制电路,即Can(Ca1…Can)电容阵列与Cbm(Cb1…Cbm)电容阵,电感电路由一个电感阵列(L1和L2)组成,其中,Can电容阵列、Cbm电容阵列及电感阵列中的每一个电容或者电感均与一个单独的电磁继电器串联,如Can电容阵列中的各个电容分别与电磁继电器(A1…An)串联、Cbm电容阵中的各个电容分别与电磁继电器(D1…Dm)串联、电感L1和L2分别与电磁继电器H1和H2串联。
[0041] 电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由MCU上的数字端口控制。当输出为高电平,电磁继电器闭合;当输出为低电平,电磁继电器断开。上述阻抗匹配网路的搭建就是通过控制特定电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来实现的。上述阻抗匹配网络既能实现L型阻抗匹配网络(电磁继电器K1打向B端),也能实现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电磁继电器K1打向A端),在实际电路中,Can电容阵列和电感阵列(L1或L2)串联组成等效串联元件,Cbm电容阵列独自组成并联元件。
[0042] 在系统的初始状态的时候,阻抗匹配网络未被接入到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故图中电磁继电器E1,电磁继电器F1闭合,电磁继电器K2断开,电磁继电器K1可以打向A或B任意一端。
[0043] 当MCU判定认为需要接入L型阻抗匹配网络时,电磁继电器K1闭合,电磁继电器K1打向B端,电磁继电器H1闭合,电磁继电器H2、电磁继电器F1断开(即在电感阵列中的L1接入电路,L2不接)。在电容阵列Can中,电磁继电器A1到An的其中一个闭合;在电容阵列Cbm中,电磁继电器D1到Dm的其中一个闭合,通过上述方式,即可搭建出上述L型阻抗匹配网络。
[0044] 当MCU判定认为需要接入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时,电磁继电器K1闭合,电磁继电器K1打向A端,电磁继电器H2闭合,电磁继电器H1、电磁继电器F1断开(即在电感阵列中接入电感L2),然后在电容阵列Can中,电磁继电器A1到An的任意一个闭合,然后在电容阵列Cbm中,电磁继电器D1到Dm的任意一个闭合,通过上述方式,即可搭建出上述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
[0045] 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网络均包括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电感电路及单刀双掷开关,其中,第一匹配电路与上述电感电路串联,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上述第一匹配电路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上述电感电路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第二匹配电路连接;另外,上述第一匹配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均包括若干组并联的电容控制电路,该电容控制电路包括串联的电容与电容控制开关,上述电感电路包括若干组并联的电感控制电路,该电感电路包括串联的电感与电感控制开关。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系统能够根据发射端的输入阻抗等参数,搭建阻抗匹配网络,从而可以在接收端处于移动状态时,防止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过大,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够正常输出功率。
[0046]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方法包括:
[0047] 步骤301、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0048]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给第一发射端接通电源之后,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会输出一个具有一定频率的正弦信号波,该正弦信号波经过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后作用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并在空间中形成具有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
[0049] 其中,由第一发射端中的第一检测模块来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0050] 步骤302、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0051]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给第二发射端接通电源之后,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也会输出一个具有一定频率的正弦信号波,该正弦信号波经过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阻抗匹配网络后作用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并在空间中形成具有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
[0052] 其中,由第二发射端中的第二检测模块来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0053]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301与步骤302并无先后关系,即本发明实施例中,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如T秒),便同步执行步骤301与步骤302。
[0054] 步骤303、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
[0055] 本发明实施例中,应当理解的是,在双发单收式磁共振无线充电系统中,对应于不同的接收端空间位置,它所引起的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通常情况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和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有着各自不同的输入阻抗,因此所需要的阻抗匹配网络(类型,元件选值)是不同的。
[0056] 具体的,可以根据上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来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然后再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上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
[0057] 步骤304、根据所述各元器件的值分别搭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
[0058]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计算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个元器件的值之后,即可根据计算结果来分别搭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利用搭建好的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来跟第一发射端与第二发射端进行阻抗匹配。
[0059] 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包括: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然后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根据上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上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然后根据所述各元器件的值分别搭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本发明可以在接收端处于移动状态时,防止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阻抗变化过大,避免了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不匹配的问题,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够正常输出功率。
[0060] 进一步地,基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步骤301的细化步骤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1包括:
[0061] 步骤401、控制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断电,控制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通电;
[0062]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上述MCU发出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第二功率放大器断电、第一功率放大器通电。
[0063] 步骤402、检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
[0064]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上述第一检测模块检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然后将检测到的相位与幅度发送至上述MCU。
[0065] 步骤403、根据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计算所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其中,ZA=RA+jXA,RA表示输入阻抗ZA的实部,XA表示输入阻抗ZA的虚部。
[0066]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上述MCU接收到第一检测模块发送的相位与幅度后,即可根据预置的算法计算出上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0067]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步骤302的细化步骤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2包括:
[0068] 步骤501、控制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断电,控制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通电;
[0069]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MCU发出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第一功率放大器断电、第二功率放大器通电。
[0070] 步骤502、检测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
[0071]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第二检测模块检测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然后将检测到的相位与幅度发送至上述MCU。
[0072] 步骤503、根据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计算所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其中,ZB=RB+jXB,RB表示输入阻抗ZB的实部,XB表示输入阻抗ZB的虚部。
[0073]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上述MCU接收到第二检测模块发送的相位与幅度后,即可根据预置的算法计算出上述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0074]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该方法通过单独给第一发射端对应的第一功率放大器或第二发射端对应的第二功率放大器通电,来分别检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相位与幅度,然后再分别计算上述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利用计算结果即可确定阻抗匹配网络类型及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继而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
[0075] 进一步地,基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3包括以下步骤:
[0076] 当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的实部均大于预设的等效内阻时,选择拓扑A型阻抗匹配网络作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0077] 本发明实施例中,大多数情况下,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和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是一个复数,由实部和虚部构成。假设上述第一功率放大器与第二功率放大器的等效内阻均为Z0,根据阻抗匹配原理,需要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和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分别匹配到上述等效内阻Z0,即令ZA=Z0,ZB=Z0。相当于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加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后,总的输入阻抗为Z0;第二阻抗匹配网络加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后,总的输入阻抗也同时为Z0。
[0078] 其中,当MCU获得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和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后,MCU会将输入阻抗ZA的实部RA,输入阻抗ZB的实部RB与上述等效内阻均Z0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
[0079] 具体的,当RA>Z0,且RB>Z0时,则选择拓扑A型阻抗匹配网络,即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均使用L型阻抗匹配网络,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中拓扑A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080]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0081]
[008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0083]
[0084]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0085]
[0086]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0087]
[0088]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0089] 其中, zL表示除接收端之外的所有元器件的阻抗值,RL表示接收端的负载阻抗。
[0090] 当RA
[0091]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0092]
[0093]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0094]
[009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0096]
[0097]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0098]
[0099]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0100] 其中, zL表示除接收端之外的所有元器件的阻抗值,RL表示接收端的负载阻抗。
[0101] 当RA>Z0,且RB
[010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0103]
[0104]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0105]
[0106]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0107]
[0108]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0109]
[0110]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0111] 其中, zL表示除接收端之外的所有元器件的阻抗值,RL表示接收端的负载阻抗。
[0112] 当RAZ0时,则选择拓扑D型阻抗匹配网络,即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使用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使用L型阻抗匹配网络,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中拓扑D型阻抗匹配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0113]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A的值:
[0114]
[011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A的值:
[0116]
[0117]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串联元件XB的值:
[0118]
[0119]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并联元件BB的值:
[0120]
[0121] 其中,m1表示互感系数M1对应的参数,m2表示互感系数M2对应的参数,M1,2表示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1表示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0122] 其中, zL表示除接收端之外的所有元器件的阻抗值,RL表示接收端的负载阻抗。
[0123] 另外,理论上RA或RB的值可能会刚好等于Z0,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十分低,为了减少自动阻抗匹配系统网络的复杂度,本技术方案不对此情况作考虑。
[0124]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根据输入阻抗ZA、输入阻抗ZB与预设的等效内阻之间的大小关系,来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然后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上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即可分别计算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进而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
[0125] 进一步地,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方法包括:
[0126] 步骤1001、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测量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A,以及第一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1;
[0127] 步骤1002、测量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ZB,以及第二发射端LC谐振线圈与接收端LC谐振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2;
[0128] 步骤1003、根据所述输入阻抗ZA与输入阻抗ZB选择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的网络类型,并根据选择的网络类型、所述互感系数M1及互感系数M2分别计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
[0129]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01至步骤1003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步骤301至步骤303所描述的内容一致,请参阅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0130] 步骤1004、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
[0131]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1003计算出的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属于理论值,而在实际情况下,元器件的值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为了利用现有的元器件搭建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需要先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
[0132] 步骤1005、确定计算出的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与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之间的误差;
[0133] 步骤1006、基于所述误差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实际值。
[0134]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采用相同的阻抗匹配网络,参照图2,图2中,该阻抗匹配网络由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电感电路及单刀双掷开关组成,第一匹配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均包括若干组并联的电容控制电路,即Can(Ca1…Can)电容阵列与Cbm(Cb1…Cbm)电容阵,电感电路由一个电感阵列(L1和L2)组成,其中,Can电容阵列、Cbm电容阵列及电感阵列中的每一个电容或者电感均与一个单独的电磁继电器串联,如Can电容阵列中的各个电容分别与电磁继电器(A1…An)串联、Cbm电容阵中的各个电容分别与电磁继电器(D1…Dm)串联、电感L1和L2分别与电磁继电器H1和H2串联。
[0135] 其中,电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由MCU上的数字端口控制。当输出为高电平,电磁继电器闭合;当输出为低电平,电磁继电器断开。上述阻抗匹配网路的搭建就是通过控制特定电磁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来实现的。上述阻抗匹配网络既能实现L型阻抗匹配网络(电磁继电器K1打向B端),也能实现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电磁继电器K1打向A端),在实际电路中,Can电容阵列和电感阵列(L1或L2)串联组成等效串联元件,Cbm电容阵列独自组成并联元件。
[0136] 在系统的初始状态的时候,阻抗匹配网络未被接入到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故图中电磁继电器E1,电磁继电器F1闭合,电磁继电器K2断开,电磁继电器K1可以打向A或B任意一端。
[0137] 当MCU判定认为需要接入L型阻抗匹配网络时,电磁继电器K1闭合,电磁继电器K1打向B端,电磁继电器H1闭合,电磁继电器H2、电磁继电器F1断开(即在电感阵列中的L1接入电路,L2不接)。在电容阵列Can中,电磁继电器A1到An的其中一个闭合;在电容阵列Cbm中,电磁继电器D1到Dm的其中一个闭合,通过上述方式,即可搭建出上述L型阻抗匹配网络。在该L型阻抗匹配网络中,串联等效元件的电抗值为 MCU会计算出所有XN(N=1…n)的值,然后将每个XN(N=1…n)值分别与步骤1003所计算得到的关于L型阻抗匹配网络中的XA(或XB)值进行比较,与XA(或XB)的差的平方最小的XN将被确定为最终L型阻抗匹配网络所采用的XN,电容阵列Can中对应于电容CaN上的电磁继电器An将会被闭合。同理,并联元件的电抗值为BM=ωCBM(M=1…m),MCU会计算出所有BM(M=1…m)的值,然后将每个BM(M=1…m)与步骤1003所计算得到的关于L型阻抗匹配网络的BA(或BB)值进行比较,与BA(或BB)值的差的平方最小的BM值将会作为最终的BM值,电容阵列Cbm中对应的电容CbM上的电磁继电器Dm将会被闭合。
[0138] 当MCU判定认为需要接入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时,电磁继电器K1闭合,电磁继电器K1打向A端,电磁继电器H2闭合,电磁继电器H1、电磁继电器F1断开(即在电感阵列中接入电感L2),然后在电容阵列Can中,电磁继电器A1到An的任意一个闭合,然后在电容阵列Cbm中,电磁继电器D1到Dm的任意一个闭合,通过上述方式,即可搭建出上述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在该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中,串联等效元件的电抗值为 MCU会计算出所有XN(N=1…n)的值,然后将每个XN(N=1…n)值分别与步骤1003所计算得到的关于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中的XA(或XB)值进行比较,与XA(或XB)的差的平方最小的XN将被确定为最终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所采用的XN,电容阵列Can中对应的电容CaN上的电磁继电器An将会被闭合。
同理,并联电容的容抗值为BM=ωCBM(M=1…m),MCU会计算出所有BM(M=1…m)的值,然后将每个BM(M=1…m)与步骤1003所计算得到的关于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的BA(或BB)值进行比较,与BA(或BB)值的差的平方最小的BM值将会作为最终的BM值,与其对应的电容阵列Cbm中对应的电容CbM上的电磁继电器Dm将会被闭合。
[0139] 关于Can电容阵列中的各个电容(Ca1…Can)的选值,Cbm电容阵列中的各个电容(Ca1…Can)选值,以及电感阵列L1,L2的选值,对于不同频率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其选值差别很大,故在本技术方案中不作叙述。一般的方法是,在设计自动阻抗匹配网络前,通过实验利用网络分析仪进行相关实验,对接收端移动过程中,发射端LC谐振线圈的输入阻抗的变化进行记录,然后获得输入阻抗变化的最大范围,然后根据这个最大的变化范围来对Can电容阵列、Cbm电容阵列以及电感阵列进行选值。
[0140] 步骤1007、根据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个元器件的实际值,分别驱动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电容控制电路及电感控制电路,使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等于所述各元器件对应的实际值。
[0141]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个元器件的实际值之后,MCU会根据结果,驱动相应的数字端口至高电平状态,相应的电磁继电器会迅速闭合;而未被驱动的数字端口保持低电平状态,相应的电磁继电器保持断开,从而搭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
[0142]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先确定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然后确定计算出的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与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和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可实际提供的各元器件的各个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基于该误差确定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实际值,最后分别驱动上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的电容控制电路及电感控制电路,使得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与第二阻抗匹配网络中各元器件的值等于各元器件对应的实际值,从而搭建出相应的阻抗匹配网络。
[0143]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44]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45]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0146] 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47]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0148]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149] 以上为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与方法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