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夹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80079777.9

文献号 : CN1086036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中村裕司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摘要 :

提供一种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的软管夹。软管夹(1)具备:夹主体(10),其紧固软管;以及第1贯穿孔(41),其从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42),其从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第1贯穿孔(41)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2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软管夹,具备:夹主体,其通过带状的板簧材被弯曲成圆环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片,其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向径向立起,所述软管夹通过所述夹主体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缩径而能够将软管夹紧,通过使所述一对操作片相互靠近,从而所述夹主体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径,其中,所述软管夹包括:第1贯穿孔,其从所述夹主体的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其从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2侧,所述夹主体包括:中间部,其形成有所述第1贯穿孔以及所述第2贯穿孔;第1窄宽度部,其位于所述夹主体的一方的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以及第2窄宽度部,其位于所述夹主体的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所述中间部包括:第1防倾斜片,其外缘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向所述第1侧伸出;以及第2防倾斜片,其外缘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向所述第2侧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

所述第1防倾斜片与所述第1窄宽度部相连,

所述第2防倾斜片与所述第2窄宽度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

所述第1贯穿孔形成于所述第1防倾斜片,

所述第2贯穿孔形成于所述第2防倾斜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软管夹,

所述第1贯穿孔整体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整体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第2侧。

5.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软管夹,

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为止的尺寸与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所述第1侧的尺寸之比、以及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为止的尺寸与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所述第2侧的尺寸之比为0.1以上且小于0.5。

说明书 :

软管夹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软管紧固于配管的软管夹。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一种软管夹,其被安装于软管与配管的连接部分,通过将软管紧固而抑制软管从配管脱落。在作为现有的软管夹的一个例子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软管夹,由被进行了冲压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的金属制的板簧材形成。众所周知,软管夹通常随着从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端部而紧固力增大。于是,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发明中,通过使软管夹的圆周方向上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圆周方向上的中心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从而使紧固力均匀。此外,专利文献1的软管夹具备:相对于软管夹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位于一方侧的第1贯穿孔;以及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位于另一方侧的第2贯穿孔。由此,更加容易使紧固力均匀。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美国特许第581937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由于上述软管夹在板宽度的中心线上配置有各贯穿孔,所以应力容易集中于第1贯穿孔的周围之中的特定的部位以及第2贯穿孔的周围之中的特定的部位。因此,上述软管夹有可能因产生较大的塑性应变而导致真圆性下降、继而导致紧固力变得不均匀。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的软管夹。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解决上述课题的软管夹,具备:夹主体,其通过带状的板簧材被弯曲成圆环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片,其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向径向立起,所述软管夹通过所述夹主体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缩径而能够将软管夹紧,通过使所述一对操作片相互靠近,从而所述夹主体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径,其中,所述软管夹包括:第1贯穿孔,其从所述夹主体的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其从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2侧。
[0011] 发明效果
[0012] 根据上述软管夹,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0014] 图2是图1的软管夹的展开图。
[0015] 图3是示出在软管以及配管被插入到图1的临时组装状态的软管夹的状态下用工具将操作片捏住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6] 图4是示出图3的软管夹缩径而将软管夹持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7] 图5是示出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与塑性应变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8] 图6是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的图。
[0019] 图7是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4”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实施方式)
[0021] 如图1所示,软管夹1包括:夹主体10,其夹持软管100(参见图4);以及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其分别从夹主体10的端部向夹主体10的径向的外方折弯。夹主体10、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由被进行了冲压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的金属制的板簧材一体形成。
[0022] 如图2所示,夹主体10具备中间部40,中间部40包括: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形成于一方侧的第1贯穿孔41;以及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形成于另一方侧的第2贯穿孔42。通过在中间部40形成有贯穿孔41、42,从而能够抑制夹主体10的紧固力不均匀。
[0023] 夹主体10还具备: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夹主体10的一方的端部与中间部40之间的第1窄宽度部50;以及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夹主体10的另一方的端部与中间部40之间的第2窄宽度部60。第1窄宽度部5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A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
第2窄宽度部6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C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
[0024] 中间部40形成为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作为对称中心的大致点对称的形状。在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在软管夹1被安装到软管100(参见图4)时与软管100的表面接触而抑制软管夹1倾斜。
[0025] 第1防倾斜片40A的外缘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向第1侧(图2中为左侧)伸出,第2防倾斜片40B的外缘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向第2侧(图2中为右侧)伸出。第1防倾斜片40A与第1窄宽度部50相连,第2防倾斜片40B与第2窄宽度部60相连。第1防倾斜片40A的外缘以随着靠近第1窄宽度部50而靠近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方式倾斜。第2防倾斜片40B的外缘以随着靠近第2窄宽度部60而靠近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方式倾斜。
[0026] 第1窄宽度部50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从第1防倾斜片40A相反侧与第1防倾斜片40A相连。在第1窄宽度部50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卡止片51。卡止片51与形成于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卡合,从而软管夹1形成图1所示的扩径状态。卡止片51和接受部3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分别位于第2侧和第1侧,所以通过将卡止片51和接受部31卡合而使软管夹1处于扩径状态,从而在夹主体10上产生因扭转而产生的偏置反作用力。
另一方面,夹主体10通过从扩径状态使第1操作片20与第2操作片30相互靠近且使接受部31与卡止片51分开,从而卡合被解除,从图1所示的状态进行缩径而将软管100(参见图4)紧固并夹持。
[0027] 第2窄宽度部60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从第2防倾斜片40B相反侧与第2防倾斜片40B相连。第1窄宽度部5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A以及第2窄宽度部6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C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也就是说,软管夹1形成为夹主体10的端部的宽度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变窄的形态。另外,在中间部40的第1防倾斜片40A设置有第1贯穿孔41,并且在第2防倾斜片40B设置有第2贯穿孔4,所以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分别向一侧和另一侧相隔等距离的预定区域中,板宽度大致相等。此外,软管夹1由板簧材形成,所以各部的板厚均匀,截面积大致相等。因此,在软管夹1中,截面积的变化与从圆周方向的中心OM起的圆周方向的距离的变化之比、即变化率在一侧和另一侧相等,在形成软管夹1并弹性变形且扩径的状态以及通过弹性复原力将软管紧固的状态下,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基准,应力的分布状态在一侧和另一侧大致对称。因此,软管夹1的紧固力变得均匀。
[0028] 说明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详细情况。
[0029] 如图2所示,第1贯穿孔41和第2贯穿孔42形成为以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对称中心的大致点对称的形状。
[0030] 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形成于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偏离的位置,以便作用于夹主体10的应力不会集中于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特定的部位。另外,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与将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图形的图心对应。
[0031] 第1贯穿孔41形成于第1防倾斜片40A。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1贯穿孔41整体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1贯穿孔41从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的位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侧的R部分41A朝向位于第1窄宽度部50侧的R部分41B扩展。
[0032] 第2贯穿孔42形成于第2防倾斜片40B。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2侧。第2贯穿孔42整体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2侧。第2贯穿孔42从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的位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侧的R部分42A朝向位于第2窄宽度部60侧的R部分42B扩展。
[0033] 在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与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之间的距离ZA和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的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与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之间的距离ZB相等。另外,在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第1贯穿孔41的R部分41A与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之间的距离ZC和第2贯穿孔42的R部分42A与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之间的距离ZD相等。
[0034]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试验确认到了如下情况: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X到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为止的尺寸与从中心线X到第1侧的尺寸之比(以下、称为“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越大,则作用于夹主体10的应力越不易集中于第1贯穿孔41的周边之中的特定的部位,在夹主体10上产生的塑性应变大致均匀化。
[0035]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试验确认到了如下情况: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X到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为止的尺寸与从中心线X到第2侧的尺寸之比(以下、称为“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越大,则作用于夹主体10的应力越不易集中于第2贯穿孔42的周边之中的特定的部位,在夹主体10上产生的塑性应变大致均匀化。
[0036] 本申请的发明人将中间部40之中的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到第1侧的外缘为止的尺寸规定为第1宽度尺寸HA,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X与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之间的距离规定为第1偏移尺寸HB,将第1偏移尺寸HB与第1宽度尺寸HA之比规定为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
[0037] 本申请的发明人将中间部40之中的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到第2侧的外缘为止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规定为第2宽度尺寸HC,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X与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之间的距离规定为第2偏移尺寸HD,将第2偏移尺寸HD与第2宽度尺寸HC之比规定为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
[0038] 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以及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能够在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中能够形成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范围内选取任意的比例。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以及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的优选范围的一个例子为0.1以上且小于0.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以及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4。另外,优选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与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实质相等。
[0039] 说明软管夹1的组装步骤。
[0040] 如图1所示,软管夹1以例如第1窄宽度部50的卡止片51与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卡合而扩径的状态被运送到作业现场。
[0041] 如图3所示,作业者将软管100插入到处于扩径状态的软管夹1的夹主体10。接着,作业者利用软管100的弹性变形将软管100嵌入到配管200,使软管夹1移动到软管100与配管200的连接部分。
[0042] 作业者利用工具300夹持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利用夹主体10的弹性变形,使第1操作片20和第2操作片30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靠近。通过第1操作片20与第2操作片30相互靠近,从而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从第1窄宽度部50的卡止片51离开。在卡止片51与接受部31的卡合解除的瞬间,第1操作片20和第2操作片30在偏置反作用力下在宽度方向偏移,第1窄宽度部50的卡止片51不会再次卡止于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
[0043] 接着,作业者解除利用工具300夹持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的状态。如上所述,第1操作片20与第2操作片30在宽度方向偏移,第1窄宽度部50的卡止片51不会再次卡止于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因此,如图4所示,第1窄宽度部50的卡止片51穿过第2操作片30的侧方,与此同时,夹主体10缩径,从而软管夹1将软管100紧固。
[0044] 根据软管夹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0045] (1)由于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形成在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偏离的位置,所以不易在夹主体10的特定的部位产生较大的塑性应变。因此,作用于夹主体10的应力整体上大致均匀,所以软管夹1的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
[0046] (2)在中间部40之中的紧固力特别容易变大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形成的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形成有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因此,紧固力更加容易变得均匀。
[0047] (3)与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或者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在第1侧以及第2侧形成于超过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情况相比,在形成为不超过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得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紧固力均匀。
[0048] (4)相比于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和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不同的情况,在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夹主体10的紧固力更加容易变得均匀。
[0049] (实施例)
[0050] 参照图5~图7说明实施例。
[0051] 本申请的发明人实施了确认第1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以及第2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以下为“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与在软管夹1上产生的塑性应变之间的关系的试验。塑性应变的大小通过使用了三维有限元法的计算机模拟来测定。
[0052] 在本试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以及结构相同的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软管夹。实施例1~实施例3的软管夹构成为夹主体10的直径相互不同。夹主体10的直径依照实施例
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的顺序增大。实施例1~实施例3的软管夹的直径通过将中间部40、第1窄宽度部50以及第2窄宽度部60(图2参照)的圆周方向的尺寸以相同的比率增减来改变。
[0053] 在本试验中,针对实施例1~实施例3的各软管夹,在每个实施中分别准备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分别为“0”、“0.1”、“0.2”、“0.3”以及“0.4”的软管夹,对各个软管夹处于临时组装状态时的塑性应变进行了测定。
[0054]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实施例3的全部实施例中,确认到了各软管夹的塑性应变随着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变大而下降。尤其确认到了,当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10以上时,在全部实施例的软管夹中,塑性应变小于3%,所产生的塑性应变足够小。
[0055] 图6以及图7示出通过三维应力解析模拟器解析的作用于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另外,在图6以及图7中,夹主体10之中的点的颜色越深,表示作用于该部分的应力越大。
[0056] 图6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即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一致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在实施例1的软管夹中确认到了应力集中于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周围的特定的部分。因此,产生了大的塑性应变,其结果,真圆性下降,进而紧固力变得不均匀。
[0057] 图7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40”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该实施例1的软管夹,相比于图6所示的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所作用的应力不会集中于第1贯穿孔41的周围的特定的部位以及第2贯穿孔42的周围的特定的部位,而分散于整个夹主体10。因此,产生的塑性应变较小且大致均匀,所以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不易变得不均匀。
[0058] (变形例)
[0059] 与上述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是依照本发明的软管夹所能够采取的方式的例子,没有要限于该方式的意图。依照本发明的软管夹还能够采用例如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将相互不矛盾的至少2个变形例组合的方式。
[0060] ·只要能够抑制紧固力的不均匀,也可以采用在中间部40形成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以外的1个贯穿孔或者多个贯穿孔的结构。
[0061] ·只要能够抑制紧固力的不均匀,第1贯穿孔41也可以形成于中间部40之中的第1防倾斜片40A以外的位置,第2贯穿孔42也可以形成于中间部40之中的第2防倾斜片40B以外的位置。
[0062] ·根据变形例的软管夹1,第1贯穿孔41相对于夹主体10的中心线X在第1侧以及第2侧形成于超过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位置。同样地,根据变形例的软管夹1,第2贯穿孔42相对于夹主体10的中心线X在第1侧以及第2侧形成于超过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位置。
[0063] ·根据变形例的软管夹1,也可以使距离ZA与距离ZB不同,从而中间部40不构成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0064] ·根据变形例的软管夹1,也可以使距离ZC与距离ZD不同,从而中间部40不构成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0065] ·根据变形例的软管夹1,具备多个第1操作片20以及多个第2操作片30。
[0066] 附图标记说明
[0067] 1…软管夹、10…夹主体、20…第1操作片(操作片)、30…第2操作片(操作片)、40…中间部、40A…第1防倾斜片、40B…第2防倾斜片、41…第1贯穿孔、42…第2贯穿孔、50…第1窄宽度部、60…第2窄宽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