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462630.9

文献号 : CN1086171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郜佩环

申请人 : 新三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且箱体相对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芯片,所述芯片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盖板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风机,且第二风机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高度相同,所述盖板一侧外壁开有等距离环形分布的散热孔,且散热孔与第二风机高度相同,所述箱体顶部外壁焊接有进风管,且进风管一侧内壁一端焊接有过滤网。本发明能够在箱体内形成的空气对流效应,提高了散热装置效果,迅速降低箱体内温度,防止设备因为过热损坏,而且装置工作产生很小的噪音和震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14),且箱体(1)相对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芯片(8),所述芯片(8)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所述盖板(1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风机(10),且第二风机(10)与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高度相同,所述盖板(14)一侧外壁开有等距离环形分布的散热孔(11),且散热孔(11)与第二风机(10)高度相同,所述箱体(1)顶部外壁焊接有进风管(3),且进风管(3)一侧内壁一端焊接有过滤网(5),所述进风管(3)一侧外壁一端焊接有集风罩(6),且进风管(3)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风机(2),所述进风管(3)远离集风罩(6)的一端连接有导风管(4),且导风管(4)一侧外壁与箱体(1)焊接,所述箱体(1)与导风管(4)连接处开有等距离分布的进风孔(19);所述导风管(4)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直形冷凝管(18),且导风管(4)底部外壁连接有出水管(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底部外壁四个拐角处均焊接有支撑脚(15),且四个支撑脚(15)底部外壁均粘接有防滑垫(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箱(20),且控制箱(20)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处理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4)一侧外壁底端焊接有出风管(13),且出风管(13)一侧外壁与箱体(1)底部外壁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与出风管(13)连接处开有规格相同的安装孔,且安装孔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第三风机(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2)、第二风机(10)和第三风机(12)均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信号线与处理器输出端连接。

说明书 :

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通讯设备(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ICD)是指设置在一定地域上用以传送电波信息的通讯器材的统称。主要分为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有线通讯设备主要介绍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通讯,专业总线型的通讯,工业以太网的通讯以及各种通讯协议之间的转换设备。无线通讯设备主要是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无线避雷器,天线等设备。
[0003] 通信设备机箱是用来容纳、安装通信设备用的,由于通信设备的电路模块的发热量大,所以必须给密闭的机箱配备散热器以供散热,一般的通信设备机箱均包括机箱体和散热器两部分。散热器在有限的空间内还是散热面积总量较小,型材热阻大,较难满足大功率模块的散热要求。即使采用散热片式的结构,也常常因为在有限的空间中散热不良,散热片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需要额外装置来进行物理降温,例如直形冷凝管,降低进风空气温度,再让装置内部进行空气对流,加速热量散失,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且箱体相对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芯片,所述芯片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盖板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风机,且第二风机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高度相同,所述盖板一侧外壁开有等距离环形分布的散热孔,且散热孔与第二风机高度相同,所述箱体顶部外壁焊接有进风管,且进风管一侧内壁一端焊接有过滤网,所述进风管一侧外壁一端焊接有集风罩,且进风管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风机,所述进风管远离集风罩的一端连接有导风管,且导风管一侧外壁与箱体焊接,所述箱体与导风管连接处开有等距离分布的进风孔。
[0007] 优选的,所述箱体底部外壁四个拐角处均焊接有支撑脚,且四个支撑脚底部外壁均粘接有防滑垫。
[0008] 优选的,所述盖板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箱,且控制箱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处理器。
[0009] 优选的,所述导风管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直形冷凝管,且导风管底部外壁连接有出水管。
[0010] 优选的,所述导风管一侧外壁底端焊接有出风管,且出风管一侧外壁与箱体底部外壁焊接。
[0011] 优选的,所述箱体与出风管连接处开有规格相同的安装孔,且安装孔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第三风机。
[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第三风机均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信号线与处理器输出端连接。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4] 1.通过第一风机的设置,将外界空气经过过滤网过滤后吸入进风管和导风管,直形冷凝管将过滤后的空气迅速降温,冷空气分别通过进气孔和第三风机进入箱体内,降低箱体内温度,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防止设备因为过热损坏。
[0015] 2.通过第二风机的设置能够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吸收的热量排出箱体外,形成箱体内的空气对流效应,提高了散热装置效果。
[0016] 3.通过出水管的设置能够将直形冷凝管产生的冷凝水排出箱体外,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17] 4.通过支撑脚和防滑垫的设置能够减小装置工作产生的噪音和震动,提高装置的减震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箱体、2第一风机、3进风管、4导风管、5过滤网、6集风罩、7第一散热片、8芯片、9第二散热片、10第二风机、11散热孔、12第三风机、13出风管、14盖板、15支撑脚、16防滑垫、17出水管、18直形冷凝管、19进风孔、20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 参照图1-3,一种通信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14,且箱体1相对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芯片8,芯片8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盖板1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风机10,且第二风机10与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高度相同,能够将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吸收的热量排出箱体外,形成箱体内的空气对流效应,盖板14一侧外壁开有等距离环形分布的散热孔11,且散热孔11与第二风机10高度相同,箱体1顶部外壁焊接有进风管3,且进风管3一侧内壁一端焊接有过滤网5,能够对空气进行过滤,防止设备积存灰尘,进风管3一侧外壁一端焊接有集风罩6,且进风管3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风机2,进风管3远离集风罩6的一端连接有导风管4,且导风管4一侧外壁与箱体1焊接,箱体1与导风管4连接处开有等距离分布的进风孔19。
[0024] 本发明中,箱体1底部外壁四个拐角处均焊接有支撑脚15,且四个支撑脚15底部外壁均粘接有防滑垫16,盖板1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箱20,且控制箱20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处理器,导风管4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直形冷凝管18,将过滤后的空气迅速降温,且导风管4底部外壁连接有出水管17,导风管4一侧外壁底端焊接有出风管13,且出风管13一侧外壁与箱体1底部外壁焊接,箱体1与出风管13连接处开有规格相同的安装孔,且安装孔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第三风机12,第一风机2、第二风机10和第三风机12均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信号线与处理器输出端连接,处理器型号为ARM10TDMI。
[0025] 工作原理:使用时,启动装置,第一风机2将外界空气经过过滤网5过滤后吸入进风管3和导风管4,直形冷凝管18将过滤后的空气迅速降温,冷空气分别通过进风孔19和第三风机12进入箱体1内,降低箱体1内温度,第二风机10将第一散热片7和第二散热片9吸收的热量排出箱体1外,形成箱体1内的空气对流效应,出水管17将直形冷凝管18产生的冷凝水排出箱体1外,支撑脚15和防滑垫16减小装置工作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002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