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内端子、L型同轴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242599.8

文献号 : CN10863108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近藤快人佐佐木大辅

申请人 : 星电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的L型内端子、包括L型内端子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及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L型内端子(20)具有:筒状的主体部(21),与对象内端子接触;压接部(22),设置有压接同轴电缆(1)的芯线(2)的一对压接片(22a);连接部(23),由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片构成,该带状片在主体部(21)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22)的延伸方向变为垂直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1)与压接部(22)之间连接,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配置在连接部(23)的L字形弯曲的内侧。由于低阻抗的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接近连接部(23),因此,能够利用L型内端子自身具有的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来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

权利要求 :

1.一种L型内端子,所述L型内端子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所述L型内端子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与对象内端子接触;

压接部,设置有压接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的压接片;以及连接部,由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片构成,该带状片在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的延伸方向变为垂直的状态下,使主体部与压接部之间连接,所述L型内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压接部配置在所述连接部的L字形弯曲的内侧,所述主体部具有顶端部和基部,所述基部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顶端部的直径大的圆筒状,

所述连接部包括:

90度圆弧状的弯曲部;

第一平板部以及第二平板部,从所述弯曲部的两端部笔直地延伸;

第一连接部,使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使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压接部之间连接,至少所述弯曲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以及第二平板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部的外径尺寸相同或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部的外径尺寸以上的宽度尺寸。

2.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安装在同轴电缆的末端,并且该L型同轴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垂直,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内端子;

介电体,具有能够将所述L型内端子从后方向前方安装的端子安装部,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L型内端子;

外端子,具有向L型同轴连接器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突出并与对象外端子嵌合的筒状部,并且具有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的接片部,在所述外端子的内部从后方向前方安装所述介电体,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压接构件,对所述外端子的接片部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重合部分进行压紧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还包括盖,该盖在覆盖为了将所述介电体安装于所述外端子的内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与所述L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分离并相对,所述介电体包括间隔件,该间隔件在覆盖为了将所述L型内端子安装于所述介电体的端子安装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被夹在所述介电体与所述盖之间,通过所述盖与所述L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介电体的间隔件的介电常数来调整阻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包括:

第二接片部,从所述盖的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以及

卡合片,从所述盖的另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与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侧壁的卡合孔卡合,

所述盖通过所述压接构件的压紧部和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外端子电连接并进行物理结合。

5.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L型同轴连接器为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内端子连接工序,在对所述L型内端子的连接部进行L字形弯曲之前的笔直地延伸的展开状态下,压紧所述L型内端子的压接片,从而使该压接片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压接而进行连接;以及

内端子L字形弯曲工序,以使所述L型内端子的主体部和在所述L型内端子连接工序中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压接的压接部处于内侧的方式,对展开状态的连接部实施L字形弯曲。

说明书 :

L型内端子、L型同轴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L型内端子、包括该L型内端子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及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L型内端子具有:筒状的主体部,与对象内端子接触:压接部,设置有
压接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的压接片;以及连接部,由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片构成,该带状片
在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的延伸方向变为垂直的状态下,使主体部与压接部之间连
接。

背景技术

[0002] 此种L型内端子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一般而言,连接部通过使相比主体部的外径具有充分窄的宽度且笔直地延伸的展开状态的带状片以主
体部和接线部处于外侧的方式进行L字形弯曲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于将接线
部与主体部一起配置在连接部的L字形弯曲的外侧,因此,容易接线。接线一般是对设置在
接线部的压接片进行压紧来压接。在L字形弯曲的外侧容易压紧压接片。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5‑318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 在此种L型内端子中,存在随着连接部的表面积的减小而连接部的阻抗上升的问题。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的L型内端子、包括该L型内端子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及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L型内端子,具有:筒状的主体部,与对象内端子接触;压接部,设置有压接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的压接片;以及连接部,由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
片构成,该带状片使主体部与压接部之间以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的延伸方向变为垂
直的状态连接,所述L型内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压接部配置在所述连接部
的L字形弯曲的内侧。
[0007]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L型内端子,由于低阻抗的主体部和压接部接近连接部,因此,能够利用L型内端子自身具有的主体部以及压接部来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
[0008] 技术方案2的L型内端子,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L型内端子中,
[0009] 所述连接部包括:90度圆弧状的弯曲部;第一平板部以及第二平板部,从所述弯曲部的两端部笔直地延伸;第一连接部,使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连接,以及第二
连接部,使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压接部之间连接,至少所述弯曲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以及
第二平板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尺寸相同或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径尺寸以上的宽度尺
寸。
[0010]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L型内端子,由于与位于L型内端子的周围的外部端子相对的连接部的表面积比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
[001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提供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安装在同轴电缆的末端,并且该L型同轴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垂直,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
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L型内端子;介电体,具有能够将所述L型内端子从
后方向前方安装的端子安装部,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L型内端子;外端子,具有向L型同轴连
接器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突出并与对象外端子嵌合的筒状部,并且具有沿所述同轴
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的接片部,在所述外端子的内部从后方
向前方安装所述介电体,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压接构件,对所述外端子
的接片部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重合部分进行压紧固定。
[0012] 技术方案4的L型同轴连接器,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
[0013] 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还包括盖,该盖在覆盖为了将所述介电体安装于所述外端子的内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与所述L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分离并相对,所述
介电体包括间隔件,该间隔件在覆盖为了将所述L型内端子安装于所述介电体的端子安装
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被夹在所述介电体与所述盖之间,通过所述盖与所述L
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介电体的间隔件的介电常数来调整阻抗。
[0014] 技术方案5的L型同轴连接器,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
[0015] 所述盖包括:第二接片部,从所述盖的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以及卡合片,从所述盖的另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与
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侧壁的卡合孔卡合,所述盖通过所述压接构件的压紧部和所述卡合孔
与所述外端子电连接并进行物理结合。
[001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提供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安装在同轴电缆的末端,并且该L型同轴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垂直,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
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L型内端子;介电体,具有能够将所述L型内端子从
后方向前方安装的端子安装部,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L型内端子;外端子,具有向L型同轴连
接器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突出并与对象外端子嵌合的筒状部,并且具有沿所述同轴
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的接片部,在所述外端子的内部从后方
向前方安装所述介电体,并且包围并保持所述介电体;以及筒状的压接构件,对所述外端子
的接片部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重合部分进行压紧固定。
[0017] 技术方案7的L型同轴连接器,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
[0018] 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还包括盖,该盖在覆盖为了将所述介电体安装于所述外端子的内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与所述L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分离并相对,所述
介电体包括间隔件,该间隔件在覆盖为了将所述L型内端子安装于所述介电体的端子安装
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被夹在所述介电体与所述盖之间,通过所述盖与所述L
型内端子的第二平板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介电体的间隔件的介电常数来调整阻抗。
[0019] 技术方案8的L型同轴连接器,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
[0020] 所述盖包括:第二接片部,从所述盖的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突出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重叠;以及卡合片,从所述盖的另一端部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与
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侧壁的卡合孔卡合,所述盖通过所述压接构件的压紧部和所述卡合孔
与所述外端子电连接并进行物理结合。
[002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提供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L型同轴连接器为上述技术方案3~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
括:内端子连接工序,在对所述L型内端子的连接部进行L字形弯曲之前的笔直地延伸的展
开状态下,压紧所述L型内端子的压接片,从而使该压接片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压接
而进行连接;以及内端子L字形弯曲工序,以使所述L型内端子的主体部和在所述L型内端子
连接工序中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压接的压接部处于内侧的方式,对展开状态的连接
部实施L字形弯曲。
[0022]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连接部的阻抗上升的L型内端子、包括该L型内端子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及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23] 图1A、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L型内端子的图,图1A是从同轴电缆的轴向观察的图,图1B是立体图。
[0024]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5]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6]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套筒安装工序的图。
[0027] 图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同轴电缆的导体露出工序的图。
[0028] 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内端子连接工序的图。
[0029]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内端子90度弯曲工序的图。
[0030] 图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编织层翻折工序的图。
[0031] 图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介电体安装工序的图。
[0032] 图10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内端子安装工序的图。
[0033] 图1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间隔件安装工序的图。
[0034] 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盖安装工序的图。
[0035]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编织层返回工序的图。
[0036] 图1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套筒返回工序的图。
[0037] 图1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套筒压紧工序的图。
[0038]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39] 1同轴电缆
[0040] 2芯线(内部导体)
[0041] 4编织层(外部导体)
[0042] 10L型同轴连接器
[0043] 20L型内端子
[0044] 22压接部
[0045] 22a压接片
[0046] 21主体部
[0047] 23连接部
[0048] 23a弯曲部
[0049] 23b第一平板部
[0050] 23c第二平板部
[0051] 23d第一连接部
[0052] 23e第二连接部
[0053] 30介电体
[0054] 31端子安装部
[0055] 32开口部
[0056] 40外端子
[0057] 41筒状部
[0058] 42接片部
[0059] 43开口部
[0060] 44卡合孔
[0061] 50套筒
[0062] 60盖
[0063] 61第二接片部
[0064] 62卡合片
[0065] 70间隔件
[0066] D外径尺寸
[0067] W宽度尺寸
[0068] T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70] 图1A、图1B所示的L型内端子20是构成图2、图3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10的一个部件,L型同轴连接器10是安装在同轴电缆1的末端且与未图示的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同
轴电缆1的轴向垂直的连接器。在下面的说明中,将L型同轴连接器10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嵌
合侧作为“前”,将其相反一侧作为“后”。
[0071] 如图2、图3所示,同轴电缆1具有:作为内部导体的芯线2;作为绝缘体的内皮3,覆盖芯线2外周;作为外部导体的编织层4,覆盖绝缘体3外周;以及作为绝缘体的外皮5,覆盖
编织层4的外周。芯线2传输高频信号,编织层4遮蔽电磁波。同轴电缆1以在其末端剥掉外皮
5而使编织层4露出,并且剥掉内皮3而使芯线2露出的状态,与L型同轴连接器10连接。
[0072] 如图1A、图1B所示,L型内端子20具有主体部21、压接部22以及连接部23。L型内端子20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0073] 主体部21作为与对象内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分形成为筒状。主体部21具有顶端部21a和基部21b。顶端部21a形成为销状,与顶端部21a连续的基部21b形成为直径比顶端部
21a的直径大的圆筒状。
[0074] 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连接之前的压接部22的截面为U字形,该压接部22具有:一对压接片22a,形成U字形的相对的侧边;以及基部22b,形成U字形的底边。压接部22通过在嵌
入同轴电缆1的芯线2的状态下将一对压接片22a以图示的方式压紧,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
连接。
[0075] 连接部23形成为主体部21与压接部22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压接部22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连接之前的连接部23形成为,笔直地延伸的展开状态的平坦的带状片,L型内端子
20形成为主体部21、连接部23和压接部22笔直地排列的直线型(参照图6)。
[0076] 在直线型的状态下,主体部21的一对周壁部以及压接部22的一对压接片22a对齐地向连接部23的一板面侧突出。并且,在同轴电缆1的芯线2与压接部22连接后,以使主体部
21和压接部22处于弯曲的内侧的方式,对笔直地延伸的展开状态的平坦的带状片的连接部
23实施L字形(90度)弯曲,由此,连接部23由在主体部21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22的延伸方向
变为垂直的状态下连接的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片构成,从而形成将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配
置在连接部23的L字形弯曲的内侧且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连接的L型内端子20(参照图7)。
[0077] 这样一来,L型内端子20具有:筒状的主体部21,与对象内端子接触;压接部22,设置有压接同轴电缆1的芯线2的一对压接片22a;以及连接部23,由弯曲成L字形的带状片构
成,该带状片在主体部21的延伸方向与压接部22的延伸方向变为垂直的状态下,使主体部
21与压接部22之间连接,其中,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配置在连接部23的L字形弯曲的内侧。
根据该L型内端子20,由于低阻抗的主体部21和压接部22接近连接部23,因此,能够利用L型
内端子20自身所具有的主体部21以及压接部22来抑制连接部23的阻抗上升。
[0078] 另外,连接部23包括90度圆弧状的弯曲部23a、从弯曲部23a的两端部笔直地延伸的第一平板部23b和第二平板部23c、在第一平板部23b与主体部21的基部21b之间连接的第
一连接部23d以及在第二平板部23c与压接部22的基部22b之间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3e,至少
弯曲部23a、第一平板部23b以及第二平板部23c具有与主体部21的基部21b的外径尺寸D实
质上相同或外径尺寸D以上的宽度尺寸W(W≥D)。根据该结构,由于与位于L型内端子的周围
的后述的外端子相对的连接部23的表面积比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部23的阻抗
的上升。
[0079] 接着,说明L型同轴连接器10。如图2、图3所示,L型同轴连接器10包括L型内端子20,该L型同轴连接器10还包括:介电体30,具有能够将L型内端子20从后侧向其嵌合方向安
装的端子安装部31,并包围并保持L型内端子20;外端子40,具有向L型同轴连接器10的与对
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突出并与对象外端子嵌合的筒状部41,并且具有沿着同轴电缆1的轴
向突出并与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重叠的接片部42,从后方向该外端子40的内部安装介电体
30,该外端子40包围并保持介电体30;以及作为筒状的压接构件的套筒50,对外端子40的接
片部42与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的重合部分进行压紧固定。
[0080] 另外,L型同轴连接器10还包括盖60,该盖60在覆盖为了将介电体30安装于该外端子40的内部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43的状态下,与所述L型内端子20的第二平板部23c分离
并相对,介电体30包括间隔件70,该间隔件70在覆盖为了将L型内端子20安装在该介电体30
的端子安装部31而在后侧设置的开口部32的状态下,被夹在介电体30与盖60之间,通过盖
60与L型内端子20的第二平板部23c之间的距离T和介电体30的间隔件70的介电常数来调整
阻抗。
[0081] 而且,盖60包括:第二接片部61,从盖60的一端部沿着同轴电缆1的轴向突出并与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重叠;以及卡合片62,从盖60的另一端部沿着同轴电缆1的轴向与设置
在外端子40的侧壁的卡合孔44卡合,并且,所述盖60通过套筒50的压紧部和卡合孔44与外
端子40进行电连接且进行物理结合。
[0082] 介电体30及其间隔件70分别通过对不同的绝缘性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型而形成,并且使介电体30的介电常数和间隔件70的介电常数不同,以调整阻抗。
[0083] 外端子40和盖60分别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0084] 接着,一边参照图4~图15,一边说明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
[0085] (套筒安装工序)(初始工序)
[0086] 如图4所示,使套筒50通过同轴电缆1。
[0087] (导体露出工序)
[0088] 如图5所示,在同轴电缆1的末端剥掉外皮5而使编织层4露出,并且剥掉内皮3而使芯线2露出。
[0089] (内端子连接工序)
[0090] 如图6所示,在对L型内端子20的连接部23进行L字形弯曲之前的笔直地延伸的展开状态下,压紧L型内端子20的一对压接片22a而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压接而进行连接。
[0091] (内端子L字形弯曲工序)
[0092] 如图7所示,以使L型内端子20的主体部21以及在L型内端子连接工序中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压接的压接部处于内侧的方式,对展开状态的连接部23进行L字形(90度)弯曲。
[0093] (编织层翻折工序)
[0094] 如图8所示,将编织层4向外皮5的外侧翻折,从而使内皮3露出。
[0095] (介电体安装工序)
[0096] 如图9所示,将介电体30从外端子40的开口部43向内部压入来进行安装。
[0097] (内端子安装工序)
[0098] 如图10所示,将与同轴电缆1的芯线2连接的L型内端子20,从介电体30的开口部32插入安装于外端子40的内部的介电体30的端子安装部31来进行安装。
[0099] (间隔件安装工序)
[0100] 如图11所示,将间隔件70从外端子40的开口部43向安装于外端子40的内部的介电体30的后侧压入来进行安装。
[0101] (盖安装工序)
[0102] 如图12所示,在使盖60的卡合片62与外端子40的卡合孔44卡合的状态下,将盖60从外端子40的开口部43向安装于外端子40的内部的间隔件70的后侧压入来进行安装。由
此,L型内端子20被介电体30以及间隔件70包围并被保持,该介电体30以及间隔件70被外端
子40以及盖60包围并被保持。另外,同轴电缆1中露出的内皮3被外端子40的接片部42以及
盖60的第二接片部61分别覆盖半周。
[0103] (编织层返回工序)
[0104] 如图13所示,使翻折到外皮5的外侧的编织层4返回至外端子40的接片部42以及盖60的第二接片部61上而进行覆盖。
[0105] (套筒返回工序)
[0106] 如图14所示,使通过了同轴电缆1的套筒50返回至覆盖在外端子40的接片部42和盖60的第二接片部61上的编织层4上,从而覆盖该编织层4。
[0107] (套筒压紧工序)(最终工序)
[0108] 如图15所示,通过将覆盖在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上的圆筒状的套筒50(一部分覆盖在外皮5上)压紧成六角筒状,在同轴电缆1的末端,将套筒50压接固定在编织层4以及外
皮5的外周侧。由此,通过套筒50,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与外端子40的接片部42以及盖60的
第二接片部61连接,外端子40以及盖60与同轴电缆1的编织层4导通。由此,成为在同轴电缆
1的末端连接有L型同轴连接器10的状态(参照图3)。
[0109] 根据这样的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获得L型同轴连接器10,该L型同轴连接器10包括L型内端子20,并且能够抑制L型内端子20的连接部23的阻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