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502302.7

文献号 : CN1086492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叶礼璋达永东梁静云张贵函

申请人 : 襄阳九州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顶部开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进风口内部均安装有开度阀,所述外壳内部水平固定安装有两块隔板,两块所述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组。本发明结构合理,便于组装,散热效果好,有效的提高了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顶部开设有多个出风口(5),所述外壳(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进风口(17),所述出风口(5)与进风口(17)内部均安装有开度阀(7),所述外壳(1)内部水平固定安装有两块隔板(4),两块所述隔板(4)之间安装有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安装在两块隔板(4)之间的电芯(2),多个所述电芯(2)之间均留有间隙,且所述电芯(2)的两侧均铺设有导热硅胶片(3),相邻所述导热硅胶片(3)之间以及最外侧导热硅胶片(3)与外壳(1)内壁之间均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竖直转动安装在两块隔板(4)之间的第二转轴(19),所述第二转轴(19)从上至下沿圆周方向等距离连接有叶片(21),且所述第二转轴(19)两端的隔板(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8),在所述第二转轴(19)底端一端贯穿隔板(4)且端部均连接有第一齿轮(18),多个所述第一齿轮(18)共同连接有驱动机构,在所述外壳(1)的外表面套设有防护罩(9),所述外壳(1)与防护罩(9)之间通过两个相互对称的缓冲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转动安装在外壳(1)内部底端的第一转轴(16),所述第一转轴(16)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第一齿轮(18)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齿轮(20),对应所述第一齿轮(18)与第二齿轮(20)之间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转轴(16)的一端贯穿外壳(1)且端部连接有电机(13),所述电机(13)固定安装在电机支架(15)内部,所述电机支架(15)固定连接在外壳(1)外侧底端,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水平固定连接在外壳(1)外侧的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上竖直滑动插装有多个U型支撑杆(10),多个所述U型支撑杆(10)共同连接在防护罩(9)的内壁上,且所述固定板(11)上下两端的U型支撑杆(10)上均套设有橡胶弹簧(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上方一块隔板(4)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6),所述温度传感器(6)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13)和开度阀(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9)的底部外侧安装有支撑架(14) 。

说明书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由于能源危机以及空气污染引起的问题,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开发出能够全带传统石油能源的新能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应孕而生。在汽车中采用动力电池来取代常规的石油等能源不仅能够缓解能源危机,而且由于动力电池本身无污染,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随着电动车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性能成为电动车普及的关键。但现有的动力电池散热效果比较差,不能快速的将热量排除,从而降低了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电池散热效果差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 设计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顶部开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进风口内部均安装有开度阀,所述外壳内部水平固定安装有两块隔板,两块所述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安装在两块隔板之间的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之间均留有间隙,且所述电芯的两侧均铺设有导热硅胶片,相邻所述导热硅胶片之间以及最外侧导热硅胶片与外壳内壁之间均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竖直转动安装在两块隔板之间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从上至下沿圆周方向等距离连接有叶片,且所述第二转轴两端的隔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在所述第二转轴底端一端贯穿隔板且端部均连接有第一齿轮,多个所述第一齿轮共同连接有驱动机构,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套设有防护罩,所述外壳与防护罩之间通过两个相互对称的缓冲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转动安装在外壳内部底端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第一齿轮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齿轮,对应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贯穿外壳且端部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支架内部,所述电机支架固定连接在外壳外侧底端,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水平固定连接在外壳外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竖直滑动插装有多个U型支撑杆,多个所述U型支撑杆共同连接在防护罩的内壁上,且所述固定板上下两端的U型支撑杆上均套设有橡胶弹簧。
[0006]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部上方一块隔板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和开度阀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的底部外侧安装有支撑架。
[0008]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机构,从而带动多个散热装置将电池组所产生的热量快速进行排除,通过缓冲机构,从而对电池进行有效的缓冲,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对电池组造成损伤。本发明结构合理,便于组装,散热效果好,有效的提高了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的电池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的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外壳1、电芯2、导热硅胶片3、隔板4、出风口5、温度传感器6、开度阀7、通孔8、防护罩9、U型支撑杆10、固定板11、橡胶弹簧12、电机13、支撑架14、电机支架15、第一转轴16、进风口17、第一齿轮18、第二转轴19、第二齿轮20、叶片21。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4] 参照图1-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系统,包括外壳1,外壳1顶部开设有多个出风口5,外壳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进风口17,出风口5与进风口17内部均安装有开度阀7,外壳1内部水平固定安装有两块隔板4,两块隔板4之间安装有电池组,电池组包括多个安装在两块隔板4之间的电芯2,多个电芯2之间均留有间隙,且电芯2的两侧均铺设有导热硅胶片3,相邻导热硅胶片3之间以及最外侧导热硅胶片3与外壳1内壁之间均设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竖直转动安装在两块隔板4之间的第二转轴19,第二转轴19从上至下沿圆周方向等距离连接有叶片21,且第二转轴19两端的隔板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8,在第二转轴19底端一端贯穿隔板4且端部均连接有第一齿轮18,多个第一齿轮18共同连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转动安装在外壳1内部底端的第一转轴16,第一转轴16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第一齿轮18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齿轮20,对应第一齿轮18与第二齿轮20之间相互啮合,第一转轴16的一端贯穿外壳1且端部连接有电机13,电机13固定安装在电机支架15内部,电机支架15固定连接在外壳1外侧底端,外壳1内部上方一块隔板4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6,温度传感器6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13和开度阀7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6,从而将电芯2产生的热量进行采集,当温度达到指定的标准时,温度传感器6将采集的温度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出风口5和进风口17内部的开度阀7打开,同时启动电机13,从而第一转轴16带动多个第二齿轮20旋转,第二齿轮20在旋转的同时通过第一齿轮18带动第二转轴19转动,从而带动叶片21转动,叶片21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底部的通孔8和进风口17,将外部的冷空气快速的吸入电芯2之间,同时将电芯2产生的热量通过出风口5排除,以此来达到散热的效果,当电芯2的温度降低时,温度传感器6将采集的温度再次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开度阀7和电机13同时关闭即可,通过导热硅胶片3,从而能够快速的将电芯2本体上的热量快速导出,避免影响电芯2的工作效率。
[0015] 在外壳1的外表面套设有防护罩9,防护罩9的底部外侧安装有支撑架14,外壳1与防护罩9之间通过两个相互对称的缓冲机构连接,缓冲机构包括水平固定连接在外壳1外侧的固定板11,固定板11上竖直滑动插装有多个U型支撑杆10,多个U型支撑杆10共同连接在防护罩9的内壁上,且固定板11上下两端的U型支撑杆10上均套设有橡胶弹簧12;通过橡胶弹簧12可以对外壳1进行缓冲,从而可以有效的对电池组进行减震作用,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对电池组造成损伤,从而提高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通过支撑架14,从而可以便于对防护罩9进行固定安装。
[0016] 实施方式:通过控制系统将出风口5和进风口17内部的开度阀7打开,同时启动驱动机构,从而带动多个散热装置将电池组所产生的热量快速进行排除,通过缓冲机构,从而对电池进行有效的缓冲,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对电池组造成损伤。
[001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