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466082.7

文献号 : CN1086672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庆

申请人 : 芜湖市艾德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包括承载座、传动轴、驱动轴、偏心锤、防护罩、驱动电机、万向节联轴器,承载座及防护罩均为密闭腔体结构,且承载座位于防护罩内并与防护罩同轴分布,承载座与防护罩间设缓冲腔,驱动电机嵌于承载座内,传动轴通过轴孔与承载座相互连接,传动轴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相互连接,传动轴前端面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轴相互连接,偏心锤与各驱动轴相互连接。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定位能力和振荡力传递能力,可在有效的实现对外进行振荡做功的需要的同时,另可有效的防止震荡力和外力冲击对振荡驱动电机设备造成的影响。

权利要求 :

1.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包括承载座、传动轴、驱动轴、偏心锤、防护罩、驱动电机、万向节联轴器,所述的承载座及防护罩均为密闭腔体结构,且承载座位于防护罩内并与防护罩同轴分布,其中所述的承载座后端面与防护罩后端面相抵,且承载座长度不大于防护罩长度的1/3,所述的承载座与防护罩间通过滑槽相互连接,且所述的滑槽至少两条,环绕承载座轴线均布在防护罩内表面,所述的承载座与防护罩间设宽度为1—5毫米的缓冲腔,所述的驱动电机嵌于承载座内并与承载座同轴分布,所述的承载座内表面均布至少两条导向滑轨,且各导向滑轨环绕承载座轴线均布,所述的承载座与驱动电机间通过导向滑轨滑动连接,且承载座与驱动电机间设宽度为3—10毫米缓冲腔,所述的承载座后端面设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驱动电机后端面相抵,所述的驱动电机对应的承载座前端面设轴孔,所述的轴孔与驱动电机和承载座同轴分布,所述的传动轴通过轴孔与承载座相互连接,所述的传动轴后端面位于承载座内,并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相互连接,传动轴前端面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轴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驱动轴至少两个,且两个驱动轴间通过万向节联轴器相互连接,所述的偏心锤若干,并分别与各驱动轴相互连接,且每个驱动轴上均设至少一个偏心锤,且各偏心锤环绕驱动轴轴线呈螺旋状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腔内均设弹性垫块填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罩内设至少一条隔板,所述隔板与防护罩同轴分布,且所述的隔板位于承载座前端面处,且与承载座前端面间距离为0—10厘米,并由隔板将防护罩分为承载腔和震动腔,所述的承载座位于承载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心锤与防护罩间最小间距为5—10毫米。

说明书 :

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混凝土施工等作业中,往往需要通过振荡马达设备驱动震荡机构对混凝土进行振荡作业,以达到消除材料内缝隙、气泡及混合分布不均等缺陷,在实际使用中,当前的各类振荡设备往往均采用的电动机直接与偏心机构连接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当前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机构间往往均缺乏有效的防护机构,因此需要振荡装置额外对电动机和偏心机构进行承载及防护,避免外力冲击、粉尘、液体等对驱动电机及偏心机构造成损伤,因此导致当前所使用的振荡机构往往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灵活性和便捷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当前所使用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机构之间的连接关系往往均为刚性连接,因此导致偏心机构在运行时,因偏心力极易造成驱动电机转子等结构因振荡力而磨损量增加,严重影响了振荡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振荡马达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该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定位能力和振荡力传递能力,可在有效的实现对外进行振荡做功的需要的同时,另可有效的防止震荡力和外力冲击对振荡驱动电机设备造成的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震荡马达设备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 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包括承载座、传动轴、驱动轴、偏心锤、防护罩、驱动电机、万向节联轴器,承载座及防护罩均为密闭腔体结构,且承载座位于防护罩内并与防护罩同轴分布,其中承载座后端面与防护罩后端面相抵,且承载座长度不大于防护罩长度的1/3,承载座与防护罩间通过滑槽相互连接,且滑槽至少两条,环绕承载座轴线均布在防护罩内表面,承载座与防护罩间设宽度为1—5毫米的缓冲腔,驱动电机嵌于承载座内并与承载座同轴分布,承载座内表面均布至少两条导向滑轨,且各导向滑轨环绕承载座轴线均布,承载座与驱动电机间通过导向滑轨滑动连接,且承载座与驱动电机间设宽度为3—10毫米缓冲腔,承载座后端面设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驱动电机后端面相抵,驱动电机对应的承载座前端面设轴孔,轴孔与驱动电机和承载座同轴分布,传动轴通过轴孔与承载座相互连接,传动轴后端面位于承载座内,并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相互连接,传动轴前端面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驱动轴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驱动轴至少两个,且两个驱动轴间通过万向节联轴器相互连接,偏心锤若干,并分别与各驱动轴相互连接,且每个驱动轴上均设至少一个偏心锤,且各偏心锤环绕驱动轴轴线呈螺旋状分布。
[0006] 进一步的,所述的缓冲腔内均设弹性垫块填充。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罩内设至少一条隔板,所述隔板与防护罩同轴分布,且所述的隔板位于承载座前端面处,且与承载座前端面间距离为0—10厘米,并由隔板将防护罩分为承载腔和震动腔,所述的承载座位于承载腔内。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偏心锤与防护罩间最小间距为5—10毫米。
[0009]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定位能力和振荡力传递能力,可在有效的实现对外进行振荡做功的需要的同时,另可有效的防止震荡力和外力冲击对振荡驱动电机设备造成的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震荡马达设备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11]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13] 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震荡马达,包括承载座1、传动轴2、驱动轴3、偏心锤4、防护罩5、驱动电机6、万向节联轴器7,承载座1及防护罩5均为密闭腔体结构,且承载座1位于防护罩5内并与防护罩5同轴分布,其中承载座1后端面与防护罩5后端面相抵,且承载座1长度不大于防护罩5长度的1/3,承载座1与防护罩5间通过滑槽8相互连接,且滑槽8至少两条,环绕承载座1轴线均布在防护罩5内表面,承载座1与防护罩5间设宽度为1—5毫米的缓冲腔9,驱动电机6嵌于承载座1内并与承载座1同轴分布,承载座1内表面均布至少两条导向滑轨10,且各导向滑轨10环绕承载座1轴线均布,承载座1与驱动电机6间通过导向滑轨10滑动连接,且承载座1与驱动电机6间设宽度为3—10毫米缓冲腔9,承载座1后端面设弹性垫块11,并通过弹性垫块11与驱动电机6后端面相抵,驱动电机6对应的承载座1前端面设轴孔
12,轴孔12与驱动电机6和承载座1同轴分布,传动轴2通过轴孔12与承载座1相互连接,传动轴2后端面位于承载座1内,并通过万向节联轴器7与驱动电机6相互连接,传动轴2前端面通过万向节联轴器7与驱动轴3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驱动轴3至少两个,且两个驱动轴3间通过万向节联轴器7相互连接,偏心锤4若干,并分别与各驱动轴2相互连接,且每个驱动轴3上均设至少一个偏心锤4,且各偏心锤4环绕驱动轴3轴线呈螺旋状分布。
[00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缓冲腔9内均设弹性垫块11填充。
[00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罩5内设至少一条隔板13,所述隔板13与防护罩5同轴分布,且所述的隔板13位于承载座1前端面处,且与承载座1前端面间距离为0—10厘米,并由隔板13将防护罩5分为承载腔101和震动腔102,所述的承载座1位于承载腔内。
[001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偏心锤4与防护罩5间最小间距为5—10毫米。
[0017]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承载座、传动轴、驱动轴、偏心锤、防护罩、驱动电机、万向节联轴器组装,然后将组装好的本发明与安装到振荡设备中即可。
[0018] 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承载座、防护罩对驱动电机和偏心锤进行密封防护,避免外力、外部的粉尘等污染物造成的驱动电机和偏心锤受到腐蚀、污染等情况而造成的振荡机构受损现象,提高设备运行为稳定性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减化振荡机构对驱动电机和偏心锤的防护结构,提高振荡使用灵活性和可靠性的目的,除此之外,通过缓冲腔、缓冲强内的弹性垫块和万向节联轴器对偏心锤运行时的震动力进行消除,防止振荡力造成驱动电机结构受损。
[0019]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定位能力和振荡力传递能力,可在有效的实现对外进行振荡做功的需要的同时,另可有效的防止震荡力和外力冲击对振荡驱动电机设备造成的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震荡马达设备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0]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