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0089921.3

文献号 : CN1086922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正

申请人 :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承载基座、一第一反射结构、一第二反射结构、一第一发光结构、一第二发光结构以及一透镜结构。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承载基座上,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以及对应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第一焦点的至少一第二焦点。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第二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第一发光结构及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承载基座上。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因此,本发明能够提高集光效果及散热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包括:

一承载基座,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二承载面;

一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第二焦点;

一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地设置;

一第一发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

一第二发光结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水平面向上的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还进一步包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一顶端部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0毫米至5毫米之间的一预定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还进一步包括多个散热结构,多个所述散热结构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第一热散逸表面上或者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一第二热散逸表面上,且多个所述散热结构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风扇结构,所述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透镜承载结构,所述透镜承载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且所述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透镜承载结构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遮板结构,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且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之间,所述遮板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截止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光束调整结构,所述光束调整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之间,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能产生一第二投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其中一部分投射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另外一部分投射到所述光束调整结构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调整结构具有沿着所述遮板结构的一外缘轮廓设置的一轮廓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调整结构还进一步包括凸设于所述轮廓边缘的一延伸侧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结构,以形成一第一照明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照明区域为符合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结构,以形成一第二照明区域,所述第一照明区域及所述第二照明区域相互叠合所产生的光型符合汽车前照灯远灯法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尺寸。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二投射光线,且所述第一投射光线的其中一部分的投射方向与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其中一部分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投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一第一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一第一光轴以及一第二光轴,且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所述第一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所述第二光轴通过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以及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焦点的两个第二焦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在另外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两个所述第二焦点彼此重合,且所述透镜光轴经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二焦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还进一步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一第二反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一光轴,所述第二反射表面的所述光轴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面及所述第二承载面之间具有介于7至90之间的一预定角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位于所述透镜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之间。

20.一种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包括:

一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一第一光轴以及一第二光轴,且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一光轴;

一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光轴经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光轴经过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光轴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

其中,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以及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焦点的两个第二焦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在另外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两个所述第二焦点彼此重合,且所述透镜光轴经过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二焦点;

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及所述第一反射表面沿着所述透镜光轴的延伸方向排列。

21.一种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包括:

一承载基座,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一第二承载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面的第一热散逸表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第二热散逸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与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之间的外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互不共平面,且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水平面向上的方向;

一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第二焦点;

一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地设置;

一第一发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

一第二发光结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一透镜结构,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以及一风扇结构,所述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风扇结构能产生吹向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的一第一气流,所述第一气流能沿着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而被引导至所述外侧表面,以形成沿着所述外侧表面并吹向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的一第二气流,所述第二气流能形成沿着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以向外吹出的一第三气流。

说明书 :

车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状态的车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首先,在现有车灯装置的设计中,远光灯与近光灯的诉求及规范要求不同,远光灯是要求聚光,以达到远距离照射的目的,而近光灯则要求扩光,以求在近距离中,达到视觉宽广的目的。因此,在车灯装置的设计概念中,通常是将远光灯及近光灯分开设计,也就是各有其专用的灯杯,以分别负责远光灯及近光灯的照明。例如,台湾专利公告第M353845号的“行车照明之车灯结构”,是通过各自分开的近灯及远灯模块,以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
[0003] 接着,现有车灯装置的发光模块,可分为卤钨灯及HID灯(气体放电式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其中卤钨灯的电弧长为5.6毫米(millimeter,mm),HID灯的电弧长为4.3毫米,其集光系统大多采用PES(Projector Ellipsoid System)。而HID灯的主要发光型态是集中在两个电极处,因此,远光灯的聚光可以由靠近光强极高的光点进行配光,而近光灯则可由远离高光强的电弧进行配光。然而,由于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发光型态为均匀面光源,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高光强区域,因此也较难在单一透镜的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另外,现有车灯装置若是要在单一透镜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其整体的体积将会较大,且发光强度也仅能达到符合法规规范的门槛值。
[0004]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发光二极体作为照明光源,且能够在单一透镜下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然成为所属技术领域人士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灯装置,以改善车辆头灯的集光效果,且缩小整体车灯装置的体积。
[0006]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承载基座、一第一反射结构、一第二反射结构、一第一发光结构、一第二发光结构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水平面向上的方向。
[0007]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座还进一步包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一顶端部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0毫米至5毫米之间的预定间隙。
[0008]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座还进一步包括多个散热结构,多个所述散热结构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第一热散逸表面上或者是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一第二热散逸表面上,且多个所述散热结构朝向一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延伸。
[0009]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风扇结构,所述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
[0010]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透镜承载结构,所述透镜承载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且所述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透镜承载结构上。
[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遮板结构,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且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之间,所述遮板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截止边缘。
[0012]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灯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光束调整结构,所述光束调整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之间,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能产生一第二投射光线,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投射光线投射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另外一部分的所述第二投射光线投射到所述光束调整结构上。
[0013]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束调整结构具有一沿着所述遮板结构的一外缘轮廓设置的轮廓边缘。
[0014]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束调整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凸设于所述轮廓边缘的延伸侧缘。
[0015]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结构,以形成一第一照明区域。
[0016]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照明区域为符合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
[0017]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结构,以形成一第二照明区域,所述第一照明区域及所述第二照明区域相互叠合所产生的光型符合汽车前照灯远灯法规。
[0018]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尺寸。
[0019]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一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上的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一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第二投射光线,且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投射光线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投射。
[0020]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一第一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一第一光轴以及一第二光轴,且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所述第一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所述第二光轴通过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0021]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以及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焦点的两个第二焦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在另外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两个所述第二焦点彼此重合,且所述透镜光轴经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二焦点。
[0022]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一光轴,所述第二反射表面的所述光轴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
[0023]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面及所述第二承载面之间具有一介于7至90之间的预定角度。
[0024]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位于所述透镜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之间。
[0025]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反射结构、一发光结构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一第一光轴以及一第二光轴,且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一光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光轴经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光轴经过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光轴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以及两个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在另外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上,两个所述第二焦点彼此重合,且所述透镜光轴经过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二焦点。
[0026] 本发明所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承载基座、一第一反射结构、一第二反射结构、一第一发光结构、一第二发光结构、一透镜结构以及一风扇结构。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一第二承载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面的第一热散逸表面、一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第二热散逸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与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之间的外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互不共平面,且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风扇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风扇结构能产生一吹向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的第一气流,所述第一气流能沿着所述第二热散逸表面而被引导至外侧表面,以形成一沿着所述外侧表面并吹向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的第二气流,所述第二气流能形成一沿着所述第一热散逸表面以向外吹出的第三气流。
[00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其能利用“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水平面向上的方向”的技术特征,而可以达到缩小车灯装置的整体体积,同时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0028]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0030]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0031]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0032]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0033] 图5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承载基座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0034] 图5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承载基座与风扇结构所产生的气流的侧视示意图。
[0035] 图6为图1的Ⅷ-Ⅷ剖面线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36] 图7为第一实施例具有不同的第一反射结构的车灯装置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37] 图8为图1的Ⅷ-Ⅷ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38]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及透镜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39]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及透镜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40] 图11为图1的Ⅷ-Ⅷ剖面线的再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41] 图12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的第一反射表面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2] 图13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的第二反射表面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3] 图14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的第三反射表面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4] 图15A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的所产生的其中一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5] 图15B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的所产生的另外一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6] 图16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7] 图17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48] 图18A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种第一发光结构的排列方式示意图。
[0049] 图18B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种第一发光结构的排列方式示意图。
[0050] 图18C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再一种第一发光结构的排列方式示意图。
[0051] 图1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0052] 图2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0053] 图2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0054] 图2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0055] 图23为图19的XXⅣ-XXⅣ剖面线的其中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56] 图24为图19的XXⅣ-XXⅣ剖面线的其中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57] 图25为图19的XXⅣ-XXⅣ剖面线的另外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58] 图26为图19的XXⅣ-XXⅣ剖面线的另外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59] 图27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光束调整结构及遮板结构的其中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0060] 图28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光束调整结构及遮板结构的其中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0061] 图29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光束调整结构及遮板结构的其中一实施方式的前视示意图。
[0062] 图30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未设置光束调整结构时,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63] 图31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设置光束调整结构时,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其中一光型投影示意图。
[0064] 图32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光束调整结构及遮板结构的另外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0065] 图33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光束调整结构及遮板结构的另外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0066] 图34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设置光束调整结构时,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另外一光型投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车灯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68]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或信号等,但这些元件或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所有组合。
[0069] 第一实施例
[0070]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8所示,图1至图4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车灯装置Q的立体分解及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为车灯装置Q的位于远灯状态的主要架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灯装置Q,其包括一承载基座1、一第一反射结构2、一第二反射结构3、一第一发光结构4、一第二发光结构5、一透镜结构6以及一遮板结构7。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可分别由多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或单一曲面所组成,例如可通过椭圆为基础的曲面组成反射结构。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举例来说,可利用锁固件S将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固定在承载基座1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可分别具有一相对于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反射面,以反射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所产生的光线。进一步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可以作为汽车前照灯的近灯灯杯的一部分,而第二反射结构3可以作为前照灯的远灯灯杯的一部分。另外,可通过遮板结构7的转动(如图6及图11所示),以切换近灯及远灯状态。换句话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结构4被点亮时可产生近灯光型,而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同时被点亮且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可产生远灯光型,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除了前述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分别点亮并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而产生近远灯光型之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不论在近灯状态或远灯状态,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可以同时点亮,并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而产生近远灯光型。也就是说,同时点亮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时,第二发光结构5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而对近光灯型的热区(Hot spot)有所贡献。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可以是单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LED),或者是由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组成的封装结构。
[0071]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8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2a以及对应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第二反射结构3具有一第一焦点3a及一对应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其中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彼此相对应设置。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彼此重合,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可邻近地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周围。
[0072]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8所示,承载基座1具有一第一承载面111以及一与第一承载面111互不共平面的第二承载面121。第一发光结构4可设置在第一承载面111上,以产生一第一光线L1,第二发光结构5可设置在第二承载面121上,以产生一第二光线L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可设置在一电路基板(图中未标号)上,并通过电路基板而将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
[0073]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8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第二发光结构5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反射结构2只具有一个第一焦点2a时,第一发光结构4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结构2以可以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a(例如图10中的211a及212a),以及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两个第一焦点2a的第二焦点2b(例如图10中的211b及212b)。再者,第二反射结构3也可以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3a(图中未示出),以及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两个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图中未示出)。换句话说,当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分别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焦点(2a、3a)及第二焦点(2b、3b)时,即代表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分别为一具有两个以上或多个光轴的反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说明内容中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焦点2a(例如图10中的211a及212a)时的实施方式。
[0074]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8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同时点亮时,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配置,不仅在近灯状态下对近光灯型的热区有所贡献,还可以在远灯状态下用来补强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一发光结构4所无法达到的远灯光型的照明区域的亮度。另外,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二反射结构3的尺寸可以是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尺寸,也就是说,由图8来看,第一反射结构2的投影面积可大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投影面积,同时,第一反射结构2的正投影面积也可以完全遮盖住第二反射结构3的正投影面积,也就是说,由上向下俯视(第一反射结构2朝第二反射结构3的方向)时,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完全被第一反射结构2所遮盖。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的总反射面(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2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且第一反射结构2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至少是第二反射结构3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的二倍以上。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大幅地缩小车灯装置Q的整体体积,并能够针对承载基座1进行结构上的改变,以提高车灯装置Q的散热效率。
[0075]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8所示,透镜结构6具有一透镜光轴A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其中,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本发明将以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位于透镜光轴A上且与透镜焦点6a相互重合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由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尺寸可以是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尺寸,所以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可位于透镜焦点6a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之间(如图8所示)或是正下方。再者,值得说明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透镜结构6可具有一透镜直径D,第二反射结构3的可具有一预定高度R,其中预定高度R的尺寸可以介于D/7至D/2之间。
[0076] 接着,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一凹设于第一承载面111下方的容置槽13,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设置在容置槽13中。第二承载面121可位于容置槽13的底面上,且容置槽13还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于第一承载面111与第二承载面121之间的内侧表面141。另外,举例来说,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大体上可平行设置,然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也可呈倾斜设置。须注意的是,当第一承载面111与第二承载面121相互平行时,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所面向的方向大体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z(朝向水平面向上),然本发明不以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为限制,例如第二实施例所示,第二承载面121可以呈倾斜设置并朝面向水平面向上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承载面111以及第二承载面121所面向的预定方向z都是朝向一水平面向上的方向。
[0077] 值得注意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为了避免第二反射结构3影响到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第一光线L1,第二反射结构3的一顶端部32与透镜光轴A之间优选可具有一介于0毫米至5毫米之间的预定间隙G(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表面31优选可位于容置槽13中,且第二反射结构3的顶端部32位于透镜光轴A以下。然而,需说明的是,由于加工尺寸多少会有误差,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第二反射结构3的一顶端部32可略高于透镜光轴A大约2毫米,也就是透镜光轴A会位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顶端部32与第二发光结构5之间。
[0078]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及图4所示,并同时配合图5A及图6所示,为清楚呈现本案承载基座1的整体架构,图5A中的承载基座1不绘制出散热结构15。承载基座1可具有一第一承载板11以及一凸出于第一承载板11的第二承载板12,第一承载面111可设置于第一承载板11上,第二承载面121可设置于第二承载板12上,容置槽13可形成在第一承载板11与第二承载板12之间,且容置槽13可被一连接于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之间的连接板14所环绕,且内侧表面141可设置在连接板14上。换句话说,通过将第二承载板12凸设于第一承载板11上,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还能因为第一承载板11、连接板14及第二承载板12三者呈阶梯状的外型,且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分别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上的缘故,使得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彼此交错而使得热源分散,同时,散热面积也能增大,进而增加散热效率。另外,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板11(或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板12(或第二承载面121)两者也可呈倾斜状设置。
[0079]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至图6所示,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多个散热结构15(图5A未示出),多个散热结构15(散热鳍片)可设置在一相对于第一承载面111的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或者是一相对于第二承载面121的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且多个散热结构15可朝向一远离第一承载面111的方向及朝向一远离第二承载面121的方向延伸(水平面以下的方向)。另外,举例来说,散热结构15的形状可以是柱状或是片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二承载板12是通过连接板14而凸设于第一承载板11,所以,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热结构15的延伸长度,可大于设置在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的散热结构15的延伸长度,以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同时,连接板14也会被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热结构15所围绕。值得说明的是,为了得较好的散热效果,承载基座1的材质可为选自金属、陶瓷或导热塑料等热传导效果较佳的材质,或者是进一步在承载基座1上设置一层具有导热效果的热扩散层。
[0080]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至图5B所示,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风扇结构N,风扇结构N可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上还进一步包括一用于固定风扇结构N的固定部16,固定部16可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或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因此,如图5B,由于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之间的高度差及尺寸差,风扇结构N可以先产生一吹向第二热散逸表面122的第一气流F1,第一气流F1可以沿着第二热散逸表面122而被引导至连接板14的外侧表面142,且形成一沿着外侧表面142并吹向第一热散逸表面112的第二气流F2。接着,第二气流F2能再形成一沿着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以向外吹出的第三气流F3,进而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需特别说明的是,为利于附图的表达,组合图中仅示出风扇结构N的壳体,并不示出风扇扇叶,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当可了解现有风扇结构N的实际架构。
[0081]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透镜承载结构8,透镜承载结构8可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且透镜结构6可设置在透镜承载结构8上。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1上且用于固定透镜承载结构8的固持部17,透镜承载结构8还进一步包括一用于设置透镜结构6的承载部81以及一连接于承载部81且用于将透镜承载结构8设置在承载基座1的固持部17上的连接部82。
[0082]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遮板结构7,遮板结构7可沿着一旋转轴I来回摆动地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且遮板结构7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之间。进一步来说,遮板结构7能够被一驱动单元M所驱动,举例而言,驱动单元M可具有一电磁阀M1以及一被电磁阀M1所控制的杆件M2,杆件M2可带动遮板结构7的一连动部74而使遮板结构7沿着旋转轴I转动。详细来说,遮板结构具有一旋转轴I、一第一表面71、一相对于第一表面71的第二表面72以及一连接于第一表面71与第二表面72之间的截止边缘73。值得说明的是,遮板结构7的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可为反射面(例如表面镀铝),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也可以为一吸收面(例如表面为消光黑处理),也就是说,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可具有反射效果或不具有反射效果,本发明不以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是否为反射面或吸收面为限制。另外,当遮板结构7的第一表面71与透镜光轴A相互平行时,透镜光轴A可以通过遮板结构7的截止边缘73附近。举例来说,遮板结构7为一明暗截止线遮板,且能够通过截止边缘73形状上的设计,而产生符合法规的光型。
[0083] 接着,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光线L1及第二光线L2的路径,另外,须注意的是,图6与图7最大的差别在于:图6的第一反射结构2为由多个椭球曲面所组成的反射结构,且第一发光结构4具有一第一发光元件41及一第二发光元件42。图7的第一反射结构2则为单一椭球曲面,且第一发光结构4是具有一个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1a的发光元件。以下将先以图7的实施方式作为说明,也就是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一个第一焦点2a以及一个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第二焦点2b,且第二反射结构3具有一个第一焦点3a以及一个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同时,第一发光结构4可包括一个发光元件(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或是由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封装成的一个发光二极体阵列,优选的为单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第二发光结构5可包括一个发光元件51,且第一发光结构4的发光元件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上,第二发光结构5的发光元件51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3的至少一第一焦点3a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反射结构2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焦点2a以及分别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多个第一焦点2a的多个第二焦点2b,且第二反射结构3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焦点3a以及分别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多个第一焦点3a的多个第二焦点3b。另外,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也可以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再者,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图6中所示的发光元件51的边缘是与发光元件41的边缘相互平行,但是,在图7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发光元件51转动一角度,使得发光元件51的边缘与发光元件41呈45度倾斜设置。因此,发光元件
51的两个最远距离的顶点所形成的连线可以平行于透镜光轴A,以进一步提高所产生亮度。
[0084] 承上述,如图8所示,第二反射结构3的一光轴(图中未示出)可以与透镜光轴A相互交错,且第二反射结构3的光轴倾斜于透镜光轴A。另外,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第一投射光线L11,至少一第一投射光线L11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的至少一第一反射光线L12。另外,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结构3上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值得一提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z(上方)投射。举例来说,如图1至图8的实施方式来说,由于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都是面向预定方向z,且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是分别沿着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设置,使得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上(水平面向上)的分别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发光二极体所产生的光为面光源,所以当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呈非平行设置(呈相互倾斜设置,如第二实施例所述)时,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优选仍然都是朝向上(水平面向上)的分别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
[0085] 接着,请参阅图9及图10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两个第一焦点2a及两个第二焦点2b的实施方式。详细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可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21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二反射表面22,第一反射表面21可具有一第一光轴P11以及一第二光轴P12,第二反射表面22可具有一光轴P2,且第一发光结构4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41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42。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可以是一发光二极体晶片,且第一发光元件41的边缘及第二发光元件42的边缘可相距0.2毫米至5毫米之间,也就是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最邻近的距离可相距0.2毫米至5毫米之间。
[0086]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结构2还可以具有一连接于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三反射表面23,第一反射表面21设置于第二反射表面22与第三反射表面23之间,且第三反射表面23具有一光轴P3。另外,第一反射表面可以由一第一聚光弧面211及一第二聚光弧面212所组成,优选地,第一反射表面21还可以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聚光弧面211与第二聚光弧面212之间的散光弧面213。
[0087] 承上述,如图10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11a、212a)以及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焦点(211a、212a)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第一发光元件41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焦点211a上,第二发光元件42设置在另外一个第一焦点212a上,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可以彼此重合,且透镜光轴A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同时透镜焦点6a也与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相互重合。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11a、212a)分别为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一焦点a及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一焦点212a。而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则分别为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二焦点211b及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二焦点212b。另外,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一光轴P11通过(经过)第一发光元件
41,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二光轴P12通过(经过)第二发光元件42,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光轴P3位于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优选地,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光轴P3可以与透镜光轴A相互重合。换句话说,第一光轴P11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其中一个第一焦点211a与其中一个第二焦点211b的连线,第二光轴P12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另外一个第一焦点212a与另外一个第二焦点212b的连线。
[0088] 接着,请参阅图6、8及图11所示,图11与图6的差别在于,图6为在近光灯的状态下遮板结构7的位置,图8及11为在远光灯的状态下遮板结构7的位置。也就是说,遮板结构7能沿着一旋转轴I枢转,遮板结构7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预定枢转角度α,遮板结构7可以在预定枢转角度α的区间中向往复摆动,预定枢转角度α可介于15度至35度之间。
[0089] 接着,请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图12至图14分别为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2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光型投影示意图。当第一发光结构4点亮时,能对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22及第三反射表面23分别产生如图12至图14的光型投影示意图。由于第一发光元件41是设置在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一焦点211a上,第二发光元件42是设置在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一焦点212a上,且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二焦点211b及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二焦点212b与透镜焦点6a彼此重合,所以图11的光型图中的最亮点能够形成在左右7.5度以内的范围中。另外,第二反射表面22可以是一单一光轴或是多光轴的椭球曲面,优选地可为单一光轴的椭球曲面。第二反射表面22的第一焦点(第一焦点位于光轴P2上,且位于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一焦点211a与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一焦点212a之间,然图中未示出)不位于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上,且第二反射表面22的第二焦点(第二焦点位于光轴P2上)可与透镜焦点6a重合或不重合,所以,第二反射表面22可以用于光型中心周围的配光(大约左右15度的范围以内)。再来,第三反射表面23可以为单一光轴或是多光轴的椭球曲面,优选地可为单一光轴的椭球曲面。第三反射表面23的第一焦点(第一焦点位于光轴P3上,然图中未示出)不位于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上,且第三反射表面23的第二焦点(第二焦点位于光轴P3上,且位于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一焦点
211a与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一焦点212a之间,并可以与第二反射表面22的第一焦点重合)可与透镜焦点6a重合或不重合。第三反射表面23主要可以用于提供大范围扩光的效果。再来,请参阅图15A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能对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22及第三反射表面23产生如图15A所示的光型投影示意图。为进一步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的效果,图15A的状态为遮板结构7转动至位于远灯状态时且第二发光结构5未点亮时的状态,由图15A可以了解,在第一发光结构4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配置下,不仅能够满足近光灯的法规规范,还能够满足远光灯中除Emax(最大照度)及HV点(光型图上水平轴线HH与垂直轴线VV的焦点)上的规范。须说明得是,HV点的光强度至少大于等于80%的Emax点的光强度。最后,如图15B所示,若是要产生近灯状态的的光型图,只需要将遮板结构7移动至近灯状态的位置即可,并利用遮板结构7的外型而产生符合法规的光型。
[0090] 接着,请参阅图16所示,当第二发光结构5点亮且遮板结构7位于远灯状态时,能对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表面31产生如图16的光型投影示意图。第二反射结构3主要是作为满足远光灯法规在Emax及HV点上的规范。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亮度是小于第一发光结构4(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所产生的亮度。再来,请参阅图17所示,当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点亮时,且遮板结构7也被转动至如图11所示的远光灯状态下的位置时,能够产生如图17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0091] 承上述,换句话说,当遮板结构7位于一近灯状态的位置,且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投射至透镜结构6后,可以形成一第一照明区域,而第一照明区域为符合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另外,遮板结构7位于一远灯状态的位置,且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投射至透镜结构6后,可以形成一第二照明区域,而第一照明区域及第二照明区域相互叠合后所产生的光型能够符合汽车前照灯远灯法规的光型。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法规可以是符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规范(Regulations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简称ECE regulations)中的ECE R112等相关规定,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92] 接着,请参阅图18A至18C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发光结构4在其他实施方式下的排列方式。如图18A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的第三发光元件43,且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可以通过(经过)第三发光元件43。优选地,第三发光元件43可以位于第二反射表面22的第一焦点上。如图18B所示,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也能够设置有两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两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的尺寸大小小于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的尺寸大小,且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通过两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另外,两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可以在第二发光结构5被点亮时同时被点亮,以增加远光灯状态下的亮度。再者,如图18C所示,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也能够设置有三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433),且三个第三发光元件(431、432、433)可以在第二发光结构5被点亮时同时被点亮。
[0093] 接着,值得说明的是,以下将举例说明本发明车灯装置Q的尺寸大小。举例来说,当透镜结构6的大小为60±5毫米(透镜结构6的直径)时,焦距可介于30毫米至50毫米之间,优选地焦距可以为40毫米。第一反射结构2的顶点(椭圆顶点)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距离为5毫米至15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6毫米至12毫米之间。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二焦点2b的距离可为25毫米至60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35毫米至45毫米之间。第二反射结构3的顶点(椭圆顶点)至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距离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距离。
[0094] 另外,举例来说,当透镜结构6的大小为70±5毫米(millimeter,mm)时,焦距可介于30毫米至60毫米之间,优选地焦距可以为42毫米。第一反射结构2的顶点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距离为6毫米至15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10毫米至14毫米之间。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二焦点2b的距离可为25毫米至60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30毫米至
50毫米之间。第二反射结构3的顶点至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距离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距离。
[0095] 再来,举例来说,当透镜结构6的大小为80±5毫米(millimeter,mm)时,焦距可介于40毫米至70毫米之间,优选地焦距可以为50毫米。第一反射结构2的顶点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距离为6毫米至15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10毫米至14毫米之间。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二焦点2b的距离可为25毫米至60毫米之间,优选地可为35毫米至
50毫米之间。第二反射结构3的顶点至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距离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距离。
[0096] 第二实施例
[0097] 首先,请参阅图19至图2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由图23与图6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承载基座1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承载面121,第二实施例中的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光束调整结构9,且为配合光束调整结构9及承载基座1的配置,遮板结构7可具有不同于前述实施例的形状,且遮板结构7还能进一步包括一反射部76,第一反射结构2能进一步包括一反射板24。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二承载面121能够进一步提高车灯装置Q的集光效率,同时,通过光束调整结构9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将部分的光线反射至所产生的光型的中心位置,进而提高远光灯的集光效率。再者,通过反射板24及反射部76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供暗区余光区域(法规上的Zone III区域)的照明。
[0098] 接着,请复参阅图19至图24所示,车灯装置Q包括一承载基座1、一第一反射结构2、一第二反射结构3、一第一发光结构4、一第二发光结构5、一透镜结构6以及一遮板结构7。需说明的是,上述元件大体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以下将针对较具特征之处进行说明。
[0099]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9至图22及图24所示,承载基座1具有一第一承载板11(第一承载面111)以及一倾斜于第一承载板11的第二承载板12(第二承载面121),且第二承载板12的第二承载面121是面朝斜向上方的设置。同时,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多个片状散热结构15(散热鳍片)可设置在一相对于第一承载面111的第一热散逸表面112,或者是一相对于第二承载面121的第二热散逸表面122。另外,第二热散逸表面122可沿着第二承载面121而呈倾斜于透镜光轴A设置,以获得更多能设置散热结构15的空间。
[0100]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24所示,以第二实施例而言,承载基座1具有一第一承载面111以及一与第一承载面111互不共平面的第二承载面121,第一承载面111可平行于透镜光轴A,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呈倾斜设置,而使得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9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优选地,预定角度θ可以介于12.5度至35度之间。另外,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呈倾斜设置,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仍然都是朝向水平面向上的分别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
[0101] 接着,请复参阅图19至图24,并配合图25及图26所示,图25及图26示出了车灯装置Q在远光灯的状态下遮板结构7的位置。以第二实施例来说,遮板结构7还进一步包括一反射部76,且第一反射结构2还进一步包括一反射板24。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第一投射光线L11,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1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2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板24上。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1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其中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L12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2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板24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遮板结构7的反射部76上的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L122。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反射L122通过遮板结构7的反射部76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透镜结构6上的第一入射光线L13。因此,通过反射部76及反射板24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入射光线L13朝水平面向上的方向投射。换句话说,第一入射光线L13能提供暗区余光区域的照明。
[0102] 接着,请复参阅图25及图26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光束调整结构9的作用。光束调整结构9能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之间,举例来说,光束调整结构9能通过透镜承载结构8而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或者是直接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同时,光束调整结构9也能够与第二反射结构3一体成型的设置,或是直接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3上,本发明不以光束调整结构9的设置方式为限。进一步来说,光束调整结构9可以在透镜光轴A上方(也就是透镜光轴A位在光束调整结构9与第二反射结构3之间)且与透镜光轴A相距一介于0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预定距离K(光束调整结构9的第二外表面92与透镜光轴A之间的距离)。
[0103]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26所示,当远光灯开启,且遮板结构7的位置在远光灯的状态下时,第二发光结构5能产生一第二投射光线L21,并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及光束调整结构9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反射光线L22。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1能投射到第二反射结构3上,另外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2能投射到光束调整结构9上。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1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反射表面31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其中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线L221。另外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2通过光束调整结构9的第二外表面92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透镜结构6的另外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线L222。
[0104] 因此,通过光束调整结构9的设置,能够避免如同前述实施例般导致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第二投射光线L21被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
22及/或第三反射表面23)所反射(图中未示出第二投射光线L21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情况),进而产生暗区的杂光。同时,还能够通过光束调整结构9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光型投影图中中心点的亮度。
[0105] 接着,请参阅图27及图28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光束调整结构9与遮板结构7之间的关系。光束调整结构9可具有一第一外表面91及一相对于第一外表面91的第二外表面92,光束调整结构9的厚度(第一外表面91至第二外表面92之间的距离)可以介于0.1毫米至
1.5毫米之间,优选地,光束调整结构9的厚度可以介于0.2毫米至0.3毫米之间。光束调整结构9还进一步包括一沿着遮板结构7的一外缘轮廓75设置的轮廓边缘93。举例来说,光束调整结构9的轮廓边缘93的形状与遮板结构7的外缘轮廓75的形状相同,例如,轮廓边缘93及外缘轮廓75的形状可以是一U字型的形状。另外,如图28所示,轮廓边缘93与外缘轮廓75可以相互贴齐,或者是使得轮廓边缘93与外缘轮廓75之间相距一介于0.1毫米至6毫米之间的预定缝隙J,优选地,轮廓边缘93与外缘轮廓75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再来,请参阅图29所示,值得说明的是,光束调整结构9的第二外表面92可以与遮板结构7的第二表面72相距一介于0.1至1.5之间的预定段差H。换句话说,如图29所示光束调整结构9可位于遮板结构7的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之间。同时,通过预定段差H的设置能够提升法规上75R的周围位置的亮度。
[0106] 接着,请先参阅图30及图31所示,图30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未设置光束调整结构时,第二反射结构3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图31为本发明车灯装置的设置光束调整结构时,第二反射结构3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说明设置光束调整结构9的差异。如图30及图31所示,设置有光束调整结构9后,可以将投射到光型图的水平轴线HH以下的部分光束向上偏移至形成在光型图的水平轴线HH以上且靠近水平轴线HH的光束。因此,能够增加水平轴线HH以上且靠近水平轴线HH区域的亮度。
[0107] 接着,请参阅图32及图33所示,由图32与图27的比较可知,图32的实施方式中,光束调整结构9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凸设于轮廓边缘93的延伸侧缘94。详细来说,延伸侧缘94可呈一薄片状且具有反射效果(例如铝片或铝箔等),且设置在光束调整结构9的第二外表面92上。优选的,延伸侧缘94的端部以不干涉遮板结构7的转动且越接近透镜焦点6a为佳。另外,延伸侧缘94可通过粘贴、铆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而设置在光束调整结构9的第二外表面92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延伸侧缘94的厚度小于光束调整结构9的厚度(第一外表面91至第二外表面92之间的距离),举例来说,延伸侧缘94的厚度可介于
0.05毫米至0.2毫米,且越薄越好。需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附图中的延伸侧缘94只凸出一小部分,但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延伸侧缘94的形状也能够与光束调整结构9的轮廓边缘
93的形状相同。接着,请参阅图34所示并配合图31所示,通过在光束调整结构9上设置延伸侧缘94后,能够更进一步的将光线向上偏移,且提高水平轴线HH区域的亮度。
[0108]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1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Q,可以利用“所述第一承载面111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121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水平面向上的方向”的技术特征,而可以达到缩小车灯装置Q的整体体积,并同时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另外,通过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呈倾斜设置,且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都是朝面向水平面向上的方向设置,所以集光效果能够更为提高。再者,通过多个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的散热结构15,能提高车灯装置Q的散热效率。
[0110]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