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09479.7

文献号 : CN1087002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野俊一布施典之

申请人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更可靠更早地感测软管主体的内表面层的损伤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将泄漏感测构件(8)埋设于船舶用软管(1)的第一内表面层(4A)与第二内表面层(4B)之间并使其延伸,所述船舶用软管(1)将连结金属件(2)连接于从内周侧依次将内表面层(4)、增强层(5)、外表面层(7)层叠而构成的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泄漏感测器(10)连接于泄漏感测构件(8),在流动于软管主体(3)的流体流路(1a)的流体(F)接触到泄漏感测构件(8)的情况下,通过泄漏感测器(10)判断为在内表面层(4)产生了损伤。

权利要求 :

1.一种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掌握船舶用软管的状态,所述船舶用软管具有:软管主体,具有内表面层、配置于所述内表面层的外周侧的增强层、配置于所述增强层的外周侧的外表面层;以及连结金属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所述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埋设于所述内表面层中并延伸的泄漏感测构件;连接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的泄漏感测器;以及流体渗透构件,该流体渗透构件邻接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并埋设于所述内表面层,在流动于所述软管主体的流体流路的流体接触到所述流体渗透构件的情况下,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供所述流体渗透,通过所述泄漏感测构件和所述泄漏感测器能够感测到所述流体从所述流体流路泄漏,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促进从所述流体流路泄漏泄出的所述流体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接触,所述流体渗透构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连结金属件的插入侧端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向前后100mm的范围,在所述流体接触到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泄漏感测器判断为在所述内表面层产生了损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流体渗透构件邻接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的所述软管主体内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从所述连结金属件的插入侧端配置于,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上从向后侧100mm的位置至向前侧为所述软管主体的全长的30%以上的长度的位置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相对于所述软管主体呈螺旋状地卷绕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泄漏感测构件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流体渗透构件是帘布构造的纤维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具有:

发送部,连接于所述泄漏感测器,供所述泄漏感测器的感测数据输入;以及接收部,接收通过所述发送部无线发送的所述感测数据。

说明书 :

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能更可靠更早地感测软管主体的内表面层的损伤产生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将海上的油轮等与陆上设施等之间连结来输送原油等时会使用船舶用软管。船舶用软管在波浪、风、潮汐等自然环境不同的各种环境下使用,此外,这些自然环境时刻变化。例如,当台风等靠近而波浪变高时,来自各方向的更大的外力作用于船舶用软管。与此相伴,在船舶用软管上会产生拉伸、弯曲、扭转等多种变形。如果作用于船舶用软管的外力过大而变形变大,则存在船舶用软管损伤的危险性。具体而言,构成软管主体的内表面层损伤,通过船舶用软管输送的原油等会漏出并向周边扩散。因此,理想的是:能在内表面层的损伤扩大之前更可靠且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的损伤的产生。
[0003] 以往,提出了各种感测船舶用软管的内表面层的损伤的产生的发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构成软管主体的内侧橡胶层与配置于其外周侧的增强层之间埋设有导电性弹性体构件的船舶用软管。在该文献中所提出的船舶用软管中,当输送中的流体从内侧橡胶层泄漏时,导电性弹性体构件膨润。由于导电性弹性体构件因膨润而电阻值变大,因此能通过检测该电阻值的变化来感测流体从内侧橡胶层的泄漏。然而,在产生流体从内侧橡胶层泄漏之前的小的损伤时,导电性弹性体构件并不膨润。此外,如果泄漏的流体少,则导电性弹性体构件的膨润程度甚微,因此不能掌握内表面橡胶层的损伤产生。因此,为了更可靠且更早地感测内侧橡胶层的损伤的产生,还有改良的余地。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更可靠更早地感测软管主体的内表面层的损伤产生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
[0009] 技术方案
[0010]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是掌握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所述船舶用软管具有:软管主体,具有内表面层、配置于该内表面层的外周侧的增强层、配置于该增强层的外周侧的外表面层;以及连结金属件,分别连接于该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所述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埋设于所述内表面层中并延伸的泄漏感测构件以及连接于该泄漏感测构件的泄漏感测器,在流动于软管主体的流体流路的流体接触到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泄漏感测器判断为在所述内表面层产生了损伤。
[0011] 有益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由于泄漏感测构件埋设于构成软管主体的内表面层中并延伸,因此当在内表面层产生损伤而所输送的流体与泄漏感测构件接触时,能通过泄漏感测器来感测内表面层的损伤产生。由此,能在流体贯通内表面层而泄漏之前掌握在内表面层产生了损伤的情况。因此,与以往相比能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的损伤产生。
[0013] 例如采用以下的方式:具有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邻接地埋设于所述内表面层来供所述流体渗透的流体渗透构件,该流体渗透构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连结金属件的插入侧端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向前后100mm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连结金属件的插入侧端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向前后100mm的范围是在内表面层产生应力集中而容易损伤的范围。因此,在内表面层产生了损伤的情况下,流体易于渗透至流体渗透构件,由此,能更可靠且更早地使流体接触到泄漏感测构件。与此相伴,有利于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的损伤产生。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例如邻接于所述泄漏感测构件的所述软管主体内周侧。
[0014] 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由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产生的效果,例如采用以下的方式: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从所述连结金属件的插入侧端配置于,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上从向后侧100mm的位置至向前侧为所述软管主体的全长的30%以上的长度的位置的范围内。
[0015] 所述泄漏感测构件例如采用相对于所述软管主体呈螺旋状地卷绕并延伸的方式。或者,所述泄漏感测构件也可以采用在所述软管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
[0016] 作为所述流体渗透构件,例如使用帘布构造的纤维层。通过使用帘布构造的纤维层,能抑制软管主体的弯曲刚性的增大并且使流体容易渗透。
[0017] 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具有:发送部,连接于所述泄漏感测器,供所述泄漏感测器的感测数据输入;以及接收部,接收通过该发送部无线发送的所述感测数据。根据该方式,能在离开船舶用软管的任意位置实时地掌握有无产生内表面层的损伤。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举例示出本发明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的说明图。
[0019] 图2是以纵剖面视角举例示出图1的船舶用软管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0020] 图3是以主视角(从一方的连结金属件侧观察另一方的连结金属件侧的向视)举例示出图1的船舶用软管的说明图。
[0021] 图4是举例示出图2的流体渗透构件的说明图。
[0022] 图5是举例示出连结船舶用软管所形成的软管管线的说明图。
[0023] 图6是以横截面视角将在内表面层产生了损伤的状态下的软管主体进行部分放大并举例示出的说明图。
[0024] 图7是表示泄漏感测构件的其他的配置例的说明图。
[0025] 图8是举例示出配置流体渗透构件的范围的说明图。
[0026] 图9是表示配置流体渗透构件的范围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进行说明。
[0028] 如图1~图3所举例示出地,本发明的船舶用软管的状态监视系统(以下,称为监视系统1)具备特别方式的船舶用软管1和泄漏感测器10。船舶用软管1具有软管主体3和分别连接于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连结金属件2。
[0029] 软管主体3具有:内表面层4(第一内表面层4A以及第二内表面层4B);增强层5(主增强层5A以及主体线(wire)层5B),配置于内表面层4的外周侧;外表面层7,配置于增强层5的外周侧。在软管主体3适当地设有其他所需要的构件。由于该实施方式的船舶用软管1是漂浮(floating)式,因此在增强层5与外表面层7之间夹有由海绵等浮力材料形成的浮力层6。本发明不仅能应用于漂浮式的船舶用软管1,也能应用于不具有浮力层6的水下(submarine)式的船舶用软管。
[0030] 连结金属件2由圆盘状的法兰2a和接合于该法兰2a且顶端部侧插入软管主体3的筒状的管接头(nipple)2b构成。在管接头2b的外周,朝向外周侧依次卷绕层叠有第一内表面层4A、第二内表面层4B、主增强层5A、主体线层5B,最外周由外表面层7覆盖。第一内表面层4A的内周侧成为流体流路1a。图2的线段CL是在船舶用软管1的轴向延伸的中心线。
[0031] 与通过船舶用软管1输送的流体F相接的内表面层4成为第一内表面层4A和第二内表面层4B的二层构造。与所输送的流体F直接接触的第一内表面层4A以及邻接于其外周侧的第二内周层4B例如由耐油性优异的丙烯腈(acrylonitrile)橡胶等构成。主体线层5B通过将金属线隔开规定间隔地螺旋状卷绕于主增强层5A的外周的橡胶层来构成。主增强层5A通过使由橡胶包覆增强帘线而成的多个增强帘线层层叠来构成。
[0032] 主增强层5A、主体线层5B的各自的一端部的管接头线5a、5b通过突出设置于管接头2b的外周面的固定环2c等固定于管接头2b。外表面层7由橡胶等非透水性材料构成。
[0033] 然后,船舶用软管1形成还具备处于在第一内表面层4A与第二内表面层4B之间延伸并埋设于内表面层4中的状态的泄漏感测构件8的特别方式。泄漏感测构件8从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延伸。作为泄漏感测构件8,可采用与原油等流体F接触会膨润的膨润橡胶、作为能供流体F流通的流路发挥功能的构件。
[0034] 泄漏感测器10例如装配于连结金属件2的管接头2b的外周侧、法兰2a、或者软管主体3并连接于泄漏感测构件8。泄漏感测器10是在流过流体流路1a的流体F接触到泄漏感测构件8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内表面层4(第一内表面层4A)产生了损伤的设备。
[0035] 在该实施方式的船舶用软管1还具备邻接于泄漏感测构件8并埋设于内表面层4,供流体F渗透的流体渗透构件9。该流体渗透构件9配置在相对于连结金属件2的插入侧端E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向前后100mm的范围Z。在该实施方式中,流体渗透构件9邻接于泄漏感测构件8的内周侧来配置。
[0036] 流体渗透构件9是在流体F与其接触的情况下能使流体F渗透的构件。作为流体渗透构件9,例如使用包含棉、尼龙等的纤维层。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图4中举例示出的由棉、尼龙等纤维形成的帘布构造的纤维层。当将帘布构造的纤维层用作流体渗透构件9时,能抑制软管主体3的弯曲刚性的增大并且使流体F容易渗透。
[0037] 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发送部11,连接于泄漏感测器10,供泄漏感测器10的感测数据(表示在内表面层4产生了损伤的感测数据)输入;接收部12,接收通过该发送部11无线发送的感测数据。感测数据被定期地输入至发送部11,该发送部11定期地将感测数据无线发送至接收部12。例如,感测数据被依次输入至发送部11,发送部11依次将该感测数据无线发送至接收部12。接收部12能配置于任意的位置。
[0038] 如图5所举例示出地,多个船舶用软管1经由相互的连结金属件2来连结,由此形成软管管线L。在该实施方式中软管管线L为在海上漂浮的状态,船舶用软管1因波浪、风、潮汐等而受到外力作用。与此相伴,在船舶用软管1产生拉伸、弯曲、扭转等多种变形。
[0039] 以下,对该监视系统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0040] 在外力作用于船舶用软管1,软管主体3过大地变形,如图6所举例示出地第一内表面层4A产生损伤的情况下,通过流体流路1a输送的流体F与泄漏感测构件8接触。与此相伴,通过泄漏感测构件8而由泄漏感测器10判断为在内表面层4(第一内表面层4A)产生了损伤。即,能在内表面层4完全损伤、流体F贯通内表面层4而泄漏至内表面层4的外部之前掌握在内表面层4产生了损伤的情况。例如,当采用膨润橡胶来作为泄漏感测构件8时,流体F使泄漏感测构件8膨润,该流体F传递至泄漏感测器10。当采用作为能供流体F流通的流路发挥功能的构件来作为泄漏感测构件8时,第一内表面层4A损伤,泄漏的流体F通过泄漏感测构件8流动传递至泄漏感测器10。如此一来,泄漏感测器10能判断为在内表面层4产生了损伤。
[0041] 因此,如果预先将泄漏感测构件8配置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的尽量广的范围,则有利于更可靠地掌握内表面层4的损伤的产生。在该实施方式中,流体F已渗透的流体渗透构件9使此流体F易于与邻接的泄漏感测构件8接触(促进接触)。因此,在第一内表面层4A产生了损伤的情况下,即使泄漏的流体F是少量的,流体F也会渗透至流体渗透构件9,能使流体F更可靠且更早地与泄漏感测构件8接触(促进接触)。与此相伴,有利于通过泄漏感测器10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因此,通过同样地增加流体渗透构件9沿着泄漏感测构件8邻接配置的长度,有利于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
[0042]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具备发送部11以及接收部12,因此能将接收部12配置于例如船舶、陆上设施。由此,能在离开船舶用软管1的任意的位置实时地掌握船舶用软管1的状态。在监视系统不具备发送部11以及接收部12的情况下,适当地通过目视泄漏感测器10等来掌握船舶用软管1的状态。
[0043] 如图7所举例示出地,泄漏感测构件8也可以相对于软管主体3呈螺旋状地卷绕,从软管主体3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由此,对于软管主体3的更广的范围,有利于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
[0044]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泄漏感测构件8被埋设于内表面层4中并延伸,因此在流体F完全贯通内表面层4而泄漏至内表面层4的外部之前,能通过泄漏感测器10掌握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因此,与以往相比,能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与此相伴,能事先掌握并避免船舶用软管1的致命的损伤。
[0045] 也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将流体渗透构件9仅配置在相对于连结金属件2的插入侧端E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向前后100mm的范围Z。在该范围Z,起因于作用在软管主体3的外力,内表面层4因应力集中而容易损伤。因此,根据该方式,虽然将流体渗透构件9的使用量设为最小限度,也能使第一内表面层4A损伤而泄漏的流体F高效地与泄漏感测构件8接触。与此相伴,易于更可靠更早地感测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
[0046] 如图8所举例示出地,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发挥由流体渗透构件9产生的效果,采用以下的方式为好:将流体渗透构件9配置在相对于连结金属件2的插入侧端E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从向后侧100mm的位置至向前侧为软管主体3的全长W的30%以上的长度的位置的范围。例如,将流体渗透构件9配置于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从向后侧100mm的位置至向前侧为软管主体3的全长W的30%的长度的位置的范围。根据该方式,虽然抑制流体渗透构件9的使用量,也能有效地掌握内表面层4的损伤产生。
[0047] 或者,如图9所举例示出地,也可以将流体渗透构件9设在从相对于一端侧的连结金属件2(管接头2b)的插入侧端E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向后侧100mm的位置至相对于另一端侧的连结金属件2(管接头2b)的插入侧端E在软管主体3的长边方向上向后侧100mm的位置之间的范围Z1。或者,也可以遍及软管主体3的全长W(全范围)地设置流体渗透构件9。
[0048] 符号说明
[0049] 1 船舶用软管
[0050] 1a 流体流路
[0051] 2 连结金属件
[0052] 2a 法兰
[0053] 2b 管接头
[0054] 2c 固定环
[0055] 3 软管主体
[0056] 4 内表面层
[0057] 4A 第一内表面层
[0058] 4B 第二内表面层
[0059] 5 增强层
[0060] 5A 主增强层
[0061] 5a 管接头线
[0062] 5B 主体线层
[0063] 5b 管接头线
[0064] 6 浮力层
[0065] 7 外表面层
[0066] 8 泄漏感测构件
[0067] 9 流体渗透构件
[0068] 10 泄漏感测器
[0069] 11 发送部
[0070] 12 接收部
[0071] F 流体
[0072] L 软管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