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337993.X

文献号 : CN1087364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木隆史仓田翔

申请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布线作业的作业性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具有框,该框包括: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和通路部(5),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收纳部拉出的电线,并且,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D)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通路部的前端部(5a)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60),该扩幅部件将通路部在宽度方向扩宽,卡合部包含引导部(61),该引导部(61)从通路部的侧壁部(51)突出,且沿着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深度方向引导扩幅部件。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接线箱具有框,

所述框包括: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以及通路部,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所述收纳部拉出的电线,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中,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面,所述引导部具有:基部,其从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突出;以及对置部,其从所述基部突出,并且与所述外侧面对置,所述扩幅部件是治具,所述治具具有: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外侧面对置的一对保持壁部;

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壁部,并且进入到所述对置部与所述外侧面之间来支承所述对置部,所述通路部通过由所述对置部引导着所述支承部并沿着所述深度方向插入到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从而在所述宽度方向被扩宽。

3.一种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框,所述框构成电气接线箱,并且包括: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和通路部,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所述收纳部拉出的电线;以及保护器,与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保护所述电线,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所述保护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并与所述框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其中,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面,

所述保护器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着并沿着所述深度方向插入到所述通路部从而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压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其中,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面,所述引导部具有:基部,其从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突出;以及对置部,其从所述基部突出,并且与所述外侧面对置,所述保护器是所述扩幅部件,具有: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外侧面对置的一对保持壁部;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壁部,并且进入到所述对置部与所述外侧面之间来支承所述对置部,所述通路部通过由所述对置部引导着所述支承部并沿着所述深度方向插入到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从而在所述宽度方向被扩宽。

6.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气接线箱,其具有收纳部和通路部,所述收纳部收纳电子元件;

电线,其与所述电子元件连接,并且从所述收纳部拉出,布线在所述通路部的内部;以及保护器,其与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保护所述电线,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所述保护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并与所述通路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面,

所述保护器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着并沿着所述深度方向插入到所述通路部从而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压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面,所述引导部具有:基部,其从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突出;以及对置部,其从所述基部突出,并且与所述外侧面对置,所述保护器是所述扩幅部件,具有: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外侧面对置的一对保持壁部;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壁部,并且进入到所述对置部与所述外侧面之间来支承所述对置部,所述通路部一通过由所述对置部引导着所述支承部并沿着所述深度方向插入到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从而在所述宽度方向被扩宽。

说明书 :

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存在电气接线箱。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气接线箱的技术,该电气接线箱包括:箱主体,线束的末端被安装于该箱主体;以及盖部件,其被安装在箱主体,并且,被安装在该箱主体后,覆盖线束的末端。箱主体包括:主体部,线束的末端被安装于该主体部;以及线束导出部,其从主体部向该主体部的外向延伸,并且,收纳线束。盖部件包括:盖主体,其被安装在主体部;以及导出盖,其与盖主体分开并且被安装在线束导出部。
[0003] 根据专利文献1的电气接线箱,即使线束导出部变得更细,也能够容易地组装箱主体和盖部件。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6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8] 在电气接线箱中,如果导出电线的通路部的宽度变窄,则用于将电线插入到通路部的开口宽度也变窄。如果开口宽度窄,则导致将电线布线在通路部的作业性降低。期望能够提高布线作业的作业性。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布线作业的作业性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
[0010]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 本发明的电气接线箱的特征在于,具有框,该框包括: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以及通路部,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所述收纳部拉出的电线,并且,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该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
[0012] 本发明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框,所述框构成电气接线箱,并且包括: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和通路部,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所述收纳部拉出的电线;以及保护器,其与所述的前端部连接,并保护所述电线,并且,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所述保护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并与所述框连接。
[0013] 本发明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包括:电气接线箱,其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收纳部和通路部;电线,其与所述电子元件连接,并且从所述收纳部拉出,布线在所述通路部的内部;以及保护器,其与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保护所述电线,所述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大小比宽度方向的大小大的U字形状,所述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所述通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扩宽,所述卡合部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引导所述扩幅部件,所述保护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并与所述框连接。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具有框,该框包含:收纳部,其收纳电子元件;以及通路部,其在内部布线有从收纳部拉出的电线。通路部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通路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扩幅部件将通路部在宽度方向扩宽。卡合部包含引导部,该引导部从通路部的侧壁部突出,且沿着深度方向延伸,沿着深度方向引导扩幅部件。
[0016]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引导部不仅与扩幅部件卡合,而且沿着深度方向引导扩幅部件。因此,利用扩幅部件对通路部进行扩幅的工序的作业性提高。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获得能够提高使对电线进行布线的布线作业的作业性提高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以及保护器的立体图。
[0018]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下表面图。
[0020]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侧视图。
[0021]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路部的俯视图。
[0022]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路部的截面图。
[0023] 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4] 图8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下表面图。
[0025]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下表面图。
[0026]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侧视图。
[0027]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主视图。
[0028] 图12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工序的图。
[0029] 图13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下表面图。
[0030] 图14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0031]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立体图。
[0032]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俯视图。
[0033]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立体图。
[0034]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截面图。
[0035] 图19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工序的图。
[0036] 图20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下表面图。
[0037] 图21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治具的立体图。
[0038] 图22是示出框相对于治具的插入工序的图。
[0039] 图23是示出基于治具的通路部的放大图。
[0040] 图24是示出在通路部布线有电线的状态的图。
[0041] 附图标记说明
[0042] 1:电气接线箱
[0043] 2:框
[0044] 3:下盖
[0045] 4:主体
[0046] 4a:收纳部
[0047] 5:通路部
[0048] 5a:前端部
[0049] 10:保护器
[0050] 11:主体
[0051] 13:主部
[0052] 14:保护壁部
[0053] 15:导出部
[0054] 16:按压部
[0055] 17:卡合突起
[0056] 17a:卡合爪
[0057] 18、40、90:被引导部
[0058] 21、41、91:第一肋
[0059] 22、42、92:第二肋
[0060] 23、43、93:第三肋
[0061] 22b、23b:第一支承部
[0062] 22c、23c:第二支承部
[0063] 22d、22e、23d、23e:槽部
[0064] 24:第四肋
[0065] 25:支承壁部
[0066] 30:嵌合部
[0067] 31:第一保持壁部
[0068] 32:第二保持壁部
[0069] 33:底壁部
[0070] 41b、43b、91b、93b:支承部
[0071] 42b、92b:第一支承部
[0072] 42c、92c:第二支承部
[0073] 50: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
[0074] 51:第一侧壁部
[0075] 52:第二侧壁部
[0076] 51a、52a:外侧面
[0077] 53:底壁部
[0078] 54:间隙
[0079] 60:卡合部
[0080] 61:引导部
[0081] 62:卡合孔
[0082] 63:第一肋
[0083] 64:第二肋
[0084] 64b:第一对置部
[0085] 64c:第二对置部
[0086] 65:第三肋
[0087] 63b、65b:对置部
[0088] 70:卡合部
[0089] 71:引导部
[0090] 72:第一肋
[0091] 73:第二肋
[0092] 72b、73b:第一对置部
[0093] 72c、73c:第二对置部
[0094] 74:卡合突起
[0095] 80:治具
[0096] 81:第一保持壁部
[0097] 82:第二保持壁部
[0098] 83:底壁部
[0099] W:电线
[0100] WH:线束
[0101] D:深度方向
[0102] D1:深度(深度方向的尺寸)
[0103] Wd:宽度方向
[0104] Wd1:宽度(宽度方向的尺寸)
[0105] Wd2:开口宽度
[0106] 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107]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容。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0108] [第1实施方式]
[0109] 参照图1~图14,说明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以及保护器的立体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下表面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侧视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路部的俯视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路部的截面图,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下表面图,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下表面图,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侧视图,图1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部的主视图,图12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工序的图,图13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下表面图,图14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侧视图,在图6中,示出图3的VI-VI截面。
[011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以及保护器10通过以下说明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相互连接。连接后的电气接线箱1以及保护器10相对于构造物被固定。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以及保护器10被安装在汽车等车辆的车体。
[0111] 电气接线箱1收纳电子元件,并与电线W一起构成线束WH。线束WH被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中,将搭载于车辆中的各装置间连接。线束WH具有用于电源供给、信号通信的多个电线W。各电线W的一端与被收纳在电气接线箱1内的电子元件连接。各电线W的另一端经由连接器等而与电池、电装件等各装置(外部设备)连接。虽然电气接线箱1有时与所收纳的电子元件的种类相对应地称为接线盒、保险丝箱、继电器箱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统称为“电气接线箱”。
[0112] 如图2所示,电气接线箱1具有框2以及下盖3。框2具有主体4以及通路部5。主体4以及通路部5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地成型。主体4是筒状的构成部。下盖3封闭框2的开口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以下盖3相对于框2位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姿势,相对于车体被安装。因此,下盖3从下侧封闭框2的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开口部。需要说明的是,电气接线箱1也可以具有封闭框2的上侧的开口部的上盖。
[0113] 框2的主体4具有收纳电子元件的收纳部4a。收纳部4a可以直接保持电子元件,也可以对保持电子元件的模块等进行保持。收纳部4a也可以在内部被分隔。通路部5是将从收纳部4a拉出的电线W布线在内部的构成部。通路部5是从主体4的侧面延伸的半筒状的构成部。框2具有将收纳部4a的内部空间与通路部5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部。
[0114] 在图3中示出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观察了框2的状态。通路部5被形成为沿着车辆中的电线W的布线路径的形状。如图4以及图5所示,通路部5具有第一侧壁部51、第二侧壁部52以及底壁部53。一对侧壁部51、52以及底壁部53一体地形成。一对侧壁部51、52以及底壁部53以截面形状构成U字形状的方式相互连接。更具体而言,一对侧壁部51、52相互对置。一对侧壁部51、52对置的方向例如是与车辆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一对侧壁部51、52对置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Wd”。
[0115] 底壁部53连接一对侧壁部51、52,与侧壁部51、52一起形成布线电线W的空间部。底壁部53将侧壁部51、52的在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换言之,第一侧壁部51从底壁部53的宽度方向Wd的一端朝向车辆下侧延伸,第二侧壁部52从底壁部53的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向车辆下侧延伸。在本说明书中,在通路部5等的说明中,将通路部5中的U字形状的高度方向称作“深度方向D”。即,深度方向D是在通路部5的截面形状中相对于一对侧壁部51、52进行对置的宽度方向Wd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深度方向D是在电气接线箱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Z。
[0116]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通路部5中,深度方向D的尺寸D1比宽度方向Wd的尺寸Wd1大。在以下说明中,将通路部5的深度方向D的尺寸D1简称为“深度D1”,将宽度方向Wd的尺寸Wd1简称为“宽度Wd1”。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通过使通路部5的宽度Wd1变窄,从而能够将电线W布线在狭窄的空间内。在通路部5在深度方向D排列地布线多个电线W。例如如图4所示,多个电线W排列成一列地布线在通路部5的内部。各电线W从侧壁部51、52的自由端侧的间隙54朝向底壁部53插入到通路部5的内部。
[0117] 此处,在通路部5像这样形成为深度D1比宽度Wd1大的形状的情况下,存在间隙54容易变窄这样的问题。由于树脂成型的特性,导致在从模具取出后在通路部5产生变形,有时间隙54的宽度(以下,称作“开口宽度”)Wd2变得比成型时窄。如果造成开口宽度Wd2变窄,则将电线W插入到通路部5的作业的作业性下降。
[0118]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路部5被保护器10在宽度方向Wd压宽。电线W插入到已被保护器10压宽的通路部5。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能够提高对电线W进行布线的作业的作业性。
[0119]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具有卡合部60。前端部5a是通路部5中的与主体4侧相反侧的端部。卡合部60是与将通路部5在宽度方向Wd扩宽的扩幅部件卡合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器10作为扩幅部件发挥作用。卡合部60具有引导部61以及卡合孔62。引导部61从通路部5的第一侧壁部51突出,并且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61从第一侧壁部51的内侧面朝向第二侧壁部52突出。
[0120] 引导部61具有第一肋63、第二肋64以及第三肋65。第一肋63、第二肋64以及第三肋65从深度方向D的开口部的附近朝向底壁部53在深度方向D延伸。如图6所示,三个肋63、64、
65在底壁部53的附近相互连接。第一肋63以及第三肋65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的肋。更具体而言,第一肋63以及第三肋65具有基部63a、65a和对置部63b、65b。基部
63a、65a从第一侧壁部51朝向第二侧壁部52在宽度方向Wd突出。对置部63b、65b从基部63a、
65a的前端突出,在宽度方向Wd与第一侧壁部51的内侧面对置。第一肋63的对置部63b朝向第三肋65侧突出。第三肋65的对置部65b朝向第一肋63侧突出。
[0121] 第二肋64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状的肋。第二肋64具有基部64a、第一对置部64b、第二对置部64c。基部64a从第一侧壁部51朝向第二侧壁部52在宽度方向Wd突出。第一对置部64b以及第二对置部64c从基部64a的前端突出,在宽度方向Wd与第一侧壁部51的内侧面对置。第一对置部64b朝向第一肋63侧突出,第二对置部64c朝向第三肋65侧突出。
[0122] 第一肋63的对置部63b的前端和第二肋64的第一对置部64b的前端隔着间隔相互对置。另外,第二肋64的第二对置部64c的前端和第三肋65的对置部65b的前端隔着间隔相互对置。
[0123] 卡合孔62是在底壁部53设置有的贯通孔。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孔62的形状是圆形。卡合孔62被设置在宽度方向Wd上的第二肋64与第二侧壁部52之间的位置。
[0124] 如图7所示,保护器10具有主体11以及盖12。主体11具有主部13、保护壁部14、导出部15以及按压部16。主部13、保护壁部14、导出部15以及按压部16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地成型。主部13是半筒状的构成部。电线W被布线为从保护壁部14在主部13的内部通过,并被从导出部15拉出。主部13的截面形状与通路部5的截面形状同样,是深度方向D的尺寸比宽度方向Wd的尺寸大的U字形状。主部13具有安装部13a、13b。保护器10在安装部13a、13b中相对于车体被螺丝等固定。
[0125] 保护壁部14是从主部13沿着电线W的布线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构成部。电线W被布线在保护壁部14与车体之间的间隙。保护壁部14在电线W与搭载于车辆中的装置之间进行分隔,并保护电线W。导出部15与主部13中的保护壁部14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电线W从主部13经由导出部15而被拉出。多个电线W例如在导出部15被捆成同心状。被捆的电线束利用扎束部件等固定在导出部15。由于电线W被固定在导出部15,所以能够保证从电气接线箱1的收纳部4a到导出部15为止的电线W的长度。盖12与主部13卡合并覆盖电线W。
[0126] 在保护壁部14的前端部设置有按压部16。按压部16从保护壁部14的前端部向保护壁部14的板厚方向延伸。换言之,按压部16从保护壁部14朝向宽度方向Wd延伸。按压部16具有卡合突起17。卡合突起17与通路部5的卡合孔62卡合,并与卡合孔62一起构成锁定机构。在卡合突起17的前端部设置有一对卡合爪17a、17a。卡合爪17a被支承为悬臂状而能够弯曲变形。卡合爪17a、17a以随着朝向卡合突起17的基端侧而相互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倾斜。
[0127] 在图8中示出从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观察保护器10的主体11的状态。按压部16是从下表面观察时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的构成部。如图8~图10所示,在保护壁部14设置有被引导部18。被引导部18被配置在保护壁部14中的按压部16侧的相反侧的壁面。被引导部18具有第一肋21、第二肋22、第三肋23以及第四肋24。第一肋21、第二肋22、第三肋23以及第四肋24按照该顺序朝向保护壁部14的前端排列。肋21、22、23、24分别在深度方向D延伸。肋21、22、23、24从保护壁部14的深度方向D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
[0128] 第一肋21以及第四肋24是线状等的突起。第一肋21以及第四肋24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肋。第二肋22以及第三肋23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状的肋。第二肋22以及第三肋23具有基部22a、23a、第一支承部22b、23b、第二支承部22c、23c。基部22a、23a从保护壁部14向宽度方向Wd突出。第一支承部22b、23b以及第二支承部22c、23c从基部22a、23a的前端突出,在宽度方向Wd与保护壁部14对置。第一支承部22b、
23b朝向第一肋21侧突出。第二支承部22c、23c朝向第四肋24侧突出。
[0129] 第二肋22的第二支承部22c的前端与第三肋23的第一支承部23b的前端隔着间隔相互对置。利用第二肋22的第一支承部22b形成槽部22d。利用第二肋22的第二支承部22c形成槽部22e。利用第三肋23的第一支承部23b形成槽部23d。利用第三肋23的第二支承部23c形成槽部23e。
[0130] 槽部22d与框2的对置部63b(参照图5)对应。槽部22e与框2的第一对置部64b对应。槽部23d与框2的第二对置部64c对应。槽部23e与框2的对置部65b对应。各槽部22d、22e、
23d、23e被各对置部63b、64b、64c、65b引导。另外,保护器10的第一肋21(参照图9)被框2的基部63a(参照图5)引导。保护器10的第四肋24(参照图9)被框2的基部65a(参照图5)引导。
[0131] 如图11所示,在按压部16中的保护壁部14侧的相反侧设置有支承壁部25。支承壁部25在宽度方向Wd的按压部16的前端朝向深度方向D隆起。支承壁部25如后所述那样支承第二侧壁部52,并抑制第二侧壁部52的倾倒。
[0132] 如图12所示,保护器10的按压部16沿着深度方向D插入到通路部5的前端部5a。更具体而言,按压部16将卡合突起17侧朝向底壁部53插入到第一侧壁部51与第二侧壁部52之间。按压部16进入第一侧壁部51与第二侧壁部52之间,将第一侧壁部51与第二侧壁部52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向宽度方向Wd按压。即,按压部16将通路部5在宽度方向Wd压宽。
[0133] 如图13所示,按压部16被框2的引导部61引导。更具体而言,框2的对置部63b、64b、64c、65b分别引导保护器10的槽部22d、22e、23d、23e。由此,按压部16在宽度方向Wd和通路部5的延伸方向被定位。按压部16被沿着深度方向D插入到进深部,如图14所示,卡合突起17与框2的卡合孔62卡合。由于卡合突起17与卡合孔62卡合,所以框2与保护器10的连接完成,框2与保护器10被连结。卡合突起17确定框2与保护器10的相对位置。如图13所示,支承壁部
25与第二侧壁部52的基端部52b抵接来支承第二侧壁部52。支承壁部25对第二侧壁部52施加朝向外侧的力F1。因此,支承壁部25限制第二侧壁部52向第一侧壁部51侧倾倒,从而对开口宽度Wd2变得比恰当的宽度窄进行抑制。
[0134] 在通路部5与保护器10被连接后,电线W被布线在通路部5和保护器10。电线W从通路部5的间隙54沿着深度方向D插入到第一侧壁部51与第二侧壁部52之间。由于通路部5被按压部16压宽从而开口宽度Wd2成为恰当的大小,因此,向通路部5插入电线W的作业变得容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能够提高电线W的布线作业的作业性。
[0135] 电线W从通路部5穿过保护器10的保护壁部14,经由主部13而被从导出部15拉出。一旦电线W的布线完成,下盖3被组装在框2,盖12被组装在保护器10的主体11。
[013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包括框2,该框2具有:收纳部4a,收纳电子元件;以及通路部5,将从收纳部4a拉出的电线W布线在内部。通路部5的截面形状是深度方向D的尺寸D1比宽度方向Wd的尺寸Wd1大的U字形状。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具有与将通路部5在宽度方向Wd扩宽的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60。卡合部60包含引导部61,该引导部61从通路部5的第一侧壁部51突出,并且,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沿着深度方向D引导扩幅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器10作为扩幅部件而发挥作用。更具体而言,保护器10的按压部16作为扩幅部件而发挥作用。
[0137]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中,作为扩幅部件的保护器10与卡合部60卡合而与框2连接。保护器10的按压部16被卡合部60的引导部61沿着深度方向D引导。引导部61使按压部16相对于通路部5的定位和插入变容易。其结果是,提高将通路部5扩幅的扩幅作业的效率,并提高电线W的布线效率。
[0138] 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具有构成电气接线箱1的框2以及保护器10。电气接线箱1具有:收纳部4a,收纳电子元件;以及通路部5,将从收纳部4a拉出的电线W布线在内部。保护器10与通路部5的前端部5a连接,从而保护电线W。通路部5的截面形状是深度D1比宽度Wd1大的U字形状。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具有与将通路部5在宽度方向Wd扩宽的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60。
[0139] 卡合部60包含引导部61,该引导部61从通路部5的第一侧壁部51突出,并且,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沿着深度方向D引导扩幅部件。保护器10被引导部61引导并与框2连接。引导部61能够将扩幅部件以及保护器10分别引导。例如,在使用与保护器10不同的其他扩幅部件的情况下,引导部61在将通路部5扩幅的扩幅工序中引导扩幅部件。电线W被布线在被扩幅部件扩幅后的通路部5。另外,引导部61在保护器10被连接在通路部5时引导保护器10。像这样通过利用共通的引导部61引导扩幅部件以及保护器10,从而抑制通路部5的复杂化。
[0140]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中,引导部61被设置在第一侧壁部51的内侧面。保护器10具有按压部16,该按压部16被引导部61引导着沿着深度方向D被插入到通路部5从而将通路部5在宽度方向Wd压宽。由于像这样保护器10兼作扩幅部件,所以布线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0141] [第2实施方式]
[0142] 参照图15~图24,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要素具有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立体图,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的俯视图,图1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立体图,图1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截面图,图19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工序的图,图20是示出框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的下表面图,在图18中,示出图17的XVIII-XVIII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例如是保护器10与通路部5的外侧嵌合。
[0143] 如图1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通路部5具有与扩幅部件卡合的卡合部70。卡合部70具有引导部71以及卡合突起7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2侧设置有卡合突起74。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引导部71被设置在第一侧壁部51以及第二侧壁部52的双方。引导部71被配置在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并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引导部71从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朝向宽度方向Wd突出。
[0144] 引导部71具有第一肋72以及第二肋73。第一肋72以及第二肋73从侧壁部51、52的深度方向D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连续地设置。第一肋72被配置在比第二肋73更靠通路部5的前端侧。第一肋72以及第二肋73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状的肋。更具体而言,第一肋72以及第二肋73具有基部72a、73a、第一对置部72b、73b以及第二对置部72c、73c。
[0145] 基部72a、73a从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向宽度方向Wd突出。第一对置部72b、73b从基部72a、73a的前端朝向通路部5的前端侧突出。第二对置部72c、73c从基部72a、
73a的前端朝向与第一对置部72b、73b相反侧突出。第一对置部72b、73b以及第二对置部
72c、73c分别在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和宽度方向Wd对置。第二对置部72c的前端与第一对置部73b的前端隔着间隔相互对置。
[0146] 卡合突起74被设置在底壁部53的外侧面。卡合突起74从底壁部53向深度方向D突出。卡合突起74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卡合突起17的形状相同。
[0147] 如图1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0具有作为扩幅部件而发挥作用的嵌合部30。嵌合部30与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嵌合并将前端部5a收纳在内部。嵌合部30具有第一保持壁部31、第二保持壁部32以及底壁部33。第一保持壁部31与第二保持壁部32在宽度方向Wd相互对置。保持壁部31、32分别是与通路部5的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对置的壁部。底壁部33与通路部5的底壁部53对应。保持壁部31、32的深度方向D的端部利用底壁部33而相互连接。
[0148]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保持壁部31、32分别具有被引导部40。被引导部40具有第一肋41、第二肋42以及第三肋43。第一肋41、第二肋42以及第三肋43依次朝向保护壁部14的前端排列。肋41、42、43被设置在第一保持壁部31以及第二保持壁部32的内侧面。肋41、42、43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肋41、42、43例如从保持壁部31、32的深度方向D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0149] 第一肋41以及第三肋43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的肋。第二肋42是与深度方向D正交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状的肋。第一肋41以及第三肋43具有基部41a、43a以及支承部41b、43b。基部41a、43a从保持壁部31、32向宽度方向Wd突出。支承部41b、43b从基部41a、43a的前端朝向与宽度方向Wd正交的方向突出。支承部41b、43b在宽度方向Wd与保持壁部31、32的内侧面对置。在底壁部33设置有卡合孔45。卡合孔45是与框2的卡合突起74卡合的贯通孔。
[0150] 第二肋42具有基部42a、第一支承部42b以及第二支承部42c。基部42a从保持壁部31、32向宽度方向Wd突出。第一支承部42b从基部42a的前端朝向第一肋41侧突出。第二支承部42c从基部42a的前端朝向第三肋43侧突出。支承部42b、42c分别在宽度方向Wd与保持壁部31、32的内侧面对置。
[0151] 如图19所示,保护器10以使嵌合部30沿着深度方向D覆盖通路部5的前端部5a的方式与框2连接。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将卡合突起74朝向底壁部33沿着深度方向D插入到嵌合部30。通路部5的第一肋72以及第二肋73引导嵌合部30的被引导部40。如图20所示,嵌合部30的第一肋41以及第二肋42被通路部5的第一肋72引导。嵌合部30的第二肋42以及第三肋
43被通路部5的第二肋73引导。即,嵌合部30的被引导部40(肋41、42、43)被通路部5的引导部71(肋72、73)引导。
[0152] 肋41、42、43的支承部41b、42b、42c、43b能够使通路部5扩幅。支承部41b、42b、42c、43b分别进入肋72、73的对置部72b、72c、73b、73c与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之间,支承对置部72b、72c、73b、73c。例如,支承部41b位于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与对置部
72b之间,并且在宽度方向Wd与对置部72b对置,从侧壁部51、52侧支承对置部72b。关于支承部42b、42c、43b,也是同样的,从侧壁部51、52支承对置部72c、73b、73c。
[0153] 因此,在侧壁部51、5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支承部41b、42b、42c、43b对对置部72b、72c、73b、73c施加朝向外侧的力F2。因此,嵌合部30作为将通路部50在宽度方向Wd扩宽的扩幅部件而发挥作用。由于侧壁部51、52因朝向外侧的力F2而朝向宽度方向Wd分离,所以开口宽度Wd3(参照图15)成为恰当的宽度。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能够提高电线W的布线作业的作业性。
[0154] 需要说明的是,通路部5的扩幅可以通过图21所示的治具80实施。治具80是具有与上述嵌合部30相同的形状的扩幅部件。治具80由金属等具有高刚性的材料成型。治具80具有与嵌合部30的壁部31、32、33同样的第一保持壁部81、第二保持壁部82以及底壁部83。各保持壁部81、82具有被引导部90。被引导部90被设置在保持壁部81、82的内侧面。被引导部90具有上述被引导部40的第一肋41、第二肋42以及与第三肋43相同的第一肋91、第二肋92以及第三肋93。具体而言,第一肋91具有与支承部41b相同的支承部91b。第二肋92具有与第一支承部42b以及第二支承部42c同样的第一支承部92b以及第二支承部92c。第三肋93具有与支承部43b相同的支承部93b。被引导部90被通路部5的肋72、73(参照图1)引导。
[0155] 治具80被固定在治具盘等。如图22所示,治具80将底壁部83朝向下方固定。通路部5的前端部5a将卡合突起74朝向底壁部83插入到治具80。如图23所示,治具80对通路部5的侧壁部51、52施加扩幅方向的力F3。通路部5通过扩幅方向的力F3而扩幅。如图24所示,电线W被布线在被治具80扩幅后的通路部5。电线W被布线在通路部5后,下盖3被组装在框2。然后,通路部5被从治具80取出,并且在通路部5连接保护器10。
[0156]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路部5通过治具80而被扩幅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保护器10而将电线W布线在车体。换言之,在保护器10不兼作扩幅部件的情况下,在电线W的布线中保护器10也可以被省略。
[0157]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50中,引导部71被设置在两侧的侧壁部51、52的外侧面51a、52a。引导部71具有:基部72a、73a,从外侧面51a、52a向宽度方向Wd突出;以及对置部72b、72c、73b、73c,从基部72a、73a突出,并且,与外侧面51a、52a对置。
[0158] 保护器10是扩幅部件,具有:一对保持壁部31、32,分别与两侧的外侧面51a、52a对置;以及支承部41b、42b、42c、43b,被设置在保持壁部31、32,进入到对置部72b、72c、73b、73c与外侧面51a、52a之间,并且支承对置部72b、72c、73b、73c。通路部5通过由对置部72b、
72c、73b、73c引导着支承部41b、42b、42c、43b来沿着深度方向D被插入一对保持壁部31、32之间,从而在宽度方向被扩宽。由于像这样保护器10一边保持通路部5的外侧面51a、52a一边将通路部5扩幅,所以提高电线W相对于通路部5的布线作业的作业性。
[0159]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也可以利用作为扩幅部件的治具80来扩幅通路部5。治具80具有:一对保持壁部81、82,与外侧面51a、52a对置;以及支承部91b、92b、92c、93b,被设置在保持壁部81、82,进入到对置部72b、72c、73b、73c与外侧面51a、52a之间,以支承对置部72b、72c、73b、73c。通路部5通过由对置部72b、72c、73b、73c引导着支承部91b、
92b、92c、93b来沿着深度方向D插入到一对保持壁部81、82之间从而在宽度方向Wd被扩宽。
[0160] 由于通路部5利用治具80在宽度方向被扩宽,所以电线W的布线作业的作业性提高。另外,如果保护器10被引导部71向深度方向D引导着并与通路部5连接,则电气接线箱1与保护器10的组装工序的作业性提高。
[0161]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62] 卡合部60、70的各肋的形状、配置不限于示例出的形状和配置。另外,被引导部18、40、90的各肋的形状、配置不限于示例出的形状和配置。引导部40、61、71可以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51、52中的一方,也可以设置在两方。例如,引导部61也可以不仅被设置在第一侧壁部51的内侧面,被设置在第二侧壁部52的内侧面。在该情况下,保护器10只要具有被第二侧壁部52的引导部61引导的被引导部即可。
[0163] 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地组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