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384221.1

文献号 : CN1088149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京俊张关磊唐淑霞

申请人 : 李京俊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包括上端组件、中端组件和下端组件,上端组件包括支撑板、弹簧、椭圆筒和圆筒A,圆筒A设置于椭圆筒中央,椭圆筒内侧壁设置凸棱,中端组件包括椭圆板、圆筒B和圆筒C,圆筒A的下端穿过圆筒C,弹簧设置于圆筒A的外周,其顶部固定于支撑板的底部,其底部固定于椭圆板的顶部,椭圆板的长轴两端设置有自锁机构A,下端组件包括椭圆环、立柱和底座,立柱的上端侧壁上开设有卡槽A与自锁机构A相配合,立柱外侧壁设置有凹槽与凸棱相配合,立柱底部铰接于底座的顶部。本发明能增加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的稳定性,将提高稳定性和不限制进针深度有效结合,降低了对操作人员指力水平的要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组件、中端组件和下端组件,所述上端组件包括支撑板、弹簧、椭圆筒和圆筒A,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A设置于竖向设置的椭圆筒中央,且两者顶部均固定于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圆筒A的空芯对应的支撑板上开设有圆孔,所述椭圆筒的内侧壁竖向设置有凸棱,所述中端组件包括椭圆板、圆筒B和圆筒C,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C设置于竖向设置的圆筒B的中央且两者底部均固定于椭圆板的顶部,所述圆筒C的空芯对应的椭圆板处设置为圆孔,所述圆筒A的下端穿过圆筒C并从椭圆板底部穿出,所述弹簧设置于圆筒A的外周,其顶部固定于支撑板的底部,其底部固定于圆筒B与圆筒C之间的椭圆板的顶部,所述椭圆板的长轴两端底部分别设置有自锁机构A,所述下端组件包括椭圆环、立柱和底座,所述椭圆环水平设置,其长轴两端底部分别向下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椭圆板设置于椭圆环中间,所述立柱的上端侧壁上开设有卡槽A与自锁机构A相配合,所述立柱上端外侧壁竖向设置有凹槽与椭圆筒的凸棱相配合,所述卡槽A沿凹槽处设置,所述立柱底部铰接于底座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的底部与水平面成一定锐角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机构A包括锁舌、锁簧和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为一侧面开口的方形中空框,所述锁簧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框内部,另一端固定于锁舌位于固定框内的一端,所述锁舌的另一端位于固定框外,所述固定框的顶部与椭圆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包括大圆柱和小圆柱,所述大圆柱的一端位于固定框内,另一端位于固定框外侧且与小圆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小圆柱的另一端悬空且设置为弧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A开设于凹槽的中部,包括上端的圆形开口A和下端的方条状开口,所述圆形开口A的直径与大圆柱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所述方条状开口的左右宽度与小圆柱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底端外侧设置有与自锁机构A结构相同的自锁机构B,所述自锁机构B的固定框与立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自锁机构B的外侧设置有半圆形板,所述半圆形板上开设有卡槽B,所述卡槽B包括弧形状开口以及位于弧形状开口两端和中间的三个圆形开口B,三个所述圆形开口B分别位于以半圆形板的圆心为中心、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5°、45°和90°的三个方向上,所述圆形开口B的尺寸与自锁机构B的大圆柱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弧形状开口的宽度与自锁机构B的小圆柱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半圆形板的厚度与自锁机构B的锁舌尺寸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硅胶垫片。

说明书 :

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

背景技术

[0002] 针灸在临床中经常使用,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针”的应用常常有很绝妙的效果。进针操作时一定要稳,这种稳需要持续很久的锻炼才能达到,尤其是使用长针时,一般手悬空,将针刺入病人皮肤,这对指力的稳和力度要求更高。现如今很少有能有效辅助新人、提高其进针稳定度的辅助器具。所以新人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常会因为稳定性不高,导致力度运行不良、弯针等情况,给病人带来痛苦。

发明内容

[0003]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不仅能增加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的稳定性,而且完全不影响其进针时手随针体一起向下运行,将提高稳定性和不限制进针深度有效结合,大大降低了针灸过程对操作人员指力水平的要求并且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使用方便。
[0004]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上端组件、中端组件和下端组件,所述上端组件包括支撑板、弹簧、椭圆筒和圆筒A,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A设置于竖向设置的椭圆筒中央,且两者顶部均固定于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圆筒A的空芯对应的支撑板上开设有圆孔,所述椭圆筒的内侧壁竖向设置有凸棱,所述中端组件包括椭圆板、圆筒B和圆筒C,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C设置于竖向设置的圆筒B的中央且两者底部均固定于椭圆板的顶部,所述圆筒C的空芯对应的椭圆板处设置为圆孔,所述圆筒A的下端穿过圆筒C并从椭圆板底部穿出,所述弹簧设置于圆筒A的外周,其顶部固定于支撑板的底部,其底部固定于圆筒B与圆筒C之间的椭圆板的顶部,所述椭圆板的长轴两端底部分别设置有自锁机构A,所述下端组件包括椭圆环、立柱和底座,所述椭圆环水平设置,其长轴两端底部分别向下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椭圆板设置于椭圆环中间,所述立柱的上端侧壁上开设有卡槽A与自锁机构A相配合,所述立柱上端外侧壁竖向设置有凹槽与圆筒A的凸棱相配合,所述卡槽A沿凹槽处设置,所述立柱底部铰接于底座的顶部。
[0005] 原理以及使用过程:
[0006] 施针的手放于支撑板上,进针时手受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更加稳固,降低了对操作者指力水平的要求,以利于进针更容易顺利进行,进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圆筒A底部到皮表之间以及两立柱之间的空间容许另一只手进行辅助操作(即另一只手用于捏住针的下段或者提捏表皮,更进一步稳固针和方便进针),进行指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或提捏进针。
[0007] 将底座放置于皮表,调整立柱和底座之间的夹角以进行直刺、斜刺或平刺操作,将针从圆筒A插入,拿针柄的手与支撑板接触获得支撑,圆筒A下方、两立柱之间可以放另一只手,通过消毒棉球捏住针的下端,以辅助进针,手向下按压支撑板时,弹簧被按压,自锁机构A与卡槽A相配合,使得椭圆板相对于立柱固定,且支撑板带动椭圆筒向下移动,椭圆筒相对于立柱向下移动,凸棱会进入凹槽内,并进而移动到卡槽A处打开自锁机构A,使得椭圆板相对于立柱向下活动,也就是支撑板、椭圆筒和圆筒A、椭圆板、圆筒C和圆筒B都向底座移动,扩大了支撑板顶部手掌向下的活动范围,即针扎入皮表后,可适当继续向下扎入并不受阻碍。实现一定深度的自由进针。
[0008] 所述凸棱的底部与水平面成一定锐角向上倾斜。
[0009] 依靠凸棱对自锁机构A的施力,控制自锁机构A的状态,凸棱的底部设置为倾斜锐角,更便于其向下运动与自锁机构A的接触。
[0010] 所述自锁机构A包括锁舌、锁簧和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为一侧面开口的方形中空框,所述锁簧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框内部,另一端固定于锁舌位于固定框内的一端,所述锁舌的另一端位于固定框外,所述固定框的顶部与椭圆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1] 锁舌位于卡槽A内,卡住椭圆板的运动,当凸棱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倾斜面向一侧压锁舌,弹簧被压缩,锁舌从卡槽A内变为解锁状态,椭圆板的位置可相对于立柱向下移动。
[0012] 所述锁舌包括大圆柱和小圆柱,所述大圆柱的一端位于固定框内,另一端位于固定框外侧且与小圆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小圆柱的另一端悬空且设置为弧形表面。
[0013] 凸棱向下运动,其底部斜面与小圆柱的弧形表面相接处。
[0014] 所述卡槽A开设于凹槽的中部,包括上端的圆形开口A和下端的方条状开口,所述圆形开口A的直径与大圆柱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所述方条状开口的左右宽度与小圆柱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
[0015] 具体的过程是:
[0016] 圆形开口A的直径大于方条状开口,小圆柱的横截面直径小于大圆柱的横截面直径,大圆柱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方条状开口的直径,所以大圆柱位于圆形开口A内时,小圆柱向外伸出立柱的外侧壁外侧,锁舌不会沿卡槽A移动,此时自锁机构A为处于锁定状态;当椭圆筒向下移动时,凸棱的倾斜底面将小圆柱推向凹槽内,但因立柱具有一定厚度,当小圆柱被凸棱压迫到方条状开口内并沿其向下移动,此时自锁机构A为解锁状态。
[0017] 所述立柱底端外侧设置有与自锁机构A结构相同的自锁机构B,所述自锁机构B的固定框与立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自锁机构B的外侧设置有半圆形板,所述半圆形板上开设有卡槽B,所述卡槽B包括弧形状开口以及位于弧形状开口两端和中间的三个圆形开口B,三个所述圆形开口B分别位于以半圆形板的圆心为中心、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5°、45°和90°的三个方向上,所述圆形开口B的尺寸与自锁机构B的大圆柱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弧形状开口的宽度与自锁机构B的小圆柱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半圆形板的厚度与自锁机构B的锁舌尺寸相配合。
[0018] 自锁机构B的结构与自锁机构A相同,锁定和解锁状态的原理也和自锁机构A相同,当锁定状态时,锁舌的大圆柱部分位于圆形开口B内,圆形开口B的直径大于弧形状开口的宽度,弧形状开口的直径小于大圆柱的横截面直径,所以大圆柱位于圆形开口B内不会沿弧形状开口移动,当手指按压自锁机构B的锁舌时,可以使得锁舌的小圆柱部分从位于卡槽B外侧向卡槽B内部移动,大圆柱部分从圆形开口B内脱出,但因为半圆形板具有厚度,所以小圆柱受到锁簧的外推力和手部的按压力,可位于弧形状开口内,并且可沿弧形状开口滑动,直至变换到其他圆形开口B内,并松开手,让大圆柱再次进入圆形开口B内实现锁定。
[0019] 其中,圆形开口B的三个位置满足三种进针方式: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垂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
[0020]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硅胶垫片。
[0021] 硅胶垫片与人体接触时,摩擦力较大,更加稳定该辅助器的位置。
[0022] 椭圆筒、椭圆板、椭圆环的设置,为了方便进行斜刺或平刺操作,因为装置呈扁形,整个装置能够良好倾斜。
[0023] 辅助器整体中锁簧为金属材质,除了硅胶垫片和锁簧,其他部分都是采用PE材质制作。
[0024]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支撑板与弹簧配合用于进针时的手掌支撑,提高了进针时操作者手的稳定性,对于操作水平不高的操作者一样能够稳定进针,提高进针水平,减小患者痛苦;(2)本发明通过采用凸棱控制锁定机构解锁,并采用与锁定机构相配合的卡槽,使得支撑板向下移动的位移不受限于弹簧的压缩长度,而是在弹簧压缩之后还能继续向下移动,不对进针造成限制,提供支撑但不会影响操作范围;(3)本发明通过锁定机构与卡槽相配合使得整个辅助装置具有定位功能,分别能够准确提供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辅助功能,大大降低了对操作者操作水平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的下端组件的左视图;
[0027] 图3是自锁机构A或锁定机构B的示意图;
[0028] 图中:11、支撑板12、弹簧13、椭圆筒131、凸棱14、圆筒A 21、椭圆板22、圆筒B 23、圆筒C 31、椭圆环32、立柱321、卡槽A322、凹槽323、圆形开口A 324、方条状开口33、底座41、锁舌411、大圆柱412、小圆柱42、锁簧43、固定框51、半圆形板52、卡槽B 521、弧形状开口522、圆形开口B。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辅助器,包括上端组件、中端组件和下端组件,所述上端组件包括支撑板11、弹簧12、椭圆筒13和圆筒A14,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A14设置于竖向设置的椭圆筒13中央,且两者顶部均固定于支撑板11的底部,所述圆筒A14的空芯对应的支撑板11上开设有圆孔,所述椭圆筒13的内侧壁竖向设置有凸棱131,所述中端组件包括椭圆板21、圆筒B22和圆筒C23,竖向设置的所述圆筒C23设置于竖向设置的圆筒B22的中央且两者底部均固定于椭圆板21的顶部,所述圆筒C23的空芯对应的椭圆板21处设置为圆孔,所述圆筒A14的下端穿过圆筒C23并从椭圆板21底部穿出,所述弹簧12设置于圆筒A14的外周,其顶部固定于支撑板11的底部,其底部固定于圆筒B22与圆筒C23之间的椭圆板21的顶部,所述椭圆板21的长轴两端底部分别设置有自锁机构A,所述下端组件包括椭圆环31、立柱32和底座33,所述椭圆环31水平设置,其长轴两端底部分别向下固定连接有立柱32,所述椭圆板21设置于椭圆环31中间,所述立柱32的上端侧壁上开设有卡槽A321与自锁机构A相配合,所述立柱32上端外侧壁竖向设置有凹槽322与圆筒A14的凸棱131相配合,所述卡槽A321沿凹槽322处设置,所述立柱32底部铰接于底座33的顶部。
[0032] 原理以及使用过程:
[0033] 施针的手放于支撑板11上,进针时手受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更加稳固,降低了对操作者指力水平的要求,以利于进针更容易顺利进行,进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圆筒A14底部到皮表之间以及两立柱32之间的空间容许另一只手进行辅助操作(即另一只手用于捏住针的下段或者提捏表皮,更进一步稳固针和方便进针),进行指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或提捏进针。
[0034] 将底座33放置于皮表,调整立柱32和底座33之间的夹角以进行直刺、斜刺或平刺操作,将针从圆筒A14插入,拿针柄的手与支撑板11接触获得支撑,圆筒A14下方、两立柱32之间可以放另一只手,通过消毒棉球捏住针的下端,以辅助进针,手向下按压支撑板11时,弹簧12被按压,自锁机构A与卡槽A321相配合,使得椭圆板21相对于立柱32固定,且支撑板11带动椭圆筒13向下移动,椭圆筒13相对于立柱32向下移动,凸棱131会进入凹槽322内,并进而移动到卡槽A321处打开自锁机构A,使得椭圆板21相对于立柱32向下活动,也就是支撑板11、椭圆筒13和圆筒A14、椭圆板21、圆筒C23和圆筒B22都向底座33移动,扩大了支撑板11顶部手掌向下的活动范围,即针扎入皮表后,可适当继续向下扎入并不受阻碍。实现一定深度的自由进针。
[0035] 所述凸棱131的底部与水平面成一定锐角向上倾斜。
[0036] 依靠凸棱131对自锁机构A的施力,控制自锁机构A的状态,凸棱131的底部设置为倾斜锐角,更便于其向下运动与自锁机构A的接触。
[0037] 所述自锁机构A包括锁舌41、锁簧42和固定框43,所述固定框43为一侧面开口的方形中空框,所述锁簧42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框43内部,另一端固定于锁舌41位于固定框43内的一端,所述锁舌41的另一端位于固定框43外,所述固定框43的顶部与椭圆板21的底部固定连接。
[0038] 锁舌41位于卡槽A321内,卡住椭圆板21的运动,当凸棱131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倾斜面向一侧压锁舌41,弹簧42被压缩,锁舌41从卡槽A321内变为解锁状态,椭圆板21的位置可相对于立柱32向下移动。
[0039] 所述锁舌41包括大圆柱412和小圆柱411,所述大圆柱412的一端位于固定框43内,另一端位于固定框43外侧且与小圆柱4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小圆柱411的另一端悬空且设置为弧形表面。
[0040] 凸棱131向下运动,其底部斜面与小圆柱411的弧形表面相接处。
[0041] 所述卡槽A321开设于凹槽322的中部,包括上端的圆形开口A323和下端的方条状开口324,所述圆形开口A323的直径与大圆柱412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所述方条状开口324的左右宽度与小圆柱411的横截面直径相匹配。
[0042] 具体的过程是:
[0043] 圆形开口A323的直径大于方条状开口324,小圆柱411的横截面直径小于大圆柱412的横截面直径,大圆柱412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方条状开口324的直径,所以大圆柱412位于圆形开口A323内时,小圆柱412向外伸出立柱32的外侧壁外侧,锁舌41不会沿卡槽A321移动,此时自锁机构A为处于锁定状态;当椭圆筒13向下移动时,凸棱131的倾斜底面将小圆柱
411推向凹槽322内,但因立柱32具有一定厚度,当小圆柱411被凸棱131压迫到方条状开口
324内并沿其向下移动,此时自锁机构A为解锁状态。
[0044] 所述立柱32底端外侧设置有与自锁机构A结构相同的自锁机构B,所述自锁机构B的固定框与立柱3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自锁机构B的外侧设置有半圆形板51,所述半圆形板51上开设有卡槽B52,所述卡槽B52包括弧形状开口521以及位于弧形状开口521两端和中间的三个圆形开口B522,三个所述圆形开口B522分别位于以半圆形板51的圆心为中心、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5°、45°和90°的三个方向上,所述圆形开口B522的尺寸与自锁机构B的大圆柱411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弧形状开口521的宽度与自锁机构B的小圆柱412的直径相配合,所述半圆形板51的厚度与自锁机构B的锁舌尺寸相配合。
[0045] 自锁机构B的结构与自锁机构A相同,锁定和解锁状态的原理也和自锁机构A相同,当锁定状态时,锁舌41的大圆柱412部分位于圆形开口B522内,圆形开口B522的直径大于弧形状开口521的宽度,弧形状开口521的直径小于大圆柱412的横截面直径,所以大圆柱412位于圆形开口B522内不会沿弧形状开口521移动,当手指按压自锁机构B的锁舌41时,可以使得锁舌41的小圆柱411部分从位于卡槽B52外侧向卡槽B52内部移动,大圆柱412部分从圆形开口B522内脱出,但因为半圆形板51具有厚度,所以小圆柱411受到锁簧42的外推力和手部的按压力,可位于弧形状开口521内,并且可沿弧形状开口521滑动,直至变换到其他圆形开口B522内,并松开手,让大圆柱412再次进入圆形开口B522内实现锁定。
[0046] 其中,圆形开口B522的三个位置满足三种进针方式: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垂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
[0047] 所述底座33的底部设置有硅胶垫片。
[0048] 硅胶垫片与人体接触时,摩擦力较大,更加稳定该辅助器的位置。
[0049] 辅助器整体中锁簧42为金属材质,除了硅胶垫片和锁簧42,其他部分都是采用PE材质制作。
[0050] 椭圆筒13、椭圆板21、椭圆环31的设置,为了方便进行斜刺或平刺操作,因为装置呈扁形,整个装置能够良好倾斜。
[0051]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发明说明书以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