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400207.6

文献号 : CN1089832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基祥胡英崔化娟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其中,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包括: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其中,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1为当前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

7.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共炮集数据单元,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干涉道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其中,所述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单元获取的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衰减近地表散射波单元,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炮集数据单元包括:排序模块,用于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道头字模块,用于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剔除模块,用于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均衡模块,用于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道确定单元获得的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1为当前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13.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其中,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功能: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1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

17.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

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构造形态和岩层性质的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0003] 地震勘探通常分为折射波地震勘探和反射波地震勘探,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领域,主要采用反射波地震勘探,由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组成。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地下一次反射波是有效信号,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一次反射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而其他地震波都认为是噪声,所以噪声压制成为地震数据处理的首要环节。地震波从激发到接收,一般要两次经过近地表。当近地表由不均匀介质组成时,地震波要经历两次散射,这种散射就属于近地表散射。近地表散射波仅仅是由于近地表介质不均匀性造成的,与勘探目的层无关(或关系不大),但是却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目前已经研发了多种噪声压制技术,主要分以下五类:(1)采集和处理相结合压制噪声,如采集上炮点组合和接收点组合;(2)利用频率分布特性压制噪声,如滤波法;(3)利用视速度差异压制噪声,如折射波和面波压制;(4)利用传播规律压制噪声,如压制多次波和切除直达波;(5)利用波形差异压制噪声,如调幅和调频法。这些方法常常把近地表散射波作为随机噪声进行处理,然而近地表散射波有其规律,而非随机噪声。为了压制近地表散射噪声,用逆散射方法衰减实际资料中瑞雷散射波,然而该方法反演计算量大,并且这种方法只能衰减瑞雷波散射噪声。为了解决复杂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影响,虚源法将检波器放置在复杂近地表下方的水平井中,但这种方法在山区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地震干涉测量方法适用于起伏地表等复杂地面地质条件,然而它只能在虚拟震源或虚拟接收点上重构近地表散射波,影响了其应用效果。
[0004] 地震勘探已从平原区扩展到山区、黄土塬区和砾石区等复杂地表区,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地形发生了巨变,比如地形起伏剧烈的山峰、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和山前砾石区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质量,所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成了地震数据处理的首要任务,而影响最大的就是近地表散射波,这是目前地震勘探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提高复杂地表地震资料体波质量。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包括:
[0007] 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008] 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009] 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010] 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011] 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012] 其中,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0013] 优选地,还包括:
[0014] 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015] 优选地,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的步骤包括:
[0016] 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0017] 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0018]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0019] 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020] 优选地,所述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1为当前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0021] 优选地,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
[0022] 优选地,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
[0023]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包括:
[0024] 共炮集数据单元,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025] 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026] 干涉道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027] 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028] 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029] 其中,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0030] 优选地,还包括:
[0031] 衰减近地表散射波单元,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032] 优选地,所述共炮集数据单元包括:
[0033] 排序模块,用于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0034] 道头字模块,用于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0035] 剔除模块,用于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0036] 均衡模块,用于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037] 优选地,所述干涉道确定单元获得的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1为当前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0038] 优选地,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039] 优选地,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04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
[0041] 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042] 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043] 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044] 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045] 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046] 其中,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且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大于内轮半径的平方,所述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到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小于等于外轮半径的平方。
[0047] 优选地,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功能:
[0048] 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049] 优选地,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
[0050] 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0051] 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0052]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0053] 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05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再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
[005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再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的步骤。
[0056] 由上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方案可以在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上重建近地表散射波,不但保证了近地表散射波子波一致,而且保证了近地表散射波的旅行时一致。另外,本技术方案不需要高程和近地表速度信息、计算效率高,能有效加强近地表散射波,尤其对侧面散射波更有效,而且既可以用于静校正之前的数据,也可以用于静校正之后的数据。

附图说明

[005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8]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流程图之一;
[005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的能量均衡和频谱均衡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比所用的地震干涉测量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比所用的从图2减去图3所得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006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图2减去图4所得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的去噪和静校正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双轮驱动”配置示意图;
[006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7]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图8减去图9所得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
[0068]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工业软件处理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0069] 图12为利用本技术方案结合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0070]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流程图之二;
[0071]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功能框图之一;
[0072]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功能框图之二;
[0073]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75] 在复杂地表区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主要分为沿表层传播的面波和在地下传播的体波。当地震波遇到近地表散射体(如地形突变和岩性突变)时,将产生面面散射波(面波经过散射后的面波)和体面散射波(体波经过散射后的面波),这些散射波仅仅是近地表响应,没有携带地下构造信息,所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把近地表散射波视为噪声。近地表散射波振幅、频率和旅行时常常与体波重叠,体波常常被近地表散射波所淹没,这样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中体波信噪比,导致后续处理难以发挥作用。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是利用超级地震干涉测量来加强近地表散射波,以便后续从地震数据中压制近地表散射波,从而提高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体波的质量。
[0076] 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0077] 步骤101):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078] 在本步骤中,首先将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对每一条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079]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的能量均衡和频谱均衡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该炮位于砾石区,由于近地表不均匀,使得波场中不仅包含了多组面波及其混响面波,而且包含了箭头所示的强近地表散射波,圆圈中体波几乎淹没在这些噪声中。
[0080]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的去噪和静校正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该炮集经过了十二轮现有工业软件去噪技术处理之后,仍然含有明显的近地表散射波。图3显示了经过工业软件去噪和静校正处理后的共炮集图,都可以作为输入数据。这里仅显示了地震数据体中一个共炮集,本实施例中输入的数据体有1427炮,每炮3600道,有两条接收线,道长为8s,时间采样间隔为2ms。
[0081] 步骤102):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条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082]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双轮驱动”配置示意图。从道头字中提取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 和接收点位置 按图1所示的“双
轮驱动”配置,在整个数据体搜索干涉地震道炮点位置 和接收点位置 要
求满足下列关系:
[0083]
[0084] 其中,r为内轮半径,R为外轮半径,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0085] 本实施例中,为了对比地震干涉测量和超级地震干涉测量,在图4中所用的内轮半径为0米、外轮半径为800米。在图9中所用的内轮半径为0米、外轮半径为200米。
[0086] 步骤103):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08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0088] 步骤104):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08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
[0090] 在本实施例中,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表达式为:
[0091]
[0092] 其中,∑y是图8右轮分布区。
[0093] 步骤105):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09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
[0095]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的表达式为:
[0096]
[0097] 其中,∑x是图8左轮分布区。P5(y1,x1)为最终结果,表示在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上重建的地震道。该地震道包含了被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包括面面散射波和体面散射波。
[0098]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比所用的地震干涉测量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共炮集数据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共炮集数据示意图。对比图3和图4,可以清晰地看出,图4中面波和近地表散射波更强更完整,并且图4中不包含体波。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比所用的从图2减去图3所得的共炮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图2减去图4所得的共炮集图。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图6中近地表散射波压制的很干净,体波更加明显,说明本技术方案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比背景材料中提到的地震干涉测量更有效。
[0099] 如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流程图之二。在图1的基础上,还包括:
[0100] 步骤106):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101]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加强的近地表散射波从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后,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体波信息,从而进行叠加和偏移处理,获得最终地震成像剖面。
[0102]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的超级地震干涉测量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明显加强了近地表散射波,并且不含体波。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图8减去图9所得的共炮集数据示意图,明显提高了体波的信噪比。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工业软件处理的叠加剖面示意图;图12为利用本技术方案结合的叠加剖面示意图;经对比图11和图12可知,凸显了本技术方案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叠加剖面的信噪比,改善了推覆体的成像质量。
[0103] 如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功能框图之一。包括:
[0104] 共炮集数据单元201,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105] 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单元202,用于获取每一条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条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106] 干涉道确定单元203,用于根据每一条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107] 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204,用于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108] 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205,用于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109] 如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装置功能框图之二。在图14的基础上,还包括:
[0110] 衰减近地表散射波单元206,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1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共炮集数据单元包括:
[0112] 排序模块,用于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0113] 道头字模块,用于对每一条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0114] 剔除模块,用于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0115] 均衡模块,用于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1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单元获取的每一条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
[0117]
[0118] 其中,r为内轮半径,R为外轮半径,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011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干涉道确定单元获得的干涉道包括第一干涉道P1(y1,x)、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其中,x1为当前地震道的炮点位置;x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y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
[01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第二干涉道P2(y,x)和第三干涉道P3(y,x1)确定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1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确定单元根据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第一干涉道P1(y1,x)确定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122] 如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系统示意图。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
[0123] 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
[0124] 获取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从所述共炮集数据中获取对应的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125] 根据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确定干涉道;
[0126] 根据所述干涉道获得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
[0127] 根据所述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
[012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功能:
[0129] 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减去对应地震道的所述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有效的体波信息。
[0130] 在本实施例中,从地震数据体中获取共炮集数据,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
[0131] 将所述地震数据体中的每个炮集按道号进行排序;
[0132] 对每一地震道设置地震道道头字,获取米桩号道头字;
[0133]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体,剔除废炮废道;
[0134] 对剔除废炮废道之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能量均衡处理和频谱均衡处理,获得共炮集数据。
[01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功能:
[0136] 所述每一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与对应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的关系满足:
[0137]
[0138] 其中,r为内轮半径,R为外轮半径,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干涉地震道的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纵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横坐标; 为当前地震道接收点位置纵坐标。
[0139]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
[0140]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其存储器和处理器实现的具体功能,可以与本说明书中的前述实施方式相对照解释,并能够达到前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这里便不再赘述。
[0141]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存储器可以包括用于存储信息的物理装置,通常是将信息数字化后再以利用电、磁或者光学等方法的媒体加以存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存储器又可以包括:利用电能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RAM、ROM等;利用磁能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硬盘、软盘、磁带、磁芯存储器、磁泡存储器、U盘;利用光学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CD或DVD。当然,还有其他方式的存储器,例如量子存储器、石墨烯存储器等等。
[014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处理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等等。
[0143]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的步骤。
[0144] 由上可见,本技术方案输入能量均衡和频谱均衡处理后的共炮集数据,对于每一个当前地震道,根据“双轮驱动”配置要求,搜索干涉地震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并读取相应地震道,再进行炮点之间反褶积型干涉测量和接收点之间褶积型干涉测量。获得近地表散射波之后,再从原数据体中减去它,就得到有效的体波信息。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地震干涉测量法相比,本技术方案是可以在当前地震道炮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上重建近地表散射波,不但保证了近地表散射波子波一致,而且保证了近地表散射波的旅行时一致,更突出的特点是该发明重构的数据中不包含体波信息。因此,本技术方案不需要高程和近地表速度信息、计算效率高,能有效加强近地表散射波,尤其对侧面散射波更有效,而且既可以用于静校正之前的数据,也可以用于静校正之后的数据。本技术方案加强复杂地表区近地表散射波,便于后续提高地震体波信噪比,结合常规处理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复杂区地震波成像质量。本技术方案适用于砾石区和山地等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可成为山地等复杂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0145]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0146]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客户端和服务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0147]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或者实施方式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0148]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尤其,针对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实施方式来说,均可以参照前述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介绍对照解释。
[0149]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0150] 虽然通过实施方式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