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582495.1

文献号 : CN10903797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奥田祐太

申请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接端子和端子收纳部之间相互干扰的带端子的电线。带端子的电线(2)包括:电线(50);前侧的端子连接部,其与对方侧的端子电连接;以及压接端子(1),其具有缠绕并压接于电线的后侧的电线连接部(12),在电线连接部的底面(18)形成弯曲部(18G),该弯曲部(18G)使底面的后端(18R)向朝着电线连接部的中心轴(C1)接近的一侧弯曲。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线;以及

压接端子,其具有:前侧的端子连接部,其与对方侧的端子电连接;以及后侧的电线连接部,其缠绕并被压接于所述电线,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底面形成有使所述底面的后端向朝着所述电线连接部的中心轴接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在所述底面的比所述弯曲部靠近后侧处形成有朝向所述中心轴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由前侧的部分和后侧的部分构成,所述前侧的部分即越往后侧越接近所述中心轴的第一倾斜面,所述后侧的部分即越往后侧越远离所述中心轴的第二倾斜面,在与所述压接端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直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在从侧面观察所述电线连接部的情况下,所述底面的后端位于所述底面的比所述弯曲部靠近前侧处的部分的延长线上,或者比所述延长线靠近所述中心轴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压接在所述电线的芯线的芯线压接部以及压接在所述电线的覆皮的覆皮压接部,所述弯曲部形成在所述覆皮压接部的底面。

4.一种端子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供给装置,其供给端子链体,该端子链体具有:并列的多个压接端子;连结片,其沿着多个所述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和所述连结片连接;

第一模具,其具有:支承面,其支承由所述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压接端子;以及第一边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面的一端;

第二模具,其与所述支承面对置地配置,并且一边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相对移动,一边在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夹入所述压接端子以及电线,从而将所述压接端子压接在所述电线;以及端子切断体,其与所述第一模具相邻地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端子切断体一边在与所述第二模具的移动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通过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协作从而切断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压接端子的边界,在与所述压接端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所述支承面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侧的端部以越往所述第一边缘部越靠近所述第二模具侧的方式直线状地倾斜。

说明书 :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有一种具有电线和压接于电线的压接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压接端子的技术,该技术为压接部以从比电线露出部更靠近末端侧到比绝缘包覆的包覆末端更靠近后端侧连续地围绕成一体的方式通过筒片压接而成。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WO2011/122622号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7] 在将压接端子压接在电线时,优选的是,能够抑制压接端子产生不希望的变形。例如,如果在压接后的压接端子中形成比其他部分突出的部分,则有可能在该突出部组装时干扰端子收纳部。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接端子与端子收纳部之间相互干扰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 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前侧的端子连接部,其与对方侧的端子电连接;以及后侧的电线连接部,其缠绕并压接于所述电线,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底面形成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使所述底面的后端向朝着所述电线连接部的中心轴接近的一侧弯曲。
[0011] 本发明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端子供给装置,其供给端子链体,该端子链体具有:并列的多个压接端子;连结片,其沿着多个所述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连接部,其将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和所述连结片连接;第一模具,其具有:支承面,其支承通过所述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压接端子;以及第一边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面的一端;第二模具,其与所述支承面对置地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相对移动,并且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夹入所述压接端子以及电线,从而将所述压接端子压接在所述电线;以及端子切断体,其与所述第一模具相邻地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端子切断体在与所述第二模具的移动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协作从而切断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压接端子的边界,所述支承面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侧的端部以伴随着向所述第一边缘部向所述第二模具侧的方式倾斜。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包括:电线;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前侧的端子连接部,其与所述对方侧的端子电连接;以及后侧的电线连接部,其缠绕并压接于电线。在电线连接部的底面形成有使底面的后端朝向朝着电线连接部的中心轴接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底面的后端不容易突出,因此获得能够抑制压接端子与端子收纳部之间相互干扰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5]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6]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立体图。
[0017]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侧视图。
[0018]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执行粘贴工序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粘贴防水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0]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端子链体的俯视图。
[0021]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侧视图。
[0022] 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视图。
[0023]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以及第二模具的立体图。
[0024]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侧视图。
[0025]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
[0026]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安装电线以及压接端子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7] 图14是示出在压接端子残留的切断的侧视图。
[0028] 图15是示出与端子链体分离的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0029]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0030] 图1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立体图。
[0031] 图1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侧视图。
[0032] 图1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主视图。
[0033] 图20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模具侧视图。
[0034] 图2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模具的主视图。
[0035] 图2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模具以及第二模具的截面图。
[0036] 图23是示出端子切断工序之后的状态的图。
[0037] 图24是示出电线连接部的后端伸出的状态的图。
[0038] 图25是说明实施方式电线连接部的变形的图。
[0039]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0040]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后端部的侧视图。
[0041] 图2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第一倾斜面的截面图。
[0042] 图29是示出比较例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后端部的侧视图。
[0043] 附图标记说明
[0044] 1:压接端子
[0045] 2:带端子的电线
[0046] 10:端子配件
[0047] 11:端子连接部
[0048] 12:电线连接部
[0049] 12A:芯线压接部
[0050] 12B:覆皮压接部
[0051] 12C:连结压接部
[0052] 12R:后端部
[0053] 13:连结部
[0054] 14:底部
[0055] 15:第一筒片部
[0056] 16:第二筒片部
[0057] 17:锯齿区域
[0058] 18:底面
[0059] 18A:被支承部
[0060] 18B:后端部
[0061] 18C:凹部
[0062] 18D:第一倾斜面
[0063] 18E:第二倾斜面
[0064] 18F:前侧的部分
[0065] 18G:弯曲部
[0066] 18R:后端
[0067] 20:防水部件
[0068] 30:端子链体
[0069] 31:连结片
[0070] 32:连接部
[0071] 32a:切断
[0072] 32b:边界
[0073] 40:压接端子
[0074] 41:比较例的带端子的电线
[0075] 48:底面
[0076] 48B:突出部
[0077] 50:电线
[0078] 51:芯線
[0079] 52:包覆
[0080] 100:端子压接装置
[0081] 101:端子供给装置
[0082] 102:压接装置
[0083] 103:驱动装置
[0084] 110:压接机
[0085] 111:框
[0086] 112:第一模具
[0087] 112a:上表面边缘(第一边缘部)
[0088] 112A:第一砧模
[0089] 112B:第二砧模
[0090] 112A1、112B1:凹状面(支承面)
[0091] 112s:倾斜部
[0092] 113:第二模具
[0093] 113A:第一卷边器
[0094] 113B:第二卷边器
[0095] 113A1、113B1:凹状部
[0096] 113C:第一壁部
[0097] 113C1:基端部
[0098] 113C2:末端部
[0099] 113C3:中间部
[0100] 113C4:倾斜面
[0101] 113D:第二壁部
[0102] 113D1:基端部
[0103] 113D2:末端部
[0104] 113D3:中间部
[0105] 113D4:倾斜面
[0106] 113M:主体
[0107] 115:第一壁面
[0108] 116:第二壁面
[0109] 117:第三壁面
[0110] 118:电线按压部
[0111] 119:负载缓冲块
[0112] 120:端子切断设备
[0113] 121:端子切断体
[0114] 121c:开口边缘(第二边缘部)
[0115] L:第一方向
[0116] W:第二方向
[0117] H:第三方向
[0118] L1:第一倾斜面的长度
[0119] L2:第二倾斜面的长度
[0120] S1、S2:假想平面
[0121] θ: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12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0123] [实施方式]
[0124] 参照图1~图29,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端子压接装置。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立体图。
[0125]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图1等所示的压接端子1是压接在电线50的端子。压接端子1在与电线为一体的状态与对方侧端子(省略图示)电连接。压接对象的电线50去除端部的覆皮52,从而使芯线51露出预定的长度。芯线51可以是多根裸线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同轴电缆那样的单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与露出的芯线51电连接。
[0126] 压接端子1具有端子配件10以及防水部件20。端子配件10是压接端子1的主体部分。端子配件10由作为母材的导电性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铜合金板)形成。端子配件10通过相对于母材的铸模加工、弯曲加工等,从而形成为能够连接对方侧端子和电线50的预定形状。端子配件10具有端子连接部11以及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11是与对方侧端子电连接的部分。电线连接部12是压接于电线50的部分,并与芯线51电连接。
[0127] 在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连结部13。换言之,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经由连结部13而连结。连结部13具有连接端子连接部11的侧壁11a、11a和电线连接部12的侧壁的筒片部15、16的侧壁13a、13a。一侧的侧壁13a连接一侧的侧壁11a和第一筒片部15,另一侧的侧壁13a连接另一侧的侧壁11a和第二筒片部16。侧壁13a的高度比筒片部15、16、侧壁11a的高度低。更具体而言,侧壁13a的高度随着从端子连接部11向电线连接部12而变低。
[0128] 端子配件10可以是阳端子也可以是阴端子。端子连接部11在端子配件10是阳端子的情况下成型为阳型,在端子配件10是阴端子的情况下成型为阴型。
[0129] 在压接端子1的说明中,将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方向即与对方侧端子的插入方向称为第一方向L。第一方向L是压接端子1的长度方向。压接端子1的并列配置方向称为第二方向W。并列配置方向是在后述的端子链体30中并列配置压接端子1的方向,并且是压接端子1的宽度方向。在压接端子1中,将与第一方向L以及第二方向W的任一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H。第三方向H是压接端子1的高度方向。
[0130] 在成型工序中,压接端子1成型为平板的板状,在端子连接部成形工序中,端子连接部11从该状态形成为如图1所示的筒状。在端子连接部成形工序中,进行相对于端子连接部11的弯曲加工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部1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的筒形形状。电线连接部12在电线连接部成形工序中截面形状成型为U字状。在电线连接部成形工序中,进行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弯曲加工等。另外,在电线连接部12在粘贴工序中粘贴有防水部件20。粘贴工序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形工序前执行,也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形工序后执行。
[0131] 如图1以及图6所示,电线连接部12具有底部14、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底部14是成为形成为U字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壁的部位。压接加工时将电线50的端部载置于底部14。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是成为形成为U字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侧壁的部位。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与底部14的第二方向W的端部连接。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在形成为U字状的电线连接部12中,当电线50的端部载置于底部14时,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
16从第二方向W的两侧包围电线50。
[0132] 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前端15a、16a的端面的长度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一侧的长度比另一侧的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从第二筒片部16的根部到前端16a的长度比从第一筒片部15的根部到末端15a的长度长。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例如一边相互层叠一边相对于电线50缠绕。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片部15外侧重叠第二筒片部1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可以通过被称为所谓的B蜷曲的铆接连接。在B蜷曲中,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分别被铆接成朝向底部14侧弯曲,并且,前端15a、16a被朝向电线50按圧。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由于設置后述的防水部件20,因此,采用前者的铆接处理。
[0133] 电线50的端部从电线连接部12的U字的开口部即前端15a、16a的间隙插入于U字状的内侧的空间。电线连接部12形成为容易插入电线50的端部。具体而言,电线连接部12随着从底部14侧向前端15a、16a的端面,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在第二方向W上的间隔变大。
[0134] 如图2~图6所示,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在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之间设有连结压接部12C。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分别是压接部12A、12C、12B依次沿着第一方向L连续的一张片部。
[0135] 芯线压接部12A是相对于电线50的前端的芯线51压接的部位。芯线压接部12A是各筒片部15、16中最靠近连结部13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相对于覆皮52的端部压接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位于各筒片部15、16中离连结部13侧最远侧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是连接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相对于电线50的芯线51和覆皮52的边界部分压接。电线连接部12通过相对于电线50压接从而一体地覆盖芯线51以及覆皮52。电线连接部12缠绕并压接于电线50,从而制作图3、4等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2。
[0136]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即覆盖电线50侧的壁面设置锯齿区域17。锯齿区域17是保持芯线51的芯线保持区域。锯齿区域17是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包含相对于芯线51缠绕的部分的区域。在锯齿区域17配置多个凹部、多个凸部、或者凹部和凸部的组合。凹部、凸部增加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的接触面积,并提高两者的紧贴强度。本实施方式的锯齿区域17是长方形区域,在第一方向L的相互不同位置形成多个凹部17a。
[0137] 此处,不期望水浸入芯线51和压接在芯线51的电线连接部12之间。例如,芯线51的金属材料和电线连接部12的金属材料在离子化倾向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有腐蚀的可能性。作为一例,在芯线51的材料为铝、电线连接部12的材料为铜的情况下,有芯线51腐蚀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设置防水部件20。防水部件20抑制水向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
51之间浸入。
[0138] 防水部件20是例如形成为将丙烯系列粘着剂等粘着剂作为主要的片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防水部件20是在片状的无纺布渗入粘着剂而形成的粘着片,双面具有粘着效果。
[0139] 防水部件20例如被粘贴在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如图6所示,防水部件20形成为预定形状,具有第一防水部21、第二防水部22以及第三防水部23。第一防水部21在压接结束后对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重合的部分进行防水。即,第一防水部21被插入相互重合的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之间并在筒片部15、16之间形成防水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水部21配置在第二筒片部16,沿第一方向L延伸。
[0140] 第二防水部22对比芯线51的前端更靠近端子连接部11侧进行防水。第二防水部22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端部,并沿第二方向W延伸。优选的是,第二防水部2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载置芯线51的区域。第二防水部22例如通过插入重合的筒片部15、16之间,从而在筒片部15、16的间隙形成防水区域。第二防水部22通过在压接工序相互重合,从而能够封闭比芯线51的前端更靠近端子连接部11侧的间隙。第二防水部22抑制从端子连接部11侧向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之间的浸水。
[0141] 第三防水部23抑制来自电线连接部12和覆皮52的间隙的水的浸入。第三防水部23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和相反侧的端部,沿第二方向W延伸。第三防水部23通过插入覆皮52和电线连接部12之间,从而在覆皮52和电线连接部12之间形成防水区域。
[0142] 以上所示的端子配件10经过对于母材的一张金属板的冲压工序被加工成具有如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形状。在其后的粘贴工序中,在该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粘贴防水部件20。然后,该端子配件10在弯曲工序中,形成端子连接部11,并且,形成U字状的电线连接部12。
[014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冲压工序、弯曲工序形成图7所示的端子链体30。端子链体30连锁多个压接端子1,由一张金属板形成。端子链体30被供给到端子压接装置100。端子压接装置100对于端子链体30执行压接工序以及端子切断工序。压接工序是将端子链体30的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铆接压接的工序。端子切断工序是将相对于电线50铆接的压接端子1与端子链体30分开的工序。
[0144] 端子链体30是压接端子1的集合体。端子链体30具有连结片31、多个压接端子1以及多个连接部32。连结片31、压接端子1以及连接部32由相同的母材形成,并且是一体的。在端子链体30中,各个压接端子1朝向相同的方向,并且,以等间隔并列地配置。在端子链体30中,各压接端子1的一个端部通过连结片31相互连接。连结片31的形状例如是长方形的细长板状。连结片31沿第二方向W延伸。电线连接部12经由连接部32与连结片31连接。更具体而言,连接部32使底部14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连结片31连接。
[0145] 在连结片31形成多个端子进给孔31a。端子进给孔31a沿端子链体30的进给方向等间隔地配置。端子进给孔31a是将连结片31在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根据端子进给孔31a进行相对于后述的压接装置102的压接端子1的定位。端子链体30在卷绕成卷盘状的状态下被设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
[0146] 如图8所示,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端子供给装置101、压接装置102以及驱动装置103。端子压接装置100是在该技术领域中被称为压接模具(applicator)的装置。端子供给装置101是将压接端子1供给到预定的压接位置的装置。压接装置102是在预定的压接位置将压接端子1压接于电线50的装置。驱动装置103是使端子供给装置101以及压接装置102动作的装置。
[0147] 端子供给装置101从外周側逐渐拉出缠绕成卷盘状的端子链体30。端子供给装置101将拉出的端子链体30的压接端子1从最前侧依次供给到压接位置。当前端的压接端子1被压接于电线50并与连结片31分离时,供给装置101将重新成为前端的压接端子1供给到压接位置。端子供给装置101在每结束一个压接端子1的压接工序以及端子切断工序进行供给动作,从而将接下来的压接端子1供给到压接位置。
[0148] 端子供给装置101具有端子进给部件101a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01b。端子进给部件101a具有插入于连结片31的端子进给孔31a的突起部。端子进给部件101a在突起部插入端子进给孔31a的状态下使端子链体30向进给方向移动。动力传递机构101b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后述柱塞114A等上下动)连动从而使端子进给部件101a动作。端子供给装置101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连动,通过使端子进给部件101a向上下方向以及进给方向移动,从而在压接位置供给压接端子1。
[0149] 压接装置102执行使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与电线50压接的压接工序和使该压接端子1与连结片31分开的端子切断工序。压接装置102具有压接机110以及端子切断设备120。
[0150] 压接机110是通过将压接端子1铆接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使压接端子1与电线50压接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压接机110通过以将压接端子1的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相对于电线50的芯线51以及覆皮52缠绕的方式铆接从而使压接端子1与电线50压接。压接机110具有框111、第一模具112、第二模具113以及动力传达设备114
[0151] 框111具有基台111A、砧模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以及支承台111D。基台111A是形成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基础的部件。基台111A被固定在载置端子压接装置100的载置台。砧模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以及支承台111D被固定在基台111A上。
[0152] 传递部支承体111C相对于砧模支承体111B被配置在后部(图8的纸面右方)并且上方(图8的纸面上方)。更具体而言,传递部支承体111C既具有直立设置部1111C1以及柱塞支承部111C2。直立设置部1111C1配置在砧模支承体111B的后部,从基台111A朝向上方直立设置。柱塞支承部111C2被保持在直立设置部1111C1的上部。柱塞支承部111C2是支承后述柱塞114A的支承部。柱塞支承部111C2在砧模支承体111B的上方隔着预定间隔地配置在与砧模支承体111B之间。支承台111D是支承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的台。支承台111D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是与第一模具1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0153] 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成对。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模具112以及第二模具113如图10所示将压接端子1以及电线50夹入之间,从而使压接端子1与电线50压接。第一模具112是从下方支承压接端子1的模具。第一模具112形成有两个下模,具有作为第一下模的第一砧模112A以及作为第二下模的第二砧模112B。第一砧模112A和第二砧模112B例如一体成形。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配置在上方。第二模具113形成有两个上模,作为第一上模的第一卷边器113A以及作为第二上模的第二卷边器113B。
[0154] 第一砧模112A和第一卷边器113A在上下方向相互对置。第一砧模112A以及第一卷边器113A使芯线压接部12A压接。即,第一砧模112A以及第一卷边器113A通过使其相互间的间隔变小,从而将U字状的芯线压接部12A相对于电线50的芯线51缠绕,并与芯线51压接。
[0155] 第二砧模112B和第二卷边器113B在上下方向相互对置。第二砧模112B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使覆皮压接部12B压接。即,第二砧模112B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通过使其相互间的间隔变小,从而将U字状的覆皮压接部12B相对于覆皮52缠绕,并与覆皮52压接。
[0156] 驱动装置103通过将动力传递到动力传达设备114,从而在压接工序中缩小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的间隔,使电线连接部12相对于电线50压接。另一方面,驱动装置103如果完成当压接工序完成时,则驱动装置103扩大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装置102中,通过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上下动,从而使一对模具112、113的间隔变化。
[0157]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模具112中,第一砧模112A和第二砧模112B可以是分体构成,在第二模具113中,第一卷边器113A和第二卷边器113B也可以是分体构成。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103以及动力传达设备114可以构成为分别使第一卷边器113A和第二卷边器113B上下动。
[0158] 动力传达设备114将从驱动装置103输出的动力传递到第一卷边器113A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如图8所示,动力传达设备114具有柱塞114A、柱塞螺栓114B以及柄114C。
[0159] 柱塞114A是被支承为相对于柱塞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自如的可动部件。第二模具113固定于柱塞114A。因此,第一卷边器113A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与柱塞114A成为一体并相对于柱塞支承部111C2上下动。柱塞114A的形状例如是长方体状。在柱塞114A形成阴螺纹部(省略图示)。该阴螺纹部形成在从柱塞114A的内部朝向上端面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0160] 柱塞螺栓114B具有阳螺纹部(省略图示),该阳螺纹部与柱塞114A的阴螺纹部螺合。因此,柱塞螺栓114B与柱塞114A成为一体并相对于柱塞支承部111C2上下动。另外,柱塞螺栓114B具有在该阳螺纹部的上方配置的螺栓头部114B1。在螺栓头部114B1形成阴螺纹部(省略图示)。螺栓头部114B1的阴螺纹部形成在从螺栓头部114B1的内部朝向上端面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0161] 柄114C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各个端部具有阳螺纹部114C1和连接部(省略图示)。柄114C的阳螺纹部114C1形成在中空部件的下侧,与柱塞螺栓114B的螺栓头部114B1的阴螺纹部螺合。因此,柄114C与柱塞114A、柱塞螺栓114B成为一体从而相对于柱塞支承部111C2上下动。柄114C的连接部与驱动装置103连接。
[0162] 驱动装置103具有驱动源(省略图示)、以及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动力的动力转换设备(省略图示)。柄114C的连接部与该动力转换设备的输出轴连结。因此,第一卷边器113A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通过驱动装置103(动力转换设备的输出)从而柱塞114A、柱塞螺栓114B以及柄114C成为一体并相对于柱塞支承部111C2上下动。能够使用电动机等电动驱动器、油缸等液压驱动器、气缸等空气压驱动器作为驱动装置103的驱动源。
[0163] 第一卷边器113A相对于第一砧模112A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相对于第二砧模112B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能够通过调整螺栓头部114B1的阴螺纹部和柄114C的阳螺纹部114C1的旋入量而改变。螺母114D在柱塞螺栓114B的上方与柄114C的阳螺纹部114C1螺合。因此,螺母114D与螺栓头部114B1的阴螺纹部一起形成所谓的防松螺母功能。螺母114D能够通过在结束上述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后向柱塞螺栓114B侧连接,从而将第一卷边器113A和第二卷边器113B固定在该相对位置。
[0164] 如图10所示,在第一砧模112A以及第二砧模112B在各个上侧的前端形成朝向下方凹陷的凹状面112A1、112B1。各个凹状面112A1、112B1形成为截面形状与U字状的芯线压接部12A和U字状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各个底部14的形状相对应的弧状。在该压接机110中,各个凹状面112A1、112B1成为压接位置。在将底部14作为下侧供给的压接端子1中,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被载置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凹状面112A1,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被载置在第二砧模112B的凹状面112B1。第一模具112在使凹状面112A1、112B1露出到上方的状态下被砧模支承体111B支承。
[0165] 如图10所示,第一卷边器113A以及第二卷边器113B分别形成朝向上方的凹状部113A1、113B1。各凹状部113A1、113B1相对于第一砧模112A以及第二砧模112B的各个凹状面
112A1、112B1在上下方向对置地配置。各凹状部113A1、113B1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壁面115、
116、第三壁面117。第一壁面115和第二壁面116在第二方向W相互对置。第三壁面117连接第一以及第二壁面115、116的上端。各凹状部113A1、113B1使第一~第三壁面115、116、117与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接触,一边将第一筒片部15以及第二筒片部16缠绕在电线
50的端部一边铆接。各凹状部113A1、113B1形成为可以进行像这样的铆接动作。
[0166] 通过压接机110压接加工的压接端子1通过端子切断设备120与连结片31分离。端子切断设备120通过将在压接位置供给的压接端子1的连接部32在两个端子切断部插入进行切断,使该分开与压接工序的进行连动地进行。如图8所示,端子切断设备120配置在第二砧模112B的前侧(图8的纸面左侧)。端子切断设备120包括端子切断体121、按下部件122以及弹性部件123。
[0167] 端子切断体121形成为长方体状,并配置成沿第二砧模112B的前面可以在上下方向滑动。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从第二砧模112B的滑接面121a朝向内部在端子切断体121形成狭缝121b。狭缝121b是端子链体30的连结片31的通路。在压接对象的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时,该压接端子1从狭缝121b突出。在压接位置供给的压接端子1被第一模具112从下方支承。
[0168] 端子切断体121一边相对于第一模具112以及压接端子1相对上下动一边切断连接部32。此处,将能够向狭缝121b的连结片31等插入的位置作为端子切断体121的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如图13所示,连接部32的电线连接部12侧的端部位于狭缝121b的滑接面121a(即压接端子1侧)的开口。在端子切断体121中,该开口的上侧的边缘部(以下,称为“开口边缘”)121c作为一侧的端子切断部使用。另一侧的端子切断部是第二砧模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
[0169] 按压部件122被固定在柱塞114A,与柱塞114A一体地上下动。按下部件122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下降并按下端子切断体121。按下部件122成形为长方体状。弹性部件12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由弹簧部件等构成。该弹性部件123在解除来自按下部件122的按下力时,使端子切断体121返回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
[0170] 在该端子切断设备120中,按下部件122与压接加工时的第二模具113的下降一起下降,从而按下端子切断体121。通过端子切断体121下降,从而连接部32被夹在狭缝121b的开口边缘121c和第二砧模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图13)之间。在该端子切断设备120中,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为了起到像剪刀那样的作用,相对于连接部32施加剪断力。通过端子切断体121进一步被按下,从而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切断连接部32,使压接端子1与连结片31分开。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切断性,开口边缘121c在滑接面121a上相对于上表面边缘112a倾斜。
[0171] 如图13所示,压接对象的电线50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和按下部件122之间的预定位置。电线50具体而言载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因此,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和按下部件122的下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用于使电线50的退避的空间,以免电线50在其之间被挤扁。
[0172] 此处,预定位置是指使压接加工前的电线50的端部存在于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上方的位置。另外,预定位置是为了开始压接加工并且按下的芯线51的前端不从芯线压接部12A突出能够将该芯线51载置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位置。有时芯线51随着压接加工向轴线方向延伸,芯线51的前端位置沿轴线方向移动。优选的是也考虑该延伸决定预定位置。
[0173] 另一方面,电线50的该端部(前端的芯线51、覆皮52)通过第二模具113被押下到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侧。因此,当没有任何保持时,电线50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浮起,有可能在前端的芯线51、覆皮52没有载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状态下被压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设置电线保持机构,该电线保持机构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之间将电线50保持在预定位置,抑制电线50的端部相对于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移。
[0174] 电线保持机构包括电线按压部118,该电线按压部118将在作为电线载置部的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载置的电线50朝向该上表面121d按压并保持(图13)。电线按压部118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并且第二模具113和按下部件122之间。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和电线按压部11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保持电线50的覆皮52的空间(以下,称为“电线保持空间”)118A。电线按压部118例如被固定在柱塞114A,与该柱塞114A一体地上下动。电线50被保持在与电线按压部118的下降一起形成的电线保持空间118A。
[0175]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负载缓冲块119。负载缓冲块119在压接工序中支承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负载缓冲块119配置在第三方向H与端子连接部11对置的位置。负载缓冲块119由柱塞114A支承,是与柱塞114A一体地移动的部件。负载缓冲块119与柱塞114A的下降连动地下降,相对于端子连接部11从上方被覆盖。在端子连接部11覆盖的负载缓冲块119支承端子连接部11,并抑制端子连接部11的滚动、扭转等动作。此处,滚动是以沿着第一方向L的轴为中心的旋转的动作,扭转是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的动作。
[017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将电线连接部12压接于电线50,并且将压接端子1从端子链体30切断。此处,在从端子链体30分离的压接端子1中,如图14所示,当残留有连接部32的一部分即切断32a时,有时会产生以下说明的那样的问题。在压接端子1被压接于电线50时,电线连接部12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除了电线连接部12延伸之外,在电线连接部12残留切断32a,切断32a有可能从端子收纳部飞出。端子收纳部例如是在电气接线箱等形成的腔。在压接端子1收纳在端子收纳部的状态下,优选的是切断32a不从端子收纳部飞出。
[0177]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被构成为切断连接部32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端子切断设备120如图15所示地以使切断32a实质上为0的方式将压接端子1分开。由此,抑制切断32a从端子收纳部分开。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第二模具113如以下所述地构成为能够消除电线连接部12的铆接剩余。
[0178] 首先,参照图16,说明端子切断设备120。第一模具112的上表面边缘112a设置在作为支承压接端子1的支承面的凹状面112B1。上表面边缘112a是在凹状面112B1的端子切断体121的端部设置的边缘部。端子切断体121的开口边缘121c是在狭缝121b的第一模具112侧的端部设置的边缘部。上表面边缘112a以及开口边缘121c将连接部32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32b切断。
[0179] 为了能够在切断连接部32的端子切断工序中切断边界32b,端子供给装置101将端子链体30供给到连接部32的边界32b与上表面边缘112a及开口边缘121c在第三方向H上对置的位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压接位置是边界32b位于上表面边缘112a和开口边缘121c之间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考虑压接工序的电线连接部12的延伸空间决定压接位置。即,作为电线连接部12延伸的结果可以以执行端子切断工序时的边界32b的位置成为与开口边缘121c对置的位置的方式决定压接位置。
[0180] 在端子切断工序中,当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连动地下降时,开口边缘121c从上侧与边界32b抵接。开口边缘121c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连动地下降,并且与上表面边缘112a一起切断边界32b。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a协作地相对于边界32b施加剪断力从而切断边界32b。
[0181] 参照图17~图19,说明第二模具113。如图17~图19所示,第二模具113具有主体113M、第一壁部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壁部
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统称为“一对壁部113C、113D”。主体113M是第二模具113的主体部分,是长方形的平板状的构成部。第一壁部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从主体113M突出。在被安装在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状态下,第一壁部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朝向第一模具112侧即朝向下方突出。如图19所示,第一壁部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在第二方向W相互对置。即,一对壁部113C、113D在端子链体30的压接端子1的并列方向相互对置。参照图10,如上所述,一对壁部113C、113D在压接工序中与压接端子1的电线连接部12接触并弯曲电线连接部12。
[0182] 一对壁部113C、113D分别具有基端部113C1、113D1以及末端部113C2、113D2。基端部113C1、113D1是一对壁部113C、113D的主体113M侧的部分。末端部113C2、113D2是比一对壁部113C、113D的基端部113C1、113D1更靠近末端侧的部分。末端部113C2、113D2的板厚比基端部113C1、113D1薄。在第二模具113的前面113S形成与该板厚的变化相对应的从基端部113C1、113D1到末端部113C2、113D2的阶梯。需要说明的是,前面113S是端子切断体121侧的面。
[0183] 更具体而言,在一对壁部113C、113D设置有连接基端部113C1、113D1和末端部113C2、113D2的中间部113C3、113D3。中间部113C3、113D3从基端部113C1、113D1朝向末端部
113C2、113D2板厚变薄。与前面113S的中间部113C3、113D3相对应的部分与该板厚的变化相对应地成为倾斜面113C4、113D4。倾斜面113C4、113D4以朝向倾斜下方的方式倾斜。
[0184] 参照图16,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各部位,说明在第一方向L上的位置关系。如图16所示,第一方向L上的连接部32的边界32b的位置与上表面边缘112a的位置相同。因此,上表面边缘112a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从下方与边界32b接触。第一方向L上的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是与连接部32的边界32b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是比边界32b更稍微靠近连结片31侧的位置。开口边缘121c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从上方与边界32b接触。
[0185] 说明第二模具113的各部位和第一模具112、端子切断体121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虽然关于一对壁部113C、113D中的第一壁部113C示出第一模具
112、端子切断体121的位置关系,但关于第二壁部113D具有与第一壁部113C同样的位置关系。
[0186] 第二模具113的主体113M以及第一壁部113C的基端部113C1朝向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即,主体113M以及基端部113C1朝向比凹状面112B1存在的范围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换言之,第三壁面117以及基端部113C1的第一壁面
115分别朝向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
[0187] 主体113M以及基端部113C1例如可以向端子切断体121侧至少突出到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或者,主体113M以及基端部113C1可以超过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并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主体113M以及基端部113C1超过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并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
[0188] 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的突出量例如与压接工序中的压接端子1的延伸量相对应地决定。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与压接工序平行并进行端子切断工序。端子压接装置100在端子切断工序中在切断了连接部32后进行相对于电线50的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因为在结束端子切断工序后电线连接部12也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可以认为电线连接部12的端部从凹状面112B1飞出到端子切断体121侧。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与电线连接部12的边界
32b中连接部32被切断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电线连接部12从凹状面112B1容易突出到端子切断体121侧。当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延伸第二模具113不能对应时,有可能产生电线连接部12的铆接剩余。
[0189]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中,主体113M以及基端部113C1朝向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6未图示,但第二壁部113D的基端部113D1也与基端部113C1同样地朝向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因此,在压接工序中,即使电线连接部12朝向端子切断体121侧从凹状面112B1突出,该突出部分通过第二模具113与电线50压接。由此,能够消除电线连接部12的铆接剩余。
[0190] 另外,如图16所示,第二模具113的末端部113C2位于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第一模具112侧。换言之,末端部113C2没有向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同样,第二壁部113D的末端部113D2位于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第一模具112侧。第二模具113的末端部113C2、113D2处于比上表面边缘112a更靠近第一模具112侧,由此不产生第二模具113和端子切断体121的干扰。
[0191] 设置末端部113C2、113D2的范围以即使端子切断体121和第二模具113相对移动两者也不干涉的方式决定。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在第二模具113下降开始的初期,端子切断体121保持停止,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朝向下方相对移动。如果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距离在预定距离以上,则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连动地开始下降。末端部113C2、113D2设置在与相对于下降初期的端子切断体121的第二模具113的相对移动的距离相对应的范围。即,在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相对移动的期间,以第二模具113不与端子切断体121冲突的方式决定末端部113C2、113D2的设置范围。
[0192]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切断连接部32的边界32b,并且能够使第二模具113和端子切断体121不干扰从而消除电线连接部12的铆接剩余。
[0193] 进而,如下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中,以能够抑制铆接后的压接端子1和端子收纳部的干扰的方式构成第一模具112。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模具112具有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的倾斜部112s。倾斜部112s以越沿第一方向L向上表面边缘
112a接近越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部112s形成在第二砧模112B。如图20所示,第二砧模112B的上端相对于用虚线表示的假想平面S1倾斜。假想平面S1是与第一方向L平行并且与第三方向H正交的平面。另一方面,第一砧模112A的上端沿假想平面S1延伸,相对于假想平面S1不倾斜。
[0194] 图21示出第二砧模112B的主视图。图21是图20的XXI箭头图。
[0195] 图22示出图21的XXII-XXII截面。如图22所示,第二砧模112B的凹状面112B1相对于假想平面S1倾斜。凹状面112B1越沿第一方向L朝向上表面边缘112a越朝向第二模具113侧倾斜。另一方面,第一砧模112A的凹状面112A1沿假想平面S1延伸。即,如图22所示,换言之在与第二方向W正交的截面,凹状面112B1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凹状面112A1与第一方向L平行。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第二方向W正交的截面称为“纵截面”。纵截面是分别与第一方向L以及第三方向H平行的截面。
[0196] 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凹状面112B1。纵截面的凹状面112B1的形状是相对于第一方向L的倾斜角度θ为固定的直线。凹状面112B1从第二砧模112B的第一方向L的一端设置到另一端。即,凹状面112B1的整体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
[0197] 如上所述,凹状面112B1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如下所述,在压接端子1很难产生不期望的突出部。在图23中示出执行端子切断工序后的压接端子1、第一模具112以及第二模具113。通过端子切断工序连接部32从压接端子1分离后,电线连接部12通过第二模具113朝向第一模具112按圧。从从第二模具113接受的按压力F1,在电线连接部12产生沿第一方向L延伸的力F2。电线连接部12通过力F2延伸,电线连接部12的后端部12R如图24所示地从第一模具112突出。
[0198] 需要说明的是,在压接端子1中,“前侧”是指从压接端子1的轴向的连结压接部12C观察的芯线压接部12A侧。另一方面,压接端子1中的“后侧”是指从压接端子1的轴向的连结压接部12C观察的覆皮压接部12B侧。即,压接端子1的后侧在第一方向L是与连接部32连接的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本说明书的前后方向未必与压接端子1搭载于车辆等状态的方向一致。例如,压接端子1有时以轴向成为上下方向的姿势应用。
[0199] 在电线连接部12不仅作用有延伸方向的力F2,也作用有朝向下方的力F3。相对于没有被凹状面112B1支承的后端部12R,当朝向下方的力F3作用时,在后端部12R容易产生不希望的变形。具体而言,在电线连接部的后端部容易产生如图29所示的突出部48B。在图29示出比较例的带端子的电线41。在比较例的带端子的电线41中,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端子40的压接使用不具有倾斜部112s的第一模具。换言之,压接端子40的电线连接部42通过凹状面与第一方向L平行的第一模具被铆接。
[0200] 如图29所示,在电线连接部42的后端形成突出部48B。突出部48B是电线连接部42的底面48的后端部。突出部48B从底面48的前侧的部分48A的延长线朝向下侧突出。突出部48B是越朝向后端越远离电线连接部42的中心轴C1的倾斜面。突出部48B在压接端子40收纳在端子收纳部时容易干扰端子收纳部的壁部,有可能使压接端子40的收纳变得困难。
[0201]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抑制突出部的产生。如图25所示,使底面18朝向中心轴C1侧凹陷的力F4作用于电线连接部12。力F4是底面18从凹状面112B1接受的反作用力。底面18以被凹状面112B1支承的部分18A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的方式弯曲。在以下说明中,将被凹状面112B1支承的部分18A称为“被支承部18A”。被支承部18A以越朝向后侧越向中心轴C1接近的方式通过力F4倾斜。
[0202] 与底面18中的后端部12R相对应的部分18B(以下,单独地称为“后端部18B”)通过朝向下方的力F3朝向下侧变形。通过使被支承部18A倾斜变形以及底面18的后端部18B的变形,从而在压接后的电线连接部12形成图26所示的凹部18C。凹部18C是底面18的后端部。凹部18C朝向电线连接部12的中心轴C1凹陷。更具体而言,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凹部18C具有第一倾斜面18D以及第二倾斜面18E。第一倾斜面18D是凹部18C的前侧的部分。第一倾斜面18D是越朝向后侧越向中心轴C1侧接近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18E是凹部18C的后侧的部分。
第二倾斜面18E是越朝向后侧越远离中心轴C1的倾斜面。
[0203] 在底面18与形成第一倾斜面18D相对应地形成弯曲部18G。弯曲部18G是使底面18的后端18R向朝着中心轴C1接近的一侧弯曲的部分。底面18在弯曲部18G在远离中心轴C1侧弯曲成凸的凸形状。弯曲部18G的折线向第二方向W延伸。即,底面18沿在第二方向W延伸的折线弯曲。
[0204] 在图28示出第一倾斜面18D的截面形状。图28是图27的XXVIII-XXVIII截面图,是与第一方向L正交的截面图。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第一方向L的截面称为“横截面”。横截面是与电线连接部12的中心轴C1正交的截面。如图28所示,第一倾斜面18D的截面形状是朝向外侧弯曲的弯曲形状。换言之,横截面的第一倾斜面18D的截面形状是朝向远离中心轴C1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第一倾斜面18D的截面形状与凹状面112B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即,在压接工序中,凹状面112B1的形状被转印到底面18。横截面的第二倾斜面18E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倾斜面18D的截面形状同样地是朝向远离中心轴C1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8C中,连接截面形状是弯曲形状的两个凸面。
[0205] 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装置102能够以压接后第二倾斜面18E从假想平面S2(图27)突出的方式将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如图27所示,在侧面观察压接后的压接端子1的情况下,底面18的后端18R实质上位于假想平面S2上。假想平面S2是与比底面18的凹部18C更靠近前侧的部分18F连接的平面。假想平面S2是与第三方向H正交的平面,并且是与前侧的部分18F的下端连接的面。即,在侧面观察压接端子1的情况下,底面18的后端18R位于前侧的部分18F的下端的延长线上,或者实质上位于延长线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很难形成像比较例的带端子的电线41那样的突出部48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在端子收纳部收纳压接端子1时,很难产生电线连接部12和端子收纳部的干扰。
[0206] 需要说明的是,压接装置102可以以压接后后端18R位于比假想平面S2更靠近中心轴C1侧的方式弯曲底面18。压接后的后端18R的位置例如通过形成弯曲部18G的位置、倾斜角度θ调整。
[0207]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凹部18C形成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面18。更具体而言,凹部18C形成在从覆皮压接部12B的前端到后端的范围。换言之,凹部18C形成在沿第一方向L覆皮压接部12B的大致整个范围。弯曲部18G形成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前端部。
[0208] 由于凹部18C形成在覆皮压接部12B,所以形成凹部18C很难对芯线压接部12A、连结压接部12C的形状产生影响。例如,很难对芯线压接部12A、连结压接部12C的形状产生使压接强度、芯线51和芯线压接部12A之间的电阻值劣化的影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能够维持强度、电气特性并且抑制电线连接部12和端子收纳部的干扰。
[0209] 在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8C中,第一倾斜面18D比第二倾斜面18E长。如图27所示,第一方向L的第一倾斜面18D的长度L1比第一方向L的第二倾斜面18E的长度L2长。像这样第一倾斜面18D的长度L1变大,很难产生底面18的形状的急剧的变化。例如,弯曲部18G的弯曲角度(弯曲量)很难变大。另外,第一倾斜面18D和第二倾斜面18E的边界部的弯曲也容易变得缓慢。由于在底面18很难产生急的起伏,因此抑制底面18的极度的应力的集中、极度的薄壁化。
[021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具有电线50、端子连接部11以及具有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端子1。端子连接部11是与对方侧的端子电连接的部分。端子连接部11位于与对方侧的端子连接的连接方向的前侧。电线连接部12是相对于电线50缠绕并压接的部分。电线连接部12位于与对方侧的端子连接的连接方向的后侧。
[0211] 在电线连接部12的底面18形成有使底面18的后端18R向朝着电线连接部12的中心轴C1接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18G。形成弯曲部18G,在压接后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面18很难产生从假想平面S2突出的部分。更具体而言,抑制后端部18B变形而形成的第二倾斜面18E从假想平面S2突出。通过第二砧模112B的凹状面112B1形成第一倾斜面18D,从而第二倾斜面18E整体朝向中心轴C1侧移动。其结果是,后端18R接近中心轴C1,从而减少电线连接部
12的最大高度。在底面18很难产生比其他部分更朝向第三方向H突出的部分,所以可以抑制端子收纳部和电线连接部12的干扰。
[02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比底面18的弯曲部18G更靠近后侧的部分是朝向中心轴C1凹陷的凹部18C。凹部18C的前侧的部分是越朝向后侧越接近中心轴C1的第一倾斜面18D,凹部18C的后侧的部分是越朝向后侧越远离中心轴C1的第二倾斜面18E。具有像这样的两个倾斜面18D、18E的凹部18C形成在电线连接部12,因此,抑制端子收纳部和电线连接部12的干扰。
[0213]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2中,在侧面观察压接端子1的情况下,底面18的后端18R位于比底面18的凹部18C更靠近前侧的部分18F的延长线上或者比延长线更靠近中心轴C1的位置。由于压接后的压接端子1的形状是以上这样的形状,因此,更可靠地抑制端子收纳部和电线连接部12的干扰。
[0214] 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8C形成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面18。因此,形成凹部18C而产生的影响很难波及连结压接部12C、芯线压接部12A。
[0215]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端子供给装置101、第一模具112、第二模具113以及端子切断体121。端子供给装置101是供给端子链体30的装置。端子链体30具有并列的多个压接端子1、沿多个压接端子1的并列方向延伸的连结片31、以及连接压接端子1的一端和连结片31的连接部32。
[0216] 第一模具112具有作为支承面的凹状面112A1、112B1和作为第一边缘部的上表面边缘112a。凹状面112A1、112B1支承由端子供给装置101供给的压接端子1。上表面边缘112a是在凹状面112A1、112B1的一端设置的边缘部。
[0217] 第二模具113与凹状面112A1、112B1对置地配置。第二模具113相对于凹状面112A1、112B1相对移动,并且通过将压接端子1以及电线50夹入与凹状面112A1、112B1之间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
[0218] 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一模具112相邻地配置,并具有开口边缘121c。开口边缘121c是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部。端子切断体121在与第二模具113的移动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模具112相对移动,并且通过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a协作从而切断连接部32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
[0219] 第一模具112的凹状面112A1、112B1的上表面边缘112a侧的端部以越朝向上表面边缘112a越朝向第二模具113侧的方式倾斜。通过凹状面112A1、112B1的上表面边缘112a侧的端部倾斜,从而在压接后的压接端子1的底面18形成弯曲部18G。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抑制端子收纳部和电线连接部12的干扰。
[0220]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221] 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凹部18C的形状不限于示例的形状。例如,纵截面的第一倾斜面18D、第二倾斜面18E的形状不限于直线,可以屈曲或者可以弯曲。第二砧模112B的凹状面112B1的形状不限于示例的形状。例如,纵截面的凹状面112B1的形状不限于直线形状,可以屈曲或者可以弯曲。
[0222] 在底面18沿第一方向L形成凹部18C的范围不限于覆皮压接部12B的大致整体。形成凹部18C的范围是从后端18R朝向前侧预定的范围。预定范围例如可以是覆皮压接部12B的全长的大致一半的长度的方位、全长的2/3左右的长度的范围等。
[0223] 设置第二砧模112B的倾斜部112s的范围以形成凹部18C的范围为预定范围的方式决定。倾斜部112s例如可以是第二砧模112B的后端侧的几乎一半的长度的范围,也可以是第二砧模112B的后端侧的几乎2/3长度的范围等。
[0224] 第三面存在于底面18的第一倾斜面18D和第二倾斜面18E之间。例如在侧面观察压接端子1的情况下,第三面可以是与假想平面S2平行的面。在侧面观察压接端子1的情况下,第三面可以是相对于假想平面S2倾斜的面。第二砧模112B的凹状面112B1可以构成为在底面18形成第三面。即,在比第二砧模112B的倾斜部112s更靠近后端侧可以设置形成第三面的部分。
[0225] 在压接后的电线连接部12,底面18的后端18R可以从假想平面S2(参照图27)突出。即使后端18R相对于假想平面S2突出到中心轴C1的相反侧,也可以通过形成弯曲部18G减少后端18R的突出量。因此,抑制电线连接部12和端子收纳部的干扰。换言之,如果抑制电线连接部12和端子收纳部的干扰,则能够允许后端18R从假想平面S2突出。
[0226]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压接的电线连接部12不限于一体型。在一体型的电线连接部12中,筒片部15、16从芯线压接部12A连续到覆皮压接部12B。即,在一体型的电线连接部12中,芯线压接部12A、连结压接部12C以及覆皮压接部12B成为一体并缠绕在电线50并被压接。端子压接装置100可以取代像这样的电线连接部12将单独型的电线压接部压接在电线50。在单独型的电线连接部中,芯线压接部以及覆皮压接部分别独立并被压接。第二砧模112B使单独型的电线连接部的覆皮压接部压接。
[0227] 在连接部32中,在端子切断工序中切断的部分不限于边界32b。即,在与端子链体30分离的压接端子1中,连接部32可以以切断32a稍微残留的方式被切断。因此,在带端子的电线2中,可以在电线连接部12残留切断32a。
[0228]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组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