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22827.4

文献号 : CN1090711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垣辽悟石塚真介

申请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摘要 :

轿厢侧锁定机构具备支承板、转动轴、上锁侧钩构件、固定钩构件、轿厢侧卡合件、连杆构件、传递构件以及上锁保持构件。上锁保持构件在使上锁侧钩构件与固定钩构件卡合的方向上对上锁侧钩构件进行施力。另外,连杆构件以与轿厢侧卡合件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比与支承板连接的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状态进行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将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的门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其中,

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具备:

支承板,其设于所述门部;

转动轴,其固定于所述支承板;

上锁侧钩构件,其被所述转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固定钩构件,其与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以能够解除的方式卡合;

轿厢侧卡合件,其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的建筑物侧卡合辊接触,该建筑物侧锁定机构将在所述电梯轿厢停止的候梯厅处配置的候梯厅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上锁;

连杆构件,其被所述支承板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将所述轿厢侧卡合件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以及所述门部的开闭方向移动;

传递构件,其向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传递所述轿厢侧卡合件的动作;

上锁保持构件,其在使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与所述固定钩构件卡合的方向上对所述上锁侧钩构件进行施力;以及限位器,其限制所述轿厢侧卡合件向如下方向移动,该方向是与从上锁状态向解除状态移动的方向相反一侧的方向,所述连杆构件在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与所述固定钩构件卡合的上锁状态下,以与所述轿厢侧卡合件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比与所述支承板连接的端部更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状态进行配置,所述上锁保持构件与所述上锁侧钩构件抵接的位置和所述转动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传递构件与所述上锁侧钩构件连结的位置和所述转动轴的间隔,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与所述固定钩构件中的相互卡合的位置的间隔被设定为将所述限位器与所述轿厢侧卡合件的间隔和所述轿厢侧卡合件与所述建筑物侧卡合辊的间隔相加而成的长度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的所述上锁保持构件保持所述上锁侧钩构件的上锁状态的力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建筑物侧锁定机构从上锁状态向解除状态动作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侧卡合件配置在所述转动轴以及所述上锁侧钩构件中的与所述固定钩构件卡合的钩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上锁保持构件配置在比所述上锁侧钩构件被所述转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钩部的位置。

说明书 :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轿厢侧锁定机构的电梯装置,该轿厢侧锁定机构对电梯轿厢的门部进行上锁且该锁定可被解除。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防止乘客掉落至升降通道内,在电梯装置中的设于候梯厅侧的候梯厅门处设有建筑物侧锁定机构,对候梯厅门的开闭动作进行锁定以及解除锁定。另外,近年来,为了防止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强行打开电梯轿厢的门部而掉落至升降通道内,设有轿厢侧锁定机构。
[0003] 作为与这样的轿厢侧锁定机构相关的技术,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具备将轿厢门锁定于闭锁位置的上锁装置、具有以转动轴为中心而能够转动地设于轿厢门的连杆的连杆机构、以及经由连杆机构而设于轿厢门的门挡侧托板的技术。门挡侧托板在上锁位置以及比上锁位置靠门套的相反侧的解锁位置之间朝向水平方向能够位移。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083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电梯轿厢进行升降动作时,在轿厢侧锁定装置的上锁侧钩构件即上锁装置、轿厢侧卡合件即门挡侧托板处也被赋予加速度。因此,有可能使上锁侧钩构件、轿厢侧卡合件向作为解锁位置的解除方向动作,从而导致轿厢侧锁定机构发生误动作。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电梯轿厢的升降动作、振动来防止轿厢侧锁定机构发生误动作的电梯装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将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的门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轿厢侧锁定机构具备支承板、转动轴、上锁侧钩构件、固定钩构件、轿厢侧卡合件、连杆构件、传递构件以及上锁保持构件。
[0012] 支承板设于门部。转动轴固定于支承板。上锁侧钩构件被转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固定钩构件与上锁侧钩构件以能够解除的方式卡合。轿厢侧卡合件与将在电梯轿厢停止的候梯厅处配置的候梯厅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上锁的建筑物侧锁定机构的建筑物侧卡合辊接触。连杆构件被支承板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将轿厢侧卡合件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以及门部的开闭方向移动。传递构件向上锁侧钩构件传递轿厢侧卡合件的动作。上锁保持构件在使上锁侧钩构件与固定钩构件卡合的方向上对上锁侧钩构件进行施力。另外,连杆构件在上锁侧钩构件与固定钩构件卡合的上锁状态下,以与轿厢侧卡合件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比与支承板连接的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状态进行配置。
[0013] 发明效果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够防止因电梯轿厢的升降动作、振动而使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误动作。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0016]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停止在任意楼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7] 图3是表示从建筑物侧观察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状态的主视图。
[0018]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侧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0019] 图5是表示从电梯轿厢侧观察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出入口的状态的主视图。
[0020]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建筑物侧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0021]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侧锁定机构被解除的状态的主视图。
[0022] 图8是在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侧锁定机构上朝向上方作用有加速度时的主视图。
[0023] 图9是在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侧锁定机构上朝向下方作用有加速度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5] 实施例1
[0026] 以下,参照图1~图9对电梯装置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于共用的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0027] 1.电梯装置的结构
[0028] 首先,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作“本例”)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0029] 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电梯轿厢停止在任意楼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0] 本例的电梯装置1是在形成于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100的上方不具有机械室的所谓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的电梯装置1中,对使用了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升降通道100的上方具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
[0031] 电梯装置1具有在升降通道100内升降的电梯轿厢110、卷扬机120、平衡重130、第一从动带轮140、第二从动带轮150以及吊索170。
[0032] 在电梯轿厢110的下部设有上推用带轮111。在上推用带轮111上卷绕有吊索170。需要说明的是,电梯轿厢110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0033] 在平衡重130的上部设有平衡重侧带轮131。在平衡重侧带轮131上卷绕有吊索170。进一步,在升降通道100的最下部的平衡重130的下方配置有缓冲构件133。缓冲构件
133是用于使平衡重130与升降通道100的最下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的冲击缓和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升降通道100的最下部的电梯轿厢110的下方也同样地配置未图示的缓冲构件。
[0034] 卷扬机120配置在升降通道100的最下部,经由吊索170使电梯轿厢110以及平衡重130呈吊桶式升降。卷扬机120的驱动受到控制部的控制。
[0035] 第一从动带轮140与第二从动带轮150固定在升降通道100的最上部。吊索170的一端171与另一端172固定在升降通道100的最上部。吊索170从设于平衡重130的平衡重侧带轮131向第一从动带轮140架设,然后依次卷绕于卷扬机120、第二从动带轮150以及电梯轿厢110的上推用带轮111。
[0036] 如图2所示,在建筑物的各楼层中的供电梯轿厢110停止的候梯厅101处,设有用于使人、货物相对于电梯轿厢110出入的出入口102。出入口102设有一对候梯厅门211。
[0037] 一对候梯厅门211被在出入口102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设置的建筑物侧门单元212支承为能够开闭。另外,在出入口102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设有对一对候梯厅门211进行支承的建筑物侧门槛213。建筑物侧门单元212见后述。
[0038] 图3是从建筑物侧的出入口102观察电梯轿厢120的主视图。
[0039]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电梯轿厢110具有供人、货物乘降的轿厢室10、一对门部11A、11B、轿厢侧门单元12、轿厢侧门槛13。在轿厢室10的一面设有开口部。然后,人、货物从该开口部出入。
[0040] 轿厢侧门单元12设于轿厢室10中的开口部的上端部,轿厢侧门槛13设于开口部的下端部。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中将一对门部11A、11B安装为能够开闭。轿厢侧门单元12将一对门部11A、11B构成为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另外,在轿厢侧门槛13具有对一对门部11A、11B的开闭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0041] 轿厢侧门单元12具有轿厢侧门导轨15、驱动部16、传递带17、从动辊18、门吊架21A、21B以及轿厢侧锁定机构30。第一门吊架21A设于门部11A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第二门吊架21B设于门部11B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在门吊架21A、21B上分别将移动辊24安装为能够旋转。移动辊2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轿厢侧门导轨15卡合。轿厢侧门导轨15沿着一对门部11A、11B的开闭方向延伸。
[0042] 另外,第一门吊架21A具有第一连结构件22,第二门吊架21B具有第二连结构件23。连结构件22、23分别从门吊架21A、21B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连结构件22、23与后述的传递带17连结。另外,在第一门吊架21A上设有将一对门部11A、11B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上锁的后述的轿厢侧锁定机构30。
[0043] 驱动部16配置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中的水平方向的一侧。另外,从动辊18配置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中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在驱动部16的驱动辊与从动辊18上卷绕有传递带17。传递带17形成为连结有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环状。然后,当对驱动部16进行驱动时,传递带17在从动辊18与驱动部16的驱动辊之间循环移动。此时,传递带17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与下部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移动。
[0044] 在传递带17中的回路侧即下部连结有第一连结构件22,在传递带17中的去路侧即上部连结有第二连结构件23。因此,当对驱动部16进行驱动而使传递带17移动时,一对门部11A、11B经由连结构件22、23而向彼此接近的关门方向或者彼此远离的开门方向移动。
[0045] [轿厢侧锁定机构]
[0046] 接下来,参照图4对轿厢侧锁定机构30进行说明。
[0047] 图4是表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主视图。
[0048] 如图4所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具有支承板31、轿厢侧卡合件32、上锁侧钩构件33、固定钩构件34以及转动轴35。另外,轿厢侧锁定机构30具有上锁保持构件39和连杆构件41A、41B。
[0049] 如图3所示,固定钩构件34固定于轿厢侧门单元1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钩构件34也可以固定于第二门吊架21B或者门部11B。如图4所示,在固定钩构件34设有钩部34a。钩部34a与上锁侧钩构件33的后述的钩部33a卡合。
[0050] 支承板31形成为平板状。如图3所示,支承板31固定于第一门吊架21A。在支承板31上固定有转动轴35、第一限位器45、多个第二限位器46以及连杆构件41A、41B的连杆轴42、42。另外,在支承板31上安装有上锁保持构件39。
[0051] 第一连杆构件41A被设于支承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的连杆轴42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连杆构件41B被设于支承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的连杆轴42支承为能够转动。在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中的与连杆轴42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设有轴部43。
[0052] 在两个轴部43、43上,轿厢侧卡合件32被安装为能够转动。轿厢侧卡合件32由沿着电梯轿厢110的升降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形成。另外,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的与轿厢侧卡合件32侧连结的轴部43、43侧的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以使得水平方向的高度比连杆轴42、42侧的端部高。因此,轿厢侧卡合件32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以被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举起的状态进行配置。
[0053] 另外,在电梯轿厢110停止于任意楼层且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被解除之前的状态下,在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门开方向侧配置后述的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建筑物侧卡合辊235。此时,轿厢侧卡合件32与建筑物侧卡合辊235隔开规定的间隔T进行对置。
[0054] 第一限位器45配置在设于上下方向的下端部的第一连杆构件41A的附近。然后,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限位器45与第一连杆构件41A中的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抵接。因此,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的朝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0055] 多个第二限位器46与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的端部隔开规定的间隔M进行对置。该间隔M成为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水平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然后,当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转动、轿厢侧卡合件32向上下方向的下侧以及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移动时,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限位器46抵接(参照图7)。由此,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的动作受到限制。
[0056] 另外,在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设有传递部36。传递部36设于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的端部。传递部36与设于后述的上锁侧钩构件33的传递销37接触。
[0057] 另外,在比经由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安装于支承板31的轿厢侧卡合件32靠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的位置配置有转动轴35。
[0058] 在转动轴35上,上锁侧钩构件33被安装为能够转动。上锁侧钩构件33具有钩部33a、转动承受部33b以及连接部33c。转动承受部33b被转动轴35支承为能够转动。在转动承受部33b上设有传递销37。
[0059] 传递销37位于比转动轴35靠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的位置,并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该传递销37与设于轿厢侧卡合件32的传递部36接触。然后,轿厢侧卡合件32在经由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且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移动时,轿厢侧卡合件32的动作经由传递部36向传递销37传递。由此,上锁侧钩构件33以转动轴35为中心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解除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传递部36和传递销37来构成传递构件。
[0060] 在与转动承受部33b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钩部33a。连接部33c设于转动承受部33b与钩部33a之间。在转动承受部33b安装于转动轴35时,钩部33a向比轿厢侧卡合件32靠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突出。然后,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钩部33a配置在固定钩构件34的上下方向的上方,且与钩部34a隔开规定的间隔S而进行卡合。
[0061] 在此,钩部33a与钩部34a的间隔S至少被设定为将第二限位器46与轿厢侧卡合件32的间隔M和轿厢侧卡合件32与建筑物侧卡合辊235的间隔T相加而成的长度以上。
[0062] 在此,将转动轴35设于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使钩部33a从与转动轴35相反一侧的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突出。即,轿厢侧卡合件32配置在转动轴35与上锁侧钩构件33的钩部33a之间。由此,与将转动轴35设于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锁侧钩构件33中的转动半径变长。由此,能够以较小的转动量使钩部33a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较大移动,能够减小轿厢侧卡合件
32的移动量。
[0063] 另外,在上锁侧钩构件33的连接部33c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配置有上锁保持构件39。上锁保持构件39以被略微压缩的状态夹在上锁侧钩构件33与支承板31之间。另外,上锁保持构件39配置在比轿厢侧卡合件32靠门部11A的关门方向侧的位置。然后,上锁保持构件
39将上锁侧钩构件33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即上锁方向推压。
[0064] 作为本例的上锁保持构件39,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锁保持构件39,并不限于压缩螺旋弹簧,也可以使用板簧、橡胶等其它各种弹性构件。
[0065] 如上述那样,轿厢侧卡合件32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以被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举起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在轿厢侧卡合件32上通过自重施加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的力。然后,对轿厢侧卡合件32施加的力(轿厢侧卡合件32的自重)经由传递部36以及传递销37向上锁侧钩构件33传递。其结果是,在上锁侧钩构件33上,以转动轴35为中心使钩部33a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即向解除方向作用力。
[0066] 因此,上锁保持构件39对上锁侧钩构件33施加的力被设定为大于经由上锁侧钩构件33传递的基于轿厢侧卡合件32的自重的力。另外,上锁保持构件39配置在比设有转动轴35的转动承受部33b侧靠近钩部33a的附近的位置。因此,通过将上锁保持构件39配置为与上锁侧钩构件33的转动中心即转动轴35分离,能够增大由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产生的力矩。其结果是,能够以较小的作用力保持上锁侧钩构件33的上锁状态,能够实现上锁保持构件39的小型化。
[0067] 另外,上锁保持构件39并非设于供后述的建筑物侧卡合辊235通过的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而是设于关门方向侧。由此,能够防止在电梯轿厢110进行升降动作时上锁保持构件39与建筑物侧卡合辊235接触。
[0068] [建筑物侧门单元]
[0069]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建筑物侧门单元212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0] 图5是从电梯轿厢110侧观察建筑物侧的出入口102的主视图。
[0071] 如图5所示,建筑物侧门单元212具有建筑物侧门导轨215、第一带轮216、第二带轮218、传递带217、门吊架221、221以及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门吊架221设于候梯厅门21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在门吊架221上,移动辊224被安装为能够旋转。移动辊224与建筑物侧门导轨215卡合为能够滑动。建筑物侧门导轨215沿着一对候梯厅门211、211的开闭方向进行延伸。
[0072] 另外,在两个门吊架221上分别设有连结构件222、223。连结构件222、223与后述的传递带217连结。另外,在两个吊架221、221中的与电梯轿厢110的第一门吊架21A对置的门吊架221上设有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见后述。
[0073] 第一带轮216配置于建筑物侧门单元212中的水平方向的一侧,第二带轮218配置于建筑物侧门单元212中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在第一带轮216与第二带轮218上卷绕有传递带217。传递带217形成为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连结起来的环状。然后,传递带217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与下部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移动。
[0074] 在传递带217中的回路侧即下部连结第一连结构件222,在传递带217中的去路侧即上部连结有第二连结构件223。然后,当传递带217移动时,一对候梯厅门211、211经由连结构件222、223而向彼此接近的关门方向或者彼此远离的开门方向移动。
[0075] [建筑物侧锁定机构]
[0076] 图6是表示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主视图。
[0077]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具有上锁侧钩构件231、转动轴232、固定侧辊236、基座板237、上锁保持构件239以及限位器241。另外,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具有固定钩构件234(参照图5)。基座板237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基座板237固定于门吊架221。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钩构件234固定于与设有基座板237的门吊架221不同的门吊架221或者候梯厅门211。
[0078] 在基座板237上固定有转动轴232与固定侧辊236。在转动轴232上,上锁侧钩构件231被设为能够转动。上锁侧钩构件231具有与固定钩构件234卡合的钩部231a、限制片231b以及轴承部231c。
[0079] 限制片231b形成于与钩部231a相反一侧的端部。另外,在限制片231b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供固定于基座板237的限位器241抵接。然后,限位器241通过与限制片231b抵接,来限制上锁侧钩构件231朝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在限制片231b与钩部231a之间设有轴承部231c。
[0080] 轴承部231c被转动轴232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轴承部231c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建筑物侧卡合辊235被安装为能够旋转。建筑物侧卡合辊235配置在轴承部231c中的钩部231a侧。然后,在电梯轿厢110停止于任意楼层时,建筑物侧卡合辊235与轿厢侧卡合件32隔开规定的间隔T而进行对置。
[0081] 另外,在上锁侧钩构件231中的建筑物侧卡合辊235的附近配置有上锁保持构件239。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一端固定于基座板237,另一端固定于上锁侧钩构件2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然后,上锁保持构件239朝向上锁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下方对上锁侧钩构件231进行施力。由此,保持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中的上锁侧钩构件231的上锁状态。
[0082] 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中的上锁保持构件2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被设定为大于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保持构件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即,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小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作用力。
[0083] 2.轿厢侧锁定机构的动作
[0084] 接下来,参照图2、图4以及图7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解除动作进行说明。
[0085] 图7是表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被解除的状态的主视图。
[0086] 如图2所示,当电梯轿厢110停止于任意楼层时,轿厢侧门单元12与建筑物侧门单元212对置,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对置。然后,如图4所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支承板31的平面部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建筑物侧卡合辊235对置。另外,建筑物侧卡合辊235与轿厢侧卡合件32中的门部11A的开门方向侧的端部隔开规定的间隔T进行对置。
[0087] 然后,当驱动部16驱动且一对门部11A、11B向开门方向移动时,如图7所示,轿厢侧卡合件32与建筑物侧卡合辊235抵接。进一步,当门部11A朝向开门方向移动时,轿厢侧卡合件32被建筑物侧卡合辊235朝向与门部11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压。因此,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以连杆轴42为中心以使轴部43侧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下降的方式转动。然后,轿厢侧卡合件32向与门部11A以及支承板3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移动。
[0088] 该轿厢侧卡合件32的动作经由传递部36以及传递销37而向上锁侧钩构件33传递。因此,上锁侧钩构件33克服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沿钩部33a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解除方向而以转动轴35为中心转动。由此,钩部33a与固定钩构件34的卡合被解除,一对门部
11A、11B被打开。需要说明的是,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限位器46抵接,由此使其移动停止。
[0089] 在此,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保持构件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被设定为小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中的上锁保持构件2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由此,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状态不会比轿厢侧锁定机构30提前被解除。
[0090] 在上锁侧钩构件33的转动动作中,也加上轿厢侧卡合件32的自重,因此能够减轻对驱动部16施加的负载,能够实现驱动部16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一对门部11A、11B的开门动作。
[0091] 另外,如上述那样,钩部33a与钩部34a的间隔S至少被设定为将第二限位器46与轿厢侧卡合件32的间隔M和轿厢侧卡合件32与建筑物侧卡合辊235的间隔T相加而成的长度以上。因此,在上锁侧钩构件33与门部11A一并移动而钩部33a与钩部34a接触之前,能够使上锁侧钩构件33朝向解除方向转动。
[0092] 接下来,当门部11A、11B进一步向开门方向移动时,建筑物侧卡合辊235被因第二限位器46停止了其移动的轿厢侧卡合件32按压。然后,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侧钩构件231克服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作用力而以转动轴232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是,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状态被解除,候梯厅门211、211与电梯轿厢110的门部11A、11B一并地向开门方向移动。由此,电梯轿厢110的门部11A、11B与候梯厅101的候梯厅门211、211的开门动作结束。
[0093] 3.电梯轿厢的升降动作时的对轿厢侧锁定机构施加的力
[0094] 接下来,参照图8以及图9来说明电梯轿厢110进行升降动作时对轿厢侧锁定机构30施加的力。
[0095] 图8是表示电梯轿厢110上升并朝向上方加速时的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主视图。
[0096] 如图8所示,在电梯轿厢110进行上升运转时,当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加速时,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中的上锁侧钩构件33处作用基于加速度的解除力矩M1以使得钩部33a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转动。
[0097] 在此,在上锁侧钩构件33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配置有上锁保持构件39。因此,在上锁保持构件39处受到被解除力矩M1压缩的方向上的力。相对于此,上锁保持构件39通过在被压缩时产生的复原力即作用力F1对上锁侧钩构件33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施力。进一步,在上锁侧钩构件33上,通过其自重作用有朝上锁方向移动的力。
[0098] 另外,在电梯轿厢110朝上方加速时,轿厢侧卡合件32也受到朝上方的力。然而,轿厢侧卡合件32以被第一连杆构件41A以及第二连杆构件41B朝向上方举起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在轿厢侧卡合件32上,通过自重施加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的力G1。
[0099] 另外,支承轿厢侧卡合件32的第一连杆构件41A被第一限位器45限制逆时针方向即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转动动作。其结果是,即使轿厢侧卡合件32受到朝向上方的力,轿厢侧卡合件32朝向上方的移动也会被阻止,不会从轿厢侧卡合件32对上锁侧钩构件33作用朝向解除方向的力。
[0100] 这样,即使通过电梯轿厢110朝向上方的加速度,对上锁侧钩构件33作用解除力矩M1,也通过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F1与上锁侧钩构件33的自重来保持上锁状态。由此,即使在电梯轿厢110偏离轿厢停靠楼层水平而向上方加速时例如产生了振动,也不会解除上锁侧钩构件33的钩部33a与固定钩构件34的钩部34a的卡合。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误工作。
[0101] 另外,为了保持上锁状态,上锁侧钩构件33的自重也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减小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F1,能够实现上锁保持构件39的小型化。
[0102] 图9是表示电梯轿厢110下降且朝向下方加速时的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主视图。
[0103] 如图9所示,在电梯轿厢110下降时,当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加速时,在轿厢侧卡合件32上,通过自重产生朝向下方的力G2。因此,轿厢侧卡合件32经由传递部36相对于上锁侧钩构件33的传递销37施加使其朝解除方向转动的解除力矩F4。
[010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锁侧钩构件33上,通过其自重作用有朝向与图8所示的解除力矩M1相反的方向即与固定钩构件34卡合的方向的上锁力矩M2。进一步,上锁保持构件39以被压缩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上锁保持构件39通过被压缩时产生的复原力即作用力F2将上锁侧钩构件33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推压。
[0105] 这样,即使通过电梯轿厢110朝向下方的加速度,通过轿厢侧卡合件32对传递销37作用解除力矩F4,也利用由上锁侧钩构件33的自重产生的上锁力矩M2与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F2来保持上锁状态。由此,即使在电梯轿厢110朝向下方加速时例如产生了振动,也不会解除上锁侧钩构件33的钩部33a与固定钩构件34的钩部34a的卡合。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误工作。
[0106] 另外,转动轴35与上锁保持构件39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传递销37与转动轴35的间隔。因此,即使减小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F2,也能够容易使因上锁保持构件39施力而产生的上锁方向的力矩大于由轿厢侧卡合件32对传递销37作用的解除力矩F4。
[0107]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且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010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轿厢侧锁定机构30以及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0配置于门吊架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轿厢侧锁定机构以及建筑物侧锁定机构配置于门部以及候梯厅门。或者,也可以仅将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中的上锁侧钩构件33以及固定钩构件34配置于门吊架,将其它构件设于门部。在该情况下,上锁侧钩构件33与轿厢侧卡合件32优选通过例如由连杆机构构成的传递机构连结,将轿厢侧卡合件32的动作向上锁侧钩构件33传递。
[0109] 附图标记说明:
[0110] 1:电梯装置;10:轿厢室;11A:门部;11B:门部;12:轿厢侧门单元;13:轿厢侧门槛;15:轿厢侧门导轨;16:驱动部;17:传递带;18:从动辊;21A、21B:门吊架;30:门侧锁定机构;
31:支承板;32:门侧卡合件;33:上锁侧钩构件;33a:钩部;33b:轴承部;33c:连接部;34:固定钩构件;34a:钩部;35:转动轴;36:传递部(传递构件);37:传递销(传递构件);39:上锁保持构件;41A、41B:连杆构件;42:连杆轴;43:轴部;45:第一限位器;46:第二限位器;100:升降通道;101:候梯厅;102:出入口;110:电梯轿厢;120:卷扬机;130:平衡重;170:吊索;211:
候梯厅门;212:建筑物侧门单元;213:建筑物侧门槛;215:建筑物侧门导轨;230:建筑物侧锁定机构;231:上锁侧钩构件;231a:钩部;231b:限制片;231c:轴承部;232:转动轴;234:固定钩构件;235:建筑物侧卡合辊;236:固定侧辊;237:基座板;239:上锁保持构件;241:限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