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28435.9

文献号 : CN1090733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川桂子甾田崇史小牟礼信哉

申请人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摘要 :

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多个热交换管以及制冷剂配管。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相互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热交换管在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所延伸的封头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连接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之间。制冷剂配管连接于一方的封头,向一方的封头内供给制冷剂。制冷剂配管具有供给部。供给部使供给到连通空间的制冷剂生成沿着封头延伸方向的速度成分以及沿着朝向热交换管的方向的速度成分。

权利要求 :

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

第一封头,沿重力方向延伸;

第二封头,沿所述重力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封头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

多个热交换管,在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所延伸的封头延伸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并且将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之间连接;以及制冷剂配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中的一方的封头,并向所述一方的封头内供给制冷剂,所述制冷剂配管以及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管通过形成于所述一方的封头的连通空间而连通,将所述热交换管中的与所述一方的封头的所述连通空间连通的热交换管的根数设为N时,所述制冷剂配管在相对于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管中的、从所述封头延伸方向的下端起数第N/3根热交换管而位于下侧的部分,连接于所述一方的封头,所述制冷剂配管具有:

筒部,沿着与所述封头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向延伸;以及封闭部,将所述筒部的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开口封闭,在所述封闭部形成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沿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向贯通所述封闭部,使供给到所述连通空间的制冷剂生成沿着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向的速度成分,在所述筒部形成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朝向所述连通空间的上侧开口,并且使供给到所述连通空间的制冷剂生成沿着所述封头延伸方向的速度成分,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内径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内径大。

2.一种热交换器,具备:

第一封头,沿重力方向延伸;

第二封头,沿所述重力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封头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

多个热交换管,在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所延伸的封头延伸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并且将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之间连接;以及制冷剂配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封头以及所述第二封头中的一方的封头,并向所述一方的封头内供给制冷剂,所述制冷剂配管以及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管通过形成于所述一方的封头的连通空间而连通,将所述热交换管中的与所述一方的封头的所述连通空间连通的热交换管的根数设为N时,所述制冷剂配管在相对于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管中的、从所述封头延伸方向的下端起数第N/3根热交换管而位于下侧的部分,连接于所述一方的封头,所述制冷剂配管具有:

筒部,沿着与所述封头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向延伸;以及倾斜引导壁,将所述筒部的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开口封闭,并且以越朝向上侧越接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式倾斜,在所述筒部的与所述倾斜引导壁的内表面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所述连通空间的上侧开口的连通孔,从所述连通孔的开口边缘到所述倾斜引导壁的内表面为止的、朝向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所述筒部的内径的一半以下。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使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说明书 :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搭载有用于在制冷剂与热交换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作为这种热交换器,存在所谓的并流型的热交换器。并流型的热交换器具备一对封头(header)和并联连接在各封头间的多个热交换管。各热交换管在各封头所延伸的封头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并流型的热交换器中,在相邻的热交换管间接合有散热片。
[0003] 在使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富液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向一方的封头供给。供给到一方的封头的制冷剂在流通于一方的封头内的过程中,向热交换管分配。分配到热交换管的制冷剂在流通于热交换管内的过程中,与通过散热片与热交换管之间的间隙的热交换空气进行热交换。
[0004] 然而,在上述热交换器中,在使封头延伸方向沿着重力方向地设置热交换器的状态下使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谋求向各热交换管内供给的液体制冷剂的供给量(以下,称作制冷剂供给量。)的均匀化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在各热交换管中的、制冷剂供给量不足的热交换管中,担心在液体制冷剂流通于热交换管的中途完成蒸发(干涸)。其结果,成为导致热交换性能降低的原因。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3328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590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使液体制冷剂均匀地流通于各热交换管内并谋求热交换性能的提高的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 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多个热交换管以及制冷剂配管。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以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沿重力方向延伸。热交换管在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所延伸的封头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连接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之间。制冷剂配管连接于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中的一方的封头,向一方的封头内供给制冷剂。制冷剂配管以及多个热交换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管通过形成于一方的封头的连通空间而连通。制冷剂配管具有供给部。供给部使供给到连通空间的制冷剂生成沿着封头延伸方向的速度成分以及沿着朝向热交换管的方向的速度成分。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
[0014]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0015]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第一连接接头的周边的立体图。
[0016] 图4是从+Y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接头的侧视图。
[0017] 图5是表示制冷剂供给量相对于热交换管的位置的关系的图表。
[0018] 图6是从+Y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接头的侧视图。
[0019] 图7是从+Y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接头的侧视图。
[0020] 图8是从+Y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的第一连接接头的侧视图。
[0021] 图9是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
[0023] (第一实施方式)
[0024] 图1是空调机1的概略结构图。
[0025]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调机1通过制冷剂流路7依次连接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4、膨胀阀5以及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而构成。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实线箭头示出了制冷时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虚线箭头示出了制热时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0026] 压缩机2具备压缩机主体11与储液器12。
[0027] 储液器12捕捉向压缩机主体11供给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将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主体11供给。
[0028] 压缩机主体11将通过储液器12而被获取到内部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0029] 在这样的空调机1中,通过利用四通阀3改变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例如,在制冷运转中,在制冷剂流路7中,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膨胀阀5以及室内热交换器6。此时,使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室内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室内制冷。
[0030] 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中,在制冷剂流路7中,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2、四通阀3、室内热交换器6、膨胀阀5以及室外热交换器4。此时,使室内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室内制热。
[0031] 接下来,对室外热交换器4进行说明。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4的主视图。
[0032] 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4是所谓的并流型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4具备第一封头21以及第二封头22、多个热交换管23、散热片24、第一连接接头(制冷剂配管)25以及第二连接接头26。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封头21、22的延伸方向设为Z方向(封头延伸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正交方向)以及Y方向来进行说明。将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图中箭头方向设为正(+)方向,将与箭头相反的方向设为负(-)方向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4被设置为Z方向沿着重力方向。在该情况下,+Z方向被设定为重力方向上方,-Z方向被设定为重力方向下方。
[0033] 第一封头21以及第二封头22被设为沿Z方向延伸的管状。各封头21、22以沿X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相互平行地延伸。
[0034] 图3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4中的第一连接接头25的周边的立体图。
[0035] 如图3所示,各热交换管23沿X方向延伸,并且在Z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地排列。即,各热交换管23中的-X方向端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封头21。各热交换管23中的+X方向端部分别连接于第二封头22。由此,各热交换管23在各封头21、22间并联连接。另外,各热交换管23使用了扁平管。即,各热交换管23例如以Y方向为长轴方向而具有多个制冷剂流路。其中,各热交换管23的剖面形状只要是能够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构成即可,能够适当地变更。
[0036] 如图2所示,散热片24分别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管23之间。散热片24使用了例如波纹状散热片。具体来说,散热片24在各热交换管23之间分别呈沿Z方向蛇行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的波形状。散热片24的峰部以及谷部分别与在Z方向上相邻的热交换管23接合(例如,钎焊等)。在室外热交换器4中,在各散热片24与热交换管23之间的间隙中沿Y方向通过热交换空气。此时,经由热交换管23、散热片24流通于热交换管23内的制冷剂和热交换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片24并不限于波纹状散热片,例如也可以使用板式散热片。
[0037] 第一连接接头25形成为沿X方向延伸的圆管状。第一连接接头25将制冷剂流路7与第一封头21之间连接。具体来说,第一连接接头25中的+X方向端部连接于作为第一封头21的下侧的-Z方向端部(Z方向中的第一端)侧。第一连接接头25中的-X方向端部连接于上述制冷剂流路7。
[0038] 第二连接接头26形成为沿X方向延伸的圆管状。第二连接接头26将制冷剂流路7与第二封头22之间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接头26中的-X方向端部连接于作为第二封头22的上侧的+Z方向端部(Z方向中的第二端)侧。第二连接接头26中的+X方向端部连接于上述制冷剂流路7。
[0039] 接下来,详细叙述上述第一连接接头25。图4是从+Y方向观察第一连接接头25的侧视图。
[0040]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接头25具有筒部41和将筒部41中的+X方向开口封闭的封闭部42。
[0041] 筒部41中的+X方向端部通过形成于第一封头21的插入孔43而从-X方向插入到第一封头21内(连通空间)。因此,筒部41在第一封头21内沿X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交换管23的根数设为N。优选的是,第一连接接头25与第一封头21的Z方向上的连接位置设定于:与从连通空间的下端起数第N/3根热交换管23相比的-Z方向(下侧)。
[0042] 封闭部42在X方向上与热交换管23对置。在封闭部42形成有第一连通孔(供给部)51。第一连通孔51沿X方向贯通封闭部42。第一连通孔51被设为包含筒部41的轴线的圆孔。
[0043] 在筒部41中的位于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的部分,在朝向连通空间的+Z方向(上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二连通孔(供给部)52。第二连通孔52沿Z方向贯通筒部41。第一连接接头25通过上述各连通孔51、52而与第一封头21内连通。
[004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接头25的内径φ0、各连通孔51、52的内径φ1、φ2、热交换管23的根数N等参数优选的是设定为满足以下的关系。
[0045] 将第二连通孔52的+Z方向开口面设为基准位置(高度h为0)。将从第一连接接头25向第一封头21内供给的制冷剂为最小流量时的从第二连通孔52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设为v0(m/s)。将制冷剂的质量设为m(kg)。而且,设定上述各种参数φ0、φ1、φ2、N,以使势能Eh达到最大(动能Ev为0)的高度h(制冷剂的到达高度)位于与从连通空间的下端起数第2×N/3根热交换管23相比的+Z方向。第一连通孔51的内径φ1优选的是比第二连通孔52的内径φ2大。其中,各连通孔51、52的内径φ1、φ2能够适当地变更。
[0046] 接下来,对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进行说明。
[0047] 利用膨胀阀5减压后的制冷剂成为液体制冷剂或者干燥度较小的富液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第一连接接头25向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流入。流入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沿+Z方向流通,一边向各热交换管23分配。在热交换管23内流通的制冷剂通过+X方向开口流入第二封头22内后,通过第二连接接头26从室外热交换器4排出。
[0048]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4中,热交换空气通过散热片24与热交换管23之间的间隙而在Y方向上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而且,热交换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时,经由热交换管23、散热片24而与在热交换管23内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4内的制冷剂在流通于热交换管23的过程中吸热。由此,制冷剂将热交换空气冷却,并且成为富气的气液二相制冷剂。
[0049] 这里,如图3所示,流通于第一连接接头25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通孔51以及第二连通孔52向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流入,从而向+X方向以及+Z方向分流。具体来说,制冷剂通过第一连通孔51向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流入,从而生成制冷剂的沿着X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p)。由此,从第一连通孔51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封头21内向+X方向流动后,在热交换管23中主要向位于-Z方向部分的热交换管23(位于第一连接接头25的周围的热交换管23)内流入。
[0050] 另一方面,制冷剂通过第二连通孔52向第一封头21内流入,从而生成制冷剂的沿着Z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h)。由此,从第二连通孔52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封头21内向+Z方向流动后,在热交换管23中主要向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在+Z方向上远离第一连接接头25的热交换管23)内流入。
[0051]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连接接头25具有生成沿着+X方向的制冷剂的速度成分的第一连通孔51、以及生成沿着+Z方向的制冷剂的速度成分的第二连通孔52的构成。
[0052]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从第一连接接头25向第一封头21内流入的制冷剂向+X方向以及+Z方向分流。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被局部供给到仅一部分热交换管23的情况。由此,能够谋求分别向各热交换管23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的均匀化。因此,在使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干涸,谋求热交换性能的提高。
[005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接头25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孔51以及第二连通孔52。因此,能够使制冷剂相对于+X方向以及+Z方向可靠地流出。由此,能够谋求分别向各热交换管23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的均匀化。
[0054]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制冷剂的势能Eh达到最大的高度h与从连通空间的下端起数第2×N/3根热交换管23相比成为+Z方向的构成。
[0055] 根据该构成,也能够对各热交换管23中的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有效地供给制冷剂。
[005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优异的高品质的空调机1。
[0057] 这里,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时,关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和向各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5是表示制冷剂供给量相对于热交换管23的Z方向(重力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表。另外,图5中的实线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结果(以下,称作实施例。)。图5中的虚线示出了在第一封头21内使制冷剂朝向+Z方向流通的情况(在第一连接接头25仅设有第二连通孔52的情况)的分析结果(以下,称作比较例1。)。图5中的点划线示出了在第一封头21内使制冷剂朝向+X方向流通的情况(在第一连接接头25仅设有第一连通孔51的情况)的分析结果(以下,称作比较例2。)。图5中的P示出了实施例以及比较例2中的制冷剂的供给位置。
[0058]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1中,获得了越是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制冷剂供给量越多的结果。认为这是因为,在第一封头21内朝向+Z方向流通的制冷剂通过各热交换管23中的位于-Z方向位置的热交换管23,并局部供给到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其结果,向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不足。
[0059]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中,获得了在供给位置P附近的热交换管23(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中制冷剂供给量变多这一结果。认为这是因为,在第一封头21内向+X方向流通的制冷剂直接供给到供给位置P附近的热交换管23。其结果,向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不足。
[0060]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制冷剂向+X方向以及+Z方向分流地供给到第一封头21内。因此,虽然各热交换管23间存在些许偏差,但成为能够使向各热交换管23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与比较例1、2相比更加均匀化的结果。
[0061] (第二实施方式)
[0062] 图6是从+Y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接头100的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个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连接接头(制冷剂配管)100的连通孔(供给部)101在+X方向(朝向热交换管23的方向)以及+Z方向(第一封头21内的连通空间的上侧)这两个方向上开口。
[0063] 在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接头100中,连通孔101在+X方向以及+Z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开口。具体来说,连通孔101形成为,在第一连接接头100的+X方向端部倾斜地切除筒部41的+Z方向端部(上表面)与封闭部(引导壁)42之间的角部。即,连通孔101的开口面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
[0064] 构成连通孔101的下端开口边缘的封闭部42覆盖筒部41的+X方向开口处的-Z方向端部。封闭部42的内表面(朝向-X方向的面)被设为与X方向正交的平滑面。
[0065]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于第一连接接头100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的制冷剂朝向连通孔101直接流通,从而主要生成制冷剂的沿着+X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p)。另一方面,流通于第一连接接头100的制冷剂中的剩余的制冷剂与封闭部42的内表面碰撞之后沿封闭部42的内表面被导向+Z方向,从而主要生成制冷剂的沿着+Z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h)。由此,能够对于从连通孔101流出的制冷剂生成沿着X方向的速度成分和沿着Z方向的速度成分的合成成分(速度矢量Vm)。即,制冷剂从连通孔101向斜上方(朝向+X方向和+Z方向的方向)流出,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仅局部供给到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或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的情况。因此,能够使供给到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均匀化。
[0066] 这里,若制冷剂的速度矢量Vh变小,则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影响下向-Z方向下落,难以到达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其结果,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被较多地供给液体制冷剂(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被较多地供给气体制冷剂),存在向各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0067] 因此,制冷剂的速度矢量Vh优选的是设定为速度矢量Vp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连通孔101、封闭部42的尺寸等调整制冷剂的速度矢量Vh、速度矢量Vhp。例如封闭部42中的Z方向的高度t优选的是筒部41的内径φ0的一半以上(t≥φ0/2)。连通孔101的开口面与X方向所成的角度α优选的是45°以上(约50°)(α≥45°)。沿着连通孔101的开口面的连通孔101的+Z方向开口边缘至-Z方向开口边缘的长度L优选的是筒部41的内径φ0以下(φ0≥L)。其中,能够根据热交换管23的根数N等适当地变更连通孔101、封闭部42的尺寸。
[0068] (第三实施方式)
[0069] 图7是从+Y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接头200的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个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上述封闭部42成为倾斜引导壁242。
[0070] 在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接头(制冷剂配管)200中,筒部41中的+X方向端缘相对于X方向倾斜地延伸。具体来说,筒部41中的+X方向端缘以越朝向+Z方向(上侧)越接近热交换管23的方式倾斜。在筒部41中的朝向连通空间的+Z方向(上侧)的部分形成有沿Z方向贯通筒部41的连通孔(供给部)201。
[0071] 第一连接接头200的倾斜引导壁242封闭筒部41中的+X方向开口。倾斜引导壁242类似筒部41中的+X方向端缘那样,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延伸。
[007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于第一连接接头200内的制冷剂与倾斜引导壁242碰撞之后,沿倾斜引导壁242的内表面被倾斜地向上方引导。之后,制冷剂通过连通孔201朝向斜上方流入第一封头21内。即,倾斜引导壁242生成制冷剂的沿着X方向以及Z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p、Vh)。连通孔201生成制冷剂的沿着Z方向的速度成分(速度矢量Vh)。
[0073] 而且,制冷剂从连通孔201朝向斜上方流出,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仅局部供给到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或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管23的情况。因此,能够使供给到热交换管23的制冷剂供给量均匀化。
[0074]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优选的是将制冷剂的速度矢量Vh设定为速度矢量Vp以上。在该情况下,倾斜引导壁242与X方向所成的角度θ优选的是45°以上(约50°)(θ≥45°)。连通孔201的内径φ3优选的是筒部41的内径φ0以下(φ0≥φ3)。
[0075] 倾斜引导壁242的内表面与连通孔201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d优选的是筒部41的内径φ0的一半以下(φ0/2≥d)。假设在距离d大于内径φ0的一半的情况下(d>φ0/2),在第一连接接头200内的比连通孔201靠+X方向的区域中,向+X方向流过筒部41的制冷剂和沿倾斜引导壁242向+Z方向引导的制冷剂碰撞而容易产生过流。其结果,流过筒部41的制冷剂在到达倾斜引导壁242之前,由于过流被向+Z方向引导,由此从连通孔201流出的制冷剂的速度矢量Vh变大。
[0076] 与此相对,通过将距离d设定为内径φ0的一半以下,能够使制冷剂的一部分可靠地到达倾斜引导壁242。而且,由于制冷剂的一部分到达倾斜引导壁242,能够确保制冷剂沿倾斜引导壁242流动而生成的速度矢量Vp。
[0077]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封闭部整体倾斜成为倾斜引导壁242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为仅使封闭部42的内表面倾斜的构成。即,图8所示的封闭部42的内表面倾斜为随着朝向+Z方向而逐渐缩小封闭部42的X方向上的长度。
[0078]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从+Y方向观察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301的主视图。在本变形例中,对折回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301进行说明。
[0079] 如图9所示,在第一封头21设有在Z方向上将第一封头21内分隔为多个连通空间(第一连通空间303~第四连通空间306)的多个分隔部(第一分隔部310、第二分隔部311以及第三分隔部312)。
[0080] 另一方面,在第二封头22设有在Z方向上将第二封头22内分隔为多个连通空间(第一连通空间313~第四连通空间316)的多个分隔部(第一分隔部320、第二分隔部321以及第三分隔部322)。第一封头21的第一分隔部310以及第二封头22的第一分隔部320在Z方向上配置于同等的位置。第一封头21的第二分隔部311以及第二封头22的第二分隔部321在Z方向上配置于同等的位置。第一封头的第三分隔部312以及第二封头22的第三分隔部322在Z方向上配置于同等的位置。
[0081] 上述热交换管23被各分隔部310~312、320~322划分为多个热交换模块(第一热交换模块330~第四热交换模块333)。具体来说,构成第一热交换模块330的热交换管23连通于各封头21、22的第一连通空间303、313。构成第二热交换模块331的热交换管23连通于各封头21、22的第二连通空间304、314。构成第三热交换模块332的热交换管23连通于各封头21、22的第三连通空间305、315。构成第四热交换模块333的热交换管23连通于各封头21、22的第四连通空间306、316。
[0082] 第一连接接头325连接于第一封头21的-Z方向端部。第一连接接头325内连通于第一封头21的第一连通空间303。
[0083] 第二连接接头326连接于第一封头21的+Z方向端部。第二连接接头326内连通于第一封头21的第四连通空间306。
[0084] 在各封头21、22设有使在Z方向上相邻的热交换模块330~334彼此连通的转向部(第一转向部340~第三转向部342)。第一转向部(制冷剂配管)340连接于第二封头22中的相对于第一分隔部320位于Z方向的两侧的部分。即,第一转向部340使第二封头22的第一连通空间313与第二连通空间324连通。第二转向部(制冷剂配管)341连接于第一封头21中的相对于第二分隔部311位于Z方向的两侧的部分。即,第二转向部341使第一封头21的第二连通空间304与第三连通空间305连通。第三转向部(制冷剂配管)342连接于第二封头22中的相对于第三分隔部322位于Z方向的两侧的部分。即,第三转向部342使第二封头22的第三连通空间315与第四连通空间316连通。
[0085] 根据该构成,从第一连接接头325向第一封头21的第一连通空间303供给的制冷剂一边沿X方向蛇行一边向+Z方向流通。例如,在第一热交换模块330中向+X方向流通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二封头22的第一连通空间313之后,通过第一转向部340而流入第二连通空间324。流入第二连通空间324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模块331中向-X方向流通之后,流入第一封头21的第二连通空间314。之后,依次流通于第三热交换模块332以及第四热交换模块
333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封头21的第四连通空间306,之后通过第二连接接头326而从室外热交换器301排出。
[0086]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在各转向部340~342中的至少一个转向部或第一连接接头325采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构成。由此,能够使供给到构成热交换模块的热交换管
23的制冷剂供给量均匀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各封头21、22内在各热交换模块
330~333的上游端部以及下游端部分别配设有分隔部310~312、320~322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该构成。分隔部只要至少配设于一个热交换模块的上游端部和相对于一个热交换模块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模块的下游端部之间即可。即,也可以不配设将一个热交换模块的下游端部和相对于一个热交换模块位于+Z方向的热交换模块的上游端部之间分隔的分隔部(将转向部340~342的上游端部与下游端部分隔的分隔部)、转向部340~342。
[008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热交换器4的Z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的情况,但无需必须和重力方向一致,也可以是Z方向与重力方向交叉。
[00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室外热交换器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室内热交换器6中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
[008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例如第一连接接头在第一封头21内沿X方向延伸的构成,但并不仅限于该构成。第一连接接头只要是在第一封头21内生成速度矢量Vp、Vh的构成即可,能够适当地变更第一封头21内的延伸方向。
[0090] 此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在该情况下,例如也能够沿Z方向、X方向、与Z方向以及X方向交叉的方向等形成多个连通孔。
[0091]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制冷剂配管构成为具有生成朝向+X方向的制冷剂的速度成分的第一供给部和生成朝向+Z方向的制冷剂的速度成分的第二供给部。
[0092]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从制冷剂配管向一方的封头内流入的制冷剂向+X方向以及+Z方向分流。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被局部供给到仅一部分的热交换管的情况。由此,能够谋求分别向各热交换管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的均匀化。因此,在使热交换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干涸,谋求热交换性能的提高。
[0093]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保护范围内。
[0094] 附图标记说明
[0095] 1…空调机,4…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1…第一封头,22…第二封头,23…热交换管,25…第一连接接头,41…筒部,42…封闭部(引导壁),51…第一连通孔(供给部),52…第二连通孔(供给部),100…第一连接接头,101…连通孔(供给部),200…第一连接接头,201…连通孔(供给部),242…倾斜引导壁,301…室外热交换器,303…第一连通空间,304…第二连通空间,305…第三连通空间,306…第四连通空间,325…第一连接接头,340…第一转向部(制冷剂配管),341…第二转向部(制冷剂配管),342…第三转向部(制冷剂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