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及键盘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28541.7

文献号 : CN1090749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井泽一平藤野博章仲真美子长田健志

申请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摘要 :

开关(1)具备:基座(10)、配置于基座(10)且根据外力沿接触分离方向移动的操作部(50)、引导操作部(50)沿接触分离方向的移动且将操作部(50)支承在基座(10)的连杆部件(20)。基座(10)具有爪部(16),操作部(50)在操作部(50)的容许移动范围的离开方向的端部具有能够与爪部(16)相互卡止的爪卡止部(53、54),通过爪部(16)和爪卡止部(53、54)相互卡止,抑制操作部(50)超过容许移动范围的离开方向的端部而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开关,具备,

基座;

操作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座,且根据外力沿相对于所述基座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连杆部件,其对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接触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且将所述操作部支承在所述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基座侧卡止部,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的容许移动范围中的相对于所述基座离开的离开方向的上限位置具有能够与所述基座侧卡止部相互卡止的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相互卡止,抑制所述操作部超过容许移动范围中的所述离开方向的上限位置向所述离开方向移动,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由卡合突起构成,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的至少另一方由能够卡合所述卡合突起的卡合孔构成,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止,在所述操作部配置于所述容许移动范围中的所述离开方向的上限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连杆部件的一部分以与所述卡合突起相对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所述卡合突起向突出方向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连杆部件具有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

并具备将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相互转动自如地连接的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及第二连杆部件分别具备: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所述操作部的任一方的连接部侧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所述操作部的另一方的端部侧被支承部,所述端部侧被支承部以与所述卡合突起相对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所述卡合突起向突出方向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基座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配置在所述基座外缘的附近,朝向所述操作部并沿着所述接触分离方向延伸,且设有所述基座侧卡止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朝向所述基座并沿着所述接触分离方向延伸,且设有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以与所述基座侧卡止部能够卡止的方式配置。

4.一种键盘,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

说明书 :

开关及键盘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一对连杆部件的开关、键盘,即使按压操作部的角部分, 所述一对连杆部件也能够使该操作部顺畅且平行地沿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作为即使在实现低高度化的同时按压操作部的角部分的情况下, 操作部也顺畅且平行地上下移动的机构,例如,公知有使用连杆部件的公开 于专利文献1的键开关(key switch)装置。
[0003] 如图7所示,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键开关装置100具备:基部101、 配置于基部101的上方的键头(key top)105、相互连动并相对于基部101向 升降方向(即实质上的垂直方向)引导支承键头105的一对连杆部件102、具 有对应于键头105的升降动作进行开闭的电路的触点部的开关部件103、对键 头105施加向上升方向的弹性作用力(即初始位置恢复力)的施力部件104。 在该键开关装置100中,键头105可以通过一对连杆部件102相互连动而在 保持规定姿势的同时相对于基部101向垂直方向进行升降动作。
[0004] 这样,键开关装置100为了平行地按压键头105而采用具有一对连杆部 件102的结构。而且,如图7的变形例的图8所示,该连杆部件102被固定 于安装在键头105上的连杆支承部件110(相当于图7的106)上。在连杆支 承部件110上,两个轴承孔111相对于一个连杆部件102形成于相对壁112 上,并将连杆部件102的旋转支轴102a插入其轴承孔111。由此,即使施加 使键头105从连杆部件102脱离的力,也可维持键头105和连杆支承部件110 的连接,并且,可以防止轴承孔111的损伤。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423号公报(2008年1月31日公开)
[0008]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键开关装置100中,仅将连杆 支承部件110与连杆部件102连接。因此,在使键头105从连杆支承部件110 脱离的力施加于键头105时,该力完全作用于连杆支承部件110的轴承孔111, 其结果是,存在连杆支承部件110的轴承孔111或连杆部件102变形,最终 使得连杆支承部件110从连杆部件102脱离等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 了操作部相对于外力的耐性且可靠性更高的开关及键盘。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为了解决上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具备:基座;操作部,其配置 于所述基座,且根据外力沿相对于所述基座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连杆部件, 其对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接触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且将所述操作部支承 在所述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基座侧卡止部,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的容许 移动范围中的相对于所述基座离开的离开方向的端部具有能够与所述基座侧 卡止部相互卡止的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 卡止部相互卡止,抑制所述操作部超过容许移动范围中的所述离开方向的端 部向所述离开方向移动。
[0012]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键盘具备多个所述方式的开关。
[0013] 发明效果
[0014]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开关,起到如下效果,即,能提供提高了操作部 对外力的耐性,且可靠性更高的开关和键盘。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键盘,能够提供一种具备提高操作部对外力的耐 性且可靠性更高的开关的键盘。

附图说明

[0016] 图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构成的剖面图,(b)是表示从 下方观察所述开关的操作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 图2(a)是表示所述开关的未按下操作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 示按下所述操作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8] 图3是表示所述开关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4(a)是表示所述开关的未按下操作部时的状态的剖面图,(b)是表 示按下所述操作部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0020] 图5是表示所述开关的变形例的构成的剖面图;
[0021] 图6是表示所述开关的另一变形例的构成的剖面图;
[0022] 图7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现有键开关装置时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8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上述键开关装置的变形例时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果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则如下所示。此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者位置的术语(例如包括 “上”、“下”、“右”、“左”的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容易理解参照附 图的发明的术语,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受这些术语的意思所限定。另外, 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不过是例示,意图并非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 进而,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尺寸不一定一致。
[0025]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具备即使按压操作部的角部分也会使该操作部顺畅且 平行地上下(操作部相对于基座接近或离开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的一对连 杆部件,例如,通过将键头(key top)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操作部上,适用于 个人计算机的键盘等。此外,操作部有时也被直接用作键头。在图1、图4、 图5及图6所示的剖面图中,树脂阴影部分意味着树脂绝缘阴影。另外,附 加在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上的淡墨是为了易于分辨第一连杆 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而涂黑的,而非阴影。
[0026] (开关的构成)
[0027] 基于图2(a)及(b)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构成。图2(a)是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没有按压操作操作部50的状态的构成的立体图,图 2(b)是表示所述开关1的按压操作操作部50的状态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0028] 如图2(a)及(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备基座10和配置在基 座10的上方的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部50。在基座10和操作部50之间,如图3 所示,设有:相互连动并在基座10上向升降(接触分离)方向引导支承操作 部50的一对连杆部件20、对应于操作部50的升降动作(接触分离动作)而 使电路的触点开闭的开关机构30、螺旋弹簧40。
[0029] 基座10由具有底部11的方形框体12构成,在方形框体12上的一对相 对侧面壁中的一相对侧面壁12a的外侧形成有凸缘部13。该凸缘部13用于连 杆部件20的支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13的外侧面设有作为 变形抑制部的挤压防止壁14,该挤压防止壁14用于防止具有弹性的连杆部件 20被挤压到侧方。
[0030] 如图3所示,在所述一相对侧面壁12a的中央部,形成有凹入内部侧的 作为间隙的侧面壁凹槽部15。该侧面壁凹槽部15具有连杆部件20的连接部 23及关闭后的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可自如地上下移动的宽度。 其结果是,在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打开的状态下,连接部23 及后述的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 起部22g不能通过该侧面壁凹槽部15。另外,在侧面壁凹槽部15形成有檐部 (突出部)15a,该檐部15a在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打开的状 态下,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 部22g与其抵接并滑动,具有作为限制该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向上 方向的移动的壁面的作用。
[0031] 另外,在方形框体12的一对相对侧面壁中的另一相对侧面壁12b(第一 侧壁部的一例)的外侧的中央上部形成有爪部16(基座侧卡止部(卡合突起 部)的一例)。即,一对相对侧面壁中的另一相对侧面壁12b配置在基座10 的外缘附近,朝向操作部50并向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设有基座侧卡止部。 该爪部16用于防止操作部50容易地向上侧脱离的情况。另外,关于爪部16 的详细情况,后面描述。
[0032] 在底部11形成有支承并收纳所述螺旋弹簧40的环槽状的螺旋弹簧收纳 部11a和使所述开关机构30的端子贯通的端子贯通孔11b。
[0033] 接着,所述连杆部件20由一对第一连杆部件21和第二连杆部件22构成, 支承基座10和操作部50,以进行操作部50的上下方向(接触分离方向)的 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杆部件20由一对第一连杆部件21和第二连杆 部件22构成,但在本发明中,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连杆部件20不限于 一对,也可以只是一侧(悬臂)。
[0034]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相互具有相同形状,由在中央 侧的一端相互连接的连接部23互相连接并组合成侧面看V字形。在本实施方 式中,连接部23由形成于第一连杆部件21的轴部21a和形成于第二连杆部 件22的轴孔部22a构成,将一对连杆部件20轴支承并连接使其彼此转动自 如。另外,也可以在第二连杆部件22上形成轴部,在第一连杆部件21上形 成轴孔部。
[0035] 所述轴部21a和轴孔部22a彼此被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并连接成游隙配合 状态,该游隙配合部分间隙恒定。
[003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连接部23由形成于第一连杆部件21 或第二连杆部件22的任一方的轴部和形成于第一连杆部件21或第二连杆部 件22的另一方的轴孔部构成,但不一定限于轴部和轴孔部。例如,如图5所 示,也可以设定为由形成于第一连杆部件21或第二连杆部件22的任一方的 球体部22a’和旋转自如地保持该球体部22a’的球体收纳部21a’构成的开关2。
[0037] 另外,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一体地具备:从连接部23分 别向侧方互相平行地延伸的作为一对连接部件的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 22b、将这些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在连接部23的相反侧的端部相互 连接的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
[0038]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与操作部50相 对的部分例如形成为阶梯形。但是,不一定限于此,例如,如图5所示,也 可以设定为所述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与操作部50相对的部分形成 为从连接部23到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的直线形,第一臂部 21b及第二臂部22b形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的开关3。另外,第一臂部21b及 第二臂部22b的形状不一定限于此,也可以是板状或棒状。
[0039] 在所述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作为端 部侧被支承部的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这些第一旋转支轴 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被设于操作部50的后述的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 部52收纳。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以游隙配合状 态被作为滑动限制部的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收纳。其结果是,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部50相对于基座1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第一旋转支 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能够以被限制在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 的范围内的状态沿大致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且与一对连杆部件20的转动轴 大致垂直的方向滑动。
[0041] 另外,在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的各中央形成有上表面形成 平坦面的上端平面部21e及上端平面部22e,将操作部50的上端位置的姿势 保持为与基座10平行。
[0042] 在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接近连接部23的部位,形成有朝向下 方以弯曲状突出的作为连接部侧被支承部的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 22f。其结果,所述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配置为从连结连接部23 和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的直线向基座10侧偏离。
[0043]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转动时,所 述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在所述基座10的凸缘部13的上表面滑动, 并且,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在所述基座10的侧面壁凹 槽部15的檐部15a的下表面滑动。其结果是,在操作部50被按下到下限位 置且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成为打开状态时,成为连接部23比 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稍微抬起的状态。由此,在操作部50相对 于基座1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能够抑制第一连杆部件21的第一旋转支轴21d 和第二连杆部件22的第二旋转支轴22d的间隔的变动。
[0044]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内侧的连接部23 的附近,如图3所示,形成有其上表面以与侧面壁凹槽部15的檐部15a抵接 的方式突出的弯曲形状的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该第一 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在将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 22以连接部23为中心打开时,其上表面与侧面壁凹槽部15的檐部15a抵接 并滑动。其结果是,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配置为从连 结连接部23和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的直线向下侧偏离。
[0045] 接着,所述开关机构30由两片L字形导电板31、32构成,L字形导电 板31、32由设置为在按下操作部50时成为相互接触状态的具有挠性的金属 构成。在L字形导电板31、32上,用于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的引线端子31a、 32a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且,接触端子31b、32b相互相对地设于各侧面。另 外,在L字形导电板31、32的端部,形成有在设于操作部50的背面的后述 的图1的(b)所示的滑动凸轮55上滑动的凸轮滑动部31c、32c。在未按下 操作部50时,所述操作部50的滑动凸轮55与L字形导电板31、32的凸轮 滑动部31c、32c抵接并按压该凸轮滑动部31c、32c,以使L字形导电板31、 32挠曲,使得L字形导电板31、32的接触端子31b、32b成为非接触。另一 方面,在按下操作部50时,操作部50的滑动凸轮55与L字形导电板31、 32的凸轮滑动部31c、32c接触,由此,L字形导电板31、32的接触端子31b、 32b成为相互接触状态。其结果是,在按下操作部50时,L字形导电板31和 L字形导电板32导通,开关成为接通状态。
[004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机构30不限于上述手段,只要是膜片开关或无 触点开关等具有作为开关的功能的构成即可。
[0047] 另外,所述螺旋弹簧40相对于操作部50的按下作用弹力,使操作部50 恢复到原来的按下前的状态。另外,螺旋弹簧40也可以是其它的弹性部件。
[0048] 另外,所述操作部50是具有大致矩形平面形状的盘形的部件,具备一对 可旋转地与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的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 旋转支轴22d卡合的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由此,操作部50被按 下自如地支承于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
[00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一对连 杆部件20具备被基座10支承的作为连接部侧被支承部的第一弯曲部21f及 第二弯曲部22f和被操作部50支承的作为端部侧被支承部的第一旋转支轴 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在操作部50相对于基座1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第 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及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 相对于基座10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滑动。
[0050] 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一对连杆部件 20具备被操作部50支承的连接部侧被支承部和被基座支承的端部侧被支承 部,操作部50相对于基座1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连接部侧被支承部相对于 操作部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滑动。
[0051] (开关的动作)
[0052] 基于图4(a)(b)及所述图2(a)(b),对上述构成的开关1的操作 部50未按下时和按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a)是表示开关1的操作部 50未按下时即操作部50存在于上限位置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4(b)是表 示开关1的操作部50按下时即、操作部50存在于下限位置时的状态的剖面 图。
[0053] 如图4(a)及图2(a)所示,在开关1的操作部50未按下时、即按下 之前,操作部50存在于上限位置。此时,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 22通过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一端由连接部23转动自如地轴支承, 另一端的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被操作部50的第一轴承部51 及第二轴承部52收纳来支承。
[0054] 当用户用手指等从该状态按下操作部50时,操作部50的第一轴承部51 及第二轴承部52被按下,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在第一 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和基座10的凸缘部13的抵接部以及第一弯曲突 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和侧面壁凹槽部15的檐部15a的抵接部滑动 的同时,以连接部23为中心转动。此时,第一连杆部件
21及第二连杆部件 22的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
22d 以向外侧的移动少的状态沿垂直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 二连杆部件22在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和基座10的凸缘部13的 抵接部以及第一弯曲突起部21g及第二弯曲突起部22g和侧面壁凹槽部15的 檐部15a的抵接部滑动时,将连接部23抬起。
[0055] 因此,如图4(b)及图2(b)所示,在操作部50向下限位置移动时, 第一臂部21b及第二臂部22b的长度不会成为问题,能够移动。而且,通过 操作部50的下方移动,由于形成于操作部50的背面的未图示的滑动凸轮, 所述开关机构30的L字形导电板31被挠曲,L字形导电板31的接触端子31b 与L字形导电板32的接触端子32b接触。由此,L字形导电板31和L字形 导电板32导通,成为开关接通的状态。
[0056] 另外,当从该操作部50按下状态解除用户的手指向操作部50的按压时, 操作部50通过螺旋弹簧40的弹力回复到原来的上限位置。
[0057] 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在操作部50的按下动作中,只是 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轴22d和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卡 合,所以间隙是恒定的,咬入异物的风险少。
[0058] 另外,通过按下操作部50,滑动位置在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 22的第一弯曲部21f及第二弯曲部22f和凸缘部13向中心移动,所以第一连 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的外端很难向外侧展开。
[0059] (操作部的拉拔强度的提高)
[0060] 基于图1(a)、(b)及所述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的操作部50的 拉拔强度的提高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的构成的剖 面图。图1(b)是表示从下方向上观察所述开关1的操作部50的构成的状态 的立体图。
[0061]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如上述图2(a)及(b)所示,基座10和操作 部50由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连接。另外,第一连杆部件21 及第二连杆部件22通过连接部23彼此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并连接。而且,根 据该构成,在操作部50相对于基座1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可以实现操作部 50能够保持朝向恒定的方向的状态的结构。
[0062] 但是,这样,在操作部50和基座10仅由一对连杆部件20连接的构成的 情况下,例如当从外部对操作部50施加向上方向拉伸的力时,必须仅依靠连 杆部件20的连接结构的强度来承受这种力。
[0063] 但是,例如,在想实现开关1的小型化时,连杆部件20的结构上的强度 上有限度。所以存在如上的对于向上方向的外力的耐性变弱等这样的问题。
[0064]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如图1(a)及图3所示,在基座10 中的方形框体12的另一相对侧面壁12b的上部中央设置作为基座侧卡止部的 爪部16,并且如图1(a)及(b)所示,在操作部50的背面设置有作为操作 部侧卡止部的爪卡止部53、54(卡止孔的一例)。即,操作部50朝向基座 10并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设置有爪卡止部53、54,爪卡止部
53、54 具有相对于爪部16可卡止地配置的第二侧壁部。
[0065] 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的至少一方可弹性变形地 构成,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止。
[0066] 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中,在操作部50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 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不仅在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分别 收纳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的第一旋转支轴21d及第二旋转支 轴22d,而且在基座10上形成爪部16,通过使其与操作部50的爪卡止部53、 54按扣式地嵌合,使操作部50不仅与连杆部件20而且与基座10嵌合。因此, 可以提高开关1的操作部50的拉拔强度。
[0067]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操作部50通过与连杆部件20的连接 来确定上限位置(离开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在该上限位置,当上方向的外 力作用于操作部50时,利用卡扣结构来支承,防止操作部50脱落。即,在 操作部50的上限位置,不一定需要爪部16的下端与爪卡止部53、54的上端 抵接,也可以分离。
[0068] 相反地,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操作部50通过爪部16的下 端与爪卡止部53、54的相互卡止而确定上限位置,在该上限位置,当上方向 的外力作用于操作部50时,通过操作部50和连杆部件20的支承来防止操作 部50脱落。
[006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部50配置在容许移动范围的离开方向的 端部即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a)所示,作为一对连杆部件20的端部侧 被支承部的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在侧方抵接爪部16及爪卡止部 53、54,且按压内侧的该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因此,在装配时,作为 一对连杆部件20的端部侧被支承部的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位于 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的更下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进行爪部16和爪 卡止部53、54的相互卡止。而且,之后,在操作部50的上限位置使操作部 50的第一轴承部51及第二轴承部52收纳连杆部件20的第一旋转支轴21d 及第二旋转支轴22d时,成为连杆部件20的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 弹性地将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向内侧按压的状态。即,如图1(a)及 (b)所示,作为卡止孔的爪卡止部53、54的操作部50的接触分离方向上的 空间是爪部16的接触分离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D,爪部16的接触分离方向 上的可移动范围D成为操作部50的接触分离方向上的容许移动范围。
[0070]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杆部件20的第一卡合棒21c及第二卡合棒22c配 置在抑制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的位置。即,连 杆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为与爪部16相对,限制爪部16向突出方向(图1(a) 左右方向)的移动。
[0071] 其结果是,抑制了爪部16及爪卡止部53、54弹性变形,从而防止卡扣 被解除的情况。
[0072]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最后,对本发明 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
[0073]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开关的特征在于,具备:基座;操作部,其配置于 所述基座的上方,且根据外力沿上下方向移动;连杆部件,其对所述操作部 的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进行引导,且被所述基座和所述操作部支承,通过设 置在所述基座的基座侧卡止部和设置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侧卡止部相互卡 止,抑制所述操作部超过容许移动范围的上端而移动的情况。
[0074]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开关具备:基座;操作部,其配置于所 述基座,且根据外力沿相对于所述基座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连杆部件,其 对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接触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且将所述操作部支承在 所述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基座侧卡止部,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的容许移 动范围中的相对于所述基座离开的离开方向的端部具有能够与所述基座侧卡 止部相互卡止的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 止部相互卡止,抑制所述操作部超过容许移动范围中的所述离开方向的端部 向所述离开方向移动。
[0075] 根据第一方式的开关,基座和操作部通过连杆部件连接,由此,操作部 相对于基座能够向接触分离方向移动。在此,在操作部和基座仅由连杆部件 支承的情况下,例如当从外部对操作部施加向离开方向拉伸的力时,必须仅 依靠连杆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强度来承受这种力。
[0076] 但是,例如当想实现开关的小型化时,连杆部件的结构上的强度有限度, 因此,存在对如上所述的向上方向的外力的耐性变弱等这样的问题。
[0077] 于是,在第一方式的开关中,通过设置在基座上的基座侧卡止部和设置 在操作部的操作部侧卡止部相互卡止,抑制操作部超过容许移动范围的离开 方向的端部而移动。即,在基座形成基座侧卡止部且在操作部形成操作部侧 卡止部,并通过基座侧卡止部和操作部侧卡止部相互卡止,使操作部不仅与 连杆部件卡止而且还与基座卡止。
[0078] 因此,能够提供提高操作部对于向离开方向的外力的耐性且可靠性更高 的开关。
[0079]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开关是在上述方式的开关的基础上,所述基座侧卡 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所述基座侧 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止。
[0080]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开关中,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 部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由卡合突起构成,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 卡止部的至少另一方由能够卡合所述卡合突起的卡合孔构成,所述基座侧卡 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止。
[0081] 根据第二方式的开关,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通过卡扣结 构而相互卡止,所以能够容易地装配基座和操作部。
[0082]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开关是在上述方式的开关的基础上,在所述操作部 配置于所述容许移动范围的上端的状态下,所述连杆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抑 制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的位置。
[0083] 换句话说,在所述操作部配置于所述容许移动范围中的所述离开方向的 端部的状态下,所述连杆部件的一部分以与所述卡合突起相对的方式配置, 从而限制所述卡合突起向突出方向的移动。
[0084] 根据第三方式的开关,成为在操作部配置于容许移动范围的离开方向的 端部的状态下,通过连杆部件来抑制卡扣结构中的弹性变形的结构。其结果 是,当从外部对操作部施加向离开方向拉伸的力时,能够通过在卡扣结构中 产生弹性变形而减小基座侧卡止部和操作部侧卡止部的卡止脱开的风险。
[0085]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开关优选为,在上述记载的开关的基础上,所述连 杆部件由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构成,且具备将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 第二连杆部件彼此转动自如轴支承并连接的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杆部 件及第二连杆部件分别具备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所述操作部的任一方的连接部 侧被支承部和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操作部的另一方的端部侧被支承部,所述端 部侧被支承部配置在抑制所述基座侧卡止部和操作部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的 弹性变形的位置。
[0086] 换句话说,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开关中,所述连杆部件具有第一连杆部件 和第二连杆部件,并具备将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相互转动自如 地连接的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及第二连杆部件分别具备:支承 于所述基座或所述操作部的任一方的连接部侧被支承部、支承于所述基座或 所述操作部的另一方的端部侧被支承部,所述端部侧被支承部以与所述卡合 突起相对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所述卡合突起向突出方向的移动。
[0087] 根据第四方式的开关,通过第一连杆部件及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端部侧 被支承部来抑制卡扣结构的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利用伴随操作部向上方向 移动的端部侧被支承部的移动,能够抑制卡扣结构中的弹性变形。
[0088]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开关中,所述基座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 部配置在所述基座外缘的附近,朝向所述操作部并沿着所述接触分离方向延 伸,且设有所述基座侧卡止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 部朝向所述基座并沿着所述接触分离方向延伸,且设有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 所述操作部侧卡止部以与所述基座侧卡止部能够卡止的方式配置。
[0089] 根据第五方式的开关,能够使操作部与基座可靠地卡止。由此,能够提 高操作部对向离开方向的外力的耐性,从而能够提高开关的可靠性。
[0090]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键盘具备上述方式的开关。
[0091] 根据第六方式的键盘,可以提供具备提高操作部对外力的耐性且可靠性 更高的开关的键盘。
[0092] 此外,通过将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 适当组合,可以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 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能够进行不同的实 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009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4] 本发明的开关例如可以适用于个人计算机用的键盘。
[0095] 另外,本发明的键盘例如可以用作个人计算机的键盘。
[0096] 符号说明
[0097] 1~3 开关
[0098] 10 基座
[0099] 11 底部
[0100] 12 方形框体
[0101] 12a 一相对侧面壁
[0102] 12b 另一相对侧面壁(第一侧壁部的一例)
[0103] 13 凸缘部
[0104] 14 挤压防止壁(变形抑制部的一例)
[0105] 15 侧面壁凹槽部(间隙的一例)
[0106] 15a 檐部(壁面的一例)
[0107] 16 爪部(基座侧卡止部(卡合突起部)的一例)
[0108] 20 连杆部件
[0109] 21 第一连杆部件
[0110] 21a 轴部(连接部的一例)
[0111] 21b 第一臂部(连接部件的一例)
[0112] 21c 第一卡合棒(端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13] 21d 第一旋转支轴(端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14] 21e 上端平面部
[0115] 21f 第一弯曲部(连接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16] 21g 第一弯曲突起部
[0117] 22 第二连杆部件
[0118] 22a 轴孔部(连接部的一例)
[0119] 22b 第二臂部(连接部件的一例)
[0120] 22c 第二卡合棒(端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21] 22d 第二旋转支轴(端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22] 22e 上端平面部
[0123] 22f 第二弯曲部(连接部侧被支承部的一例)
[0124] 22g 第二弯曲突起部
[0125] 23 连接部
[0126] 30 开关机构
[0127] 31、32 L字形导电板
[0128] 31a、32a 引线端子
[0129] 31b、32b 接触端子
[0130] 31c、32c 凸轮滑动部
[0131] 40 螺旋弹簧
[0132] 50 操作部
[0133] 51 第一轴承部(滑动限制部的一例)
[0134] 52 第二轴承部(滑动限制部的一例)
[0135] 53、54 爪卡止部(操作部侧卡止部(卡止孔)的一例)
[0136] 55 滑动凸轮
[0137] 56 第二侧壁部
[0138] D 容许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