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598711.1

文献号 : CN1091007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姜福豪张慕刚倪宇东汪长辉骆飞于敏杰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利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利用单个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获得更优的观测系统参数。

权利要求 :

1.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以所述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为原点,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以及目的层的道距在每个观测方位上计算获得检波点位置;

利用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原理,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向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个数;

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

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包括: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6.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炮检距划分模块,用于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以所述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为原点,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以及目的层的道距在每个观测方位上计算获得检波点位置;

炮点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利用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原理,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炮检点布设模块,用于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第一观测方位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向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

第一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观测方位个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个数;

第二观测方位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

第二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炮检距筛选单元,用于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

第三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炮检距划分模块包括:炮检距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11.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以所述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为原点,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以及目的层的道距在每个观测方位上计算获得检波点位置;

利用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原理,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12.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

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当前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设计中,通常通过优化观测系统参数来提高采集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数据的质量。优化观测系统参数的一种常规方法是对比不同观测系统的共中心点道集的属性,包括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方位角分布均匀性和对称性,这些属性直接影响着其它属性,如空间波场的连续性、均匀性、压噪性能、以及其它属性。
[0003] 通常设计生成CMP道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先按要求布设炮、检点,然后建立二者之间的排列片,计算生成排列片中炮检点之间中点,同一中点位置的炮检距对应的数据道形成共中心点道集。二是根据需要先建立炮检点之间的排列片,然后将排列片中炮检点按照要求进行布设,计算排列片中炮检点之间中点,同一中点位置的炮检距对应的数据道形成共中心点道集。
[0004] 在地震采集技术设计中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利用排列片中的炮检点生成CMP道集进行面元属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排列片的面元属性分析结果优选排列片,实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因此,上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需要拟定多种排列片进行面元属性分析,理论上只能确定这几种拟定排列片间的优劣性,从而限定了利用观测系统采集更高质量的CMP道集数据的优化空间。因此,本技术领域亟需一种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的炮检点布设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是通过包括以下方式实现的:
[0007] 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包括:
[0008] 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009]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10] 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011] 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012]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
[0013] 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向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断层走向以及倾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
[0014]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15]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
[0016] 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断层走向以及倾向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个数;
[0017] 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
[0018]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19]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包括:
[0020] 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
[0021] 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22]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所述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包括:
[0023] 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0024]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包括:
[0025] 炮检距划分模块,用于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026] 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27] 炮点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028] 炮检点布设模块,用于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029]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
[0030] 第一观测方位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向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断层走向以及倾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
[0031] 第一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32]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
[0033] 观测方位个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断层走向以及倾向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个数;
[0034] 第二观测方位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
[0035] 第二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36]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包括:
[0037] 炮检距筛选单元,用于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
[0038] 第三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39]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所述炮检距划分模块包括:
[0040] 炮检距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0041] 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包括处理器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0042] 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043]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44] 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045] 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046]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的步骤。
[0047]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可以通过先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后的炮检距数据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然后,基于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并根据各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确定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炮检点的布设,以采集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附图说明

[004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49] 图1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50] 图2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分割点炮检距分布示意图;
[0051] 图3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接收点分布示意图;
[0052] 图4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12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分布示意图;
[0053] 图5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12次覆盖对应的接收点分布示意图;
[0054] 图6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17次覆盖对应的激发点分布示意图;
[0055] 图7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12次覆盖对应的激发点分布示意图;
[0056] 图8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102(6×17)次覆盖面元对应的激发点分布(左)和接收点分布(右)示意图;
[0057] 图9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个实例中72(6×12)次覆盖面元对应的激发点分布(左)和接收点分布(右)示意图;
[0058] 图10为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保护的范围。
[0060] 目前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设计中,优化观测系统参数的一种常规方法是对比不同观测系统的共中心点(CMP)道集的属性,包括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方位角分布均匀性和对称性。这些属性直接影响着其它属性,如空间波场的连续性、均匀性、压噪性能、以及其它属性。设计生成共中心点(CMP)道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先按要求布设炮、检点,然后建立二者之间的排列片,计算生成排列片中炮检点之间中点,同一中点位置的炮检距对应的数据道形成共中心点道集;二是根据需要先建立炮检点之间的排列片,然后将排列片中炮检点按照要求进行布设,计算排列片中炮检点之间中点,同一中点位置的炮检距对应的数据道形成共中心点道集。
[0061] 上述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利用排列片中的炮检点生成CMP道集进行面元属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排列片的面元属性分析结果,进行优选排列片,实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然后利用优选的观测系统进行地震数据采集获得中心点道集数据。而上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通常是通过拟定多种排列片进行面元属性分析,该种方法理论上只能确定这几种拟定排列片间的优劣性,无法确定工区最优的排列片,因此从理论上不能得到最优的观测系统参数,从而限制了最终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的提高空间。
[0062]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通过优化设计基于单个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式,来获得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同时也间接实现了目标工区的观测系统参数的优化。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可以进一步提升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的空间,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0063] 图1是本说明书提供的所述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实施例流程示意图。虽然本说明书提供了如下述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或装置结构,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或装置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部分合并后更少的操作步骤或模块单元。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或结构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或装置的模块结构不限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执行顺序或模块结构。所述的方法或模块结构的在实际中的装置、服务器或终端产品应用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或模块结构进行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包括分布式处理、服务器集群的实施环境)。
[0064] 具体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提供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0065] S2、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066] 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可以包括为采集共中心点数据对应于相应目的层布设的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间隔以及最大炮检距可以根据实际地质任务要求预先进行确定。例如,可以综合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动校拉伸畸变、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稳定、切除等各方面要求确定相应的预设间隔以及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
[0067] 可以根据预设间隔对相应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数据进行等分,从而获得各个分割点,任两个分割点之间的距离组成分割点炮检距数据。当同一地层无法等分时可结合下面的地层进行等分。
[0068] 例如,某地层对应的最大炮检距为200m,预设间隔为40m,则根据该预设间隔可以将所述最大炮检距等分为5份,获得5个分割点。则任两个分割点之间的距离数据可以包括40m、80m、120m、160m、200m,则所述分割点炮检距数据可以包括40m、80m、120m、160m、200m。
[0069] 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可以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0070] 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分辨率可以根据公式B=Vint/(2*fdom)确定,其中,B为横向分辨率,也可以作为面元尺寸,Vint为地层层速度,fdom为地层主频。其中,所述地层层速度可以包括在目的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所述主频可以包括目的层反射的优势频带(能量较为集中的频率范围)的中点对应的频率。所述地层层速度与所述地层主频可以从现有测井资料、地震资料中分析获得。优选的,所述预设间隔可以为小于等于两倍的横向分辨率的数。
[0071] 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可以进一步保证划分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
[0072] S4、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73] 所述观测方位可以包括检波点排列的方位,在该方位上布设的检波点用于接收该方位周围垂直向下的地层地震数据。所述面元可以包括将目标工区或者目的层的平面划分成N个相同的单元时对应的每一个单元。
[0074] 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共中心点道集形成原理,炮检距是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波点)的距离,则炮检距增量是由激发点到共中心点距离增量与接收点到共中心点增量之和。可以以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为原点,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结合目的层的道距可以在每个观测方位上计算确定每个检波点的位置。
[0075] 其中,所述道距可以包括布设的一排接收点(即检波点)中两个相邻接收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称之为接收点距。如可以根据两倍的横向分辨率确定目的层的道距。
[0076] 例如,对于上述最大炮检距为200m的地层,分割点炮检距数据为40m、80m、120m、160m、200m,道距为40m。以面元中心为原点,对于相对的两个方位(即相差180度的两个方位)30°和210°,假设定义30°为正方位,则可以认为210°为反方位。假如正方位30°上的首接收点位置确定为20m,则可以根据该目的层对应的道距大小,依次类推,确定出该地层在正方位30°上的检波点位置分别为:20m,60m,100m;相应的反方位210°上的检波点位置分别为:-40m,-80m。同理,可以确定出待布设面元各个观测方位上的检波点的位置。
[0077] 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考虑空间对称采样、空间压噪和经济性等要求情况下,通过综合分析地质任务要求以及工区地质构造,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可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项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断层走向以及倾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实际情况确定面元的观测方位,可以提高地震数据采集对实际地质状况的适应性。
[0078]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断层走向以及倾向确定观测方位个数,然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面元炮检距分布均匀对称规则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使得炮检距在方位分布上对称且均匀分布,从而使得最终采集的共中心点道集数据满足空间对称、均匀采样以及波场连续等要求,进一步提高最终采集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0079]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确定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080] 例如,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工区地质任务要求、以往资料品质、资料采集难点等分析,确定各观测方向上的覆盖次数,以及确定每个地层的覆盖次数。然后,可以按照覆盖次数均匀分布原则,将每个地层的覆盖次数在对应地层中进行均匀分布,从上述实施例确定的全部分割点炮检距中筛选出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数据。之后,再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数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接收点位置。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结合实际工区地质任务以及资料采集的需要,适当降低覆盖次数,从而在保证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
[0081] S6、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082] 可以根据共中心点地震数据原理,炮点到面元中心点的距离与检波点到面元中心点的距离相等,且炮点与检波点的距离等于相应的分割点炮检距。从而,可以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出各观测方位上的炮点位置。
[0083] S8、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084] 可以将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上确定出的检波点与炮点位置进行合并,形成该待布设面元在整体空间上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从而确定该待布设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085] 具体实施时,可以进一步的根据单个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整个目标工区炮检点的布设,从而可以获得该目标工区的观测系统,以采集更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086] 为了使得进一步来验证本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说明书还提供了应用上述方案的另一个具体实例,以某工区为例,已知该工区情况如下:
[0087] 工区地层有4套,从上到下地层厚度、层速度参数见表1。
[0088] 表1工区地层参数表
[0089]地层 厚度(米) 层速度(米/秒) 主频(赫兹)
地层1 200.0 2000.0 50.0
地层2 200.0 2500.0 40.0
地层3 400.0 2800.0 35.0
地层4 400.0 3000.0 30.0
[0090] 工区内目的层构造走向变化较大,总体有2个主要构造走向和对应的地层倾向;工区内目的层断裂发育,存在2个较大断裂及2个次要断裂,4个断裂走向均不相同。
[0091] 工区内孔隙发育,岩性各向异性较严重。
[0092] 利用本说明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对该工区待布设面元的炮检点进行布设对应的具体步骤如下:
[0093] 1)确定观测方位。
[0094] 工区内目的层构造走向变化较大,可以选取2个主要构造走向和对应的地层倾向作为观测方位,确定2个观测方向对应4个观测方位;
[0095] 根据工区内目的层断裂发育情况,选取2个主要断裂走向和倾向及2个次要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作为观测方位,确定4个观测方向8个观测方位;
[0096] 经综合分析,确定6个观测方向12个观测方位。再根据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可以确定12个观测方位的角度分别为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
[0097] 2)确定最大炮检距。
[0098] 最深地层埋深1200米,根据最大炮检距约等于最深地层深度,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可以确定最大炮检距为1200米。
[0099] 3)确定各地层横向分辨率大小及对应的接收点距。
[0100] 根据横向分辨率公式:B=Vint/(2fdom),各地层的横向分辨率和对应接收点距(即道距)见表2。
[0101] 表2工区地层参数及横向分辨率和接收点距分析表
[0102]
[0103] 为了实际施工的方便将地层2的接收点距调整为60.0米,各地层对应的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接收点距(道距)见表3。
[0104] 表3调整后的接收点距参数表
[0105]地层 厚度(米) 最大炮检距(米) 接收点距(米)
地层1 200.0 200.0 40.0
地层2 200.0 400.00 60.0
地层3 400.0 800.00 80.0
地层4 400.0 1200.00 100.0
[0106] 4)对各地层对应的炮检距进行划分。
[0107] 根据两倍的横向分辨率对各地层对应的炮检距进行划分,等分后各分割点炮检距见表4,炮检距分布见图2。
[0108] 表4分割点炮检距统计表
[0109]
[0110] 5)计算每个观测方向上的接收点位置。
[0111] 由于炮检距是激发点到接收点的距离,相对于CMP点位置,炮检距增量是由激发点到CMP点距离增量与接收点到CMP点距离增量之和。而同一方向炮检距分布是由正、反两个方位的炮检距共同组成的。将上述每个炮检距分解为接收点到面元中心距离和激发点到面元中心距离见表5。
[0112] 表5激发点或接收点到面元中心距离统计表
[0113]
[0114] 若假设以面元中心为原点,最近接收点位于正方位,接收点相对于面元中心的距离如表6,接收点分布如图3。
[0115] 表6接收点相对于面元中心的距离统计表
[0116]
[0117] 6)确定各观测方向覆盖次数及各地层覆盖次数对应的炮检距。
[0118] 根据综合分析,为了保证空间波场足够采样,采用全部17次覆盖时,炮检距分布如表4和图2。而在根据实际地质任务需要,在保证采集数据精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降低覆盖次数,以提高工作效率。假设最终确定的每个观测方向覆盖次数为12次,则对应分割点炮检距如表7和图4所示。
[0119] 表7 12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统计表
[0120]
[0121] 7)确定各观测方向各地层覆盖次数对应的接收点位置(相对面元中心位置)。
[0122] 当采用全部17次覆盖时,对应的接收点位置见表6和图3;相应的,当采用12次覆盖时,对应的接收点位置见表8和图5。
[0123] 8)计算每个观测方位上激发点位置。
[0124] 以面元中心为对称点和原点,计算每个有效覆盖接收点对应的激发点位置。当采用全部17次覆盖时,对应的激发点位置见表9和图6;当采用12次覆盖时,对应的激发点位置见表10和图7。
[0125] 表8 12次覆盖对应的接收点位置统计表
[0126]
[0127] 9)获得全部观测方位上激发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
[0128] 在确定的6个观测方向上以面元中心为原点,布设激发点和接收点。当采用全部102(6×17)次覆盖时,待布设面元的炮检点布设如图8所示,当采用72(6×12)次覆盖时,待布设面元的炮检点布设如图9所示。
[0129] 利用本说明书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设计单个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式来采集地震数据,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30] 评价CMP面元属性的标准可以包括:面元内炮检距分布均匀,即炮检距等间隔递增;面元内炮检距在方位上,要分布均匀、且对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先建立期望的最优面元炮检点布设方式;然后,将最优面元炮检点布设方式逐个应用到每个面元当中,获得全部激发点和接收点;之后,再建立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关系,即生成排列片。即通过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确定出的最优面元炮检点位置,理论上可以进一步获得最优的观测系统参数。
[0131] 此外,从每个地震面元的叠前地震波场分布看,已有的二维地震采集技术考虑了1个方向的采样要求,已有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考虑了1-2个方向的空间采样要求,随着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更多方向需要满足采样要求,以提高资料品质。利用本说明书各个实施例的方案来进一步生成的地震观测系统,能够满足多方向空间采样要求,同时兼顾了地震面元的其它属性,从而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32] 表9 17次覆盖对应的激发点位置统计表
[0133]
[0134] 表10 12次覆盖对应的激发点位置统计表
[0135]
[0136]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具体的可以参照前述相关处理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0137]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0138]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可以通过先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后的炮检距数据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然后,基于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并根据各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确定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炮检点的布设,以采集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39] 基于上述所述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方法,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所述的装置可以包括使用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方法的系统、软件(应用)、模块、组件、服务器等并结合必要的实施硬件的装置。基于同一创新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装置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方法相似,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具体的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具体的,图10说明书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0140] 炮检距划分模块102,可以用于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141] 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104,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142] 炮点位置确定模块106,可以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143] 炮检点布设模块108,可以用于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144] 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104可以包括第一观测方位确定单元以及第一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其中,
[0145] 所述第一观测方位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构造走向以及倾向、目的层空间各项异性分布、空间噪音分布、断层走向以及倾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
[0146] 所述第一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147]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可104以包括观测方位个数确定单元、第二观测方位确定单元以及第二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其中,
[0148] 所述观测方位个数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地层倾向、构造走向、断层走向以及倾向确定待布设面元的观测方位个数;
[0149] 所述第二观测方位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位个数以及空间方位分布均匀对称规则确定所述面元的观测方位;
[0150] 所述第二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所述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151]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波点位置确定模块104可以包括炮检距筛选单元以及第三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其中,
[0152] 所述炮检距筛选单元,可以用于基于预设覆盖次数根据分割点炮检距确定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
[0153] 所述第三检波点位置确定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每一次覆盖对应的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154]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炮检距划分模块102可以包括炮检距划分单元,其中,所述炮检距划分单元,可以用于根据目的层的横向分辨率对所述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所述横向分辨率根据目的层的地层速度以及地层主频确定。
[0155] 需要说明的,上述所述的装置根据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0156]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可以通过先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后的炮检距数据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然后,基于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并根据各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确定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炮检点的布设,以采集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57] 本说明书提供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或装置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业务逻辑并记录在存储介质上,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以计算机读取并执行,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描述方案的效果。因此,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0158] 根据预设间隔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获得分割点炮检距。;
[0159] 根据所述分割点炮检距计算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
[0160] 根据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所述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
[0161] 根据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
[0162] 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用于存储信息的物理装置,通常是将信息数字化后再以利用电、磁或者光学等方式的媒体加以存储。所述存储介质有可以包括:利用电能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各式存储器,如RAM、ROM等;利用磁能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硬盘、软盘、磁带、磁芯存储器、磁泡存储器、U盘;利用光学方式存储信息的装置如,CD或DVD。当然,还有其他方式的可读存储介质,例如量子存储器、石墨烯存储器等等。
[0163] 需要说明的,上述所述的装置根据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0164]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装置,可以通过先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后的炮检距数据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然后,基于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并根据各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确定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炮检点的布设,以采集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65] 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所述系统可以为单独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也可以应用在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确定中,或者应用在多种类型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所述的系统可以为单独的计算机,也可以包括使用了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方法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装置的实际操作装置(如激发装置、接收装置、接收线路)等。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上述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的步骤。
[0166] 需要说明的,上述所述的系统根据方法或者装置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0167]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面元的炮检点布设系统,可以通过先对目的层的最大炮检距进行划分,并根据划分后的炮检距数据确定待布设面元的各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然后,基于检波点位置以及待布设面元的中心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方位的炮点位置,并根据各所述观测方位的检波点位置以及炮点位置确定所述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确定的面元的炮检点布设位置进行炮检点的布设,以采集高质量的共中心点地震数据。
[0168]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上述所述的装置或者系统根据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存储介质+程序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169]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0170]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车载人机交互设备、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0171]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72]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0173]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174]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175]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76]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0177]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78]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79]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0180]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并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181]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