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及轨道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039738.3

文献号 : CN10910989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洪雷王小杰赖森华喻海洋刘龙玺

申请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及轨道车辆。底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下边梁;中梁,设置在两个下边梁之间,中梁沿下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中梁的截面形状为Z形。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梁的截面形状为Z形,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C形截面形状的中梁而言,本申请的中梁的强度更高,支撑效果更好。

权利要求 :

1.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件包括:

间隔设置的两个下边梁(20);

中梁(30),设置在两个所述下边梁(20)之间,所述中梁(30)沿所述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

所述中梁(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水平段(31)、竖直段(32)和第二水平段(33),所述第一水平段(31)和所述第二水平段(33)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直段(32)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水平段(31)的远离所述竖直段(32)的一端设有弯折部(311);

所述弯折部(311)朝向所述第二水平段(33)所在的一侧弯折;

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地板(43),所述地板(43)盖设在所述中梁(30)上,且所述地板(43)与各所述下边梁(20)均连接;所述底架组件还包括盖板(35),所述盖板(35)与所述中梁(30)连接,所述中梁(30)位于所述地板(43)和所述盖板(35)之间,所述地板(43)、所述盖板(35)和所述中梁(30)共同围成所述轨道车辆的主风道;

所述盖板(35)包括第一盖板(351)和与所述第一盖板(351)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352),所述第一盖板(351)和所述第二盖板(352)之间的间隔形成与所述主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段(31)、所述竖直段(32)和所述第二水平段(33)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43)为波纹板,和/或,所述盖板(35)为波纹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件还包括多个加强筋(353),多个所述加强筋(353)间隔设置在所述盖板(3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下边梁(20)之间的多个横梁组件(40),多个所述横梁组件(40)沿所述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梁(30)与各所述横梁组件(40)均成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梁(30)上设有多个补强件(34),且多个所述补强件(34)与多个所述横梁组件(40)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件(34)包括第一补强结构(341)和第二补强结构(342),所述第一补强结构(341)和所述第二补强结构(342)成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补强结构设置在所述中梁(30)的竖直段(32)上。

8.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结构和与所述车体结构连接的底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架组件。

说明书 :

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是整个车辆的主要承重单元,因此,构成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的结构需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通常情况下,底架组件的下边梁和中梁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起到主要的承压作用。
[0003] 现有技术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中梁的截面形状通常为C形,在承重时抗压能力较差,不能同下边梁一起承压,无法满足底架组件对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0004]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底架组件,使底架组件的中梁具有较高的强度,保证底架组件的承压能力。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及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底架组件的中梁强度不高的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底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下边梁;中梁,设置在两个下边梁之间,中梁沿下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中梁的截面形状为Z形。
[0007] 进一步地,中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水平段、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分别设置在竖直段的相对的两侧。
[0008] 进一步地,第一水平段的远离竖直段的一端设有弯折部。
[0009] 进一步地,弯折部朝向第二水平段所在的一侧弯折。
[0010] 进一步地,第一水平段、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1]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包括地板,地板盖设在中梁上,且地板与各下边梁连接;底架组件还包括盖板,盖板与中梁连接,中梁位于地板和盖板之间,地板、盖板和中梁共同围成轨道车辆的主风道。
[0012] 进一步地,地板为波纹板,和/或,盖板为波纹板。
[0013] 进一步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与第一盖板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的间隔形成与主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0014] 进一步地,底架组件还包括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间隔设置在盖板上。
[0015] 进一步地,底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两个下边梁之间的多个横梁组件,多个横梁组件沿下边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中梁与各横梁组件均成夹角设置。
[0016] 进一步地,中梁上设有多个补强件,且多个补强件与多个横梁组件一一对应设置。
[0017] 进一步地,补强件包括第一补强结构和第二补强结构,第一补强结构和第二补强结构成夹角设置,第一补强结构设置在中梁的竖直段上。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结构和与车体结构连接的底架组件,底架组件为上述的底架组件。
[0019]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中梁的截面形状为Z形,从而使中梁的结构强度较好,又由于中梁与下边梁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进而使中梁可以与下边梁同时成为底架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支撑梁。因此,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中梁的强度要求,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C形截面形状的中梁而言,本申请的中梁的强度更高,支撑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20]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地板);
[0022]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底架组件的中梁和盖板与轨道车辆的地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示出了图2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示出了图2中的M-M向剖视图;
[0025] 图5示出了图4中的中梁的放大图;
[0026] 图6示出了图2中的补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示出了图1的底架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示出了图7的底架组件的A-A向剖视图(其中,未示出下边梁);以及
[0029] 图9示出了图7的底架组件的B-B向剖视图。
[0030]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1] 20、下边梁;30、中梁;31、第一水平段;311、弯折部;32、竖直段;33、第二水平段;34、补强件;341、第一补强结构;342、第二补强结构;35、盖板;351、第一盖板;352、第二盖板;353、加强筋;36、过渡梁;37、导流板;40、横梁组件;43、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3] 本发明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架组件的长度方向是指X方向,底架组件的宽度方向是指Y方向。
[0034]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该实施例的底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下边梁20和中梁30。该实施例的中梁30,设置在两个下边梁20之间,中梁30沿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
[0035] 在本申请中,由于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从而使中梁30的结构强度较好,又由于中梁30与下边梁20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进而使中梁30可以与下边梁20同时成为底架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支撑梁。因此,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中梁30的强度要求,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C形截面形状的中梁而言,本申请的中梁30的强度更高,支撑效果更好。
[0036]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中梁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水平段31、竖直段32和第二水平段33,第一水平段31和第二水平段33分别设置在竖直段32的相对的两侧。
[0037]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第一水平段31和第二水平段33分别设置在竖直段32的相对的两侧,承重力经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传递至其他部件,中梁30承重时的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提高了中梁30的结构强度。
[0038]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架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中梁30,在底架组件的宽度方向上,两个中梁30的第一水平段31彼此靠近地设置,从而使底架组件在承受压力时,两个中梁30能够分担来自底架组件上部的压力,满足底架组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0039] 优选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水平段31的远离竖直段32的一端设有弯折部311。弯折部31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中梁30的结构强度。
[0040]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弯折部311朝向第二水平段33所在的一侧弯折。通过设置弯折部311,使第一水平段31的末端朝向下方延伸,避免因第一水平段31的末端锋利,安装人员在进行装配工序时易被划伤的问题。
[0041] 优选地,第一水平段31、竖直段32和第二水平段33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设置使中梁30的整体结构强度高,满足底架组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中梁30的整体性好,便于加工,简化了装配流程。
[004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轨道车辆还包括地板43,地板43盖设在中梁30上,且地板43与各下边梁20连接;底架组件还包括盖板35,盖板35与中梁30连接,中梁30位于地板43和盖板35之间,地板43、盖板35和中梁30共同围成轨道车辆的主风道。
[0043] 具体地,图1所示的底架组件是由轨道车辆的底部向上看到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中的中梁30设置在两个下边梁20之间,地板43设置在两个中梁30的上方,且沿底架组件的宽度方向,地板43的两端与各下边梁20连接,从而使中梁30和下边梁20同时起到支撑地板43的作用,保证了地板43的连接强度。
[0044]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两个中梁30的下部设置盖板35,盖板35用于覆盖两个中梁30之间的间隔,从而使盖板35、地板43与中梁30共同围成位于底架组件上的主风道。
[0045] 通过上述设置,底架组件上的主风道便于空气的流通,且主风道与下边梁20共同承担来自底架组件上方的压力,且主风道的地板43和盖板35均为平板结构,提高了承压的面积,有效分散压力,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承压能力。
[0046]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地板43为波纹板,盖板35为波纹板。
[0047] 在本申请中,地板43和盖板35的波纹的延伸方向与下边梁20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由于轨道车辆的长度远大于轨道车辆的宽度,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强度要求更高,因此,波纹板的设置保证了地板43和盖板35的强度,使主风道在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与下边梁20一同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底架组件的强度。
[0048]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地板43与中梁30之间焊接连接,盖板35与中梁30之间也焊接连接。并且,在中梁30与地板43的连接处、中梁30与盖板35的连接处设置点焊密封胶,对连接处的缝隙进行密封,进一步增加了中梁30与地板43之间以及盖板35之间的连接强度。
[0049]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盖板35包括第一盖板351和与第一盖板351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352,第一盖板351和第二盖板352之间的间隔形成与主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0050] 具体地,在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盖板351和第二盖板352间隔设置,以形成与主风道连通的进风口。上述设置保证了底架组件上的主风道的空气来源。进一步地,在地板43上设有多个出风口,由进风口进入主风道的空气可以由出风口进入轨道车辆的内部,保证了轨道车辆内部的空气流通,提高了用户体验。
[0051]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架组件还包括多个加强筋353,多个加强筋353间隔设置在盖板35上。
[0052] 优选地,加强筋353沿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盖板35上。加强筋353有效提高了盖板35的宽度方向上的强度,与波纹板的纵向波纹配合设置,使盖板35的强度和刚度满足底架组件的要求。
[0053] 进一步地,加强筋353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在盖板35上。
[0054]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两个下边梁20之间的多个横梁组件40,多个横梁组件40沿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中梁30与各横梁组件40均成夹角设置。
[0055] 在本申请中,优选地,各横梁组件40与中梁30均垂直设置,且各横梁组件40与两个下边梁20之间也垂直设置。上述设置使底架组件形成类似于网格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底架组件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了底架组件上设备的安装和正常运行。
[0056]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中梁30上设有多个补强件34,且多个补强件34与多个横梁组件40一一对应设置。
[0057] 上述设置保证了中梁30与横梁组件40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底架组件的强度和刚度。
[0058] 优选地,补强件34包括第一补强结构341和第二补强结构342,第一补强结构341和第二补强结构342成夹角设置,第一补强结构设置在中梁30的竖直段32上。
[0059] 在本申请中,如图6所示,补强件34为L形角铁,L形角铁包括第一补强段和与第一补强段垂直连接的第二补强段,其中,第一补强段形成上述第一补强结构341,第二补强段形成上述的第二补强结构342。L形角铁的第一补强段与中梁30的竖直段32焊接连接,L形角铁的第二补强段与横梁组件40焊接连接,从而将中梁30与横梁组件40连接在一起,且中梁30与横梁组件40之间的连接强度好。
[0060]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结构和与车体结构连接的底架组件,底架组件为上述的底架组件。
[0061] 本申请中底架组件的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保证了中梁30的强度要求,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C形截面形状的中梁而言,本申请的中梁30的强度更高,支撑效果更好。因此,具有上述底架组件的轨道车辆也具有上述优点。
[0062] 如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的底架组件还包括枕梁和用于连接枕梁与中梁30的过渡梁36中梁30通过过渡梁36连接至枕梁上,保证了整个底架组件结构的完整性,进一步保证了底架组件的结构强度。
[0063] 如图8所示,两个过渡梁36之间还设有导流板37。由主风道导出的气流在导流板37的引导下向两侧分散,确保主风道的空气流通良好。如图9所示,此处中梁30与过渡梁36插接连接,中梁30与过渡梁36通过斜面配合插接连接,以确保连接处接触面大,连接强度好。
[006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0065] 传统的地轨道车辆的主风道多安装于在车顶上,在本申请中,轨道车辆的主风道布置于底架组件上,而轨道车辆的底架组件的下部需吊挂较多的车下设备,没有多余空间,因此,在保证底架组件的强度足够的前提下,利用底架组件的中梁30、地板43和盖板35,形成主风道,解决了主风道的设置问题。
[0066] 具体地,首先利用底架组件的中梁30、地板43和盖板35,通过点焊的连接方式,形成主风道;其次,底架组件的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中梁30的前后两端与枕内纵梁插接连接,使底架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底架组件的的强度。
[0067] 本发明中的中梁30设置在底架组件的中部,与下边梁20共同实现纵向支撑作用。其中,中梁30的截面形状为Z形,承载能力较强,中梁30的前后两端部与端部底架的枕内纵梁连接,使底架组件形成一体结构,而地板43和盖板35风别与两个中梁30焊接连接形成一个中空的腔体;地板43上设有出风口,第一盖板351与第二盖板352之间形成进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主风道相连通,保证了轨道车辆内部的空气流通,提高了用户体验。
[0068]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由于中梁的截面形状为Z形,从而使中梁的结构强度较好,又由于中梁与下边梁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进而使中梁可以与下边梁同时成为底架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支撑梁。因此,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中梁的强度要求,提高了底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C形截面形状的中梁而言,本申请的中梁的强度更高,支撑效果更好。
[0069]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7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71]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7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