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及电动驻车制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651728.9

文献号 : CN1091141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碓井广地

申请人 :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电动致动器及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在连结于传动部件的丝杠和电动马达之间设有具备啮合于丝杠的螺母作为一个构成要素的运动转换机构,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在牵引传动部件的状态和放松传动部件的状态之间切换,不需要增大致动器壳体的强度且能够使致动器壳体小型化,并且能够在返回动作时对电动马达施加负荷。在丝杠(38)设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在螺母(61)同轴地形成有朝向凸缘部(38a)侧开放的凹部(70),在凹部(70)收纳有弹力部件(71),在使丝杠(38)向放松传动部件(37)的一侧移动时,弹力部件(71)介于凸缘部(38a)和螺母(61)之间并发挥对凸缘部(38a)朝向离开螺母(61)的一侧施力的弹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具备:

连结于传动部件(37)的丝杠(38),该传动部件(37)与被朝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的被动部件(34)相连;

致动器壳体(39),其以阻止该丝杠(38)旋转且使该丝杠(38)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38);

电动马达(40),其正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

运动转换机构(41),其具备啮合于所述丝杠(38)的螺母(61),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40)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38)的直线运动,设于所述电动马达(40)与所述丝杠(38)之间并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

通过所述电动马达(40)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在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被动部件(34)而牵引所述传动部件(37)的状态、和以使所述被动部件(34)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的方式放松所述传动部件(37)的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丝杠(38)设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在所述螺母(61)同轴地形成有朝向该凸缘部(38a)侧开放的凹部(70),在所述凹部(70)收纳有弹力部件(71),在使所述丝杠(38)向放松所述传动部件(37)的一侧移动时,该弹力部件(71)介于所述凸缘部(38a)和所述螺母(61)之间并发挥对所述凸缘部(38a)朝向离开所述螺母(61)的一侧施力的弹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力部件(71)为盘簧,层叠的多个盘簧(71)收纳于所述凹部(7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38a)以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一直径线的方向上从该丝杠(38)朝向半径方向的两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形成有一对卡止槽(73),该一对卡止槽(73)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使所述凸缘部(38a)能够滑动地卡合。

4.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36),所述被动部件是根据动作产生驻车制动力的驻车制动柄(34),作为所述传动部件的制动线缆(37)连接于所述驻车制动柄(3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致动器(36)安装于鼓式制动装置(11)的制动底板(13)。

说明书 :

电动致动器及电动驻车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致动器及使用该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该电动致动器具备:连结于传动部件的丝杠,该传动部件与被朝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的被动部件相连;致动器壳体,其以阻止该丝杠旋转且使该丝杠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电动马达,其正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运动转换机构,其具备啮合于所述丝杠的螺母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的直线运动,设于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丝杠之间并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通过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在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被动部件而牵引所述传动部件的状态、和以使所述被动部件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的方式放松所述传动部件的状态之间切换。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已知的有如下电动驻车制动装置,该电动驻车制动装置通过电动致动器的动作牵引制动线缆而得到驻车制动力,并且,与电动致动器向放松制动线缆侧动作对应地解除驻车制动力。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表2014-504711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6-43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在电动驻车制动装置中,在驻车制动解除时,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马达负担的负荷变小而变成无负荷电流流入,有可能在构成电动致动器的多个部件中产生过返回(戻し過ぎ)而陷入锁定状态。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内容中,为了适当地切断对电动马达的电源供给,在驻车制动解除时对丝杠施加板簧的负荷、并监视对电动马达的通电电流而防止过返回,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内容中,在驻车制动解除时对丝杠施加盘簧的负荷、并监视对电动马达的通电电流而防止过返回。但是,无论在专利文献1还是专利文献2中,都需要在构成运动转换机构的多个部件之外确保板簧或盘簧等的配置空间,因此相应地造成了电动致动器的大型化,特别是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内容中,在构成运动转换机构的一部分的输出螺母及致动器壳体之间设置盘簧,盘簧的负荷作用于致动器壳体,因此有必要使致动器壳体具有一定的强度。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电动致动器及适当地使用该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不需要增加致动器壳体的强度且能够使致动器壳体小型化,并且能够在返回动作时对电动马达施加负荷。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0011]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具备:连结于传动部件的丝杠,该传动部件与被朝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的被动部件相连;致动器壳体,其以阻止该丝杠旋转且使该丝杠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电动马达,其正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运动转换机构,其具备啮合于所述丝杠的螺母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的直线运动,设于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丝杠之间并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通过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在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被动部件而牵引所述传动部件的状态、和以使所述被动部件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的方式放松所述传动部件的状态之间切换,其第一特征在于,在所述丝杠设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在所述螺母同轴地形成有朝向该凸缘部侧开放的凹部,在所述凹部收纳有弹力部件,在使所述丝杠向放松所述传动部件的一侧移动时,该弹力部件介于所述凸缘部和所述螺母之间并发挥对所述凸缘部朝向离开所述螺母的一侧施力的弹力。
[0012]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弹力部件为盘簧,层叠的多个盘簧收纳于所述凹部。
[0013] 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以在沿着所述丝杠的一直径线的方向上从该丝杠朝向半径方向的两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壳体形成有一对卡止槽,该一对卡止槽在沿着所述丝杠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使所述凸缘部能够滑动地卡合。
[0014] 本发明是具备第一~第三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项的电动致动器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被动部件是根据动作产生驻车制动力的驻车制动柄,作为所述传动部件的制动线缆连接于所述驻车制动柄。
[0015]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第四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致动器安装于鼓式制动装置的制动底板。
[0016]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驻车制动柄34与本发明的被动部件相对应,实施方式的制动线缆37与本发明的传动部件相对应。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介于设于丝杠的凸缘部和构成运动转换机构一部分并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螺母之间的弹力部件的弹力在使丝杠向放松传动部件一侧移动时作用于丝杠,因此在返回动作时能够对电动马达40施加负荷。而且,在与丝杠同轴地形成于螺母的凹部收纳有弹力部件,因此,不需要留有余量地确保用于配置弹力部件的空间,能够实现致动器壳体的小型化,另外,弹力部件的弹力被限定在驻车制动时作用于致动器壳体,因此不需要在需要程度以上增大致动器壳体的强度。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弹力部件即盘簧层叠多个并收纳于凹部,因此,能够通过选择盘簧的个数而改变弹力负荷,从而根据电动致动器的种类而变更规格变得容易。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通过在丝杠形成的一对凸缘部卡合于在致动器壳体形成的一对卡止槽,能够允许丝杠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并阻止旋转,因此,能够实现阻止丝杠的旋转的结构的简单化。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制动线缆连接于驻车制动柄,因此通过电动致动器,能够良好地控制驻车制动的动作及解除。
[0022]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将本发明良好地应用于鼓式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鼓式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0024]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0025] 图3是图1的从3向视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0026] 图4是在放松制动线缆的状态下的图3的4-4线剖视图。
[0027] 图5是在牵引制动线缆的状态下的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
[0028] 图6是图1的6-6线剖视图。
[0029] 图7是电制动器的立体图。
[0030] 图8是图5的8-8线剖视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1鼓式制动装置
[0033] 13制动底板
[0034] 34被动部件即驻车制动柄
[0035] 36电动致动器
[0036] 37传动部件即制动线缆
[0037] 38丝杠
[0038] 38a凸缘部
[0039] 39致动器壳体
[0040] 40电动马达
[0041] 41运动转换机构
[0042] 61螺母
[0043] 70凹部
[0044] 71弹力部件即盘簧
[0045] 73卡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参照附图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图3中,在四轮车辆的例如左后轮设有依照本发明的鼓式制动装置11,该鼓式制动装置11具备:固定的制动底板13,其在中央部具有供所述左后轮的车轴10贯通的贯通孔12;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其配置在所述制动底板13内并能够滑动接触于与所述左后轮一起旋转的制动鼓14的内周;轮缸17,其固定在所述制动底板13的上部并发挥使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扩张动作的力;制动间隙自动调整机构(所谓自动调整)18,其自动地调整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与所述制动鼓14之间的间隙;回位弹簧19,其设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之间。
[0047] 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由以下部分构成:沿着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形成为弓形的辐板(Web)15a、16a;与该辐板15a、16a的外周正交地连接设置的轮辋15b、16b;贴在该轮辋15b、16b的外周的衬片15c、16c。
[0048] 所述轮缸17所具备的一对活塞20的外端部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上端部以与所述辐板15a、16a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所述制动底板13的下部以支承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一端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下端部)的方式固定设置有支承块(anchor block)21,该支承块21为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扩张、收缩时的支点,所述轮缸17通过由制动踏板操作的主缸(未图示)的输出液压压力动作,发挥以所述支承块21为支点朝向扩张一侧驱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力。
[0049] 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所述辐板15a、16a的下端部之间设有螺旋弹簧22,该螺旋弹簧22朝向所述支承块21侧对这些辐板15a、16a的下端部施力,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所述辐板15a、16a的上端部之间设有回位弹簧19,回位弹簧19朝向收缩方向对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施力。
[0050] 所述制动间隙自动调整机构18由以下部分构成: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其设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辐板15a、16a之间,并且能够通过调整齿轮23的转动而伸长;调整柄25,其具有与所述调整齿轮23卡合的棘爪25a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作为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中的一方的制动蹄的第二制动蹄16的所述辐板16a;调整弹簧26,其朝向使所述调整齿轮23向使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伸长的方向转动的一侧对所述调整柄25转动施力。
[0051] 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限制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收缩位置,并具有:第一杆27,其具有与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中的第一制动蹄15所具备的所述辐板15a的上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27a;第二杆28,其具有与第二制动蹄16所具备的辐板16a的上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8a并并与所述第一杆27同轴地配置;调整螺栓29,其一端部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地插入第一杆27且另一端部同轴地螺纹接合于第二杆28;所述调整齿轮2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杆27、28之间并形成于所述调整螺栓29的外周。
[0052] 在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辐板15a的上部设有使第一卡合部27a卡合的第一卡合凹部30,另外,在第二制动蹄16的所述辐板16a的上部设有使第二卡合部28a卡合的第二卡合凹部31。
[0053] 具有与所述调整齿轮23卡合的棘爪25a的调整柄25借助支承轴3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二制动蹄16的所述辐板16a,在第二制动蹄16的所述辐板16a和所述调整柄25之间设有所述调整弹簧26。而且,所述调整弹簧26的弹力设定为比所述回位弹簧19的弹力小。
[0054] 根据这样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机构18,在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在通过所述轮缸17的动作而扩张动作时因所述衬片15c、16c的磨损而扩张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调整柄25通过所述调整弹簧26的弹力而绕所述支承轴32的轴线转动,由此,与所述调整齿轮23转动对应地,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的有效长度被修正增加。
[0055] 此外,鼓式制动装置11具备驻车制动柄34,该驻车制动柄34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中的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辐板15a,并且该驻车制动柄34卡合于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的一端部。
[0056] 所述驻车制动柄34在正面观察中以一部分与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辐板15a重合的方式上下延伸,该驻车制动柄34的上端部经由销35连结于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辐板15a的上部,另外,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所具有的第一卡合部27a卡合于该驻车制动柄34的上部。
[0057] 在车辆驻车制动动作时,所述驻车制动柄34被驱动以所述销35为支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驻车制动柄34的转动,使第二制动蹄16所具有的所述衬片16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方向的力经由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作用于第二制动蹄16。进一步地,若所述驻车制动柄34被驱动继续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所述驻车制动柄34以与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的第一卡合部27a卡合的点为支点而转动,此次,第一制动蹄15借助所述销35扩张动作,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衬片15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即,所述驻车制动柄34动作到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的所述衬片15c、16c压接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的动作位置,在该状态下能够得到驻车制动状态。
[0058] 在停止对所述驻车制动柄34施加转动驱动力时,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通过所述回位弹簧19的弹力向从所述制动鼓14的内周离开的方向动作,所述驻车制动柄34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一起返回到非动作位置,驻车制动柄34被朝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
[0059] 所述驻车制动柄34由电动致动器36发挥的动力转动驱动,被所述电动致动器36牵引的制动线缆37连接于所述所述驻车制动柄34的下部,通过该制动线缆37的牵引而转动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柄34以将所述收缩位置限制支柱24按压于第一制动蹄15的所述辐板15a,从而能够得到驻车制动状态。
[0060] 一并参照图4及图5,所述电动致动器36具备:连结于所述制动线缆37的丝杠38;致动器壳体39,其以阻止该丝杠38旋转且使该丝杠38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38;电动马达40,其正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运动转换机构41,其能够将由该电动马达40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38的直线运动,设于所述电动马达40与所述丝杠38之间并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
[0061] 在所述丝杠38的所述制动线缆37侧的端部同轴地设有有底的连结孔42,所述制动线缆37的所述电动致动器36侧的端部插入所述连结孔42。而且,在所述连结孔42的开口端附近在所述丝杠38的外周形成有环状槽43,通过在所述制动线缆37插入所述连结孔42的状态下以所述丝杠38的一部分咬入所述制动线缆37的方式铆接所述环状槽43,从而所述丝杠38连结于所述制动线缆37。
[0062] 所述制动线缆37被从安装于所述制动底板13的所述电动致动器36引出到所述制动底板13内,固定安装于该制动线缆37的其他端部的卡合片44卡合于所述驻车制动柄34的下端部。
[0063] 所述致动器36通过所述电动马达40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在如图5所示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柄34而使所述丝杠38向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的一侧移动的状态、和如图4所示为了使所述驻车制动柄34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而使所述丝杠38向放松所述制动线缆37的一侧移动的状态之间切换。
[0064] 而且,在驻车制动状态下与所述驻车制动柄34抵接而限制该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端的止挡件51b被设于线缆引导件51,该线缆引导件51固定于所述制动底板13并配置于该制动底板13内,如图6所示,该线缆引导51在与该制动底板13的下部之间夹住所述支承块21且通过一对铆钉52与所述支承块21一起安装在所述制动底板13的下部。
[0065] 另外,如图2所明示,在所述线缆引导件51上,一体地设有具有大致U字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引导所述制动线缆37的引导部51a,并且设有所述止挡件51b,如图1及图2的点划线所示,在驻车制动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驻车制动柄34的下端部与所述止挡件51b抵接,而限制所述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端。
[0066] 另外,所述止挡件51b构成为具有弹性,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引导51形成为薄板状,以在与所述驻车制动柄34抵接时所述止挡件51b挠曲而发挥弹性。
[0067] 一并参照图7,所述致动器壳体39由以下部分构成:一体具有第一及第二收纳筒部45、46的壳体主体47;结合于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的第一罩部件48;从第一罩部件48的相反侧结合于所述壳体主体47的第二罩部件49。
[0068] 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以在其一端部设有第一端壁部45a的方式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所述第一端壁部45a的中央部同轴地形成有嵌合孔50。第二收纳筒部46配置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侧方,以一端部开放并且另一端部由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二端壁部46a封闭的方式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第二端壁部46a的中央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供所述丝杠38贯通的圆筒状的支承筒部46b。
[0069] 在所述电动马达40的马达壳体53的轴向一端部突出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承马达轴54的圆筒状的第一轴承部53a,所述马达轴54的一端部贯通所述第一轴承部53a而从所述马达壳体53的一端部突出,在所述马达壳体53的轴向另一端部突出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马达轴54的另一端部的有底圆筒状的第二轴承部53b。
[0070] 该电动马达40以将所述第一轴承部53a嵌合于所述壳体主体47的所述嵌合孔50且将所述马达壳体53的一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壁部45a的方式收纳于第一收纳筒部45,该电动马达40以该电动马达40的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设有所述第二轴承部53b的一侧的所述马达壳体53的另一端部面向外部的方式收纳于第一收纳筒部45。
[0071] 所述第一罩部件48一体具有:盖部48a,其覆盖收纳于第一收纳筒部45的所述马达壳体40中从第一收纳筒部45面向外部的部分并结合于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连接部48b,其以配设有与所述电动马达40相连的端子55(参照图3)的方式从所述盖部48a朝向侧方鼓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侧方;在所述电动马达40的所述第二轴承部53b和所述盖部48a之间设有波形垫圈56。
[0072] 而且,所述第一罩部件48以能够在绕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轴线的至少多个位置中任意选择所述连接部48b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周向相对位置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与所述盖部48a的结合部57形成为具有圆形或正多边形的横截面形状,通过粘接或焊接而结合。
[0073]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盖部48a形成为朝向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侧开放的盘状,在该盖部48a的开口端形成有环状凹部58,该环状凹部58与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收纳筒部45同轴。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开口端部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环状凹部58嵌合的环状的嵌合突部59,所述结合部57在所述嵌合突部59嵌合于所述环状凹部58的状态下粘接所述盖部58a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而形成,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0074] 第二罩部件49以在与所述壳体主体47之间形成齿轮室60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壳体主体47。在该结合时,第二罩部件49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结合于所述壳体主体47。另外,所述运动转换机构41具备与所述丝杠38螺纹接合的螺母61作为一个构成要素,并且收纳于所述齿轮室60。
[0075]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41具备:设于所述电动马达40的所述马达轴54的驱动齿轮62;与该驱动齿轮62啮合的中间大径齿轮63;与该中间大径齿轮63一起旋转的中间小径齿轮
64;所述螺母61;设于该螺母61并与所述中间小径齿轮64啮合的被动齿轮65。
[0076] 所述中间大径齿轮63与所述中间小径齿轮64一体形成,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与所述马达轴54及所述丝杠38平行的支承轴66。另外,所述支承轴66的两端部被所述壳体主体47及所述第二罩部件49支承。
[0077] 所述螺母61形成为一体地具有: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内的大径圆筒部61a;向内挡边61b,其从大径圆筒部61a的与所述第二罩部件49为相反侧的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内侧鼓出;小径圆筒部61c,其与该向内挡边61b的内周缘相连并向与所述第二罩部件49为相反侧延伸且供所述丝杠38贯通;外向挡边61d,其从所述大径圆筒部61a的所述第二罩部件49侧的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在所述小径圆筒部61c的内周刻有与所述丝杠38螺纹接合的内螺纹67,在所述外向挡边61d的外周形成有所述被动齿轮65。另外在所述小径圆筒部61c和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所述第二端壁部46a侧的端部之间夹装有滚珠轴承68。
[0078] 在所述丝杠38的与所述制动线缆37为相反侧的端部设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另一方面,在所述螺母61,由该螺母61的所述大径圆筒部61a及所述内向挡边61b规定的凹部70形成为朝向所述凸缘部38a开放。
[0079] 此外,关于所述丝杠38,在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柄34而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时,所述凸缘部38a如图5所示向从所述螺母61离开的一侧移动,在为了使所述驻车制动柄34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而放松制动线缆37时,所述凸缘部38a如图4所示向与所述螺母61接近的一侧移动,在所述凹部70收纳有作为弹力部件的多个盘簧71,在所述丝杠38向放松制动线缆37的方向移动时,弹力部件介于所述凸缘部38a和所述螺母61之间并发挥对所述凸缘部38a朝向离开所述螺母61的一侧施力的弹力。
[0080] 在所述凹部70收纳有多个所述盘簧71和圆板状的止动件(retainer)72,在所述止动件72与所述螺母61的所述内向挡边61b之间夹住所述盘簧71。
[0081] 一并参照图8,所述凸缘部38a以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一直径线的方向上从该丝杠38朝向半径方向的两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的第二罩部件
49一体形成有围绕所述丝杠38的有底圆筒状的引导筒部49a,在该引导筒部49a的内表面形成有一对卡止槽73,该一对卡止槽73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使所述凸缘部
38a能够滑动地卡合。
[0082] 在所述引导筒部49a的开口端部与所述螺母61之间夹装有承受来自螺母61轴向负荷的轴承部件74,该轴承部件74一体具有突入所述凹部70内的短圆筒部74a。
[0083] 此处如图5所示,在为了从所述非动作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柄34而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时,所述止动件72的外周部通过接触所述轴承部件74的所述短圆筒部74a而阻止所述盘簧71从所述凹部70脱离。另外,如图4所示,在为了放松制动线缆37的方式而所述丝杠38移动时,所述盘簧71的弹力经由所述止动件72作用于所述凸缘部38a。
[0084] 此外,在安装于左后轮的所述鼓式制动装置11的所述制动底板13一体突出设置有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安装筒部77。在该安装筒部77设有:大径筒部77a,其一端朝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开放;小径筒部77c,其与所述大径筒部77a同轴相连,并在所述小径筒部77c与该大径筒部77a的另一端之间存在台阶部77b;所述电动致动器36的致动器壳体39中的第一罩部件48所具有的第二收纳筒部46插入所述大径筒部77a内,通过安装于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外周的C形的止动轮79与形成于大径筒部77a的内周的卡止槽78卡合,而所述致动器壳体39安装于所述安装筒部77。
[0085] 如上所述,通过所述致动器壳体39安装于所述制动底板13的所述安装筒部77,使致动器壳体39成为安装在所述制动底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使连接部48b成为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另外,在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小径筒部46b的外周与所述丝杠38的一端部外周之间设有蜿蜒状的保护罩80,该保护罩80覆盖所述丝杠38的从所述第二收纳筒部46的突出部。
[0086]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鼓式制动装置11通过利用电动致动器36牵引连结于驻车制动柄34的制动线缆37而能够得到驻车制动状态,并且通过电动致动器36能够良好地控制驻车制动的动作及解除。
[0087] 而且,在固定设置于所述鼓式制动装置11的制动底板13并配置在该制动底板13内的线缆引导部51一体设有引导部51a和止挡件51b,所述引导部51a引导所述制动线缆37,所述止挡件51b在驻车制动状态下与所述驻车制动柄34抵接而限制该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端,因此,对于由于制动鼓14的内表面与第一及第二制动蹄15、16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导致的驻车制动时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量变得过大的情况,能够通过所述止挡件51b与驻车制动柄34抵接而限制,能够防止电动致动器36侧的构成部件例如丝杠38的动作量变得过大,例如能够防止所述丝杠38动作到与第二罩部件49的有底圆筒状的引导筒部49a的封闭端抵接。而且,由于能够在鼓式制动侧限制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量,因此不需要在电动致动器36内设置止挡件,能够实现电动致动器36结构的简单化。
[0088] 另外,所述线缆引导51具有引导所述制动线缆37的引导部51a且与所述支承块21一起安装于所述制动底板13,在该线缆引导51一体地设有所述止挡件51b,因此,不需要用于实现止挡功能的专用部件,避免部件数量及加工工时的增加并防止驻车制动柄34的动作量变得过大,能够使本发明良好地应用于鼓式制动装置11。
[0089] 另外,所述止挡件51b构成为具有弹性,因此,即使驻车制动柄34冲击性地碰到止挡件51b,也能够吸收该冲击,能够防止电动致动器36侧的构成部件例如丝杠38及螺母61产生锁定状态。
[0090] 另外,所述电动致动器36具备:连结于制动线缆37的丝杠38,该制动线缆37与被朝向非动作位置侧施力的驻车制动柄34相连;致动器壳体39,其以阻止该丝杠38旋转且使该丝杠38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丝杠38;电动马达40,其正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运动转换机构41,其具备啮合于所述丝杠38的螺母61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能够将由所述电动马达40产生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述丝杠38的直线运动,设于所述电动马达40与所述丝杠38之间并收纳于所述致动器壳体39;通过所述电动马达40的旋转方向的改变而能够在为了向动作位置侧驱动所述驻车制动柄34而牵引所述制动线缆37的状态、和以使所述驻车制动柄34从所述动作位置返回所述非动作位置侧的方式放松所述制动线缆37的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丝杠38设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在所述螺母61同轴地形成有朝向该凸缘部38a侧开放的凹部70,在所述凹部70收纳有盘簧71,在使所述丝杠38向放松制动线缆37侧移动时,该盘簧71介于所述凸缘部38a和所述螺母61之间并发挥对所述凸缘部38a朝向离开所述螺母61的一侧施力的弹力。
[0091] 因此,所述盘簧71的弹力在使所述丝杠38向放松制动线缆37一侧移动时作用于该丝杠38,因此在返回动作时能够对电动马达40施加负荷。而且,在与所述丝杠38同轴地形成于螺母61的凹部70收纳有盘簧71,因此,不需要留有余量地确保用于配置盘簧71的空间,能够实现致动器壳体39的小型化,另外盘簧71的弹力被限定在驻车制动时作用于致动器壳体39,因此不需要在需要程度以上增大致动器壳体39的强度。
[0092] 另外,层叠的多个盘簧71收纳于所述凹部70,因此,能够通过选择盘簧71的个数而改变弹力负荷,从而根据电动致动器26的种类而变更规格变得容易。
[0093] 另外,所述凸缘部38a以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一直径线的方向上从该丝杠38朝向半径方向的两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9形成有一对卡止槽73,该一对卡止槽73在沿着所述丝杠38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使所述凸缘部38a能够滑动地卡合,因此,能够允许所述丝杠38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并阻止旋转,能够实现阻止所述丝杠38的旋转的结构的简单化。
[0094] 另外,所述电动致动器36安装于鼓式制动装置11的制动底板13,因此能够将本发明较好地应用于鼓式制动装置11。
[0095] 另外,电动致动器36的致动器壳体39具备:具有第一收纳筒部45的壳体主体47,发挥用于得到驻车制动状态的动力的电动马达40以使该电动马达40的一部分面向外部的方式被收纳于该第一收纳筒部45;一体具有盖部48a和连接部48b的第一罩部件48,所述盖部48a覆盖所述电动马达40的所述一部分并结合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所述连接部48b以配设有与所述电动马达40相连的端子55的方式从所述盖部48a朝向侧方鼓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侧方;第一罩部件48以能够在至少多个位置任意选择所述连接部48b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的周向相对位置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因此,不需要根据每个车种类的布局而制作致动器壳体39,并且能够容易地改变连接部48b相对于致动器壳体39的位置,具有通用性,通过能够应对多个种类的车辆而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0096] 另外,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与所述盖部48a的结合部57形成为具有圆形或正多边形的横截面形状,因此,所述连接部48b相对于致动器壳体39的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改变所述连接部48b的朝向。
[0097] 另外,使所述连接部48b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所述致动器壳体39被安装于所述后轮的鼓式制动装置11所具备的所述制动底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因此,所述连接部48b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提高了车辆搭载时的所述连接部48b的维护性,能够保护连接部48b在车辆行驶时不受飞石等损害。
[009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罩部件48通过粘接或焊接结合于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在第一罩部件48对所述第一收纳筒部45结合之时,不增加部件数量,能够容易地改变所述连接部48b的朝向且将第一罩部件48可靠地结合于第一收纳筒部45。
[009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就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