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163363.1

文献号 : CN1091676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于创利史要涛庞宏俊顾健陈天阳于翠萍杨宇飞徐量包春慧程小浩

申请人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光学望远镜、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和第二光路单元,所述共用光路上设有振镜和光谱分光镜,所述第一光路单元用于将卫星平台输入的待传输信息加载调制形成信号光,所述信号光依次通过所述光谱分光镜和振镜传输至所述光学望远镜远镜后输出,所述第二光路单元用于将所述光学望远镜远镜接收后依次经过所述振镜和光谱分光镜的信号光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对所述电信号进行译码还原后传输至所述卫星平台。本发明提供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通过共用光路单元解决了传统装置体积大、重量重的问题,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微小卫星平台。

权利要求 :

1.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用于卫星平台信息的接收和发射,其特征在于:光学望远镜(1),其用于信号光的发射与接收;

共用光路单元,所述共用光路单元上设有振镜(20)和光谱分光镜(21);

第一光路单元,其用于将卫星平台输入的待传输信息加载调制形成信号光,所述信号光依次通过所述光谱分光镜(21)和振镜(20)传输至所述光学望远镜(1)后输出;

第二光路单元,其用于将所述光学望远镜(1)接收后依次经过所述振镜(20)和光谱分光镜(21),并经能量分光镜(50)反射后的信号光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对所述电信号进行译码还原后传输至所述卫星平台;

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光电跟瞄模块(3),所述光电跟瞄模块(3)包括:潜望式伺服机构(30),其设于所述光学望远镜(1)上,且与所述光学望远镜(1)共光轴;

精跟踪单元(31),其用于控制所述振镜(20)的角度,实现对所述振镜(20)接收的信号光的方向的调整;

粗跟踪单元(32),其用于控制所述潜望式伺服机构(30)转动;

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路单元上经能量分光镜(50)透射的透射光,并将接收的透射光进行成像处理后再传输至所述精跟踪单元(31)和粗跟踪单元(32);

所述第二光路单元包括能量分光镜(50),其用于接收所述光谱分光镜(21)输出的透射光并进行反射和透射,分别形成反射光和透射光;

所述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位于所述能量分光镜(50)的下方,并用于接收经所述能量分光镜(50)透射后形成的所述透射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路单元包括:光源调制单元(40),其用于接收所述卫星平台输入的信息,并将所述信息进行调制并加载至光源上形成信号光;

光纤准直器(41),其用于接收经所述光源调制单元(40)输出的所述信号光,并对所述信号光进行准直扩束后输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路单元还包括: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其用于接收所述能量分光镜(50)输出的所述反射光,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解调单元(52),其用于接收经所述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转化后的所述电信号,并对所述电信号进行译码还原后传输至所述卫星平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包括:第一透镜组(60),其设于所述光谱分光镜(21)和光纤准直器(41)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组(60)用于对从所述光纤准直器(41)传输至所述光谱分光镜(21)的信号光进行准直和整形;

第二透镜组(61),其设于所述能量分光镜(50)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之间,所述第二透镜组(61)用于对从所述能量分光镜(50)传输至所述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的所述反射光进行聚焦;

第三透镜组(62),其设于所述能量分光镜(50)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之间,所述第三透镜组(62)用于对从所述能量分光镜(50)传输至所述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的所述透射光进行聚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热控模块(7),所述热控模块(7)包括:散射面,其用于所述振镜(20)、光源调制单元(40)和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散热;

热敏电阻,其用于监测所述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温度;

电加热器,其用于所述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加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管控模块(8),所述管控模块(8)用于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电源管理、热控管理和状态监测控制管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模块(8)包括:电源管控单元(80),其用于为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提供电源;

系统管控单元(81),其用于实时监视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工作状态,并进行指令控制;

热控管控单元(82),其用于控制所述热控模块(7)的运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模块(8)、光源调制单元(40)、解调单元(52)、精跟踪单元(31)和粗跟踪单元(32)均位于电控箱内。

说明书 :

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间激光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激光通信是指将需要传输的信息如语音、数据、图像等进行编码,并调制到光信号上进入信道传输并到达接收端进行解调还原得到原始信息的过程。
[0003] 激光通信具有如下优势:l)通信频带宽,有利于实现高速数据传输,较容易实现数十Gbps的通信速率;2)天线的口径小,有利于减小通信终端的体积及重量,降低对搭载平台资源的需求;3)激光发散角小,难以截获,有利于保密信息的传输;4)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不受无线电频率使用约束。因此,激光通信是空间信息传输最具竞争力和前景的技术途径,可满足民用及军用安全高效的通信需求。
[0004] 目前国际上对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且以卫星激光通信研究为重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进行了系列卫星激光通信的试验,并逐步进入了工程应用阶段。随着商业航天及微小卫星的发展,一方面,现有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体积、重量、功耗已满足不了搭载需求,导致激光通信载荷微小卫星平台应用受限;另一方面,激光通信载荷装置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不利于降低发射成本,制约了商业航天发展。因此,开展轻小型激光通信载荷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卫星激光通信装置,通过共用光路单元解决了传统装置体积大、重量重的问题。
[0006]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 光学望远镜,其用于信号光的发射与接收;
[0008] 共用光路单元,所述共用光路单元上设有振镜和光谱分光镜;
[0009] 第一光路单元,其用于将卫星平台输入的待传输信息加载调制形成信号光,所述信号光依次通过所述光谱分光镜和振镜传输至所述光学望远镜后输出;
[0010] 第二光路单元,其用于将所述光学望远镜接收后依次经过所述振镜和光谱分光镜的信号光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对所述电信号进行译码还原后传输至所述卫星平台。
[001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光电跟瞄模块,所述光电跟瞄模块包括:
[0012] 潜望式伺服机构,其设于所述光学望远镜上,且与所述光学望远镜共光轴;
[0013] 精跟踪单元,其用于控制所述振镜的角度,实现对所述振镜接收的信号光的方向的调整;
[0014] 粗跟踪单元,其用于控制所述潜望式伺服机构转动;
[0015] 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路单元上传递的部分信号光,并将接收的部分所述信号光进行成像处理后再传输至所述精跟踪单元和粗跟踪单元。
[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光路单元包括:
[0017] 光源调制单元,其用于接收所述卫星平台输入的信息,并将所述信息进行调制并加载至光源上形成信号光;
[0018] 光纤准直器,其用于接收经所述光源调制单元输出的所述信号光,并对所述信号光束进行准直扩束后输出。
[001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光路单元包括:
[0020] 能量分光镜,其用于接收所述光谱分光镜输出的信号光并进行反射和透射,分别形成反射光和透射光;
[0021]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其用于接收所述能量分光镜输出的所述反射光,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0022] 解调单元,其用于接收经所述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转化后的所述电信号,并对所述电信号进行译码还原后传输至所述卫星平台。
[002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位于所述能量分光镜的下方,并用于接收经所述能量分光镜透射后形成的所述透射光。
[0024]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包括:
[0025] 第一透镜组,其设于所述光谱分光镜和光纤准直器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组用于对从所述光纤准直器传输至所述光谱分光镜的信号光进行准直和整形;
[0026] 第二透镜组,其设于所述能量分光镜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之间,所述第二透镜组用于对从所述能量分光镜传输至所述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所述反射光进行聚焦;
[0027] 第三透镜组,其设于所述能量分光镜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之间,所述第三透镜组用于对从所述能量分光镜传输至所述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的所述透射光进行聚焦。
[002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热控模块,所述热控模块包括:
[0029] 散射面,其用于所述振镜、光源调制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的散热;
[0030] 热敏电阻,其用于监测所述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的温度;
[0031] 电加热器,其用于所述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的加热。
[003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管控模块,所述管控模块用于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电源管理、热控管理和状态监测控制管理。
[003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管控模块包括:
[0034] 电源管控单元,其用于为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提供电源;
[0035] 系统管控单元,其用于实时监视所述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工作状态,并进行指令控制;
[0036] 热控管控单元,其用于控制所述热控模块的运行。
[003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管控模块、光源调制单元、解调单元、精跟踪单元和粗跟踪单元均位于电控箱内。
[003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39]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通过能量分光镜将接收到的信号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用于通信探测,一束用于位置探测,使卫星激光通信装置通过单一的激光器能同时实现信号光与信标光的功能;另一方面,在本装置中,设有共用光路单元,在发射和接收信号时,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同时在共用光路单元内传输,简化了光路结构,便于减轻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体积,实现轻小型的设计。
[0040]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其中粗跟踪单元和精跟踪单元共用一个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通过控制开窗使用单个位置探测器实现粗、精跟踪位置的探测;另外,本装置采用780nm/850nm波段的光源,使通信模块的体积变小,不需要使用光放大器等元件,通过采用以上技术,可使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得到最大限度优化,满足微小卫星的搭载需求。

附图说明

[004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0042]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功能框图。
[0043] 图中:1-光学望远镜,20-振镜,21-光谱分光镜,3-光电跟瞄模块,30-潜望式伺服机构,31-精跟踪单元,32-粗跟踪单元,33-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40-光源调制单元,41-光纤准直器,50-能量分光镜,51-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2-解调单元,60-第一透镜组,61-第二透镜组,62-第三透镜组,7-热控模块,8-管控模块,80-电源管控单元,81-系统管控单元,82-热控管控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5]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轻小型卫星激光通信装置,本装置按照功能模块可划分为通信模块、光学模块、光电跟瞄模块3、热控模块和管控模块8,五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卫星平台信息的发射与接收,且发射与接收一般同时进行。具体的,通信模块包括通信发射子模块和通信接收子模块;光学模块包括光路中继子模块和光学望远子模块;光电跟瞄模块3包括粗跟踪单元32和精跟踪单元31。
[0046] 如图2所示,在发送信息时,通信发射子模块从卫星平台上接收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激光调制加载形成信号光后,入射至光路中继子模块上,光路中继子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光进行扩束准直后传输至光学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对信号光进行扩束准直后发射至空间后输出,等待接收方接收。在接收信息时,光学望远镜首先将与其通信合作的接收方发射的信号光进行接收并聚焦,随后将信号光传输至光路中继子模块,光路中继子模块对信号光进行反射和透射分光,同时形成反射光和透射光,其中反射光进入通信接收子模块后将信号光进行译码还原成卫星平台可接收的原始信息,透射光则进入粗跟踪单元和精跟踪单元31进行位置定位。
[0047] 如图1-图2所示,通信发射子模块主要包括光源调制单元40和光纤准直器41,光源调制单元40具体由光源和调制子单元构成,当卫星平台需要发射信号时,调制子单元将需要发生的信号进行调制并加载至光源上,通过信号光的形式入射至光纤准直器41上。这里光源即为激光发射器,且其为780nm/850nm波段的激光发射器,相比于其他波段,此波段的激光发射器体积小,重量轻,有利于减轻装置本身的体积和重量。激光发射器与光纤准直器41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光纤准直器41在接收到激光发射器传输过来的信号光后,对信号光进行准直扩束后通过空间输出。光源调制单元40和光纤准直器41构成第一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主要用于装置在发射信号时的信号发射传输。
[0048] 如图1-图2所示,光学模块主要包括一些光学元件、振镜20、光谱分光镜21和能量分光镜50,其中振镜20主要用于对其接收到的信号光方向的微调,保证装置中的各个元件能较准确的接收到信号光,保证通信时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良好通信,振镜20在本装置中受精跟踪单元31控制。光谱分光镜21主要用于对处于不同波长的波段分别进行透射和反射,由于装置在进行通信的时候接收和发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往往在通信的时候会将发射光和接收光采用不同的波长,当发射光经过光谱分光镜21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将传输至振镜20,振镜20接收到至光谱分光镜21反射的信号光后,将信号光继续传输至光学望远镜1上,光学望远镜1接收至振镜20传输过来的信号光,进行进一步的扩束准直后通过空间发射出去,等待接收端接收。
[0049] 能量分光镜50设于光谱分光镜21的下方,位于经过光谱分光镜21的信号光的透射光路路径上,与光纤准直器41处于两条不同的光路。在装置接收信号时,卫星激光通信装置此时则作为接收端,光学望远镜1将发射端发射的信号光进行收集并聚焦,通过空间传输至振镜20上,振镜20将接收到的信号光的方向进行微调后传输至光谱分光镜21。当接收时的信号光经过光谱分光镜21时,会发生透射,避免了接收的信号光进入到发射信号光的第一光路单元内,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经过光谱分光镜21透射后的接收信号光传输至能量分光镜50,能量分光镜50主要用于将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光进行反射和透射,经过反射和透射后,接收信号光被依次分为透射光和反射光,其中反射光进入到通信接收子模块,透射光则进入光电跟瞄模块3,共同配合完成信号光的接收。
[0050] 如图1-图2所示,通信接收子模块主要包括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和解调单元52,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位于能量分光镜50的反射光的光路路径上,当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光通过能量分光镜50发生反射形成反射光后,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接收到反射光,并将反射光的光信号进行转化变成对应的电信号,再将转化后的电信号传输至解调单元52,解调单元52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判决和译码,还原出原始传输的原始信息至卫星平台。这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和解调单元52构成第二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主要用于装置在接收信号时的信号接收传输工作。
[0051] 如图1-图2所示,光电跟瞄模块3主要包括精跟踪单元31、粗跟踪单元32、潜望式伺服机构30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光电跟瞄模块3主要用于装置在发射和接收信号时光路的调整。在接收信息时,精跟踪单元31主要用于控制振镜20的角度,实现对振镜20接收的信号光的方向的小角度高精度调整,粗跟踪单元32主要用于控制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转动,潜望式伺服机构30设于光学望远镜1上,位于光学望远镜1的前面,套设于光学望远镜1上,且与光学望远镜1共光轴,在粗跟踪单元32的控制下能实现对接收的信号光方向的大角度的调整。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位于能量分光镜50的透射光的光路路径上,接收信号光通过能量分光镜50发生透射形成透射光后,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对接收到透射光后对其进行成像处理,并将成像后的图像信息传输至光电跟瞄模块3,实现位置探测。
[0052] 具体的,在装置接收信号前,由于接收端和发射端可能存在位置偏差,此时,粗跟踪单元32处于开启状态,粗跟踪单元32控制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转动,对信号光进行捕获。相应的,在进行粗跟踪时,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开大窗,捕获后的接收信号光依次通过光学望远镜1、振镜20、光谱分光镜21和能量分光镜50后传输至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上,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对接收到的信号光进行低频成像处理后,将图像信息传输至粗跟踪单元32,粗跟踪单元32对图像信息通过处理计算出光斑脱靶量。根据实际计算的光斑脱靶量进行调整,若脱靶量超过了精调的范围,则先空过粗跟踪调整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转动,再启动精跟踪单元31,进行精调;若光斑脱靶量已经在精调的范围内,则直接进行精调即可。
[0053] 进行精调时,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开启小窗,对入射的信号光进行高频成像,再将高频成像后的图像信息传输至精跟踪单元31,精跟踪单元31通过图像处理后计算光斑脱靶量,根据计算的光斑脱靶量控制振镜20转动,来实现信号光束方向的微调。
[0054] 根据以上所述,振镜20和光谱分光镜21构成共用光路单元,在装置进行接收和发射信号光时,信号光都需要经过共用光路单元,发射光和接受光在光谱分光镜21处依次进入第一光路单元和第二光路单元,相比于传统装置将发射光路和接收光路设置成两条完全独立的光路系统,这里发射和接收共用一段光路单元,大大简化了装置的光路设置,从而减轻了装置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减少了发射的成本,适用于轻小型的卫星。
[0055] 进一步的,本装置通过能量分光镜50将接收到的信号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用于通信,一束用于位置探测,使卫星激光通信装置通过单一的激光器能同时实现信号光与信标光的功能,另外,精跟踪单元31和粗跟踪单元32共用同一个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以上的设计,均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本装置本身的结构,使其具有轻小型的特点。
[0056] 进一步的,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透镜组件,透镜组件包括三组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60、第二透镜组61和第三透镜组62。其中,第一透镜组60设于光谱分光镜21和光纤准直器41之间,主要用于对从光纤准直器41传输至光谱分光镜21的信号光进行准直和整形;第二透镜组61设于能量分光镜50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之间,主要用于对从能量分光镜50传输至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的反射光进行聚焦;第三透镜组62设于能量分光镜50和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之间,主要用于对从能量分光镜50传输至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的透射光进行聚焦。透镜组件的设置使得装置中传输的信号光更加稳定,有利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传输,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0057] 如图1-图2所示,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热控模块7,热控模块7主要用于装置的加热或散热。由于装置的运行环境位于外太空,因此环境温度不稳定,容易出现高温或低温的极端环境,另外,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有些部件容易产生热量,若不及时散热,可能会损坏部件,如光谱分光镜21和能量分光镜50,若不及时散热,可能会导致镜面产生不可逆的弯曲,严重影响装置的功能,因此,热控模块7的存在很有必要。
[0058] 热控模块7主要包括散射面、热敏电阻和电加热器,其中,散射面主要用于振镜20、光源调制单元40和潜望式伺服机构伺服机构30的散热,因为振镜20时刻处于转动或振动的状态,所以易产生热量,光源调制单元40中的激光发射器则容易产生热量,潜望式伺服机构30同理由于设有电机,长时间运行后可能会产生高温,散射面通过结构热传导对这些热源进行有效的散热。热敏电阻和电加热器协同工作,热敏电阻主要用于监测共用光路单元、第一光路单元、第二光路单元和潜望式伺服机构相关位置的温度,反馈给电加热器后,电加热器则用于对应位置的加热。因为光学模块的理论工作温度在20℃左右,若温度过低或过高,则会影响信号光的传输,从而影响通信的正常运行。
[0059] 如图1-图2所示,卫星激光通信装置还包括管控模块8,管控模块8主要用于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电源管理、热控管理和状态监测控制管理,管控模块8具体包括电源管控单元80、系统管控单元81和热控管控单元82。其中,电源管控单元80主要用于为卫星激光通信装置的各个需要供电的元器件提供电源;系统管控单元81主要用于实时监视卫星激光通信装置各个元器件的工作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工作状态,对个元器件并进行指令控制,相互配合,实现通信的目的;热控管控单元82主要用于控制热控模块7的运行,辅助热控模块7对装置进行控温。
[0060] 进一步的,管控模块8、光源调制单元40、解调单元52、精跟踪单元31和粗跟踪单元32均位于电控箱内,对各个单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集中也便于管理。
[0061] 综上所述,在发射信号时,光源调制单元40接收卫星平台需要发射的信号,将需要发射的信号进行调制加载至光源上,通过信号光的形式入射至光纤准直器41上,光纤准直器41在接收到激光发射器传输过来的信号光后,对信号光进行准直扩束后通过空间输出至光谱分光镜21,光谱分光镜21将接收到的信号光进行反射至振镜20,振镜20在光电跟瞄模块3的控制下对接收到的信号光的方向进行微调后传输至光学望远镜1上,光学望远镜1接收至振镜20传输过来的信号光,进行进一步的扩束准直后通过空间发射出去,等待接收端接收,发射完毕。本装置在发射信号光时,信号光主要通过第一光路单元、共用光路单元和光学望远镜,第一光路单元、共用光路单元和光学望远镜构成发射光路路径。
[0062] 在接收信号时,粗跟踪单元32先控制潜望式伺服机构30的转动,对信号光进行捕获跟踪,捕获跟踪后的信号光通过光学望远镜1聚焦后传输至振镜20,振镜20对接收到的信号光的方向进行微调后传输至光谱分光镜21上,光谱分光镜21此时对接收光产生透射,接收信号光经过光谱分光镜21透射后传输至能量分光镜50上,能量分光镜50对接收到的透射光进行反射和透射分别形成透射光和反射光,其中透射光传输至电荷耦合元件CCD相机33上进行成像处理实现位置探测,反射光则传输至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上,雪崩光电二极管APD51将接收到的反射光从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传输至解调单元52,最后解调单元52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判决及译码,将电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传输至卫星平台,接收完毕。本装置在接收信号光时,信号光主要通过光学望远镜、共用光路单元和第二光路单元,光学望远镜、共用光路单元和第二光路单元构成接收光路路径。
[0063]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