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063533.9

文献号 : CN10925991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管小晴

申请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包括带体,带体的内侧面设有用于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按压气囊,按压气囊上连通有用于给按压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的充放气机构。本方案实现了收腹带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从而使子宫内的恶露瘀血排出。

权利要求 :

1.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带体,所述带体的内侧面设有用于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按压气囊,所述按压气囊上连通有用于给按压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的充放气机构,所述充放气机构包括与按压气囊连通的充放气气囊和转动的挤压盘,挤压盘上设有缺口,挤压盘与充放气气囊相贴;所述带体的内侧面设有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所述带体的内侧面设有滑槽,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均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腰部夹层和腹部夹层上均连接有弹性件和拉动绳,所述拉动绳远离腰部夹层或者腹部夹层的一端均连接有挂件,所述带体的外侧面设有若干与挂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

还包括第一腿带,所述带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一活塞腔,第一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簧,第一活塞与第一腿带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活塞腔上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上设有进气单向阀,所述第一活塞腔上连通有若干出气管,出气管上均设有出气单向阀,所述出气管与带体相贴,出气管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出气孔,出气管吹出的气体可通过带体进入到带体的内侧;

还包括第二腿带,所述带体中设有可充气的腔体,带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二活塞腔,第二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与第二活塞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簧,第二活塞与第二腿带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活塞腔与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上设有用于将带体固定到身体上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中均放有附加功能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功能包包括挤压包、中药包和中药穴位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包为沙包或者充气包。

说明书 :

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

背景技术

[0002] 当妇女术后或者产后,为了排除子宫内的恶露瘀血,现目前为人工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从而将子宫内积存的恶露瘀血排出。虽然通过人工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可利于恶露瘀血的排出,但是医生反复不断的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工作强度较大,时间久了,医生的手部会感到酸痛。而现在还没有对子宫进行自动按压和按摩的装置。
[0003] 产后收腹带是借助物理方法帮助产妇收腹的一种腹带,产后收腹带对防止产后腹肌松弛、防止内脏下垂、减少产后出血、利于伤口的愈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但是,现目前的产后收腹带无法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因此目前的产后收腹带对于恶露瘀血的排出并没有辅助作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以实现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从而使子宫内的恶露瘀血排出。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包括带体,带体的内侧面设有用于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按压气囊,按压气囊上连通有用于给按压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的充放气机构。
[0006]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将本收腹带缠绕在腹部上,人躺在病床上,充放气机构间歇给按压气囊进行充放气,从而使按压气囊间歇收缩和膨胀,按压气囊间歇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由此,按压气囊模拟手部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实现了本收腹带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利于使子宫内的恶露瘀血排出。
[000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使得收腹带具有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作用,从而可使恶露瘀血排出,无需人工进行按压和按摩,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操作简单方便。由于本收腹带本身具有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作用,因此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时,无需将收腹带取下,操作方便,且可使收腹带持续对产妇的腹部起作用,从而达到收腹、防止内脏下垂和塑性美体的目的。
[0008] 进一步,充放气机构包括与按压气囊连通的充放气气囊。通过不断的挤压充放气气囊,从而使得充放气气囊给按压气囊进行充放气,即当挤压充放气气囊时,充放气气囊中的气体进入到按压气囊中,按压气囊膨胀,当松开充放气气囊时,按压气囊中的气体又回到充放气气囊中,按压气囊收缩。当然,本方案中不断的挤压充放气气囊可为人工挤压也可通过机器自动对充放气气囊进行挤压。
[0009] 进一步,充放气机构还包括转动的挤压盘,挤压盘上设有缺口,挤压盘与充放气气囊相贴。使挤压盘转动,挤压盘转动过程中,当充放气气囊与挤压盘的缺口相贴时,挤压盘不对充放气气囊进行挤压,从而使按压气囊收缩;当充放气气囊与挤压盘的凸出部位相贴时,挤压盘对充放气气囊进行挤压,从而使按压气囊膨胀。
[0010] 进一步,带体上设有用于将带体固定到身体上的固定件。固定件用于将带体的两端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带体固定到身体上。
[0011] 进一步,带体的内侧面设有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中均放有附加功能包。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用于放置附加功能包。附加功能包可对产妇具有一些额外的辅助治疗作用,从而增加了本收腹带的治疗功能。
[0012] 进一步,附加功能包包括挤压包、中药包和中药穴位贴。挤压包产后即可使用,通过对子宫进行挤压,具有使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中药包和中药穴位贴可有助于恶露的排出,有利于产妇排气排便,对于养心安神、补肾壮阳、补脾健胃、治疗失眠、治疗妊娠腰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0013] 进一步,挤压包为沙包或者充气包。由此,通过沙包的重力或者充气包的挤压实现对子宫的挤压。充气包能够充放气,体积可收缩,相比沙包,质量较轻,携带方便。
[0014] 进一步,带体的内侧面设有滑槽,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均滑动连接在滑槽内,腰部夹层和腹部夹层上均连接有弹性件和拉动绳,拉动绳远离腰部夹层或者腹部夹层的一端均连接有挂件,带体的外侧面设有若干与挂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由此,通过拉扯拉动绳,从而可使腹部夹层或者腰部夹层在滑槽内滑动,然后通过挂件和不同的连接件连接,使得使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固定到带体的不同位置上。弹性件用于使腰部夹层或者腹部夹层在滑槽内反向移动。通过本方案实现了腹部夹层和腰部夹层在带体上的位置的调节,由此可适应产妇形变,当产妇的体型改变后,通过使腰部夹层和腹部夹层移动,从而仍可使附加功能包在人体的固定部位、固定穴位上发挥作用。
[0015]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腿带,带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一活塞腔,第一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簧,第一活塞与第一腿带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绳,第一活塞腔上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上设有进气单向阀,第一活塞腔上连通有若干出气管,出气管上均设有出气单向阀,出气管与带体相贴,出气管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出气孔,出气管吹出的气体可通过带体进入到带体的内侧。第一腿带用于绑在产妇的大腿部。随着产妇的康复,产妇可下床走路,但是仍需要收腹带进行收腹,从而达到塑造美体的目的。产妇走动时,产妇的腿部会带动第一腿带一同移动,第一腿带通过第一拉绳间歇性拉动第一活塞在第一活塞腔内滑动。第一拉簧用于使第一活塞在第一活塞腔内复位。当第一拉绳拉动第一活塞在第一活塞腔内滑动时,第一活塞腔吸气,外界的气体通过进气口和进气单向阀进入到第一活塞腔中。当第一拉簧使得第一活塞在第一活塞腔内反向滑动复位时,第一活塞腔内的气体通过出气管和出气单向阀排出,排出的气体通过若干出气孔吹到身体与收腹带相贴的各个部位,从而对收腹带作用的部位进行吹气,起到降温散热、除汗的作用,提高了产妇的舒适度。
[0016]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腿带,带体中设有可充气的腔体,带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二活塞腔,第二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与第二活塞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簧,第二活塞与第二腿带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第二活塞腔与腔体连通。由于带体中设有可充气的腔体,故通过给腔体充放气,可使带体膨胀,从而对带体的收紧程度进行调节。第二腿带用于绑在另一大腿上。当产妇走路活动时,产妇也会带动第二腿带移动,第二腿带通过第二拉绳带动第二活塞在第二活塞腔内滑动。第二拉簧用于使第二活塞在第二活塞腔内反向移动复位。由于第二活塞腔与腔体连通,故第二活塞在第二活塞腔内往复滑动时,可对腔体进行交替充放气,使腔体交替收缩和膨胀。由此,再通过第一活塞腔的配合,当第一活塞腔向收腹带的内侧面吹气时,腔体收缩,腔体变松,腔体与腹部之间的空隙变大,便于第一活塞腔吹出的气体的扩散,防止带体与身体相贴过紧而不利于第一活塞腔吹出的气体的流动,从而使散热、除汗作用更好。另外,腔体的交替收缩和膨胀可模拟按摩,从而提高了本收腹带的使用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实施例1中带体的内侧面示意图;
[0018] 图2为实施例1中充放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实施例1中带体的两端设有挂钩和挂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实施例1中带体的外侧面设有绷紧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实施例2中带体的内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实施例2中带体的外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实施例3中带体的外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为实施例3中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实施例4中带体的外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为按压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带体1、腹部夹层2、腰部夹层3、魔术贴4、充放气机构5、按压气囊6、气管7、挂钩8、绷紧带9、挂口10、滑槽11、拉动绳12、挂环13、弹性条14、连接钩15、出气管16、第一活塞腔17、第一拉簧18、进气口19、进气单向阀20、出气单向阀21、第一活塞22、第一拉绳23、第一腿带24、出气孔25、出气口26、第二拉簧27、第二活塞28、第二拉绳29、第二腿带30、壳体31、挤压盘32、宫底按压气囊33、宫体按压气囊34、第二充放气气囊35。
[0029] 实施例1
[0030]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图4所示。
[0031] 如图1所示,一种剖腹产用产后收腹带,包括带体1,带体1上设有用于将带体1的左、右两端固定在一起的固定件,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为设在带体1左、右两端的魔术贴4,当然,固定件也可为如图3所示的设在带体1左、右两端的挂钩8和挂口10;或者固定件也可为如图4所示的设在带体1外侧面上的绷紧带9,通过使绷紧带9绷紧缠绕,从而可将带体1绑缚在身体上。
[0032] 带体1的内侧面设有用于对子宫进行按压和按摩的按压气囊6,结合图10所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按压气囊6包括宫底按压气囊33和宫体按压气囊34,宫体按压气囊34的按压面的中间位置向下凹陷呈凹形,两侧凸出。宫底按压气囊33和宫体按压气囊34上均连通有气管7,气管7远离按压气囊6的一端连接有用于给宫体按压气囊34和宫底按压气囊33进行充气和放气的充放气机构5。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充放气机构5包括通过气管7与宫体按压气囊34连通的第一充放气气囊、通过气管7与宫底按压气囊33连通的第二充放气气囊35、挤压盘32和壳体31,第一充放气气囊、第二充放气气囊35和挤压盘32均位于壳体31内,且第一充放气气囊和第二充放气气囊35分别位于挤压盘的两侧,挤压盘32上设有缺口,壳体31上外接有驱动挤压盘32转动的电机(图中未示出),挤压盘32与第一充放气气囊和第二充放气气囊35相贴。通过使电机带动挤压盘32转动,挤压盘32转动过程中,挤压盘32会间歇对第一充放气气囊和第二充放气气囊35进行挤压。当挤压盘32对第一充放气气囊进行挤压时,第一充放气气囊中的气体通过气管7进入到宫体按压气囊34中,宫体按压气囊34膨胀,由于宫体按压气囊34的按压面的中间位置向下凹陷,故宫体按压气囊34的凹陷的按压面将子宫的宫体卡住,从而模拟人工按压子宫时的一只手将子宫的宫体按住,当挤压盘
32不对第一充放气气囊挤压时,第一充放气气囊的体积变大,宫体按压气囊34中的气体自然流入到第一充放气气囊中,宫体按压气囊34收缩变小。当挤压盘32对第二充放气气囊35进行挤压时,第二充放气气囊35中的气体通过气管7进入到宫底按压气囊33中,宫底按压气囊33膨胀,对子宫的宫底进行按压,从而模拟人工的另一只手对子宫的宫底进行按压和按摩,当挤压盘32不对第二充放气气囊35挤压时,第二充放气气囊35的体积变大,宫底按压气囊33中的气体自然流入到第二充放气气囊35中,宫底按压气囊33收缩变小。由此,通过挤压盘32的不断转动,实现了子宫宫体和宫底的依次逐步反复按压和按摩,模拟的更加逼真,达到了模拟按压和按摩子宫的目的,利于恶露瘀血的排出。当然,也可将第一充放气气囊和第二充放气气囊35从壳体31中取出,通过人工不断的对第一充放气气囊和第二充放气气囊35进行挤压,使宫底按压气囊33和宫体按压气囊34不断的膨胀和收缩,也能达到按压和按摩子宫的目的。
[0033] 带体1的内侧面设有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相当于衣服中的口袋。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中均放有附加功能包。本实施例中的附加功能包包括挤压包、中药包和中药穴位贴。本实施例中的中药包成分为:莱菔子75g、白芥子75g、王不留行75g、苏子75g、决明子50g、补骨脂50g。
[0034] 挤压包可为充气包或者沙包,当产后即可使用,将挤压包放在腹部夹层2中,挤压包对子宫进行挤压,从而使子宫收缩,能够起到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中药穴位贴为常见的穴位贴,使用时,将中药穴位贴放在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中,用于产后前72小时,从而可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中药包用于产后2周内,使用时,使用微波炉加热并置于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中,每日两次,一次一包,每次的时间为20-30min。通过使用中药穴位贴和中药包利于温经通络,有助于恶露的排出,有利于产妇排气排便。并且,对于治疗失眠、妊娠腰痛具有显著的作用。另外,还有利于下乳消肿、养心安神、补脾健胃,有利于产妇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0035] 实施例2
[0036] 实施例2基本如附图5-图6所示。
[0037]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带体1的内侧面设有位于按压气囊6两侧的弯折的滑槽11,滑槽11的一端朝向上方,滑槽11的另一端朝向按压气囊6。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均滑动连接在滑槽11内,腰部夹层3和腹部夹层2上均靠近按压气囊6的侧部连接有弹性条14,腰部夹层3和腹部夹层2均远离按压气囊6的侧部连接有拉动绳12。拉动绳12位于滑槽11内,拉动绳12远离腰部夹层3或者腹部夹层2的一端位于带体1的外侧,且均连接有挂环
13。结合图6所示,带体1的两端的外侧面均设有四个与挂环13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钩15。由此,通过拉扯拉动绳12,从而可使腹部夹层2或者腰部夹层3在滑槽11内滑动,然后通过挂环
13和不同的连接钩15连接,使得使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固定到带体1的不同位置上。弹性条14用于使腰部夹层3或者腹部夹层2在滑槽11内反向移动。通过本方案实现了腹部夹层2和腰部夹层3在带体1上的相对位置的调节,由此可适应产妇形变,即当产妇的体型变小后,通过使挂环13挂在偏上方的连接钩15上,腰部夹层3和腹部夹层2在弹性条14的作用下靠近按压气囊6,当产妇的体形变大后,通过使挂环13挂在偏下方的连接钩15上,腰部夹层3和腹部夹层2在拉动绳12的作用下远离按压气囊6。由此,通过本实施例可对腰部夹层3和腹部夹层2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仍可使附加功能包作用在人体的固定部位、固定穴位上进行发挥作用,防止产妇体形的变化而使附加功能包的作用发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上,进而保证附加功能包充分发挥作用。
[0038] 实施例3
[0039] 实施例3基本如附图7-图8所示。
[0040]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位于带体1下方的第一腿带24,带体1的外侧面设有第一活塞腔17,第一活塞腔17内竖直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22,第一活塞22与第一活塞腔17的内上壁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簧18,第一活塞22与第一腿带24之间连接有第一拉绳23,第一活塞腔17上设有进气口19,进气口19上设有使外界气体单向流入到第一活塞腔17中的进气单向阀20。第一活塞腔17的左、右两侧上均连通有三个出气管16,出气管16上均设有出气单向阀21,出气管16与带体1相贴,结合图8所示,出气管16的靠近带体1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出气孔25,出气管16吹出的气体可通过带体1进入到带体1的内侧面。第一腿带24用于绑在产妇的大腿部。随着产妇的康复,产妇可下床走路,但是仍需要收腹带进行收腹,从而达到塑造美体的目的。当产妇走动时,产妇的腿部会带动第一腿带24一同移动,第一腿带24通过第一拉绳23间歇性拉动第一活塞22在第一活塞腔17内向下滑动。第一拉簧18用于使第一活塞22在第一活塞腔17内向上滑动而复位。当第一拉绳23拉动第一活塞22在第一活塞腔17内滑动时,第一活塞腔17吸气,外界的气体通过进气口19和进气单向阀20进入到第一活塞腔17中储存起来。当第一拉簧18使得第一活塞22在第一活塞腔17内反向滑动复位时,第一活塞腔17内的气体通过出气管16和出气单向阀21排出,排出的气体通过出气管
16上的若干出气孔25吹到各个部位,从而对收腹带收紧的部位进行吹气,起到对收腹带收紧的部位降温散热、除汗的作用,由此,提高了产妇的舒适度。
[0041] 实施例4
[0042] 实施例4如图9所示。
[0043]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二腿带30,带体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设有可充气的腔体,带体1的外侧面设有第二活塞腔,第二活塞腔内竖直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28,第二活塞28与第二活塞腔的内上壁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簧27,第二活塞28与第二腿带30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29;第二活塞腔的顶部设有与腔体连通出气口26。由于带体1中设有可充气的腔体,故通过给腔体充放气,可使带体1膨胀,从而对带体1的收紧程度进行调节。第二腿带30用于绑在产妇的另一大腿上。当产妇走路活动时,产妇也会带动第二腿带30移动,第二腿带30通过第二拉绳29带动第二活塞28在第二活塞腔内滑动。第二拉簧27用于使第二活塞28在第二活塞腔内反向移动复位。由此,产妇走路时,第二活塞28在第二活塞腔内往复移动。由于第二活塞腔与腔体连通,故第二活塞28在第二活塞腔内往复滑动时,可对腔体进行交替充放气,使腔体交替收缩和膨胀。由此,通过与第一活塞腔17的配合,当第一活塞腔17向收腹带的内侧面不吹气时,腔体膨胀,腔体变紧;当第一活塞腔17向收腹带的内侧面吹气时,腔体收缩,腔体变松,腔体与身体之间的空隙变大,便于第一活塞腔17吹出的气体的扩散,防止带体1与腹部相贴过紧而不利于第一活塞腔17吹出的气体的流动,从而使散热、除汗作用更好。另外,腔体的交替收缩和膨胀可模拟对身体进行按摩,从而提高了本收腹带的使用时的舒适度。
[0044]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