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35599.4

文献号 : CN1093129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木长斗司多田修平法福守远藤刚

申请人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的室外机(1)以及冷冻循环装置(S)通过支撑托架(50)在机箱(20)上支撑热交换器(8)。支撑托架(50)具备热交换侧保持部(51)、机箱侧保持部(52)、翅片接触部(55)。热交换侧保持部(51)位于将热交换部(40)和分接集合管(41)连接的导热管(43)的部位,各导热管(43)贯通。机箱侧保持部(52)从位于通过热交换侧保持部(51)中的热交换部(8)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缘沿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且被固定于机箱(20)。翅片接触部(55)与热交换侧保持部(51)或机箱侧保持部(52)一体设置、且抵接配置或接近配置于与分接集合管(41)邻接的缘部(40a)。

权利要求 :

1.一种室外机,具备: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和一对分接集合管,该热交换部具有多个导热管和与该导热管接合的多个导热翅片,该导热管由具备截面大致椭圆形状的扁平管构成且沿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该一对分接集合管沿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对置配置,并且对从该热交换部延伸设置的该导热管的端部进行捆扎;以及通过支撑托架支撑该热交换器的机箱,

该室外机的特征在于,

该支撑托架具备:

位于连接该热交换部和该分接集合管的该导热管的部位且该各导热管贯通的热交换侧保持部;

机箱侧保持部,其从位于通过该热交换侧保持部中的该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缘沿该导热管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固定于该机箱;以及翅片接触部,其与该热交换侧保持部或该机箱侧保持部一体设置,并且抵接配置于或接近配置于该热交换部中的与该分接集合管邻接的缘部,上述支撑托架的上述热交换侧保持部与上述分接集合管接近配置或抵接配置,上述支撑托架的上述机箱侧保持部从该分接集合管侧向上述热交换部的上述缘部侧延伸设置,上述翅片接触部从上述机箱侧保持部的前端沿上述热交换部的上述缘部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热翅片由多个板状部件构成,以预定的间隔在水平方向上层叠,上述导热管贯通该导热翅片,并与该导热翅片接合,上述翅片接触部与构成上述热交换部的上述缘部的最外侧的该导热翅片抵接配置或接近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托架的上述热交换侧保持部作为上述翅片接触部与上述热交换部的上述缘部接近配置或抵接配置,上述支撑托架的上述机箱侧保持部从该热交换部侧向上述分接集合管侧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侧保持部被固定于上述分接集合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侧保持部被固定于各上述导热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箱侧保持部通过绝缘部件被固定于上述机箱。

7.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以及

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于该室外机的室内机。

说明书 :

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构成空调机等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热交换器,所熟知导热管贯通以预定的间隔层叠的导热翅片的形式的热交换器。
[0003] 这样形式的热交换器相比于由导热管与导热翅片构成的热交换部中的导热翅片与导热翅片的间隔(翅片间距)有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的间隔变大的倾向。若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的间隔变大,则空气从热交换部通过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之间。
[0004] 因此,存在通过导热翅片与导热翅片之间的风量相对地减少、作为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的问题。
[0005] 另外,由于空气通过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之间,在分接集合管、分接集合管与翅片之间的导热管上附着盐分等的腐蚀元素,存在产生腐蚀的可能性变高的问题。
[0006]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用包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机箱部件推压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之间并用密封部件堵塞,隔断在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之间流动的空气。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030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需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可是,在具备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必须将热交换器固定于冷冻循环装置的机箱部件。即使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外单元中,与机箱部件的固定部件也接合于分接集合管。
[0012] 可是,由于这样的固定部件设置于与上述密封部件不同的个体上,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变复杂且部件数量增多、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0013]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兼具防止由流经分接集合管与翅片之间的空气产生的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以及腐蚀、向机箱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的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具有:热交换器,其具有热交换部和一对分接集合管,该热交换部具有由具备截面大致椭圆形的扁平管构成沿水平方向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多个导热管、与该导热管接合的多个导热翅片,该一对分接集合管沿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对置配置,且对从该热交换部延伸设置的该导热管的端部进行捆扎;通过支撑托架支撑该热交换器的机箱,该支撑托架具备:位于连接该热交换部和该分接集合管的该导热管的部位且该各导热管贯通的热交换侧保持部;从位于通过该热交换侧保持部中的该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缘沿该导热管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且被固定于该机箱的机箱侧保持部;以及与该热交换侧保持部或该机箱侧保持部一体设置且抵接配置于或接近配置于该热交换部中的与该分接集合管邻接的缘部的翅片接触部。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兼具分接集合管与导热翅片之间的空气流的限制、向机箱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的室外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冷冻循环系统图。
[0019] 图2是表示构成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机的内部的俯视图。
[0020] 图3A是表示构成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主视图。
[0021] 图3B是表示构成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例,是沿图3A的A-A线的剖视图。
[0022]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立体图。
[0023]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的主视图。
[0024]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托架与机箱的固定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0025]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
[0026]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
[0027]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0028]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
[0029]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其他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
[0030]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其他方式中的分接集合管附近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第一实施方式>
[0032]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在相同元件中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3] <空调机的结构>
[0034] 在图1中表示作为采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空调机S。
[0035] 空调机S具备室外机1和室内机2。
[0036] 室外机1具备储液器5、压缩机6、四方阀7、室外热交换器8、室外膨胀阀9、室外送风机10。
[0037] 室内机2具备室内热交换器12、室内送风机13以及室内膨胀阀14。
[0038] 室外机1的各设备、室内机2的各设备通过制冷剂配管3连接,形成冷冻循环。在制冷剂配管3中封入作为热介质的制冷剂,制冷剂3通过制冷剂配管3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循环。
[0039] 其次,关于构成室外机1的各设备进行说明。
[0040] 储液器5为了储存过渡时的冷凝水而设置,将混淆于向压缩机6供给的气体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分离,将制冷剂调整为适当的干度。
[0041] 压缩机6压缩吸入的气体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并排出。
[0042] 四方阀7通过在实线的路径与虚线的路径中切换,向压缩机6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改变地改变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并且,四方阀7通过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的切换。
[0043] 室外热交换器8通过后述的支撑结构被支撑于室外机1的机箱20(参照图2),在制冷剂与屋外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4] 室外膨胀阀9是对液体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行绝热膨胀,并气化的节流阀。
[0045] 室外送风机10对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外部气体。
[0046] 其次,关于构成室内机2的各设备进行说明。
[0047] 室内热交换器12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8] 室内送风机13对室内热交换器12供给室内空气。
[0049] 室外膨胀阀14是使液体制冷剂(液制冷剂)隔热膨胀并气化的调节阀。另外,室内膨胀阀14通过使其节流量变化而能使流经室内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0050] 另外,在室外机1的内部如图2所示配置各设备。
[0051] 形成室外机1的外形的机箱20具备顶板(未图示)、底板21、侧板22~25,其内部空间通过隔板26划分为热交换室31与机械室32。另外,侧板由机械室侧前侧板32与机械室侧后侧板23、及热交换室侧前侧板24与热交换室侧后侧板25构成。
[0052] 热交换器31由热交换室侧前侧板24、热交换室侧后侧板25以及隔板26构成,在热交换室31内部配置室外热交换器8和室外送风机10。
[0053] 另外,热交换室31分别在机械室侧后侧板23与热交换室侧后侧板25之间、及热交换室侧前侧板24与热交换室侧后侧板25之间设置吸入空气的吸气口27、28。而且,在热交换室侧前侧板24上设置用于从室外机的前面排出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排气口29。
[0054] 通过这样的热交换室31的结构,从设置于室外机1的背面以及侧面的吸气口27、28吸入空气。并且,被吸入的空气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并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从设置于室外机前面的排气口29向室外机外部排出。
[0055] 机械室32由机械室侧前侧板22、机械室侧后侧板23以及隔板26构成,在机械室32内部配置储液器5、压缩机6等。
[0056] <空调机的动作>
[0057] 其次,关于进行向室内供给冷风的制冷运转时的空调机S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8] 图1中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制冷剂的流动,四方阀7如实线表示进行切换。
[0059] 在压缩机6中被压缩并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四方阀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8。
[0060]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8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内期间向通过室外送风机10供给的外部气体散热并进行冷凝,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0061] 从气体制冷剂冷凝的液体制冷剂经过室外膨胀阀9向室内机2送入。并且,此时,由于室外膨胀阀9不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因此制冷剂不进行隔热膨胀而以液体制冷剂的状态通过。
[0062] 流入室内机2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14中隔热膨胀、且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2。
[0063] 液体制冷剂在隔热膨胀时从通过室内送风机13供给的室内空气夺取蒸发气化热而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0064] 并且,夺取了蒸发气化热的室内空气被相对地冷却,向室内送入冷风。
[0065] 从液体制冷剂中气化了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入室外机1。
[0066] 返回室外机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方阀7流入储液器5。
[0067] 流入储液器5的气体制冷剂所混入的液体制冷剂在储液器5中被分离,调整至预定的干度,向压缩机6中供给并再次被压缩。
[0068] 如上,通过制冷剂向实线箭头的方向在冷冻循环中循环,实现向室内供给冷风的制冷运转。
[0069] 其次,关于进行向室内供给暖风的制热运转时的空调机S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0] 图1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四方阀7如虚线所示进行切换。
[0071] 在压缩机6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四方阀7流入室内机2。
[0072] 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2中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2内期间向通过室内送风机13供给的室内空气散热并冷凝,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0073] 并且,受热的室内空气相对地被加热,向室内送入暖风。
[0074] 从气体制冷剂冷凝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14向室外机1送入。并且,此时,由于室内膨胀阀14不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因此制冷剂不会膨胀,以液体制冷剂的状态通过。
[0075] 流入室外机1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9中隔热膨胀、且流入室外热交换器8。
[0076] 液体制冷剂在进行隔热膨胀时从通过室外送风机10供给的外部气体夺取蒸发气化热进行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0077] 从液体制冷剂中气化并从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方阀7流入储液器5。
[0078] 流入储液器5的气体制冷剂所混入的液体制冷剂在储液器5中被分离,调整为预定的干度,向压缩机6供给并再次被压缩。
[0079] 如上,通过制冷剂向虚线的箭头方向在冷冻循环中循环,实现向室内供给暖风的制热运转。
[0080] 其次,关于上述的室外热交换器8进行说明。
[0081]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8具备热交换部40和分接集合管41。
[0082] 热交换部40是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量的交换的部位,由多个导热翅片44、多个导热管43构成。
[0083] 导热翅片44由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另外,导热翅片44在板状部件的长边方向沿上下方向、且板面对置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空出预定间隔(1.5mm左右)且层叠配置。并且,屋外的空气在层叠的导热翅片44之间的间隙通过。
[0084] 并且,图2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热交换部40弯曲为大致L字形状,图3A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8为了使结构的理解容易,作为具备平板状的热交换部的热交换器进行描述。
[0085] 导热管43如图3B所示具备截面为大致椭圆形形状的扁平管形状,由内部被分割为沿长边方向的多个流路的管状部件构成。另外,导热管43在椭圆形状的平坦部面向上下方向、且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空出预定的间隔地进行配置。并且,导热管43贯穿层叠的各导热翅片44、且接合于各导热翅片44。
[0086] 另外,在各导热管43的两端部上连通分接集合管41。
[0087] 分接集合管41如图3A所示,具备分集集管41a、折返集管41b。
[0088] 分集集管41a在其两端部捆扎各导热管43,且相对于导热管43分配、汇集制冷剂。另外,在分集集管41a中连接作为气体制冷剂的出入口的气体管45和作为液体制冷剂的出入口的液体管46。
[0089] 折返集管41b向另一导热管43送入从导热管43排出的制冷剂。
[0090] 并且,分接集合管41、与其相邻的导热翅片44的间隔比导热翅片44之间的间隔大,其间隔设定为20mm左右。
[0091] 另外,构成室外热交换器8的导热翅片44、导热管43以及分接集合管41由相同材料的铝合金构成,且通过相互钎焊而一体地被接合。
[0092] 这种结构的室外热交换器8如图2所示通过支撑托架50设置于机箱20的热交换室31内。
[0093] 支撑托架50如图2、图4所示设置于热交换部40与分接集合管41之间。
[0094] 并且,在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描述在分集集管41a上配置支撑托架50的情况,但如图2所示,支撑托架50在折返集管41b侧也相同地配置。
[0095] 支撑托架50如图4所示配置于在层叠中位于最外侧并构成与分接集合管41邻接的热交换部40的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与分接集合管41之间。即,支撑托架50配置于连接热交换部40和分接集合管的导热管43的部位。
[0096] 另外,支撑托架50如图4~图6所示具备热交换侧保持部51、机箱侧保持部52以及翅片接触部55。
[0097]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通过冲压成形从由与室外热交换器8相同材料的铝合金形成的平板状的板状部件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状。
[0098] 热交换侧保持部51是被固定于室外热交换器8的部位且以被吸入室外机1的空气不会进入机械室32的方式将热交换部40与机械室30隔开的部位。热交换侧保持部51具备平板形状,与导热管43相同形状以及相同数量的管孔56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并以贯通板面的方式开口(参照图5)。另外,热交换侧保持部51以导热翅片44之间的间隔在接近位于最外侧且构成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的状态下沿导热翅片44的板面配置。并且,热交换侧保持部51中的各导热管43没有间隙地贯通管孔56。
[009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侧保持部51通过钎焊将管孔56固定于导热管43的外周。
[0100] 另外,热交换侧保持部51以其上游侧端缘与导热翅片44的前端一致的方式设定尺寸。
[0101] 机箱侧保持部52是被固定于构成机箱20的侧板的部位。机箱侧保持部52由上游侧保持片53以及下游侧保持片54构成。
[0102] 上游侧保持片53具备平板形状,从热交换侧保持部51的上游侧端缘沿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
[0103] 下游侧保持片54具备平板形状,从热交换侧保持部51的下游侧端缘沿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
[0104] 并且,热交换侧保持部51的上游侧端缘与下游侧端缘指空气通过热交换部40时位于上游侧的端缘和位于下游侧的端缘。
[010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游侧保持片53以及下游侧保持片54以任何一个都相对于热交换侧保持部51正交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能沿隔板26延伸设置下游侧保持片54,与隔板26一起形成空气流路。即,根据与机箱侧保持部52结合的机械室侧后侧板23的形状、及隔板26的形状等,上游侧保持片53以及下游侧保持片54能够获得多种形式。
[0106] 翅片接触部55是使被吸入室外机1的空气不在导热翅片44与分接集合管41之间通过而是通过热交换部40的方式进行引导的部位。
[0107] 翅片接触部55与在层叠中位于最外侧且构成与分接集合管41邻接的热交换部40的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抵接配置或靠近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侧保持部51兼作翅片接触部55。
[0108] 因此,支撑托架50的热交换侧保持部51以导热翅片44之间的间隔程度靠近导热翅片44,机箱侧保持部52从导热翅片44侧向分接集合管41侧延伸设置。即,支撑托架50以其コ字形状向分接集合管41侧开口的方式配置。
[0109] 另外,如图6所示,绝缘部件80介于机箱侧保持部52与机械室侧后侧板23及隔板26之间。绝缘部件80由树脂以及橡胶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
[0110] 其次,说明由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产生的作用效果。
[0111] 如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将配置于热交换部40与分接集合管41之间的支撑托架50固定于机箱20的结构。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兼具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之间的空气流的限制、向机箱20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固定。
[0112] 其结果,能够防止在热交换部40中由风量减少而引起的性能降低。
[0113] 另外,在空气从热交换部40通过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之间时能够防止因在分接集合管41、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之间的导热管43上附着盐等的腐蚀因子而产生的腐蚀。
[0114] 并且,在热交换部40中通过接合于导热管43的翅片44的牺牲防蚀效果抑制腐蚀。
[01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隔着绝缘部件80配置支撑托架50和机箱20的各部件的结构。因此,作为支撑托架50的材料使用容易腐蚀的铝合金等、在机箱20的侧板中使用铁元素金属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不同金属接触腐蚀。由此,能够提高作为空调机S的可靠性。
[0116] 并且,在图4~图6中,关于配置于分集集管41a与导热翅片44之间的支撑托架50进行说明,但如图2所示,在折返集管41b与导热翅片44之间配置支撑托架50的情况下也能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011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支撑托架50的机箱侧保持部的上游侧保持片53、下游侧保持片54大致平行地配置,但并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下游侧保持片54只要为与隔板26的形状一致而能固定的形状即可,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0118]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适用于具备导热管43贯通层叠的平板状导热翅片44的形式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室外机1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保持。
[0119] 例如,即使在机箱中保持并列配置的导热管之间配置波板状的导热翅片、所谓的波纹翅片型热交换器(未图示)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也可适用。并且,即使在将支撑托架50适用于波纹翅片多的热交换器中,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0] <第二实施方式>
[0121] 其次,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S参照图7进行说明。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2]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较大的不同是支撑托架50A。
[0123] 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机箱2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24] 支撑托架50A如图7所示,其形状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相同的截面大致コ字形状,但安装于室外热交换器8时的方向不同。
[0125] 即,支撑托架50A的热交换侧保持部51抵接配置于分接集合管41,机箱侧保持部52从分接集合管41侧向导热翅片44侧延伸设置。并且,支撑托架50A以其コ字形状向热交换部40(导热翅片44)侧开口的方式配置。
[0126] 另外,构成机箱侧保持部52的上游侧保持片53A的前端部与位于最外侧,且构成邻接于分接集合管41的热交换部40的缘部40a(最靠近分接集合管41)的导热翅片44抵接。
[0127] 即,上游侧保持片53A的前端部设定于翅片接触部55A。
[0128] 另外,热交换侧保持部51通过钎焊将管孔56固定于导热管43的外周,并且也被固定于分接集合管41。
[0129] 通过为这样的结构,并通过为将热交换侧保持部51钎焊于分接集合管41的结构,在空调机S运转时能通过压缩机6的振动等向分接集合管41中分散施加于导热管43的负载。
[0130] 由此,能减轻施加于导热管43的负载,能够提高导热管43的长期可靠性。
[0131] 并且,关于热交换侧保持部51的钎焊,可以省略管孔56与导热管43的钎焊,仅为与分接集合管41的钎焊。
[0132]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
[0133] 其次,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托架的另一方式1参照图8进行说明。
[0134] 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构成本方式的支撑托架50A的翅片接触部55Aa的形式。
[0135] 并且,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机箱2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36] 本方式的翅片接触部55Aa具备平板形状,从上游侧保持片53Aa的前端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设置至导热管43的跟前。
[0137] 另外,翅片接触部55Aa通过钎焊与位于最外侧且构成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接合。
[0138] 即,本方式通过钎焊将翅片接触部55Aa与导热翅片44接合,并且与上述其他方式1相同地进行分接集合管41以及导热管43的接合、以及导热翅片44与导热管43的接合。
[0139] 如本方式,通过使支撑托架50Aa为使翅片接触部55Aa与位于最外侧且构成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接合的结构,能够切断流经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之间的空气。
[0140] 由此,流入热交换部40的空气增加,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0141] 另外,在组装室外热交换器8时通过以翅片接触部55Aa与最外侧的导热翅片44抵接、且热交换侧保持部51与分接集合管41抵接的方式组装导热管43、导热翅片44以及分接集合管41而进行各部件的定位。即,能通过上述定位进行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的间隔以及向分接集合管41的导热管43的插入尺寸的限定。
[0142] 由此,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造工序简略化。
[0143]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2>
[0144] 其次,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托架的其他方式2参照图9进行说明。
[0145] 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与其他方式1相同地构成支撑托架50Ab的翅片接触部55Ab的形式。
[0146] 本方式的翅片接触部55Ab是进一步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其他方式1的翅片接触部55Aa的方式,连接于下游侧保持片54的前端。
[0147] 即,支撑托架50Ab具备截面大致矩形形状(箱形)。
[0148] 并且,翅片接触部55Ab以导热翅片44之间的间隔上邻接配置于位于最外侧且构成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不进行利用钎焊的接合。
[0149] 如本方式,通过使支撑托架50Ab的截面为箱形,除了上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将室外热交换器8设置于机箱20的底板21时的稳定性。
[0150] <第三实施方式>
[0151] 其次,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S参照图10说明。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中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2]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较大不同的是室外热交换器8B、支撑托架50B的结构。
[0153] 机箱2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8B由两个热交换器8F、8R构成。
[0155] 两个热交换器8F、8R其各部分设定为同一尺寸,从正面观察热交换部40以能看成一个的方式重叠配置。
[0156]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热交换器8F、8R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0157]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B一体地保持这两个热交换器8F、8R、并支撑于机箱20。
[0158] 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B通过平板形状的热交换侧保持部51B、从热交换侧保持部51的两端缘延伸设置的机箱侧保持部5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截面大致コ字形状。
[0159] 另外,热交换侧保持部51B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尺寸设定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大约两倍,重叠配置的两个热交换器8F、8R的两导热管43贯通的同时进行钎焊。
[0160] 支撑托架50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热交换侧保持部51B靠近导热翅片44侧,机箱侧保持部52从导热翅片44侧向分接集合管41侧延伸设置。
[0161] 即,支撑托架50B以其コ字形状向分接集合管41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并且,热交换侧保持部51B兼作翅片接触部55B。
[0162] 通过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为了提高空调机S的性能而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8B列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切断流经分接集合管41与导热翅片44之间的空气。
[0163] 由此,流入热交换部40的空气增加,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0164] 并且,支撑托架50B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能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8B的各热交换器,从后方用钎焊等对邻接的机箱侧保持部52彼此进行接合。通过为这样的结构,也可为将两个热交换器8F、8R集中为一个进行支撑的结构。
[0165]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与不同机种的部件的通用化,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1>
[0166] 其次,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托架的其他方式1参照图11进行说明。
[0167] 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构成室外热交换器8Ba的两个热交换器8F、8R的设置形式。
[0168] 两个热交换器8F、8R在各部分设置为相同尺寸的方面上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形同。
[0169] 可是,从将两个热交换器8F、8R连接的制冷剂配管3的配管的容易性等方面,存在有意图地进行向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偏移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接集合管41向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偏移地配置。
[0170] 因此,本方式的支撑托架50Ba表示将分接集合管41错开配置时的形式。
[0171] 通过以两个分接集合管41向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两个热交换器8F、8R,位于最外侧、构成缘部40a的导热翅片44配置于不同高度。因此,本方式的热交换侧保持部51Ba以沿两者最外侧的导热翅片44的方式,形成为台阶状地弯曲的形状。
[0172] 并且,热交换侧保持部51Ba兼作翅片接触部55Ba。
[0173] 在本方式中,通过支撑托架50Ba为这种结构,得到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加连接两个热交换器8F、8R的制冷剂配管3的配管自由度。
[0174]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2>
[0175] 其次,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托架的其他方式2参照图12进行说明。
[0176] 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1不同的是支撑托架50Bb分割为两个的方面。
[0177] 本方式分别准备上游侧热交换器8F用的上游侧托架50F、下游侧热交换器8R用的下游侧托架50R并从后将这两者接合成为一个支撑托架50Bb的结构。
[0178] 即,热交换侧保持部51Bb由上游侧托架50F的热交换侧保持部51F以及下游侧保持片54F、下游侧托架50R的上游侧保持片53R以及热交换侧保持部51R构成台阶形状。并且,在本方式中,热交换侧保持部51Bb兼作翅片接触部55Bb。
[0179] 因此,例如也可在下游侧托架50R中挪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托架50。
[0180] 并且,两个热交换器8F、8R的设置方式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1相同,以分接集合管41向导热管43的长边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
[0181] 在本方式中,通过为将支撑托架50Bb分割的结构,能得到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同时,能够将上游侧托架50F、及下游侧托架50R的形状简单化。
[0182] 因此,支撑托架50Bb的加工变得容易的同时,通过将几个简单的上游侧托架50F、及下游侧托架50R组合,能够与热交换器的多种配置样式对应。
[0183] 由此,能实现与不同机型的部件的通用化,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184] 符号说明
[0185] S—冷冻循环装置(空调机),1—室外机,3—制冷剂配管,8—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0—机箱,40—热交换部,40a—邻接于分接集合管的缘部,41—分接集合管,43—导热管,44—导热翅片,50—支撑托架,51—热交换侧保持部,52—机箱侧保持部,55—翅片接触部,80—绝缘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