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电阻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35438.5

文献号 : CN1093139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横山公宏加藤淳一

申请人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一种生产率高并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接触所造成的连接中能够确保优选的特性的可变电阻器。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具备操作体(23)、电阻体基板(21)、滑动件(22)、电极部(21d/21e/21f)、连接端子(51)以及中继端子(31)。电阻体基板具有电阻体图案(21c)和集电体图案(21b)。滑动件通过操作体被操作而在电阻体图案以及集电体图案上滑动。电极部设置于电阻体基板,并与电阻体图案或者集电体图案的任意图案连接。连接端子与电极部导通。中继端子具有在一端侧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1a)以及在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连接部(31c),第一连接部与电极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连接端子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电极部通过铆接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变电阻器,具备:

操作体;

电阻体基板,设有电阻体图案和集电体图案;

滑动件,通过上述操作体被操作而在上述电阻体图案以及上述集电体图案上滑动;

电极部,设置于上述电阻体基板,与上述电阻体图案或者上述集电体图案的任意图案连接;

连接端子,与上述电极部导通;以及中继端子,连接上述电极部与上述连接端子,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

上述中继端子具有在一端侧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连接部,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电极部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与上述连接端子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电极部通过铆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第二连接部与上述连接端子通过铆接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中继端子由刚性比上述连接端子的刚性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中继端子由金属板形成,并具有在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宽度变窄的窄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窄幅部在连结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上形成得比上述窄幅部的宽度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中继端子在设有上述窄幅部的范围中向板厚方向弯曲。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可变电阻器还具有保持上述电阻体基板和上述连接端子的箱体,上述箱体形成为与上述中继端子不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在上述箱体,以夹着上述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支承部,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一方的支承部形成有向另一方的支承部侧突出的突起部,上述连接端子被夹持在上述突起部与上述另一方的支承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中,上述连接端子通过上述一方的支承部的上述突起部而受到朝向上述另一方的支承部的压力。

说明书 :

可变电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可变电阻器。

背景技术

[0002] 电子部件,例如基于轴的旋转量而电阻值变化的可变电阻器被广泛利用。近年,各种各样的安装方式,例如形成为端子能够与连接对象装置侧的插头式的连接部分直接连接的可变电阻器也被实用化。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4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对于如上述所示形成为能够与连接对象装置的插头式的连接部分直接连接的可变电阻器的端子,要求以较高的位置精度来固定。另外,可变电阻器的端子需要与可变电阻器的电阻体部分以及集电体部分牢固地固定。
[0008] 另外,对于可变电阻器的端子与电阻体部分以及集电体部分的固定,要求生产率高。相反,对于可变电阻器的端子,要求使用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部分的连接中能够确保优选的特性的材质。这就具有在可变电阻器的端子与电阻体部分以及集电体部分的固定方法中,对生产率产生影响的问题。即,在优先生产率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可变电阻器的端子的特性,在确保了可变电阻器的端子的特性的情况下,生产率降低。
[0009]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提供一种生产率高并且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部分的连接中能够确保优选的特性的可变电阻器。
[0010]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 本发明的方式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具备操作体、电阻体基板、滑动件、电极部、连接端子以及中继端子。上述电阻体基板具有电阻体图案和集电体图案。上述滑动件通过上述操作体被操作而在上述电阻体图案以及上述集电体图案滑动。上述电极部设置于上述电阻体基板,并与上述电阻体图案或者上述集电体图案的任意图案连接。上述连接端子与上述电极部导通。上述中继端子具有在一端侧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连接部,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电极部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与上述连接端子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电极部通过铆接连接。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本发明的可变电阻器生产率高,并且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中能够确保优选的特性。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15] 图2是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6]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可变电阻单元的立体图。
[0017] 图4是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0018]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可变电阻单元的固定方法的俯视图。
[0019]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20]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可变电阻单元的另一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2] 图1是是表示可变电阻器1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1以中心轴O1为中心在层叠方向上分解的分解立体图。图3以及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1的可变电阻单元20与连接端子51的连接的概要立体图。图5是包括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1的中心轴O1和1个连接端子51的位置上的剖视图。
[0023] 通过图1~图4,对可变电阻器1的概要进行说明。
[0024] 可变电阻器1具有箱体10、可变电阻单元20、中继连接部(也有称为电极部或者连接端子部的情况)30以及盖40。中继连接部30连接有端子部50的多个连接端子51和可变电阻单元20的规定的端子。如图2所示,通过将箱体10、连接有端子部50的各个连接端子51的中继连接部30所连接的可变电阻单元20以及盖40以中心轴O1为中心按顺序组装,由此,构成图1示出的可变电阻器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1具备的连接端子51形成为销形状,通过插入到连接对象装置的母插头等来连接。
[0025] 箱体10具有、供沿着中心轴O1延伸的方向插入的没有图示的轴构件贯通的中心空10a、对可变电阻单元20的主要部分进行收纳的第一凹部10b以及对与可变电阻单元20连接的中继连接部30的主要部分进行收纳的第二凹部10c,并且箱体10保持中心空10a、第一凹部10b以及第二凹部10c。
[0026] 可变电阻单元20具有基材21、滑动件22以及旋转件(也有称为转子或者操作体或旋转基板的情况)23。基材21、滑动件22以及旋转件23各自具有供沿中心轴O1延伸的方向插入的没有图示的轴构件贯通的中心空21a、22a以及23a。
[0027] 基材21在与中心轴O1正交的平面内的规定的位置具有在中心空21a的周围以同心圆形状形成的集电体图案21b以及电阻体图案21c。集电体图案21b也有称为例如导电体的情况。
[0028] 基材21还具有用于对电阻体图案21c的两端施加规定的电压的第一以及第二端子21e以及21f、以及输出从集电体图案21b通过电阻体图案21c被分压后的电压的第三端子
21d。第一端子21e、第二端子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各自或者至少1个还可以具有能够用于与在后说明的中继端子31的连接的开口(孔)。
[0029] 集电体图案21b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集电体图案21b经由导电图案21g与第三端子21d电连接。电阻体图案21c在集电体图案21b的外周形成为确保出防止与导电图案21g电连接的非导电区域21h以及21i的圆弧状。电阻体图案21c的一端经由导电图案21j与第一端子21e电连接。电阻体图案21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图案21k与第二端子21f电连接。集电体图案21b、第一以及第二端子21e以及21f、以及第三端子21d、导电图案21g、21j以及21k通过将例如具有导电性的浆料印刷到基材21的规定的位置并使其硬化来形成。电阻体图案21c通过将例如含有规定量的碳的电阻性油墨印刷到基材21的规定的位置并使其硬化来形成。集电体图案21b、电阻体图案21c、第一以及第二端子21e以及21f、以及第三端子21d、导电图案21g、21j以及21k还可以通过例如压印法在基材21的成型时与基材21一体形成。
[0030] 优选地,集电体图案21b的宽度以及电阻体图案21c的宽度比滑动件22与集电体图案21b以及电阻体图案21c接触的地方(位置)的宽度大。
[0031] 滑动件22具有在中心空22a的周围形成的第一集电部22b以及在第一集电部22b的外周形成的第二集电部22c。第一集电部22b与旋转件23一起作为可变电阻器1被组装,通过旋转件23进行旋转,由此,在集电体图案21b提供的圆环的任意的位置上滑动。第二集电部22c与旋转件23一起作为可变电阻器1被组装,通过旋转件23进行旋转,由此,在电阻体图案
21c提供的圆弧的任意的位置上滑动。
[0032] 第一集电部22b以及第二集电部22c通过例如冲裁加工以及或者冲压加工,从板状的金属构件即规定的厚度的金属板与具有中心空22a的滑动件22一体形成。滑动件22由例如磷青铜、黄铜或者铜等呈现弹性(也有称为弹簧性的情况)的材质形成。
[0033] 旋转件23使滑动件22以中心轴O1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以便分别使第一集电部22b在基材21的集电体图案21b上滑动,基材21的第二集电部22c在电阻体图案21c上滑动。
旋转件23还将滑动件22以规定的压力按压到基材21的集电体图案21b以及电阻体图案21c。
[0034] 盖40对装配了旋转件23的状态下的滑动件22以及基材21即可变电阻单元20进行覆盖。
[0035] 以下,对于中继连接部30的中继端子31与端子部50的连接端子51的机械连接进行说明。
[0036]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中继连接部30经由中继端子31将可变电阻单元20的第一端子21e、第二端子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各个端子与端子部50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端子
51连接。各个连接端子51也有称为触点的情况。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端子51在实施方式中实质上是相同的形状。中继端子31也在实施方式中实质上是相同的形状。由此,通过分别将连接端子51以及中继端子31设为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期待部件管理等中的成本的减少。
[0037] 在中继端子31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连接部31a。第一连接部31a优选地具有从中继端子31的第一面朝向成为其背面的第二面突出的筒状突起(也有称为圆筒状部的情况)31b。第一连接部31a的筒状突起31b在中继端子31的冲压加工或冲裁加工时,通过例如翻边加工与中继端子31一体形成。
[0038] 通过例如“铆接”而筒状突起31b变形,第一连接部31a与可变电阻单元20的第一端子21e、第二端子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任意端子连接。即,第一端子21e、第二端子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任意端子与中继端子31的第一连接部31a分别被固定。
[0039] 通过铆接来连接第一连接部31a,从而,能够以简单的工序来进行可变电阻单元20的第一端子21e、第二端子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各个端子与对应的中继端子31的第一连接部31a的连接。
[0040] 第一连接部31a还可以例如形成于开口(孔),通过例如“孔眼”那样的连接构件与在第一~第三端子21d、21e或者21f形成的开口(孔)连接。
[0041] 中继端子31的另一端是第二连接部31c,通过例如焊接或者软钎焊(硬钎焊),与连接端子51的一端侧的连接部51a连接。由此,连接端子51的连接部51a固定于中继端子31的第二连接部31c。
[0042] 第一连接端子51经由中继端子31与可变电阻单元20的第三端子21e连接,输出来自集电体图案21b的通过电阻体图案21c分压后的电压。第二连接端子51以及第三连接端子51分别经由中继端子31与第一端子21e以及第二端子21f,对电阻体图案21c的两端施加规定的电压。
[0043] 另外,即使在中继端子31的第二连接部31c中,也如图6所示,设置与中继端子31一体的筒状突起(圆筒状部)31e,也能够通过铆接与连接端子51的连接部51a连接(图6示出通过铆接而连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将筒状突起设置于中继端子31侧,在连接端子51侧设置孔(开口)。
[0044] 由此,在第二连接部31c也通过铆接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与第一连接部31a中的连接相同地,以简单的工序进行中继端子31的第二连接部31c与连接端子51的连接部51a的连接。
[0045] 中继端子31还具有为了在中继端子31的冲压加工或冲裁加工时,在中继端子31的长度方向上容易进行中继端子31的变形的、在第一连接部31a与第二连接部31c之间宽度变窄的窄幅部31d。窄幅部31d是与第一连接部31a的宽度以及或者第二连接部31c的宽度相比较而至少在一部分的区域中宽度减少的区域,并产生中继端子31的变形(也有称为挠曲的情况)。窄幅部31d还可以称为变形(挠曲)容易部。
[0046] 窄幅部31d使用图5在后说明,能够消除以箱体10的第一凹部10b内的可变电阻单元20侧的位置的限制和第二凹部10c内的连接端子51的位置的限制为起因的影响。窄幅部31d的宽度只要是能够作为中继端子31而确保强度的宽度即可,如图1~图4、图6所示,例如被定义成孔(开口)状。窄幅部31d例如如图7所示还可以是,在中继端子31中,连结第一连接部31a与第二连接部31c的区域的宽度被限制为规定的宽度(粗细)。另外,在窄幅部31d中定义的宽度表示在中继端子31中以宽度最宽的部分的剖面进行比较的情况下,面积比宽度最宽的部分的剖面的情况。由此,形状是任意的,例如还可以是通过冲孔而设有多个小孔的形状、网状。另外,优选地,在窄幅部31d中,连结第一连接部31a与上述第二连接部31c的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上述的宽度长。
[0047] 优选地,连接端子51的材质是在接触连接中,电接触电阻少的材质,并具有弹簧性。优选地,连接端子51是例如以黄铜或者铜为主成分,实施镀锡或者镀金而成的端子。通过连接端子51具有弹簧性,从而,能够吸收在连接对象装置侧的插头产生的些许的位置偏移等并容易进行连接。对此,中继端子31是例如铁系的材质等,在进行了“铆接”等的固定方法的情况下,使用难以产生季节裂缝等的材质是优选的。另外,优选地,中继端子31由刚性比连接端子51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由此,通过加工性良好的铁系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中继端子31,并且通过以黄铜或者铜为主成分,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中作为电连接特性而能得到良好的特性的金属材料来形成连接端子51,从而,生产率高,并且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部分的连接中能够确保优选的特性。
[0048] 随后,对连接端子51与箱体10的机械连接进行说明。
[0049] 如图4所示,连接端子51经由中继连接部30的中继端子31连接于基材21的集电体图案21b以及电阻体图案21c的各个图案的状态下的可变电阻单元20通过中心空10a被定位且固定于箱体10的第一凹部10b。由此,各个连接端子51在经由中继端子31与第一以及第二端子21e以及21f以及第三端子21d的各个端子连接的状态下,被固定于箱体10的第二凹部10c的规定的位置。此时,各个连接端子51的非固定端即触点部51b也具有不必成为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难以产生不良的整列的状态。
[0050] 另外,中继端子31通过图5在后说明,能够吸收可变电阻单元20的基材21的电阻体图案21c以及集电体图案21b扩展的面与连接端子51的触点部51b扩展的面之间的与轴O1正交的方向的阶梯差。
[0051] 箱体10的第二凹部10c具有用于规定各个连接端子5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的凸起部10d。箱体10的第二凹部10c还具有用于规定各个连接端子5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的各一对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
[0052] 凸起部10d收进在各个连接端子51的规定的位置设置的长度方向定位孔51c。长度方向定位孔51c是连接端子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凸起部10d的直径长的长孔,有益于提高将连接端子51向凸起部10d组装时的操作性。
[0053] 在箱体10的第二凹部10c中,对于连接端子51,在沿着连接端子51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支承部10f、10h以及10j形成有向另一方的支承部10e、10g以及10i侧突出的突起部,连接端子51被夹持在突起部与另一方的支承部之间。
[0054] 即,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分别对通过凸起部10d而规定出第二凹部10c内的大致的位置的、连接端子5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行规定。支承部10e、10g以及10i分别是连接端子5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的基准部(抵接),对通过凸起部10d而大致规定出的连接端子5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支承部10f、10h以及10j分别具有能够朝向分别对应的一对支承部10e、10g以及10i推压连接端子51的突起部,与支承部10e、10g以及10i协作而将连接端子51夹在中间,设定连接端子5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0055] 支承部10f、10h以及10j被称为例如碰撞肋,通过连接端子51在被插入到支承部10e与10f之间、支承部10g与10h之间以及支承部10i与10j之间时使突起部的前端稍微挤压变形,从而,朝向对应的支承部10e、10g以及10i推压连接端子51。即,通过将支承部10f、10h以及10j与支承部10e、10g以及10i设成一对,由此,能够提高连接端子51的位置精度。
[0056] 由此,通过连接端子51的长度方向定位孔51c与凸起部10d的组合以及由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分别进行的连接端子5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的定位,触点部分51b的位置能够正确地进行固定。另外,凸起部10d在连接端子51插入后,顶部被挤压变形。由此,能够抑制连接端子51浮起(在轴O1方向上移位)。
[0057] 由此,能够吸收可变电阻单元20与箱体10的中心空10a之间的、或者各个连接端子51与箱体10的凸起部10d、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的各自之间的加工尺寸的偏差。由此,组装操作性提高,能够提高生产率。
[0058] 图5示出箱体10内中的中继端子31的变形的程度即第二凹部10c与第一凹部10b之间的箱体10的空间部10k中的中继端子31的状态。中继端子31如上述所示,在窄幅部31d变形的状态下连接可变电阻单元20的集电体图案21b以及电阻体图案21c的各个图案与连接端子51。
[0059] 如图5所示,集电体图案21b与连接端子51以及电阻体图案21c与连接端子51经由中继端子31被连接后的可变电阻单元20以中心空10a为中心被固定于箱体10的第一凹部10b。各个连接端子51通过凸起部10d、以及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的各个对而被固定于箱体10的第二凹部10c。在此,通过使中继端子31以任意变形后的状态位于箱体10的空间部10k内,由此,消除了以第一凹部10b内的可变电阻单元20侧的位置的限制和第二凹部10c内的连接端子51的位置的限制为起因的影响。
[0060] 即,中继端子31具有与第一连接部31a的宽度以及或者第二连接部31c的宽度相比较而宽度减少的窄幅部31d,所以,在窄幅部31d的范围向板厚方向弯曲。另外,通过在箱体10设置空间部10k,由此,即使在中继端子31变形(挠曲)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中继端子31与箱体10的空间部10k接触。
[0061] 由此,通过形成为使箱体10不与中继端子31接触,由此,不会妨碍窄幅部31d的自由的(任意的)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在可变电阻单元20与箱体10的中心空10a之间的、或者各个连接端子51与箱体10的凸起部10d、支承部10e以及10f、10g以及10h、10i以及10j的各自之间产生的加工尺寸的偏差。由此,能够对应于可变电阻器1所要求的与连接对象装置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安装方式。
[0062] 另外,中继端子31在图5所示的剖面方向上,是能够吸收与上述的轴O1正交的方向的阶梯差的形状,例如“Z”字状或“S”字状、或者“L”字状,由此,能够对应于可变电阻器1所要求的与连接对象装置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安装方式。
[0063] 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具备:操作体、电阻体基板、通过操作体被操作而在电阻体图案以及集电体图案上滑动的滑动件、设置于电阻体基板并与电阻体图案或者集电体图案连接的电极部、与电极部导通的连接端子、以及连接电极部与连接端子的中继端子,中继端子具有在一端侧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电阻体基板的电极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连接端子连接,第一连接部通过铆接与电阻体基板的电极连接。即,通过夹设中继端子,并通过铆接来连接电阻体基板的电极部与中继端子的连接,由此,能够提高生产率,该中继端子将由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中能够提高连接时特性的特性的接触电阻少的材质形成的连接端子和电阻体基板的电极部连接。另外,通过以黄铜或者铜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来形成连接端子,由此,能够在与连接对象装置的连接中得到良好的特性。
[0064] 符号说明
[0065] 1…可变电阻器 10…箱体 10a…中心空 10b…第一凹部 10c…第二凹部 10d…凸起部 10e…支承部 10f…支承部 10g…支承部 10h…支承部 10i…支承部 10j…支承部 10k…空间部 20…可变电阻单元 21…基材 21a…中心空 21b…集电体图案 21c…电阻体图案 21d…第一端子 21e…第二端子 21f…第三端子 21g…导电图案 21h…非导电区域 21i…非导电区域 21j…导电图案 21k…导电图案 22…滑动件 22a…中心空 22b…第一集电部 22c…第二集电部 23…旋转件 23a…中心空 30…中继连接部 31…中继端子 31a…第一连接部 31b…筒状突起 31c…第二连接部 31d…窄幅部 31e…圆筒状部 40…盖 51…连接端子 51a…连接部 51b…触点部分 51c…长度方向定位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