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养鱼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496931.X

文献号 : CN1093291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解莹杨春生渠晓东余杨张海萍张敏

申请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循环水养鱼池,包括:养鱼池本体;发酵池;第一水管,其一端插入养鱼池本体内,另一端与发酵池连通;第一沉淀池;虹吸管,其短臂插入发酵池内,长臂插入第一沉淀池内;絮凝池;导管,其底部延伸至导流板的中心;第二水管,其一端与第一沉淀池连通,另一端与导管连通;第二沉淀池,其内设置有填料层,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下方的部分与絮凝池连通;混合池;第三水管,其一端与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的上方的部分部连通,另一端与混合池连通;第四水管,其一端与混合池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养鱼池本体内;第五水管,其与混合池的内部连通。本发明能对养鱼池内的污水进行处理后重复利用,且水循环装置内部易于清洗,并方便更换填料。

权利要求 :

1.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养鱼池本体;

水循环装置,其包括:

发酵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发酵池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污口;

第一水管,其一端插入养鱼池本体的下部,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上部,并与所述发酵池的内部连通,第一水管上设置有水泵;

第一沉淀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第一沉淀池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污口;

虹吸管,其短臂插入发酵池内,并与发酵池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长臂插入第一沉淀池的下部,并位于第二排污口的上方;

絮凝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絮凝池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各处的水平截面均为螺旋形,导流板的出水口端与絮凝池的侧壁相隔一定距离;

导管,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导管的底部穿过絮凝池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导流板的中心,且与导流板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用于向导流板内导入絮凝剂;

第二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下部连通,且位于所述虹吸管的长臂的上方,另一端穿过所述絮凝池的侧壁,并与所述导管连通,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第二沉淀池,其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排污口,第二沉淀池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与第二沉淀池的顶部和底部均相隔一定距离,且位于第三排污口的上方,填料层的顶面的高度低于导流板的顶部的高度,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絮凝池连通;

混合池;

第三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的上方的部分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池连通,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第四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养鱼池本体内,第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

第五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混合池内导入净水,第五水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且将第一沉淀池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割成两个腔室,虹吸管的长臂穿过所述滤网,第二水管的一端位于滤网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管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管体的上部位于所述混合池内,底部穿过所述混合池的底部,由第一管体的底部形成氧气或空气入口,所述第五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的上部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连通;

多根第二管体,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混合池内,每根第二管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体的下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朝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三管体,其为圆环形,每根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管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三管体的内部连通,第三管体与第四水管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挡板,其为L形,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板体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板体组成,第一板体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并与第一水管的另一端相对,第二板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二板体上未与第一板体连接的三条侧边分别与发酵池的三个侧壁无缝连接,虹吸管的短臂插入挡板和发酵池围成的区域内,且位于第二板体的上方,第一排污口位于第二板体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板体的顶部与发酵池的顶部相抵;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固设有第一支撑块,另一个侧壁上固设有第二支撑块,第二板体搁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上,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未封住所述多个通孔,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相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板体上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对的侧面上固设有一根限位杆,限位杆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抵。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顶部设置有加料装置,加料装置位于絮凝池的上方,用于向导管内加入絮凝剂。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沉淀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沉淀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絮凝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的长臂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下部的内侧壁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二限位块,所述滤网夹在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未封住滤网上的网孔。

说明书 :

循环水养鱼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循环水养鱼池。

背景技术

[0002] 养鱼池内具有残留饵料、鱼类粪便和分泌物,以及水中的粘性污染物,这些物质易滋生大量细菌和寄生虫,对鱼类生长不利,需及时清理,以防止水质恶化。通过换水的方式可以对水质进行改善,但需要将鱼类转移后进行更换,并需采用大量净水,工作量大且耗时长。为了节约用水,需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但现有的水循环装置存在着对污染水的处理不够彻底,自身不易清洗和更换填料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循环水养鱼池,通过水循环装置能对养鱼池内的污水进行处理后重复利用,且水循环装置对污水的处理彻底,自身内部易于清洗,并方便更换填料。
[0004]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循环水养鱼池,包括:
[0005] 养鱼池本体;
[0006] 水循环装置,其包括:
[0007] 发酵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发酵池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污口;
[0008] 第一水管,其一端插入养鱼池本体的下部,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上部,并与所述发酵池的内部连通,第一水管上
设置有水泵;
[0009] 第一沉淀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第一沉淀池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污口;
[0010] 虹吸管,其短臂插入发酵池内,并与发酵池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长臂插入第一沉淀池的下部,并位于第二排污口的上方;
[0011] 絮凝池,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絮凝池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各处的水平截面均为螺旋形,导流板的出水口端与絮凝池的侧壁相隔一定距离;
[0012] 导管,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导管的底部穿过絮凝池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导流板的中心,且与导流板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用于向导流板内导入絮凝剂;
[0013] 第二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下部连通,且位于所述虹吸管的长臂的上方,另一端穿过所述絮凝池的侧壁,并与所述导管连通,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0014] 第二沉淀池,其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排污口,第二沉淀池内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与第二沉淀池的顶部和底部均相隔一定距离,且位于第三排污口的上方,填料层的顶面的高度低于导流板的顶部的高度,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絮凝池连
通;
[0015] 混合池;
[0016] 第三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沉淀池内位于填料层的上方的部分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池连通,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17] 第四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养鱼池本体内,第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
[0018] 第五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混合池内导入净水,第五水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0019]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20] 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且将第一沉淀池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割成两个腔室,虹吸管的长臂穿过所述滤网,第二水管的一端位于滤网的上方。
[0021]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的高度。
[0022]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23] 第一管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管体的上部位于所述混合池内,底部穿过所述混合池的底部,由第一管体的底部形成氧气或空气入口,所述第五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的上部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连
通;
[0024] 多根第二管体,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混合池内,每根第二管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体的下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朝上延伸。
[0025]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26] 第三管体,其为圆环形,每根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管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三管体的内部连通,第三管体与第四水管连通。
[0027]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28] 挡板,其为L形,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板体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板体组成,第一板体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并与第一水管
的另一端相对,第二板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二板体上未与第一板体连接的三条侧
边分别与发酵池的三个侧壁无缝连接,虹吸管的短臂插入挡板和发酵池围成的区域内,且
位于第二板体的上方,第一排污口位于第二板体的下方。
[0029]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发酵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板体的顶部与发酵池的顶部相抵;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固设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第二板体搁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
上,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未封住所述多个通孔,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
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相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板体上与所述
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对的侧面上固设有一根限位
杆,限位杆与所述发酵池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抵。
[0030]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导管的顶部设置有加料装置,加料装置位于絮凝池的上方,用于向导管内加入絮凝剂。
[0031]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第一沉淀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沉淀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絮凝池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
[0032] 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虹吸管的长臂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下部的内侧壁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二限位块,所述滤网夹在
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未封住滤网
上的网孔。
[0033]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4] 本发明的水循环装置包括发酵池、第一沉淀池、絮凝池、第二沉淀池和混合池,能先对污染物进行厌氧发酵,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后,再对污水进行沉淀,之后对去除大部分沉淀的污水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使污水中的小颗粒物质聚集成团,接着对絮团进行沉淀,最后将处理后的水与净水混合后导入养鱼池内,通过对污水进行逐级处理,能彻底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0035] 本发明的挡板、滤网均可取出后进行清洗或更换,填料也易于取出,发酵池、第一沉淀池、絮凝池、第二沉淀池的内部方便清洗,避免了污水在水循环装置内进一步地被污染。
[0036]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循环水养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管和第二水管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混合池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
制。
[0044]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循环水养鱼池,包括:
[0045] 养鱼池本体100;
[0046] 水循环装置,其包括:
[0047] 发酵池110,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发酵池110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污口111,用于排出发酵后发酵池110底部产生的淤泥;
[0048] 第一水管120,其一端插入养鱼池本体100的下部,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酵池11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上部,并与所述发酵池110的内部连通,第一水管120上设置有水泵,用于向发酵池110内导入污水;
[0049] 第一沉淀池130,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第一沉淀池130的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污口131,用于排出第一沉淀池130底部的沉淀;
[0050] 虹吸管140,其短臂插入发酵池110内,并与发酵池110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长臂插入第一沉淀池130的下部,并位于第二排污口131的上方,用于将发酵池110上部的水导入第一沉淀池130内;
[0051] 絮凝池150,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絮凝池150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151,导流板151各处的水平截面均为螺旋形,导流板151的出水口端与絮凝池150的侧壁相隔一定距
离,使得污水从导流板151的中心进入导流板151内,并沿导流板151的螺旋流动后,能进入絮凝池150内;
[0052] 导管160,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导管160的底部穿过絮凝池150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导流板151的中心,且与导流板151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用于向导流板151内导入絮凝
剂;
[0053] 第二水管170,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130的下部连通,且位于所述虹吸管140的长臂的上方,另一端穿过所述絮凝池150的侧壁,并与所述导管160连通,第二水管17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通过第二水管170将第一沉淀池130内沉淀后的水导入导流板151内;
[0054] 第二沉淀池180,其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排污口181,用于排出第二沉淀池180底部的沉淀,第二沉淀池180内设置有填料层182,填料层182与第二沉淀池180的顶部和底
部均相隔一定距离,且位于第三排污口181的上方,填料层182的顶面的高度低于导流板151的顶部的高度,第二沉淀池180内位于填料层182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絮凝池150连通;填料设置在一个内部中空的滤网内,滤网的尺寸与第二沉淀池180的水平截面的尺寸相同,滤网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二沉淀池180内,滤网的顶部与T形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T形连接杆的竖直部穿过第二沉淀池180的顶部,水平部搁置在第二沉淀池180的顶部,使填料层182在第二沉淀池180内悬空。
[0055] 混合池190;
[0056] 第三水管200,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沉淀池180内位于填料层182的上方的部分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池190连通,第三水管20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57] 第四水管210,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190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养鱼池本体100内,第四水管210上设置有水泵;
[0058] 第五水管220,其一端与所述混合池190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净水水源连接,用于向混合池190内导入净水,第五水管220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0059] 本方案提供的循环水养鱼池,在使用时,先关闭第二水管170和第三水管200上的阀门,通过第一水管120向发酵池110内导入污水,污水在发酵池110内进行厌氧发酵,污染物降解结束后,初步净化后的水通过虹吸管140导入第一沉淀池130内进行沉淀,沉淀结束
后打开第二水管170和第三水管200上的阀门,同时通过导管160不断向絮凝池150内导入絮
凝剂,第一沉淀池130内的水通过第二水管170导至导流板151内与絮凝剂进行混合,之后通过导流板151的出水口端进入絮凝池150内,因第二沉淀池180内位于填料层182下方的部分
与絮凝池150连通,絮凝池150内的水被导入第二沉淀池180内,之后经填料层182过滤后,通过第三水管200导入混合池190内,同时混合池190内通过第五水管220导入净水,处理后的
水和净水混合后通过第四水管210导入养鱼池本体100内。
[0060]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61] 滤网132,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130内,且将第一沉淀池130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割成两个腔室,虹吸管140的长臂穿过所述滤网132,第二水管170的一端位于滤网132的上
方。滤网132能对第一沉淀池130内的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也能避免第二水管170将大颗粒杂质导入絮凝池150内。
[0062]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第二水管170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水管170的另一端的高度。使得第一沉淀池130中的水易于流入絮凝池150内。
[0063]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64] 第一管体230,其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管体230的上部位于所述混合池190内,底部穿过所述混合池190的底部,由第一管体230的底部形成氧气或空气入口(入口处设置有
单向阀),所述第五水管220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水管20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230的
上部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管体230的内部连通;
[0065] 多根第二管体240,其沿所述第一管体23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混合池190内,每根第二管体240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体230的下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管体230的内部连通,另一端朝上延伸。
[0066] 通过第三水管20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处理后的水,通过第五水管22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净水,同时通过第一管体230的底部导入氧气或空气,处理后的水、净水和氧气或空气混合后,通过第二管体240流出,之后通过第四水管210导入养鱼池本体100内,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若污水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养鱼池本体100内导入净水,则通过第五水管
22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净水,净水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通过第四水管210导至养鱼池本体100内。若只需要向养鱼池本体100内导入处理后的水,则关闭第五水管220上的阀门,只通过第三水管20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处理后的水。
[0067]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68] 第三管体250,其为圆环形,每根第二管体240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管体250连接,并与所述第三管体250的内部连通,第三管体250与第四水管210连通。通过第三水管20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处理后的水和/或通过第五水管220向第一管体230内导入净水,同时
通过第一管体230的底部导入氧气或空气,处理后的水和/或净水、氧气或空气在第一管体
230和第二管体240内混合后,通过第二管体240流至第三管体250内,之后通过第四水管210导入养鱼池本体100内,这样能大大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0069]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
[0070] 挡板,其为L形,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板体112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板体113组成,第一板体112与所述发酵池11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
并与第一水管120的另一端相对,第二板体113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二板体113上未与第一板体112连接的三条侧边分别与发酵池110的三个侧壁无缝连接,虹吸管140的短臂插
入挡板和发酵池110围成的区域内,且位于第二板体113的上方,第一排污口111位于第二板体113的下方。
[0071] 第一水管120向发酵池110内导入污水时,第一板体112能避免污水直接流至第二板体113上,第二板体113能避免虹吸管140在抽出发酵池110内的水时,将发酵池110底部的淤泥一起抽至第一沉淀池130内。
[0072]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发酵池110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发酵池110的顶部可打开,第一板体112的顶部与发酵池110的顶部相抵,通过发酵池110的顶部限制第一板体112向上移动;所述发酵池11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
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固设有第一支撑块114和第二支撑块115,第二板体113搁置在所述第
一支撑块114和所述第二支撑块115上,通过第一支撑块114和第二支撑块115限制第二板体
113向下移动,所述第一支撑块114和所述第二支撑块115未封住所述多个通孔,第一支撑块
114和第二支撑块115均与所述发酵池110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相隔一定距
离,使得通过第一水管120导至发酵池110内的污水能通过第一支撑块114和第二支撑块115
后流至发酵池110的下部,所述第一板体112上与所述发酵池11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对的侧面上固设有一根限位杆116,限位杆116与所述发酵池
11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相抵,通过设置限位杆116,能使挡
板无法水平移动。当第二板体113上的通孔堵塞后,可打开发酵池110的顶部,向上取出挡
板,即可清理通孔中的杂物。
[0073]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导管160的顶部设置有加料装置,加料装置位于絮凝池150的上方,用于向导管160内连续地加入絮凝剂,使絮凝剂不断地与从第一沉淀池130导入导管160内的水进行混合。
[0074]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第一沉淀池130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沉淀池180的顶部与其侧壁可拆卸地连接,絮凝池150的顶部与其侧壁可
拆卸地连接。使得第一沉淀池130、第二沉淀池180和絮凝池150的顶部均可打开,方便对第一沉淀池130、第二沉淀池180和絮凝池150的内部进行清洗。
[0075]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循环水养鱼池中,所述虹吸管140的长臂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一限位块141,所述第一沉淀池130的下部的内侧壁上固设有一个环形的第二限
位块133,所述滤网132夹在所述第一限位块141和所述第二限位块133之间,且所述第一限
位块141和所述第二限位块133未封住滤网132上的网孔。通过第一限位块141限制滤网132
的上下移动,向上抽出虹吸管140,并打开第一沉淀池130的顶部,即可取下滤网132进行清洗或更换。
[0076] 在污水处理量较大,且养鱼池内污染严重时,可将第四水管210内的水导至杀菌装置中进行杀菌后,再通过与杀菌装置连通的第六水管导至养鱼池本体100内,即第四水管
210不直接将混合池190内的水导至养鱼池本体100内,而是导入杀菌装置内杀菌后,再通过第六水管导至养鱼池本体100内。但若污水处理量较小,且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不高时,无需设置杀菌装置。
[0077]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
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