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767494.4

文献号 : CN1093910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牧野祐辅梶川哲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马达包括: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机构;固定于所述轴的圆筒状的转子主体;在所述转子主体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的转子风扇;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主体相对的电枢;以及在内部容纳所述转子主体、所述转子风扇以及所述电枢的机壳。轴承机构具有:第一轴承,其在机壳的内部位于比转子风扇靠上侧的位置处,并在上下方向上与转子风扇相对;以及第二轴承,其位于比转子主体靠下侧的位置处。机壳具有:位于比电枢靠上侧的位置处的第一开口;位于比电枢靠下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开口;以及与第一轴承的外侧面接触并保持第一轴承的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的外侧面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马达,其包括:

轴,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

轴承机构,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圆筒状的转子主体,其固定于所述轴;

转子风扇,其在所述转子主体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

电枢,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主体相对;以及机壳,其在内部容纳所述转子主体、所述转子风扇以及所述电枢,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机构具有:

第一轴承,其在所述机壳的内部位于比所述转子风扇靠上侧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转子风扇相对;以及第二轴承,其位于比所述转子主体靠下侧的位置处,所述机壳具有:

第一开口,其位于比所述电枢靠上侧的位置处;

第二开口,其位于比所述电枢靠下侧的位置处;以及轴承保持部,其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面接触而保持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轴承保持部的外侧面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所述马达还包括:

将所述电枢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汇流条;以及保持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部,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侧面,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的所述内侧面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风扇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径向上与所述轴承保持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风扇的外径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风扇的外径与所述转子主体的外径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的所述内侧面的上端部与所述轴承保持部的所述外侧面在径向上相对。

说明书 :

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在马达的机壳内设置冷却用风扇来冷却机壳内部的技术。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6-101008号公报中记载的旋转电机1A中,旋转轴13的旋转的同时冷却用风扇4一体地旋转。冷却用风扇4包括:具有与马达机壳10的内径大致相等的直径的圆板状的主板4a;以及设置于主板4a的外周部的多个叶片4b。
[0003] 通过冷却用风扇4的旋转而从进气口31吸入到马达机壳10的内部的空气沿着主板4a的一侧的主面向冷却用风扇4的外周侧流动。向外周侧流动的空气越过主板4a的外周缘部4t而向主板4a的另一侧的空间流入。然后,该空气被吹至定子铁芯7以及转子铁芯14。
[0004] 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6-101008号公报的旋转电机1A中,由于在马达机壳10的内部中空气流动的路径复杂,气流扩散,因此气流的流量增大有限。因此,难以高效地冷却旋转电机1A的马达机壳10的内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冷却马达的机壳内部。
[0006]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包括:轴,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承机构,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圆筒状的转子主体,其固定于所述轴;转子风扇,其在所述转子主体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电枢,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主体相对;以及机壳,其在内部容纳所述转子主体、所述转子风扇以及所述电枢。所述轴承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其在所述机壳的内部位于比所述转子风扇靠上侧的位置处,并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转子风扇相对;以及第二轴承,其位于比所述转子主体靠下侧的位置处。所述机壳包括:第一开口,其位于比所述电枢靠上侧的位置处;第二开口,其位于比所述电枢靠下侧的位置处;以及轴承保持部,其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面接触而保持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轴承保持部的外侧面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
[0007] 在本发明中,能够冷却马达的机壳内部。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侧视图。
[0009] 图2是示出马达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0] 图3是马达的横剖视图。
[0011] 图4是马达的纵剖视图。
[0012] 图5是省略连接部的图示而示出马达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3] 图6是转子磁铁的纵剖视图。
[0014] 图7是转子磁铁的横剖视图。
[0015] 图8是示出转子组装体的制造流程的图。
[0016] 图9是示出制造中途的转子组装体的横剖视图。
[0017] 图10是示出制造中途的转子组装体的纵剖视图。
[0018] 图11是其他优选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观的侧视图。马达1是内转子型无刷马达。马达1例如在轴流风扇中用于使叶轮旋转。图2是示出马达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图示马达1的机壳21等的一部分。图3是马达1的横剖视图。图4是在图3中的IV-IV的位置处剖切马达1的纵剖视图。在图3以及图4中,省略了细节部分的截面中的平行斜线。
[0020]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4中的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侧以及下侧并非表示在组装于实际设备时的重力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在以下说明中,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该上下方向还是轴向。
[0021] 马达1包含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轴承机构4。轴承机构4将旋转部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静止部2包含机壳21、电枢22、汇流条23以及汇流条保持部24。旋转部3包含转子组装体30和转子风扇34。转子组装体30包含轴31、转子主体32以及连接板部33。轴承机构4包含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第一轴承41以及第二轴承42例如是球轴承。
[0022] 机壳21是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且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机壳21包含侧壁部211、底部212以及顶盖部213。侧壁部21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底部21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的部位。底部212与侧壁部211的下端部连接,并覆盖侧壁部211的下部开口。顶盖部21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的部位。顶盖部213与侧壁部211的上端部连接,并覆盖侧壁部211的上部开口。
[0023] 在机壳21中,在侧壁部211的上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215。在图1所示的例中,四个第一开口215位于机壳21的外侧面。多个第一开口215在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沿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多个第一开口215位于比电枢22靠上侧的位置处。各第一开口215是沿径向贯通侧壁部211的贯通孔。各第一开口215是从侧面观察时沿周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第一开口215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第一开口21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0024] 并且,在机壳21中,在底部212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216。多个第二开口216位于比电枢22靠下侧的位置处。多个第二开口216在径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沿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各第二开口216是沿上下方向贯通底部212的贯通孔。各第二开口216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第二开口216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第二开口21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在图2所示的例中,数量与电枢22的齿222(后述)的数量相同的12个第二开口216在机壳21的底面位于多个齿222的周向之间。
[0025] 在机壳21的内部容纳有轴31的上部、转子主体32、转子风扇34、电枢22、汇流条23以及汇流条保持部24。轴31的下端部从机壳21的底部212向下方突出。在轴31的下端部例如安装有轴流风扇的叶轮。
[0026] 轴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图4所示的例中,轴31是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由此,能够实现轴31以及马达1的轻量化。轴31例如是由非磁性体制成的部件。轴31例如由不锈钢形成。轴31被轴承机构4支承为能够旋转。
[0027] 轴承机构4的第一轴承41在机壳21的内部的上端部将轴31的上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4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图4所示的例中,第一轴承41被机壳21的轴承保持部214保持。轴承保持部214是从机壳21的顶盖部213朝向机壳21的内部向下方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轴承保持部214与第一轴承41的外侧面接触而保持第一轴承41。
[0028] 轴承机构4的第二轴承42位于比第一轴承41靠下方的位置处,将轴31的下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42例如位于比转子主体32靠下侧的位置处。第二轴承4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第二轴承42的外径例如比第一轴承41的外径小。在图4所示的例中,第二轴承42位于关于上下方向与机壳21的底部212大致相同的位置处。第二轴承42被机壳21的底部212保持。
[0029] 转子主体3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主体32固定于轴31的外侧面。转子主体32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固定于轴31。在转子主体3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大致圆环板状的连接板部33。转子主体32还通过连接板部33与轴31连接。另外,连接板部33也可以只设置于转子主体3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中的一个端部。
[0030] 转子主体32包含多个铁芯件321、多个转子磁铁322以及连接部323。多个铁芯件321由磁性体金属制成。各铁芯件321例如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并凿紧钢板等由磁性体金属制成的板部件而形成。连接部323由树脂制成。
[0031] 多个铁芯件321在轴31的周围沿周向排列。多个转子磁铁322在轴31的周围沿周向与多个铁芯件321交替排列。多个铁芯件321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多个转子磁铁322也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3所示的例中,14个铁芯件321与14个转子磁铁322在周向上交替排列。
[0032] 各铁芯件321是俯视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周向的一部分。各转子磁铁322是俯视观察时沿径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另外,俯视观察是指用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视线从上侧观察对象物的形状。各铁芯件321的外侧面的周向宽度例如比各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的周向宽度大。铁芯件321以及转子磁铁322的形状也可以各式各样地变更。铁芯件321以及转子磁铁322的数量也可以分别在两个以上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
[0033] 在转子主体32中,由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形成大致圆筒状的组装体。多个铁芯件321的外侧面和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位于径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换句话说,中心轴线J1与各铁芯件321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同中心轴线J1与各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减少来自转子磁铁322的漏磁通,增大马达1的输出。并且,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径向内端比多个铁芯件321的径向内端靠近轴31。换句话说,各转子磁铁322的径向内端与轴31之间的径向距离比各铁芯件321的径向内端与轴31之间的径向距离小。再换句话说,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径向内端从多个铁芯件321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0034] 各铁芯件321的上端位于比各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处。各铁芯件321的下端位于比各转子磁铁322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从多个铁芯件321的上端以及下端向上下方向突出。
[0035] 连接部32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连接部323连接轴31与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连接部323通过在轴31与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换句话说,连接部323填满轴31与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之间的空间。
[0036] 在连接部323的上端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从该上端面的周围的区域向上方突出的中央突出部326。中央突出部326是与轴31的外侧面接触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中央突出部326的外侧面是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面。
[0037] 连接部323包覆以下部分:轴31的外侧面;各铁芯件321的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面;各转子磁铁322的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面;以及各转子磁铁322的周向的两侧面中的径向内端部。在各铁芯件321的内侧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铁芯凹部324。在铁芯件321的内侧面附近处,铁芯凹部324的周向宽度随着向径向外侧远离铁芯件
321的内侧面而逐渐增大。铁芯凹部324的周向的最大宽度比铁芯凹部324在铁芯件321的内侧面中的周向宽度大。
[0038] 在铁芯凹部324内存在连接部323的树脂。连接部323中的位于铁芯凹部324内的部位和连接部323中的位于比铁芯件321的内侧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部位是借助铁芯凹部324的径向内端的开口而连续的连成一体的树脂部件。连接部323还包覆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
[0039] 图5是从图2中省略连接部323的图示的马达1的立体图。各连接板部33包含第一部位331和多个第二部位332。第一部位3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多个第二部位332从第一部位331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多个第二部位332在周向上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多个第二部位332的数量与多个铁芯件321的数量相同。各第二部位332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与铁芯件321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大致相同。
[0040] 连接板部33的第一部位331通过压入等而与轴31的外侧面连接。多个第二部位332在上下方向上与多个铁芯件321重叠。各铁芯件321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被连接板部33的第二部位332覆盖。多个第二部位332与多个铁芯件321的上下方向的端面接触,并与该多个铁芯件321连接。由此,转子主体32的多个铁芯件321与轴31连接,防止多个铁芯件321相对于轴31在周向上偏移。连接板部33与多个铁芯件321的连接例如通过将从各铁芯件321的上下方向的端面突出的销插入到设置于连接板部33的各第二部位332的孔中而实现。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中,两个连接板部33中的只有下侧的连接板部33直接与轴31的外侧面连接,上侧的连接板部33与轴31的外侧面稍微分离。
[0041] 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在周向上位于多个第二部位332之间。换句话说,各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实质上未被连接板部33包覆,而是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部位332之间露出。各转子磁铁322的上端和上侧的连接板部33的各第二部位332的上端面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各转子磁铁322的下端和下侧的连接板部33的各第二部位332的下端面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
[0042] 如图2以及图4所示,转子主体32的连接部323在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从连接板部33的上方包覆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两端面。如上述,由于各铁芯件321的上下方向的端面被连接板部33覆盖,因此连接部323借助连接板部33间接地与各铁芯件321的上下方向的端面接触。并且,连接部323并不借助连接板部33而是直接与各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端面接触。
[0043] 图6是放大示出一个转子磁铁322及其附近的部位的纵剖视图。并且,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与该转子磁铁322相邻的铁芯件321。图7是放大示出转子磁铁322及其附近的部位的横剖视图。其他转子磁铁322及其附近的部位的形状以及结构与图6以及图7所示的形状以及结构大致相同。
[0044] 转子磁铁322的表面中的上端面351以及下端面352在大致整个面被连接部323包覆。并且,转子磁铁322的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面361也在大致整个面被连接部323包覆。在转子磁铁322的周向两侧的侧面362中,从内侧面361起连续的径向内端的区域365被连接部323包覆,除区域365以外的区域被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1包覆。在以下说明中,将区域365称作“侧面内端区域365”。转子磁铁322的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外侧面363并未在大致整个面被连接部323以及铁芯件321等包覆,而是从连接部323以及铁芯件
321露出。换句话说,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363是转子主体3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0045] 在以下说明中,将转子磁铁322的表面中的被连接部323包覆的区域称作“卡合区域371”,将从连接部323露出的区域称作“露出区域372”。卡合区域371包含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面351、下端面352、内侧面361以及两侧的侧面362的侧面内端区域365。露出区域372包含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363。
[0046] 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面351包含第一区域353和第二区域354。第一区域353在上端面351中位于径向内侧。第一区域353的径向内端例如是上端面351的径向内端。第二区域354与第一区域353的径向外端连续。第二区域354从第一区域353的径向外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区域354的径向外端例如是上端面351的径向外端。第二区域354的径向外端是指在第二区域354中位于与第一区域35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第二区域354的径向外端也可以位于比上端面351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
[0047] 第二区域354的径向外端位于比第一区域353靠下方的位置处。换句话说,第二区域354的径向外端比第一区域353靠近转子磁铁322的下端面352。第二区域354随着远离第一区域353的径向外端而靠近转子磁铁322的下端面352。在图6所示的例中,第二区域354是随着向径向外侧远离第一区域353而关于上下方向逐渐靠近下端面352的倾斜面。第二区域354是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在径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大致恒定的平面。并且,第一区域353是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0048] 在图6中,用粗箭头示出第二区域354的法线矢量355。第二区域354的法线矢量355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分量。即,第二区域354和连接部323中的包覆第二区域354的部位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的位置处,并在径向上相对。换句话说,上端面351的第二区域354是在径向上与连接部323中的包覆第二区域354的部位卡合的卡合面。
[0049] 与上端面351同样地,转子磁铁322的下端面352包含第一区域356和第二区域357。第一区域356在下端面352中位于径向内侧。第一区域356的径向内端例如是下端面352的径向内端。第二区域357与第一区域356的径向外端连续。第二区域357从第一区域356的径向外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区域357的径向外端例如是下端面352的径向外端。第二区域357的径向外端是指在第二区域357中位于与第一区域35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第二区域
357的径向外端也可以位于比下端面352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
[0050] 第二区域357的径向外端位于比第一区域356靠上方的位置处。换句话说,第二区域357的径向外端比第一区域356靠近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面351。第二区域357随着远离第一区域356的径向外端而靠近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面351。在图6所示的例中,第二区域357是随着向径向外侧远离第一区域356而关于上下方向逐渐靠近上端面351的倾斜面。第二区域357是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在径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大致恒定的平面。并且,第一区域356是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0051] 在图6中,用粗箭头示出了第二区域357的法线矢量358。第二区域357的法线矢量358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分量。即,第二区域357和连接部323中的包覆第二区域357的部位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的位置处,并在径向上相对。换句话说,下端面352的第二区域357是在径向上与连接部323中的包覆第二区域357的部位卡合的卡合面。
[0052] 图8是示出转子组装体30的制造流程的图。图9是示出制造中途的转子组装体30的横剖视图。图10是示出制造中途的转子组装体30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在图9以及图10中,还一并图示了用于制造转子组装体30的模具91。图9示出了结束后述的步骤S11~S13并进行步骤S14之前的状态。图10示出了进行步骤S14的状态。
[0053] 在制造转子组装体30时,首先,由非磁性体制成的轴31配置于大致圆筒状的由磁性体制成的模具91的中心(步骤S11)。模具91的内侧面92是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圆筒面。模具91的内侧面92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的马达1的中心轴线J1一致。
[0054] 接着,多个铁芯件321在模具91内在轴31的周围沿周向排列(步骤S12)。多个铁芯件321例如在上端面以及下端面通过连接板部33(参照图5)连接的状态下被操作。在步骤S12中,多个铁芯件321向径向外侧远离轴31而配置。并且,多个铁芯件321的外侧面325与模具91的内侧面92抵接。
[0055] 接下来,多个转子磁铁322在模具91内在轴31的周围沿周向与多个铁芯件321交替排列(步骤S13)。在步骤S13中,多个转子磁铁322向径向外侧远离轴31而配置。并且,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363与模具91的内侧面92抵接。如图9所示,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径向内端比多个铁芯件321的径向内端靠近轴31。并且,各转子磁铁322的上端面351的第一区域353以及下端面352的第一区域356(参照图6)和上侧以及下侧的连接板部33的端面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
[0056] 在步骤S12、S13中,沿周向交替排列的多个转子磁铁322以及多个铁芯件321通过转子磁铁322的磁力而结合。并且,多个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363以及多个铁芯件321的外侧面325通过转子磁铁322的磁力被向模具91的内侧面92吸引并与该内侧面92抵接。另外,步骤S13也可以在步骤S12之前进行。或者,步骤S12和步骤S13也可以同时进行。
[0057] 若步骤S11~S13结束,则如图10所示,树脂95从设置于模具91的上部的多个浇口94流入到模具91内。浇口94在上下方向上隔着空隙与图10中的左侧图示的连接板部33以及铁芯件321以及图10的右侧图示的转子磁铁322相对。从浇口94流入到模具91内的树脂95填充到轴31与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之间的空间93内。通过树脂95的固化而形成连接部323,轴31与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通过该连接部323而连接(步骤S14)。并且,连接部323还包覆多个铁芯件321以及多个转子磁铁3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以及连接板部33。而且,通过拆除模具91,结束转子组装体30的制造。另外,在步骤S14中,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件321与转子磁铁322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树脂也可以填充于该间隙内。
[0058] 在图4所示的例中,转子风扇34在转子主体32的上侧固定于轴31。第一轴承41位于比转子风扇34靠上侧的位置。换句话说,转子风扇34关于上下方向位于第一轴承41与转子主体32之间。转子风扇34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轴承41以及转子主体32相对。转子风扇34的外径比第一轴承41的外径大,比轴承保持部214的下端部的外径大。并且,转子风扇34的外径与转子主体32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转子风扇34的外径是转子风扇34的叶片342(后述)的最外缘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距离的两倍。
[0059] 转子风扇34是包围轴31的周围的大致环状的部件。转子风扇34例如是斜流风扇或离心风扇。转子风扇34包含风扇基部341和多个叶片342。风扇基部34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位。风扇基部341通过压入等而与轴31的外侧面连接。多个叶片342与风扇基部341连接。多个叶片342在周向上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
[0060] 电枢22在径向上与转子主体32相对。电枢22包含铁芯背部221、多个齿222、绝缘件223以及多个线圈224。铁芯背部22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铁芯背部
221固定于机壳21的侧壁部211的内侧面。多个齿222从铁芯背部221向径向内侧呈放射状延伸。多个齿222在周向上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排列。铁芯背部221以及多个齿222例如是连成一体的由磁性体金属制成的部件。绝缘件223是包覆多个齿222的表面的绝缘体。多个线圈224通过将导线从绝缘件223的上方卷绕于多个齿222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224是三相线圈。
[0061] 多个线圈224与配置于电枢22的上方的多个汇流条23电连接。在图4所示的例中,汇流条23的数量是三个。各汇流条23是导电性的部件。各汇流条2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或大致圆弧状的部件。多个汇流条23包含U相汇流条、V相汇流条以及W相汇流条。U相汇流条相互连接多个线圈224中的U相的多个线圈224。V相汇流条相互连接多个线圈224中的V相的多个线圈224。W相汇流条相互连接多个线圈224中的W相的多个线圈224。多个汇流条23将电枢22的多个线圈224与省略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
[0062] 多个汇流条23被汇流条保持部24保持。汇流条保持部24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汇流条保持部24是绝缘性的部件。汇流条保持部24配置于电枢22的上侧,并在上下方向上与电枢22相对。并且,汇流条保持部24配置于转子风扇34的径向外侧,并在径向上与转子风扇34相对。汇流条保持部24例如固定于机壳21或电枢22。
[0063] 汇流条保持部24包含内筒部241、凸缘部242以及外筒部243。内筒部24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凸缘部242是从内筒部24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位。在图4所示的例中,凸缘部242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外筒部243从凸缘部242的外端部朝向下方。外筒部24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内筒部241、凸缘部242以及外筒部243例如是由树脂形成的连成一体的部件。
[0064] 在汇流条保持部24中,外筒部243的外侧面与机壳21的侧壁部211的内侧面接触。外筒部243的下端部与电枢22的铁芯背部221的上端部接触。在凸缘部242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多个槽部244。各槽部24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或大致圆弧状。在各槽部244内容纳并固定有汇流条23。在图4所示的例中,在汇流条保持部24的三个槽部244内固定有三个汇流条23。另外,被汇流条保持部24保持的汇流条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并且,槽部244内的汇流条23也可以利用树脂模制而成。
[0065] 汇流条保持部24是配置于转子风扇34的径向外侧的大致圆筒状的风洞部。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筒部241的内侧面24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在径向上与转子风扇34相对。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位于比转子风扇34的各叶片342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靠近各叶片342的径向外缘。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在各叶片34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在径向上与各叶片342相对。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的上端位于比转子风扇34的各叶片342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处。
[0066] 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的上端部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相对。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是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面。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例如是大致圆锥台的侧面。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和机壳21的各第一开口215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各第一开口215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相对。
[0067] 汇流条保持部24的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面。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从内筒部241的内侧面245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是随着从该内侧面245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位于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电枢22与汇流条23之间。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在上下方向上与电枢22相对。
[0068] 在马达1中,电流经由汇流条23供给到电枢22的线圈224,由此在线圈224与转子主体32之间产生扭矩。由此,旋转部3、即转子组装体30以及转子风扇34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周向旋转。
[0069] 在马达1中,通过转子风扇34的多个叶片342沿周向旋转,在马达1的内部形成从第一开口215经由电枢22及其附近而到达第二开口216的空气的流动。在马达1中,也可以通过使转子风扇34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在马达1的内部形成从第二开口216经由电枢22及其附近而到达第一开口215的空气的流动。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都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而冷却马达1的内部结构,尤其冷却电枢22。
[0070] 以下,对利用转子风扇34的冷却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在马达1中,通过转子风扇34的多个叶片342向俯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转子风扇34的上方的空气向下方流动,并经由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筒部241的上端开口流入到内筒部241的内部。由此,机壳21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多个第一开口215流入到机壳21内,并朝向在内筒部241的内部旋转的转子风扇34向下方流动。
[0071] 内筒部241向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对流入到转子风扇34内的空气的流动以及从转子风扇34送出的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由此,能够提高通过转子风扇34的送风效率。通过内筒部241而从内筒部241的下端开口向下方流出的空气沿着凸缘部242的下表面246以及连接部323的中央突出部326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扩展,并朝向电枢22向下方流动。该空气通过电枢22的线圈224之间的间隙以及电枢22与转子主体32之间的间隙而向下方流动,并经由多个第二开口216而向机壳21外流出。
[0072] 由此,如上述,在马达1的内部形成从第一开口215经由电枢22及其附近而到达第二开口216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冷却马达1的内部结构,尤其冷却电枢22。第一开口215是空气向马达1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第二开口216是马达1的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
[0073] 另一方面,在转子风扇34的多个叶片342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马达1的内部形成从第二开口216经由电枢22及其附近而到达第一开口215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与上述同样地冷却马达1的内部结构,尤其冷却电枢22。在该情况下,第二开口216是空气向马达1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第一开口215是马达1的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
[0074] 如以上说明,马达1包含轴31、轴承机构4、圆筒状的转子主体32、转子风扇34、电枢22以及机壳21。轴31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轴承机构4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主体32固定于轴31。转子风扇34在转子主体32的上侧固定于轴31。电枢22在径向上与转子主体32相对。机壳21在内部容纳转子主体32、转子风扇34以及电枢22。
[0075] 轴承机构4包含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第一轴承41在机壳21的内部位于比转子风扇34靠上侧的位置处,并在上下方向上与转子风扇34相对。第二轴承42位于比转子主体32靠下侧的位置处。机壳21包含第一开口215、第二开口216以及轴承保持部214。第一开口215位于比电枢22靠上侧的位置处。第二开口216位于比电枢22靠下侧的位置处。轴承保持部214与第一轴承41的外侧面接触,并保持第一轴承41。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
[0076] 在该马达1中,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入口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215流入机壳21的内部的空气沿着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流动,并高效地被引导至转子风扇34。并且,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出口的情况下,从转子风扇34向上方送出的空气沿着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流动,并高效地被引导至第一开口215。即,在马达1中,通过沿着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引导转子风扇34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气流,能够高效地增大该气流的流量。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1的机壳21的内部。
[0077] 在马达1中,第一开口215位于机壳21的外侧面。由此,能够将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的倾斜适宜地用于增大转子风扇34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气流的流量。并且,第一开口215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相对。由此,能够将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的倾斜进一步适宜地用于增大转子风扇34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气流的流量。
[0078] 如上述,转子风扇34的外径比第一轴承41的外径大。由此,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入口的情况下,沿着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流动的空气不与其他结构碰撞,直接被引导至转子风扇34。并且,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出口的情况下,从转子风扇34向上方送出的空气不与其他结构碰撞,直接朝向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因而,能够将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的倾斜适宜地用于增大转子风扇34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气流的流量。
[0079] 如上述,转子风扇34的外径与转子主体32的外径相等。由此,在制造马达1时,从上下方向的哪一个方向都能够将固定于轴31的转子主体32以及转子风扇34插入电枢22的内侧。其结果是,在制造马达1时,能够提高组装马达1的自由度。
[0080] 马达1还包含汇流条23和汇流条保持部24。汇流条23将电枢22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汇流条保持部24对汇流条23进行保持。汇流条保持部24包含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侧面245。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在径向上与转子风扇34相对。在马达1中,通过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作为包围转子风扇34的周围的风洞部发挥作用,能够提高利用转子风扇34的送风效率。并且,通过将保持汇流条23的汇流条保持部24还用作转子风扇
34的风洞部,能够简化马达1的结构,并使马达1小型化。
[0081] 而且,在马达1中,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的上端部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在径向上相对。由此,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入口的情况下,沿着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流动的空气向径向外侧的扩散被汇流条保持部24抑制,该空气高效地被引导至转子风扇34。并且,在第一开口215是空气的流出口的情况下,从转子风扇34向上方送出的空气向径向外侧的扩散被汇流条保持部24抑制,该空气高效地被引导至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因而,能够将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的倾斜进一步适宜地用于增大转子风扇34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气流的流量。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转子风扇34的送风效率。
[0082] 在上述的转子组装体30以及马达1中,能够进行各式各样的变更。
[0083] 例如,汇流条保持部24的内侧面245的上端部并非必须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相对,也可以位于比轴承保持部214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处。
[0084] 汇流条保持部24的下表面246并非必须随着从内侧面245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例如也可以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并且,汇流条保持部24的下表面246并非必须在上下方向上与电枢22相对。
[0085] 在马达1中,作为包围转子风扇34的周围的风洞部,也可以设置与汇流条保持部24分体的部件。也可以省略汇流条23以及汇流条保持部24。并且,还可以省略包围转子风扇34的周围的风洞部。
[0086] 转子风扇34的外径也可以比转子主体32的外径小或大。并且,转子风扇34的外径可以与第一轴承41的外径相等,也可以比第一轴承41的外径小。
[0087] 第一开口215的位置也可以在比电枢22靠上侧的位置处适当地变更。例如,第一开口215并非必须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214的外侧面217相对,也可以在机壳21的侧壁部211中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与轴承保持部214不同的位置处。或者,第一开口215也可以不配置于机壳21的侧壁部211,而是配置于机壳21的顶盖部213。
[0088] 第二开口216的位置也可以在比电枢22靠下侧的位置处适当地变更。例如,第二开口216也可以不配置于机壳21的底部212,而是配置于机壳21的侧壁部211。
[0089] 在转子组装体30中,只要各转子磁铁322的外侧面363的实质上的整体从连接部323露出即可。换句话说,只要外侧面363的实质上的整体被包含于露出区域372即可。例如,在对外侧面363的周向的侧缘部实施倒角处理的情况下,通过该倒角处理而形成的缺口等也可以被树脂包覆,转子磁铁322的上侧以及下侧的连接部323通过该树脂连接。
[0090] 马达1的各结构的形状、结构以及材料也可以各式各样地变更。例如,如图11所示,转子风扇34也可以成为与转子主体32连成一体的部件。在图11所示的例中,连接部323的中央突出部326延伸至第一轴承41附近处,多个叶片342与中央突出部326的外侧面连接,由此形成转子风扇34。
[0091] 马达1并非限定于三相马达,也可以是各式各样的种类的马达。马达1也可以用于除轴流风扇以外的各式各样的装置。
[0092]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也可以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0093] 本发明所涉及的马达能够用作各式各样的用途的马达。优选该马达用于轴流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