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480207.8

文献号 : CN1094912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运兵白世杰倪世虎屈天龙许勇斌任涛

申请人 : 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岭东核电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电气保护领域,公开了一种能定位故障继电器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分别与开关模块、外围设备相连,包括继电器,用于接收开关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实现外围设备的合闸和跳闸控制;控制电路包括故障保持电路,故障保持电路被配置为当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时,故障保持电路用于指示控制电路发生故障的继电器。解决了继电器型控制板卡中继电器发生故障无法定位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电路,分别与开关模块、外围设备相连,包括继电器,用于接收所述开关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和跳闸控制;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故障保持电路,所述故障保持电路被配置为当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时,所述故障保持电路用于指示所述控制电路发生故障的继电器;

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合闸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合闸开关、外围设备中的合闸线圈相连,包括继电器K3,所述继电器K3的线圈与所述合闸开关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合闸线圈第一端、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合闸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

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跳闸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外围设备中的跳闸线圈相连,包括继电器K4,所述继电器K4的线圈与所述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与所述跳闸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跳闸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跳闸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1,所述继电器K1被配置为当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时,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处于得电状态;

所述故障保持电路,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相连,包括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继电器K2和故障指示电路,所述故障开关、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并联,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与故障指示电路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闸控制电路还包括:

继电器K5,所述继电器K5的线圈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跳闸开关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与所述跳闸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闭锁控制电路,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相连,包括继电器K6,所述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6的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6的线圈与所述继电器K4的线圈并联,且所述继电器K6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K3包括常开触点K31、常开触点K32、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所述常开触点K31和常开触点K32串联形成第一串联电路,所述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串联形成第二串联电路,所述第一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串联电路并联形成第二并联电路,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并联电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电阻串联形成第三串联电路,所述第三串联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续流电路,包括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形成第四串联电路,所述第四串联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且流过所述二极管的电流方向与流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继电器的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插槽通过螺栓固定,且所述继电器的引脚为插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通过金属外壳封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金属外壳内充有惰性气体,且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电路板的接点处设有镀金层。

说明书 :

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电气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定位故障继电器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核电站配电盘通常包括继电器板件,继电器板件是通过继电器线圈的得电与失电来实现继电器触点控制外围设备,传统的继电器板件存在继电器发生故障无法定位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定位故障继电器的控制系统。
[0004]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控制系统,包括:
[0006] 控制电路,分别与开关模块、外围设备相连,包括继电器,用于接收所述开关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和跳闸控制;
[0007]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故障保持电路,所述故障保持电路被配置为当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时,所述故障保持电路用于指示所述控制电路发生故障的继电器。
[0008] 上述的控制系统为继电器型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开关模块控制继电器线圈的得电和失电实现继电器触点控制外围设备的目的,控制电路还包括故障保持电路,故障保持电路包括故障指示灯,用于指示控制电路中发生故障的继电器,解决了传统的继电器型控制板卡中继电器发生故障无法定位的问题。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1,所述继电器K1被配置为当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时,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处于得电状态;所述故障保持电路,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相连,包括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继电器K2和故障指示电路,所述故障开关、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并联,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与故障指示电路并联。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0011] 合闸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合闸开关、外围设备中的合闸线圈相连,包括继电器K3,所述继电器K3的线圈与所述合闸开关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合闸线圈第一端、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合闸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
[0012] 跳闸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外围设备中的跳闸线圈相连,包括继电器K4,所述继电器K4的线圈与所述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与所述跳闸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跳闸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所述外围设备的跳闸控制。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跳闸控制电路还包括:
[0014] 继电器K5,所述继电器K5的线圈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跳闸开关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与所述跳闸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0016] 闭锁控制电路,与所述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相连,包括继电器K6,所述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6的线圈串联在所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继电器K6的线圈与所述继电器K4的线圈并联,且所述继电器K6的常闭触点与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串联。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K3包括常开触点K31、常开触点K32、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所述常开触点K31和常开触点K32串联形成第一串联电路,所述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串联形成第二串联电路,所述第一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串联电路并联形成第二并联电路,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并联电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019] 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电阻串联形成第三串联电路,所述第三串联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021] 续流电路,包括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形成第四串联电路,所述第四串联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且流过所述二极管的电流方向与流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继电器的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插槽通过螺栓固定,且所述继电器的引脚为插柱。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通过金属外壳封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金属外壳内充有惰性气体,且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电路板的接点处设有镀金层。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0025] 图2为一实施例中故障保持电路的电路图;
[0026] 图3为一实施例中合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27] 图4为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28]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29] 图6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30]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合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31]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32] 图9为一实施例中指示电路的电路图;
[0033] 图10为一实施例中续流电路的电路图;
[0034] 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35] 图12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37]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法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0] 参见图1,图1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0041] 一种控制系统,包括:
[0042] 控制电路10,分别与开关模块20、外围设备30相连,包括继电器,用于接收开关模块20输出的开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合闸和跳闸控制;
[0043] 控制电路10包括故障保持电路100,故障保持电路100被配置为当控制电路10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合闸控制时,故障保持电路100用于指示控制电路10发生故障的继电器。
[0044] 上述的控制系统为继电器型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开关模块20控制继电器线圈的得电和失电实现继电器触点控制外围设备30的目的,控制电路10还包括故障保持电路100,用于指示控制电路10中发生故障的继电器,解决了传统的继电器型控制板卡中继电器发生故障无法定位的问题。
[0045] 进一步地,参见图2,图2为一实施例中故障保持电路的电路图,控制电路10,包括继电器K1,继电器K1被配置为当控制电路10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合闸控制时,继电器K1的线圈K10处于得电状态;故障保持电路100,与开关模块20中的故障开关T1相连,包括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K11、继电器K2和故障指示电路101,故障开关T1、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K11与继电器K2的线圈K20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K11与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并联,继电器K2的线圈K20与故障指示电路101并联。
[0046] 其中,继电器K1的线圈K10在控制电路10用于实现合闸控制时处于得电状态,即在合闸控制时,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K11断开,因此继电器K2的线圈K20失电;当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发生故障时,继电器K1的线圈K10失电,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K11闭合,继电器K2的线圈K20得电,与继电器K2的线圈K20并联的故障指示电路101中的指示灯点亮,同时,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闭合,具体地,故障指示电路101包括电阻R1和发光二极管L1,只要故障开关T1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即使故障消除,继电器K2的线圈K20会一直处于得电状态,故障指示电路101中的发光二极管也会一直处于点亮状态。运行人员可以通过发光二极管L1的亮灭情况判断发生故障的继电器,运行人员在发现故障后,可通过断开故障开关T1,即断开电源以关闭故障保持电路100。
[0047]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10包括:
[0048] 参见图3,图3为一实施例中合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合闸控制电路102,分别与开关模块20中的合闸开关T2、外围设备30中的合闸线圈Q1相连,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3的线圈K30与合闸开关T2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1的线圈K10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K1的线圈K10的第二端分别与合闸线圈Q1第一端、电源的负极相连,合闸线圈Q1的第二端通过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合闸控制电路102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合闸控制。
[0049] 参见图4,图4为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跳闸控制电路103,分别与开关模块20中的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外围设备30中的跳闸线圈Q2相连,包括继电器K4,继电器K4的线圈K40与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与跳闸线圈Q2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跳闸控制电路103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跳闸控制。
[0050]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电源主要包括125V直流电源和24V直流电源。
[0051] 其中,在合闸控制电路102中,继电器K3的线圈K30与合闸开关T2串联在24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1的线圈K10的第一端与125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K1的线圈K10的第二端分别与合闸线圈Q1第一端、125V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合闸线圈Q1的第二端通过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与125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合闸控制电路102的工作原理为:当合闸开关T2闭合时,继电器K3的线圈K30得电,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闭合,且继电器K1的线圈K10一直处于得电状态,因此合闸线圈Q1得电,从而通过合闸线圈Q1的触点实现合闸控制。
[0052] 在跳闸控制电路103中,继电器K4的线圈K40与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串联,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与跳闸线圈Q2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其中,跳闸保护继电器的线圈可以串联在外围设备中的电源或发电机上,当电源或发电机两端的电压不在阈值范围内时,跳闸保护继电器的线圈得电,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闭合,继电器K4的线圈K40得电,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闭合,跳闸线圈Q2得电,从而通过跳闸线圈Q2的触点实现跳闸保护。
[0053] 进一步地,跳闸控制电路103还包括:
[0054] 参见图5,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继电器K5,继电器K5的线圈K50与开关模块20中的跳闸开关T4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K51与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第一并联电路与跳闸线圈Q2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
[0055] 具体地,继电器K5的线圈K50与开关模块20中的跳闸开关T4串联在24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第一并联电路与跳闸线圈Q2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其工作原理为:无论是运行人员按下跳闸开关T4还是跳闸保护继电器动作,跳闸线圈Q2都会得电,从而通过跳闸继电器的触点实现相应的跳闸功能。
[0056] 进一步地,参见图6,图6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控制电路10还包括:
[0057] 闭锁控制电路,与开关模块20中的故障开关T1相连,包括继电器K6,故障开关T1、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与继电器K6的线圈K60串联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6的线圈K60与继电器K4的线圈K40并联,且继电器K6的常闭触点K62与继电器K1的线圈K10串联。
[0058] 其中,闭锁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6,合闸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6的常闭触点K62,跳闸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6的线圈K60和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闭锁控制电路用于闭锁跳闸控制回路103,其工作原理为:当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闭合时,继电器K4的线圈K40和继电器K6的线圈K60得电,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和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闭合,跳闸线圈Q2得电,即使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出现故障未闭合,由于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闭合,跳闸线圈Q2一直处于得电状态,跳闸线圈Q2的触点与报警电路相连,用于提醒运行人员系统处于跳闸状态,运行人员发现跳闸后,可通过断开故障开关T1来解除闭锁跳闸控制。
[0059] 具体地,参见图7,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合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继电器K3包括常开触点K31、常开触点K32、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常开触点K31和常开触点K32串联形成第一串联电路,常开触点K33和常开触点K34串联形成第二串联电路,第一串联电路和第二串联电路并联形成第二并联电路,合闸线圈Q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并联电路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0060] 其中,合闸线圈Q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并联电路与125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第二并联回路包括继电器K3的四个常开触点,提高合闸控制的可靠性,避免仅采用一个常开触点,当该常开触点发生故障导致合闸线圈误得电的情况。
[0061] 具体地,参见图8,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图,继电器K4包括常开触点K41、常开触点K42、常开触点K43和常开触点K44,继电器K5包括常开触点K51、常开触点K52、常开触点K53和常开触点K54,常开触点K41与常开触点K42、常开触点K43与常开触点K43、常开触点K51与常开触点K52、常开触点K53与常开触点K54分别串联后并联,提高了跳闸控制的可靠性。
[0062] 进一步地,参见图9,图9为一实施例中指示电路的电路图,图9仅给出分别与继电器K1、继电器K5并联的指示电路的电路图,还包括:
[0063] 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发光二极管与第一电阻串联形成第三串联电路,第三串联电路分别与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
[0064] 其中,继电器K3和继电器K5是接在24V直流电源上的,继电器K1、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6是在接在125V直流电源上的,因此分别与继电器K3的线圈K30、继电器K5的线圈K50并联的第一电阻的阻值为2kΩ,额定功率为2W;分别与继电器K1、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6并联的第一电阻的阻值为10kΩ,额定功率为3W。发光二极管与第一电阻串联形成第三串联电路,第三串联电路分别与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当电源通过继电器线圈使继电器得电时,指示回路亦会有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被点亮。
[0065] 进一步地,参见图10,图10为一实施例中续流电路的电路图,图10仅给出分别与继电器K1、继电器K5并联的续流电路的电路图,还包括:
[0066] 续流电路,包括二极管和第二电阻,二极管与第二电阻串联形成第四串联电路,第四串联电路分别与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线圈并联,且流过二极管的电流方向与流过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0067] 具体地,二极管的型号采用IN4148,第二电阻的阻值根据继电器K1~K6接入的电源不同而不同,其中,分别与继电器K1、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6并联的第二电阻的阻值为1kΩ,额定功率为0.25W;分别与继电器K3的线圈K30、继电器K5的线圈K50并联的第二电阻的阻值为100Ω,额定功率为0.5W。继电器线圈属于感性负载,在关断线圈电源的瞬间会在线圈两端产生过电压,增加续流电路能有效释放线圈过电压,保护继电器电源。
[0068] 参见图11,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8个继电器K1~K8,每个继电器都包含4个常开触点和4个常闭触点,且每个继电器的线圈都与指示电路、续流电路并联。
[0069] 参见图12,图12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包括故障保持电路、合闸控制电路、跳闸控制电路,闭锁控制电路、指示电路和续流电路,其中,故障保持电路,与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T1(对应图中的001TO)相连,包括继电器K1(对应图中的001XK)的常闭触点K11、继电器K2(对应图中的001XK1)和故障指示电路,故障开关T1(001TO)、继电器K1(001XK)的常闭触点K11与继电器K2(001XK1)的线圈K20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1(001XK)的常闭触点K11与继电器K2(001XK1)的常开触点K21并联,继电器K2(001XK1)的线圈K20与故障指示电路并联,故障保持电路用于定位在合闸控制中发生故障的继电器;合闸控制电路,分别与开关模块中的合闸开关T2(对应图中的CLOSE)、外围设备中的合闸线圈Q1相连,包括继电器K3(对应图中的001XR),继电器K3(001XR)的线圈K30与合闸开关T2(CLOSE)串联在24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1(001XK)的线圈K10的第一端与125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K1(001XK)的线圈K10的第二端分别与合闸线圈Q1第一端、125V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合闸线圈Q1的第二端通过继电器K3(001XR)的常开触点K31与125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合闸控制电路102用于实现外围设备的合闸控制;跳闸控制电路,分别与开关模块中的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对应图中的001XI)、外围设备中的跳闸线圈Q2相连,包括继电器K4(对应图中的011XR),继电器K4(011XR)的线圈K40与跳闸保护继电器的常开触点T3(001XI)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4(011XR)的常开触点K41与跳闸线圈Q2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跳闸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外围设备30的跳闸控制;闭锁控制电路,与开关模块中的故障开关T1(001TO)相连,包括继电器K6(对应图中的003XR),故障开关T1(001TO)、继电器K6(003XR)的常开触点K61与继电器K6(003XR)的线圈K60串联在125V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继电器K6(003XR)的线圈K60与继电器K4(011XR)的线圈K40并联,且继电器K6(003XR)的常闭触点K62与继电器K1(001XK)的线圈K10串联,闭锁控制电路用于闭锁跳闸控制。
[0070]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路板,继电器的引脚与电路板的插槽通过螺栓固定,且继电器的引脚为插柱。将继电器的引脚与电路板的插槽通过螺栓固定,同时继电器针脚由原来的插针改为插柱,增大接触面积,解决了继电器引脚与电路板接触不良的问题。
[0071] 进一步地,继电器通过金属外壳封装在电路板上,金属外壳内充有惰性气体,且金属外壳与电路板的接点处设有镀金层。将原来塑料封装的继电器,改成金属外壳且里面充惰性气体封装,同时接点表面镀金,解决了继电器触点氧化速度快的问题。
[007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