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026227.6

文献号 : CN10951120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巫冠群

申请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灯光开启信号;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如果是渐亮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其中,所述第一段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斜率,所述第二段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段的斜率;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暗校正曲线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相反。该方法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灯光开启信号;

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

如果是渐亮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其中,所述第一段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斜率,所述第二段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段的斜率;

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暗校正曲线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沿横坐标上的亮度占空比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gamma校正模型;

根据所述gamma校正模型得到校正曲线;

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以得到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包括: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5.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灯光开启信号;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是渐亮趋势,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一段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斜率,所述第二段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段的斜率,所述渐暗校正曲线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沿横坐标上的亮度占空比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成模块,用于获取gamma校正模型,并根据所述gamma校正模型得到校正曲线,以及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以得到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用于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

说明书 :

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为了提升汽车的舒适性和品质,车内灯光系统的配置日益增多,如用于仪表板、中控面板、顶灯控制区域、门把手和脚步区域等的车内灯光,近光灯、远光灯等外部灯光。随着人们对视觉感受需求的提升,也使得对灯光变化多样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0003] 根据韦伯-费赫涅尔定律(Weber-Fechner Law)可知,人眼对于亮度变化的主观亮度感受与客观亮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因此,人眼对于亮度线性变化的灯光控制的主观感受为非线性的,传统的渐变灯光线性控制会出现人眼感受上渐灭时亮度变化较慢而渐亮时亮度变化较快的错觉,不能满足实际人眼感受的舒适性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
[0007]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灯光开启信号;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如果是渐亮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其中,所述第一段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斜率,所述第二段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段的斜率;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暗校正曲线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相反。
[000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1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获取gamma校正模型;根据所述gamma校正模型得到校正曲线;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以得到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
[00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包括: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
[001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0013]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灯光开启信号;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是渐亮趋势,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所述灯光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一段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斜率,所述第二段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段的斜率,所述渐暗校正曲线与所述渐亮校正曲线相反。
[001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生成模块,用于获取gamma校正模型,并根据所述gamma校正模型得到校正曲线,以及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以得到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
[001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成模块用于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所述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渐亮校正曲线和所述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0018]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该车辆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19]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1]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0022] 图3是根据韦伯定律的人眼主观亮度感受和客观亮度的关系;
[0023] 图4是灯光渐亮时人眼感知亮度和gamma亮度校正曲线;
[0024]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渐亮校正曲线;
[0025]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渐灭校正曲线;
[0026]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8]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0029]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3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1] S101:检测灯光开启信号。
[0032]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在对灯光亮度进行控制之前,需要检测灯光开启信号。
[0033] S102: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
[0034] 人眼感知灯光亮度在渐亮和渐灭的过程中是不同的,需要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以根据不同的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校正。
[0035] S103:如果是渐亮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灯光的亮度。
[0036] 其中,渐亮校正曲线是根据gamma校正模型得到的,gamma亮度校正曲线如图4所示,当灯光亮度输出为线性渐亮输出时,人眼对于低亮度时亮度变化率感官明显,此时人眼感知渐亮过程快于渐灭过程,同理,在实际亮度变化控制时间及变化率相同的情况下,人眼感受渐灭过程缓慢,渐亮过程较快。若使用与人眼感知相反的趋势进行校正(图中虚实线),实际感知应为线性变化(图中虚线)。
[0037] 对比韦伯定律和gamma曲线可知,人眼对单色亮度的感知并非完全的指数关系,人眼在亮度较高和较低的感光细胞不同,因此实际感知曲线为分段式变化。选取20个测试人员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主观评价,根据测试人员的评价结果对gamma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即可得到渐亮校正曲线。
[0038] 具体来说,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如图5所示,渐亮过程趋势变得更加平缓,人眼感知均匀且不会出现速率突变的现象,其中,第一段的斜率小于第二段的斜率,第二段的斜率大于第三段的斜率。
[0039] S104: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灯光的亮度。
[0040] 渐暗校正曲线与渐亮校正曲线相反,如图6所示,渐暗过程在亮度较高时也进行变化斜率校正,人眼感知不会出现变化太慢和分段式跳跃的现象。
[0041] 渐亮校正曲线和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0042] 结合图7,具体的车辆的灯光控制过程如下:车辆的灯光控制模块通过采集亮度开关输入、亮度变化校正输入以及灯光渐亮和渐灭的时间和亮度的校正反馈,输出灯光渐亮和渐灭的亮度和时间值;然后将得到的灯光亮度和时间经过渐亮或渐灭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后得到对应校正后的亮度占空比和时间反馈;最后控制模块根据反馈的亮度占空比和时间进行下一刻时间和亮度的校准。
[004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44]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200,包括:检测模块210、判断模块220、控制模块230和生成模块240。
[0045] 其中,检测模块210用于检测灯光开启信号;判断模块220用于判断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控制模块230用于在判断模块判定灯光的亮度变化趋势是渐亮趋势时,根据预存的渐亮校正曲线调节灯光的亮度,其中,渐亮校正曲线包括亮度由最暗至最亮第一段至第三段,如果是渐暗趋势,则根据预存的渐暗校正曲线调节灯光的亮度,其中,第一段的斜率小于第二段的斜率,第二段的斜率大于第三段的斜率,渐暗校正曲线与渐亮校正曲线相反。
[004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生成模块240用于获取gamma校正模型,并根据gamma校正模型得到校正曲线,以及对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以得到渐亮校正曲线和渐暗校正曲线。
[004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生成模块240用于分别在环境光线工况和暗室工况下对灯光调节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校正曲线的初始段和末尾段进行修正。
[004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渐亮校正曲线和渐暗校正曲线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亮度占空比。
[004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5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式与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灯光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类似,具体请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0051]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如上述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该车辆可以通过对渐变灯光控制输出进行非线性校正,有效避免人眼的视觉特性导致的在控制系统线性输出时的视觉误差,使人眼感知灯光变化为线性且平缓的变化,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的舒适性。
[0052]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功能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005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4]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