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648235.6

文献号 : CN1096091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舒歌群刘鹏田华喻志刚

申请人 : 天津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由二氧化碳和戊烷及制冷剂组成,所述制冷剂是二氟甲烷、氟乙烷和1,1‑二氟乙烷中的任何一种;按照所选取的制冷剂的不同,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如下:二氧化碳/戊烷/二氟甲烷的质量百分比为30‑70/10‑20/10‑60;二氧化碳/戊烷/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30‑70/10‑20/10‑50;二氧化碳/戊烷/1,1‑二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70/10‑30/10‑60。该三组元混合工质在具有良好的环保和安全性及热力学性能,热效率高于12%;可以同时高效回收发动机烟气和缸套水余热能,烟气利用率大于60%,缸套水利用率达100%。较CO2的临界温度明显提高,系统的冷却条件放宽,满足车用余热回收系统要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其特征在于:由二氧化碳和戊烷及制冷剂组成,所述制冷剂是GWP值低于1000且ODP值为0的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二氟甲烷、氟乙烷和1,1-二氟乙烷中的任何一种;按照所选取的高效环保型制冷剂的不同,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如下: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二氟甲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二氟甲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二氧化碳;

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氟乙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

10~50,其余为二氧化碳;

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1,1-二氟乙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1,1-二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二氧化碳。

说明书 :

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用工质,尤其涉及一种包含CO2、烷烃和传统制冷剂的动力循环三元混合工质。

背景技术

[0002] 余热回收技术被认为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技术,对国家层面高效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内燃机余热具有大温差,多品位的特点,烟气余热温度高达500℃左右,占内燃机燃烧热的25%左右。与烟气余热比例相似的是内燃机缸套水余热,但是缸套水温度一般低于100℃。由于这两种余热源温度特性差异巨大,很难实现通过传统工质循环实现高效回收。之前的研究表明,有机工质不燃不爆,使用方便,但是对缸套水余热回收效率较低,而且普遍具有较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值)和消耗臭氧潜能值(ODP值),对环境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烷烃类工质热力学性能突出,但是同样对缸套水余热回收利用率较低,安全性较差。CO2具有很好的热力学性能,可以同时高效回收内燃机高低品位的余热源,系统具有小型化优势,同时CO2属于自然工质,对环境影响很小,应用于高温余热回收领域的潜力巨大。但是CO2工质由于临界温度过低,冷凝条件严苛,很难利用自然冷源冷却,限制了其在内燃机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如果将上述三种工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形成混合工质,混合工质利用三种工质的优势相互弥补,最终将形成高效,环保,安全的适于车用的动力循环工质。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该混合工质安全、环保、高效,并且满足车用冷却条件,具有良好的动力热力学性能。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三组元混合工质,由二氧化碳和戊烷及制冷剂组成,所述制冷剂是GWP值低于1000且ODP值为0的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二氟甲烷、氟乙烷和1,1-二氟乙烷中的任何一种;按照所选取的高效环保型制冷剂的不同,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如下:
[0005] 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二氟甲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二氟甲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二氧化碳;
[0006] 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氟乙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50,其余为二氧化碳;
[0007] 所述高效环保型制冷剂是1,1-二氟乙烷,戊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1,1-二氟乙烷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其余为二氧化碳。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09] 由于本发明的混合工质由CO2和烷烃类工质和另一种GWP值低于1000、ODP值为0的制冷剂工质(二氟甲烷、氟乙烷和1,1-二氟乙烷中的任何一种)混合而成。具体的烷烃类工质为戊烷,其具有突出的热力学性能。以上混合工质中使用的制冷剂安全性能满足美国ANSI/ASHRAE34-2010标准中的A2类工质安全要求,烷烃类工质质量组分百分比小于30%,CO2具有阻燃作用,因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上述混合工质中制冷剂GWP值低于1000、ODP值为0,CO2和戊烷GWP值与ODP值极低。整体的混合工质环保性能良好,即ODP(臭氧消耗潜力值)=0和GWP(温室效应潜力值)<100。
[0010] 在环境温度条件(温度298K,压力1atm)下,混合工质安全性能良好。对发动机高低品位热源,即缸套水和烟气的协同回收能力好,缸套水利用率达到100%,烟气利用率大于60%。热力学性能良好,在给定发动机余热回收动力循环设计工况下,热效率高于12%。循环热损失小,本发明为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在与冷热源换热过程中存在温度滑移,有效减小了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0012] 以下实际案例中的混合工质中各组分均指质量百分数:
[0013] 实施例A1:将CO2/戊烷/R32按照60:2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4] 实施例A2:将CO2/戊烷/R32按照70:20:1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5] 实施例A3:将CO2/戊烷/R32按照50:20:3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6] 实施例A4:将CO2/戊烷/R32按照30:10:6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7] 实施例B1:将CO2/戊烷/R161按照70:1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8] 实施例B2:将CO2/戊烷/R161按照60:2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19] 实施例B3:将CO2/戊烷/R161按照60:10:3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0] 实施例B4:将CO2/戊烷/R161按照30:20:5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1] 实施例C1:将CO2/戊烷/R152a按照60:2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2] 实施例C2:将CO2/戊烷/R152a按照70:20:1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3] 实施例C3:将CO2/戊烷/R152a按照50:10:4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4] 实施例C4:将CO2/戊烷/R152a按照40:10:5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冲灌系统。
[0025] 表1给出各个实施例中三元混合工质的临界参数。
[0026] 表1混合工质临界参数
[0027]
[0028] 在目标发动机余热条件下,给定余热回收系统设计的具体工况为:发动机露点温度为120℃,膨胀机等熵效率为0.7,工质泵等熵效率为0.8,预热器,气体加热器,回热器和冷凝器中的窄点温差分别为5K,30K,15K和5K。透平进口压力为10MPa,进口温度为550K。部分实施例下的循环主要指标如表2所示。
[0029] 表2本发明部分应用实例的性能
[0030]
[0031]
[0032] 通过上述实施例及相关计算数据可以得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工质的参数和实施结果均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使用和知晓的热力学计算得到),本发明利用CO2、戊烷和制冷剂混合所得到三元混合工质,可以同时高效回收发动机烟气和缸套水余热能,烟气利用率高于60%,缸套水利用率达到100%。在满足环保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的情况下,热力学性能优良,设计工况下系统热效率高于12%。三元混合物临界温度较CO2有明显提高,放宽了系统的冷却条件,满足车用余热回收系统条件。
[0033] 尽管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