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54529.3

文献号 : CN1096889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阪翔士宫前直梦

申请人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抑制压缩槽的闭塞的同时提高吸收速度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具有表面片(2)以及包括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的吸收体(4),具有由表面片和吸收体压缩而成的压缩槽(5)。第一吸收层包括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中央的中央存在区域(21)、其外侧的外侧存在区域(22)、和位于中央存在区域与外侧存在区域之间、且吸收性聚合物少的非存在区域(31)。压缩槽位于非存在区域(31)内,与中央存在区域以及外侧存在区域分离。相互相向的压缩槽的端缘与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压缩槽的端缘与外侧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短。

权利要求 :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且具备表面片和位于所述表面片的非肌肤侧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包括第一吸收层和被层叠在所述第一吸收层的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一对压缩槽,所述一对压缩槽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所述表面片和所述第一吸收层以及第二吸收层压缩而成,所述第一吸收层包括:中央存在区域,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且存在吸收性聚合物;一对外侧存在区域,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且存在吸收性聚合物;以及一对非存在区域,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与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所述一对压缩槽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一对非存在区域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内,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以及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离,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与所述非存在区域的边界是与所述非存在区域相接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成为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的最高值的

1/3的部位,所述外侧存在区域与所述非存在区域的边界是与所述非存在区域相接的所述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成为所述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的最高值的1/3的部位,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压缩槽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外侧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同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外侧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层具备包覆所述第一吸收层中所含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透液性片,在所述非存在区域,具有所述透液性片的肌肤侧的面与非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区域,在俯视时,所述接合区域向所述压缩槽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扩展,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压缩槽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同所述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层包括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的外侧且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前方非存在区域和后方非存在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前方压缩槽和后方压缩槽,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所述表面片和所述第一吸收层以及第二吸收层压缩而成,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存在区域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边界是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存在区域相接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成为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的最高值的1/3的部位,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分别位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内,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以及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离,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前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同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后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同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层具备包覆所述第一吸收层中所含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透液性片,在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分别具有所述透液性片的肌肤侧的面与非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而成的前方接合区域和后方接合区域,在俯视时,所述前方接合区域和所述后方接合区域向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扩展,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前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同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后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同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前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同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后方压缩槽中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相邻的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存在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短,在其余的部分,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同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面片,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与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别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将所述第二吸收层的厚度设为a,将所述压缩槽的向所述第二吸收层的侵入深度设为b时,所述b满足(a/2)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吸收层,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厚度比与所述外侧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厚度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槽包括所述厚度方向的深度深的高压缩部和所述厚度方向的深度浅的低压缩部,所述高压缩部与所述低压缩部交替地排列而形成。

说明书 :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0002] 轻度失禁垫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为了吸收、保持从穿着者排泄的尿、经血等排泄物而被使用。由于要求吸收性物品不依赖于状况地不将排泄物向外部泄漏而迅速吸收,因此进行进一步提高吸收性能的技术的开发。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存在使吸收体为两层的吸收性物品。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吸收体为两层的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不透液性的防漏片、以及配置在表面片和防漏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吸收体至少由两层构成,至少一层是由透液性片和高吸收性聚合物构成的第一吸收体层。第一吸收体层通过压缩槽与表面片接合。第一吸收体层在俯视时具有在压缩槽的两侧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散布区域。散布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夹着压缩槽而包含吸收体的中央的散布区域和吸收体的侧方的散布区域。
[0004] 在此,在排泄物被排泄到压缩槽,中央的散布区域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和侧方的散布区域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压缩槽的排泄物而膨胀时,有可能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压扁压缩槽,即闭塞压缩槽。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第一吸收体层的中央的散布区域与侧方的散布区域之间设置有未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非散布区域。非散布区域由压缩槽在宽度方向上等分地分割。因此,第一吸收体层在由压缩槽沿宽度方向分割的非散布区域中的、压缩槽与中央的散布区域之间的区域以及压缩槽与侧方的散布区域之间的区域,具有实质上不存在大小大致相等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区域即空隙。其结果,即使高吸收性聚合物膨胀,这些空隙也成为缓冲区域或膨胀量(余量),能够容纳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量,防止压缩槽的闭塞这样的事态。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再公表WO2010/107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然而,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的散布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在欲吸收压缩槽的排泄物时,经由该空隙吸收排泄物。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于排泄物的吸收路径的该空隙抑制吸收,基于各散布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排泄物的吸收速度降低。若吸收速度降低,则排泄物的量多时等排泄物不被吸收而容易残留,在各散布区域吸收排泄物之前,排泄物有可能向吸收性物品的外部泄漏。
[0010]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含具有吸收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的吸收体;以及表面片、第一吸收层及第二吸收层被压缩而成的一对压缩槽,能够抑制压缩槽的闭塞且提高吸收速度。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如下所述。(1)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且具备表面片和位于所述表面片的非肌肤侧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包括第一吸收层和被层叠在所述第一吸收层的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一对压缩槽,所述一对压缩槽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所述表面片和所述第一吸收层以及第二吸收层压缩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吸收层包括:中央存在区域,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且存在吸收性聚合物;一对外侧存在区域,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且存在吸收性聚合物;以及一对非存在区域,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与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所述一对压缩槽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一对非存在区域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内,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以及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离,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外侧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短。
[0013]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如上述那样构成,压缩槽位于非存在区域内,与中央存在区域及外侧存在区域分离,且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外侧存在区域接近中央存在区域的位置。因此,在由压缩槽沿宽度方向分割的非存在区域中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区域,空隙(实质上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区域)小,在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区域,空隙大。
[0014] 其结果,中央存在区域侧的空隙小,因此,排泄物中的、被排泄到压缩槽的排泄物容易被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因此,排泄物经由小的空隙优先被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因此,被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大量吸收。其结果,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体积显著膨胀。由此,压缩槽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在厚度方向上急剧上升,形成陡峭的壁面。因此,在中央存在区域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排尿点被排泄的排泄物容易从中央存在区域沿着陡峭的壁面向压缩槽内被引导,容易蓄积在压缩槽内。其结果,能够容易使排泄物从压缩槽的底部向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扩散并被吸收。
[0015] 另一方面,被排泄到压缩槽内的排泄物由于经由大的空隙,因此难以被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此时,由于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不怎么吸收排泄物,因此其体积不怎么膨胀。由此,压缩槽内的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壁面在厚度方向上不怎么上升,形成平缓的壁面。因此,蓄积在压缩槽内的排泄物一边向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平缓的壁面侧扩展一边蓄积,即一边向压缩槽内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一边蓄积。其结果,与蓄积在通常的压缩槽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压缩槽的外侧蓄积较多的排泄物。由此,能够增大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相接的表面面积,能够有效地利用排泄物难以扩散的压缩槽的外侧的区域来吸收排泄物。因此,能够容易地经由表面片使排泄物向宽度方向的第一吸收层吸收。
[0016] 这样,不仅易于使排泄物沿着压缩槽在厚度方向上向第二吸收层扩散,还能够使排泄物在宽度方向上容易向第一吸收层扩散,因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017]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2)所述第一吸收层具备包覆所述第一吸收层中所含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透液性片,在所述非存在区域,具有所述透液性片的肌肤侧的面与非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区域,在俯视时,所述接合区域向所述压缩槽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扩展,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
[0018]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将吸收性聚合物保持在透液性片内并关在里面。当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排泄物并溶胀时,透液性片能够抑制吸收性聚合物在宽度方向上的溶胀而抑制压缩槽闭塞。由此,使排泄物沿着压缩槽在厚度方向上向第二吸收层扩散,使排泄物在宽度方向上向第一吸收层扩散,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能够更可靠地发挥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的效果。
[0019]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3)所述第一吸收层包括位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的外侧且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前方非存在区域和后方非存在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前方压缩槽和后方压缩槽,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所述表面片和所述第一吸收层以及第二吸收层压缩而成,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分别位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内,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以及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离,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前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相互相向的所述后方压缩槽的端缘与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
[0020]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前方、后方压缩槽分别位于前方、后方非存在区域内,与中央存在区域以及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离,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中央存在区域的附近。因此,在由前方、后方压缩槽分别在长度方向上分割的前方、后方非存在区域中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区域,空隙小,在其相反侧的区域,空隙大。其结果,中央存在区域侧的空隙小,因此,被排泄到前方、后方压缩槽的排泄物优先被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吸收,被更多地吸收。其结果,吸收性聚合物的体积显著膨胀,由此,前方、后方压缩槽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在厚度方向上急剧上升,形成陡峭的壁面。因此,在中央存在区域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排尿点被排泄的排泄物从中央存在区域沿着陡峭的壁面向前方、后方压缩槽被引导,容易蓄积于前方、后方压缩槽。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使排泄物从前方、后方压缩槽的底部向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扩散并被吸收。另一方面,在隔着前方、后方压缩槽而与中央存在区域相反侧的区域,前方、后方压缩槽的壁面在厚度方向上不怎么上升,形成平缓的壁面。因此,蓄积在前方、后方压缩槽中的排泄物一边向该平缓的壁面侧扩散一边蓄积。其结果,与蓄积于通常的压缩槽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前方、后方压缩槽的外侧蓄积较多的排泄物。由此,能够增大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相接的表面面积,能够将排泄物难以扩散的前方、后方压缩槽的外侧的区域有效地用于排泄物的吸收。因此,能够容易地经由表面片将排泄物向长度方向的第一吸收层吸收。这样,不仅容易使排泄物沿着前方、后方压缩槽在厚度方向上向第二吸收层扩散,还能够使排泄物容易在长度方向上向第一吸收层扩散,因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021]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4)所述第一吸收层具备包覆所述第一吸收层中所含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透液性片,在所述前方非存在区域和所述后方非存在区域,分别具有所述透液性片的肌肤侧的面与非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而成的前方接合区域和后方接合区域,所述前方接合区域和所述后方接合区域在俯视时向所述前方压缩槽和所述后方压缩槽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扩展,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外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外侧的端缘的距离短。
[0022]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在长度方向上将吸收性聚合物保持在透液性片内并关在里面。当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排泄物并溶胀时,透液性片能够抑制吸收性聚合物在长度方向上的溶胀,并抑制前方、后方压缩槽的闭塞。由此,能够使排泄物沿着前方、后方压缩槽在厚度方向上向第二吸收层扩散,使排泄物在宽度方向上向第一吸收层扩散,在吸收性物品整体上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能够更可靠地发挥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的效果。
[0023]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5)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前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短,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同该端缘相向的所述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的距离比所述后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后方压缩槽的内侧的端缘的距离短。
[0024]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第一吸收层,前方接合区域的内侧的端缘与中央存在区域的端缘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能够减小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在长度方向上溶胀的区域。其结果,能够使吸收性聚合物进一步向厚度方向的上方溶胀,能够使前方压缩槽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更陡峭。因此,在前方压缩槽的外侧的区域,能够使排泄物向长度方向的外侧的第二吸收层的上方扩散,使长度方向L的外侧的第二吸收层吸收排泄物。由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能够更可靠地发挥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的效果。
[0025]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6)在所述表面片,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与所述一对外侧存在区域分别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高。
[0026]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表面片,能够容易使排泄物优先地引入与纤维密度高的中央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能够使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更多地吸收。因此,能够使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比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更优先地膨胀。由此,能够使压缩槽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急剧上升,容易蓄积在压缩槽中,容易使排泄物从压缩槽的底部向背面片侧的第二吸收层扩散并被吸收。另一方面,能够以使排泄物不被优先引入与纤维密度低的外侧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方式,使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不怎么吸收排泄物。因此,与中央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相比,能够抑制外侧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由此,使压缩槽的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壁面平缓地倾斜,能够增大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相接的表面面积,容易使宽度方向的第一吸收层吸收排泄物。由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提高吸收速度,能够更可靠地发挥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的效果。
[0027]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7)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将所述第二吸收层的厚度设为a,将所述压缩槽的向所述第二吸收层的侵入深度设为b时,所述b满足(a/2)
[0028]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排泄物从压缩槽引入到第二吸收层,并且能够使引入的排泄物容易向第二吸收层的面内方向扩散。由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更可靠地发挥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的效果。如果b的值过小,则第二吸收层内的压缩槽的壁面(侧面)的面积变小,排泄物难以从该壁面向第二吸收层扩散。其结果,向第二吸收层引入排泄物的量、引入的排泄物向第二吸收层的面内方向扩散的量变小。进而,若b的值过小,则吸收体4整体成为低强度,变得容易扭曲。另一方面,如果b的值过大,则压缩槽5实质上穿透第二吸收层。其结果是,排泄物无法从压缩槽的底部向第二吸收层扩散,有可能向第二吸收层引入排泄物变少或者漏出到吸收性物品的外部。
[0029]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8)在所述第二吸收层,与所述中央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厚度比与所述外侧存在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厚度厚。
[0030]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以第一吸收层的非肌肤侧的面为基准的中央存在区域的高度位置比外侧存在区域的高度位置高。由此,在排泄物被排泄到压缩槽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存在区域大量地吸收排泄物而使压缩槽的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上升这样的效果(能够更早地陡峭地上升)。此外,外侧存在区域不太吸收排泄物,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槽的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成为平缓的倾斜的效果。由此,能够容易使排泄物沿着压缩槽在厚度方向上进一步向第二吸收层扩散,从而能够使排泄物容易在宽度方向上向第一吸收层扩散,由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更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031]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9)所述压缩槽包括所述厚度方向的深度深的高压缩部和所述厚度方向的深度浅的低压缩部,所述高压缩部与所述低压缩部交替地排列而形成。
[0032]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在高压缩部使排泄物扩散到第二吸收层的较深的区域,在低压缩部使排泄物扩散到第二吸收层的较浅区域。由于能够在第二吸收层的不同深度的区域大致同时扩散排泄物,所以能够在深度方向上高效地使用第二吸收层。由此,能够改善排泄物在压缩槽内的流通,提高经由压缩槽的排泄物的吸收速度。因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更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033] 发明效果
[0034]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括具有吸收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的吸收体;以及由表面片、第一吸收层及第二吸收层压缩而成的一对压缩槽,能够抑制压缩槽的闭塞且提高吸收速度。

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结构的俯视图。
[0036]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0037] 图3是表示第一吸收层的构成的俯视图。
[0038]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0039]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0040] 图6是图3的非存在区域以及表示非存在区域的示意图。
[0041]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吸收层的结构的俯视图。
[0042]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0043] 图9是说明吸收性物品的作用的剖视图。
[0044] 图10是说明压缩槽的深度与第二吸收层的厚度的关系的剖视图。
[0045]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压缩槽的结构的俯视图。
[0046] 图12是说明吸收速度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以下,以轻度失禁垫为例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吸收对象的排泄物为尿。吸收性物品的种类及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也可以是其他吸收性物品。作为该吸收性物品,例如可列举卫生护垫、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
[0048] 图1~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轻度失禁垫)的结构的图,图1表示展开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图,图2表示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及厚度方向T,具有通过宽度方向W的中心且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通过长度方向L的中心且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W。由于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厚度方向T与吸收性物品1的各材料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一致,因此对于吸收性物品1及其各材料共同使用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厚度方向T。将长度方向L的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分别设为前方以及后方。“俯视”是指从上表面侧在厚度方向T上观察展开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肌肤侧”及“非肌肤侧”分别是指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者穿着吸收性物品1时,在厚度方向T上相对地接近穿着者的肌肤面的一侧及远离穿着者的肌肤面的一侧。“面内方向”是指与包含宽度方向W以及长度方向L的面平行的方向。将朝向长度方向中心线CL的方向以及远离长度方向中心线CL的方向分别设为宽度方向W的内侧以及外侧的方向。将朝向宽度方向中心线CW的方向以及远离宽度方向中心线CW的方向分别设为长度方向L的内侧以及外侧的方向。这些定义也共同用于吸收性物品1的各材料。
[0049]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在俯视时具有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长边和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短边的长方形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缘呈圆弧状鼓起而成的形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只要是长度方向L的长度尺寸比宽度方向W的宽度尺寸长的长条形状,则能够是任意的纵长的形状(例示:长方形、椭圆形、葫芦形)。
[0050] 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备表面片2、背面片3、以及位于表面片2的非肌肤侧、即表面片2与背面片3之间的吸收体4。表面片2是位于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透液性片。作为表面片2,例如可列举出透液性的无纺布、织布、具有透液孔的合成树脂膜、它们的复合片等任意的透液性片。背面片3是位于穿着者的非肌肤侧的不透液性的片。作为背面片3,例如可列举出不透液性的无纺布、合成树脂膜、无纺布与合成树脂膜的复合片、SMS无纺布等任意的不透液性片。吸收体4是具有液体吸收性能和液体保持性能的层。表面片2的非肌肤侧的面与吸收体4的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吸收体4的非肌肤侧的面与背面片3的肌肤侧的面相互接合。表面片2的非肌肤侧的面的周缘部分与背面片3的肌肤侧的面的周缘部分相互接合。
[0051] 吸收体4包括第一吸收层11和层叠在第一吸收层的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12。第一吸收层11是具有俯视时在长度方向L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位于表面片2与背面片3之间且具有液体吸收性和液体保持性的片。第一吸收层11具有由两片透液性片11a、11a’夹持包含吸收性聚合物14、15的吸收性材料11b的结构。作为吸收性聚合物14、15,只要是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聚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淀粉类、丙烯酸类、氨基酸类的粒子状或纤维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SAP)。作为吸收性材料11b,只要包含上述吸收性聚合物14、15就没有特别限制,除了吸收性聚合物14、15以外,还可以含有例如纸浆这样的吸水性纤维。吸水性纤维的含量在吸收性聚合物14、15的质量的0~90%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材料11b例如仅由吸收性聚合物14、15构成。作为透液性片11a、11a’,只要是具有透液性的片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应用热风无纺布、纺粘、层叠无纺布(例示:SMS无纺布)、薄绉纸等亲水性的无纺布。从透液性的观点出发,透液性片11a、11a’优选热风无纺布。
吸收性聚合物14、15优选利用热熔粘接剂等(未图示)固定于透液性片11a、11a’,但也可以不被固定而由透液性片11a、11a’覆盖而存在。作为吸收性聚合物14、15的基重,例如可列举出100~400g/m2。
[0052] 第二吸收层12是具有俯视时在长度方向L上较长的大致矩形,且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呈圆弧状、长度方向L的中央部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而成的形状,位于第一吸收层11与背面片3之间,具有液体吸收性能和液体保持性能的层。第二吸收层12具有由两片透液性片12a、12a’夹持包含吸收性聚合物和液体保持性物质的混合物16的吸收芯12b的结构。作为吸收性聚合物,与第一吸收层11的吸收性聚合物14、15相同。作为液体保持性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纸浆等吸水性纤维。吸收性聚合物的含量在吸水性纤维的质量的0~90%的范围内。
作为透液性片12a、12a’,可列举出第一吸收层11的透液性片11a、11a’。混合物16优选由热熔等粘接剂(未图示)固定于透液性片12a、12a’,但也可以不被固定而由透液性片12a、12a’覆盖而存在。作为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例如可列举出0~600g/m2,作为吸水性纤维的基重,例如可列举出100~700g/m2。
[0053] 吸收性物品1具备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设置且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规定间隔排列的、由表面片2、第一吸收层11以及第二吸收层12被压缩而成的一对压缩槽5、5。一对压缩槽5、5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设置到第二吸收层12的两端部的附近。压缩槽5在厚度方向T上从表面片2贯穿第一吸收层11,向第二吸收层12的内部延伸设置,例如通过压花加工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槽5的底部的下侧部分(非肌肤侧部分),通过压缩而形成纤维密度比周围高的高密度部5t。压缩槽5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缘E01以及外侧的端缘E02作为高密度部5t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另外,压缩槽5也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从表面片2的表面到达背面片3的肌肤侧的表面附近。压缩槽5的宽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
2~3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压缩槽5、5的图案形成为例如一对压缩槽5、5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L的中央附近小(窄),随着趋向长度方向L的两外侧而变大(扩展),随着接近第二吸收层12的两端部而再次变小(变窄)。该图案能够使沿着一对压缩槽5、5在长度方向L上移动的排泄物容易向宽度方向W以及长度方向L这两者扩散。
[00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还具备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设置且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规定间隔排列的前方侧的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侧的后方压缩槽6’。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压缩槽6’通过在厚度方向T上,表面片2、第一吸收层11以及第二吸收层12被压缩(例示:压花加工)而形成,从表面片2贯穿第一吸收层11,向第二吸收层12的内部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压缩槽6’的底部的下侧部分(非肌肤侧部分),通过压缩形成纤维密度比周围高的高密度部6t。前方压缩槽6以及后方压缩槽6’的长度方向L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作为高密度部6t的长度方向L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压缩槽6’也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从表面片2的表面到达背面片3的肌肤侧的表面附近。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压缩槽6’的宽度优选为1~5mm,更优选为2~3mm。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压缩槽6和后方压缩槽6’在一对压缩槽5、5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的附近,以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被配置在一对压缩槽5、5之间。
[00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一对压缩槽5、5以及前方压缩槽6及后方压缩槽6’包围的区域中,通过形成各压缩槽时的压缩加工(压花加工),表面片2被从周围拉拽而厚度变薄。因此,在被压缩槽包围的区域,与压缩槽的外侧的区域相比,表面片2的纤维密度变高。因此,被压缩槽包围的区域的表面片2的吸收性高,容易向第一吸收层11引入排泄物。
[0056]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还包括一对侧褶裥片7、7、线状弹性构件8、8、外装片9和固定部10、…、10。一对侧褶裥片7、7是被配置成覆盖表面片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表面,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防漏壁。一对侧褶裥片7、7在表面片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表面能够立设地被折叠,以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缘形成褶裥部的方式成为自由端。线状弹性构件8、8是在一对侧褶裥片7、7的自由端的附近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线状的弹性体。线状弹性构件8、8例如在一对侧褶裥片7、7分别例如各配置1根,使一对侧褶裥片7、7的端缘收缩。外装片9与背面片3的非肌肤面侧的表面接合,在其周缘部分与一对侧褶裥片7、7相互接合。固定部10、…、10是在外装片9的与背面片3相反的一侧沿着长度方向L粘贴的细长的矩形形状的粘接带。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6个固定部10、…、10。固定部10、…、10在吸收性物品1的独立包装时,经由分隔件将吸收性物品1固定在包装片(未图示)上,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时将吸收性物品1再固定在穿用者的内衣等上。
[0057]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图6,对第一吸收层11进一步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吸收层11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第一吸收层11的IV-IV剖视图,图5是图3的第一吸收层11的V-V剖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的第一吸收层11的存在区域和非存在区域的俯视图。另外,在图3~图5中,假想地记载了压缩槽5、前方压缩槽6以及后方压缩槽6’中的至少一个。
[0058] 如图3~图5所示,在第一吸收层11中,形成于肌肤侧的透液性片11a与非肌肤侧的透液性片11a’之间的空间通过几个接合区域在俯视下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接合区域通过将透液性片11a的一部分和与其相向的透液性片11a’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上压缩(例示:压花加工)或经由粘接剂(例示:热熔粘接剂)按压而形成。
[005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层11由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在宽度方向W上划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由前方接合区域11t2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密封。三个区域是指中央配置区域11s1及位于其宽度方向W的两外侧的一对外侧配置区域11s2、11s2。但是,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是沿长度方向L延伸设置且隔着长度方向中心线CL在宽度方向W的两侧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带状的区域。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的图案例如是以两者的间隔在长度方向L的中央附近窄、随着趋向长度方向L的两外侧而扩展的方式形成的图案,且以沿着一对压缩槽5的图案的方式形成。前方接合区域11t2以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是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设置且隔着宽度方向中心线CW在长度方向L的两侧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带状的区域。
[006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透液性片11a、11a’、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前方接合区域11t2以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形成中央配置区域11s1。中央配置区域11s1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较长的大致沙漏形的形状。通过透液性片11a、11a’、各接合区域11t1、前方接合区域11t2以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形成各外侧配置区域11s2。各外侧配置区域11s2具有内侧的一边相对于长度方向中心线CL呈凸曲线且在长度方向L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区域11t1是通过压缩使纤维密度比周围高的高密度部。因此,接合区域11t1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缘E21以及外侧的端缘E22是高密度部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同样地,前方接合区域11t2和后方接合区域11t2’是通过压缩使纤维密度比周围高的高密度部。由此,前方接合区域11t2以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的长度方向L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是高密度部的长度方向的内侧的端缘以及外侧的端缘。另外,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以及前方接合区域11t2及后方接合区域11t2’的形状、即中央配置区域11s1以及一对外侧配置区域11s2、11s2的形状是任意的。
[0061] 中央配置区域11s1包含吸收性聚合物14,在吸收性聚合物14存在的区域、即中央存在区域21的周围具有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14的空隙G11。外侧配置区域11s2包含吸收性聚合物15,在除了吸收性聚合物15存在的区域、即外侧存在区域22中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之外的周围,具有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15的空隙G1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空隙在面内方向上分别形成为大致恒定的宽度的带状。其宽度例如优选为0.5~6mm,更优选为1~4mm。若宽度过小,则吸收性聚合物咬入接合区域的量变得无法忽视,若宽度过大,则无法充分地搭载吸收性聚合物。
[0062] 空隙G11与中央存在区域21的边界、以及空隙G12与外侧存在区域22的边界由吸收性聚合物的多寡来设定。即,若将吸收性聚合物14、15的基重的最高值设为Mx,则吸收性聚合物14、15的基重为1/n(其中,n为正实数,例示:n=3)的部位为边界。例如,若将吸收性聚合物14的基重的最高值设为Mx21,则空隙G11与中央存在区域21的边界在中央存在区域21的周缘以吸收性聚合物14的基重为Mx21/n的部位为边界。该边界是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也是空隙G11的端缘。同样地,若将吸收性聚合物15的基重的最高值设为Mx22,则空隙G12和外侧存在区域22在外侧存在区域22的周缘以吸收性聚合物15的基重为Mx22/n的部位为边界。该边界是外侧存在区域22的端缘,也是空隙G12的端缘。
[0063] 第一吸收层11具备包含中央存在区域21以及空隙G11的中央配置区域11s1、和包含外侧存在区域22以及空隙G12的一对外侧配置区域11s2、11s2。在此,若改变对第一吸收层11的看法,则第一吸收层11具备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存在区域PEA和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非存在区域NP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吸收层11包括:包含作为存在区域PEA的吸收性聚合物14的中央存在区域21及包含吸收性聚合物15的一对外侧存在区域22、22;不包含作为非存在区域NPA的吸收性聚合物的一对非存在区域31、31;以及前方非存在区域32及后方非存在区域32’。一对非存在区域31、31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位于中央存在区域21与一对外侧存在区域22、22中的一方以及另一方之间。前方非存在区域32以及后方非存在区域32’分别位于中央存在区域21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以及后方的外侧的区域。在一对非存在区域31、31以及前方非存在区域32及后方非存在区域32’中,均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但是,所谓吸收性聚合物的“不存在”及“非存在”,不仅是指完全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情况,还指与吸收性聚合物“存在”区域的吸收性聚合物的最大基重相比,可以包含其0~
5%左右的基重的吸收性聚合物的情况(整个本说明书相同)。
[0064] 在第一吸收层11中,作为中央存在区域21的大小的一例,是在宽度方向W上将第一吸收层11沿宽度方向W大致三等分时的中央的一份的大小,且是在长度方向L上,将第一吸收层11沿长度方向L大致八等分时的中央的六份的大小。优选在中央存在区域21以大致均匀的基重分布有吸收性聚合物14。中央存在区域21例如具有比中央配置区域11s1小一圈空隙G11的大致相似的形状。作为各外侧存在区域22的大小的一例,是在宽度方向W上将第一吸收层11沿宽度方向W大致三等分时的两侧的各自一份的大小,且是在长度方向L上将第一吸收层11沿长度方向L大致八等分时的中央的六份大小。优选在各外侧存在区域22中分别以大致恒定的基重分布有吸收性聚合物15。各外侧存在区域例如具有比各外侧配置区域11s2小一圈空隙G12的大致相似的形状。在宽度方向W上,中央存在区域21的宽度与各外侧存在区域22的宽度之比为1.2~2:1。在此,中央存在区域21与非存在区域31的边界同吸收性聚合物14存在的区域与空隙G11的边界相同。该边界是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11,也是非存在区域31的端缘。另外,外侧存在区域22与非存在区域31的边界同吸收性聚合物15存在的区域与空隙G12的边界相同。该边界是外侧存在区域22的端缘E12,也是非存在区域31的端缘。
[0065] 空隙G01、G02分别是由第一吸收层11的透液性片11a、11a’和压缩槽5的内侧及外侧的壁面(表面片2)包围的空间。空隙G04、G05分别是由第一吸收层11的透液性片11a(包括接合区域11t1)和压缩槽6(或6’)的内侧及外侧的壁面(表面片2)包围的空间。空隙G03是由表面片2和接合区域11t1包围的空间。
[0066] 接着,参照图2及图7~图8,对第二吸收层12进一步进行说明。其中,图7是第二吸收层12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第二吸收层12的VIII-VIII剖视图。另外,在图7中,假想地记载了压缩槽5、前方压缩槽6以及后方压缩槽6’的俯视下的位置。
[0067] 如图7~图8所示,在第二吸收层12中,形成于肌肤侧的透液性片12a与非肌肤侧的透液性片12a’之间的空间被吸收性聚合物及液体保持性物质的混合物16充满。第二吸收层12具有:宽度方向W以及长度方向L的中央的具有圆角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厚壁区域12T;围绕厚壁区域12T的周围的具有大致环状形状的中等厚度壁区域12S;以及围绕中等厚度壁区域
12S的周围的以大致环状具有第二吸收层12的外形的薄壁区域12R。厚壁区域12T的厚度方向T的厚度最厚,薄壁区域12R的厚度方向T的厚度最薄,中等厚度壁区域12S的厚度方向T的厚度从薄壁区域12R趋向厚壁区域12T逐渐变厚。因此,第二吸收层12具有中央高(例示:中央部的体积大)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W上,在俯视时,厚壁区域12T是与中央存在区域21大致对应的区域,薄壁区域12R是与外侧存在区域22大致对应的区域,中等厚度壁区域12S是与非存在区域31大致对应的区域。
[0068] 一对压缩槽5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在宽度方向W上分别位于一对非存在区域31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内,与中央存在区域21以及一对外侧存在区域22分离。因此,在宽度方向W上,压缩槽5的内侧的端缘E01和外侧的端缘E02存在于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11与外侧存在区域22的端缘E12之间。优选一对压缩槽5的一方和另一方在宽度方向W上分别位于一对接合区域11t1、11t1内。因此,优选的是,在宽度方向W上,压缩槽5的内侧的端缘E01和外侧的端缘E02存在于接合区域11t1的内侧的端缘E21与外侧的端缘E22之间。
[0069]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压缩槽5位于非存在区域31中的接近中央存在区域21且远离外侧存在区域22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上,相互相向的压缩槽5的端缘E01与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11之间的距离d11比相互相向的压缩槽5的端缘E02与外侧存在区域22的端缘E12的距离d12短(d11
[0070] 图9是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作用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包含第一吸收层11的压缩槽5附近的区域。图9(a)表示排泄物S0被排泄前的状态,图9(b)表示排泄物S0被排泄时的状态。但是,在此,第二吸收层12的厚度方向T的厚度恒定。
[0071] 如图9(a)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中,压缩槽5位于非存在区域31内,与中央存在区域21以及外侧存在区域22分离,且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比外侧存在区域22接近中央存在区域
21的位置(d1122侧的区域,作为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的区域的空隙(G02+G12)大。此时,第一吸收层11中的中央存在区域21的厚度T01与外侧存在区域22的厚度T02大致相同。
[0072] 这样,由于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空隙(G01+G11)小,因此如图9(b)所示,排泄物S0中的被排泄到压缩槽5的排泄物S1容易被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吸收。因此,排泄物S2经由小的空隙(G01+G11)优先被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吸收,因此,被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大量吸收。其结果,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的体积显著膨胀。由此,压缩槽5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5W1在厚度方向T上急剧上升,形成陡峭的壁面5W1。此时,第一吸收层11中的中央存在区域21的厚度T11大于外侧存在区域22的厚度T12(T11>T12)。因此,在中央存在区域2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排尿点被排泄的排泄物S0容易从中央存在区域21沿着陡峭的壁面5W1向压缩槽5内被引导,容易蓄积在压缩槽5内(S1)。其结果,能够容易使排泄物S4从压缩槽5的底部(高密度部5t)向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12扩散并被吸收。
[0073] 另一方面,被排泄到压缩槽5内的排泄物S1由于经由较大的空隙(G02+G12)而难以被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吸收。此时,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不怎么吸收排泄物S1,因此其体积不怎么膨胀。由此,压缩槽5内的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5W2在厚度方向T上不怎么上升,形成平缓的壁面5W2。因此,蓄积在压缩槽5内的排泄物S1一边向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平缓的壁面5W2侧扩展一边蓄积,即一边向压缩槽5内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扩展一边蓄积。其结果,与蓄积于通常的压缩槽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压缩槽5的外侧蓄积较多的排泄物S1。由此,能够增大与吸收性物品1的表面片2接触的表面面积,能够有效地利用排泄物S1难以扩散的压缩槽5的外侧的区域来吸收排泄物S3。因此,能够容易地经由表面片2使宽度方向W的第一吸收层11吸收排泄物S3。
[0074] 这样,由于不仅容易使排泄物S4沿着压缩槽5在厚度方向T上向第二吸收层12扩散,还能够容易使排泄物S3在宽度方向W上向第一吸收层11扩散,因此,能够提高作为吸收性物品1整体的吸收速度(例如,既有品的2倍以上),且能够容易地维持表面片2的表面的干爽感。
[0075] 作为距离d11,优选为1mm~10mm,更优选为1.5mm~3mm。距离d11为1mm以上是为了防止在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吸收排泄物而膨胀时闭塞压缩槽5。距离d11为10mm以下是为了使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优先于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吸收排泄物,且使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侧壁更陡峭地上升(距离过大时,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侧壁难以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作为距离d12,在d12>d11的条件下,优选为2mm~
15mm,更优选为2mm~5mm。距离d12为2mm以上是为了使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优先于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吸收排泄物,且防止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吸收排泄物而膨胀,闭塞压缩槽5。距离d12为15mm以下是为了用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可靠地吸收排泄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距离d11设为1.5mm,将距离d12设为2.5mm。
[0076]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在俯视时,接合区域11t1向压缩槽5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扩展,压缩槽5位于接合区域11t1中的接近中央存在区域21且远离外侧存在区域22的位置。即,在宽度方向W上,接合区域11t1的内侧的端缘E21与压缩槽5的内侧的端缘E01之间的距离d21比接合区域11t1的外侧的端缘E22与压缩槽5的外侧的端缘E02的距离d22短(d21
[0077]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压缩槽6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前方非存在区域32内,且与中央存在区域21以及一对外侧存在区域22分离。而且,在长度方向L上,前方压缩槽6的内侧的端缘E03与外侧的端缘E04存在于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31与第一吸收层11的长度方向L的端缘(前方非存在区域32的外侧的端缘E42)之间。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前方压缩槽6位于前方非存在区域32中的接近中央存在区域21的位置。即,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相向的前方压缩槽6的端缘E03与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31之间的距离d31比相互相向的前方压缩槽6的端缘E04与前方非存在区域32的外侧的端缘E42之间的距离d32短(d31
[0078] 具有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的前方压缩槽6位于前方非存在区域32内,与中央存在区域21和外侧存在区域22分离,且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中央存在区域21的附近。因此,在由前方压缩槽6在长度方向L上分割的前方非存在区域32中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区域,空隙(G11+G04)小,在其相反侧的区域,空隙(G05+(长度方向L上的比空隙G05靠外侧的、表面片2与第二吸收层12之间的空隙))大。其结果,由于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空隙小,因此被排泄到前方压缩槽6的排泄物优先被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吸收。因此,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显著膨胀,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在厚度方向T上急剧上升,形成陡峭的壁面。由此,能够将在中央存在区域2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排尿点被排泄的排泄物经由陡峭的壁面向前方压缩槽6引导,容易使其从前方压缩槽6的底部向非肌肤侧的第二吸收层12扩散并被吸收。另一方面,在隔着前方压缩槽6而与中央存在区域21相反侧的区域,前方压缩槽6的壁面在厚度方向T上不怎么上升,形成平缓的壁面。因此,蓄积于前方压缩槽6的排泄物一边向该平缓的壁面侧扩散一边蓄积,能够增大与吸收性物品1的表面片2接触的表面面积,能够将排泄物难以扩散的前方压缩槽6的外侧的区域有效地利用于排泄物的吸收。因此,能够容易地经由表面片2使长度方向L的第一吸收层11吸收排泄物。这样,不仅容易使排泄物沿着前方压缩槽6在厚度方向T上向第二吸收层12扩散,还能够使排泄物容易在长度方向L上向第一吸收层11扩散,作为吸收性物品1整体能够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另外,关于后方压缩槽6’和后方非存在区域32’的情况,也发挥与前方压缩槽6以及前方非存在区域32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9]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前方接合区域11t2在俯视下向前方压缩槽6的长度方向L的两侧扩展。而且,前方压缩槽6位于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接近中央存在区域21的位置。即,在长度方向L上,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内侧的端缘E41与前方压缩槽6的内侧的端缘E03之间的距离d41比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外侧的端缘E42与前方压缩槽6的外侧的端缘E04的距离d42短(d41
[0080]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在长度方向L上,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内侧的端缘E41与同该端缘E41相向的中央存在区域21的端缘E31的距离(d31-d41)比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内侧的端缘E41与前方压缩槽6的内侧的端缘E03之间的距离d41短。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在第一吸收层11中,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内侧的端缘E41与中央存在区域
21的端缘E31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能够减小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在长度方向L上溶胀的区域。其结果,能够使吸收性聚合物14进一步向厚度方向T的上方溶胀,能够使前方压缩槽6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更陡峭。另外,关于后方压缩槽6’以及后方接合区域
11t2’的情况,也具有与前方压缩槽6以及前方接合区域11t2的情况相同的结构,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0081]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在厚度方向T上,将第二吸收层12的厚度设为a,将压缩槽5的向第二吸收层12的侵入深度设为b时,b满足(a/2)
[0082]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在第二吸收层12中,在宽度方向W上,在俯视时,厚壁区域12T大致为与中央存在区域21对应的区域,薄壁区域12R大致为与外侧存在区域22对应的区域,中等厚度壁区域12S大致为与非存在区域31对应的区域。因此,第二吸收层12具有中央高(例示:中央部的体积大)的结构。具有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的以第一吸收层11的非肌肤侧的面为基准的中央存在区域21的高度位置(例示:中央存在区域21的底面)比外侧存在区域22的高度位置(例示的外侧存在区域22的底面)高。由此,在排泄物被排泄到压缩槽5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存在区域21多吸收排泄物而使压缩槽5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上升的效果(能够更早且优先地陡峭地上升)。除此之外,外侧存在区域22不太吸收排泄物,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槽5的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成为平缓的倾斜的效果。
[0083]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在由一对压缩槽5、5、前方压缩槽6以及后方压缩槽6’包围的区域,与其周围的区域相比,表面片2的纤维密度高。因此,在表面片2,与中央存在区域21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与一对外侧存在区域22分别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高。具有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能够在表面片2中使排泄物优先地引入与纤维密度高的中央存在区域21对应的区域。由此,能够使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比外侧存在区域
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优先地膨胀,能够使压缩槽5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急剧上升。另一方面,能够使排泄物优先不引入与纤维密度低的外侧存在区域22对应的区域。由此,与中央存在区域21的吸收性聚合物14相比,能够抑制外侧存在区域22的吸收性聚合物15的鼓起,能够使压缩槽5的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平缓地倾斜。
[0084]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压缩槽5包括厚度方向T的深度深的高压缩部41和厚度方向T的深度浅的低压缩部42,高压缩部41与所述低压缩部42交替地排列形成。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压缩槽5(、前方压缩槽6、后方压缩槽6’)的结构的俯视图。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中,能够通过高压缩部41使排泄物扩散到第二吸收层12的厚度方向T的深的区域,通过低压缩部42使排泄物扩散到第二吸收层12的厚度方向T的浅的区域。即,能够使排泄物分别扩散到第二吸收层12的不同深度的区域,因此能够在厚度方向T上高效地使用第二吸收层12。由此,能够改善排泄物在压缩槽5(、前方压缩槽6、后方压缩槽6’)内的流通,即能够提高经由压缩槽5(、前方压缩槽6、后方压缩槽6’)的排泄物的吸收速度。因此,作为吸收性物品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吸收速度,且能够更容易地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085] <端缘之间的距离>
[0086] 各端缘间的距离用以下的方法测量。(1)将吸收性物品以测量对象区域为中心切出20×40mm的大小而作为试样。2)使用X射线透视装置FLEX-M863,进行试样的360度扫描。具体而言,每当使试样旋转0.2度时,拍摄X射线透视图像,取得360度的量即1800张的X射线透视图像,将取得的1800张X射线透视图像连接而生成3D图像。3)从3D图像中提取包含测量对象的端缘的剖视图,根据提取出的剖视图测量端缘之间的距离。
[0087] <压缩槽的深度>
[0088] 压缩槽的深度用以下的方法测量。(1)从吸收性物品切出包含压缩槽的规定大小的试样。(2)使用三维测量器((株式会社)KEYENCE社制高精度形状测量系统(包括高精度工作台:KS-1100))和高速、高精度CCD激光位移计(包括控制器:LK-G3000V组、传感器头、LK-G30),测量试样的截面形状。(3)对测量的截面形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得到实施了平滑处理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线。(4)根据所得到的轮廓线确定压缩槽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线,根据从压缩槽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线得到的各部位的尺寸求出压缩槽的深度。
[0089] <片材的基重>
[0090] 通过以下方法测量各片材(包括吸收层)的基重。(1)从片材切出5cm×5cm的大小的部分作为试样。(2)对于试样,在100℃以上的空气气氛下进行干燥处理。(3)测量试样的质量。(4)将质量的测量值除以试样的面积,算出试样的基重。(5)将10个试样的基重进行平均而得到的值作为片材的基重。
[0091] <片材的厚度>
[0092] 各片材(包括吸收层)的厚度用以下的方法测量。(1)从片材切出5cm×5cm的大小的部分作为试样。(2)对于试样,在100℃以上的空气气氛下进行干燥处理。(3)使用具备15cm2的测量件的厚度计((株式会社)大荣化学机械制作所制型号FS-60DS),在3g/cm2的测量载荷的条件下测量片的厚度。(4)用1个试样测量3处的厚度,将3处的厚度的平均值作为片的厚度。另外,片材的厚度也可以根据基于X射线透视图像的3D图像求出。
[0093] <片材的纤维密度>
[0094] 各片材(包含吸收层)的纤维密度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1)用上述方法求出片材的基重和片材的厚度。(2)将片材的称量除以片材的厚度来计算片材的纤维密度。
[0095] (实施例)
[0096] 作为实施例的试样,准备了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作为比较例的试样,准备了在宽度方向上,压缩槽的位置位于非存在区域的中央,既不接近中央存在区域也不接近外侧存在区域,相对于两者大致相等的距离的吸收性物品(既有品)。但是,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试样是与第一吸收层11相当的吸收层含有相对于第一吸收层11的基重为100%的基重的吸收性聚合物,且相当于第二吸收层12的吸收层含有相对于第二吸收层12的基重为30~70%的基重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制品。另一方面,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试样是相当于第一吸收层11的吸收层含有相对于第一吸收层11的基重为100%的基重的吸收性聚合物,且相当于第二吸收层12的吸收层由吸水性纤维的纸浆构成,不含吸收性聚合物的制品。然后,测量实施例的试样和比较例的试样的吸收速度(吸收生理盐水所花费的吸收时间)。图12是说明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0097] 吸收速度(吸收时间)的测量方法使用以下的方法。(1)准备在大致矩形的平板102的中央垂直地结合有内径30mm的圆筒101的带圆筒的平板夹具。在平板102与圆筒101的结合部位形成有内径30mm的开口。(2)在基座103之上载置试样104(吸收性物品),将带有圆筒的平板夹具的平板102载置在该试样104之上。(3)以对基台103与平板102之间的试样104的吸收体施加规定的压力的方式对平板102施加规定的载荷P。规定的压力在假定试样104的穿着者处于站立、半蹲的状态的情况下,以对试样104的吸收体施加0.005~0.015kg/cm2、优选0.007~0.012kg/cm2的压力的方式对平板102施加载荷P。另外,在假定试样104的穿着2
者处于坐着的状态的情况下,以对试样104的吸收体施加0.03~0.2kg/cm 、优选0.05~
0.1kg/cm2的压力的方式对平板102施加载荷P。(4)从圆筒101的上方将0.9%的浓度的生理盐水Q向试样104滴加(模仿穿着者的排尿)。以10g/秒的滴加速度,将相对于试样104的吸收体的吸收容量为35~50%、优选40~45%的量作为1次的滴加量。此时,测量试样104的表面的生理盐水Q被试样104吸收,直至从试样104的表面消失为止的吸收时间(秒)。(5)5分钟后,再一次进行上述(4)的生理盐水Q的滴加和吸收时间的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吸收速度(每单位时间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量)能够根据滴加量/吸收时间算出。吸收速度的比较既可以通过相同滴加量时的吸收时间的比较来比较吸收速度,也可以直接比较根据滴加量/吸收时间计算出的吸收速度。在此,通过比较相同滴加量时的吸收时间,进行吸收速度的比较。在该情况下,可以说吸收时间越小则吸收速度越大。
[0098] 吸收时间的测量结果如下所述。
[0099] [表1]
[0100]
[0101] 在第一回的生理盐水Q的滴加时(相当于第一回排尿时),第一吸收层11中的吸收性聚合物膨胀。其结果,在实施例1、2的试样中,第一吸收层11的中央存在区域21大幅膨胀,外侧存在区域22不怎么膨胀。由此,压缩槽5的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相对于背面片3所成的角与压缩槽5的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相对于背面片3所成的角不同。即,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度变大,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度没有怎么变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的试样中,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所成的角与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大致相同。由此,在实施例1、2的试样中,分别与比较例1、2的试样相比,滴加的生理盐水Q容易迅速地向压缩槽5流动,如表1所示,第一回滴加时吸收所花费的时间短(吸收速度快)。特别是吸收容量大的实施例1的试样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在站立、半蹲的条件下为1.5倍以上,在坐着的条件下为2倍以上,吸收速度提高。进而,在第二回的生理盐水Q的滴加时(相当于第二回排尿时),第一吸收层11中的吸收性聚合物进一步膨胀而开始产生凝胶阻塞。因此,在实施例1、2的试样中,中央存在区域21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变得更大,与外侧存在区域22侧的壁面所成的角相差较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的试样中,中央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所成的角与外侧存在区域侧的壁面所成的角的不同分别比实施例1、2的试样小。由此,实施例1、2的试样分别与比较例1、2的试样相比,在站立、半蹲的条件及坐着的条件的任一情况下都为2倍以上,吸收速度提高。这样可知,无论相当于第二吸收层12的吸收层是否含有吸收性聚合物,在实施例的试样中,与比较例(既有品)的试样相比,吸收速度都明显地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在第二回排尿时具有2倍以上的吸收速度。即,可知本吸收性物品1与既有品相比,在第二回排尿时具有2倍以上的吸收速度。根据这样的高吸收速度,可知在实施例的试样中,容易维持表面的干爽感。
[0102]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组合或变更等。
[0103] 附图标记说明
[0104] 1 吸收性物品
[0105] 2 表面片
[0106] 3 背面片
[0107] 4 吸收体
[0108] 5 压缩槽
[0109] 11 第一吸收层
[0110] 12 第二吸收层
[0111] 21 中央存在区域
[0112] 22 外侧存在区域
[0113] 31 非存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