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210714.8

文献号 : CN1097074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辉王盈盈

申请人 : 金辉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汽车尾气从第一外壳左侧进气口进入后,经过吸附层、脱硫层、第一氧化腔和第二氧化腔净化处理之后,通过整流板吹向风叶,推动转轴转动,转轴的转动一方面带动线圈转动发电,另一方面驱动转筒转动,使汽车尾气充分与吸附层和脱硫层接触,提高汽车尾气净化效率;本发明对汽车尾气进行多级处理,相比单一处理效果更好,另外利用汽车废气产生动能进行发电和驱动转筒转动,不仅提升了汽车尾气净化效果,而且节能环保。

权利要求 :

1.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左侧开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气口,进气口通向转筒,转筒与第一外壳转动连接,且转筒内侧从左向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吸附层和四排脱硫层,脱硫层上均匀分布有通气孔,且相邻通气孔侧面通过第一通孔贯通,转筒右侧通过连杆与转轴左端固定连接,转轴从左向右依次穿过锥形凸块、铁芯、第二外壳、转盘和防护隔板,其中转轴分别与锥形凸块、第二外壳和防护隔板转动连接,且转轴与铁芯和转盘固定连接,锥形凸块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铁芯侧面缠绕有线圈,第二外壳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线圈配合的磁块,转盘侧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均匀分布的风叶,转筒侧面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形成第一氧化腔和第二氧化腔,所述第一氧化腔与连杆侧面之间设有第二通孔,第一氧化腔与第二氧化腔左侧设有的第三通孔,使汽车尾气通过脱硫层中进行脱硫处理之后,通过第二通孔进入第一氧化腔,之后通过第三通孔进入第二氧化腔,第一氧化腔内设有第一氧化块,第二氧化腔内设有第二氧化块,第二氧化腔右侧通向脱硝腔,脱硝腔内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分布有第四通孔,且固定板侧面分别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脱硝棒,脱硝腔右侧设有整流板,整流板分别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整流板右侧通向风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脱硫层之间的通气孔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氧化块和第二氧化块均相间固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上,在第一氧化腔和第二氧化腔内形成S形通道。

说明书 :

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汽车行业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也污染着我们生存的环境,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含有有害气体,因而给大气造成较大的污染,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中,汽车拥有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汽车尾气的排放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是现代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上问题,各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营运而生。
[0003] 目前汽车尾气中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物、硝化物,以及未燃烧燃料残留的颗粒污染物以及燃烧后产生的颗粒污染物,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尾气的处理大多是将尾气直接通向净化装置,之后直接排出,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尾气净化装置在净化尾气过程中,影响后续尾气持续排放,增大车辆发动机工作压力,增大了能耗,另外汽车尾气直接排放,没有对汽车尾气进行进一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左侧开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气口,进气口通向转筒,转筒与第一外壳转动连接,且转筒内侧从左向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吸附层和四排脱硫层,转筒右侧通过连杆与转轴左端固定连接,转轴从左向右依次穿过锥形凸块、铁芯、第二外壳、转盘和防护隔板,其中转轴分别与锥形凸块、第二外壳和防护隔板转动连接,且转轴与铁芯和转盘固定连接,锥形凸块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铁芯侧面缠绕有线圈,第二外壳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线圈配合的磁块,转盘侧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均匀分布的风叶,转筒侧面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形成第一氧化腔和第二氧化腔,第一氧化腔内设有第一氧化块,第二氧化腔内设有第二氧化块,第二氧化腔右侧通向脱硝腔,脱硝腔内设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侧面分别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脱硝棒,脱硝腔右侧设有整流板,整流板分别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固定连接,整流板右侧通向风叶。
[0005] 作为优选:所述脱硫层上均匀分布有通气孔,且相邻通气孔侧面通过第一通孔贯通,相邻脱硫层之间的通气孔错开,使汽车尾气与脱硫层充分接触。
[0006] 作为优选:第一氧化块和第二氧化块均相间固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上,在第一氧化腔和第二氧化腔内形成S形通道,增大汽车尾气与第一氧化块和第二氧化块接触面积,提升汽车尾气氧化效率。
[0007]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氧化腔与连杆侧面之间设有第二通孔,第一氧化腔与第二氧化腔左侧设有的第三通孔。
[0008]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上分布有第四通孔,使得汽车尾气能够从脱硝腔经过整流板流出。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进行尾气处理过程中,利用汽车尾气推动风叶转动进行发电,与传统直接将净化后汽车尾气排出的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利用汽车尾气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利用汽车尾气本身能量使风叶带动可方便拆卸的转筒转动,使汽车尾气与吸附层和脱硫层实现动态接触,提高吸附和净化效率,在不需要消耗额外能量的情况下即可提高汽车尾气净化效率,节能环保,此外,本发明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延长尾气流路的设计实现过滤、脱硫、氧化和脱硝的一体化设计,并对每一段流路进行功能区分,在保证尾气净化效率的基础上减小尾气净化装置的体积,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0]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11]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0012] 图2为本发明脱硫层结构图;
[0013] 图3为本发明图1中A局部放大图。
[0014] 图中标号:1 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脱硫层;4通气孔;5第一通孔;6转筒;7吸附层;8进气口;9第二通孔;10第三通孔;11第一氧化腔;12第一氧化块;13第二氧化腔;14第二氧化块;15脱硝腔;16脱硝棒;17整流板;18磁块;19线圈;20铁芯;21转轴;22转盘;23风叶;24防护隔板;25锥形凸块;26连杆;27固定板;28第四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如图1-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1左侧开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气口8,进气口8通向转筒6,转筒6与第一外壳1转动连接,且转筒6内侧从左向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吸附层7和四排脱硫层3,转筒6右侧通过连杆26与转轴21左端固定连接,转轴21从左向右依次穿过锥形凸块25、铁芯20、第二外壳2、转盘22和防护隔板24,其中转轴21分别与锥形凸块25、第二外壳2和防护隔板24转动连接,且转轴21与铁芯20和转盘22固定连接,锥形凸块25与第二外壳2固定连接,铁芯20侧面缠绕有线圈19,第二外壳2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线圈19配合的磁块18,转盘
22侧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均匀分布的风叶23,转筒6侧面的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形成第一氧化腔11和第二氧化腔13,第一氧化腔11内设有第一氧化块12,第二氧化腔13内设有第二氧化块14,第二氧化腔13右侧通向脱硝腔15,脱硝腔15内设有固定板27,且固定板27侧面分别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2固定连接,固定板27上固定连接有脱硝棒16,脱硝腔15右侧设有整流板17,整流板17分别与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固定连接,整流板17右侧通向风叶
23。
[0016] 所述脱硫层3上均匀分布有通气孔4,且相邻通气孔4侧面通过第一通孔5贯通,相邻脱硫层3之间的通气孔4错开。
[0017] 第一氧化块12和第二氧化块14均相间固定在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上,在第一氧化腔11和第二氧化腔13内形成S形通道。
[0018] 所述第一氧化腔11与连杆26侧面之间设有第二通孔9,第一氧化腔11与第二氧化腔13左侧设有的第三通孔10。
[0019] 所述固定板27上分布有第四通孔28。
[0020] 工作原理:将汽车排放尾气的排气口与进气口8连接,汽车尾气通过进气口8进入转筒6内,经过吸附层7将未燃烧燃料残留的颗粒污染物以及燃烧后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吸附过滤之后,汽车尾气通过脱硫层3中进行脱硫处理,脱硫剂可采用固体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常规固体脱硫剂,然后,汽车尾气通过第二通孔9进入第一氧化腔11,之后通过第三通孔10进入第二氧化腔13,在第一氧化腔11和第二氧化腔13内,汽车尾气分别与第一氧化块12和第二氧化块14发生氧化反应,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碳氮化合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后,进入脱硝腔15中与脱硝棒16接触,将二氧化氮分解为氮气,进行脱硝处理,其中氧化剂为次氯酸钠、氯酸钠、高锰酸钾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物,脱硝为负载贵金属进行催化氧化脱硝,之后通过整流板17,推动风叶23转动,风叶23带动转轴21转动,转轴21通过连杆26带动转筒6转动,同时转轴21带动线圈19转动进行发电。
[0021] 汽车尾气在进入转筒6内后,转筒6转动使脱硫层3的通气孔4位置时刻发生变化,使汽车尾气在通气孔4内流动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一通孔5均匀扩散。
[002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