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化建筑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069627.5

文献号 : CN1097364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唯娜

申请人 : 河南微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房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件化建筑。零件化建筑包括底板、第一凹柱、第一凸柱、第二凹柱、第二凸柱、第一连接卡、第二连接卡、第三连接卡和底座;多个底板连接能够形成地板和屋顶;多个第一凸柱和多个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间隔连接形成墙基;多个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通过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多个第二凸柱和多个第二凹柱沿其长度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立柱;多个墙体之间相围接成墙结构,且相邻墙体之间通过立柱连接;屋顶连接于墙结构的顶端,地板连接于墙结构的底端。本发明提供一种零件化建筑,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零件化建筑拼接复杂、麻烦,结构不牢固的技术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凹柱、第一凸柱、第二凹柱、第二凸柱、第一连接卡、第二连接卡、第三连接卡和底座;

多个所述底板连接能够形成地板和屋顶;沿第一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卡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卡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多个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墙基;多个所述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

多个所述第二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立柱;多个所述墙体之间相围接成墙结构,且相邻所述墙体之间通过所述立柱连接;

所述屋顶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顶端,所述地板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底端,且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立柱靠近所述地板的一端;

所述底板包括边沿底板、边角底板和中间底板;

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中间底板依次连接,且多个所述中间底板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所述中间底板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所述中间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多个所述中间底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四个边角处设置所述边角底板;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之间、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之间、相邻所述中间底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卡连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之间、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卡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靠近所述边沿底板的一侧、所述边沿底板的两侧、所述中间底板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一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上开设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所述第二连接卡为销条;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角底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边角底板,或者,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沿底板、所述中间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

所述第一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另一端开设有第三槽体,且所述第三槽体和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

沿所述第一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柱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柱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二槽体,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槽体相匹配;

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三槽体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四槽体;

所述第四槽体和所述第三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另一端开设有第五槽体,且所述第五槽体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

沿所述第二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凸柱上开设有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凹柱上开设有第四通孔,且所述第二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六槽体,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六槽体相匹配;

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柱的第六槽体内,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五槽体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和所述墙体之间通过第四连接卡连接;

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七槽体;

所述第七槽体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凸柱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通孔均能够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相对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卡凸,所述第二面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卡凸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多边体;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均和所述底座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凹柱呈长方体。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台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零件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阶体;

多个所述阶体叠加呈阶梯状形成所述台阶。

说明书 :

零件化建筑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房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零件化建筑。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步调也随之加快。人们对于房屋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坚固和美观,快速建造也逐渐成为开发商和建筑商所追求的目标。“拼装房”是装配式住宅的通俗称呼,它的全称是预制装配式住宅,也叫零件化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
[0003] 零件化建筑建设将会成为以后房屋建设的一个趋势,然而,现有技术中,零件化建筑拼接复杂、麻烦,结构不牢固。
[0004]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零件化建筑。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化建筑,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零件化建筑拼接复杂、麻烦,结构不牢固的技术问题。
[0006]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零件化建筑,包括底板、第一凹柱、第一凸柱、第二凹柱、第二凸柱、第一连接卡、第二连接卡、第三连接卡和底座;
[0007] 多个所述底板连接能够形成地板和屋顶;沿第一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卡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卡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0008] 多个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墙基;多个所述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
[0009] 多个所述第二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立柱;多个所述墙体之间相围接成墙结构,且相邻所述墙体之间通过所述立柱连接;
[0010] 所述屋顶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顶端,所述地板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底端,且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立柱靠近所述地板的一端;
[0011] 所述底板包括边沿底板、边角底板和中间底板;
[0012] 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中间底板依次连接,且多个所述中间底板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所述中间底板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所述中间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多个所述中间底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四个边角处设置所述边角底板;
[0013]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之间、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之间、相邻所述中间底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卡连接;
[0014]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之间、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卡连接;
[0015]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靠近所述边沿底板的一侧、所述边沿底板的两侧、所述中间底板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一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016]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上开设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中间底板;所述第二连接卡为销条;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角底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边角底板,或者,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沿底板、所述中间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
[001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第一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另一端开设有第三槽体,且所述第三槽体和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
[0018] 沿所述第一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柱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柱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二槽体,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槽体相匹配;
[0019] 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三槽体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
[002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四槽体;
[0021] 所述第四槽体和所述第三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022]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第二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另一端开设有第五槽体,且所述第五槽体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
[0023] 沿所述第二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凸柱上开设有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凹柱上开设有第四通孔,且所述第二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六槽体,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六槽体相匹配;
[0024] 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柱的第六槽体内,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五槽体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
[0025]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立柱和所述墙体之间通过第四连接卡连接;
[0026] 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七槽体;
[0027] 所述第七槽体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凸柱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通孔均能够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028]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底座包括相对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0029] 所述第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卡凸,所述第二面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卡凸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
[003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多边体;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均和所述底座相匹配。
[0031]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凹柱呈长方体。
[0032]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零件化建筑,还包括台阶。
[0033]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多个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阶体;
[0034] 多个所述阶体叠加呈阶梯状形成所述台阶。
[003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6] 通过模块化的零件代替建材的使用,能够建造房屋等建筑,令零件化建筑能够实现,而不再停留在设想。零件化建筑的实现令施工简便、组装灵活,且具有施工速度快、用工用料省等特点,还具有房屋可搬迁的功能。
[0037]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拼接简单:只需要将第一凹柱和第一凸柱组合即可形成墙基以及墙体、第二凹柱和第二凸柱组合即可形成立柱、墙体和立柱组合即可形成墙结构、各个底板组合即可形成地板和屋顶,将地板和屋顶设置于墙结构的顶端和底端即可组成零件化建筑。本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组合牢固:沿第一方向,相邻底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卡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底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卡连接;多个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通过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提高了各个部件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003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另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屋顶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中间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边沿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边角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墙基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墙基的爆炸图;
[0047]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立柱的爆炸图;
[0048]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底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底座的另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第二凹柱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第二凸柱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的第一连接卡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标:11-边沿底板;12-边角底板;13-中间底板;14-第一槽体;15-连接孔;
[0055] 21-第一凹柱;211-第二槽体;22-第一凸柱;221-第一凸起;222-第三槽体;23-第四槽体;
[0056] 31-第二凹柱;32-第二凸柱;321-第二凸起;33-第七槽体;
[0057] 4-底座;41-第一凹槽;42-卡凸;43-第二凹槽;5-台阶;
[0058] 6-第一卡头;7-第八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6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2] 实施例一
[0063] 参见图1-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零件化建筑,包括底板、第一凹柱21、第一凸柱22、第二凹柱31、第二凸柱32、第一连接卡(图中未显示)、第二连接卡(图中未显示)、第三连接卡(图中未显示)和底座4;
[0064] 多个所述底板连接能够形成地板和屋顶;沿第一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卡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卡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0065] 多个所述第一凸柱22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21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墙基;多个所述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
[0066] 多个所述第二凸柱32和多个所述第二凹柱31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立柱;多个所述墙体之间相围接成墙结构,且相邻所述墙体之间通过所述立柱连接;
[0067] 所述屋顶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顶端,所述地板连接于所述墙结构的底端,且所述底座4设置于所述立柱靠近所述地板的一端。
[0068] 综上所述,通过模块化的零件代替建材的使用,能够建造房屋等建筑,令零件化建筑能够实现,而不再停留在设想。零件化建筑的实现令施工简便、组装灵活,且具有施工速度快、用工用料省等特点,还具有房屋可搬迁的功能。
[0069]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底板包括边沿底板11、边角底板12和中间底板13;
[0070] 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中间底板13依次连接,且多个所述中间底板13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所述中间底板13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11;所述中间底板13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边沿底板11;多个所述中间底板13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四个边角处设置所述边角底板12;
[0071]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12和所述边沿底板11之间、所述边沿底板11和所述中间底板13之间、相邻所述中间底板13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卡连接;
[0072]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12和所述边沿底板11之间、所述边沿底板11和所述中间底板13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卡连接。
[0073]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地板或者屋顶的尺寸来选择中间板的数量;可选地,沿第一方向,中间板依次连接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者六个等;沿第二方向,中间板依次连接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者六个等;并在多个阵列排列的中间板的周围连接边沿底板和边角底板,以形成地板和屋顶,进一步提高了组装的灵活性和简便性,进一步提高了施工速度。
[007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卡和第二连接卡相同或者不同;边沿底板、边角底板和中间底板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
[0075] 优选地,边沿底板、边角底板和中间底板均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0076] 优选地,参见图4-图6所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角底板12靠近所述边沿底板11的一侧、所述边沿底板11的两侧、所述中间底板13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槽体14;所述第一槽体14和所述第一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077]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边角底板12、所述边沿底板11和所述中间底板13上开设有连接孔15,且所述连接孔15贯穿所述边沿底板11和所述中间底板13;所述第二连接卡为销条;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15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角底板12、所述边沿底板11和所述边角底板12,或者,所述销条通过所述连接孔15能够依次穿过所述边沿底板11、所述中间底板13和所述边沿底板11。
[0078] 可选地,参见图15所示,第一连接卡具有相对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第一卡头6,且第一卡头6和第一槽体相对应,能够与第一槽体连接,从而实现了将边角底板和边沿底板、相邻边沿底板之间、边沿底板和中间底板之间连接。
[0079] 优选地,连接孔开设有多个,且多个连接孔间隔设置,通过多个销条分别插设于连接孔内,提高了所述边角底板、所述边沿底板和所述边角底板,或者,所述边沿底板、所述中间底板和所述边沿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0080]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拼接简单:只需要将第一凹柱和第一凸柱组合即可形成墙基以及墙体、第二凹柱和第二凸柱组合即可形成立柱、墙体和立柱组合即可形成墙结构、各个底板组合即可形成地板和屋顶,将地板和屋顶设置于墙结构的顶端和底端即可组成零件化建筑。
[0081] 本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组合牢固:沿第一方向,相邻底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卡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底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卡连接;多个墙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通过第三连接卡连接形成墙体;提高了各个部件的连接强度。
[0082] 优选地,参见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221,另一端开设有第三槽体222,且所述第三槽体222和所述第一凸起221相匹配;
[0083] 沿所述第一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柱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凸起221;沿所述第一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柱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二槽体211,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凸起221和所述第二槽体211相匹配;
[0084] 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221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槽体211内,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一凸起221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一凸柱的所述第三槽体222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
[008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柱的数量根据墙体的宽度决定,若需要墙体的宽度较宽,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凸柱之间相连接实现。
[0086] 具体而言,第一凸柱的第一凸起221插设于相邻第一凸柱的第三槽体222内,实现相邻第一凸柱的连接,且第一凸柱的第一凸起221插设于第一凹柱的第二槽体211内,实现了第一凸柱和第一凹柱的连接。
[0087] 通过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进一步提高了墙基结构的稳定性。
[0088]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一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四槽体23;
[0089] 所述第四槽体23和所述第三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090] 可选地,第三连接卡和第一连接卡结构相同,且第一槽体和第四槽体23结构相同,提高了零件使用的通用性。
[0091] 可选地,参见图15所示,第三连接卡相对应的一端和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二卡头,且第二卡头和第四槽体相对应,能够与第四槽体连接,从而实现了将相邻墙基之间连接。
[0092] 优选地,参见图9所示,所述第二凸柱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321,另一端开设有第五槽体,且所述第五槽体和所述第二凸起321相匹配;
[0093] 沿所述第二凸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凸柱上开设有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凸起321;沿所述第二凹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凹柱上开设有第四通孔,且所述第二凹柱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第六槽体,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二凸起321和所述第六槽体相匹配;
[0094] 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321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柱的第六槽体内,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二凸起321能够插设于相邻所述第二凸柱的所述第五槽体内,且所述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
[0095]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柱的数量根据墙体的高度决定,若需要墙体的高度较高,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凸柱之间相连接实现。
[0096] 具体而言,第二凸柱的第二凸起321插设于相邻第二凸柱的第五槽体内,实现相邻第二凸柱的连接,且第二凸柱的第二凸起321插设于第二凹柱的第六槽体内,实现了第二凸柱和第二凹柱的连接。
[0097] 通过销条能够依次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进一步提高了立柱结构的稳定性。
[0098] 优选地,所述立柱和所述墙体之间通过第四连接卡连接;
[0099] 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七槽体33;
[0100] 所述第七槽体33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凸柱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凹柱的第二通孔均能够和所述第四连接卡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连接。
[0101] 可选地,第四连接卡具有相对应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均设置有第三卡头,所述第三端的所述第三卡头能够与第七槽体33卯榫连接,所述第四端的所述第三卡头能够与第一凸柱的第一通孔或者第一凹柱的第二通孔卯榫连接。
[010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凹柱和所述第二凹柱结构相同。
[0103] 优选地,参见图5和图6所示,边角底板远离边沿底板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八槽体7;边沿底板边沿底板远离中间底板的一侧同样开设有第八槽体7,且第八槽体7、第一槽体14和第四槽体23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令边角底板和边沿底板能够通过第八槽体与腔体的第一凹柱和第一凸柱连接。具体而言,第八槽体和第一凹柱和第一凸柱的第四槽体连接,由于第三连接卡能够与第四槽体卯榫连接,因此,边角底板和边沿底板能够通过第三连接卡与墙体连接。
[0104] 优选地,第一槽体14、第八槽体7、第四槽体23、第七槽体33结构尺寸均相同,令第一连接卡、第三连接卡和第四连接卡的形状相同。
[0105] 优选地,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底座4包括相对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0106] 所述第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第一凹槽41,且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卡凸42,所述第二面开设有第二凹槽43,且所述卡凸42与所述第二凹槽43相匹配。
[0107] 所述第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第一凹槽41,通过立柱插设于第一凹槽41实现了立柱与底座4的连接。
[0108] 具体而言,第一凹槽41与第二凸柱32或者第二凹柱31相匹配,以便于第二凸柱32或者第二凹柱31均能够插设于第一凹槽41内。
[0109] 通过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卡凸,所述第二面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卡凸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令卡凸能够插设于第二凹槽,以便于两个底座的连接,从而便于两个立柱的连接,实现了多层房屋的建造。
[0110] 优选地,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二凸柱32和所述第二凹柱31呈多边体;所述第二凸柱32和所述第二凹柱31均和所述底座4相匹配;
[0111] 所述第一凸柱22和所述第一凹柱21呈长方体。
[0112] 所述第一凸柱22和所述第一凹柱21呈长方体,以便于多个墙基连接形成墙体,且提高了墙体结构的稳定性。
[0113] 多个所述墙体之间相围接成墙结构,例如,墙体的数量为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者八个等,参见图2所示,墙体的数量为六个,墙结构呈六棱柱状。由于墙体的数量不同,因此,相邻墙体之间的角度不同。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多边体,以适应于相邻墙体之间的角度,以便于相邻墙体之间连接。
[0114] 例如,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长方体、五棱柱或者六棱柱等。
[0115] 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长方体时,底座上第一凹槽41呈长方体;参见图12所示,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二凹柱呈六棱柱时,底座上第一凹槽41呈长方体。
[0116]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多个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沿其长度依次连接,形成阶体;
[0117] 多个所述阶体叠加呈阶梯状形成台阶5。
[0118] 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第一凸柱和多个所述第一凹柱使用的通用性。
[0119]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零件化建筑,用解构结构的方式,通过通用的集中基础元素能够构件房屋建筑的各个结构。使普通人也能直接胜任建筑设计师的工作设计自己想要的多层建筑;可以使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户型设计的时候减少50%以上的工作量;使应用此技术的房屋实现可拆卸化,并且建筑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可以实现房屋内部外部装饰结构的插件化,实现房屋户主随时随季节可以变换建筑装饰风格;另外,大大减少了水泥、钉子和螺丝的使用。
[0120] 和现有建筑模式、建材模式相比,实现了建材从材料过度到基础零件的概念升级,开创了建筑的零件化时代,真正实现人居私人定制的时代。使得整个城市人居结构发生质变,人们改变环境的能力得以极大的增强,而不是只能被环境所改变,这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也使得我们的社会结构能够更快的优化和改变。
[0121] 例如,在施工中,首先进行地面地基的平整处理,简单的地基处理之后,设置底座使得整个房屋是不与地面贴合的,悬空的。
[0122] 其次进行总体结构的布局,之后建筑地板、立柱和墙体组成的墙结构、屋顶等,直至搭建出整个房屋的结构。
[0123] 通过卯榫连接结构,不需要借助水泥、钉子、胶等任何附加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并实现保证了一整套建筑的组装的牢固性、稳定性、安全性、防水、抗风等性能,并且可随时拆卸回收。
[0124] 另外,实现了整套房屋的装修装饰部分插件化,随时可拆卸化。不再用传统的水泥,胶水或者钉子进行装修。
[012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