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133307.1

文献号 : CN1098118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焦平金王少丽孟一斌许迪陶园刘静

申请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除涝装置与降渍管;除涝装置包括:引流单元、导流管、出水单元与储水器;引流单元包括:多个引流件与引流筒;多个引流件包括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第一引流件上具有第一进水孔,第二引流件为不透水结构的引流件;第二引流件位于引流筒顶端和底端,第一引流件位于第二引流件中间;多个第一引流件之间的引流筒上具有第二进水孔,第二进水孔与导流管连通;导流管与出水单元、储水器、降渍管顺次连通。本发明通过第二引流件将地面涝水中的杂物与引流筒隔离,通过第一引流件避免涝水中的杂物进入降渍管后堵塞降渍管。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设备长期有效的运行。

权利要求 :

1.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除涝装置(1)与降渍管(2);

所述除涝装置(1)包括:引流单元(11)、导流管(12)、出水单元(13)与储水器(14);

所述引流单元(11)包括:多个引流件(111)与引流筒(112);所述多个引流件(111)包括第一引流件(1111)与第二引流件(1112),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上具有第一进水孔(101),所述第二引流件(1112)为不透水结构的引流件;

所述第二引流件(1112)位于所述引流筒(112)顶端和底端,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位于所述第二引流件(1112)中间;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引流筒(112)上具有第二进水孔(102),所述第二进水孔(102)与所述导流管(12)连通;

所述导流管(12)与所述出水单元(13)、所述储水器(14)、所述降渍管(2)顺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单元(13)包括:筛隔器(131)、沉淀器(132)与第一出水口(103);

所述筛隔器(131)包括:顺次连接且半径从上至下依次减小的多个伞状筛隔件,所述多个伞状筛隔件的伞内表面朝上;

所述第一出水口(103)位于所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

所述导流管(12)通过所述筛隔件(131)与所述沉淀器(13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器(14)上具有第二出水口(104),所述储水器(14)通过所述第二出水口(104)与所述降渍管(2)连通;

所述储水器(14)顶端与位于所述引流筒(112)底端的第二引流件(1112)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通过如下公式得到:其中l为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H为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竖向距离,为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与所述引流筒(112)之间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渍管(2)上具有第三进水孔;

所述降渍管(2)的内壁为平滑状,外壁为波纹状,所述第三进水孔位于所述降渍管(2)外壁波纹状的凹陷处,所述第三进水孔用于使土壤中的渍水进入降渍管(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渍管(2)外壁具有包络物,所述包络物上具有第四进水孔,所述第四进水孔与所述第三进水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管道连接件(3);

所述管道连接件(3)包括:管道腔体(31)、合页(32)、多个管道连接口(33)与铰轴;

所述多个管道连接口(33)用于与多个所述降渍管(2)分别连通;

所述铰轴位于所述管道腔体(31)内,所述合页(32)与所述铰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合页(32)的直径大于所述管道连接口(33)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轴位于所述多个管道连接口(33)中两个管道连接口(33)的夹角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涝渍收集器,所述涝渍收集器与所述降渍管(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水孔为条状透水孔,所述第三进水孔的直径为大于1.5毫米,所述第四进水孔的直径为0.5-1.0毫米。

说明书 :

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涝渍灾害包含涝灾和渍灾两部分,涝灾是雨后积水过多,地面排水系统不能及时排除形成的灾害;渍灾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土壤层理化性状恶化,水、热、气和养分失调,影响作物生长或危及作物存活的一种灾害。一般情况下,在大部分地区涝灾和渍灾是同时存在的,难以截然分开,因此统称为涝渍灾害。为了减少涝渍灾害,需要对处理涝渍灾害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对涝渍进行改进。
[0003] 相关技术提供的处理涝渍灾害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主要包括:除涝管与降渍管;降渍管外壁具有进水孔,降渍管位于土壤内,土壤中的水分通过降渍管外壁的进水孔渗入降渍管内,地面上的涝水进入除涝管内,通过除涝管与降渍管连通,通过除涝管将地面的涝水排至降渍管,通过降渍管将涝水与渍水一同排出。
[0004]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0005] 通过除涝管与降渍管直接连通,地面涝水中的杂物会随着水进入除涝管与降渍管内,堵塞除涝管与降渍管,降低排水速率。且当除涝管与降渍管被堵塞时需要将降渍管从土壤中起出,进行清理或更换,费时费力,增加作业成本,降低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 技术方案如下:
[0008] 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所述设备包括:除涝装置与降渍管;
[0009] 所述除涝装置包括:引流单元、导流管、出水单元与储水器;
[0010] 所述引流单元包括:多个引流件与引流筒;所述多个引流件包括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所述第一引流件上具有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二引流件为不透水结构的引流件;
[0011] 所述第二引流件位于所述引流筒顶端和底端,所述第一引流件位于所述第二引流件中间;多个第一引流件之间的引流筒上具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导流管连通;
[0012] 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出水单元、所述储水器、所述降渍管顺次连通。
[0013]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单元包括:筛隔器、沉淀器与第一出水口;
[0014] 所述筛隔器包括:顺次连接且半径从上至下依次减小的多个伞状筛隔件,所述多个伞状筛隔件的伞内表面朝上;
[0015] 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
[0016] 所述导流管通过所述筛隔件与所述沉淀器连通。
[0017]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水器上具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储水器通过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降渍管连通;
[0018] 所述储水器顶端与位于所述引流筒底端的第二引流件相抵。
[0019]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流件的长度通过如下公式得到:
[0020]
[0021] 其中l为所述第一引流件的长度,H为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引流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为所述第一引流件与所述引流筒之间的夹角。
[0022]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降渍管上具有第三进水孔;
[0023] 所述降渍管的内壁为平滑状,外壁为波纹状,所述第三进水孔位于所述降渍管外壁波纹状的凹陷处,所述第三进水孔用于使土壤中的渍水进入降渍管中。
[0024]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降渍管外壁具有包络物,所述包络物上具有第四进水孔,所述第四进水孔与所述第三进水孔连通。
[0025]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管道连接件;
[0026] 所述管道连接件包括:管道腔体、合页、多个管道连接口与铰轴;
[0027] 所述多个管道连接口用于与多个所述降渍管分别连通;
[0028] 所述铰轴位于所述管道腔体内,所述合页与所述铰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合页的直径大于所述管道连接口的直径。
[0029]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铰轴位于所述多个管道连接口中两个管道连接口的夹角处。
[0030]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涝渍收集器,所述涝渍收集器与所述降渍管连通。
[0031]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进水孔为条状透水孔,所述第三进水孔的直径大于1.5毫米,所述第四进水孔的直径为0.5-1.0毫米。
[003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33] 通过位于引流筒顶端不透水结构的第二引流件将地面涝水中的杂物与引流筒隔离,通过锥底面朝下的且具有第一进水孔的第一引流件,可以进一步避免涝水中的杂物进入引流筒、导流管与出水单元,进而进入降渍管,堵塞引流筒、导流管。出水单元中筛隔器的反向伞体可进一步保障进入的杂物存储在沉淀器内,杜绝杂物通过储水器最终进入降渍管。相比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涝水通入除涝管与降渍管中,不对涝水中的杂物进行处理,容易造成除涝管与降渍管堵塞,且要将堵塞的除涝管与降渍管进行清理,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设备长期有效的运行。

附图说明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8]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单元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渍管结构示意图;
[0040]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渍管结构示意图;
[0041]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连接件中合页的作业状态示意图;
[0042]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连接件中合页的作业状态示意图;
[0043]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连接件中合页的作业状态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0045] 1-除涝装置,11-引流单元,111-引流件,1111-第一引流件,1112-第二引流件,112-引流筒,12-导流管,13-出水单元,131-筛隔器,132-沉淀器,133-固定杆,14-储水器,
2-降渍管,101-第一进水孔,102-第二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口,104-第二出水口,3-管道连接件,31-管道腔体,32-合页,33-管道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0047]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4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涝渍兼治的暗管排水设备,如图1或图2或图3所示,该设备包括:除涝装置1与降渍管2;
[0049] 除涝装置1包括:引流单元11、导流管12、出水单元13与储水器14;
[0050] 引流单元11包括:多个引流件111与引流筒112;多个引流件111包括第一引流件1111与第二引流件1112,第一引流件1111上具有第一进水孔101,第二引流件1112为不透水结构的引流件;
[0051] 第二引流件1112位于引流筒112顶端和底端,第一引流件1111位于第二引流件1112中间;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引流筒112上具有第二进水孔102,第二进水孔102与导流管12连通;
[0052] 导流管12与出水单元13、储水器14、降渍管2顺次连通。
[005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工作原理如下:
[0054] 涝水通过第一引流件1111上的第一进水孔101与第二进水口102进入引流筒112内,引流筒112与导流管12、出水单元13、储水器14、降渍管2顺次连通,地面涝水通过引流筒112依次进入导流管12、出水单元13、储水器14、降渍管2,最后通过降渍管2将地面涝水与土壤中的渍水排出。
[005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56] 通过位于引流筒112顶端不透水结构的第二引流件1112避免地面涝水中的杂物进入引流筒112内,通过具有第一进水孔101的第一引流件1111,可以对涝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进一步避免涝水中的杂物进入引流筒112、导流管12与出水单元13,进而进入降渍管2内,堵塞引流筒112、导流管12。出水单元13与降渍管2。相比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涝水通入除涝管与降渍管中,不对涝水中的杂物进行处理,容易造成除涝管与降渍管堵塞,且要将堵塞的除涝管与降渍管2进行清理。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设备长期有效的运行。
[0057] 以下将通过可选地实施例进一步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
[0058] 可选地,引流件111为锥形引流件,且锥形引流件的锥底面朝下,由于锥形引流件具有一定的坡度,即引流件111与引流筒112具有一定的夹角。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一引流件1111上距离引流筒112较近的地方开设第一进水孔101,距离引流筒112较远的地方设置为挡水结构。
[0059] 示例地,可以是距离引流筒112垂直距离为10cm-20cm的地方开设第一进水孔101。由于距离引流筒112较远位置的第一引流件1111上没有第一进水孔101,涝水中的杂物便会沉积在地面,涝水通过距离引流筒112较远位置的第一进水孔101进入引流筒112内,如此,涝水中的杂物便会被拦截在第一引流件1111的外面。
[0060]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引流件1111可以为橡胶材料制成的圆锥,该圆锥的顶端可以为圆圈,通过圆圈将该圆锥套接在引流筒112上,第一引流件1111与引流筒112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焊接等,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螺栓连接等。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当第一引流件1111出现损坏或堵塞时,方便对第一引流件1111进行更换维修。
[0061] 考虑到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引流筒112上具有第二进水孔102,因此,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小,太小则会导致引流筒112上的第二进水孔102太小,涝水无法进入引流筒112内。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太大,太大则会导致进入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涝水流量过大,不能达到阻挡杂物的作用。示例地,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cm-20cm等,例如、10cm、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18cm、19cm、20cm等。
[0062] 考虑到涝水要通过第一进水孔101与第二进水孔102进入引流筒112内,因此,第一进水孔101与第二进水孔102的直径不能太小,太小会影响涝水的排放,太大会使涝水中的杂物一起进入引流筒112内。示例地,第一进水孔101与第二进水孔102的直径可以为10mm-20mm。例如,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等。
[0063] 第一引流件1111的数量为多个,示例地,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等。数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应用时,水量的大小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0064] 引流筒112与导流管12之间可以是螺纹连接。引流筒112的直径可以大于导流管12的直径,将引流筒112套在导流管12上;引流筒112的直径也可以小于导流管12的直径,导流管12套在引流筒112上。
[0065] 引流筒112可以是与导流管12直径相适配的圆柱形筒,导流管12可以是与引流筒112相适配的圆柱形管,方便两者的连接。
[0066] 由于涝水一般位于地面以上,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引流件1112位于地面以上。多个第一引流件1111也位于地面以上,以使涝水可以进入引流筒112内。
[0067] 可选地,如图4所示,出水单元13包括:筛隔器131、沉淀器132与第一出水口103;
[0068] 筛隔器131包括:顺次连接且半径从上至下依次减小的多个伞状筛隔件,多个伞状筛隔件的伞内表面朝上;
[0069] 第一出水口103位于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
[0070] 导流管12通过筛隔件131与沉淀器132连通。
[0071] 通过设置沉淀器132,对进入沉淀器132内的涝水进行再次的沉淀,将大颗粒杂物沉淀在沉淀器132内,当沉淀器132内的涝水沉积超过沉淀器132的高度时,涝水通过第一出水口103流出。通过设置顺次连接且半径从上至下依次减小的多个伞状筛隔件,由于第一出水口103位于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经沉淀器132出来的涝水会经伞状筛隔件后流入储水器14。由于多个伞状筛隔件伞的内表面朝上设置,因此,当涝水经过伞状筛隔件时,对涝水中的杂物再一次进行筛隔,避免杂物进入降渍管2中。
[0072] 沉淀器132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时的情况进行确定。示例的,当地面涝水量过大时,沉淀器132的高度可以设置高一点,保证对进入沉淀器132内的涝水进行沉淀。例如,可以是20cm-50cm等。当地面的涝水量比较小时,沉淀器132的高度可以设置较低,例如,10cm-20cm等。当沉淀器内杂物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可取出整个装置移除,避免把大量的堵塞降渍管的替换。
[0073]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伞状筛隔件的直径从上至下直径依次减小,可以使每一个伞状筛隔件上流出的涝水不再流入沉淀器132内。
[0074] 伞状筛隔件的数量为多个,示例地,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等。数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应用时,水量的大小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0075] 考虑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具有第一出水口103,因此,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保证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不重叠在一起。
[0076] 示例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0cm-50cm等。
[0077] 可选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可选地,连接件可以为固定杆133。
[007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示例,多个伞状筛隔件的两端设置固定杆133,多个伞状筛隔件均与固定杆133连接,通过固定杆133保证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示例地,伞状筛隔件与固定件之间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卡接,通过上述连接螺纹连接或卡接保证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示例地,多个伞状筛隔件之间的间隔与第一出水口103的大小相适配。
[0079] 考虑到出水单元13位于地面内,因此,多个伞状筛隔件可以是具有一定强度并且耐腐蚀的筛隔器。示例地,可以是不锈钢支撑的筛隔器,不锈钢制成的筛隔器位于土壤中可以保证设备的强度,且可以避免被土壤中的水分腐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0080] 伞状筛隔件与沉淀器132之间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卡接,当沉淀器132内沉淀的杂物较多时,可以方便拆卸沉淀器132,对伞状筛隔件进行更换。
[0081] 可选地,储水器14上具有第二出水口104,储水器14通过第二出水口104与降渍管2连通;
[0082] 储水器14顶端与位于引流筒112底端的第二引流件1112相抵。
[0083] 储水器14上的第二出水口104
[0084]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不透水的第二引流件1112,并在引流筒112的顶端设置第二引流件1112,可以避免不使用时,其他杂物从上端进入引流筒112中。也可以避免杂物随着涝水直接进入储水器14内。
[0085] 示例地,第二引流件1112可以是聚乙烯材料制成的锥圈,锥圈的顶端为圆环状,通过该圆环状套接在引流筒112的顶端。储水器14的顶端与多个第二引流件1112中的一个连接,基于第二引流件1112不透水的性质,可以避免涝水直接进入储水器14内时,杂物也随涝水一同进入储水器14内。
[0086]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引流件1112中的一个与储水器14连接,可以避免涝水直接进入储水器14中,因此,储水器14的半径应该小于第二引流件1112的直径。
[0087] 示例地,储水器14可以为不锈钢材质的容器,也可以为橡胶材质的容器,考虑到储水器14位于地面以下,会经常受到雨水的腐蚀,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储水器14可以避免储水器14被雨水腐蚀,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0088] 考虑到储水器14内的涝水会通过第二出水口104进入降渍管2内,因此,第二出水口104位于储水器14的底端,第二出水口104的大小与降渍管2的大小相适配。
[0089] 可选地,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通过如下公式得到:
[0090]
[0091] 其中l为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H为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引流件1111之间的竖向距离, 为第一引流件1111与引流筒112之间的夹角。
[009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如果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不够长,则会导致漂浮物随涝水进入引流筒112内,通过上述公式得到第一引流件1111的长度,通过该长度的第一引流件1111,可以使涝水进入引流筒112内,并使漂浮杂物挡在外面。
[0093]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降渍管2的内壁为平滑状,外壁为波纹状,第三进水孔位于降渍管2外壁波纹状的凹陷处,第三进水孔用于使土壤中的渍水进入降渍管2中。
[0094] 可选地,降渍管2外壁具有包络物,包络物上具有第四进水孔,第四进水孔与第三进水孔连通。
[0095] 通过设置降渍管2的内壁为平滑状,减少涝水在降渍管2内的流动阻力,增加涝水在降渍管2内的流速。通过设置降渍管2的外壁为波纹状,第三进水孔位于降渍管2外壁波纹状的凹陷处,在对降渍管2进行打孔时可以降低打孔时的阻力,方便打孔。
[0096] 考虑到土壤中的水分在土壤压力的挤压下通过第三进水孔进入降渍管2中,因此,第三进水孔为多个,方便土壤中的渍水进入降渍管2中。
[0097] 可选地,第三进水孔为条状透水孔,且第三进水孔的直径大于1.5mm,第四进水孔的直径为0.5-1.0mm。
[0098] 第三进水孔的直径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土壤颗粒进入降渍管2,太小会导致土壤中的渍水进不了降渍管2中。示例地,第三进水孔的直径可以大于1.5mm,例如可以是1.5mm、1.6mm、1.7mm、1.8mm、1.9mm、2.0mm等。考虑到包络物包络在降渍管2的外壁,土壤中的渍水通过包络物上的第四进水孔与降渍管2上的第三进水孔进入降渍管2内,因此,包络物上的第四进水孔不能太小,太小会导致渍水无法进入降渍管2,太大则会导致土壤砂砾与团聚体也进入降渍管2,堵塞降渍管2。示例地,第四进水孔的大小可以为0.5-1.0mm。例如,0.5mm、
0.6mm、0.7mm、0.8mm、0.9mm、1.0mm等。
[0099] 选取上述直径的第四进水孔是对实际作业中降渍管2内沉积的土壤颗粒进行分析得到,土壤颗粒的直径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时,可以避免更大颗粒的土壤进入。对于上述直径且进入降渍管2内的小颗粒土壤,可以通过地面的涝水将进入降渍管2内的细小颗粒的土壤冲出降渍管2。
[0100] 可以理解的是,当小于上述尺寸的土壤颗粒进入降渍管2内,降渍管2外部就会累积部分大颗粒尺寸的土壤颗粒,随着时间的延长,大尺寸颗粒的土壤颗粒在降渍管2的外壁稳定聚集,形成一层组织小尺寸颗粒土壤接近降渍管2,进而防止堵塞包络物,又可以减少进入降渍管2内小颗粒尺寸土壤的量。
[0101] 可选地,如图7、图8或图9所示,设备还包括:管道连接件3;
[0102] 管道连接件3包括:管道腔体31、合页32、多个管道连接口33与铰轴;
[0103] 多个管道连接口33用于与多个降渍管2分别连通;
[0104] 铰轴位于管道腔体31内,合页32与铰轴可转动连接;合页32的直径大于管道连接口33的直径。
[0105] 可选地,铰轴位于多个管道连接口33中的两个管道连接口33的夹角处。
[0106] 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时,可能会存在涝水量较大的情况,就需要通过多个除涝装置1与降渍管2连接。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件3,通过管道连接件3将多个降渍管2连接。
[0107] 可选地,该设备还包括:涝渍收集器,涝渍收集器与降渍管2连通。
[0108] 通过设置涝渍收集器对经降渍管2排出的涝水与渍水进行回收,避免造成其他的灾害或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0109]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7、图8或图9所示,当有两个降渍管2时,会具有2个储水器14要与降渍管2连通。此时管道连接口33为三个。一个管道连接口33与降渍管2连通,另外一个管道连接口33与涝渍收集器连通,排出涝水与渍水。铰轴与两个管道连接口33均呈45°的连接,合页32与铰轴可转动连接,即合页32可以通过铰轴沿着两个管道连接口33运动。
[0110] 如图7所示,当两个管道进水口之间的水流量相当时,合页32位于第一个管道进水口与第二个管道进水口之间,通过两个管道进水口进行排水。
[0111] 如图8所示,当第二个管道排泄大量涝水时,合页32便运动至第一个管道连接口33封堵第一个管道进水口以防止涝水向第一个管道倒流,通过第二个管道进水口进行排水。
[0112] 如图9所示,当第一个管道排泄大量涝水时,合页32便运动至第二个管道进水口封堵第二个管道进水口以防止涝水向第二个管道倒流,通过第一个管道进水口进行排水。
[0113] 通过设置管道连接件3,保障了在处理涝渍时,降渍管2内水流的平顺性,保证了单个降渍管涝水流量较大不对其它降渍管造成威胁。
[0114]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11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