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183012.5

文献号 : CN1099167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小龙李宜强陈诚高文彬陈映赫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包括: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对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进而确定聚表剂溶液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权利要求 :

1.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

步骤102: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预处理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步骤103:对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直线,并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

步骤104: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步骤105: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4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包括:将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按照渗透率由大到小依次取值为Ki,i取值为1-n,其中K1为渗透率最大岩心对应的斜率,Kn为渗透率最小岩心对应的斜率;

将K1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1设为0,则K2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2=λ1+(K2-K1)/K1×100%;

以此类推,则Kn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n=λ1+λ2···+λn-1+(Kn-Kn-1)/Kn-1×100%;

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标注在以渗透率为横坐标、斜率累积变化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并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坐标按照曲线进行连接,得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5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之后,还包括:步骤106:选取所述极限渗透率范围值预设范围内的渗透率对应的岩心,重复步骤101至步骤104,得到新的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

步骤107: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小于或等于100mD,确定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区间值为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修正后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大于100mD,则继续执行步骤10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包括:在室温下,对各岩心进行抽真空;

对抽真空后的各岩心进行实验用水驱替,使得各岩心饱和实验用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心为直径2.5cm,长30cm的长圆柱岩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矿化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地层矿化水的矿化度为6571mg/L。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中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的驱替温度为54℃,驱替倍数为10PV。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数量为4-5个。

说明书 :

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常规驱油聚合物(例如聚丙烯酰胺)在应用到现场前,首先需要通过渗流特性实验确定其与目标储层的匹配关系,最常用的方法为阻力系数法。阻力系数法的核心思想为:若注入压力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压力增幅越来越小,最终存在一个明显的压力平缓段,则认为该聚合物溶液在目标储层中流动顺利,该聚合物溶液与目标储层匹配;若注入压力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压力增幅没有变小的趋势,也不存在压力平缓段,则认为该聚合物溶液会封堵目标储层,该聚合物溶液与目标储层不匹配。目前这种方法在陆上各油田中的实践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提高采收率领域中常用极限渗透率表征驱油聚合物或其他驱油溶液与储层的匹配关系,极限渗透率指的是驱油聚合物或其他驱油溶液发生完全封堵时对应的储层最大渗透率。
[0003] 随着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对使用的驱油剂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单一的聚合物驱已经很难满足对提高采收率的要求,而二元驱和三元区等复合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虽然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但是成本较高,同时复合驱中的表面活性剂使采出液乳化严重,破乳剂的破乳效果有限,水质达标困难。聚表剂由于自身的枝接共聚结构可以同时具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双重特性,可以明显减少复合驱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化学驱油中作为驱油剂应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现有技术中对于确定聚表剂与目标储层的匹配关系,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阻力系数法来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
[0004] 然而,发明人发现通过传统的阻力系数法确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至少具有以下技术问题:由于聚表剂的分子结构与聚合物相比更加复杂,在聚表剂的渗流特性实验过程中,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输入压力一直在以一个基本稳定的速率增加,即使是低浓度的聚表剂驱替高渗透的储层也是如此,甚至当聚表剂的驱替倍数已经达到几十至上百PV时,其压力也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与聚合物3至8PV就能进入压力平缓段的渗流特性实验相比,效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用于高效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包括:
[0008] 步骤1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
[0009] 步骤102: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预处理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0010] 步骤103:对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直线,并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
[0011] 步骤104: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0012] 步骤105: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13]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步骤104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包括:
[0014] 将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按照渗透率由大到小依次取值为Ki,i取值为1-n,其中K1为渗透率最大岩心对应的斜率,Kn为渗透率最小岩心对应的斜率;
[0015] 将K1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1设为0,则K2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2=λ1+(K2-K1)/K1×100%;
[0016] 以此类推,则Kn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n=λ1+λ2···+λn-1+(Kn-Kn-1)/Kn-1×100%;
[0017] 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标注在以渗透率为横坐标、斜率累积变化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并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坐标按照曲线进行连接,得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0018]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步骤105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之后,还包括:
[0019] 步骤106:选取所述极限渗透率范围值预设范围内的渗透率对应的岩心,重复步骤101至步骤104,得到新的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
[0020] 步骤107: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小于或等于50mD-100mD,确定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的对应的渗透率区间值为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修正后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21]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的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大于50mD-100mD,则继续执行步骤106。。
[0022]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步骤1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包括:
[0023] 在室温下,对各岩心进行抽真空;
[0024] 对抽真空后的各岩心进行实验用水驱替,使得各岩心饱和实验用水。
[0025]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岩心为直径2.5cm,长30cm的长圆柱岩心。
[0026]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矿化水。
[0027]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模拟地层矿化水的矿化度6571mg/L。
[0028]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步骤102中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的驱替温度为54℃,驱替倍数为10PV。
[0029]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预设数量为4-5个。
[003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然后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对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斜率累积变化率作为衡量指标,不需要注入倍数较大的聚表剂溶液,能够高效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阻力系数法,避免在使用阻力系数法时,聚表剂溶液不容易出现压力平稳段,需要注入倍数较大,实验效率低下的问题。
[0031]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流程示意图一;
[003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及其线性拟合的实验结果图示;
[003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流程示意图二;
[003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细化前后聚表剂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示意图;
[0037]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渗透率为1000mD各测点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曲线示意图;
[0038]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渗透率为1200mD各测点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0] 极限渗透率:指的是驱油聚合物或其他驱油溶液在岩心中发生完全封堵时对应的储层或岩心的最大渗透率。
[004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0042] 步骤1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
[0043]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数量的岩心可以是4-5块岩心,其中每块岩心的渗透率不相同。
[0044] 本发明实施例对岩心进行渗流特性实验的驱替实验装置,按照连接顺序依次为ISCO泵、活塞、多点测压岩心夹持器、压力传感器和采出液接收装置。实验过程为:首先进行水驱,水驱至压力平稳后记录平稳压力;然后进行聚表剂驱。
[0045] 对岩心进行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对岩心抽真空、饱和实验用水。具体地,在室温下,对各岩心进行抽真空,然后对抽真空后的各岩心进行实验用水驱替,使得各岩心饱和实验用水。
[0046] 步骤102: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预处理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0047] 在本实施例中,聚表剂溶液的浓度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国内某油田研发的一种固体含量为88%、相对分子质量为900万的聚表剂。
[0048] 采用上述的驱替装置对步骤1中已经抽真空并饱和实验用水的岩心进行聚表剂溶液的驱替,并利用驱替装置中的压力传感器测量驱替压力,进而建立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0049] 步骤103:对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直线,并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
[0050] 在本实施例中,对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若所得到线性关系曲线的拟合关系数达到95%以上,确定线性拟合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该渗透率的驱替实验。
[0051] 例如,取渗透率为500mD、1000mD、1500mD和2000mD,进行1000mg/L聚表剂溶液的驱替实验,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及其线性拟合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0052] 步骤104: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0053] 在本实施例中,岩心的斜率累积变化率指的是随着渗透率的变化,对应的对应关系直线的斜率变化的趋势。
[0054] 具体地,按照将各岩心的渗透率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将最大渗透率对应的斜率变换率记为0,其余的渗透率对应的斜率变化率,是通过计算相邻较大斜率和本渗透率的差值,再确定该差值与相邻较大斜率的比值,最后将该比值加上所有大于本渗透率所对应的斜率变换率得到。
[0055] 步骤105: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56] 在本实施例中,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指的是曲线中斜率发生急剧变化时对应的点。
[0057] 从上述实施例可知,首先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然后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对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根据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确定各渗透率岩心对应斜率累积变化率,并确定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并根据所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确定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斜率累积变化率作为衡量指标,不需要注入倍数较大的聚表剂溶液,能够高效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阻力系数法,避免在阻力系数法聚表剂溶液不容易出现压力平稳段,需要注入倍数较大的聚表剂溶液,实验效率低下的问题。
[005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0059] 步骤201:对预设数量的岩心进行预处理,其中各岩心对应不同的渗透率。
[0060] 步骤202: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预处理的岩心进行驱替,并记录每个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0061] 步骤203:对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驱替压力与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直线,并得到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直线斜率。
[0062]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201至203的描述与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1至103的描述一致,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0063] 步骤204:将各渗透率岩心对应的斜率按照渗透率由大到小依次取值为Ki,i取值为1-n,其中K1为渗透率最大岩心对应的斜率,Kn为渗透率最小岩心对应的斜率。
[0064] 步骤205:将K1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1设为0,则K2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2=λ1+(K2-K1)/K1×100%。
[0065] 步骤206:以此类推,则Kn对应的斜率变化率λn=λ1+λ2···+λn-1+(Kn-Kn-1)/Kn-1×100%。
[0066] 步骤207: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标注在以渗透率为横坐标、斜率累积变化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并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坐标按照曲线进行连接,得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0067]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标注在图4对应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坐标系中,并在图4的坐标系中将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的坐标用曲线连接,得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
[0068] 步骤208:确定所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区间值为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69]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208的描述与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5的描述一致,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007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图1实施例的步骤S105之后,还可以包括:
[0071] 步骤106:选取所述极限渗透率范围值预设范围内的渗透率对应的岩心,重复步骤101至步骤104,得到新的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
[0072] 步骤107: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小于或等于50mD-100mD,确定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的区间值为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修正后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73] 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差值大于50mD-100mD,则继续执行步骤106。
[0074] 例如,参考图4,细化前的曲线为图1实施例步骤S105确定的第一拐点为1500mD和第二拐点为1000mD,对应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取值的范围为1500mD至1000mD。
[0075] 细化后的曲线为步骤106后重新选取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内对应岩心,重复步骤101至步骤104,得到新的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的第三拐点为
1100mD,第四拐点为1000mD,则修正后极限渗透率范围值为1100mD至1000mD。
[0076] 由于渗透率测量误差导致很难准确的给出差值几十mD的渗透率的两种岩心,若两个拐点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50mD-100mD,则认为新选取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为实验最终的渗透率范围值。
[0077] 若所述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对应的渗透率的区间值大于50mD-100mD,则继续执行步骤106,随着实验组数的增加,图4中对应的细化前和细化后的曲线的拐点对应的渗透率间隔不断减小,直至区间值小于50mD-100mD,则认为可以停止实验。
[007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岩心为直径2.5cm,长30cm的长圆柱岩心。
[007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矿化水。
[008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拟地层矿化水的矿化度6571mg/L。
[008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中采用配置的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各岩心进行驱替的驱替温度为54℃,驱替倍数为10PV。
[0082]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对图1和图3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的实施例的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下:
[0083] 1、实验条件
[0084] (1)实验用剂:聚表剂溶液1000mg/L(国内某油田研发,固含量88%,相对分子质量900万)。
[0085] (2)实验用水:模拟地层矿化水,矿化度6571mg/L。
[0086] (3)实验用岩心渗透率:分别为500mD、1000mD、1500mD和2000mD。
[0087] 2、实验步骤
[0088] (1)在室温下,对岩心进行抽真空和饱和模拟地层水。
[0089] (2)在54℃条件下,选择某一渗透率进行实验。首先水驱至压力平稳,然后注入功能聚表剂8PV,再进行后续水驱,记录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
[0090] (3)重复步骤(1)和(2),得到各岩心渗透率对应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并对驱替压力-驱替倍数进行线性拟合,线性拟合结果请参考图2。
[0091] (4)计算各渗透率所对应的斜率累积变化率值,得到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根据各渗透率与斜率累积变化率的对应关系曲线,得到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对应的渗透率区间值,为所述预设浓度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92] (5)在极限渗透率范围内选取某一渗透率重复步骤(1)至(4),直到得到的极限渗透率范围间隔为50-100mD为止,停止试验,将最后一组实验所用的渗透率为该目标浓度聚表剂溶液所对应的修正后极限渗透率范围值。
[0093] 3、实验结果分析
[0094] 参考图1,从各岩心渗透率对应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曲线中,不难看出,预设浓度1000mg/L的聚表剂溶液注入渗透率分别为1500mD和2000mD的岩心时,其压力曲线都比较平缓,反映在斜率累积变化率曲线上为连续平缓曲线,没有拐点。说明1000mg/L聚合物溶液通过渗透率在1500mD以上的岩心时,压力增幅不明显,其所对应的极限渗透率在1500mD以下;当1000mg/L聚表剂溶液注入渗透率分别为500mD和1000mD的岩心时,其压力曲线都比较平缓,反映在斜率累积变化率曲线上为连续平缓曲线,没有拐点。因此,1000mg/L的聚表剂溶液的极限渗透率值在1000mD至1500mD之间。
[0095] 为了更准确表示极限渗透率,故进行细化处理,参考图4,细化后的极限渗透率取值范围为1000mD至1100mD,范围间隔接近100mD,可认为精度较高,故可认为1000mg/L的聚表剂溶液所对应的极限渗透率值为1100mD。考虑到实验效率的问题,1000mD到1100mD之间的实验并没有继续实施下去,若要得到更精确的极限渗透率值,在保证可以得到准确渗透率的前提下,可不断缩小渗透率区间进行实验。
[0096] 4、实验结果验证
[0097] 为了验证1100mD的极限渗透率是否准确,选择极限渗透率左右值1000mD和1200mD进行验证实验。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渗透率为1000mD各测点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曲线。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渗透率为1200mD各测点的驱替压力-驱替倍数的对应关系曲线。
[0098] 由图5和图6分析可知,对于渗透率为1200的岩心驱替过程中,各测试点的压力明显上升,表明聚表剂可运移至岩心的各测试点位置,聚表剂溶液可在岩心中流动,越远离注入端的测试点的压力越低,这是由于聚表剂溶液在岩心内是流动的,同时受到剪切降解作用和水的稀释作用,使聚表剂溶液的粘度降低,各测试点的压力逐渐降低。而对于渗透率为1000的岩心驱替过程中,注入过程除了在第一测试点外,其他测试点压力上升幅度很小,但仍比水驱平稳压力大,说明有聚表剂溶液流过,但是粘度很小,导致压力上升不明显,这是由于岩心平均孔喉半径与聚表剂分子聚集体尺寸大小不匹配,导致大部分聚表剂分子聚集体都堵在端面上,表现为第一测压点压力急剧上升,而其余测压点压力几乎不变,当压力上升到一定值时,聚表剂分子聚集体在压力作用下发生解体破裂从而可以进入岩心,但粘度也会急剧下降,进入岩心后在剪切与稀释作用下,粘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测压点压力上升幅度非常小。
[0099] 因此,验证试验证明了该浓度1000mg/L的聚表剂溶液对应的极限渗透率在1000mD与1200mD之间,这也证明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确定聚表剂溶液极限渗透率的可行性。
[0100]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010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0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