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盖开关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11405887.2

文献号 : CN1099309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赖昆辉

申请人 : 英研智能移动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门盖开关机构,其包含门盖模块以及开关模块。门盖模块包含门轴、板体、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板体,枢接于门轴。第一凸出部设置于板体远离门轴的一侧边。第二凸出部设置于板体的第一表面上。开关模块包含转轴、按压部、第三凸出部以及第四凸出部。转轴平行于门轴。按压部连接至转轴。第三凸出部连接至转轴,并毗邻第一凸出部远离第一表面的表面。第四凸出部连接至转轴。通过以上设计,门盖开关机构能顺畅的开关,且能减少开关时造成的损耗。

权利要求 :

1.一种门盖开关机构,包含门盖模块以及开关模块,所述门盖模块包含门轴以及枢接于所述门轴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盖模块还包含:

第一凸出部,设置于所述板体远离所述门轴的一侧边;以及

第二凸出部,设置于所述板体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开关模块包含:

转轴,平行于所述门轴;

按压部,连接至所述转轴;

第三凸出部,连接至所述转轴,并毗邻所述第一凸出部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以及第四凸出部,连接至所述转轴,其中当所述按压部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出部抵靠于所述第三凸出部以定位所述板体位于第一位置,当所述按压部被下压处于按压位置时,所述第四凸出部干涉所述第二凸出部以定位所述板体位于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具有第一斜面,且所述第三凸出部远离所述转轴的表面具有第三斜面。

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所夹的角度,相等于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所夹的角度。

4.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出部远离所述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表面夹有凹槽部,而所述第四凸出部靠近所述门轴的一端具有楔型部。

5.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转轴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三凸出部远离所述转轴的表面共平面。

6.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转轴的所述表面以及所述第三凸出部远离所述转轴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共平面。

7.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凸出部以及所述按压部至所述转轴。

8.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凸出部至所述转轴。

9.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凸出部以及所述按压部至所述转轴,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凸出部至所述转轴,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0.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门盖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含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转轴。

说明书 :

门盖开关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门盖开关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许多电子产品均有门盖设计,其功用为容纳电池、扩充模块、收纳线材等。一般而言,会在门盖上使用螺丝将门盖锁住。当使用者欲开启门盖时,先用螺丝起子将螺丝取出,即可打开门盖。
[0003] 但是上述方法还需要使用额外工具,因此目前发展出各种滑动式的开关(举例而言,滑动门闩),让使用者直接用手指即可开关门盖。然而滑动式的开关在组装元件很多的情形下易产生间隙晃动/异音等公差问题。此外组装元件之间摩擦也容易造成损耗。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盖开关机构,其能顺畅的开关,且能减少开关时造成的损耗。
[0005] 本发明提出一种门盖开关机构,其包含门盖模块以及开关模块。门盖模块包含门轴、板体、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板体,枢接于门轴。第一凸出部设置于板体远离门轴的一侧边。第二凸出部设置于板体的第一表面上。开关模块包含转轴、按压部、第三凸出部以及第四凸出部。转轴平行于门轴。按压部连接至转轴。第三凸出部连接至转轴,并毗邻第一凸出部远离第一表面的表面。第四凸出部连接至转轴。其中当按压部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凸出部抵靠于第三凸出部以定位板体位于第一位置,当按压部被下压处于按压位置时,第四凸出部干涉第二凸出部以定位该板体位于第二位置。
[000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出部靠近第一表面的表面具有第一斜面,且第三凸出部远离该转轴的一表面具有第三斜面。
[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斜面与第一表面所夹的角度,相等于第三斜面与第一表面所夹的角度。
[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凸出部远离门轴的一端与第一表面夹有凹槽部,而第四凸出部靠近门轴的一端具有楔型部。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压部远离转轴的表面以及第三凸出部远离转轴的表面共平面。
[00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板体具有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按压部远离转轴的表面以及第三凸出部远离转轴的表面与第二表面共平面。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三凸出部以及按压部至转轴。
[0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二连接部,连接第四凸出部至转轴。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模块还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三凸出部以及按压部至转轴,第二连接部连接第四凸出部至转轴,且其中第一连接部垂直于第二连接部。
[00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模块还包含复位件,复位件设置于转轴。
[00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能顺畅的开关,且能减少开关时造成的损耗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16]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门盖开关机构的立体主视图。
[0017] 图2绘示图1中的门盖开关机构的立体后视图。
[0018] 图3绘示图1中沿着线段3-3的剖面图。
[0019] 图4至图7分别绘示使用者按压图3中按压部后的不同阶段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除非有其他表示,在不同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符号可视为相对应的元件。这些附图的绘示是为了清楚表达这些实施方式中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非绘示各元件的实际尺寸。
[0021]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门盖开关机构10的立体主视图。图2绘示图1中的门盖开关机构10的立体后视图。
[002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门盖开关机构10包含门盖模块100以及开关模块200。门盖模块100包含有壳体110、门轴120以及板体130。开关模块200包含转轴210、复位件220以及按压部230。
[0023]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壳体110具有一个开口,门轴120设置于该开口的一个侧边上。而板体130枢接至门轴120并覆盖该开口。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板体130可以相对门轴120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轴120与板体130一体成形,而门轴120可以相对壳体110转动。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门轴120与壳体110一体成形,而板体130可以相对门轴120转动。应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实施任何能使板体130相对壳体110转动的枢接机构。
[0024] 在图1以及图2所呈现出的门盖开关机构10是处于固定状态。在固定状态的门盖开关机构10中,板体130被开关模块200卡住而无法任意沿着门轴120转动。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实施方式中,开关模块200设置于壳体110的开口相对于门轴120的侧边。板体130与开关模块200在相对于门轴120的侧边处,各自设置有互相对应的多个凸出部。具体而言,在板体130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出部140以及第二凸出部150,而在开关模块200中还设置有第三凸出部240以及第四凸出部250。通过各个凸出部的扣合关系,本发明所提出的门盖开关机构10可以达成单手操作、降低损耗率等功效。下文将细部介绍门盖开关机构10中各个凸出部的相对位置以及作动关系。
[0025] 请参照图3,其绘示图1中门盖开关机构10沿着线段3-3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板体130在远离门轴120(见图1)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140,而在板体130的第一表面130a上设置有第二凸出部150。开关模块200中则设置有与转轴210连接的第三凸出部240与第四凸出部250。具体而言,第三凸出部240与按压部230共同通过第一连接部260连接至转轴
210,而第四凸出部250通过第二连接部270连接至转轴210。在图3中,门盖固定机构10处于固定状态,即板体130位于第一位置,而按压部230位于初始位置。在固定状态下,板体130的第一表面130a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60与第二连接部270垂直连接。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第一连接部260与第二连接部270,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26]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230与第三凸出部240共平面。除此之外,板体130还具有与第一表面130a相对的第二表面130b。在固定状态下,按压部230除了与第三凸出部240共平面外,还进一步与第二表面130b共平面。通过以上设置,使得开关模块200整体更为平整美观。
[0027] 如图3所示,在门盖开关机构10处于固定状态时,第三凸出部240毗邻于第一凸出部140远离第一表面130a的表面。同时第四凸出部250毗邻于第二凸出部150。通过以上设置,在固定状态时,第一凸出部140以及第二凸出部150会夹在第三凸出部240以及第四凸出部250之间。如此一来,当板体130沿着门轴120往图3图面的顺时钟方向转动时,第四凸出部250会抵靠至第二凸出部150,并通过复位件220施加于转轴210的力量阻止板体130进一步转动。而当板体130沿着门轴120往图3图面的逆时钟方向转动时,第三凸出部240会抵靠至第一凸出部140,并通过复位件220施加于转轴210的力量阻止板体130进一步转动。
[0028] 具体而言,在此实施方式中,复位件220为旋钮弹簧。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弹性选择任何能使按压部230在未受外力的情形下回复至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本发明的复位件220并不以旋钮弹簧为限。
[0029] 以上已说明门盖开关机构10处于固定状态时开关模块200与门盖模块100的卡合关系。当使用者欲打开板体130时,只要按压开关模块200的按压部230,即可解除固定状态,使板体130能脱离开关模块200的控制,自由沿着门轴120进行转动。具体操作流程请参考图4至图7。
[0030] 请先参考图4,其绘示使用者按压图3中按压部230后的一个阶段。如图4所示,使用者往图面顺时针的方向按压按压部230,使按压部230绕着转轴210往顺时钟方向转动。而此时与转轴210连接的第三凸出部240以及第四凸出部250也与按压部230一同沿着转轴210往顺时针方向转动。其中开关模块200的第四凸出部250沿着顺时钟转动并抵靠至门盖模块100的第二凸出部150,并对第二凸出部150施力使板体130抬起。而开关模块200的第三凸出部240在沿着转轴210往顺时钟方向转动的过程中,会渐渐远离第一凸出部140。
[0031]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四凸出部250能够更顺畅的推动板体130,第四凸出部250朝向板体130的表面具有倾斜设计。也就是说,第四凸出部250朝向板体130的表面并不是一个平坦的平面。具体而言,第四凸出部250靠近门轴120的部分设计为一个楔型部250a。如此一来,在第四凸出部250推动第二凸出部150的过程中,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均匀平滑。通过以上设计,可以避免第二凸出部150与第四凸出部250的磨损。
[0032] 接下来请参见图5,其绘示延续图4的下一个阶段门盖开关机构10的剖面图。接续于图4,当第三凸出部240沿着转轴210往图面顺时钟方向转动,并完全离开第一凸出部140后,板体130可以自由沿着门轴120往图面逆时钟方向转动。
[0033] 在图5的阶段中,使用者在按压按压部230的同时,可以使用另一只手抬起板体130,使壳体110中的开口暴露出来,达到开关模块200的开启功能。然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凸出部150在远离门轴120的一端还与板体130夹有一个凹槽部150a,该凹槽部150a与第四凸出部250的楔型部250a匹配。通过以上设置,能够让使用者在不须持续按压按压部230的情形下,也能顺利的开启板体130。具体而言可参考图6说明。
[0034] 图6绘示延续图5的下一个阶段门盖开关机构10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第四凸出部250的楔型部250a卡入第二凸出部150的凹槽部150a中,使门盖固定机构10处于按压状态。
在按压状态下,板体130位于第二位置,而按压部230位于按压位置。具体而言,此时使用者可以停止按压按压部230。虽然复位件220对转轴210施加往图面逆时钟转动的力矩,但是楔型部250a会卡在凹槽部150a之中,使得转轴210无法被复位件220转动。
[0035] 在图6中,为了让凹槽部150a以及楔型部250a更完善的卡住,凹槽部150a的轮廓与楔型部250a一致。具体而言,凹槽部150a的轮廓也为楔型,且该楔型具有的角度完全相等于楔型部250a的角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此角度不一定要完全相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务需求调整凹槽部150a以及楔型部250a的轮廓关系。
[0036] 如图6所示,在楔型部250a卡入凹槽部150a的情形下,使用者可以拉起第一凸出部140将板体130抬起。此时第二凸出部150会推动第四凸出部250沿着转轴210往图面顺时钟的方向转动,直至楔型部250a脱离凹槽部150a。因为凹槽部150a与楔型部250a彼此之间的匹配设计,使得在推动过程中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大且平滑。通过以上设计,可以避免凹槽部
150a与楔型部250a之间的磨损。
[0037] 当楔型部250a完全脱离凹槽部150a后,板体130已经完全不受到开关模块200的干涉,此时使用者可以自由转动板体130。且同时复位件220将转轴210转回初始位置(如图3所示)。
[0038] 请参照图7,其绘示在开启状态下的门盖开关机构10的剖面图。当使用者想将板体130回复至如图3所示的固定状态时,只需将板体130沿着门轴120往图面顺时钟方向推动即可。如图7所示,第一凸出部140随着板体130一同往顺时钟方向移动并抵靠至第三凸出部
240。接着,第一凸出部140会推动第三凸出部240,使第三凸出部240往图面的顺时钟方向移动。第三凸出部240往顺时针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三凸出部240会慢慢远离第一凸出部140。
当第三凸出部240与第一凸出部140互相抵靠的表面完全离开彼此时,第一凸出部140不再受到第三凸出部240的阻挡,可以顺利进入第三凸出部240以及第四凸出部250所夹持的空间中。随后,复位件220会将第三凸出部240以及第四凸出部250回复至原位,此时门盖开关机构10即回到了图3所示的固定状态。
[0039] 如图7所示,为了使第一凸出部140能更顺利的推动第三凸出部240,第一凸出部140以及第三凸出部240两个互相抵靠的表具有倾斜设计。具体而言,第一凸出部140靠近第一表面130a的表面上具有第一斜面140a,而第三凸出部240在远离转轴210的表面上具有第二斜面240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斜面140a与第二斜面240a倾斜的角度一致。具体而言可参考图3,第一表面130a与第一斜面140a所夹的角度,相等于第一表面130a与第二斜面240a所夹的角度。如此一来,第一凸出部140推动第三凸出部240的过程中,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大且平滑。通过以上设计,可以避免第一凸出部140与第三凸出部240的磨损。
[0040] 通过在门盖固定机构的门盖模块设计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并在开关模块设计相对应的第三凸出部与第四凸出部,达到门盖固定机构的开关功能。且第一凸出部与第三凸出部互相匹配的斜面设计,使得开关过程中两者的磨损降低。并通过在第四凸出部上设计楔型部,在第二凸出部以及板体之间设计凹槽部,让使用者将按压部按压至一定位置时让楔型部卡进凹槽部中,如此一来使用者不需持续按压按压部,也不用担心门板掉回固定状态的第一位置。
[0041] 本发明已由范例及上述实施方式描述,应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本发明涵盖多种更动及近似的布置(如,此领域中的的技术人员所能明显得知者)。因此,权利要求应依据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更动及近似布置。